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大学毕业,现在想加入欧美同学会怎么加入创立的公司,他是大学生创业,缴纳保

大学生创业别忘享优惠 毕业当年自主创业三年减免税
大学生创业别忘享优惠 毕业当年自主创业三年减免税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再度成为外界关注的话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大学生失业率高于我国总体失业率2个多百分点。从7月份开始,今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将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失业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显著增加。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2015届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高达6.3%。国家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营小微企业可享所得税优惠
  去年4月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将此前执行的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不仅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其中还特别增加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立小型微利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的专门条款。
  根据这项政策,自日至日期间,凡是大学生自主经营小型微利企业的,对于每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即实际适用的优惠税率为10%,较此前25%的税率最高可减免60%。对于每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万元的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则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以一家由大学生自主创立的小微企业为例,如果其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万元,按照正常的税收政策,其按照原25%的税率应缴纳所得税为2.5万元。而按照这项优惠政策,这家小微企业仅需将5万元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照20%的税率仅需缴纳1万元的企业所得税,减少幅度达到60%。
  毕业当年自主创业三年减免税
  此外,对于大学生毕业当年自主创业的企业,我国还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其中专门规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即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在三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针对这项政策,目前已毕业离校的应届毕业生,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提出申请,在对提交申请相关情况审核认定后,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相应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并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在三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事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享受这项政策。
  大学毕业生开网店可享补贴
  小微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还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比如,目前对于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凡是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国家将给予一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这项政策执行期限将截至今年年底。同时,对于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还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
  另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为鼓励网络创业,我国目前还在执行一条政策,即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由于目前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地区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较多,因此有专业人士向有意创业的大学生建议,尽可能在规定范围内&用足&这些政策,比如对于免税优惠,可能在某个区域注册企业就能享受到比其他地区更优惠的税率等,或者在某个地区注册某个种类的企业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用足&这些政策可以大大减少创业初期的成本,从而降低创业风险,提高成功几率。
  创业故事
  个案一:
  自己开的小店升级成学校官方纪念品店
  &我去过外国的大学参观,觉得他们校园里的校园纪念品很全面,让同学们很有归属感。&外国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四学生孙签萌生了在本校创办校园纪念品店的想法。
  从刚开始的校园纪念T恤到现在印有校园标识的水杯、明信片等,这家校园纪念品店商品种类非常齐全。&我们做的第一个校园纪念品就是T恤,设计logo、衣服制作、宣传都是我和朋友一起完成的。&在毕业季期间孙签的团队印制了500件校园纪念T恤,反响很强烈,很快就收回了本钱。为了宣传自己的品牌,有一部分衣服他们送给了学姐学长,最终盈利1000元左右。
  个性鲜明的校园纪念品和良好的口碑让孙签的纪念品店越开越大,学校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也表示希望一起经营,成为首经贸校园官方纪念品店。
  &我很注重版权保护,如果我未经学校许可擅自用了学校的校徽、校名、logo等那么我就是侵权,况且我还用于经营的话那就更过分了。&最终孙签决定和学校一起来做这个纪念品商店。有了固定的门店和学校的支持,校园纪念品店开得更加顺利。现在孙签负责商品的设计生产、人员的招聘培训、商品的宣传,学校给他提供商店场地和购买商品的费用,根据商品的售卖情况向孙签的团队付相应的报酬。
  并不是设计专业出身的孙签,学习了国外纪念品商店的商品制作过程,结合自己学校的文化进行设计,设计之后通过阿里巴巴找到制作厂商,然后给学校报价,下单制作。起初创办这个校园纪念品商店只是为了带给同学们校园归属感、建设校园文化,没想到创办两年已有三万元的利润,但整个过程下来孙签拿到的钱并没有多少。孙签表示,自己实践了创业的过程,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学校承担了资金风险。现在他很开心、很充实、很满足,而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公司已经开始运营了,这个还没毕业的小伙子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有想法、敢于实践才是创业成功最主要的因素。
