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178瓦功耗配多大电源我现在300瓦电源,玩起来也没死机,但就是感觉玩游戏会有一点卡,给我看看我的电源够用吗

我电脑配置还可以,显卡是9800的,玩一般游戏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就玩游戏会卡,很多雪花,有时就是_百度知道
我电脑配置还可以,显卡是9800的,玩一般游戏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就玩游戏会卡,很多雪花,有时就是
我电脑配置还可以,显卡是9800的,玩一般游戏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就玩游戏会卡,很多雪花,有时就是整个都游戏界面都花屏了,但在别人哪里试的时候开几个游戏都不卡,请帮忙!
我的电脑是刚配置才几天。应该不是网络问题了,我玩单机时也会这样。这种情况应该是电脑本身有问题了吧,但是我在别人哪里试的时候怎么又可以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玩游戏时死机花屏的原因较多,一是显卡自身的硬件问题,比如显卡的显存有轻微损坏、显卡的做工用料不好或兼容性不佳,都会导致显卡的电气性能大打折扣,如出现这种情况最好用替换法进行确认。由于使用的是AGP8×显卡,用户还可以在BIOS里把显卡工作速率调整为AGP4×试试,还有就是显卡最好不要轻易超频。另外,导致玩3D游戏时死机的原因还可能是显卡散热不佳,请认真检查一下显卡的散热器是否正常。一、驱动问题,这也是引起花屏的重要原因,多出现于更换显卡驱动版本之后,也有可能是因为驱动文件损坏所导致。解决的办法很简单,重装通过微软WHQL认证的驱动,版本不必一味求新。花屏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显卡驱动,符合先软后硬的原则。二、温度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显卡,处理器、内存甚至主板的芯片组温度过高也会引起花屏,这样的情况多发生于夏天,但是冬天时,如果散热器脱落、风扇停转,在室内也很有可能会出现硬盘温度过高的情况,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建议打开机箱检查一下各个散热器的安装情况,试着敞开机箱运行游戏,看看会不会再次花屏,故障消失或时间后延的话基本可以确定是温度问题。三、供电问题,包括电源和主板的AGP/PCI-E 16X供电,如果显卡得不到充足的、纯净的电流,同样有可能会出现花屏的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先断开光驱、独立声卡等非必备硬件,降低整机负载后重试。四、显卡问题,原因非常多。有可能是显卡的BIOS有缺陷,这个可以通过刷新VGA BIOS解决;也有可能是显存损坏,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个人没有任何的解决办法,此外,如果是核心损坏引起的花屏,显卡基本上只能报废了;有可能是金手指氧化了或灰尘过多,这是最幸运的,只要进行一下清理就可以了,氧化部分可以用橡皮去擦,再用无水酒精洗一下,故障就消失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显卡上的电容,很多显卡花屏就是因为电容而花的,有的厂家甚至因此倒掉了(著名的花屏之王耕升),近年来新兴的显卡厂家也因为节约成本采用了一些对温度非常敏感的电容,一到冬天气温下降就花屏,理论上更换电容之后故障就排除了,但是建议还是和经销商联系更换或返厂维修事宜。 显示器花屏是极其常见的故障,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原因所产生的故障现象也有所不同,解决方法也各异。在文本方式下的花屏表现为字符混乱,在图形方式下通常表现为图形分层,由于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干扰还会产生水平条纹。以下是一些心得和经验,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 1.显示器产生水平条纹:其原因主要有两种: 1)外部干扰,如显示器的使用现场附近有电火花或高频电磁干扰,这种干扰会使显示器的显示画面产生白色的水平条纹。处理方法:避免在此种情况下使用显示器; 2)内部干扰,这种干扰会使显示器的显示画面出现黑色的水平条纹,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打开机壳检查一下显示器内部是否有接触不良的地方,电源的输出端或输出变压器等有无问题,因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原因涉及到比较专业的技术,所以最好还是请专业人士给予修理为妙。 2.显示器分辨率设置不当引起花屏:当显示器在WIN3.X和WIN95中分辨率设置不正确时,启动Windows时就可能出现花屏故障,即画面分层、抖动、严重的甚至出现黑屏死机的现象。处理方法:进入WIN3.X的SETUP或进入WIN95的安全模式,重新设置显示器的显示模式即可。 3.显示卡与中文系统冲突:此种情况在退出中文系统时就会出现花屏,随意击键均无反应,类似死机,处理方法:此时输入&MODE C080&可得到解决。 4.显示卡的主控芯片散热效果不良:这也会产生花屏故障现象,处理方法:改善显示卡的散热性能。 5.显存速度太低:当显存速度太低以致于不能与主机的速度匹配时,也会产生花屏现象,处理方法:更换更高速的显存,或降低主机的速度。 6.显存损坏:当显存损坏后,在系统启动时就会出现花屏混乱字符的现象,处理方法:必须更换显存条。 7. 病毒原因:在某些病毒发作时也会出现花屏,处理方法:用杀毒软件杀毒即可消除。电容失效引起显示器特殊故障的处理假如一开机显示就花屏的话则先检查下显卡的散热问题,用手摸一下显存芯片的温度,检查下显卡的风扇是否停转。再看看主板上的AGP插槽里是否有灰,检查下显卡的金手指是否被氧化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清理下灰尘,用橡皮擦擦一下金手指,把氧化部分擦亮。假如散热有问题的话就换个风扇或在显存上加装散热片。或者进入BIOS,看看AGP的电压是否稳定在1.5V附近。 假如是玩游戏、做3D时才花屏那么在排除掉散热问题后你可以先尝试着换一个版本的显卡驱动试下,因为有可能是显卡驱动与程序本身不兼容的原因或驱动存在BUG造成的。 如果经过以上方法后显卡还是花屏的话,则你可以尝试着刷新显卡的BIOS,去显卡厂商的主页看看有没更新的BIOS下载。对于一些杂牌显卡来说,你可以试下用大厂商的BIOS刷你的显卡。要注意的是刷新BIOS是有风险的,而且以上方法都是基于你的显卡在保修期外的情况,假如你的显卡在保修期内,在排除软件问题后还是尽快送修为好. 如果是在玩游戏、处理3D时才出现花屏、停顿、死机的现象那么在排除掉散热问题之后可以先尝试着换一个版本的显卡驱动试下,同时建议使用通过WHQL认证的驱动,因为显卡驱动与程序本身不兼容的原因或驱动存在BUG可能性确实也是很常见的。针对部分显卡还可以尝试在主板BIOS里关闭AGP快写( Fastwrites)以及边带寻址(AGP Sideband)。
倘若上面方法均未奏效,那就只好重装系统,在日常维护中通过重装系统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安装系统后还要按正确的顺序来安装驱动程序:WINDOWS XP SP2补丁--主板驱动--显卡驱动--声卡以及其他PCI设备驱动--外设驱动。当驱动安装顺序不正常时,也有可能产生一些问题,驱动的安装顺序与底层设备驱动、注册表键值和Gart映射列表等都是有关系统的。
首先确认一下启动过程是否正常,假如一开机显示就花屏死机的话则先检查下显卡的散热问题,用手摸一下显存芯片的温度,检查下显卡的风扇是否停转。再看看主板上的AGP/PCIE插槽里是否有灰,金手指是否被氧化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清理下灰尘,用橡皮擦擦一下金手指,把氧化部分擦亮。假如散热有问题的话就换个风扇或在显存上加装散热片,或者进入BIOS看看电压是否稳定。
对于长时间停顿或是死机、花屏的现象,在排除超频使用的前提下,一般是电源或主板插槽供电不足引起的,建议可更换电源试一下。对于电源问题,目前DIY市场上很多品牌(包括目前比较响的几个大品牌)的电源标称300W,但实际输出功率却只有230W左右。很多显卡已经属于高频率、高温度、高功耗的产品了,对电源的要求也随之加大。建议有条件的玩家们购买时注意查看计算实际输出功率,最好不要买杂牌电源。也尽量不要图便宜购买不到200元的机箱加电源。此外对于主板设计缺陷造成的显卡插槽供电不足问题,可以尝试在主板BIOS里加大0.1V的电压。
如果经过以上方法后显卡还是花屏的话,则你可以尝试着刷新显卡的BIOS,去显卡厂商的主页看看有没更新的BIOS下载。对于一些杂牌厂商的显卡来说,你可以试下用大厂商的BIOS刷你的显卡。
采纳率:49%
来自团队:
散热不好驱动不对兼容性不好主板是个瓶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网速网速还是网速!!
