如何认识公司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力

权威专业的公司法法律频道
您的位置:>
公司权利能力
相关栏目推荐
频道热门知识排行
频道热门法规推荐
扫一扫,关注法律快车微信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论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之性质
论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之性质
法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与自然人一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是法人能够被允许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和独立的法律责任的先决条件。然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毕竟不同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它不仅受法人性质和法律的限制,而且还受法人目的的限制,以不超出法人性质、目的范围和法律的规定为原则,否则,即为无效,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能力。特殊权利能力的原则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经济的根据,获得绝大多数民商法学者的广泛支持和高度认同,并被立法确定为我国民法和某些商事特别法的重要原则。然而,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的学说同市场经济的本质、企业的目标和商事社会的理念都是格格不入的,已到了必须予以废除的时候。为使我国民商法律制度能从根本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原则之渊源   企业法人的权利能力受企业法人的目的和经营范围的限制、企业法人不得从事其目的和经营范围外的活动的原则是我国民法和商事特别法的一贯立场和重要原则[1].这一原则的确立和持久有效是同我国长期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深蒂固和传统的越权行为无效原则的世界性影响分不开的,其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深蒂固是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学说产生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即经济上的渊源,而越权行为无效原则的广泛的、世界性的影响则是该说产生的外在的、表面上的原因即法律上的渊源。   (一)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学说的法律渊源   企业法人不得从事其目的范围以外的民事活动的原则源于英美普通法,是由英国国会在19世纪中后期在Ashbury&Carriage&Co.V.Riche[2]一案中确定的。在该案中,一家依据英国1862年公司法成立的、从事“制造、销售铁路设施、机械工程、承包建筑业务和进行房地产买卖”的公司与另一家公司订立了在比利时修建铁路的合同。该合同的内容显然超越了公司的经营范围,但它已被公司股东全体追认。然而,在涉及到公司此种合同的效力问题时,英国上议院认为,公司的合同超越了公司的权利能力范围,因而应是无效的合同,对公司和公司的相对人均无约束力。CairnL.C在该案中指出:“……这就是公司的章程,在这个章程中,既有肯定性的东西,也有否定性的东西,它肯定性地规定了法律赋予公司的权力范围,也否定性地规定,公司不得从事任何超出公司权利能力范围以外的活动,不得企图以公司这种方式从事任何比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利更多的权利”。[3]Cranworth&l.C.勋爵指出:“根据1862年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并不象特许公司那样享有充分的法律人格(fulllegal&personality),其人格之独立以公司在其章程所载定的特定目的范围内活动为先决条件。”[4],其后,Ashbury一案的原则在Att-GenV.Great&EasternRy[5]一案中再次被英国上议院所确定,但作了这样的限制:越权无效规则应当加以合理的理解和运用,凡是与公司章程所规定的权利能力范围内的活动有偶然联系的,除非受明确的禁止,否则,不应由司法把它解释为越权。此后的判例基本上是遵循Att-Gen一案确立的原则,认为在适当的情况下,公司所从事的某些活动虽然超出公司章程所规定的经营范围,但只要这些活动是随着公司的经营范围内的明定活动的产生而产生,或与这些明定活动有偶然联系,则公司的这些活动是公司权利能力范围内的活动,并非越权,但是,每一判例应受该案例所存在的事实上的限制,究竟是越权还是非越权,无确定的标准。不过,英美判例法在这一问题上则是有共同的标准即超出公司权利能力范围的行为是越权行为,即便经过全体股东的追认,也不能成为有效行为,而如果公司的行为仅超出公司对董事的授权范围,则经过公司股东的追认,可以成为对公司有约束力的行为[6].英美判例法确定的公司不得超出其权利能力的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原则不仅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公司法中得到全面的贯彻,而且还对世界上其他法系国家的公司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和前苏联民法的重要原则。《日本民法》第43条规定:“法人依照法令的规定,在章程或捐助行为所定目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法人于其目的以外不享有人格。”