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学得多去麦肯锡,薪水高去贝恩 麦肯锡,福利好去BCG

第三方登录:不是科班出生,没有商科背景也能转行做金融!各行业成功转行案例
年龄相同、专业相似的人,在转行问题上却是很多“能行”,很多“不能行”,那就是除了专业以外,所具备的特长、优势、能力各不相同,因为转行时,原来的工作与新的工作之间有一个跨度很大的鸿沟,这个鸿沟有的人可以跨越,有的人不能跨越,需要合理定位。不喜欢大学专业,毕业即转行的人有很多。也有些工作了几年,在本行业干的不开心,想要转行的人。
那么,转行找工作容易吗?转行成功的人都是如何做到的?
据调查,转行最成功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线性转行
虽然转行是由于对已有的行业和岗位心生不满,感觉无发展空间,但是,已有的技能、经验和人脉仍然是转行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比如传媒人离开本行业后往往进入企业从事媒体关系工作,资深HR和猎头、培训师之间往往转化身份,而快消行业的营销人员往往成为互联网电子商务竞相搜猎的目标。
第二种方式是考证转行
对于擅长考试、想转行的人来说。跨行进入那些对理论知识要求较高的行业,获得一个有质量的证书,成功概率要高得多,比如转行金融可以通过CFA、FRM、CPA、CIIA等。证书虽然无法证明你的实践能力,但因已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由于企业需要有一定比例的持证者,所以会乐意向有证者提供职业机会。
转行,容不容易,最主要看行业的相关度,可以选择这个行业的上下游相关行业及这个行业横向相关的行业,这样转型最简单,30%以上的相关度,会给你带来很大的优势。但是千万不要停留在自己的老经验上。要学会改变。
有过“在职转行”经历的占20%;
正在考虑“在职转行”的占45%;
“对原行业压根没兴趣”的达到31.12%;
还有34.04%的人转行目的就是为了薪水。
在实施“在职转行”中遇到各种困难的占到65%,
其中:“经验空白”占34.14%;
“专业知识匮乏”占24.15%;
“对转行方向盲目”的占15.39%。
此外,转行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障碍,如缺乏人脉、学历限制、专业对口、年龄门槛、亲属反对以及地域发展等问题的限制。
转行难吗?当然困难,因为和科班出身的人相比,你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会存在差距,但差距不是一直存在的,转行也不是一件mission
impossible,无论你转行是出于个人兴趣、挑战自我还是养家糊口,都需要慎重考虑和坚持努力。
如果你喜欢做的你工作,恭喜你,你在职场的马拉松中已经处于了领先的位置。如果你不喜欢这份工作,打算转行,那么请抓紧时间行动,因为考虑的时间越长、拖得时间越久,就越难脱身,拉下的也就越远。
下面给大家讲转行成功的几个典型案例,有梦想,就要去坚持,除了坚持,你还能够为转行做很多准备。
国企运营商研究员
金融行业分析师
这是个转行典型例子。由国企运营商研究院的一名小小研究员,转行为金融圈顶级水平的分析师。
作者背景:
2011年初清华工科直博毕业(非土著),那时候已经接近28了,五年半的老博士,无房有娃生活比较艰难。娃接近5岁还没上户口,等待北京户口指标,以及买房落户(可惜读博这几年没啥收入,手上连10万块都没有)。
转行自述:
开始去国企运营商研究院工作,应届18万一年(拿到手算公积金15万多)。国企可以一进来就看到头,工作2年以后可以工资22万,再工作3年26万,再三年30万,基本到头。当时觉得还不错,30万很多而且还有盼头,解决户口,挺满足。
这一年拼命攒钱,孩子回老家。我倒是省心了,租个平房,一遍攒钱,一遍考CPA准备转行。
国企工作1年后拿着存款和1年内攒的钱共23万,利用国管公积金20%首付政策,以及11年底房地产熊市,买了个郊区小房子(总价115万,首付20%,刚好),总算是在孩子6岁上学之前搞定房子和户口,人生还是混的很凄惨,人到30中年了。不过还算是赶上了暴涨前的末班车。
国企工作:
入职1个月内发觉这事不靠谱,大家都很闲(整下午打游戏的同事不在少数,有事都是乙方干,甲方改改乙方报告就行),做几年一定你跟要废掉,准备转行。
还好人不算笨,工科背景硬啃CPA,8个月过了会计和财务管理2门。做实到跳槽的时候到了12年6月了,29岁多,什么都没有。
11年底找金融工作的时候,正是熊市,自己没有太多金融圈子的关系,投了千封简历,持续了半年,竟然只拿到2个面试机会,熊市真是难啊,另外自己年龄也比较大,接近30岁,金融基础只有CPA的2门。
