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二十大对中国产生了什比特币是怎么样产生的的影响

第2页/共28页
度看,最重要的是2002年莫斯科出版的关于苏共二十大的专题档案文献集,其中公布了当年秘密报告起草时的3个文本,以及有关这次大会筹备、酝酿情况以及苏联国内外和社会反
3应的198个文件。此后不久出版的苏共中央主席团文件汇编,又补充了一些相关的档案文
45献。在此基础上,俄国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起来。由此可以断言,从真正学术意
6义上讲,对于苏共二十大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
至于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发展的影响,始终是中国学者关注的问题,其研究的切入角度有两个:中国现代史和国际冷战史。从中国史方面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来说多一些,其重
7点集中在中共对苏联经济发展道路的反思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从中苏关系史
方面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体现在李丹慧主编的《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论 ева на ХХ съезде КПСС,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6,№4;Н.Барсуков,Как создавался “закрытый доклад” Хрущева,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21/02/1996;Ю.Аксютин,Новое о ⅩⅩ съезде,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1998,№2;А.Пыжиков,ⅩⅩ Съезд и общественное мнение,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2000,№8。
3Аймермахер,Доклад Н.С.Хрущева。在此之前出版的有关为政治受害者平反的文件集,已经公布了一些相关档案,见Реабилитация:как это было,Документы Президиума ЦК КПСС и другие материалы,Март 1953-Февраль 1956,Том 1,Москва:МФД,2000。
4А.А.Фурсенко(главный редактор),Президиум ЦК КПСС ,Том 1,Черновые протокольные записи заседаний Стенограммы,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03.
5目前已经发表的重要成果有:Ю.В.Аксютин,А.В.Пыжиков,О подготовке закрытого доклада Н.С. Хрущева ⅩⅩ съезду КПСС в свете новых документов,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и,2002,№2;М.Рейман,Послевоенное соперничество и конфликты в советском политическом руководстве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2003,№3;А.В.Пыжиков,Проблема культа личности в годы хрущевской оттепели,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2003,№4。А.Пыжиков的另外两篇论文则着重研究了二十大以后苏联社会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见:
Социально-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жизни в годы “оттепели”,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2003,№6;Истоки диссидентства:Молод?жь после ⅩⅩ съезда КПСС,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2003,№12。
6在英语世界,苏联解体以后,西方学者对苏联史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对政治史的研究则出现了新概念(New Soviet Political History),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杂志《评论》(Kritika)甚至出版专号讨论了这个问题(Volume 5,Number 1,Winter 2004)。至于对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的研究,William Taubman最近出版并获普利策传记奖的专著(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NY & London: W. W. North & Company,2003)值得一读,其中有专门章节讨论这些问题。此外,Lorenz Lüthi不久前完成的博士论文(The Sino-Soviet Split,,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2003)对此也有较深入的研究。笔者不久前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Lüthi赠送的这部未发表的文稿,在此致谢。中国学者中已有人摆脱了以往政治理念的羁绊,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参见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再版的《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和陆南泉等主编的《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不过,与俄国学者的研究相比,上述著作使用的材料均显得比较陈旧。
7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董志凯:《毛泽东在“八大”前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设想》,《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王真:《50年代中期我国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武力:《论八大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深化及其历史局限》,《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6期;孔寒冰:《苏联经济模式是如何在中国确立起来的》,《俄罗斯研究》2000年第1期;刑和明:《1956年中共对苏联模式认识的转变及启示》:《党史研究资料》2002年第12期;林蕴晖:《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矛盾及其逆转之原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林蕴晖:《苏共二十大与毛泽东走自己的路》,《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对个人崇拜和思想解冻问题的专门研究不多,只有石仲泉的《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等少数论著。由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论述。西方学者从中国史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代表作应属R.MacFarquhar1979年出版的专著,中文本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人民内部矛盾()》,翻译组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2页/共28页
寻找更多 ""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对中国反右斗争的影响--《湘潮(下半月)》2015年04期
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对中国反右斗争的影响
【摘要】: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赫鲁晓夫在会议闭幕后的"秘密报告"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在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苏批斯"的浪潮。"波匈事件"的爆发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事件,苏共二十大及"波匈事件"改变了中共领导人对国际及国内形势的判断,对20世纪50年代中共开展整风及反右斗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351.2;D651.6【正文快照】:
