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交易跌为负数超出可变现净值为负数可以注金补救吗

硕博论文网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 >
> 国际贸易硕士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笔者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韩中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以机电产品为例
1.1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1.1.1研究背景
自1947年GATT体制成立以来,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么一就是国际贸易逐渐走向贸易自由化。特别是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随着世界一体化和开放型地区主义(经济联合)两大增长动力的形成而不断扩张发展。理论上,这种国际贸易的扩大无法采用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来进行解释,而是需要依靠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这可以说是一种无法利用以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为假设前提的Hecksher-Ohlin理论进行解释的国际产业内贸易増长现象。这是因为,在Hecksher-Ohlin模型上各国的产业比较优势是由生产要素的天然条件和各个产品的要素集约度决定的。因此,从70年代末开始,学术界一直尝试着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解释。
1992年8月,韩中两国建交,由于地理位置较近、文化相近和产业结构互补等因素,韩中两国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2005年后,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韩国总出口的20%以上。截止到2014年,两国的贸易额从1992年的50.28亿美元增加到了2,6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6.4%。2012年,中国成为韩国的首要贸易伙伴,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且韩国对中国一直保持着顺差贸易,与此同时,韩国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然而,在今天,国际贸易发展态势发生变化,产业间贸易逐渐被产业内贸易所取代。机电产品占据产业内贸易首位。各个国家不管经济发展情况如何,都毫无例外地将机电产品的出口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増长的关键因素。
这几年来,韩中贸易中机电产品占有率的发展速度迅猛,占据榜首,故所占产业内贸易比重最高。
.....................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笔者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实证研究部分主要简述了韩中机电贸易的现状,用GL指数分别对25年来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和定量分析。最后,用统计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最终归纳出影响韩中机电产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最后,对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章是绪论。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论述,接下来归纳本文可能存在的几点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分成两个部分,首先是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模型,第二是文献综述。首先按照国内外比较著名的分类标准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垂直型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模型进行阐述。文献综述则由国外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综述,韩中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综述三部分。
第三章是对韩中机电产品贸易主要特征进斤分析。首先简单地分析了中国和韩国么间的贸易,尤其值得注意一点的是,详细阐述了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然后运用相关指标测算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水平。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化指数来计算。
第四章则对影响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但结合目前韩中两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则主要选定了人均收入差异、技术进步等四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接下来的实证分析部分也是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反映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后用这个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章是政策建议的相关内容,为了有效提升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水平,笔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
第2章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国外研究综述
随着EEC的成立与域内贸易如火如茶地发展,对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探析与相关实证分析工作逐步开展。
对于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间的工业产品贸易随着时间逐步增多的现象,Kojima尝试从理论方面解释同一产业内部的贸易量通过先进工业国家间的水平贸易増加的现象。对于EEC的实证分析,Balassa在1963年主张,制造业贸易的扩犬使得消费品和半成扁等产品差别化出现区分,产业内贸易带动了同一产业的发展,这导致各国的贸易结构慢慢出现趋同化的倾向。
之后的学者们以之前的研究为批判对象,在后续研究成果中,WFinger和Chipman为主的学者们对之前的研究持有怀疑态度,他们在对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将不同的产品看作为一个集体(产业)的标准贸易分类统计方式,因此,产业内贸易的出现仅仅是统计过程中出现的表面现象。尤其是Finger(1975),他认为相关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没有遵循要素投入比例的一致性来划分产业范围的原则,而是将不同产业范畴内的产品划为同一范畴,由此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的现象。虽然上述几位学者们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都提出反驳,但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却并没有因此而终止。Dixit以此为基础的垄断市场竞争为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发生在W规模经济效益为依据的收益递增和生产技术与产品区别化共存的现状之中。
2.1.2国内研究综述
笔者在整理国内产业内贸易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理论创新不大,大多数仅仅局限在评述或引用国外学者文献理论送一层面上。其中,李俊(2000)则考察了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其优化问题,研究了1960年以来西方各类产业内贸易测定指标,并指出了理论中存在的不足。
张谊浩(2003)则在《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一个分析模型》指出,本币汇率升值也可能不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其影响是不确定的。
章丽群(2011)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具体梳理。他把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要素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作为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己经扩大为中间产品这一范畴。
..........................
2.2相关研究述评
笔者在整理和归纳相关综述的过程中爱现,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集中在三点:第一点是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第二点是使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其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三点是分析出现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在产业内贸易研究的重点上,国内外存在明显的不同。国外学者一般在理论上,但中国学者大多数在实践上,进行产业内贸易研究。这意味着国内学者的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贡献较大。
目前,多边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日益增加。这是以市场的国际化及国家间贸易联盟的日益增长为基础的。例如韩中FTA,TTP,FTAAT等等。这是关于多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较多的主要原因。而且,先前的相关研究大多都集中在两国之间的产业內贸易方面,很少涉及到具体行业,机电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文献也是十分或缺。
国际贸易大致可分成两类,一是产业间贸易,而是产业内贸易。在1970年前,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未形成,国际贸易都是按照产业间贸易来进行解释的。一般来说,产业间贸易是指由于贸易形成之前的机会成本或者相对价格的差异而发生的贸易。根据Heckcher-Ohlin模型(H-0模型),特定国家只会出口或者进口特定产业产品的单向贸易打个比方说,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巴西把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品出口到美国,而资本为量雄厚的美国把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出日到己西。这就是一般的单向贸易形态。但是目前的国际贸易并不是仅仅根据各国的要素比例和要素集约度的差异发生的。目前国际贸易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在某一产业内相似产品的进出曰同时存在的产业内贸易来完成的。理论上来说,产业内贸易无法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传统H-0模型来解释。因为在H-0模型中,各国在各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是由生产要素保守条件和各个产品的要素集约度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两国之间的贸易才得以发生。但是从1980年开始Dixit&Norman(1980)等一系列经济学家假设了差异化产品的必要性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递增性,使拥有相似资源的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具备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从事产业内贸易研究先驱者么一Grubel(1981)的理论。Grubel从概念上定义了产业内贸易。首先,由相似的要素投入生产出来的同种产品之间的贸易。其次,同样具有消费替代性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在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双向的贸易交流,则被定义为是产业内贸易。
.....................