  个案二:
  学校创业基金支持开传媒公司
  北京工商大学食堂二楼曾有个荒废已久的咖啡厅,但现在这里焕然一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园。去年11月,工商大学举办了创业大赛创业项目评审会,选取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园。在这里,学校为入驻的创业团队提供财务、法律、公司管理发展等咨询服务,并为优秀创业团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推荐创业导师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专题培训等。在这里,北青报记者遇到了放弃国企单位只为圆创业梦的杨鹏宇。
  今年刚毕业的杨子(化名)早在大四上学期就得到了一家国企的录用,实习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坐在办公室朝九晚五的安逸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他想趁年轻去多闯闯,于是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和同学创立了一家传媒公司。杨子说,除了大学期间赚的钱和一部分家里的资助外,学校也资助了一点创业基金给他。&我们的公司主要给企业做一些宣传片或者拍摄制作微电影。&有着一定的基本功,加上认识不少传媒方面的朋友,杨子创业初期比较顺利。
  创业初期资金有限,7个人的团队中每人都身兼数职。年轻人活跃的思维在创作中碰撞出火花,但也难免有意见不合的时候,每当这时大家都会坐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决定最适合的方案。从1月份正式成立至今,杨子和他的团队有了一定的盈利,相对于其他同类型公司,他们有着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吸引了不少客户。原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这些
近年来高校需要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要大力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在政府支持和学校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选择尝试创业,但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率仅2.9%(数据来源于《2015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且“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0%”。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似乎不佳。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调查性、反思性研究已有很多,大多是从教育者立场上进行的宏观层面讨论。要回答高校创业教育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具体过程这一问题,个案研究也许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的主要价值在于从个案的详细描述与分析中,发现重要的变量,提供有用的概括和认识,形成研究假设。”因此,本研究跟踪调查一个已基本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着重从教育对象的视角调查这一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组织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探索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可能策略。
一、 “花蝴蝶”:一个成功的在校大学生创业个案
花蝴蝶文化传媒公司(以下简称“花蝴蝶”)是西南地区首家完全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传媒公司,于2014年1月开始筹备,当年6月正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功。运营两年多来,“花蝴蝶”在财务上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业务开展上在当地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获得了一系列行业荣誉。按照存活时间超过一年且财务健康就算创业成功的标准,“花蝴蝶”算是一次成功的大学生创业。
(一) “人”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高校在政策、资金、平台等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发挥作用?究竟什么是大学生开始创业并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呢?“花蝴蝶”的形成过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 发起人CX(姓名的首拼音缩写,下同):“心中有梦,敢于不同”。“花蝴蝶”的发起者是一所公立本科院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2012级本科生CX。CX大一时参加话剧社,为争取社团活动经费而向企业“拉赞助”。CX通过“拉赞助”接触了一些广告公司,随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兼职。兼职工作不仅为CX解决了学费、生活费问题,而且锻炼了其专业能力,积累了社会资源。兼职一年后,CX认为“开公司也很简单嘛”,决定自己开公司,注册资金是其兼职时的积蓄。
关于创业的动机,CX是这样解释的:“像我这一行(传媒行业),你出去只能去公司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根本不能做出自己的名气,不能在行业里树立威望,而且也做不出自己想做的东西。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东西”。相对于其他同学,CX具有较强的成就需求。
影响和激发CX创业的具体而直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背景。CX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文化传媒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的现代传媒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的产业,并受到国家重点支持。因为是新兴产业,所以门槛比较低,技术暂时不成熟也不是太大问题;作为国家重点规划产业,各方面的机会也比较多。因此,虽然CX一开始在专业知识上很欠缺,但由于创业的方向对、领域新,所以能够存活下来。二是基本的经验和资源。在正式申请注册创办企业之前,CX在广告公司兼职打工了一段时间,正是这段兼职经历让CX积累了创业的基本经验和市场资源,这些经验和资源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在回顾兼职经历时,CX从来不用“打工”的概念,而是强调自己是去“蹭东西”,就是去学习、去积累资源。三是榜样的力量。CX毫不讳言地说自己最初创建“花蝴蝶”是对曾兼职过的那家广告公司的模仿,模仿这家企业的经营模式,将“花蝴蝶”定位为商业广告公司。从产品、生产方式、市场、组织方式等要素来看,“花蝴蝶”创业之初是以模仿为主。