一、中共对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态度及其转变(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及中共最初的反应在苏共二十大会议闭幕的前一天晚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不邀请外国共产党代表团的情况下,向全体代表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以下称“秘密报告”)。“秘密报告”言辞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守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胡晓;;[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刘立振;;[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李振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萧新桥;[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姜建中;;[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李祥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刘德军;王永华;;[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杨会清;;[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刘亚东,荀福峥;[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宪;;[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李正华;;[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宋月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吴敏先;曹冬梅;;[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韩洪洪;;[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姚金果;;[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鲁振祥;;[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姚金果;;[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孙泽学;;[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朱华;杨成龙;;[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祁冰;[D];辽宁大学;2010年
徐悦;[D];南开大学;2010年
陈东;[D];南京大学;2010年
李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王怀强;[D];南京大学;2011年
龚霄侠;[D];兰州大学;2011年
陈聚芳;[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段炼;[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杨全海;[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孙军;[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彪;[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刘炳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胡丽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王亚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富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马靖宁;[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郭文静;[D];西北大学;2011年
李转;[D];西北大学;2011年
郭春领;[D];河南大学;2011年
王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铭;[J];人文杂志;1996年01期
石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2期
赵明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朱相远;;[J];北京政协;1996年06期
许加梅,徐林;[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袁翠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李冬梅;;[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吴光祥;;[J];党史纵横;2007年06期
刘伯强;;[J];党史博采(纪实);2006年12期
周晓晶;[J];长白学刊;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逄先知;金冲及;;[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宁宇龙;[N];中国档案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乾厚;[D];河南大学;2002年
马磊;[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程萌萌;[D];河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揭秘:苏共二十大对国际共运冲击有多大?
  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作了总结报告及题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总结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关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各国和平共处这一列宁主义原则,过去和现在始终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总路线&。报告的第二部分指出,坚定不移地为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而奋斗,是社会主义经济各部门增长、我国国防潜力加强和人民福利提高的基础,&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报告论述了当今国际局势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一是&关于两个制度的和平共处&。指出&和平共处原则日益广泛地获得国际上的承认&,&这是自然的,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是没有其他出路的。的确,只有两条道路:不是和平共处,就是历史上最具有毁灭性的战争,没有第三条道路&。&我们相信,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所能够做的,不仅是并肩存在而已。必须向前走,改善关系,加强各国之间的信任,并且进行合作。和所提出的、而且受到万隆会议和全世界公众普遍支持的著名的五项原则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在目前局势下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最好形式&。二是关于&现时代防止战争的可能性&。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存在一天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论,在过去的历史阶段绝对正确,&但是目前的情况已经有了剧烈的改变&,虽然&只要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在世界上,代表着垄断资本利益的反动势力就将继续进行他们走向军事冒险和侵略的活动,并且可能企图发动战争。但是,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今天,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拥有不可忽视的手段,足以防止帝国主义者发动战争,并且给侵略者以粉碎性的回击和粉碎他们的冒险主义的计划&。这就要求各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企图&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壮大自己的力量,制止世界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具有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中取得胜利&。三是关于&不同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形式&。提出&由于世界舞台上的根本变化,在各个国家和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前景&。