第3章韩中机电产品贸易发展及其主要将征.............16
3.1相关定义及衡量方法...............16
3.2韩中双边贸易的结构特征............18
第4章韩中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32
4.1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32
4.2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3
第5章结论..............40
5.1结论分析.........40
第4章韩中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4.1影响产化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很多学者都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过详细分析。Helpman&Krugman在1985年研巧中重点强调了消费的层面,认为某一个产业的产品差异越高,那么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也随之上涨。在供应层面,规模经济是出现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主张规模经济越大,产业内贸易越大。历eenway表示,对外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外开放程度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具有正效应。2000年Slaughter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包括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化及有些其他外部因素。供给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要素窠赋,研究开发支出等。需求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偏好的多样性,人均收入水平差异等。此外还包括贸易不平衡程度、商品差异化程度、市场结构等。接下来,本文将主要针对其中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作用机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1)两国人均收入差距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需求角度差异主要能从两方面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第一是国民收入的总体水平上,第二是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2)对外开放程度
根据Balassa(1986)的研究分析结果,对外开放程度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呈正比。如果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髙,或保护主义贸易的程度较低,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将更有可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大趋势中。总而言之,对外开放程度与产业内贸易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
(3)技术进步
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发展将促进产业内贸易的进步。这是因为,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上,高技术产品数量的增加可提升该国的贸易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及福利待遇。因此,一国的技术进步也必将会带动该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
5.1结论分析
通过对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我们发现韩中双边贸易总额25年来不断增加,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双边贸易额仍然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同时,无论出口还是进口,机电产品几乎占贸易量的一半,已经成为双化贸易中的主要产品,虽然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比重有一些波动,但是随着中国机电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韩国从中国进口的贸易额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本论文利用年的相关数据,对影响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关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影响机电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有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及一坚其它外部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笔者最终选择了对外开放程度,人均收入的差异,技术的进步,韩国机电产业对华直接投资作为影响韩中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以此来验证相关假设。最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技术的进步是影响韩中两国之间机电产业内贸易的最显著因素,该因素促进机电内贸易;而韩国机电产业对华直接投资和人均收入差异则对韩中机电产业内贸易有消极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项不显著的变量,就是韩中对外开放程度。本文在这章仔细研究了出现这些结果的原因。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二:中国与新西兰自贸区框架下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及其决定因素
第1部分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岛国新西兰是较早承认新中国地位的西方国家,中国与新西兰自上世纪70年代建交以来,双边经贸联系逐渐频繁。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中新双边贸易实现了新的发展。根据双边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在上世纪90年代中新双边贸易实现了飞速发展,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12%。与此同时,新西兰也是最早与中国开展入世谈判的发达国家,并率先就入市问题达成双边协议。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新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新西兰的承认。
截止到2015年,中国与新西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己经7年,在《协定》的优惠政策的促进下,中新双边经贸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超过20%,中国与新西兰已经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额达到200亿新元,双方确立了2020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00亿新元的新目标。自中国与新西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来,双边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新西兰己经成为中国稳定的农牧产品的供应地和重要的经贸、科技合作伙伴。中国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同新西兰在其他领域的全面合作,开展多领域的技术交流,继续推进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及服务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当前,对于自贸区的相关研究基本上着眼于宏观方向的事前预测(周曙东(2010)、崔奇峰(2010);李丽等(2008);刘慧等(2012);彭秀芬(2009))与事后贸易效应的测量(陈委(2009);左峰(2009);吕宏芬(2013);郎永峰等(2009);李强等(2010)),针对自贸区成立背景的产品层面的微观分析相对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一新西兰自贸区的成立对中国对新出口路径的影响,本文利用CEPII&BACI数据库HS-6位数产品数据,借鉴Hummesl等人的分解方法,对近年来中国对新西兰的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中澳等其他自贸区提供参考建议。
.....................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思路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从产品层面分析中新两国在自贸区建立后双边贸易的广度增长、价格增长、数量增长的动态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中国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因素,具体文章安排如下所示;
第1部分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等。
第2部分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于新新贸易理论中一国出口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着重介绍了产品数量与传统产业间贸易理论、产品价格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广度与水平产业内贸易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在贸易边际的定义、贸易边际的作用、贸易边际的影响因素、贸易边际的福利效应四个方面的文献研究进行归纳。
第3部分为中新双边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长三元边际。本部分首先对三元边际进行理论上的分解,其次针对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后与中新自贸区建立之前、中国整体出口的广度增长、深度增长的变动情况。
第4部分为中新贸易出口三元边际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本部分针对中新贸易的三元边际事实,实证检验自贸区框架下H元边际的决定因素。
第5部分为结论与发展建议。本部分梳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简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
第2部分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出口模式的理论基础
根据新新贸易理论,一国的出口增长可以分为广度增长和深度增长两部分,HummelsandKlenowe2005)又将深度增长进一步分解为价格增长与数量增长,即实现了贸易增长的&三元分解&。对贸易广度、数量与价格的不同侧重意味着该国的不同出口模式选择。
模式一:产品数量与传统产业间贸易理论。传统产业间贸易理论认为各国生产同质化的产品。不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为无穷大,当一国能够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进行出日时,消费者将迅速进行国际转移,该国的出口数量将迅速增长,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数量增长是实现一国出口增长的途径。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技术等比较优势会使一国以较低的产品价格实现出口繁荣,但也可能随着出口的扩大,使得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出现出口数量増加但出口价值却下降的&贫困化增长&。
模式二:产品价格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以Helpman为代表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假定不同商品替代弹性为零,消费者具有多样化需求,当一国能够生产较高价格的产品(通常较高的价格意味着较高的品质)时,由于产品间的替代性为零,因此并不会对数量产生影响,更高的产品价格意味着更大的出口价值,从动态角度看,一国实现产品价格由低到高的转变也是实现出口增长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产品价格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发达国家会从事高品质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发展中国家往往会从事低品质产品的出口,如何实现出口产品的低品质向高品质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转变出口模式的重要方式。
模式H:产品广度与水平产业内贸易理论。以Krugman为代表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理论假定消费者偏好是多样的,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处于0到无穷大之间,更大的市场规模能够促进厂商规模经济的实现,由于产品替代弹性处于0到无穷大之间,因此当一国的产品价格上升时,出口值的变化是不确定的,此时拥有更多出口产品种类意味着更大的出口价值,较大的市场规模能够产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也能够生产更多品种的产品,水平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产品广度(产品种类)的重要性,一国要想实现更离的出口价值,必须要实现以少数种类产品的出口向多种类产品出口的转变,可见,产品广度与水平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传统产业间贸易理论强调扩张数量型的出口模式,垂直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提高价格型的出口模型,水平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增加产品种类型的出口模式。
.....................
2.2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贸易进际的定义及贡献
目前国际经济理论中没有关于贸易边际的统一定义,因此统计方法的差异将会影响扩展边际与集约边际的范围的不一致,即一种贸易现象既可能出现在集约边际的统计中,同时出现在扩展边际的统计中。总体来看,现有对贸易边际的主流界定主要从微观层面、产品层面、宏观层面三个层次进行的。
中国学者根据上述三种角度也对中国出口的贸易边际进行划分。施炳展()在Hummels分解方法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出口增长进行了三元边际的划分。
张杰、郑文平(2015)研究了政府补贴在出口二元边际中的作用,结论表明,首先政府补贴并未对集约边际产生显著影响,意味着补贴对企业低端出口能力的贡献较小;其次,当政府补贴额度较小时,可促进扩展边际,当政府补贴额度较大时,对扩展边际起到抑制作用,即两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余长林(2015)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企业异质性模型,实证检验了年中国对外出口中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不同影响,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扩展边际,不利于集约边际。康志勇(2015)利用中国微观出口数据,考察了中间品的进曰企业出口的影响,尽管在影响机制上有着差异,但总体而言两者都起到正向作用。项松林(2015)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利用中国对123个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融资约束对两者分别起到相反的作用。叶林祥、沈坤荣(2015)在考虑到生产率与工资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利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发现,用工价格的上升反而促进厂商的出口。张群弁(2015)着重研究了稀土规制政策对我国稀&出口的影响,发现稀&规制政策对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均有正向影响,而相对产量对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均为负向影响。刘祥霞、安国信(2015)利用HS-6位数制造业出口数据,从行业与时序列上分别分析了制造业出口的集约边际与扩展谊际,发现技术创新投入、本土市场效应、资本密集度、劳动生产率约束对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产生重要影响。张胜满、杨连星(2015)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大样本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不利于扩展边际的增长,但有利于集约边际的增长。
.....................