可能是网络的问题吧。
驱动....建议重装系统.....系统久了都会出一点问题的....
先看软件有没有冲突,重新装系统试试游戏,如果还是出现上述情况,建议重新安装显卡驱动
显卡和显示器的分辨率不大匹配
其他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电脑配置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本主题由
09:08:31 设为精华1,原因:主题新颖 ]
注意事项:
1.涉及交易前,需详细了解相关产品信息及资料,并对交谈内容进行截图
2.有统计显示,被骗案例中,有超过95%是因为先付款转账交易的
3.为了您的资金安全,尽可能使用支付宝第三方担保付款
4.本论坛只是一个交易平台,买卖过程是双方自愿的个人行为,发生交易纠纷只能双方进行协商
发帖目的是为了提高坛子里买家的电源知识,从电源PC电源FAQs到代工厂实力、一直说到牌子,前世今生,无所不包,号称网络上最强大的电源贴之一!虽然字数、图片可以用海量计算,但是为了广大买家利益,还是要发出来,辛苦点也值得!&此文必须感谢玩家堂几位元老级人马,正因为有他们这种不辞劳苦、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有了这篇让广大买家受益的强文!大家必须要记住这几个名字:&Ronliang跨3年巨作...Travis不眠校对...弄到脖子断了的专题&内容目录: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By&Ronliang&本文欢迎转载,请注明itocp.com电源频道原创,作者Ronliang,原文地址目录================================第一部分&PC电源FAQs1,我的机器需要多大功率的电源?2,电源额定功率越大越费电?3,主动PFC的电源更省电(费电)?4,现在电源的多路12V是怎么分的?5,电源好坏看重量?6,电源的铭牌怎么看?那些功率数都是啥意思?那些1.3/2.0/2.2之类的标准都是啥?第二部分&展开来说电源1,电源的标准以及“多路”12V2,电源的输出功率3,电源的效率4,电源的噪音5,电源的接线6,电源的寿命7,电源的待机功耗正文=================================第一部分&PC电源FAQs计算机电源负责主机内所有元件的供电,自然成为了整个机器稳定的基础,而近些年硬件(CPU,显卡)的功耗激增,也为高功率、高品质电源提供了更多的用武之地。现在相当一部分DIY消费者也已经不满足于有仅仅一个“能用的电源”。让各位看官对电源有个大致的认识,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了。PC电源FAQs这个部分算是个初级入门篇,目的在于给之前对电源并不了解的网友们一些解释。&&1,我的机器需要多大功率的电源?在高性能低功耗CPU的普及,和集成显卡、和低端独立显卡性能的不断提高,现在能满足一般应用的大部分平台的耗电并不高。一般集成显卡的低端机器(一光驱一硬盘CPU也不高),随便找个市面上的非杂牌的电源都能搞定。一般的有独立显卡的机器呢?现在卖的PCI-E的显卡,只要没有外接的6pin的电源接口,CPU不高,硬盘2-3个,那300W的也都轻松搞定,不少250W额定的也都能应付。稍微发烧一下,CPU上个4核,只是“温柔的”小超一下,显卡就一张,不搞一些牛卡SLI/CF之类,也没有挂一串硬盘的习惯,那400W-450W额定的电源也足够了。如果是一些不常见的配置呢?比如ftp的机器,硬盘多。那一个硬盘算耗电&15W,计算上启动时候12V上的瞬时电流,算12V取2.5A-3A,5V取1A的供电要求,这样估算相对好算一些,余量留得也不小。如果硬盘支持顺序启动的话12V按1A估算也就足够了。那如果超频呢,超频的话要留得余量就高一些,对电源的质量要求也高一些。仅仅是中低档CPU或者是中档显卡的一般幅度超频的话,买比不超频的时候梢高50W-100W的电源比较合理。如果搞高端显卡的双卡SLI/CF的话,还是别低于600W了。至于米人玩高端三显卡、四显卡的情况,直接买当前最新锐的千瓦左右的产品更为合适。不要认为厂商默认接出来的接口是计算过的。虽然一般来说功率越高的电源接口就越多,但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并不是说厂商引出了多少接口,就能保证这些接口都插满也一定没事。也不能说接口少的电源功率一定不足。再推荐一个在线估算功率的地方网页:这个地址的计算器也是有缺陷的,安全起见,在估算结果上再留出一些余量比较合适。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尽管不能说电源额定功率越大质量就越好,但鉴于国内零售市场的电源的实际水准,普通电源在低端180-300W这个档次,确实在统计意义上,随瓦数的提高有质量上的提升。即使是集成显卡的低端平台,如果预算允许的话,选择台厂大厂OEM的额定250W或者国内大厂(航嘉/长城)的额定300W也还是有意义的。&2,电源额定功率越大越费电?答案是不会更费电现在高输出功率的电源也真层出不穷。现在零售ATX电源功率最高的是Ultra的X3&1600W(这个产品最初规划的可是2000W,安全原因被改成了1600W)。这不都赶上空调了么?用这样的电源岂不是电表要刷刷的转?这里的电源的额定功率是指最大的持续输出功率,表明一个最大的输出能力。实际耗电还是要取决于其它配件的功耗和电源本身的转换效率,而跟电源的额定功率并没有多少关系。而且,有的时候适当的提高电源的档次,会因为转换效率的提高,反而更加省电。就像家里换了一个更粗更高级的水龙头,不能说就会更费水。还是你用多少水,才会交多少水费。说不定新水龙头因为解决了之前的细水龙头的漏水问题,还更省水了呢。那么,单纯从省电费的角度来说,多大功率的电源合适呢?一般来说,电源在20%负载以上才会有较好的转换效率,并在40%-60%左右达到峰值。因此主机IDLE状态下功率不低于整个电源的20%,满载状态下不超过60%太远,则是最为理想的。&&3,主动PFC的电源更省电(费电)?现在连看很多的电源官方广告都在宣称主动PFC,转换效率更高(满载时高达99%),更省电。实际上学电的人都知道,在交流电中功率因数校正电路(PFC)跟电源的转换效率并没有关系。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电源的功率因数越接近1,那么在电源的输入电源线上的无谓的电流流动就越小。而体现在家里的电表上也只是这一点点的完全可以忽略的区别。那么现在有人说主动PFC电源更费电是怎么回事呢?主动PFC的实现需要专门的主动PFC控制电路,这个控制电路本身是要消耗电能的,输入功率越低、输入电压越低,就越低效。而被动PFC仅仅是串接了一个大电感,损耗相对主动PFC来说要小一些。单讲PFC这个环节,主动PFC确实是更费电,也没有被动PFC可靠。但是如果看整个电源,带有主动PFC往往档次更高、更先进,实际的整体上的转换效率在统计意义上更高,也更加环保,而且主动PFC的产品还均具有宽幅电压自动适应的特性。结论是什么呢?考虑效率的话,不用关心是主动PFC还是被动PFC。&&&4,现在电源的多路12V是怎么分的?那些接口是从哪路12V取电的?按照Intel的ATX&12V&2.x标准,300W及以上12V要分成12V1和12V2两路,其中12V2专门负责4pin(2×2)口供电,专门为CPU单独限流,而其它的都走12V1。现在看来,12v2专门给CPU大部分时候有些浪费。实际中也有部分电源“假多路”,实际上两个12V输出是接在一起的。现在也流行在12V2上引出了别的接头。举个例子,益衡的ATX-0250G,12V2分别接入了2*2的4pin,8pin中4个12V的两个,以及6个SATA硬盘供电口的3个。剩下的走12V1。通过这样的办法平衡两路的限流资源。对于那些12V多于2路的电源,因为没有标准来约束,分配完全取决于厂家自己。大部分厂商的产品文档在12V的分路方法上语焉不详。而且有的时候即使是统同一型号的电源,版本和版本之间就会不一样。要确定这个还是要依实际到手的产品而定。每路12V在线材颜色上是有变化的,可以依此来确定。*对于EPS12V标准的工作站/服务器电源产品,会有更多另外的EPS12V标准的约束。