半年多后终于现任的老总给我一个研究机会,一个研究港股美股的小私募,给我研究手机,科技硬件行业的港股美股公司的投资机会。
工作开始也是很艰难的,自己圈子关系没有,也不是大机构,坑是一定要踩。前半年做了很多失误和不细致的研究,还好经验浅没人信你,就没有造成大的投资悲剧。同时自己兼职网管,也很勤奋,算是没有被fire。
在私募工作辛苦,每天是早9晚10点半,老板fire人也是很快,一年淘汰60%的研究员吧,大家都不容易。不过想想,其实不笨的人,每天工作到10点多,就是被fire了,这种勤奋和锻炼出来的能力也是很快能适应各类环境。
13年自己的研究水平提高很快,基本是13年没有犯大的错误,推荐的标的基本都ok,慢慢积累。10块钱推易车、RDA,6毛钱推第一视频,这些都是涨幅超过100%的公司。一年也就推荐了8个以内多空机会,研究都比较深入,基本没有赔钱的。特别是空仓基本上抓住了手机行业13年2季度后每次大跌的机会。
在金融行业的收入水平也是增长很快,只要你体现了价值,好点私募这边分析师都是10多万刀以上的收入。我开始1万5/月(和国企一样),工作1年后涨到2万/月(算是入门了),入行1年半后2.2万/月。好处是小公司基本不上税,按照最低工资交个社保养老。12年工作半年,贡献很少,年终4万元,算是年化8万;13年年终是40万港币,发在海外账户也没税了,13年全年也算是拿到手有50万人民币了。
自己投资:
这个是我觉得这个行业最好的,贡献公司也贡献自己。12年中入行的时候,自己账户只有不到10万港币,标准屌丝。现在也增长到了40万港币。干这行只要认真研究,想赔钱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转行总结:
1. 什么年龄知道赚钱很重要
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其实社会机会很多,就看自己有没有想去改变,另外自己年龄有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些在北京混军队、国企的朋友,想去改变,但是过了30岁,社会不给你机会你去改变。国企混,我这样没啥背景和父母去啃的人,在国企真不合适。
2. 任何时候都不要觉得自己辛苦
大的hedge fund研究员,能晚上回家吃晚饭是个很稀罕的事情,大家都是工作到至少9点后,常态;
3. 有自信,不要急,慢慢来,在一个方向积累
比起清华同系博士同学们一毕业就干金融行研的要晚几年,他们好的已经做到了新财富前三名的首席,做到行业领袖地位,收入也是好几百万一年。但我觉得自己分析能力可以做到自己领域国内顶尖水平,缺的就是时间的慢慢积累,不用急,投资这行是一个一辈子的事业;自己有信心会成为行业领域比较顶尖的分析师。
4. 有梦想,去坚持
梦一定得做,我这个小研究员梦着自己成为行业顶级水平分析师;我们这个这么小基金都立志超过大我们几百倍的亚洲最大对冲基金高瓴资本;转行前,我就做梦自己会在金融行业很成功,有动力让自己坚持了一年时间,每天地铁来回3个小时用ipad看cpa;没有梦想,不可能坚持的,特别是每天工作到10点半不是嘴巴说说。
计算机专业
金融交易行业
作者背景:
我本科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以后,对于写程序这个行当有很高的热情。也曾经度过了几年努(zhou)力(fu)工(ye)作(chu),醉(pi)生(yu)梦(ben)死(ming)的生活。毕业后在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工作了几年,现在转入金融交易行业。转行过程里我从北京搬到香港,又来到伦敦,每次搬家都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之前的积累全部清零。甚至之间还读了一个
PhD。算下来实在是穷了不止三年。挺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忍受从之前的收入水平骤降至低谷所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特别是看着朋友圈那些到处晒吃喝玩乐的朋友,说实话还是挺有压力的,要做好准备。
在写了几年程序之后,我对软件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确感到有点厌倦。因为当时我个人觉得技术研发这个角色在这个行业有点尴尬。首先是进入门槛太低,开源软件不说,技术文档也是网上随手可得,任何人只要肯花时间都能入门。而具体的工作做多了又实在感觉有点重复,无非是从一种语言换到另一种语言,从一个框架换到另一个框架。其次,即便技术本身仍然存在挑战性,一个项目的成败,关键点往往又并非技术能力,可能是一个新颖的时尚功能,或者是交互设计,又或者是市场推广。总之,情况变得复杂以后,技术人员的地位相当微妙。事实上,大家后来也都见证了,“只差一个程序员”的段子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需要注意,我这样说,是完全主观的个人感受。事实上,当时(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是码农行业的黄金十年,Google