第3部分中新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长三元边际的现实分析............14
3.1三元贸易边际的分解框架.............14
3.2中新自贸区框架下出口增长的特征事实............15
第4部分中新贸易三元边际决定因素的实证检验............23
4.1模型建立及变量说明.................23
4.2数据来源与待检验假说的设立............24
第5部分结论及政策建议............30
5.1主要研究结论.................30
5.2政策建议.............30
第4部分中新贸易三元边际决定因素的实证检验
4.1数据来源与待检验假说的设立
国家层面的数据如中国GDP、新西兰GDP、新西兰人曰规模等变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贸易便利化指标来源于Index of Economic F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根据Melitz等人的新新贸易理论,在存在固定出口成本的情况下,只有那些位于生产率临界值之上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即&出口的自选择效应&,因此,当本国货币升值时,本国产品的价格提高,因此进口国将会减少原来的进口,不利于出曰国集约边际和数量边际的扩大,但有利于价格边际的提高。另一方面,本国货币的升值,意味着本国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的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和临界生产率,更多的企业将会进入出曰市场,更多样化的产品将会被提供,扩大了出口国的扩展边际。基于此,我们认为:
假说1:汇率升值有利于中国对新西兰出口的扩展边际和价格边际、不利于对新西兰出日的集约边际和数量边际。
双边自贸区的建立,意味着两国在关税、投资、货币结算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政策优势,从而降低了一国原有产品的出口成本与价格,扩大了一国出口的集约边际。另一方面,关税等政策优惠措施的落实降低了一国企业的进入成本,更多的企业能够符合生产率的临界值要求,增加了出口市场上的企业数目与产品数目,同时考虑到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影响双边贸易,影响大小并不确定。基于此,我们认为
假说2:自贸区的成立将会有利于一国的总出口,对扩展边际与数量边际均有正向影响,但对价格边际可能会有负效应,在金融危机的复合作用下,最终结果不确定。
.....................
第5部分结论及政策建议
5.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CEPII-BACI数据库HS-6位数产品数据,借鉴Hummesl等人的分解方法,在中国与新西兰自贸区的成立框架内,把双边贸易数据细分为扩展边际、价格边际与数量边际,分别研巧了在自贸区成立后中国与新西兰的整体贸易状况、重点贸易产品的变动情况及中国对新西兰出曰贸易产品的扩展边际、数量边际及价格边际的变动特征。最后,对影响双边三元边际变动的有关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从上述中国对新西兰出口贸易变动的特征事实,我们可发现:第一,中国与新西FTA的建立确实促进了中国对新西兰整体出日规模的增长,尽管有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逆向阻碍,在中新FTA建立后,中国对新西兰的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仍然高达18.6%,远高于中国整体的年均增长状况。第二,通过对中国出口的三元边际分解的特征事实可发现,中国对新西兰的出曰增长更多的是依靠集约边际的增长,在集约边际的增长中,主要是依靠数量边际的扩张,价格边际的作用较小,从排序的角度看,数量边际的拉动作用要大于扩展边际,扩展边际的拉动作用要大于价格边际。第三,在应对外部冲击方面,中国对新西兰的外贸出出口应对能力薄弱,其中集约边际在金融危机期间下降,具体而言,中国对新西兰出口产品的数量下降最为明湿,价格边际出现上升,然而由于中国对新出口以数量边际为主,因此数量边际的抗风险能力差决定了中国对新出口整体的较弱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三:国际贸易与中国制造行业内工资差距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贸易全球化的加速,中国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自由的贸易环境。尤其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从贸易规模上看,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0.67万亿元,其中出曰贸易占总贸易额的66%,之后一直保持领先于GDP增速的较高增长率。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贸易总量有所下滑,但在2010年迅速反弹。至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已达40.81万亿元,其中出日贸易占比64.7%,占据世界第一大货物出曰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的贸易地位。在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贸易结构也不断升级优化。从2003年开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步成为制造业出口的主力。机械类及电子类等高技术产品也逐渐超过纺织服装等低技术产品,成为主要出曰品。进出口规模的增长和结构的变迁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带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
在传统意义上,我国是一个劳动要素相对较丰裕的大国,那么自然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普通劳动者是否充分分享了贸易迅速发展带来的收益?国际贸易是否对不同部口和不同性质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直观来说,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劳动工人工资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中国从2003年到2013年间经历了相当快速的工资水平的增长。2003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仅为13%9元,而2013年达到51483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4%。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对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担忧。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马讽、黄建锋,2014)。
收入差距问题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工资差距作为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关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工资差距也是衡量一个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尤其在中国收入差距较严峻的背景下,研究贸易开放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收入不平等问题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及随后的一系列理论提出之后,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成了实证检验的一个主题。美国经济学家首先运用以上理论对美国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进行了实证检验。随后各国经济学家也逐步展开了对本国的实证检验。国内很多学者也就贸易与工资及工资差距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结论并不一致。
一、贸易开放与绝对工资问题的文献回顾
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产生影响的前提是国际贸易对劳动要素的报酬产生影响。国内外众多学者深入研究了贸易自由化与工资水平问题,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贸易自由化能够提高工资水平,另一种是贸易自由化与工资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关系。
于红霞、陈玉宇(2010)运用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出曰与工资水平的关系及出口影响工资的机制,结果显示出口企业的工资高于非出口企业,出口能够持续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出口贸易与工资水平相互影响。刘海洋、孔祥贞(2012)从微观企业层面检验了出口贸易与企业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出口企业工资相比于非出口企业有明显溢价,且工资溢价在出口行为发生前并不存在,这进一步证明出曰能促进工资上涨的作用。汤二子、孙振(2012)基于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研究认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出口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随之上涨。史青(2013)利用年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广义倾向得分法研究了企业出口对员工工资的影响,研究认为出口显著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但员工工资收入随出口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二者呈&倒U&形关系。赵春燕、黄汉民(2013)利用我国年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出口企业存在工资溢价,这可以归因于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一方面,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自我选择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进入国际市场带来的收益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工资水平。赵瑞丽、王松(2014)考虑到出口与工资之间的内生性,采用倾向得分配对法并控制了地区、所有权效应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确实存在工资溢价。权家敏(2014)研究认为,出口企业的工资溢价与企业的出曰密度及企业性质有关。低出口密集度企业相较于高出口密度企业存在更思著的工资溢价,且工资溢价主要与民营出口企业相关。
........................
第二章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相关理论和机制
第一节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理论研究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在H-0理论的基础上,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1941)提出S-S定理,解释伴随开放贸易所发生的要素价格的变化,主要内容如下:假设一个劳动富裕的国家开始从事贸易,那么该国的贸易格局将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进曰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会导致该国富裕要素(劳动)的价格上涨,而稀缺要素(资本)的价格下跌。在充分就业的假定下,很显然,劳动要素的名义收入增加了,因为工资水平上涨而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保持不变。类似地,资本名义收入份额将下降,因为资本的价格下降了,并且充分就业状态下资本使用量保持不变。
其具体推理过程为:假设有A和B两个国家,钢铁和布两种商品,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国家A的资本要素丰裕,国家B劳动要素较丰裕。随着贸易的开放,在B国布的价格上涨而钢铁价格下降,这引导生产者生产更多的布和更少的钢铁。然而由于两种商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不同,因此从钢铁的生产中释放出来的要素资源组合就不同于扩大布的生产所需要吸收的要素资源组合。在这种调整发生时,对劳动要素的需求上升,而对资本要素的需求会下降。假设要素的供给是给定的,这种市场调整就会导致劳动力的价格上涨而资本价格下降。同理A国也发生了类似的调整,贸易开展后,钢铁相对价格上涨,引导生产者从事更多钢铁的生产,这又进一步导致对资本需求的增加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假定要素供给给定,最终市场上将出现资本相对报酬增加的现象。
在H-0的分析框架下,可以得到下述推断:由于美国的高技能劳动力属于相对丰裕的要素,而低技能生产性劳动力属于相对稀缺的要素。那么随着贸易的扩张,高技能劳动者的实际报酬将增加,而低技能劳动者则相反,从而两种工人的工资差距会不断扩大。在中国则相反,低技术工人是中国的相对丰裕要素,而技能型工人是中国的相对稀缺要素,那么国际贸易会不断缩小两种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
.....................