&&5,电源好坏看重量?这倒是个很方便的检查方法。看看电源好坏的话只要拎过来看看沉重就好了。好的电源元件多指标高重量也就实在。但是过于简单的方法必然是有问题的。如果说一个电源很重,比一般的都重不少,那么一般来说也比一般的电源好;如果和一般的电源都差不多,那就啥都说明不了;如果一个电源比一般的轻,那也别先下结论说这个电源就不好,看看是不是主动PFC先。中高端的电源我们先撇开不谈,只局限于市售的300W及以下的电源。电源的沉重一般取决于两个:散热片的大小和被动PFC电感。这两个构成了低端电源重量差异的大部分,变压器和别的元件一般重量差不多或者重量可忽略。如果用的PFC电感是纸糊的,那电源必然轻。散热片大一些的话电源也会很沉。因此可以知道,如果一个电源和别的差不多重量,只能说这个电源没有特别偷工减料。体现品质的关键部分还没涉及到呢。即使是涉及到的PFC部分,也有国内的厂家只是有钢片而已,完全没有接到电路里面去。如果遇到了一个主动PFC的300W以下电源(例如富士康的台达代工的凯旋骑士250W),因为没有PFC电感这一大块压秤的,电源会比一般的被动PFC电源轻。如果有轻的电源都不是好电源的习惯思维的话,那就会把高级货当成山寨货了。但如果不是主动PFC的电源的话,轻的电源就基本上等价于山寨货了。至于怎么看是不是主动PFC,不看内部的话看铭牌上的输入电压范围,90V-240V宽范围适应的都是主动PFC。有兴趣进一步地确定一个电源的好坏的看官,可以参考这篇帖子。&&6,电源的铭牌怎么看?那些数都是啥意思?那些1.3/2.2之类的标准都是啥?对一般用户来说,电源的铭牌上有用的信息主要是电源的额定功率,电源版本和电源的输出能力的表格。对于电源来说功率一般有额定功率和峰值功率两个指标,额定功率是指电源在一定温度下长时间持续输出的最大功率。峰值功率是指电源短时间内(例如17秒)可以输出的最大功率。市面上不少电源都没有明确的标出电源的额定功率。有些电源(如antec,zippy)标的是最大功率,一般也相当于额定功率(额定功率的英文一般就是Max&power,但是也有例外,比如acbel就对部分型号分别用max&power和output&power区别峰值和额定。还好最新的R88系列没有玩这一招。不过对航嘉来说,Max&Power成了峰值功率,额定功率非要用“continues”)。而峰值(peak)功率是没有意义的。峰值功率只是js用来把250W的电源说成350W用的。在市场里问商家航嘉冷静王加强版是多少瓦的,得到的不少回答会是350W。电源铭牌上也会标出电源的标准,比如1.3版,2.2版这样的。这表明了该电源符合哪一个级别的ATX12V标准。对一般消费者来说,1.3版的电源目前一般不会买回来用不了,2.0以上的产品差异都不大。数字越大表明产品推出得越晚。对新设备的适应性更好。一般铭牌都会标注各路输出的限制。比如12V每路最大电流是多少安培;3.3V/5V的最大电流是多少;5Vsb的最大输出是多少。一般来说,这里每一路标的是限流值,是电源在这一路的过流保护点的下限值。而并不代表每一路都能同时达到各自的最大值。例如某电源有5路12V,每路标记15A,并不代表这个电源12V一定有5*15A的能力,而是说每路低于15A的话,按设计不会启动过流保护。真正的12V输出能力,需要看铭牌中给出的各路12V的联合输出数值。一般来说,因为电路结构的原因,铭牌也会给出3.3V/5V的联合最大输出功率;另外,受电源整体的散热、PFC部件等限制,一般也会标注3.3V/5V/12V的联合输出功率。一个规范的铭牌,都会对各路的限流数值、联合输出功率有详细的标注。如果铭牌表示的不规范,那就要对这个电源的品质打问号了。不规范的厂商怎么能生产出规范的产品呢?如果标示的数字不够Intel的标准要求(比如曾经的磐石500&2.2版,+5Vsb达不到Intel在2.2规范里面的2.5A,12V的输出能力也弱于标准和自己的标称),那就要怀疑一下厂商的小动作了。
第二部分&展开来说电源&1,电源的标准以及“多路”12V电源的标准可以说相当的丰富,有厂商自己定义的标准,也有一些业界统一的标准。我们最常见的电源标准是由Intel领导制订的ATX&12V标准。详细制订了电源的功率输出,效率,信号时序,噪音,接头,铭牌/标签等要求。其中尺寸、固定螺钉位置等细节承接早期IBM的PS2的内部标准而来,因此现在ATX规格的电源有的时候也被称作PS2尺寸的电源。现在最新的ATX12V是2.31版。分别就不同时期的硬件发展做出修订。细节上的更改非常多。详细的变化可以查阅Intel标准文档的Changelog,主要说来1.3标准开始引入cpu辅助4pin接口;2.0标准开始对各级别产品大幅强调12V的输出能力,规定12V输出要分12V1和12V2,主板20pin改成24pin;2.01标准开始去掉-5V输出;2.1/2.2标准开始引入450W的输出级别的规范,加强了5Vsb待机电流的输出,加强了对两路12V的峰值输出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最低转换效率的要求2.3标准开始更新、拓展、细化了从180W至450W的功率范围的输出要求,重新修订了各功率级别交叉负载的指标,增加了启动阶段交叉负载的指标,调整了各路12v的峰值输出,把80plus效率标准作为建议,对300W以下额定功率的电源去掉了分2路12V的限流要求,。2.31标准则在2.3标准的基础上做了细微的修正。另外Intel也规定了一些特殊尺寸的电源,CFX12V/LFX12V/SFX12V/FlexATX。而在现有的BTX标准中,并没有重新制定新的电源标准,而是直接沿用了现有标准。没有所谓的BTX标准电源。ATX12V标准中,包含了部分的规定性的内容,也同时包含了大量建议性的内容。例如2.3标准中的满足80plus的转换效率,就是个建议性的内容。而强制性的转换效率的要求远没有这么高(用户千万不要受国内某些媒体的影响,认为2.3版的产品就代表了更高的效率)。ATX12V标准尽管是电源产品的主导性的设计规范,但也仅仅是一个设计规范而已。并没有一个机构来测试、认证产品是否严格满足设计规范(旁白:有认证的又如何,不就多了个CCC么)。产品到底满足不满足、满足哪一个标准,全凭厂商自己的一张嘴。对没有自觉的厂商来说,即使是标准中的强制性要求也白搭,因为本身“ATX12V就不是个强制标准”嘛。反正用户也没有专业设备去一项一项测试,顶多看看铭牌的各路“输出能力”指标。同一个东西换个铭牌就能通吃2.0/2.2/2.3。即便是正规厂商,也很少有拿ATX&12V规范当圣旨的。在服务器/工作站领域,会有EPS标准。其中ATX尺寸的电源的标准为EPS12V。也是Intel领导制订的。ATX12V标准现在最高制订到450W,而550W-950W的标准就归EPS12V了。08年最新的EPS12V标准也依然建议类似80plus铜牌的效率标准。制订了比ATX12V更详尽的各路12V的接口要求。例如对于5路12V输出的电源,CPU的8pin取12V1和12V2,12V3接入主板的24Pin,外围设备取12V4,显卡的PCI-E供电取12V4或者12V5等等。EPS标准对于目前的高端大功率的PC电源,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标准的作用。在这部分再次说一下12V的分路限流问题。其实把12V分成多路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是让各路12V输出之间相互不影响。而是为了安全考虑,限制每路12V输出不超过240W,超出这个数值就应该启动过流保护。也就是说,不是独立生成,而仅仅是分路限流,是出于安全考虑,为电源设了限制。对于绝大多数电源,12V都是从一个变压器的一个抽头出来,一起经过功率管,一起滤波,只是在最后监测电流的时候被分出来的,意义仅限于分开限流而已。多路12V对玩家来说反而是个麻烦的枷锁,尤其是有高端显卡的用户。所以现在很多玩家定位的电源在强调单路12V输出,更有不少电源厂商偷偷摸摸的在铭牌标着多路12V,而实际上所有12V都从一根线上引出来(例如大部分Seasonic生产的型号)。即使是做了多路限流的电源,有些产品的实际限流点也比标称的高一些,而且还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要知道想把限流保护做得十分精准是要花费额外的成本的,而且太过精准了对玩家来说绝对不是好事。