[7]前苏联民法典第26条规定:“法人按照规定的活动目的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法人只能取得与法人设立的宗旨和章程所规定的任务相一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8]我国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我国公司法第11条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应当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企业法人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不仅其越权行为是无效的,而且企业法入、法定代表人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9]   (二)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学说的根本渊源   特殊权利能力学说在通过英美普通法确立以后的几十年中经过世界大多数国家民商法的认同而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经过美国等大多数国家的努力,这一学说的影响力逐渐在缩小,在两大法系国家中的地位已受到极大的动摇,甚至已出现了被逐渐抛弃的倾向。[10].然而,我国公司法不仅没有适应现代公司法的这一发展趋势,反映出现代商事法的最新发展成果,反而仍然固守早已被他国法律扬弃的陈腐观念,将其作为公司法的重要原则,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众所周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每一个法人的成立都是为了在生产领域或社会文化领域执行严格规定的职能,为了这个目的而进行这种或那种活动[11].因此,“每一个法人,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并不是无所不为的,而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完成其经济的或社会的任务。这一点特别表现在生产领域中,在那里,由于劳动的社会分工和已经形成的每个组织职能的专门化,法人只限于制造一定种类的产品,完成有关的工作,提供有关的劳务。”[12]特别是在我国,由于企业法人制度主要是以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为基础。因而,国家通过民事立法赋予它们以法人资格,就可以使这些企业能够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独立参加各种民事法律关系,通过认真履行各种合同义务,保证各自生产计划的完成。各企业在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和指标的同时,也就保证了国家计划的完成。[13]而如果允许企业法人超出自己的核定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和国家下达的指标落空,而且还会使国家计划得不到执行,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受到破坏。因此,企业法人只有在依法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活动,“才能使社会产业结构合理,保持供需平衡,避免社会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使商品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14]可见,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理论是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传统民事法律制度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传统企业法人制度地位低下的客观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理当使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伴而生的特殊权利能力理论寿终正寝,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认识尚未成熟,也由于我国的以公司制度为基石和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才使我国公司法律制度仍在坚守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的理论,这也正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虽已寿终正寝,但它的腐臭的灵魂仍在坟墓中左右着我们。   二、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原则与商事社会之理念   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已经开始迈入商事社会。作为商事社会重要主体的现代企业已日益受到重视,已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是包括现代独资企业制度、现代商事合伙制度和现代公司制度的一种企业结构体系,其中,现代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是其他企业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因此,我国民法通则所谓的企业法人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实际上就是公司制度。因为,只有公司才享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法人,而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并不象公司那样享有独立的法律上的人格,因此,也不存在所谓的特殊权利能力的问题,一个合伙组织的合伙人,在行为的时候如果超越了其实际拥有的权限,则对其他合伙人无约束力,但是,这些行为总是可以通过全体合伙人的追认而对合伙组织生效;同样,未经所有合伙人之同意,合伙组织不得变更合伙组织所经营的事业,但是,如果所有合伙人同意的话,合伙组织完全可以从事其协议所规定的事业以外的其他活动而无须对其协议作出修改和变更。因为,合伙人之间的协议就是“合伙组织的法律……应当被看作是解决合伙人之间产生的所有纠纷的指导原则”。[15]而合伙法的规定和原则只有在合伙当事人之间无此种协议规定或规定不明确时才予以适用。如果全体合伙人在未修改或变更合伙组织协议的情况下从事协议规定之外的事业,则该种事业因为全体合伙人的同意而有效。因此,就严格意义上讲,合伙组织是无所谓越权行为无效之适用和特殊权利能力的问题[16].公司法作为规范公司组织和行为的法律,乃是建立于商事交易社会生活种种的特性之上,它以求简便、尚公平、图敏捷、重确实、保安全为理念[17].而持企业法人特殊权利能力的观点不仅不符合公司法的这些理念,而且还严重地阻滞了公司事业之发展,影响了商事社会经济之繁荣。   (一)特殊权利能力理论与商事便捷性原则   公司作为一种商事组织体,其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公司的经营活动实现营利并在此基础上满足公司成员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推动公司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为实现此种目标,公司的交易活动应当力求敏捷、快速、方便,减少交易环节,缩短交易时间,节省交易费用,使商事交易活动能够反复、多次地进行,这就是商事便捷性原则。然而,特殊权利能力理论却背离了这一原则的要求,它使公司在快速流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商事社会面前,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影响了公司事业之发展和公司成员营利目标的实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司章程关于公司权利能力的变更程序繁琐,如果坚持特殊权利能力理论,赋予公司越权行为无效的后果,会使公司不能充分地抓住商事机会而发展自己。在现代各国公司法中,公司不得变更公司章程的规定已鲜见,公司法原则上允许公司对自己的目的性条款作出变更,增加或减少公司的经营范围。但是,公司目的性条款的变更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1.特定多数原则即公司变更自己的经营范围必须修改公司的章程,而公司章程的修改必须由股东大会以特别多数通过始为有效,这种特别多数或者是全体股东如德国民法之规定[18],或者是三分之二以上的有表决权的股东如我国公司法[19],或者是三分之二以上股东参加,二分之一以上出席股东表决通过如我国台湾公司法[20].2.少数股东利益保护原则即公司作为一种民主组织,其目的和经营范围之变更不得强制少数股东,[21]不同意公司目的之变更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收购自己的股份或请求法院撤销股东大会变更决议,否则,公司变更决议不发生效力[22].3.公司目的性变更之登记原则即公司章程之变更须向主管机构登记,否则,公司擅自变更其目的,其行为无效[23].公司在面临新的商事机会时,如果在经过上述程序和原则后最终变更了公司的经营范围,将新的商事机会载定于公司的章程之内,那么,公司的商事机会也许早就消失或变得毫无利用价值。而如果不变更公司目的性条款就利用公司新的商事机会,公司又会因为此种经营无效而徒劳无功。另一方面,公司越权行为无效原则迫使第三人在与公司从事交易活动之前总会谨小慎微地去查明公司的章程,了解其权利能力的范围,否则,会对公司承担法律责任。在公司法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法律实行公司章程和公司权利能力范围的推定知悉制度,不管第三人在与公司代理人从事交易之时是否知悉公司的权利能力范围,明了公司章程对公司权利能力范围所作的限制,法律一律推定他们知悉公司章程的规定,明了它们对公司权利能力的限制,否则,即应承担越权无效行为的不利后果。我国公司法虽未规定推定知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采取越权行为绝对无效的原则,一旦第三人在从事交易之前没有查阅公司的章程,弄清它对公司权利能力范围的规定,则该第三人因为其过失之存在而应对公司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为避免交易之无效和民事责任之承担,第三人就必须在每次与公司从事交易前去查阅公司的章程,了解公司的经营范围,这就使商事交易迟缓、费时,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否则,商事交易活动根本就不可能进行。[24]   (二)特殊权利能力理论与商事公平性原则   英国普通法和此后其他国家的民法和商法之所以确立和坚持公司特殊权利能力的理论,严禁公司超越自己的经营范围并将越权行为作为无效行为处理,其主要原因在于以此来保护公司股东和公司债权人免受公司资本滥用之危害,以便公司的投资者能够了解他们的投资将用于何种目的和事业,公司债权人能够确信公司的资本不会浪费、耗散在未经获准的经营活动中[25].正如Herschell勋爵指出的那样,“自Ashbury一案以来,毫无疑问的是,公司不得将其资本用于任何不是公司章程明确规定的事业和活动,……不可否认,公司资本可能会因为用于公司章程规定的目的和事业或用于那些合理的、与章程规定的目的和事业有偶然联系的目的而减少、削弱,但就此点而言,那些与公司有信用借贷关系的人均会意识到并愿承担由此而产生的风险。但是,我认为,他们有权相信……公司由此剩下的资本不会因为公司从事其权限外的活动或被返还公司成员而被削弱、减少。”[26]不可否认,特殊权利能力理论就其适用的主观目的而言是好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在实践中也是有益的。它保证了一个投资于金矿公司的人不致于发现所拥有的却是一家煎鱼公司的股票,因而它也向那些债券投资者做出他们的财产将不会耗散,浪费在未经授权的事业的保证[27].然而,此种双重保护目的的良好愿望并不符合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诚然,公司资本不用于公司权限外的目的和事业能抑制公司董事为所欲为的行为,防止公司资本不当削弱、处分和流失,但是,如果严守公司特殊权利能力理论,抑制公司越权行为之发生,则公司只会在商事活动面前默守成规、无所作为:公司董事则更是谨小慎微、消极无为,缺乏创造精神,殆误发展时机,而这对公司事业之发展、公司股东利益之实现和债权人债权之满足极为不利,因为,公司事业之发展,股东利益之实现和债权人债权之满足在根本上取决于公司董事的积极作为而不是消极作为。因此,特殊权利能力理论和越权行为无效原则对公司股东和公司债权人所起的积极作用与它们对这些利益主体所起的消极作用是一样的。   公司法的重要作用和原则之一就是对公司股东和债权人提供保护。这种保护有其合理性和公平性。在公司组成中,公司全体股东需要法律提供保护,因为公司董事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会滥用自己的权利,追求自己的私欲,损害公司的利益;公司少数股东也面临被公司大股东损害的危险,同样需要公司法提供法律上的保护。在公司与第三人的关系中,公司债权人更面临着利益被损害的危险,这是由公司债权人的法律地位决定的。传统公司法仅将债权人看作契约法上的债权请求人,他除依据具体的契约对公司违约行为提起诉讼请求外,无权参与公司事务的管理,公司只要未违反与债权人签订的契约,债权人就无权干预公司事务,即便公司及其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非法侵吞、处分公司资金和财产,使公司债权实现的一般担保动摇、落空,债权人也只能听之任之,对此无能为力。这就使得债权人的权益遭受极大的风险。