第二节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机制
行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在于要素自身属性的差异,国际贸易影响技能型工资差距的机制主要在于国际贸易对产品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引致国内要素市场的变化。而行业内就业单位属性型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在于制度因素导致的不同属性企业之间的差异,国际贸易对其产生影响的机制则在于对制度隐形约束力和行政垄断力的削弱,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随之变化,导致其中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化。基于此,本节将国际贸易影响行业内工资差距的机制分为两个层面:要素层面和企业层面。
一、要素层面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进出口贸易会影响一国国内的要素收入分配,基于S-S定理对中国的情况进行理论预测,得出国际贸易将缩小产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的结论。但这种预测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包括技术水平不变、不存在规模报酬、完全竞争市场、要素供给量一定等等。在这些假设之上,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机制仅仅在于对要素的需求发生影响。但在实际情况中,国际贸易对国内要素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机制和渠道要复杂得多,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对要素收入产生影响的机制是理清产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问题的关键。
综合来看,国际贸易影响要素收入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要素需求机制和要素价格需求弹性机制。要素需求机制是指进出口贸易会增加或减少国内对于某种要素的需求,从而在要素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使要素的价格上涨或者下降。要素需求价格弹性机制是指进出口贸易在直接影响要素需求的同时,也会通过技术进步、加剧市场竞争等渠道影响要素市场结构和市场偏好,从而使要素的需求价格弹性发生变化,对要素价格产生间接的影响。
.........................
第三章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和工资发展现状...........16
第一节我国制造业贸易的发展..............16
第二节我国制造业就业与工资现状............20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27
第一节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计量模型设定.............27
第二节国际贸易与行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实证分析.............29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43
第一节结论................43
第二节政策建议.......43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与行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年制造业数据分析贸易对行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的影响,考虑到工资变化的动态性,引入工资差距的一期滞后,用差分GMM和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结果报告于表4-1。
.....................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结论
在中国不断融入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中国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不论是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及行业间收入差距均面临较严峻的形势。传统贸易理论认为,短期内国际贸易会分别影响进出口部门或行业要素的报酬;从长期看,贸易则会使所有要素和收益的价格都发生变化。H-0理论和S-S定理也因此成为国际贸易与收入差距问题最直接的一个理论线索。但由于该理论依赖于非常严格的假设,并且当今贸易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其可适用性充满了不确定。同时,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不同所有制企业就业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作为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另一表现,同样应结合中国的经济现实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年中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国际贸易对我国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对技能型和就业单位属性型这两个维度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际贸易会显著影响行业内的工资差距,但对不同层面行业内工资差距产生影响的方向并不相同。得出的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出口贸易使我国的比较优势得发挥,通过专口化生产效应提升了出口企业对于低技术工人的需求,从而缩小了产业内的技能型工资差距;出口贸易则相反,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要素替代效应减少了对低技术工人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扩散通道使制造业企业产生了技能偏向型的劳动力需求。此外,进口贸易增加了低技术工人的可替代性,从而提高其需求弹性,导致行业内高低技术工人工资差距的扩大。
第二,划分要素密集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较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口贸易回归系数更为显著,进一步验证了进口贸易通过要素替代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作用于行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的机制。根据参与国际分工层次对行业进行分组发现,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的影响取决于该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所处的层次越低,国际贸易促进低技能工人相对工资上涨的作用越明显。
第王,考虑贸易对象发达程度的不同,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非发达国家贸易对行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的影响发现:出口贸易是否缩小行业内技能型工资差距并不受贸易国发达程度的影响,不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非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均缩小了行业内的技能型工资差距。而在进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进口缩小了行业内的技能型工资差距,与非发达国家及全样本实证结果不一致。送可能与加工贸易在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相关。在加工贸易中进口往往服务于出口,会间接促进生产专业化效应的发生,提升对低技术劳动要素的需求。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四:中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第 1 章 & 导论
1.1 & 选题背景
二战后,世界各国联系紧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以及各地区贸易组织的推动,使得各国贸易量增多,贸易额增长巨大。技术进步带动各行业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世界各国仍然非常重视蔬菜的生产和进出口。改革开放后,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蔬菜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出口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后,在自由贸易的推动下,关税、配额已经不能阻止我国蔬菜向西方国家出口。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蔬菜重要的出口市场,然而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利益,它们制定了大量严格的蔬菜进出口标准,以及近年来我国蔬菜在生产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降低了蔬菜的质量,对蔬菜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蔬菜的优势在逐渐降低。
根据我国 WTO/TBT-SPS 通报咨询网公布的信息分析,2012 年,TBT 通报中涉及最多的产品领域是食品和蔬菜,其中蔬菜通报103次占通报件数的5.6%,这说明各国正在制定各种标准,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与蔬菜食品相关的内容占很大分量,世界各国一直重视蔬菜的生产和贸易,然而发达国家仍然在增加增强标准。2015 年,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修订部分蔬菜农药成分的最大残留量,加强对进口蔬菜的管理。从表面上看这些标准是为了保护本国国民的健康和安全,实质目的是为了阻止进口外国蔬菜,保护本国利益。
.....................
1.2 &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全球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世界各国对蔬菜的需求量很大,然而经济的发展让世界各国更加注重蔬菜的质量,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法规规章以及进出口产品评定程序来限制我国蔬菜进入其市场。蔬菜出口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满足世界各国对我国蔬菜的需求,对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绿色环保,蔬菜出口必须经过检验、检疫。近年来,我国蔬菜已成为遭受国外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质量不合格退货或销毁最多的领域。我国如何应对激烈的全球贸易竞争以及增强蔬菜出口的规模,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在对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蔬菜产量、蔬菜的出口现状分析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做系统、深入地分析,并通过量化模型对影响我国蔬菜出口的因素作实证研究,获得对蔬菜出口现状以及如何提升竞争力的理性认识,丰富对蔬菜出口贸易理论研究;有助于使我们理性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认识到我国蔬菜出口面临形势的严峻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同类问题提供资料和素材;并对我国政府、企业正确认识提升蔬菜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制定应对政策,推进我国蔬菜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出口机制,提高我国蔬菜质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第 2 章 & 我国蔬菜生产及其出口的现状
我国一直就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大,农产品的种植和产量比较大,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增加,这使得许多农民开始种植蔬菜,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加导致了产量的上升,这也使得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大增。
2.1 &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
2.1.1 蔬菜的种植面积
我国蔬菜生产和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蔬菜市场。由图 2-1 看出我国蔬菜每年的总播种面积不断上升,由 2005 年17720.71 千公顷增加了 1.2 倍,达到了 2014 年的 21404.79 千公顷。2014 年我国蔬菜超过粮食生产,成为中国第一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蔬菜从产量和价格上竞争力不断提高,成为主要的农产品出口之一。从近十年的播种面积来看,尽管在我国经济飞跃式发展,城镇化不断加快的前提下,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在2006 年略微下降,在以后年份是上升趋势。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广大,一直在世界蔬菜种植面积上占据重要地位,占世界蔬菜种植总面积的 40%以上。蔬菜产量的变化趋势是稳步上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50%。这不仅仅是由于我国的蔬菜播种面积增加导致的产量的上升,最关键是单位播种产量由 2005 年的每千公顷3.18 万吨增加到 2014 年的每千公顷 3.55 万吨。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周围的郊区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民在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开始转种蔬菜,种植面积增加。
2.1.2 蔬菜的产量
从总量上来看,我国蔬菜产量变化趋势跟蔬菜的种植面积变化相一致,2006年产量有所下降,达到最低点 53953.05 万吨,2007 年以后一直是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 4.54%。具体来说 2007 年为 56452.04 万吨比 2006 年增涨了 4.63%;2008 年的蔬菜产量为 59240.35 万吨比 2007 年增加了 4.94%;2009 年我国蔬菜产量继续增加为 61823.81 突破了 60000 万吨,比 2008 年增长了 4.36%,增速有点降低;2010 年蔬菜产量达到 65099.41 万吨,同比增加了 5.29%,蔬菜产量达到历史增速最高;2011年蔬菜生产量为 67929.67 万吨,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为 4.34%;2012 年蔬菜生产达到了 70000 万吨以上,2014 年我国蔬菜产量为 76005.48 万吨。综上所述,我国蔬菜总产量逐年增加。
.......................