例如Acbel&R88&600W,12V三路限流,分别标称最大输出25A,但每路限流点指标标在了35A/35A/40A。再比如新巨为一款12V单路输出最大为50A的电源,标注限流保护点范围是55A至68A。(换句话说,绝对不能以是否触发保护判断是否过载,正常情况下触发保护的时候已经超出额定工作状态不少了。)具备完全独立的两路12V电源现在也有,例如Enermax的galaxy系列;例如CWT代工的W的PUC大功率方案。不少高功率的电源都有两个(甚至三个)主变压器,以防止过大的功率引发一个变压器的饱和,这种情况下,是否有两路以上完全独立(或是相对独立)的12V输出,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不过个别电源,比如Topower的产品,12V从主变压器出来之后就合在一起了,这个就完全在把两个主变当作一个变压器来用了)。当然,绝对不是说有两路独立输出的12V输出的电源就比只有一路独立输出的12V电源要强。有两路独立输出的12V的产品,在使用中需要注意尽量避免将独立的两路12V都接到同一负载上。2,电源的额定输出功率电源的额定输出功率的标准是,电源可以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可以持续的(24*7)输出一定功率,并且输出电压、纹波等指标满足标准,转换效率没有暴跌,MTBF数值也满足一定的水准。更深入一点说,是电源内部不存在温度失控的点,所有器件均能保持合理的工作温度。这些标准任何一点满足不了,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电源存在某种程度的虚标。目前的情况是,电源的输出功率的标定是个相当随意的事情。尽管Intel有严格而详细的标准来规定各级别的输出功率(主要体现在Load&Ratings和Cross&Loading&Graph),但客户和消费者不会拿着仪器,对着标准去测吧?各个电源的输出能力根据设计和用料,其实千差万别。不同厂商留出的电源余量是不同的。电源输出功率的混乱也是有客观原因的。电源的输出能力随温度的升高会显著下降的,这是因为电源内采用的功率管的特性的原因。因此,在什么温度下确定的额定功率就是一个问题。负责任的厂商会在50度的时候确定额定功率,而大部分厂商就会在室温(25度)的时候标定。这就导致了电源的实际输出水平差异很大。毕竟要在高温的时候保持一定的输出和长时间的稳定性,不少部件的成本都要跟着上升。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人都不会给电源单独的风道,电源都要直接吸入机箱内被显卡和CPU加热过的空气,因此室温环境中确定的最大功率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并不实际。(因此有的时候仅仅是散热的变化就能轻易地让同样的电源的额定功率上下浮动50W)让问题严重的是,现在很少有厂商披露额定功率的温度环境,即使是一些大厂名厂的产品。需要注意的是,额定功率的标定温度并不是一般标为0—40/50度的“工作温度”的上限温度,二者除了标定温度不会超过工作温度上限之外,并没有直接联系。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超过工作温度的时候,电源的寿命、输出功率等特性就会严重劣化。依照Intel网站和部分厂商官网的数据,绝大部分的台达GPS系列,FSP,Acbel是25摄氏度的标定;Seasonic一般是40度的标定。这些电源在50摄氏度下的标定功率都有一定的缩减,但大多仅仅是厂商的一些习惯。例如Seasonic标定在50度下输出功率是0&-&40度下的80%;例如Delta和FSP习惯标定50度下比40度下少50W(显然不大合理)。现在整体的情况是,Intel方面仅仅是建议50度下标定功率,而各家的温度标定又很不统一,不同品牌之间的标定并不能相互参考,不能说40度下标定的就一定比25度标定的同功率电源有更多的余度。就算是同样是25度标定额定功率的,有些产品在40多度的环境下还能输出额定的功率,而有些型号的输出能力会有非常大的跌幅。甚至有些时候同品牌的不同产品都不能相互比较。例如Antec的顶级signature系列,40度下的功率标定,而NeoPower/TruePower&Trio等系列反而号称50度标定。除了跟温度,电源的输出能力还跟输入电压有关。输入电压越低,越不利于功率输出。一般来说电源应该按可工作的最低工作电压标定功率。例如主动PFC的电源应该在90V输入下标定。但有相当一部分电源并不如此厚道。而且标出额定功率标定的输入电压条件的产品,比标出温度环境的更为稀少。甚至有的不规范的厂商直接的虚标额定功率。例如CoolerMaster的外销的Seventeam&OEM的低端超强系列,额定功率直接被标高100W(内销的魔石系列就更不用指望了)。而有的时候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即使是名厂名牌电源也有达不到最大功率的时候,例如Acbel就有数次送测的高端电源甚至没法达到标称的额定功率。当输出超出一个电源的输出能力时,有些时候表现为电源的保护电路启动,直接关机;有些时候表现为输出的劣化(纹波、杂讯、输出电压、保持时间超标,转换效率骤降等等);寿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一般来说,电源都有一定的非长期的超过额定负载的承受能力。到底能超过额定功率多少,要取决于厂商的厚道程度和保护点的设定。例如,50度环境下标定的产品在室温25度时的输出能力自然会有20%-25%左右的提高。但是,不建议让电源长期工作在超过额定输出功率的状态。同时,消费者在比较不同电源的真实输出能力的时候,也不应单纯看额定功率的标定,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标注700W的电源的输出功率未必就比标注750W甚至800W、900W的产品的输出功率低。一般负载下的功率是这样,拉偏的时候的功率输出要求就更高了。理想情况下,某一组电压输出的能力应该不受其他组电压输出状态的影响。但实际各组电压之间是会受到相互的影响的。电源在均衡负载之外的输出能力就是交叉负载(Cross&Loading)能力了。一个电源交叉负载的水平一方面跟各路相互独立的程度有关,也和各路实际输出能力和标称值相比是否达标有关,二者缺一不可。Intel标准中规定的Cross&Loading&Graph的要求,其实很多电源,包括部分“大厂”产品,都达不到。现在不少厂商倾向更重视12V的输出能力,而对3.3V或者5V的输出能力并不重视。结果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产品才具有良好的交叉负载能力。看X-bit&Labs的数轮ATX电源横向评测就可以很好的看出各个电源的拉偏性能,其中FSP的GreenPower结构的一些电源就很明显的看出在拉偏方面的缺陷。下图是Intel的ATX12V标准对300W电源的交叉负载能力(Cross&Loading)的要求的演进,对应的封闭框框起来的范围就是要求满足该规范的电源必须能够正常输出的功率组合。可以看出,自ATX12V&2.0开始,相比早先的ATX12V&1.3,开始大幅倚重12V输出。而自ATX12V&2.3开始,降低了大输出情况下的交叉负载要求,强化了12V的最小输出电流,同时对两路12V的限流值(持续和峰值)做了重新分配。(注意2.3版标准里面12V的持续输出最大值和1.3版标准里面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内地市场中大量的1.3标准的中低端老产品在2.3标准推出之后迅速改头换面的原因之一。300W以下取消了分双路限流的要求则是另一个原因。这两个原因得以使300W以下1.3标准的产品升级到2.3甚至2.31标准几乎没有额外的成本)&图:300W&ATX&12V标准交叉负载图的演进各路输出有最高的限制,同时各路输出也有最低的限制。Intel最近这几次规范,在最低输出要求上有所强调。分为开机时候的动态情形和持续的最小输出两种。一般来说,详细的铭牌会标出每一路的最小输出的数据。但绝大部分电源并不会有这样详细的标注。