的大潮刚起,短短数年内又有了 Facebook 的崛起,之后又有
Twitter,iOS,Android之类层出不穷各种热点,对于程序员来说机会是非常多的。但是当时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种极速变化的世界是不太喜欢的。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你刚学会
Java 有人就开始鼓吹 .Net,学会 .Net 发现大家都在赶 PHP 或者 RoR,等你扑过去,发现热点已经变成 iOS
了。技术的变更还不是最致命的,要命的是产品的形式也在飘忽不定,上学的时候大家明明还在钻研操作系统,毕业以后已经是搜索引擎的天下,还没等你深入学习,热点又变成了社交网络。我对这种变来变去的世界实在是厌倦极了,而且关键是,等到社交网络大行其道以后,我已经彻底搞不清楚花如此大力气只是为了多卖几个广告这种业务到底是在做什么。
(互联网行业的朋友息怒,以上仅为当年的浅薄看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与此同时,大家知道到了07年,中国股市过山车,08年,美帝闹金融危机。这些事情使我开始关心一些金融方面的信息。对于当时在互联网大潮里淹的喘不过气的我来说,Quant
这个行业目标相当的单纯,无非是用数学和编程技术进行交易,交易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业务的核心形式是不变的。这意味着在这行业内积累的经验,生命周期会比较长,不至于两三年就换了江山。而且,这种集金融,数学,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工作,对于沉迷于技术世界的人来说本身就有特别的吸引力。那种感觉,就像是山穷水尽之时,你突然发现眼前有座巨大的金矿,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兴趣转变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就比较简单,只是如何寻找入行的机会而已。老实说当时我觉得自己编程的底子不错,写程序的工作都能做得来,这本身是个很大的优势。而且长期搞比赛,抗压能力得到很大锻炼,我想做一些难度高一点的工作应该问题不大。后来机缘巧合,先是经同学介绍,去了香港一家大学里面做助研,跟那里的一些金融机构合作了一些项目。结束以后,又正巧看到英国一家公司和利物浦大学合作了一个
PhD 项目,因为我已经有些经验,就申请到了这个项目。读 PhD 期间,因为项目本身的公司背景,就自然入行了。
我这个答案写得略长,写完看仍然是一种回顾人生的感觉,这绝非我所愿。可以看出,这些年在职业发展上我其实很随性,没有按照什么固定的套路去走。这一方面有性格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时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毕业后也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喜欢的工作,因为工作时可以保持愉快,所以在职业发展的问题上没有感到困扰。这是为什么在之前的一些回答中,我始终强调选择职业应该以兴趣为优先。
当然,此间也自有辛酸往事,我并无意轻描淡写刻意隐瞒,只是那的确与心路无关,所以就不提了。
甚至就算现在从收入上看,我相信当年如果没有转行,继续搞
IT,今天自己的薪水也应该比现在高不少,这从我的那些还在搞本行的朋友们的现状可以看出。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还在继续穷呢。
但是我相信人选择工作并不能只看眼前的一点现金收入。对于前景的信心才是最重要的驱动力。这一点每一个工作后仍选择投资教育(不论是
Master 还是
PhD)的朋友都应该同意。转行之后,我得以接触比之前更高水平的同事,个人能力一直飞速成长,做了很多既有难度有挑战,又有清晰前景的项目,是在原来的行业里没有感受到的。至于薪水,我相信只要坚持做这些正确的事情,真正实现自身增值的那一天,好的待遇是会反过来追赶你的。