现在除了苏维埃形式和人民民主形式,&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出现。而且,这些形式的实现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同内战连在一起&。&目前的局势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有了把绝大多数人民团结在它的领导之下,并且争取基本生产资料转入人民手中的真正机会。右翼资产阶级政党和它们的政府,正在越来越多地遭到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借着把劳动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力量团结到自己的周围,并且坚决击退那些不能够放弃同资本家和地主妥协的政策的机会主义分子的方法,就能够击败同人民利益敌对的反动势力,取得议会中稳定的多数,并且使议会从资产阶级的机构转变为真正的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许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向拥有的这种机构也许会成为一个真正民主&&劳动人民的民主&&的机关&。至于&在那些资本主义势力还很强大,而且拥有庞大暴力机关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将在尖锐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的条件下进行&。[笔者按:上引报告中的这些论述,就是中苏论战期间中方把&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概括地称为&三和两全&路线的主要根据。&三和两全&指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党、全民国家。其中&和平竞赛&观点在二十大报告中没有展开论述,后来在苏共领导人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两全&观点是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的,其内容见后。
  &秘密报告&译为中文有四万多字,赫鲁晓夫在这长篇报告中集中揭露和谴责斯大林搞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指出斯大林在执政后期&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他不仅对反对他的人要施加暴力,而且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连被他看成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斯大林&把他的思想强加于人,要别人无条件接受他的意见。凡是反对他这种做法的人,或者力图证明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正确的人,都必然会被开除出领导机关,接着就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消灭&。报告说,&党在反对托洛茨基分子、反对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斗争,从思想上粉碎了列宁主义的一切敌人。这场思想斗争进行得很成功,在斗争中党更加巩固了,受到更大的锻炼。斯大林在这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过了几年以后,当剥削阶级基本上被消灭,党的思想敌人在政治上早已被粉碎的情况下,斯大林&反而对他们开始采取镇压的措施&。&正是在年这个时期,开始在国家机关中大肆镇压,首先是镇压托洛茨基分子、季诺维也夫分子和布哈林分子,然后也镇压了许多正直的共产党人,镇压了党的干部&。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借以破坏革命法制的一切准则,对他们实施最残酷的迫害。&定罪的主要依据,实质上惟一的证据就是被告本人的自供,然而这种自供后来查明,乃是对被告施行肉刑逼出来的&。
  报告以很大篇幅叙述对同列宁一起工作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政治局候补委员埃赫和卢祖塔克、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和书记处书记库兹涅佐夫等领导干部进行残酷镇压的细节。报告说,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的139名正式和后补中央委员,有70%被宣布为党和人民的敌人,97人被逮捕和遭枪杀。在代表大会有表决权和发言权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人因反革命罪而被逮捕。&秘密报告&讲到斯大林在卫国战争前夕和战争期间所犯的严重错误:1937年到1941年间,斯大林根据捏造的指控,清洗了大批军事指挥官和政治工作干部;1941年,斯大林漠视丘吉尔关于德军准备进攻苏联的警告、苏驻外使馆发回的重要情报和敌军明显的动向,对战争的爆发完全丧失警惕,致使最初几天边境地区苏军大量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被摧毁,部队指挥系统被瓦解,无法阻止敌军深入国境;1942年,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由于斯大林指挥失误,使苏军损失数十万士兵。报告讲到在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把车臣人、印古什人从他们的居住地全部迁走,使一些少数民族蒙受大规模的迫害和痛苦。报告以南斯拉夫事件为例,指出&斯大林的专横不仅表现在国内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苏联对外关系上&,他&不仅对国内的个别人员,而且对所有其他党和国家也是这样的猜疑和傲慢&。报告说:&应该直截了当地讲,斯大林在世最后几年形成的领导实践,成了苏维埃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这句话,可以看作全篇报告的总结性论断。[笔者按:&秘密报告&中有几处笼统地讲了&斯大林对党、对工人阶级和国际工人运动是有巨大功绩的&这类的话,但整篇报告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把斯大林从政治上全盘否定。一位西方评论家说:&它更多地是一份控诉的文件,而不是评价的文件,它是一种感情激动的抨击,而不是一篇冷静的分析。&(转引自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第135页)]
  苏共二十大后,西方世界掀起反苏反共浪潮,国际共运内部陷于思想混乱
  日,《纽约时报》披露了&秘密报告&的主要内容。6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秘密报告&的全文。西方媒体和政界人士利用这个报告大做文章,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反苏反共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陷于思想混乱。东欧一些党谴责其领导人搞个人崇拜,有些国家撤换领导,政局动荡。西欧一些党批判个人崇拜现象和苏维埃制度。阿拉贡、毕加索等知名人士在谴责苏联的声明上签字。巴黎由三百名议员领队,两万人举行反苏游行,法共中央办公室和《人道报》社被捣毁。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共产党中有大批党员退党。意共总书记陶里亚蒂接连发表讲话,说意共战后走议会道路是正确的,指责共产党搞武装斗争导致失败,并认为等民族主义国家也在建设社会主义。他不同意苏共对个人崇拜原因的解释,批评苏联&民主机构蜕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观点不是不可讨论的,新形势已对这个问题作了修改。陶里亚蒂提出国际共运&多中心论&,指出&苏联的模型已经不能并且也不应该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其他地区,由于制度的复杂性产生了不止一个中心&。苏共二十大后,南共联盟总书记铁托提出反对&斯大林主义&与&斯大林分子&的口号,说苏共二十大为南斯拉夫开始的&新趋势&造成了相当多的因素,&现在的问题:是(南斯拉夫)这条路线取得胜利呢,还是斯大林主义路线再度胜利&?[笔者按:西方世界对苏共二十大的反应,无非表明他们抓住了进行反苏反共宣传的大好机会,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国际共运内部发生意见纷纭、思想混乱的现象,则在一个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表明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严重错误的揭露,客观上起着破除对苏共和苏联经验迷信的&解放&作用。各国党特别是欧洲党领导人纷纷公开批评和谴责苏共和苏联的错误,阐明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固然他们的这些意见和见解绝不能说都是正确的,但其中也包含着对苏共和国际共运历史的某些反思,并提出意识形态领域中某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责编:王敏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的变化及其对“十年探索”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的变化及其对“十年探索”的影响