在判断电源的功率是否足够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去判断某一路电压的绝对值有多低:过低了的就是功率不够了,比如12V输出离12V不远就是功率还够。实际上这只是判断负载是否超出额定功率的一个角度。很多情况下超出电源的额定功率的时候并不必然表现为某一路电压过低。甚至部分电源某些路随着负载的升高,输出电压反而会升高。很多人对新买回来的大功率电源负载轻轻就11.9V、11.8V颇感揪心,实际上大可不必。对于电子设备来说,绝对值只是一方面,但稳定性更为重要。绝对值只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好,而电压“纹丝不动”才是王道。3、电源的效率电源的转换效率是指直流输出的功率与交流输入的功率(有功功率)之比。这是一款电源省电与否的标志。效率越高不但越省电,而且发热越低,对电源的静音和稳定性都有好处。近些年PC电源的技术进步,相当一部分体现在效率的提高上(具体的技术这里暂时省略)。&电源的效率受实际的负载的影响最大,其次受温度和输入电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效率会略有降低;对于主动PFC的电源,输入电压升高,效率也会提高。电源的效率相对负载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按照ATX12V&2.3中的测试条件,电源一般在典型负载(50%)左右达到最大效率。当然,还是有些特殊的电源的。比如有的电源满载的效率不比典型负载的时候差,有的电源有着比一般电源更出色的轻载性能。上图给出了两个80PLUS铜牌产品的电源的效率随输出功率而变化的曲线。曾经有一个说法,就是高效率的电源内部会相对比较空,过多的元件不宜于效率的提升。典型的例子就是FSP的GreenPower,Seasonic的电源内部也较空。实际上这是不对的。GreenPower元件少主要的考虑是欧洲的WEEE法案,元件少的产品要付的资源回收费用也就小。而现在服务器工作站级的产品也都在普及能源之星4.0的标准,符合80plus的服务器产品也越来越多了。OCZ的FSP&OEM的ProXstream&1000W&(已停产)就是个80plus的双层PCB的电源,类似的例子还有Dell的XPS&7系列的750W/1000W产品,也都是80plus认证的双层PCB的电源。台达电子宣称,在2010年将量产“90plus”的产品,也同样会应用在服务器电源产品领域。
提到电源效率,就不得不说80plus这个美国的标准了。其测试标准是依照ATX12V的测试方法,在轻载(20%),典型负载(50%)和满载(100%)的时候效率均超过80%。并且PF值&0.9(基本在要求主动PFC)。获得80plus认证的电源会贴有80plus的标志,在美销售的可以按销售数量享受美国的补贴。ATX12V,EPS12V都把80plus当作效率的推荐值,能源之星4.0标准干脆把80Plus的要求作为电源产品的子标准之一列入。HP、Dell和Lenovo(Think&Series)这些国际品牌机厂商已经有相当数目的认证产品出现,几乎全线普及。基本上所有的大厂都有一定数量的80plus型号。而在国内,80plus在中高端的零售电源中十分普遍,而遗憾的是,国内的大部分品牌机产品还对嘴皮子之外的节能没什么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上环保节能标准也在逐步提高。2007年下半年,Google和Intel牵头建立起更进一步的CSCI(Climate&Savers&Computing&Initiative)组织,旨在使2010年,降低计算机产品50%的能源消耗,同80plus协作,制定出金、银、铜牌三个进一步的标准,并在未来的几年内逐渐推广。新的标准和推广进度如下表所示:
80plus的认证是认证到具体型号的。也就是说,没有在80plus网站上列出的型号并不算通过80plus认证。这虽然像是在说废话,但实际上在市场里可以看到不少其他的型号通过了80plus,与其相类似的型号也宣传“80plus”的情形。同样内部结构,内部图几乎一样的两个产品,实际效率可以有天壤之别(FSP以及其代工的GreenPower结构的形形色色的电源就是很好的例子);同一个系列的产品,仅仅是功率的不同,就会影响80plus测试点的选取,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这的例子在80plus网站上相当的多)。为了节约能源,消费者理应尽量选择高转换效率的产品。高的转换效率也意味着新技术、新元器件的应用。但是,消费者也应该看到和转换效率的测试数字相联系的一些细节。例如,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的调高输出电压,可以让总体的转换效率更高一点(如果看到某电源12V出现12.5V这样的电压,要小心了);例如,现在80plus及各网站的测试,在效率测试的各路输出功率分配上,依照的并不是ATX/EPS等设计规范,而是采用厂商铭牌提供的12V最大输出和3.3V/5V联合最大输出各自按比例缩减的办法。12V的转换效率自然要高于5V和3.3V的转换效率。一方面现在新型号电源在标注上12V最大输出能力均十分接近电源总功率(拿下80plus银牌的Enermax的Revolution&85+甚至做到了总功率1050W,12V输出标注1044W的水平,和1050W仅仅有文字上的差异),在测试中的12V输出所占比例就比以往要高,转换效率的数字自然相比以往的产品要占一些便宜;那么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电源如果交叉负载做得非常好,5V/3.3V的部分很强劲,铭牌中对5V/3.3V最大联合输出功率标注的比较高,那么在测试中,12V输出功率的比例就会减小,最终的转换效率就越吃亏。这个内容在讲国际品牌的电源的时候还会结合一些例子。以上所列还都算“合理利用规则”,但对消费者来说,最好在平时关注效率测试数据的时候多张几个心眼,多关注一些效率数字之外的细节,以免为厂商的“花招”多掏钱。当然,现阶段也有不少厂商在宣传的过程中,在效率问题上虚标。其中一个例子是国内航嘉在数款电源上声称转换效率高于83%,实际上是指特殊负载下的最高水平,彻头彻尾的虚标。再比如Acbel在80plus之外,给自己的产品贴上85plus、88plus的标签,实际上也仅仅是110V下50%负载左右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是这个电源的最好水准的效率数字,改作85minus,88minus才更适合。4,电源的噪音电源的噪音大部分是风扇,再就是里面元件(主要是电感)的震动噪音。后者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电路设计、选择的元件质量的问题和生产过程中加固胶的工艺等问题引起的电源内部线圈的振动。这种线圈(电源输入端的EMI、PFC线圈以及输出侧的线圈)的振动,有的时候轻微,例如不少机器候随鼠标拖动网页滚动条而变化的“电流声”;有的时候就会很大,例如和一些显卡的供电电路在一定的负载条件下谐振而发出的啸叫,这种声音的成因比较复杂,这里无法详细展开,主要讨论电源的风扇转动发出的声音。电源的噪音和高性能是一对矛盾体。风扇转速高,散热好,性能和稳定性就会提升,而噪音就会大。如果为了噪音,降低风扇转速的话就要牺牲性能和稳定性。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办法就是提高电源的效率,以此来降低发热。因此现在在静音方面走在前列的厂商,基本上在效率上也走在前列。静音的另一个要求是功耗,以现在的水平,除非是全无扇电源,在满载的时候是不会安静的。所以一般打造静音系统的时候,总功耗不能高,而且不宜超过电源的典型负载(50%)太远。轻载时风扇转速低取决于温控电路的设定。一般以静音为卖点的电源的温控电路触发电源风扇加速的阈值温度设得较高。设置的最低的转速也很低,12cm的风扇也就800转/分钟左右,而当前Enermax的部分最新产品已做到轻载450转/分钟的水平。一般来说转速在900转/分以内时候,电源风扇已经不会是机箱中最吵的部件了,这时候最吵的往往是你的硬盘。12cm风扇的电源因为同转速风量的优势,比8cm/9cm的产品更容易静音。但8cm/9cm风扇的电源也是有超静音的例子的。不过因风道和占用空间较大等原因,12cm/14cm风扇的电源暂时还没有在正规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的产品中出现。因为风阻的原因,内部元件太过拥挤的电源很难做到超静音(这也是为什么双层PCB结构的电源只有在9cm风扇10cm高的厂商自定义产品中才有超静音产品的原因。当然,现在也有例外,例如Antec的Signature系列产品。相信随着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例外的例子会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系列的产品里,大功率型号的风扇的起转转速、最大转速等设置要高于低功率的型号。例如,下图是Enermax官方给出的Revolution&85+系列的温控图示意图,可见最大功率的1250W型号的风扇转速(黄线)要比同系列其他型号的转速(绿线)要高一些。
