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宏观经济学 缩写:联储要缩表 谁是接盘侠

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美联储缩表后谁当接盘侠?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债市需求或令美股下跌30%
  (原标题:美联储缩表后谁当接盘侠?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债市需求或令下跌30%)
  银行认为,在美联储缩表政策的影响下,美国总统胜选以来“股债齐飞”的现象将告终结。伴随着长期美债收益率重新回涨,美国股市很有可能要下跌30%,只不过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美债即将面临的五年超供格局。
  在超供的基础上,QE时期对美债价格变动并不敏感的买家纷纷离场,造成了高达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必须借助于美国国内的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而它们对高收益和低风险的追求势必造成美股回落。
  金融Zerohedge认为,虽然研报涉及的计算框架较为简单化和直线化,很可能与未来五年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但却是首次尝试解答“谁来接手美联储缩表后的债券”问题。同时,结束了股市和债市价格同时飙升的反常现象,对未来股债资产的正确估值也大有助益。
  美联储缩表将导致美债超供
  美国银行利率策略师Shyam
Rajan认为,未来五年美国国债超供的现象属于板上钉钉,而且国债增发同刺激性财政政策通过与否没有必然联系。除了税改本身会增发亿美元的美债之外,2015年以来到期的美债每年都在加量增加,这种现象会一直维持到2020年。
  再加上美联储采用被动式缩表的策略,即逐步减少到期债券再投资的比例,又将每年为市场新增亿美元的债券供给。因此美国银行的模型中,未来五年的美债需求缺口最高为3到4.5万亿美元,而最保守也要1万亿美元。
美国国内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成购买主力
  在QE时期,美债的最大买家是美联储、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美国国内。但这三方对美债价格的变动并不敏感,购买美债目的更多是为了政策性调解。
  数据显示,各国在QE结束后对持有美债的需求显著下降。例如,中国的美债需求在年间共占美债净供给的40%,但在过去两年逐渐转为抛售,并将美国“第一大债主”的地位让给了日本。
  而美国国内银行在过去五年购买了近3000亿美元的美债,在去年11月特朗普胜选以后开始出售,今年以来的净卖出总额已达到260亿美元。
  此外,外国私人投资者对美债的兴趣也将随着各自央行或收窄量宽而减弱,回归各自国家债券市场将成为新趋势。
  在2014年美国QE结束后,受当时美元走强和其他主要央行执行负利率的政策推动,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私人领域美债需求为5600亿美元,相当于美联储QE买债顶峰时期的年需求量。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已传达出在未来两年收窄量宽的意向,势必会引发资本回流。
  美国银行因此认为,对价格不敏感的美债买家将让位给对价格敏感的一方,而外国公私买家也将让位给美国国内需求方。这就令美国国内的约定给付类养老基金(defined
benefit pension )和固收类共同基金,成为未来五年美债需求的主力军。
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美债收益率上涨+股指回落
  美国银行研报的计算模型,并没有考虑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一起提振美债需求的混合制,而是按照各自需求最大化来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来测算。
  在这样的模型下,30年期美债收益率每提升一个基点,就会增加养老基金对美债21亿美元的需求。而目前美国前100家企业养老基金的平均筹资率(即某一时点的养老基金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为85%,带来2500亿美元的资产敞口,如果全部用美债来填补,需要30年期国债收益率提升120个基点。
  而在收益率大涨120个基点的提振下,养老基金35%投资于股市的资产将完全撤回到债市中,相当于多出来6000亿美元流入美债市场。再结合养老基金原先的美债需求,就可以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
  其次,风险资产价格遭遇盘整,通常会促使资金从股票型基金流入债券型固收基金。美国银行结合基金追踪公司EPFR
Global的数据得出,美股每下跌5%,将有1600亿美元流入固收类共同基金。因此如果想让共同基金完全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就需要美股最深下跌30%。
  综上所述,美联储缩表和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举动,将为美债市场制造大量过剩供给。而需求方结构的自然变化又会带来美债收益率上扬及美股下跌,进而促使股债的关联模式走入正常化。
  重点推荐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 网易股票 &  机构看盘
徐小明:交易原则越简单越有效
  标准一旦建立了之后,大多数时间并不用总管着市场。
  查看投顾
连续调整被套?老司机带你学炒股
  巨丰投顾6月策略:市场低谷期防御为上。
  查看投顾  百战经典
牛人分享独门买入战法 散户称赞
  此种战法是短线交易者必须注意的一个因素,是散户能够获利的力量之源。
  查看投顾
记住这些K线形态 股市就是提款机
  K线是分析和判断行情走势最基本的技术指标。学会看图,赚钱不再难!