2.2 & 我国蔬菜出口的总规模和出口种类分析
2.2.1 蔬菜出口规模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主要体现在出口量和出口金额上,这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出口水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加入 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突飞猛进。
图 2-5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蔬菜类产品的出口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5 年的 520.00 万吨增加到 2014 年的 802.56 万吨,十年时间增幅 54.34%。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蔬菜产量在逐年增加,二是世界经济发展,国际需求量增加。然而我国蔬菜的出口金额却是波动比较大,2008 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蔬菜出口量与 2007 年相比增长较小,出口金额反而下降,2009 年&2011年我国蔬菜出口数量显著增加。
从出口金额看,我国蔬菜出口金额波动中上升,2005 年我国蔬菜出口 3302百万美元,到 2011 年这六年期间稳定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 30.52%,然而 2012年蔬菜出口量增加,但是出口金额却陡然下降,主要原因为两点:一是我国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2012 年 2 月,国家出台了《关于下发出口退税率文库A 版的通知》规定从 2012 年 3 月 1 日起,统一执行出口免税政策,在流通环节蔬菜实行免征增值税,出口环节不退税,对我国蔬菜出口影响较大。二是非关税壁垒对我国蔬菜产品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2013 年以后我国蔬菜出口金额开始回升,达到 9005.51 百万美元,突破了 9000 百万大关,根据 2014 年统计,我国蔬菜出口金额为 9800.42 百万美元,将近 10000 百万美元。
从价格上看,2005 年我国蔬菜平均出口价格为 6.35 百万美元/万吨,2014年为 12.21 百万美元/万吨,出口价格将近提高了两倍,我国蔬菜出口金额的增加不仅仅是通过出口数量,由于优质蔬菜的出口,使得蔬菜出口价格提升,增强了我国蔬菜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
第 3 章 & 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 26
3.1 & 关税变动对蔬菜出口的影响 ...................... 26
3.1.1 小国贸易条件效应 ................. 26
第 4 章 & 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8
4.1 & 影响国际贸易的测度方法比较 ........... 38
4.1.1 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 ........................ 38
第 5 章 & 促进我国蔬菜出口的对策建议 ......... 49
5.1 & 政府层面 ................. 49
5.2 & 行业层面 ...................... 49
第 4 章 & 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上述章节从理论上论述我国蔬菜的出口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本章首先对国际贸易的测度方法进行论述,最后运用引力模型选取了 1992 年&2014 年蔬菜出口贸易面板数据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自贸区的建设、人口增加、金融发展、自由贸易依存度等控制变量对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4.1 & 影响国际贸易的测度方法比较
4.1.1 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
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是假定世界商品完全可以替代的前提下,通过把非关税贸易壁垒转化为等价的关税壁垒进行测度,我们可以运用进口产品与本国商品市场同样的产品的价格差额对等价的关税进行计算,这种方法使得不能计算的非关税壁垒转化为了可以用数据量化了。Krissoff & Barry(1997)运用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计算了美国的苹果在其他国家遭遇非关税壁垒的情况,结果证明美国出口到其他国家苹果遭遇的非关税壁垒比普通关税高很多。Bradford (2003)以税收收入的控制和在流通领域中的成本为前提,也是运用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关税壁垒的关税等价相当高的结果,从而说明发达国家存在严重的贸易保护。江涛等(2010)运用这种方法对2005年&2007年中日两国茶叶贸易情况,结果证明日本的非关税壁垒高于普通关税的十几倍。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对非关税的衡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世界各国产品同质性的假设不符合现实情况;二是运用价格差来衡量需要采集大量的价格数据,对全世界的贸易衡量不适应,这种方法一般作为局部均衡或一般均衡模型的解释变量来加以运用。
4.1.2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局部均衡分析法由马歇尔(1920 年)创立,主要内容是假设不变的市场条件单独考察某一市场或者部分市场某个因素变动对有关经济变量的影响的分析方法。局部均衡法可以灵活描述和分析贸易影响因素对某一产业或市场经济活动的作用,以数量、价格为基础对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运用计量手段分析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这种方法没有考虑经济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不足之处。
........................
第 5 章 & 促进我国蔬菜出口的对策建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与稳定。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应该积极面对,认清影响我国蔬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蔬菜行业出口标准,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蔬菜产品出口。
5.1 & 政府层面
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联系,加快中国与世界各个区域组织的合作和建设,,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创建了比世界贸易组织更优惠的贸易条件,明确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的诚意,降低双方的关税率,减少关税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为蔬菜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下,保证我国能够顺利进行蔬菜出口贸易开展,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履行职责,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创造出口条件,熟悉国际标准,合理利用规则,进一步增强中国比较优势的蔬菜产业,通过增加对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蔬菜产业和企业扶持,加快农产品现代化进程,提高蔬菜生产、加工的水平,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蔬菜区域布局,向集约型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根据我国各地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集散处理中心,实行统一规划方案,集中扶持优势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加强对仓储、转运、包装等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中国蔬菜市场的物流中心。整合各行业资金投向蔬菜出口产业,,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提供良好的国内资金环境支持。
通过建立蔬菜行业组织和协会,加强蔬菜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国内蔬菜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主动走出国门,鼓励其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出口和加工基地,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争取在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蔬菜质量控制体系,,蔬菜标准化体系是相互联系并制约的关系,参考国际先进标准,在统一、优选原则的前提下制定蔬菜的行业标准,严格控制蔬菜的生产、加工环节,对检验和检疫的方法进行科学规范,提高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规范蔬菜行业的生产流程,对蔬菜产地、蔬菜投入、蔬菜生产、蔬菜包装和标识、蔬菜经营以及蔬菜的监督检查等制定行业标准,对蔬菜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蔬菜产品的认证和质量控制建设,进一步提高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五:标准化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技术水平成为国际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其表现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标准是产业发展的一种秩序和规则,是工业生产中的&公共语言&,是产品分工、集合的&链接点&,因此标准作为市场竞争规则的关键因素之一,成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通过获得知识产权、取得先发优势直接促进对外贸易,推动技术进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实施的基础是技术标准,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和战略制高点。标准已然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适用的规则,标准化也已经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如果掌握了标准化的主动权,便掌握了国际贸易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中国自 1978 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后,标准化建设发展迅速,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2016 年国家标准委印发《2016 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而山东省是实施标准化战略较早的省份同时也是参与制定修定标准最多的省份之一,2015 年山东质检局发起了第一批建设&山东标准&的战略计划,实施标准化创新、标准化试点、标准化示范以及推广应用项目共 276 项,制订及修订&山东标准&共 654 项。截止到 2015 年末,山东省共参与制定和主导制定了 64 项国际标准、3321 项国家标准、2190 项行业标准,累计发布地方标准 2347 项,分别比&十二五&初增加 120%、40.1%、22.1%、25.5%。&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参与标准化竞争的能力还处于明显弱势,发达国家一直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行本国的标准化战略,试图掌握国际标准竞争中的主动权。而我国的标准化水平还不高,标准的科技含量还较低,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水平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山东省的机电贸易便受到了这种差距的影响。机电产品是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支柱产品,自 2001 年中国入世后,山东省机电产品进入出口贸易的增长黄金期,2004 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完成 97.2 亿美元,首次取代服装纺织成为山东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并且连续十二年成为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 年间山东省机电产品年出口增幅始终保持在 30%-50%左右,机电产品出口额更是占据了山东省出口贸易总额的四成,山东省机电出口企业曾经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匪浅。但是,2008 年以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机电产品所涉及的贸易标准品类繁杂,并且相关国际标准数量繁多且更新频繁,导致山东省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虽然整体呈现增长状态,但年增幅趋缓,连续呈现下滑势头,甚至一度出现增长率为负的情况,出口波动较大。目前,机电出口企业、行业团体以及山东省政府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标准化对国际贸易产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山东省政府、机电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必须对标准化有清晰的认识。
.......................