因此,保护债权人免受公司、公司董事滥用权力行为的危害,就成为公司法的重要任务。我国公司法第1条就开宗明义地宣布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作为自己的宗旨之一。然而,特殊权利能力理论却背离了公司法的这一宗旨,削弱了公司法对债权人所提供的法律保护[28]所应有的力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公司超出自己权利能力范围的行为进行抑制和加以否定会使公司债权人在与公司的交易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因为即便公司明知自己超出自己的权利能力范围而仍与债权人从事交易,缔结合同,转让或受让财产而法律仍就赋予它以诉讼提起权,要求法庭宣告越权行为无效。另一方面,公司还可以以董事超出公司权利能力范围而主张其行为对自己无约束力,从而将越权行为导致的责任推给公司董事。在前一种情况下,债权人的合理期待权和交易安全权落空,在后一种情况下,债权人的债权之实现面临清偿不能、落空的危险。   三、企业法人一般权利能力原则之确立   由于特殊权利能力理论存在着上述背离商事社会理念的地方,阻碍了商事社会之进步和商事经济之繁荣,因而,自英美普通法确立越权行为无效原则之日起,该种理论和原则就成为商人、司法和立法加以规避、限制和修正的对象,因而,它对公司实践所起的作用远比它在理论上的意义要小。   (一)“暗含权力”理论   公司仅享有其章程所明确规定的权利,不得从事其经营范围以外的其它事业的原则规定显然束缚了公司的手脚,限制了公司的发展,因而,普遍受到商人们的反对,它们通过各种手段抑制这一原则的效用。在这种情况下,英美判例法在提出越权行为无效原则以后又对这一原则的适用加以一定的限制,提出公司不仅享有其目的性条款规定的各种权利能力,而且还享有法律所暗含的某些权利能力,公司进行这些暗含的权利能力范围内的活动,其行为是有效的,对公司有约束力。一般说来,法律暗含的权利主要是那些与公司章程规定的目的有偶然联系的权利,或者是这些目的实现所必要的权利,它们本身不是独立的,仅在为完成公司章程所明确规定的目的时始能为公司所享有[29].(二)“附属性权利”理论   为避免特殊权利能力理论和越权行为无效原则之适用,公司在其目的性条款中不仅明肯地载定公司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商事活动,而且还将公司在将来可能进行的某些商事活动作为公司主要商事活动的附属物。对于这些附属于公司主要目的的附属目的,司法一般认为“只有在必要时或与达到主要目的有关时”[30]或“为完成其目的事业所必要”[31]时,公司才可以依法享有和进行。   (三)“独立性目的”和“抽象性目的”条款   为避免附属性权利被认定为越权无效,扩大公司的权利能力范围,公司在其目的性条款中具体、清楚、详细地载明公司的各种经营范围,其中不仅包括公司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还包括将要进行的活动和许多也许永远也不会进行的活动,并且,公司还规定,凡规定在公司章程中的这些经营范围均是公司权利能力范围内的、独立的互无隶属的、不受任何段落影响的权利。这就是独立性目的条款。其缺点在于它使公司章程冗长,影响了章程的结构性,不利于债权人掌握。为克服独立性目的条款存在的问题,使公司的权利能力范围无限地扩大,现代各国公司通常仅在其章程中简单地规定“公司可以从事一切商事活动”而不具体罗列其从事的各种活动,这就是抽象性目的条款[32].(四)司法对越权行为无效原则适用效用的抑制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论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之性质相关推荐论法人的权利能力及其法律限制--《吉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法人的权利能力及其法律限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公司法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规制公司法人应该首先从其能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方式入手。就具体而言,这种方式就是法人的权利能力,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权利是有其特殊性的,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的法人权利能力范围的研究,可以清晰规制公司法人的一系列经营行为,本文将重点对法人转投资的限制、法人对外担保的限制和法人超越经营范围等三方面问题进行详细论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析,对当下日益繁多的司法实务问题进行指导,对司法审判提出观点和意见,这是本文希望达到的写作目的。2005年《公司法》修订,对我国司法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第一次肯定了法人的转投资和担保方面的权利,废除了旧《公司法》中的一些强制性规定,从近十年的实践来看,新《公司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随着上市公司以及中小公司的增加,对社会的融资需求不断加大,公司的再融资能力被无限度扩大,其对外转投资、对外担保的行为日益重要。
本为共五部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权利能力的概述。从权利能力的概念、权利能力的学说以及权力能力的价值三方面入手,对权力能力问题进行阐述。权利能力制度的规定是民法体系化、系统化的必然要求,是民法适用于民事主体的前提,为民事主体参与法律关系,实现自己的权利提供前提和基础。
第二章为法人权利能力的本质。从法人权利能力的辨析、法人权利能力的本质、法人权利能力的内容、法人权利能力的规定四方面入手,对法人权利能力的本质进行阐述。对学界的各种学说进行评述,尤其围绕拟制说、否认说、实在说进行全面论述,从而得出法人权利能力的本质。
第三章为法人权利能力的性质限制。从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两方面入手,对法人权利能力的性质限制进行阐述。法人权利能力的性质限制主要体现在法人性质的特殊上,也即其与自然人不同,法人是团体,而自然人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性质限制主要表现在取得和终止的条件不同、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人格权方面的不同、财产权方面的不同。