作为在校大学生,从课堂出勤记录和课业成绩来看,CX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他在创业前后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CX在大二进广告公司兼职时,几乎还没有正式学习专业课程,但在文案写作、图形设计、短片编导拍摄、后期制作,甚至市场营销等方面很快就达到了专业水平,获得业界认可。在问及为什么能在短时间里掌握那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时,CX告诉我们,“我时常跟我的团队说,当你的知识不能支撑你强大的野心的时候,你就需要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学习”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会认知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学习系统化知识”。CX在创业之前和创业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争取成功的信念和自主学习的欲望。
2. 团队成员:价值观、情感比能力更重要。CX的合伙人JZF是他儿时的邻居及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是“发小”。JZF高中毕业后入伍当兵两年,CX邀请他一起创业时,他已在从事服装制造的家族企业工作。一开始,JZF完全不懂专业,但在精神上给了CX重要的支持。特别是在最艰难的初创时期,由于业务不稳定,管理经验也不足,人员流动频繁,只有JZF这个“发小”始终坚定地支持着CX。所以CX一再强调:“我认为团队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相似。只有价值观相似,才谈得上具体做什么事。”什么是相似的价值观呢?CX的解释是:“不是只凭兴趣,要有毅力,要坚持做好一件事”;“大家的方向要一致,要在一起”。可见,在CX看来,相互信任和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创业团队的形成通常有两个推力。一个推力是寻求资源。因为个体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通过与他人组成团队可以补充和扩大资源。另一个推力是人际间的吸引力。伯德(Barbara Bird)对小型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中成员加入的动因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她指出人们之所以会走到一起可能出于爱好、亲近、享受彼此陪伴、相似,以及性格互补等原因。在“花蝴蝶”团队最初的形成过程中,发起人CX也尝试过吸纳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加入团队,以补充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但因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的分歧,这些人很快离开了。而一起长大、具有深厚情谊的“发小”虽然一开始在专业技术方面是零基础,但始终毫无保留地支持着他,而且“发小”通过刻苦学习,很快就能胜任一些简单的技术工作,承担了公司绝大部分日常事务性工作,让CX能专注于技术管理。两个人在工作能力上形成了互补。有意思的是,作为退伍军人的JZF,虽不是高校学生,但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有空就去大学蹭课听,并自认为“我是班上最认真,也是学得最好的学生之一”;而CX,因忙于公司业务,这一年几乎就没去上过课。创业让大学里的人走出了校门,同时又让大学之外的人自觉主动地走进了大学课堂。
后来“花蝴蝶”又吸纳了三位主要成员:一位是CX的同学,擅长计算机编程;一位是文学专业的女生,CX的女朋友;还有一位是数字媒体专业大二的学生,最初是经朋友介绍来帮忙解决一个项目中的技术问题,因在工作中表现出超强的技术能力,且与大家“脾气相投”,就留了下来。除了这几位核心成员,还有二十多位不固定成员,这些不固定成员通常只是在有需要时才过来帮忙,他们要么是核心成员的朋友,要么是朋友介绍过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人员。
“花蝴蝶”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表明,“友谊”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已有的大量研究也证明,“在创业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友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基于友谊基础上的团队有利于快速实现团队完整性。其次,较高水平的友谊提高了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水平、自我解剖程度和合作的意愿。再次,较高水平的友谊带来了团队成员的更多初始投资。同时,在创业团队的运营过程中,友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友谊”帮助“花蝴蝶”迅速地形成了团队,且在运行初期有力地维护了团队的稳定性。但是过于重视“友谊”而忽视了“规范”的制定,也为“花蝴蝶”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隐患。团队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项目管理制度是怎样的呢?CX说:“那个讲不出来。我们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平时大家都是各自做自己的一摊子事,有事时就大家一起商量,没有说谁管着谁。”
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一个最为显著的后果就是人员流动性过大,且人员的责权利不明,仅靠“友谊”有时候难以有效地激励成员更好地投入工作。当研究者提出为什么不明确地“雇佣”或“聘请”成员来完成工作时,CX说:“我们都还是学生,大家都是在一起做一些大家认为有价值的事,不想那么功利”。可见,从人员选择和团队中人际关系来看,“花蝴蝶”更像是基于兴趣和追求而组建的学生社团,而不是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
3. 一位精神领袖。大学生创业团队通常都有导师。“花蝴蝶”作为一个学生自发、自主的创业团队,也有一个自主选择的导师。黄老师是CX所在大学文学院的一名教授,主要研究地方传统文化,因请“花蝴蝶”协助拍摄地方文化纪录片而与CX等人熟识。黄老师对科研、教学都充满了热情,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黄老师对“花蝴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黄老师引导了“花蝴蝶”的发展方向。在关于创业的目标是“挣钱”还是“追求事业”的问题上,CX明确表示团队的主要目标不是赚钱,而是要做事业,“我现在跟黄老师在一起久了,有一种想法,就是不管我们做什么,一定要有留得下的作品”。
其次,黄老师对工作的激情与投入激励着CX及其团队的工作态度。CX说:“我有时候和黄老师讨论剧本到一两点,我说睡了吧,明天还有课呢。第二天早上六点起来,他又接着给我讲他又有什么新的创意了。我当时想,再睡会儿吧,好累哦。但回头一想,黄老师都快60岁的人了,整个晚上都在构思这个事情,你还有什么理由再去睡觉呢,立马就起来了。”受黄老师的影响,CX和他的团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创作都得到了业界认可:在商业广告方面,获得了华为等大公司的稳定订单;在创作方面,拍摄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上映,并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按照蒂蒙斯(Jeffery A. Timmons)对创业团队中的领导角色的描述——他能明晰企业的愿景,提出战略让团队其他成员去实现,与其说“花蝴蝶”的领导者是CX,不如说“花蝴蝶”的实质领导者是黄老师。
4. 由情感维系的异质性团队。目前“花蝴蝶”团队成员结构可以用“1+2+3”来表示:“1”是团队的精神领袖黄老师;“2”是CX和他的“发小”JZF,他们是团队管理的执行者;“3”是另外三名核心成员,他们是技术骨干。其余的项目参与人员流动性非常大。
除黄老师外,团队中的五个核心成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每个成员的专业背景都不一样,既有没出过校门的在校大学生,也有退伍军人。鲁尔(Juan B. Rouse)等人认为创业团队技能组成上的差异性越强,其制定的战略决策越能够改善创业绩效。“花蝴蝶”没有成型的制度规范,黄老师对团队的指导也完全是自发、自觉的,在缺乏内外部制度资源的背景下“花蝴蝶”还能够稳定地成长,也许高度异质性正是原因之一。