1.2 &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标准化基本原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比较系统的关于标准化的理论著作是 1934 年约翰&盖拉德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Gaillard 最早把标准化作为一门学问进行探讨,试图深入探讨标准化的原理以及定义,在提高其理论层面的基础上探究标准化的实践意义,论述了标准化的诸多开创性理论和实践内容,开拓了向全世界传播标准化思想的道路。Seaman[美]1953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标准化是一门科学吗?》的论文。1968 年,Meissner[德]又发表了同一题目的论文,对标准化的科学性进行探讨。印度学者魏尔曼 1980 年首次将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对其做了全面探讨,撰写了《标准化是一门新学科》。到 20 世纪中后期,国际标准化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标准化原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标准化原理的著作。桑德斯(T.R.B &Sanders)于 1972年出版了《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书中首次系统地总结了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的西方工业化国家关于标准化的工作经验,并且围绕着标准化的作用、目的并且从修订、制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七原理&,认为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社会增长的复杂性。同年,日本政法大学教授松浦四郎用&负熵&的概念解释了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并在其著作《工业标准化原理》中提出了松浦四郎经验公式,开辟了一条研究标准化的新思路,他认为标准化的开端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简化,标准化就是让事物从无序状态恢复到有序,标准化活动就是为反对生活中熵的增加而做出的努力。
早期的标准化研究中,标准化被认为是纯技术领域的问题,马歇尔是最早研究标准化的经济学家,1919 年,在其《工业与贸易》一书中,马歇尔开始高度重视生产和贸易中的标准化问题,并且详细分析了标准化在市场交易及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条件和意义,同时给出了明确的结论,这些分析和结论是目前研究标准化经济学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此后,标准化一直未被当作正式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到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经济学家在研究 ICT 产业的发展过程时,才开始对标准化进行经济学研究。Hemenway's(1975)第一个对标准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产业范围内自愿标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其专著中指出,在缺失完备的兼容性标准时,容易导致效率损失。David (1987)总结了各种关于标准的经济作用,从标准能够解决何种经济问题出发,将标准分为四类,即品种简化标准、兼容性与接口标准、信息和测度标准及最低限度质量和安全标准,通过分类,详细论述了各类标准的经济功能,这种分类得到了广泛应用。2001 年荷兰 Erasmus 大学的 Henk de Vries 教授在 IEEE 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标准化是一门学科吗?》的论文,2011 年在中国标准化杂志上发表《标准化&&多学科领域研究》,试图将标准化的特性与一个系统的科学清单相对照,找出对标准化研究有贡献的相关学科,并且论证研究标准化需要通过多学科的特殊方法。
..........................
第 2 章 &标准化对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2.1 &技术进步促进出口贸易的理论依据
2.1.1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从技术要素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是古典贸易理论的思想本质。李嘉图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是由不同地区生产技术的差异所引起的,这种相对差别是构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且,这种差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国应集中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就是说,在劳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各国商品可以流动的前提下, 对一个国家的生产和贸易来说,最有利的是一直集中生产该国具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产品,一个国家现有的贸易模式和国际分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技术的水平,生产技术的竞争优势也就决定了该国的贸易模式。李嘉图模型给出了国际技术水平差距如何影响贸易模式和国际分工的简单框架,暗含了国际贸易模式和技术分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思想。
2.1.2技术差距理论
真正从动态角度看待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是 1961 年波斯纳(Posner)提出的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论认为两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是两国贸易的基础,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该技术被模仿,两国间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缩小。技术差距理论中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要素,将不同国家之间所存在的生产技术的差异和这些国家之间产生的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将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视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关键性因素。
2.1.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 年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形态的变化特征,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动态扩展。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要经历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技术发展水平国家的相对优势不同,动态解释了技术进步与比较优势变化的关系。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的支撑了国际贸易的流向取决于两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的观点。
..........................
2.2 &标准化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分析
2.2.1 标准化为技术创新积累信息,为持续创新提供平台
标准化以生产技术经验的积累为前提,通过将技术经验标准化,为新技术的出现打下基础,从而促进持续的技术创新。由于技术标准及其相关草案像专利文件一样,涵盖了当时的研究现状和生产技术的相关信息,当该技术被确定为正式标准时,便可以被大众公开获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在公开的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之间可以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技术共享和技术知识的转移。这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技术创新过程中查阅和获取信息的成本,节约费用率和信息流,从而提升生产技术创新发展的效率,为技术进步奠定基础,为技术竞争力的提高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公开的标准信息知识贯穿了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为技术研究人员对于生产技术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经验积累,同时,为技术的再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信息来源。在标准的施行进程中,通常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新的经验和生产技术会被纳入,形成新的标准,进行技术经验的再次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再创新。标准的制定对应着生产技术的创新,标准的实施对应着生产技术的普及,标准的修订对应着生产技术的再创新,因此,标准化为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提供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由此可知,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以标准化为平台,技术创新在标准化持续的积累信息的基础上,节约了成本,加快了技术创新效率,使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实现成为可能。
.........................
第 3 章 &标准化发展现状 ............... 26
3.1 &国际标准化概况 ............ 26
3.2 &我国标准化发展现状 ......... 27
第 4 章 &标准化对山东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35
4.1 &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35
4.1.1.出口规模 ................. 35
第 5 章 政策建议 ................... 46
5.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标准化体系...................... 46
5.2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 ............ 47
第 4 章 &标准化对山东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目前,学者们关于标准与出口贸易的研究中已引入较多理论模型,阐述标准与出口贸易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并建立了多种计量模型,引入标准存量进行实证研究,支撑了标准化促进出口贸易的论点。本文缩小样本选取范围,选取山东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机电产品,研究标准化与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
4.1 &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根据海关月报的分类方法,机电产品可分为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仪器仪表、运输工具、金属制品和其他六大类,下面还细分为许多小类。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机电产品主要涵盖了其中的第十六大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第 84 和 85 章,第十七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的第 86 到 89 章。
4.1.1 出口规模
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与山东省总出口的増速变化趋势基本相符,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幅有所减缓,虽然 2014 年增幅回升,山东省机电产品的出口仍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由图 4-1 可知,山东机电产品出口规模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中, 年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均保持在 20%-50%,处于黄金增长期,在 五年中,2009 年山东机电出口遭遇低谷,年增长率呈现 11.1%的负增长,2011 年出口状态良好,出口额首次突破 500 亿美元,而
年出口额未有明显增长,虽然 2014 年山东省机电出口增长率回升,但整体上呈现低迷态势,出口形势严峻。
.........................