其实转行只是主动寻求改变的一种方式,很多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都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改变现状。我就见过各个年龄段上的朋友,有的在大学毕业后就放弃所学专业,有的在已经拿到高薪收入后选择辞职创业,有的位居高管仍选择换个方向从头再来。这些都需要相当大的决心和行动力,以及改变初期承受巨大压力,绝不亚于转行。
最后附送两句台词给这道鸡汤加点盐:
做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所谓觉悟,就是在黑暗的荒野上,辟出前进的道路。
来源: CFAer(ID:CFA-CHN)
UniCareer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引用或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苹果/安卓/wp
积分 72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67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29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
麦肯锡、波士顿和贝恩三大公司比较
来源:网络
在全球战略咨询公司中,麦肯锡、波士顿和贝恩三大公司可谓各领风骚。其咨询业务80年代便进入中国,20多年过去了,虽然在市场竞争中也出现过一些失误,但其完善的咨询服务模式还依然在咨询界得到普遍承认。
中国分配力量比较
业务网络覆盖43个国家,拥有82家分公司,近9000名员工。麦肯锡1959年进入亚太地区,在中国的业务始于1985年。自那时起,麦肯锡在香港、台北、上海及北京建立了分公司。中国大陆公司从1993年开始成立,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地区的咨询顾问大约有180人,中国大陆的咨询顾问超过80人,大中华地区的人员规模已经超过波士顿分公司。麦肯锡中国公司的客户已经从以前100%的跨国公司发展到今天60%以上是中国本土公司,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从1996年到2000年,麦肯锡在大中华区做了近300个咨询项目,不包括没有完全完成的项目,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波士顿顾问公司成立于1963年。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波士顿顾问公司已经成为一家全球著名的管理顾问公司。就发展策略及经营业绩为大型国际性企业和组织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波士顿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并于1993年1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波士顿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目前包含香港在内在中国有70余名咨询顾问,在全球拥有2700名顾问。
BainCompany创立于1973年,总部位于波士顿。其主要创始人威廉.贝恩早年就业于波士顿咨询公司。在1973年贝恩带领几名咨询顾问离开了波士顿公司,成立了贝恩公司。在1973年到80年代中期,贝恩公司的年增长速度为50%左右。在1998年,贝恩公司拥有咨询顾问近1500人,年营业收入4.5亿美元,客户主要分布在60多个国家。贝恩于1993年在北京正式建立办事处,是北京第一家战略顾问公司。在中国已经有50多位咨询顾问,在全球拥有2800多位顾问。
业务特色比较
麦肯锡:虔诚的咨询教士
麦肯锡的特色在于严格遵循清规戒律,有人甚至称麦肯锡人为虔诚的咨询教士。“做咨询时一定要保持独立性,一定不要过多干预客户的内部事务”,这是上个世纪麦肯锡创始人之一马文•鲍尔为公司制定的一条戒律,这条戒律长期在咨询业占据主导地位并被许多咨询公司奉为金科玉律,也成了咨询业得以成长的第一个行业规范。
波士顿:用知识管理占据市场
1963年,波士顿咨询公司成立之初就在总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智力资源中心,走出一条“用知识管理占据市场”的经营之路。
贝恩:为客户提供最佳成效
贝恩的顾问把提高客户全部经济价值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认为向客户提供的应该是基于经验为客户击败竞争对手和争取更多的回报率服务。他们的业务并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传统产业,而是从众多工业和商业模式中透视出独到的观点,客户从他们那得到的永远是最佳成效,而非一份报告而已。