没有有效的制度规范,整合如此异质团队的黏合剂主要是“情感”:CX认为自己与黄老师已经是“情同父子”;其他几位核心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别是“发小”、同学、情侣;与更大范围的外围成员的联系主要是“友谊”。因此,“花蝴蝶”是一个主要靠情感而非利益维系的异质性团队。
“花蝴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表明,相对于政策、经费等外在条件而言,具有坚定信念和强烈成就取向的发起人、团队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深厚的情谊以及导师的精神引领等人为因素才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而且,“创业人才”并没有单一模式,无论是发挥精神感召作用的导师、具有冒险精神的发起人,还是组织内部的追随者、支持者,抑或是专注于技术、业务的组织成员,都在创造新组织、新业务、新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识别、自我认同应当是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方面。
(二) 高度不确定的创业环境
任何创业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创业团队与其所处创业环境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的。关于创业环境的内涵与维度划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蔡尔德(John Child)将创业环境看作企业自身感知的客体,这一观点强调了企业创业的主动性,但很多时候环境作为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对创业过程起着规范作用。奥德里奇(Howard E. Aldrich)将创业环境看作企业必须适应的一系列外部条件,这一观点强调了环境对企业创业的制约,但创业的实质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不被现有资源所控制。事实上,环境与创业企业的关系很难用主客体的关系简单描述,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对环境的敏感性和依赖性是不一样的。与“花蝴蝶”密切相关的环境主体有政府、高校及由相关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构成的市场。
1. 政府政策:意识之外的背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减免费用、简化手续、降低门槛等。但这些政策所支持的“大学生创业”多数时候是指“大学毕业生创业”,“在校大学生创业”长期处于政策空白状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并建立弹性学制和实行专业调整,以鼓励、引导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要求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政府重视并大力推进在校大学生创业,创业的大学生团队又是如何看待和利用政府政策的呢?
2015年1月,即“花蝴蝶”创业近一年,被问及公司是否申请了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时,CX说:“当时是想过要申请(政策支持),但这个问题比较麻烦。原因就是那种明确的指示性文件很少,即使看到了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你不知道这个政策是哪儿发的,也不知道和你对接的部门是哪个,就一个框框在那儿。而且,现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它都要求你毕业之后才可以申请”。
对相关政策的认识,CX和他团队的整体感受就是“政策好是好,就是用不起来”。CX和他的团队认为由于相关政策实施路线不清晰,嫌麻烦而没有去争取任何的政策支持。当然,“花蝴蝶”之所以能顺利产生、发展离不开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比如在“花蝴蝶”注册的2014年,地方政府已经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注册资金可以分期付款,首付款只需要20%,“花蝴蝶”的注册资本是6万元,首付只需1.2万元,CX用自己课余打工攒下的微薄积蓄就可以完成注册。而且,受政策影响,全社会已形成了鼓励创新创业的舆论与风气,“花蝴蝶”从酝酿到产生,再到产生后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赞许,离不开政策所营造的大环境。因此,虽然政府相关政策在团队成员的意识之外,但这些政策是“花蝴蝶”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坚实基础。
“花蝴蝶”团队表示知道政府有很多支持性的政策,但团队成员缺乏了解、理解和运用政策的能力。因此,要想让政府政策更公平、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创新创业,扩大政策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应是必要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更普遍的政策教育也是有必要的。当然,“花蝴蝶”对政府创业政策的不关心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这样一个依靠技术创新的创业团队对政策的依赖性比较小,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 学校:最直接的环境和最主要的支持者。学校是在校大学生最直接、最主要的创业环境。有研究者根据社会企业创业环境的分析框架,将大学生创业环境分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环境、融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五个维度,其中与高校相关的是“教育与培训环境”。其他研究者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理解大多与这一观点类似。但我们在个案调查中发现,学校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而言,绝不仅仅是“教育与培训环境”:政府相关政策相当部分是通过学校执行的;学校是大学生创业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中介和桥梁;对在校创业者而言,学校还对创业团队的合法性、专业技术支持、发展方向、情感归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就“花蝴蝶”的个案而言,学校对创业团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1) 创业过程与学业发展相错位。CX在进入大学之前,对现代传媒技术和传媒产业几乎一无所知,但在进入大学接触这一专业不久后就希望能够“在行业里树立自己的威望”。可以说“花蝴蝶”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方向是由大学专业教育引发的。虽然他们在大学里被引入现代传媒行业,但CX和他的团队却对大学的课程安排很不满意。
现在我就是一些重要的课才去上。我们就是边做边学,觉得有用的就学得快。如果完全在学校学就太慢了。而且,因为在学校里学的嘛,做东西一看就还是很有学生味。我们现在就是争取摆脱学生味。
CX热爱传媒专业,但学校里开设的专业课程对他却很快失去了吸引力。学院教师大多知道他在外创业,且创业的方向是本专业领域,那他有没有将自己公司开发的产品或作品在课堂里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呢?