5,电源的接线PC用电源是多路输出的AC-DC开关电源。而各组输出按标准要求分别采用了不同颜色的导线。例如5V输出用的是红线,3.3V桔黄色,黑线是地线,各路12V稍有区别,但都是黄色或者黄色和其他颜色的搭配。用下图给出了24针主板电源接口的示意图。一般来说判断电源是否挂掉了的短接绿线和黑线,实际上就是通过PS_ON给电源一个开机的信号。其他的电源接口,4pin(2*2)、6pin和8pin是一侧地线一侧12V;4pin的D口和软驱供电都是一根12V一根5V两根地线;而SATA供电接口则是12V/5V/3.3V各一根外加两根地线。
电源的接口丰富不丰富也是个衡量零售电源的标准。丰富的接口可以免去转接的麻烦。包了蛇皮网的电源线也更利于机箱内的空间整理。当前流行的模组接线方式因为可以自由管理插线也很受玩家们的喜欢。其实电源的接线也能看出一个电源的品质的。例如电线两端是不是带有EMI的磁环;例如线的插头的镀金(例如Delta的铍铜材质也很先进);例如所用电线的粗细18AWG甚至更粗的电线;例如带不带足够的8pin和6pin接口等等。虽是细节但也体现问题。比如高端显卡用的PCI-E的6pin/8pin电源接口,传输功率大,要求就要高。如果电源本身不带足够的接口,需要转接,如果转接的线材不够精细、正规的话,也很容易出问题。再比如虽然现在CPU的8pin口绝大部分主板都可以只插4pin,但还真有一些主板在这是分开供电设计的(本来EPS的要求在这里就是12V1和12V2两路)。现在很多以DIY为定位的高端电源会采用模组接线的方式接线,有一个说法是650W以上高端电源里模组接线和原生接线产品的销量比大概是3:1。有的产品甚至玩起了全模组的噱头,连主板的24pin也都模组接线了。模组接线最早是在2004年9月,由美国的通路电源品牌Ultra申请了美国专利,并在06年11月获批。于是就有了2008年4月Ultra起诉其他的22个在美销售模组接线产品的电源品牌侵权的事情。接下来可以看到很多厂商在新产品中改变了模组接线的细节处理方式,刻意绕过Ultra的专利。具体一点讲,这个专利是将电源输出线引到外壳上提供模组插座的PCB上,再由焊在PCB上插座与模组接线连接。这种方式是最可靠的模组接线做法。银欣DA系列将模组插座直接卡在外壳上,内部不通过PCB直接连到输出线的做法就明显有绕开Ultra专利的目的,但由于插座的针没有PCB固定,插拔后发生松动的机会就大些。目前各个厂商受到模组化接线专利影响的程度不一。Enermax和Ultra的官司还在继续,Modu82+还在市场上正常卖;CoolerMaster的Silent&Pro系列受到Ultra专利的影响,进入美国市场的前景就有些问题;也有像BFG这样的厂商很高调地宣称自己的模组接线产品已经向Ultra支付过专利授权金。模组接线设计最直接的好处是,买高端电源又没多少用电设备的时候,许多不用的接线可以拆下来,免得一大堆线在机箱里面占地儿。另外需要升级到新型供电插头比如8pin&PCI-E的用户可以从厂商处获得配备新插头的模组接线而不需要用转接线,HTPC用户不需要长线的可以利用全模组化设计把24pin和CPU接线换成短线,尽管这些官方的线材实际上很难获得,而且很贵。尽管模组接线带来了一些方便,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额外的接触电阻,这种接触电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插拔次数的增加会有所提高。这些额外的接触电阻会导致更多的电压损失,而且是耗电越大,电压损失的就越多。一些大功率电源上尤其如此。当然一般来说在输出导线上产生的压降要占总压降的主要部分,两头接口处的压降只是一小部分,而且电源厂家在模组接线的型号上会略微调高电源内部PCB上的12V电压以抵消额外的电压损失,所以一般情况下玩家是不会察觉到因模组化带来的电压损失的。除此之外,接口和电源在内部对接口的处理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增加了产品故障的隐患,因此在严肃的服务器/工作站应用中都会避免使用。6,电源的寿命这里只讨论正常使用的情况,误操作把电源烧掉的,这个没法预计。影响电源寿命的因素很多,跟使用环境,使用的负载和电源的设计、用料和工艺都有关系,但归结起来主要是热量的积累和元件本身的耐温性能。例如,电源内部存不存在热量过于集中而散热达不到要求的地方,存不存在散热的死角,存不存在能量密度过大而元件指标或者布线不够合理的地方。内部温度越高电容等元件出故障的几率就越大,寿命就越短。尤其是那些超静音的电源,刻意降低风扇转速(12cm,800rpm),元件的温度就比风扇转速一般的(12cm,rpm)的产品要高。如果使用了质量不过关,或者是耐温低的电容,那寿命就很堪忧了。现在台产的电容也就Teapo(至宝)等少数品牌在电源上有不错的口碑,剩下的口碑好的电容基本上主要是日系电容。电容爆浆占了电源故障的相当大比例,不少电源(例如Antec曾经的CWT&OEM产品,例如Liberty这一代的Enermax)都因电容问题返修率稍高,口碑受影响。消费者在评价一个电源的时候,电源的做工和用料这些内部的细节是一定要注意的。不光是电容。电感的磁性材料、功率管的品级、散热风扇的轴承等等,以及做工上的一些细节,都对最终的寿命有着较大的影响。另外,现在不少产品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来宣传产品寿命稳定。电源的MTBF一般是环境25摄氏度,满负载输出的条件。个别有例外,例如保锐的标定习惯是25摄氏度70%的负载10W小时,而PC&Power&&Cooling的Turbo-Cool系列标法是40度满载20W小时。一般台厂的产品均标称10W小时,Antec习惯标称8W小时,Tt的toughpower标称12W小时,Coolermaster的部分Acbel产品标称40W小时。国内厂商,海尔和联想都在笔记本上大作MTBF的文章,长城也跟着先后给ATX-3008SP和ATX-300SD通过了国内的6.5W和12W小时的MTBF测试。一般来说,故障率低不就代表寿命长么?但问题是,这些国内厂商所宣传的测试的实际方法可不是一台机器跑过了多少万小时。而是数百台机器一起跑一段时间(例如国内标准40天)。这个数字高对消费者来说只代表产品平均质量是否稳定,买到臭虫的几率低,但并不说明长时间的寿命。比较搞笑的是长城的ATX-3008SP才通过6.5W的MTBF测试就开始号称“长寿将军”了,虽然说可能国内的标准和国际上的不同,但6.5W小时的指标可是低于一般水准。更一般的情况,厂商标注的MTBF指标是由各元件(不包括电源的风扇)分别的MTBF数值依照公式计算出来的。MTBF的标注也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对一般用户来说,MTBF这一项指标并不需要看重。这个数字更多的是用于大量应用的场合估算头几年的故障率的,而并不是说电源标10W小时就有10W小时的平均寿命,实际寿命一般不会那么长的。也并不能说标40W小时MTBF的就一定比标10W小时的电源要好,这里更多的差异其实是计算过程或者习惯标法的差异。而关于MTBF的进一步讨论,已有另文叙述。