【摘要】: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运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关于国际形势的新论点及尖锐批评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震惊。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二大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共也作出了自己的反应。
匈牙利事件前,尽管在“和平过渡”及斯大林评价问题上,中苏两党存在明显分歧,但总体而言,中共对苏共二十大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匈牙利事件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中共越来越关注苏共二十大的负面影响,对苏共二十大的态度由此前的基本肯定开始转向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逐步发展的,也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召开后,中共断定赫鲁晓夫已彻底“变修”,认为苏共二十大是其“变修”的起点。从此,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由匈牙利事件后的局部否定转为全盘否定。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认识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当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匈牙利事件前,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总体肯定,客观上对我国八大前后的初步探索产生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在“以苏为鉴”思想的指引下,中共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匈牙利事件后,随着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逐步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种种挫折。中共八大路线实行一年后迅即中断、斯大林模式被重新固守与强化,毛泽东晚年“反修防修”思想逐步形成,并默认对他的个人崇拜,中共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逐渐占了上风。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认识之所以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值得我们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对和平过渡及斯大林评价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导致中共认识变化的前提。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苏联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对中共的强行压制,则使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不可能得到正常解决,这是导致中共认识变化的关键。而中共之所以将赫鲁晓夫旨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视为“修正主义”,将苏共二十大当作“修正主义”的源头,其根本原因在于1958年后的中共开始固守斯大林模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清。
本文试图以苏共二十大为契入点,以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认识变化为视角,对
年间的中共探索(文中简称“十年探索”)作出专门、系统的分析研究,
旨在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我
们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必须做到: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
程中的危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国家关系时
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着眼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不必在意识形态领域搞无谓的
争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分类号】:D232【目录】:
中文摘要4-6
英文摘要6-8
一、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的历史考察9-19
(一) 匈牙利事件前,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总体肯定10-13
(二) 匈牙利事件后,中共对“秘密报告”的逐步否定13-16
(三) 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共对“总结报告”的日渐不满16-18
(四) 苏共二十二大后,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全面否定18-19
二、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的变化对我国“十年探索”的影响19-35
(一) “以苏为鉴”下的可贵探索19-26
1 、 “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19-21
2 、 创立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正确界定国内主要矛盾21-23
3 、 加强执政党建设,防范个人崇拜23-26
(二) 八大路线中断与“左”倾错误的发展26-35
1 、 斯大林模式被进一步强化26-28
2 、 “反修防修”理论逐步确立28-31
3 、 对个人崇拜的滋生与不断发展31-33
4 、 中苏关系恶化与外交上“左”的偏差33-35
三、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变化的原因与历史启示35-47
(一)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35-40
1 、 对和平过渡及斯大林评价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导致中共认识变化的前提35-37
2 、 国家利益的巨大矛盾,苏联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作风是导致中共认识变化的关键37-38
3 、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深,是导致中共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38-40
(二)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变化的历史启示40-47
1 、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0-42
2 、 处理国家关系时应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以意识形态划界42-44
3 、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4-47
参考文献52-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春梅;[D];苏州大学;2010年
许苓苓;[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左凤荣,潘正祥;[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01期
阚和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02期
黄铭;[J];人文杂志;1995年02期
陈金龙;[J];人文杂志;1997年04期
刘德军,孔祥荣;[J];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蔡金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01期
孙其明;[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薛汉伟;[J];探索与求是;1996年05期
薛钰;[J];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02期