第四章为法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限制。从理论基础、转投资方面的限制、对外担保方面的限制、案例分析五方面入手,对法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限制进行阐述。重点针对转投资方面的限制、对外担保方面的限制详细展开论述,从理论分析、我国的具体规定、转投资和对外担保的合同效力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最后,通过对美国美瑞华国际企业公司诉常州长江客车集团有限公司等董事会决议、出资协议无效纠纷案实践案例分析,对法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限制的理论应用进行诠释。
第五章为法人权力能力的目的限制。从理论基础、法人机关的属性、法人目的限制外行为的规定、法人目的限制外行为的效力、法人目的限制外行为的完善五方面入手,对法人权力能力的目的限制进行阐述。重点针对法人超出经营范围的问题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完善法人权力能力目的限制的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D922.291.91【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0引言10-11一、 权利能力的概述11-17 (一) 权利能力的概念11-12 (二) 权利能力的学说12-14 (三) 权利能力的价值14-17二、 法人权利能力的本质17-27 (一) 法人权利能力的辨析17-19 (二) 法人权利能力的本质19-23 (三) 法人权利能力的内容23-25 (四) 法人权利能力的规定25-27三、 法人权利能力的性质限制27-31 (一) 理论基础27-28 (二) 具体表现28-31四、 法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限制31-44 (一) 理论基础31-32 (二) 转投资方面的限制32-37 (三) 对外担保方面的限制37-44五、 法人权力能力的目的限制44-51 (一) 理论基础44-46 (二) 法人机关的属性46-47 (三) 法人目的限制外行为的规定47-48 (四) 法人目的限制外行为的效力48-49 (五) 法人目的限制外行为的完善49-51结语51-52参考文献52-55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55-56致谢5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仲崇玉;王燕;;[J];东方论坛;2007年01期
张迪忠;;[J];法律适用;2009年10期
陈贝;;[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6期
傅廷美;;[J];法学研究;1991年04期
曹士兵;;[J];人民司法;2008年01期
尹 田;[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1期
韩佼;;[J];商事法论集;2009年01期
征国忠;;[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郑永宽;[J];现代法学;2005年03期
傅强;[J];新视野;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尚志;王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史际春;孙虹;;[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胡小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孙晓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储育明;朱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邵建东;曾见;;[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余延满;冉克平;郭鸣;;[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叶金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魏磊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王亚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美根;;[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杨铁军;;[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王荣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魏建;褚红丽;;[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蒋光辉;;[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李晨;;[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A];中国法学三十年()[C];2008年
张效羽;;[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周友苏;张虹;;[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潘小军;;[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秀渊;[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丁宇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长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国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吴一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尹伟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颜晓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邬先江;[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高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石欣;[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小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卜仕;[D];河北大学;2007年