没有。之前做过一个广告我自己觉得还挺好,就用这个广告来交作业,但老师认为和他布置的命题不一样,所以又让我拿回去重新做。
虽然CX创业方向与专业方向一致,但创业内容与学业内容又存在不兼容现象,导致他创业过程与学业发展的分离。
现在我基本上就没去上过课。老师要让我挂科就挂吧,不挂就算了。
其实我对毕业没什么概念。我不愁找工作,毕不毕业我无所谓。
CX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奋斗的方向,对上课、考试、毕业这些在校大学生最重要的事务都抱有一种淡然的态度。事实上,由于学院老师都知道他在外创业,做的是“正事”,基本上都没有“为难”他,在他大量缺课的情况下也让他通过了考试。
在本专业领域创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创新知识、开拓市场,这本来可以实现学业与创业互相促进。但“花蝴蝶”的几位在校生都感受到创业与学业的对立与相互制约:创业积累的经验和实现的创新不能反映在学业成绩上,学校课堂学习难以跟上创业的需求,这样的矛盾还将影响创业者的未来发展。从理论上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是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培养创新社会所需人才的外在要求。“花蝴蝶”成员所经历的创业与学业的错位从客观上也要求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2) 学校是创业资源的主要提供者。除了专业培训和课程学习,高校还是在校生创业最重要的资源提供者。就“花蝴蝶”而言,成员能感知到的学校提供的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社会合法性。大学生创业行为不仅获得了学校的包容,而且也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故创业团队在法律合法性之外还获得了必要的社会合法性。当前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仍然是准“替代父母制”,即学校视学生为不成熟的人,教师如父母般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极为细致而全面的管理。学校在时间、空间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学生必须在学校宿舍里集体住宿;课时安排得非常满,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对“花蝴蝶”的管理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宽容和支持:允许“花蝴蝶”的几位主要成员不住学生宿舍;在创业与课业之间出现冲突时,学院领导会帮助做一些协调工作;认可团队的创业成就,在学院、学校范围内多次进行宣传,还请“花蝴蝶”的主要成员为其他学生传授创业经验。用CX的话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没给我们挑刺,让我们把这个事做下去,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事情束缚我们。”
② 技术支持。“花蝴蝶”的主要业务包括纪录片、广告和创意设计三方面,这三方面业务的开展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设备。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学校都给予了“花蝴蝶”有力的支持。CX说:“我们学院现在都知道我们在做正事,还是比较支持我们。我们自己就只买了几万元的器材,其余的设备我们都是免费用的学院的。而且,我们在专业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学院找到合适的老师来指导我们。”几位初涉专业领域的在校本科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至少能暂时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学院、学校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持。“花蝴蝶”与学院、学校在设备使用、专业指导等方面的合作有没有明确的契约约定各方的责、权、利呢?CX表示:“没有,都是我们自己的老师,大家都很愿意帮助我们。”可见,虽然“花蝴蝶”是在工商局注册的正式公司,在法律地位上与学校组织是平等的,但无论是“花蝴蝶”的团队成员还是学校教师都有“我们是一体”的认识。
依靠师生情谊对学生创业团队的支持虽然非常灵活,很多时候效率也很高,但如果没有规范化契约的约定,这样的支持往往是不稳定的,换个领导就可能换种做法,缺乏可持续性,且对不同的学生创业团队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资源供给,也缺乏公平性。
③ 发展平台。CX在2015年3月一次偶然机会知道自己学校有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园,就自己找到科技园负责人提出申请,随后获批后进驻科技园。由于科技园不在校园内,过去办公并不方便,但进驻科技园,就可以通过科技园这个平台进行宣传和得到更多的资源,如通过科技园这个“孵化器”每年可以申请5万~10万元的无息贷款,还可以跟科技园中的其他机构进行交流和资源整合。孵化器和支持组织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辅助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创业激情、训练创业实战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科技园中的学生创业团队基本上都是依托导师的科研创新项目成立团队,并由学校统一组织申报、注册、进驻的,像“花蝴蝶”这样完全由学生自发成立且自主申请进驻的正式公司没有第二家。“花蝴蝶”进驻科技园后表现出了比其他学生创业团队强烈得多的创业激情与实战能力。一次在科技园对“花蝴蝶”团队做访谈时,看着装修精良但空空荡荡的办公室,CX说:“其实这些所谓的学生创业团队都很水的,你看这里,基本都没有什么人在正儿八经地做事情”。创业孵化器和支持组织如何与真正有需要、有能力的学生创业者进行有效连接以更大程度地发挥效力,还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实现更多创新。
(3) 学生创业团队与大学的双向互动。在校生创业与毕业生创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毕业生的创业组织与其所毕业的高校通常没有太多交集,而在校生创业者的身份首先是学校的学生,然后才是创业者。因此,在校生创业能够从学校获得额外的资源,同时在校生创业成果往往会给学校带来直接的影响。
“花蝴蝶”有两部纪录片在2014年同时获得全国美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一部纪录片还在CCTV?4播出。作品署名的先后次序是学校、学院、“花蝴蝶”。当被问及“你们是在做企业,那学校和你们的合作就应该是商业合作关系,有签合同吗?”时,CX回答:“没有合同。我们跟学校不是商业关系,我们就是以师生关系在做这个事情”。当问及“有考虑过著作权保护之类的问题吗?”时,CX说:“这个我们不介意,因为学校在前期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不是我们应该去计较的。而且自己的作品能够代表学校是件很光荣的事情”。
可见,高校与学生创业团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度的。不仅高校在影响着学生创业团队,学生创业团队及其行为也对高校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花蝴蝶”与高校之间的互动过程来看,高校与学生创业团队之间的互动既不是规章制度所确定的常规活动,也不是合同规范的法定秩序,而是基于师生情谊进行的、情景性非常强的自发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