高放;[J];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高鸣;孙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韩晓青;;[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刘国华;[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王玉贵;[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潘正祥,李宇征;[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许凤林,熊剑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吴仁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焦玉石,郭华;[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慎明;;[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沈志华;;[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张亚娟;;[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李敦送;;[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曾令勋;;[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陈东林;;[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巧荣;;[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勉励;;[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颖;;[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秀阁;[D];南开大学;2010年
张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朱大鹏;[D];兰州大学;2011年
周蓉辉;[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陶莎莎;[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时新华;[D];山东大学;2011年
张蕾蕾;[D];复旦大学;2011年
孙建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夏咸军;[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赵图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汤希;[D];湘潭大学;2010年
高喜平;[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李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栾琮聪;[D];山东大学;2010年
陈光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卞尊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智香花;[D];河南大学;2011年
董妍;[D];河南大学;2011年
苏晓笑;[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仲晓蕾;[D];西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仁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张北根;[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吕雅范;;[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张纪,马雪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熊华源;;[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逄先知,李捷;[J];党的文献;2002年04期
刘明芝,李国恩;[J];发展论坛;2001年08期
颜永琦;[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03期
王鹏程,俞兰;[J];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07期
李桂华;;[J];福建党史月刊;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善文;[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康鸿;[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王乾厚;[D];河南大学;2002年
李永成;[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王萌硕;[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王正宇;[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胡明西;[D];湘潭大学;2002年
吴恩鸿;[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樊金山;[D];河南大学;2004年
胡锦玉;[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白海霞;[D];河南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庞吉浩;[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泽宇;;[J];党史文苑;2011年06期
吴仁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刘细芷;;[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年02期
谢双明;[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6期
谷曼;;[J];天中学刊;2007年06期
祖铭遥;;[J];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12期
张瑞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梁继超;;[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梁继超;;[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张学斌;;[J];国际政治研究;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志华;;[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高正礼;;[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罗燕明;;[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明显;;[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梁柱;;[A];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C];2004年
曾丽雅;;[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罗燕明;;[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栾景河;;[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任学岭;雷甲平;;[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张全景;;[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马龙闪;[N];学习时报;2006年
胡德平;[N];学习时报;2011年
赵学功;[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席来旺;[N];人民日报;2008年
肖枫;[N];学习时报;2011年
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
柳红;[N];经济观察报;2010年
孙绳武;[N];中华读书报;2006年
胡为雄;[N];学习时报;2007年
王逸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沈志华;[N];北京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晓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梁继超;[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齐山德;[D];吉林大学;2010年
杨海云;[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海霞;[D];河南大学;2005年
滕以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尤金(Eugène Zagrebnov);[D];吉林大学;2007年
余志强;[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李铁;[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柳绩;[D];湘潭大学;2008年
王振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冰芹;[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黄爱英;[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石文文;[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