7,电源的待机功耗现在国内很多厂商在炒作这个概念,例如“待机功耗低于0.7W”。那么这个待机功耗是指什么呢?首先实际上待机功耗应该是一个整机的概念,而不是电源的概念。整机一接上电源,电源的5Vsb待机电路就开始工作,主板等设备就要从5Vsb取电,虽然很少。电源自身的APFC、控制电路等部分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功耗消耗。对整机来说,有两个功耗。一个是standby&level的功耗。也是off&mode。对应于ACPI电源管理中的S4或者S5(也就是一般说的休眠)。或者是关机的功耗。数值上应该是一致的。只要电源跟市电不彻底断开,就会产生耗电。另外还有一个sleep&mode的功耗,对应电源管理的S3状态。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待机。这个功耗数值比前一个S4/S5状态下的要大。目前对待机功耗提出明确要求的主要是能源之星4.0标准。在能源之星4.0标准里面,对台式机规定的standby功耗&2W,sleep功耗&4W(现在新标准更倾向于调整至5W)。要求还是很高的。在正在进行的能源之星5.0标准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更为灵活和细分的规定。能源之星标准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标准。例如欧洲的Eco-Label和GEEA&Label,德国的Blue&Angel,挪威的swan,还有我国的节能标准,都大量集中在待机功耗方面。但这些节能标准总的来说,可以被能源之星4.0和最新的EPS、ATX标准覆盖。上述的标准是针对整个系统的。整个系统定了,例如一台机器的配置定了,那么standby也好,sleep也好,数值就固定了。但如果单独对电源说呢?电源自己是不能“sleep”的,一般用的字眼和第一种一致,standby。那怎么测呢?一般来说电源的standby功耗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值了。测量的话要在5Vsb加负载的。比如被广泛采用的100ma/250ma/1000ma这三个测试点。待机功耗同样也有效率的问题。因此也会有相应的效率标准。例如今年的EPS12V的要求(同时也是ATX&12V&2.31的建议值):5Vsb&100mA,效率不低于50%;5Vsb&250mA,效率不低于60%;5Vsb&1A以上(含),效率不低于70%。另外,电源待机时候的功耗,实际上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现在也一些电源,宣称待机功耗低于1W,这又是怎么来的呢?一方面是“1W待机”是现在欧洲等地流行的一个对用电设备的环保倡议,不要把电浪费在你不用它的时候。另一方面,现在很多PC电源标这个的时候,都会写上5Vsb输出为0.1A时。这实际上和刚才说过的“5Vsb&100mA,效率不低于50%”是完全等效的表述,相比那种在完全无输出时候&0.7W的情形还更严格一些。不过现在PC机暂时还没有哪个配置在待机时5Vsb只消耗0.1A,所以这个待机功耗低于1W,也并不代表你用了这个电源,待机的时候就会只有1W。但是现在市面上的个别宣称待机功耗低于0.7W的台式机电源(远超能源之星4.0的要求),而对测试的条件语焉不详&,本身就是一种不规范的表现。按数据本身来说,应该是无负载时候的损耗的AC功率,但这种条件下测出来的待机功耗十分片面,实际应用的时候根本不会断开主板让电源继续插着交流电不关。但是这样的字眼却可能让消费者认为买了这个电源,机器待机的时候就几乎不耗电了。这多少有一些是在误导消费者。后记:暂时啰嗦到这里,基本避开了一些技术细节问题,比较水。以后会另发一篇更水的文章谈谈现在电源的市场、生产厂家、贴牌品牌和一些具体的产品。
PC电源-厂商及品牌篇(内地部分)第二版By:&RonLiang&本文欢迎转载,请注明itocp.com电源频道原创,作者Ronliang,原文地址http://www.itocp.com/bbs/thread-.html这篇主要是厂商和品牌的一些介绍,以及一些具体产品的评价,算是上一篇的续篇。先说内地的厂商和品牌,再说那些台厂以及国外的品牌。内地篇&现在中关村市场上售出的大多数的电源,都是额定功率300W以及以下的产品。这也是国内众多品牌最集中的区间。拼得最厉害的方面是价格,同档次的电源,比对手卖便宜20-30就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这个档次的电源对生产成本很敏感。现在因为国内的通货膨胀,因为国际铜等金属价格的飞涨(最近倒是降下来了),再就是人力成本也在上升,电源在总体的成本上不比往年低,但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意识到电源的成本在涨,花两百多买一个行货电源一点都不算奢侈。一般消费者对电源的要求无是两点:电源够用,能带得起机器来;再就是电源不怎么吵。在此基础上越便宜越好,买机箱的时候“原配”的就再“合适”不过了。至于电源符合不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输出水平到底怎样,会不会成为其他配件的“杀手”,消费者并不那么关心。本来也是,即使是不合格的电源,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是慢性的危害。比如保护不好的电源也不是一定会烧主板或者自燃。输出不稳定的电源也不会一下子把硬盘搞挂。即使是很不合格的电源产品,在一般用户环境中也不会一定就引发多了不得的问题。因此,国内这些电源厂商同质化的倾向很严重。打开那些台系大厂的电源看内部,每个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而在国内厂商的这些产品则几乎千篇一律。什么航嘉长城金和田大水牛的,老一点的小功率型号基本都差不多。电源的好坏基本上比得不是哪个厂商技术好,而是比谁更厚道一点,或者谁更善于做渠道,更会忽悠消费者。再就是缩水成风,不合格产品多。某国内媒体曾经做过一个横向测试,结果300W以下的电源实在是惨不忍睹。不合格的作假的,纸糊的PFC,和完全没接入电路的PFC;容量小得多的电容等等。有些大厂的产品也都不能免俗。例如某电源,主电容穿着470uF的外衣,实际上只有340uF;
以及标着ROHS却含铅的假冒“无铅工艺”等等。控制成本是对的,但控制得太厉害了也就没法保证品质了。反正选择这个档次产品的消费者也没有期待太多?再就是小动作不断。习惯于按峰值功率定名或者定型号。国内的航嘉长城带头玩这种把戏。把瓦数忽悠大了就好卖高价了,利益的核心所在啊。航嘉(Huntkey)国内的PC电源龙头就是航嘉了,航嘉最近开始宣称自己是“世界第六大电源厂商”,很是不把那些美资日资台资的电源模块厂放在眼里。撇开航嘉样样不少的小把戏不谈,航嘉的东西和产品线算是国内数一数二。航嘉目前针对家庭应用的冷静王系列,定位大众化的百盛BS系列,针对玩家的多核系列,“服务器级”的磐石系列(早些时候在磐石系列之上还有极能系列),还有一些特殊命名的网飚、宽幅小子、绿盾等产品,还有为数众多的出口型号。航嘉最近开始在300W以下普及2.3版(2.3版对300W以下产品不要求双路12V,廉价啊。不光航嘉,最近好多的国内的其他牌子都有不少产品借此机会升级到2.3版了),猛打效率牌(声称效率高于83%,除了通过80plus的三个型号之外都不靠谱),开始装模做样的提出航嘉自己的电源标准。航嘉的东西在内资品牌当中还算比较厚道,中高端产品的低压输出滤波电容采用了相对安全的台湾智宝(不过5Vsb的电容还不大成),扇子用得也相对不差。整体工艺一般,高端产品的散热片习惯于在小散热片上打更小的“补丁”,而不会另花钱去独立开模。300W及以上的产品(例如冷钻Vista,也算是国内零售渠道300W中比较厚道的产品)都还算可以,没啥亮点,但足够厚道,在国内厂商里面已经算难得了。至于300W以下的形形色色的航嘉产品(长城也一样),设计比较老,内部很简陋,用得料也不咋地,这些都明显得很。不过实在在意预算的话,倒也可以信任,毕竟航嘉的售后渠道还算不错,绝大部分配件也没有敏感到跟专业的测试仪器相当的程度。当然,放得这么低的评价尺度只限于内资品牌范围。但如果按照玩家的角度来看,航嘉的表现可以说两极分化。高端产品磐石800(600W)的水准还不错,有源箝位。号称采用了美国大厂Ti的软开关技术,效率虽然远达不到宣称的85plus,但还算能勉强80plus,上下两块PCB板,用料还算扎实,也加上了几颗固态电容赶时髦。只是价格确有点奔着800W电源去的感觉(估计卖场里不少是被JS当作800W的东西忽悠给买家的)。几个待国内发布的更大功率的产品倒是令人刮目相看,英文名称Cable&Master系列,一举拿下80plus一银(900W的HK1000-11PEP)一铜(800W的HK901-11PEP),算是给内资厂商争了口气。让人不免对这些产品在国内上市有些期待。