第 5 章 政策建议
本文综合了标准化基本原理、标准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及作用机制分析,把样本研究范围具体到山东省,研究标准化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上文的研究发现,标准化在长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有力的拉动了山东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因此,要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多层次改善标准化水平,提高山东机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我省机电产品的对外贸易。
5.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标准化体系
世贸组织规定,应以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制定或认可的相关国际标准为基础来制定相应的技术条约、标准以及评定程序等。国际标准是世界范围内认可,具有高质量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是国际上前沿科技水平的最佳体现,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水平,是世界各国之间处理经济活动纠纷和调节标准的基础。根据上文介绍,国际标准应包括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标准,以及标准化组织承认并确立发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应与国际标准接轨,通过适应性的分析验证,经过修改或等同转化为我国相关标准,并按照我国标准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和发布。
改善我国相关标准的适用性和标准化水准的最高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尽量借鉴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然而,我国很多行业和领域的相关标准还没能够及时与所采纳的国际标准进行相应的修订和更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标准在转化为我国标准后的适用性。所以,在广泛采纳国际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否适应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加以实时修订和同步更新,以便在提高我国标准化的科技水平的同时,提高相关国际标准在我国具体领域的适用性,逐步改善标准化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做到与国际标准化接轨。与此同时,应当及时对我国标准的使用时限及复审周期做出适应性规定,并做到及时的修订、更新、确立以及废止,以增强相关标准的时效性。在提高国内标准的制定效率,增加标准存量的同时,提高国内标准的质量和水平,使我国的标准化水平和标准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充分发挥标准化拉动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
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被动的适应于国际上制定的相关标准准则,而应当更充分更主动地参与到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尤其是提高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应当把政府主导的标准化模式向由市场主导的标准化模式转变。在我国的标准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并通过政府部门的推广,应用于生产和消费,所以政府在其中主导和参与的成分较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领域的企业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使现存的标准制定模式得到转化改善,就要降低政府的行政领导性作用,增强政府作为技术标准的协调者和监督者的作用。换句话说,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使我国标准制定模式得到转化和改善,政府应该重新确立政府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标准化制定模式,让企业作为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切实提高和改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实质性水平。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六:OFDI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分析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2015 年是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重要一年,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 3 月表示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电子、飞机、通信、工程机械、汽车制造业相关的企业;改革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新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主要以备案制为主;同时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健全法律、金融、领事保护服务,为我国企业保驾护航,使企业&走得出、走得稳、走得远&。同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十八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减负添力。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持续显现,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压力,国际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变革。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明确指出,未来五年我国的对外投资额将达到 1 万亿美元,更深的融入世界经济,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也将对外投资列为 &&一带一路&具体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是大势所趋。截止 2014 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 8826 亿美元,比 2011 年翻了一番。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也从 2011 年的 746 亿美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1231 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我国企业OFDI 主要分为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技术寻求型三类。市场寻求型 OFDI 的东道国主要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我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对东道国进行OFDI,可以规避关税和贸易壁垒,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在该国的市场份额。资源寻求型 OFDI 主要面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企业对非洲和西亚的油田进行投资,以保证我国的石油供给;也有部分企业为寻求廉价劳动力,向东南亚等地区进行 OFDI。技术寻求型 OFDI 的主要东道国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企业通过在这些国家建立研发中心,获得技术溢出,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迅猛发展,2014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 264241 亿元,与 2005 年相比翻了一番,成功蝉联第一。然而这些数据都是基于传统的总额统计,随着中间品贸易的发展,传统的总额统计面临着重复计算的问题,其准确性也受到学者们的质疑。我国是一个加工贸易大国,主要依靠进口中间产品,然后加工再出口。在这一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总额统计所有的最终产品都会被计入我国的出口额,但实际上我国企业只获得了加工部分的增值,中间产品的那部分增值被国外企业占有,这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我国的出口状况,传统统计模式下我国的总出口中含有大量的他国价值。因此,寻求新的贸易统计模式,准确定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2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介绍
本小节主要介绍全球价值链的提出与发展,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
1.2.1 &全球价值链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的提出之前经历了价值链、价值增加链和全球商品链三个发展阶段,直到 2001 年,格里芬等才从商品这一概念的局限中摆脱出来正式提出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在《价值链的价值》中,格里芬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的过程,认为应把商品和服务贸易看成治理体系,而理解价值链的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这份特刊在全球价值链研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特刊中许多学者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演变和升级等多个角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并由此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框架。
1.2.2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目前各大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对全球价值链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下文主要对三个较权威的概念作相关介绍。
斯特恩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厂商、交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
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该定义强调了全球价值链不仅由大量互补的企业组成,而且是通过各种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的企业网络的组织集,关注的焦点不只是企业,也关注契约关系和不断变化的联结方式。
........................
第 2 章 OFDI 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相关的文献综述
2.1 &与 OFDI 相关的文献回顾
本文拟采用的理论机制是 OFDI 通过价值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条路径来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制造业增加值,这与 OF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下文先对 OF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逆向技术溢出是指母国(通常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向东道国(通常为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吸收和学习东道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促进母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OFDI 逆向技术溢出可以通过四种路径实现:技术转移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人才流动效应和非关联企业的示范效应(白洁,2009)。技术转移效应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并购东道国企业,从而获得东道国企业的先进技术,产生了技术转移。与此同时,与母公司相关的国内企业也可以间接获得技术的转移,提高技术水平。产业关联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建立子公司,通过子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业务往来获得技术的外溢。具体来讲,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东道国开展经营活动不可避免的会与当地的企业发生业务关联,这种关联使得子公司有机会向当地关联企业学习(Fosfuri and Motta,1999)。人才流动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在当地聘请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同时也可以将国内员工外派到子公司,通过人员的流动来提高公司的人力资本水平(茹玉骢,2004;赵伟等,2006)。示范效应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投资,可以直面海外市场,接触国外最新的产品,国内企业在全面了解产品规格、功能等的基础上进行模仿。
关于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Kogut 和 Chang(1991)最先提出企业 OFDI 存在逆向技术溢出的猜想,他们在研究日本的 OFDI 时发现,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一发现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认为日本对美国技术密集型行业进行投资的目的是获取美国的先进技术。冼国明(1998)率先对发展中国家的 OFDI 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构建了&学习型 OFDI&模型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 OFDI 行为。Fosfuri 和 Motta(1999)指出企业只有通过OFDI 才能获得最大利润,二者通过构建双寡头古诺模型来研究企业的 OFDI 行为,在模型均衡时发现,即使企业的 OFDI 在海外出现亏损,但是只要其 OFDI 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使国内市场盈利,这些盈利不仅能够弥补海外的亏损还能超过未进行OFDI 前企业国内盈利和出口盈利的总和,因此企业的 OFDI 行为可以使其实现最大化利润。Wesson(1999)也认为企业的 OFDI 行为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构建两国两厂商的古诺模型发现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发达国家的 OFDI 行为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
2.2 &有关出口增加值文献综述
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已知的增加值计算方法都是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投入产出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在 1936 年前后提出并创立的,随后多位经济学家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投入产出表利用棋盘式的格局,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各个部门之间产品的生产消耗关系,因此它是用来追踪产品流向和全球价值链的有利工具。增加值计算方法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HIY 方法,Hummels 等(2001)使用投入产出表计算一国出口中的国内外成分,但是这种方法必须满足两个假设:一是所有中间投入品必须全部是国外增加值,不考虑再进口或者第三方转口的情况;二是对以出口为目的和以满足国内最终需求为目的的货物生产,其进口中间产品的投入程度是相同的,这与贸易现实相违背。第二阶段 DRS 方法。Daudin 等(2009)利用全球贸易模型数据库
和 2004 年的数据测算了 66 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增加值,并追溯了增加值的来源,它虽然克服了 HIY 方法的不足,但全球贸易模型数据库的缺陷是没有区分贸易中的中间品和最终品。第三阶段是 KPWW 法。Koopman 等(2011)在 HIY 和 DRS 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中的增加值统计法和传统海关统计法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球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库,将国内增加值统计从单一国家扩展至全球,全方位的对一国贸易中的国内和国外增加值进行测算。本文采用的是修正后的KPWW方法(即WWZ 法)。王直、魏尚进和祝坤福(2015)对一国出口增加值进行了最详细的分解,一国的出口总额分解为不同来源的增加值以及重复计算部分。这就将以贸易总值计算官方贸易统计和以增加值计算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统一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二者数据不能匹配的难题,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从官方数据背后解读全球价值链的有力工具。
实证研究方面,大多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测算,重新审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益情况,并分析增加值统计与传统总额统计的差异及原因;二是对影响中国国内增加值出口的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三是在增加值测算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分工。
.....................