刘超;[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昀;[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刘金华;[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赵华;[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张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李永军;[J];比较法研究;2005年02期
朱晔;;[J];当代财经;2009年05期
年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薛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徐国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马俊驹,张翔;[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艾茜,王林清;[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袁雪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梅夏鹰;[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李科丰;[D];湖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欢;[J];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04期
魏振兴,鲁雪;[J];律师世界;2003年10期
沈建萍;[J];浙江学刊;2004年05期
刘渊恺;[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刘红,孙淼;[J];理论界;2005年03期
李雪;;[J];消费导刊;2008年15期
欧阳明程,王鑫;[J];山东法学;1995年02期
王宏雷;[J];理论学习;2003年03期
张晴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欧阳明程,王鑫;[J];法学杂志;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磊;;[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朱涤非;;[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曲振涛;肖芳;周方召;;[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石少侠;;[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张学兵;;[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魏淑君;;[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何永哲;;[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段威;;[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楼建波;;[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A];2006年度电子信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汇添富;[N];东方早报;2007年
刘辉;[N];检察日报;2005年
许金池/DigiT[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记者彭嘉陵;[N];人民日报;2003年
许金池/DigiT[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DigiT[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本报记者 马立群;[N];经济日报;2005年
黄女瑛 DigiT[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本报见习记者  张广明;[N];财经时报;2006年
华谦;[N];平顶山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郭川;[D];吉林大学;2007年
贺少锋;[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赖丕仁;[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周海博;[D];吉林大学;2009年
钱宇丹;[D];吉林大学;2013年
潘成林;[D];吉林大学;2013年
胡坚;[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乐宜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平力群;[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塔磊;[D];吉林大学;2013年
刚强;[D];吉林大学;2010年
魏东亮;[D];吉林大学;2010年
杨艳;[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宋志强;[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黄伟林;[D];南昌大学;2010年
武振;[D];华侨大学;2011年
邓振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吕莉;[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陈俊屹;[D];复旦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事权利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