3. 市场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在对“花蝴蝶”团队成员的多次访谈中,团队成员谈得最多的是学习、创意,相关的环境主体主要是学校,他们很少主动谈及市场、资金、利润、竞争等方面的内容。在“花蝴蝶”的三个主要业务项目中,纪录片不通过市场获得回报,主要通过学校获得项目经费和政府奖励,广告和创意设计两项业务才主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而纪录片目前还是“花蝴蝶”的主要业务。因此,“花蝴蝶”属于不完全的经营性企业,市场并不是“花蝴蝶”最重要的创业背景。但是,只要是创业就不可能回避市场。熊彼特(J. A. Schumpter)关于创业的经典定义为:“执行一些新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创业;执行这些组合的人,就是创业者。”他所说的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寻求新的供给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可见,创业一定是关于产品、生产、市场等市场要素的新组合。而且,市场是检验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有研究者将创业成功等同于新创企业继续交易;创业失败就是新创企业倒闭、清算、破产而停止交易。“花蝴蝶”从2014年6月正式注册营业,至今还在继续经营,广告、纪录片、创意设计三项业务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因此可以说“花蝴蝶”至今还算是成功的创业。“花蝴蝶”作为正式注册企业是如何参与市场运作的?市场又是如何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团队呢?
首先,市场是“花蝴蝶”产生的最初动力和存在下去的基本保证。在“花蝴蝶”正式注册前,CX已经开始从打工企业辞职出来自己承接广告业务。在进行业务开拓时他发现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如果有合法企业为平台,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市场资源,这样才能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单干三个月后,CX和同学申请注册了公司。在“花蝴蝶”运行一段时间后,在黄老师的影响下,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拍摄纪录片上。拍摄纪录片虽然可以从学校获得一些项目经费,但不可能盈利,甚至很多时候还会亏钱。CX说:“我们还会接一些商业广告维持公司的开销,其余的时间都拿来做纪录片。”可见,市场为“花蝴蝶”提供了学校、政府之外的资源,是创业团队得以继续维持下去的重要支撑。
其次,做企业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花蝴蝶”成员总结经营企业的经验,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市场意识。他们特别强调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花蝴蝶”主要通过本地的网络社区进行推广,成本低、效果比较好。二是要有好的创意。他们认为广告行业的基本技术都比较成熟了,拼的就是好的创意。“花蝴蝶”有来自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年轻、有想法,是团队的优势,而且必要时还可以向不同专业的教师请教,技术和创意在本土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三是要有好的行业态度。为什么要有好的态度呢?CX认为:“现在市面上技术团队比我们强的有很多,创意团队很多。我们拿什么在这个行业立足,我觉得我们只能拿出我们的行业态度与学习态度来。”有了好的态度,才会在行业里有好的口碑。“花蝴蝶”曾经为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做过一个很小的案子。由于合作愉快,双方认可对方的企业文化,慢慢地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家客户也成了“花蝴蝶”最大、最稳定的客户。可见,即使“花蝴蝶”不以市场开拓为工作重心,但在经营上也尽量适应市场的规则。
最后,如何在创意与创业、学习与赢利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花蝴蝶”还在探索中。在访谈中,CX和他的成员们多次强调,“我们不在乎挣一点小钱,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代表作,要在行业里有自己的地位”。但是,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赢利,经济回报也是市场对创业的认可。“花蝴蝶”当前的业务中只有广告是赢利的,但团队的工作重心又不是广告,而是纪录片。“花蝴蝶”目前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藏区尘肺病村的纪录片。关于公司的业务选择,CX说:“拍纪录片是我想做的事。我们现在做的题材都是偏创作的,商业元素挖掘得不多。这些东西受众面不广。要把商业元素打开的话,我们可能就不能这么干。到底是要怎么走下去,这个真的很难取舍,我还是不想越拍(纪录片)越穷”。
按照创业成功的多维评价理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创业成功主要有三个维度的标准:一是经济回报,二是创业者的心理成功,三是社会影响力。关于创业者心理成功的衡量指标,“学者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创业者个人满意度、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才能的充分发挥、持续创业意愿等”。作为大学生创业者,“花蝴蝶”团队成员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并进一步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他们也对这一进步有自觉的意识。“学会自我成长”也许是衡量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一个特殊方面。
(三) 作为学习型组织的“花蝴蝶”
受传媒技术的影响,“花蝴蝶”组织结构属于典型的网络型结构。网络型组织是由半自治组织集合而成,具备扁平、分权的结构,自组织的团队,非纵向的交流,并以知识为运作基础等新特征。“花蝴蝶”下属的半自治组织即以任务中心构成的若干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在经费、业务方面相对独立。同时,团队中每个个体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分别以技术专家的身份在不同项目组承担工作和拥有相应的决策权,以个体为节点构成整个团队的网状结构。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特征决定了组织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程度较高,“花蝴蝶”的成员强调“有事我们都是一起商量,没有谁指挥谁的说法”。因此,“花蝴蝶”的组织结构可以用“有组织的松散结构”来形容。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势在于对外反应灵活,能较好地适应外部复杂环境;对内则能做到人尽其用,人员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成员的快速成长;而且,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下,各子系统能较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对大学生创业组织而言,就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多个领域的尝试和探索。但是,网络型组织结构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权力相对分散,决策成本较高,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团队,每个参与创业的成员通常都有比较独立的思想和个性,要整合成员的不同意见形成共同的决策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二是资源分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花蝴蝶”团队成员在接受访谈时谈得最多的就是“学习”。