而08年航嘉的中端低端产品则比较沉闷。自用了同步整流技术的300W的R80、600W的F1之后,一直没有什么可喜的产品。几乎一直是在“新瓶装旧酒”。把磐石355U(上图右)换个壳子,加上14cm的扇子就叫“冷静王超静音版2.31”(上图左);“冷钻1.3版”直接改标成“冷钻2.3”,差点让人和稍微强一点的“冷静王钻石版Vista&2.3版”分不开;“新品”多核X2几乎就新在比“多核DH6”多缩水50W。而航嘉号称要推出大批正激型号的产品,但总是感觉雷声大雨点小。采用“磐石II代技术”的270W正激型号“磐石315”一直货况和价格都不理想,现在“磐石II代技术”的第三个型号,400W的“磐石500II代”终于卷土重来,目前还没有评测,品质方面无从知晓,但凭借与前代磐石500极为一致的价格,应该会延续前辈磐石500的辉煌(磐石500虽然东西不咋地,但名头很响,“服务器”用的“500W”,最关键的是价格在400W电源中还相对便宜,很适合“国情”)。不过可怜这“磐石第II代”技术,像一张膏药,被航嘉随意贴了。从“磐石315”到“磐石800”再到“磐石500II”,经历了“正激拓扑”到“有源箝位”,再到磐石500II代航嘉回避谈“正激”还是“有源”。看来这“磐石II代技术”是航嘉想啥就是啥了。其实这些年航嘉的进步也还是有的。在冷尊、宽幅王II的时候,航嘉还懒得重新设计,简单的把主动PFC通过额外的小板硬塞进去,替换至被动PFC型号的大电感的位置(上图左)。而到了多核R80和多核F1这两个产品这,航嘉总算能把电源内部设计得顺眼一些,但还没有散热片一体化,在散热片上还用的小板(上图右,R80局部)。不过R80的市场定位算是相当的失败。确实,R80这个东西成本并不比市面上相当一部分的400W的产品低,但额定300W的电源卖到400W的价格,却在一些别的细节上粗糙处理。没有全包网,也没有超静音的噪音水平,光是狠吹那个趴在80PLUS线上的效率表现。这是在当海韵安钛克康舒之类的这个级别的对手不存在么?还是说期待消费者和商家把他们统统当成杂牌?另外航嘉近期在中端产品中会推出“满足80plus的铜牌标准”的450W多核R85,有源箝位正激+交错式CRM主动PFC。内部结构如下图所示,做得还是有板有眼的。目前的消息它初步定价略低于600元,相比台系并不低廉,在这个价位上会和酷冷至尊的新天尊460W等产品激烈竞争。
航嘉电源现在出口、给国外通路商贴牌也相当的猛。之前曾经有航嘉OEM的型号在扶桑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新闻,淘宝上也时不时冒出航嘉的出口韩国匈牙利波兰之类地方的型号出口转内销,在法国在巴西也有业务。近些年,终于看到航嘉和美国著名的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Best&Buy)合做,凭“性价比”开拓IT产品非常成熟的北美市场了,宣传得有声有势,在米国群众中影响颇大。于是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航嘉在国外专业媒体上和那些国际品牌同场竞技了。例如Hardwaresecrets这个很专业的网站前后做了几次航嘉的电源评测,被测试的都是航嘉中端的外销型号。其结果如何呢?第一个测试的是Green&Star系列的450W(LW-6450SG),如上图左所示。航嘉官方在这个Green&Star外销型号中宣称转换效率85%。电源铭牌上赫然写着:“OUTPUT&WATTS:450W(输出功率:450W)”。上图右是国内卖的额定功率400W的多核DH6。结构大致一样,差异上主要有:左边的这个没有PFC,右边的DH6是多了个被动PFC的电感。不过去掉PFC还能减少损耗;左边的两颗大电容都是1000uF,右边DH6的是两颗820uF的;左边的EMI部分、整流桥等稍微好于右边的DH6。看来航嘉的这个450W外销货就是个无PFC版的略作加强的多核DH6,按说额定功率450W也差不多。测试开始,在90W、180W、270W这三个功率点上转换效率表现神勇,一个老式的半桥结构的电源,110V的输入最高都达到过84.4%。尽管是最高的效率数据才如此,还算航嘉总算摸到的自己宣称的效率值。看来航嘉真舍得在外销型号上下料,用的都是好管子,绝非是国内卖的那种。不过在结果在41.5度的环境,450W左右的功率点上,2分钟不到电源炸了。不仅如此,备份的第二颗也炸了。在360W这个功率点,效率从270W时候的83%暴跌至73.6%,看来这东西严格说也就是个300W出头的水平。第二个测试的型号,上图左,是航嘉当时压箱底的东西,航嘉英文网站列为服务器电源的Titan&650W(HK650-52PEP),只不过是被Best&Buy的子品牌Rocketfish拿去贴了个700W的牌。买这电源花了这网站$165。和国内卖的多核F1(上图右)那是相当的像。输入端整流桥上加了散热片。5V/3.3V输出采用同步整流技术,50度5W小时MTBF,相当高的指标,这等于宣称了50度的额定功率标定。测试结果是这个Rocketfish&700W&完成了50度下700W的输出考验。各组电压非常稳。纹波水平很一般,满载时12V&92.6mV(Hardwaresecrets这个站点的纹波测试在外媒中并不是最严格的,真正要看“厉害”的纹波测试去X-bit&labs看)。效率在500以内能保持在80%以上。在极限的过负载测试中通过了770W的直流输出。航嘉扳回一局。第三个测试的型号,是航嘉给Best&Buy另一个子品牌Dynex贴牌的400W,和第一个450W结构是一样的。差异是两颗主电容和主变压器相应缩水,缩到DH6之下了。一次侧没有变化,二次侧的管子有所变化,但管子指标还是一样的。测试结果,航嘉再次过关。45度下通过满载测试。就是纹波难看了点,满载时12V1达到113.2mV,恰好“还算合格”(这个结果换到X-bit&labs的测试肯定就不合格了)。不过这个表现相对于当时$80的售价,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第四个型号,航嘉的自有品牌V-Power系列550&W&(LW-6550SG,不过实际上是Green&Power系列,原文已经订正,航嘉在这里两个系列对应了同一个型号),英文官网宣称&80%的转换效率。内部和第一个测试的LW-6450SG十分相似。只是整流桥和PWM的管子有所加强,和Rocketfish&700W一致,只不过是整流桥上没有散热片。二次侧和LW-6450SG相比12V管子一致,5V的管子有加强,3.3V的管子有减弱,总体上来说在一个水准。铭牌上写着“OUTPUT&WATTS:550W”。测试结果,和第一个型号非常接近,325W输出的时候的效率非常好,最高85.3%,电源在挑战550W的时候华丽的炸了。而在前一个测试点,输出427.3W的时候,各路的纹波已经很不成样子了,转换效率也快速跌倒了77%。也就是说这个电源实际的水准不超过400W,在350W以内还算好电源。一般来说一个电源炸机,主要是一次侧高压区的PWM管子出问题。二次侧的管子电压低,出问题的时候没啥动静。这次航嘉加强了PWM侧的管子,实际上也确实比第一个型号LW-6450SG&“能扛”了一点。不过最后PWM管还是炸了,而且就算没炸的时候,输出那边早就一塌糊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其他登录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78瓦功耗配多大电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