第 3 章 &我国 OFDI 与增加值的现状分析 ................. 13
3.1 &我国 OFDI 的现状分析 ............. 13
3.1.1 &我国 OFDI 的总量分布情况............. 13
第 4 章 &OFDI 对出口国内增加值影响的机理分析 .............. 27
4.1 &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 27
4.1.1 OFDI 的定义 ............. 27
第 5 章 &我国 OFDI 与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实证分析 ....................... 32
5.1 &数据处理和变量说明 ................. 32
第 5 章 &我国 OFDI 与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实证分析
本章主要实证检验我国 OFDI 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分为三个部分:数据处理和变量说明、我国 OFDI 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影响的初步分析以及我国OFDI 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影响的拓展分析。
5.1 &数据处理和变量说明
由于本文实证部分采用的数据和变量一致,因此在实证模型前先统一介绍本文数据的处理过程和主要变量。
5.1.1 &数据处理
本文的实证数据主要涉及 WWZ 增加值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主要三个难点:一、不同行业分类的对接,由于 WWZ 增加值数据库采用的是 WIO 行业分类,《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库》为 GB 分类,而《中国海关数据库》是 HS 分类,因此 GB 和 HS 分别于 WIO 分类进行对接;二、OFDI 企业的行业类型划分,本文采用的 OFDI 企业数据来自商务部公布的《名录》,《名录》中不包含企业的行业信息,因此需要将各企业划分至行业层面;三、OFDI 企业投资行为的价值链划分,实证部分涉及价值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的研究,因此需要将企业的 OFDI 行为划分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1、行业分类的对接
本部分需要分别将 GB 行业分类与 WIO 行业分类,HS 行业分类与 WIO 行业分类进行匹配。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将 GB 行业分类与 WIO 行业分类进行匹配,由于始终所需数据期间从 1998年到 2011 年,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库》采用的是 GB/T4754-94 行业分类,而 2002 年之后这两个数据库采用的是 GB/T行业分类,因此,需要先根据 GB/T4754-94 与 GB/T 分类准换表将行业分类统一为 GB/T 分类。然后通过 GB/T 与 ISIC3.0 转换表以及ISIC3.0 与 WIO 分类转换表将 GB/T 行业分类与 WIO 行业分类实现四位数层面的对接。
其次需要将 HS 行业分类与 WIO 行业分类进行对接。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库》相似,《中国海关数据库》 年的分类标准也不统一。2000 年该数据库采用的是 HS8 位码分类,其他年份为 HS6 位码分类,其中 HS6位码又分为 1996 版本和 2002 版本,因此,先根据 HS8 位码与 HS6 位码转换表将其统一为 HS6 位码。然后根据 HS1996 分类与 HS2002 分类新旧转换表将 HS6 位码数据统一为 HS2002 分类 &,至此所有数据都为 HS2002 分类。最后运用 HS2002 分类与CPC1.1 分类转换表、CPC1.1 分类与 CPC1.0 分类转换表、CPC1.0 与 ISIC3.0 分类转换表以及 ISIC3.0 与 WIO 分类转换表最终实现 HS2002 分类与 WIO 分类六位数层面的对接。
.........................
第 6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接《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库》,并结合《中国海关数据库》和 WWZ 增加值数据库,从整体和分类别两个方面研究了 OFDI 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并对回归结果做了滞后效应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 OFDI 能够在整体上提高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并且OFDI 对增加值率的提升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分类别而言,价值链中游 OFDI对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作用最大并且价值链中游 OFDI 对增加值率的提升作用在前 7年不断增强第 8 年之后促进作用不再明显;价值链上游 OFDI 对国内增加值率的促进作用居次之并且在投资后的 10 年内其促进作用会随时间推移持续增强;价值链下游OFDI 对国内增加值率提升作用最小,其对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作用也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这些结论对于政府制定 OFDI 政策和企业进行 OFDI 决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大对外投资范围和力度。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企业研发能力、降低从成本以及扩大销售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出口增加值率。我国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行 OFDI,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在提高企业&获益&的同时,增强研发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中国企业在的竞争力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其次,短期内加大对价值链中游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相比我国在劳动力方面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同时由于投资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我国在煤炭、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对外进行价值链中游的投资,不仅可以利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消化部分国内过剩的产能,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但是,由于价值链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中下游部分增加值率不断升高,中游增加值率部分进一步降低,因此加强价值链中游的 OFDI 只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效果。
再次,长期内加大对价值链上游领域的对外投资。鼓励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更易获得国外的技术溢出,同时可以聘请国外高级人才,直接提高企业的研发实力。虽然短期内价值链上游 OFDI 没有价值链中游 OFDI&收益&大,但是价值链上游 OFDI 可以在长期内给企业带来持续&收益&,并且这种&收益&随着时间的积累不断增加。因此,国家可以给予价值链上游 OFDI 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占领价值链上游环节。
最后,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加大对价值链下游领域的投资。企业升级的一般路径是先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增加研发投入等方式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在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逐渐实施品牌战略和完善售后服务网络等,占领价值链下游环节。我国应该鼓励部分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行价值链下游的对外投资,不仅可以占领价值链下游的增加值,而且可以通过品牌效应和售后服务增加客户&粘性&,有力与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七:中国自由贸易区出口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第 1 章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进行,国家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不断涌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寻求区域经贸合作。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逐渐把建立自由贸易区作为本国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战略。改革开放 35 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上升,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国际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逐渐创造了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各方面条件,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必须加快推进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建设。
截止到 2016 年 3 月,我国已经与 13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签署了 1个优惠贸易安排,正在与 7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与 5 个国家和地区联合进行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整体框架逐步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开放领域逐步扩展,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这都改善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创了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新形势。从多方面内容来看,我国自由贸易区涵盖的地域广阔,涵盖全球五大洲;我国自由贸易区包括的国家和地区较多,既包括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国自由贸易区涉及的领域众多,既包括货物贸易领域,也包括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领域、原产地规则、投资协议、海关程序、贸易壁垒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从相关统计研究来看,来自自由贸易区国家和地区的整体贸易额已经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30%左右,并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分析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期望利用引力计量模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出口贸易效应和分国家(地区)出口贸易效应差别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推动我国自由贸易区的长远发展和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有重大作用。
......................
1.2 &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有两个研究目的。第一,查询相关资料,梳理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动因等内容。第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面板数据引力计量模型,对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出口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从整体贸易效应和分国家(地区)差别贸易效应两个方面对计量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为我国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指导,促进我国自由贸易区的长远发展。
1.2.2 研究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入研究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发展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贸易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实黄金净值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