团队创始人CX虽然是传媒专业的本科生,但通过经营企业学习了大量学校课程上没有的知识。JZF以CX“发小”这一身份加入“花蝴蝶”,在进入团队后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通过自主学习,很快他的技术和能力就比本专业的本科生“好很多了”。除了个体学习,“花蝴蝶”的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和其他团队之间存在普遍而持续的互相学习、共同学习。团队内部成员的相互学习是常态,而团队之间的共同学习主要表现在“花蝴蝶”与黄老师的科研团队的互动中。这两个团队虽然财务相互独立,但很大程度上在人员和业务上是重叠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是这两个团队的常态。此外,与其他学生创业团队、社会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普遍而持续的。CX反复强调:“我们现在主要是学知识的时候,还不是用知识的时候。”
由于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具有行为导向的准则,因此,如果高校创业教育不跟进到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去,是难以把握大学生创业者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和需求的,所谓的创业教育也将难以达到实际的效果。
二、 创业学习: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核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花蝴蝶”的成员不断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事实上“学习”也贯穿了“花蝴蝶”创业过程的始终。学习不仅是个体成员的主动行为,也是成员与成员之间、团队与环境之间互动的主要行为,而且学习行为还是影响团队结构、团队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团队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雷(David Rae)对三个英国创意媒体产业创业人员的叙事研究也表明,“创业是一个基于机会创造、认知和行动三者内在联系的过程,并且把创新以及决策制定和实施结合在一起”。正是通过认知、实践和理解三个环节,创业者发现或创造机会,从而组织和管理新企业。如果说创业学习是创意型创业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对学习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大学生而言,创业学习更应该是在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核心与灵魂。
什么是创业学习呢?目前关于创业学习的内涵还有争议,其中讨论最多的是以波利蒂斯(Diamanto Politis)为代表的经验学习观。波利蒂斯认为创业学习包括三个必要组成部分:创业者的职业经历;经验的转化过程;有效识别、把握创业机会和应对新的责任。即创业者个体的经验及自主反思能力是创业的关键,创业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花蝴蝶”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学习在内容、形式和成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在创业学习的内容方面,任何的创业行为都发生于某个特定行业领域,在校大学生要创业就要先了解、选择并进入某一行业的专业领域,因此,专业学习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与普通的专业课程学习强调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不同,创业学习中的专业学习更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本该在教室上课的CX逃课做项目;退伍军人JZF到大学课堂“蹭课”,并成为最认真、学得最好的学生之一。创业者的专业学习都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新加坡理工学院的经验也有力地证明了创业教育课程除了需要提供系统的知识性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真实的问题解决来开展。
在创业学习的形式方面,作为(行业)专业领域的初学者,因缺乏必要的职业经验,故“模仿”是大学生创业学习的重要形式。如“花蝴蝶”一开始模仿成熟的广告公司从事广告业务,然后模仿导师的科研团队拍纪录片,后来又在市场与创作的双重影响下开展市场化的创意创作,一步步地,“花蝴蝶”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花蝴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学习活动。在身边触手可及的地方有值得模仿、超越的对象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学习、开展创业活动的动力。
在校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通常用考试分数来评价,社会人士的创业成果通常用资金、社会影响力等来衡量。而要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的成果进行有效评价,我们则有必要界定创业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创业而学习”还是“通过创业来学习”。从“花蝴蝶”成员“不在乎一点小钱”的价值选择来看,在校大学生相对来说更看重“通过创业来学习”这一过程。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都能够创业,但创业学习所强调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创新进取等品质与技能是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因此,本研究主张创业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创业来学习”,认为学习本身就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创业学习进行评价时,应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创业学习在品质、知识、能力上的发展,创建新的组织、创造利润等方面则可以作为佐证材料用于学生发展评价。
现有创业理论认为,创业就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且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创业学习一定是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政策、课程、榜样、平台等因素构成的环境在大学生的创业学习过程中只能发挥间接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创业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创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大学生盲目地进行低水平、冒进的实际创业。