业务范围比较
麦肯锡的咨询重点放在高级管理层所关心的议题上,为各个不同的行业客户设计、制定相配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包括企业的战略制订,经营运作,组织结构。通常集中于客户可以量化的业绩改进,比如说改进销售收入、利润成本、供货时间、质量等。
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涉及消费品及零售业、工业品、能源与公用事业、医疗保健、高新科技、金融服务等行业。主要为企业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咨询服务:
不同企业范畴间的资源分配;发展多元化的新业务;制定长远的策略,以适应竞争环境的转变;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和经营方针;拓展新品牌以及为原有品牌重新定位;在销售、制造、营运及开发新产品等方面,改善对顾客需求的回应;识别恰当的机会,建立策略性联盟、合营企业及进行收购与分拆;协助新创建的企业走上正常营运的轨道。目前波士顿正逐步开拓其他专项领域,其中包括采矿业、纸浆及造纸业、环境生态等行业;以及为企业策略创新而发展的“价值为本管理模式”及“企业再造工程”等管理概念。
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包括:战略决策、电子商务战略、客户关系、企业成长、企业运作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组织与变革管理、兼并重组。
咨询工具比较
麦肯锡:著名的三层面理论和7S模型
麦肯锡在咨询理论上提出了比较著名的三层面理论和7S模型。
三层面理论的核心是在确保核心业务的基础上,选择第二层面业务,使其迅速发展为第一层面,同时为未来长远发展选择第三层面业务。
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企业仅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
波士顿:波士顿矩阵领跑系列咨询工具
波士顿的经营理念影响了世界上无数公司。现在商界流行的竞争手法如价格战、广告战、上市闹剧、倾销与反倾销,似乎都可以从波士顿顾问们那里找到根源。
波士顿提出了一系列分析工具和管理概念:经验曲线Experiencecurve、以时间为本的竞争Time-Basedcompetition、针对市场细分的营销法 Segment-of-one marketing、投资或产品组合策略(增长/占有率矩阵) Portfolio strategy the growth/sharematrix、以价值为本的管理模式V118alue-based management、持续增长方程式 Sustainablegrowthformula、股东总值 Total shareholder、策略性的市场细分 Strategicsegmentation、拓展准顾客 Customer discovery、价值链分析V118alue chain
贝恩:《主营利润》追求持续盈利增长
贝恩公司通过10年的战略决策研究后,推出了《主营利润》一书。书中的结果显示在过去10年里世界上90%的公司未能取得持续盈利增长。在对长期盈利公司的战略进行分析后,贝恩公司发现,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制定和实施成长战略,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释放核心业务的全部潜力;扩展环绕核心业务的临近业务。在对此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贝恩公司总结了一系列企业咨询理论,如市场划分、竞争对手评估、临近行业利润分析、客户分析、客户群细分、生产率提高、竞争力标杆管理,客户忠诚度、价格分析、相关业务划分、市场进入分析等。& & & &
载入中......
写得很好!!!!!
kingjie09 发表于
写得很好!!!!!
正好想知道这三个公司的比较,赞一个!
内容不错!!!
内容不错吧!!!!
谢谢LZ 分享
看看,顶一下!
&&写的真心不错
这三个公司的在大陆的规模原来之后这么小,都只有几十个人,真精悍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恩 薪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