三、 创业教育:围绕“学习”这一核心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转型,以新技术、新市场、新组织形态为特点的新兴中小企业逐渐取代大型企业,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支柱和就业机会提供者。在美国创业教育领袖蒂蒙斯看来,创业浪潮已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经济与社会的结构,而这一股浪潮正快速向全世界蔓延。要实现全社会创业,就需要有系统化的创业人才的培养。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心”(后被翻译成“创业教育”)的概念,并将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一起并称为未来人需要掌握的“三本教育护照”。而中国近年来虽然一再强调大学生创业教育,但有人却认为中国高校学生创业已是“一地鸡毛”:大学生一心赚钱荒废学业;创业大赛成了演讲大赛;行政力量塑造创业典型。从我们对“花蝴蝶”及大学创业科技园中其他学生创业组织的调查来看,以“开网店”为主要形式的低端学生创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少有创业学习,只有创业的外壳,没有创业的灵魂——学习和创新。如何才能有效激励学生进行以创业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创业呢?如前所述,政府的行政管理和高校的教育管理只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学习的部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政府和高校对学生创业学习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与政府和学校有关的创业学习主要是利用式学习,而学习利用现有的可靠知识也是创业初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整个创业学习的基础。因此,政府和高校需要将学生创业需要的政策和确定性知识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正如“花蝴蝶”成员所说的“政策好是好,就是不知道怎么用”,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创业者的反映是“有用的课程太少了”。因此,尽可能结合学科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学生提供“有用、能用、可用”的知识应该是政府和高校创业教育最需要做的工作。同时,课程结构、师资培训等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与补充。
其次,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竞争中探索新知识、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是创业学习的重点,也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对政府和高校而言,尊重学生创业的市场规律,尽量少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手段,鼓励并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中学习真实的市场知识和开发市场所需要的创新产品,这也应该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对“花蝴蝶”的案例调查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花蝴蝶”是在工商管理局正式注册的社会企业,但它与学校的合作和交流基本上都是基于师生情谊进行的,没有以两个合法市场主体的身份签订过合约。这也是在校生创业组织与高校的普遍合作方式。由于在校生创业者的学生身份,高校往往视学生创业组织为“自己人”,忽视了创业组织独立的法律地位与双方责、权、利的合法界定,结果就是高校与学生创业组织之间的联系随意性过高且往往不够稳定。引导学生创业者遵循市场法则、依法创业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高校与学生创业组织之间除了温情脉脉的师生情谊以外,有必要与学生创业组织之间建立起规范的法律关系,帮助学生创业者以负责任的市场主体、法律主体的身份开展创业活动。
再次,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已有知识体系外,还需要对学生探索式学习所获得的新知识及其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以建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以“花蝴蝶”为例,学校对创业学生的课堂纪律、考试成绩及学分管理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包容性。但“包容”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相当大的随意性。创业学习本应与课堂学业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但由于高校对学生的探索式创业学习缺乏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之外,因此目前二者表现出矛盾和冲突。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已是刻不容缓。
最后,真正有效的学习只能是主动学习,因此,政府和高校主导的创业教育体系一定要为学生和教师留下必要的发挥空间。创业,特别是创新型创业,很难完全由制度决定,一些偶然的、非制度化的因素有时反而成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如“花蝴蝶”和黄老师之间的关系。黄老师不是“花蝴蝶”核心成员所在学院的老师,更不是学校指派的指导老师,但黄老师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了“花蝴蝶”:在做人方面,黄老师谦逊、敬业、博爱,“花蝴蝶”团队成员多次提到“老师都这么勤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在做事方面,黄老师的研究旨趣深刻地影响了“花蝴蝶”的发展方向,黄老师要求CX和他的团队“要沉下心来做,做一两件能留得下来的作品”,“花蝴蝶”目前的战略选择就是以创作而非眼前的利益为重。黄老师与“花蝴蝶”的教学相长过程是难以由制度事先计划决定的,但制度可以为保护和促进类似这样的自发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基础性条件。
总之,创业学习应该是大学生创业的本质与核心,学生基于创业学习的创业行动也将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组织转型的一种实践,也是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变革共生的产物。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表明,大学的组织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向创业型大学阶段转变。”要建设创业型大学,高校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并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创业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因此,创业教育不是要在现有高校教育教学体制之外新增加一个分支,而是要求高校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变革。而大学生的创业组织及其行为将是推动这一变革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原文见本刊2017年第2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学习”——对本科生创办传媒公司的个案研究》)
作者:陈莉,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入同学群怎样打招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