  查看投顾  牛人论股
独门跟庄战法 看懂少走十年弯路
  在这个市场里,主力决定着大市走向。散户能赚钱的方法就是跟庄操作。
  查看投顾
散户福音!牛人揭秘股市涨跌铁律
  要做股票,先看大盘,如果把握不好节奏,想在市场生存,真的很难。
  查看投顾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美联储缩表后谁当接盘侠?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债市需求或令美股...》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过去十年间,美联储通过几轮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不断对到期的证券进行再投资,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从2007年金融危机前不到1万亿美元膨胀到如今的4.5万亿美元,相当于24%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远高于6%的历史平均水平。美联储3月会议纪要明确表示:“多数与会者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对再投资政策进行调整可能是合适的。”停止再投资将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但处理不好也会导致长期利率大幅上涨并损害经济增长。经济学科普类博客Econimica的专栏作家Chris Hamilton分析了美国国债的持有结构及历史演变,以期判别谁才是美联储日后缩表的“接盘侠”。公开数据显示,从1776年美国建国到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在230年间共发放9万亿美元国债,主要买家(47%)是美国政府内部盈余基金(Intra-Governmental Surplus funds),包括社保基金(social security)、联邦雇员退休基金(Federal Employees Retirement Fund)、联邦医保信托基金(Fed Hospital Insurance Trust Fund)、高速公路信托基金(Highway Trust Fund)和外汇平准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等。这些联邦基金必须用超额储备金(excess reserves)购买不可转让美国国债(GAS non-marketable Treasury)。剩余53%的美债基本由外国买家和国内机构买家平分,美联储持有小部分短期国库债票(Treasury Notes)和短期国库券(Treasury Bills)。自年的美联储量宽政策期间,美国财政部在近7年的时间里发放了近9万亿美元国债,赶上了过去230多年的总额。但这次政府内部盈余基金的购买力(8%)让位给了外国买家(43%)和美联储(23%)。在此期间,美联储转而持有大额长期美债,卖空了短期美债券票。美联储在2014年10月结束量宽,再次引发了美债持有结构的变化。美联储专注于对现有美债的再投资政策,基本不再新增持有美国国债,外国买家也开始抛售美债高达2000亿美元。这令包括美国境内养老基金、境内银行、保险机构和个人等国内民间领域买家成为购买美债的主力军,占比87%。而政府内部盈余基金也重新增持国债至占比25%。下图为上述三个时期的美国国债持有比例变化分布图。绿色为政府内部盈余基金,蓝色为美联储,红色为外国买家,黄色代表国内民间买家。据2016年美国财政部公报(Treasury Bulletin)统计,在美国境内民间买家范畴中,共同基金和其他类别(others)持有的美债最多,分别为单年新增4970亿美元和7450亿美元。而“其他类别”自2014年9月以来购买美债的金额翻倍至1.8万亿美元,但财政部公报没有提供这一类别的基本构成信息。Hamilton认为,民间资本的大举介入导致美联储在2014年退出量宽后的美债收益率不升反降,因此预期美联储缩表会导致相同的效果,即引发共同基金在内的民间资本大幅“接盘”。需求的旺盛将导致长期美债收益率持续偏低,涨幅不振或将偏离美联储的政策初衷。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07.20 文/ 陈汝嘉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09.22 文/ 王维丹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11.14 文/ WEEX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11.14 文/ 江金泽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09.19
总篇数 <span class="text" data-v- 篇 暂无简介
暂无简介 总篇数 621 粉丝 4311美国银行研报认为,在美联储缩表政策的影响下,美国总统特朗普胜选以来“股债齐飞”的现象将告终结。伴随着长期美债收益率重新回涨,美国股市很有可能要下跌30%,只不过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美债即将面临的五年超供格局。在超供的基础上,QE时期对美债价格变动并不敏感的买家纷纷离场,造成了高达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必须借助于美国国内的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而它们对高收益和低风险的追求势必造成美股回落。金融博客Zerohedge认为,虽然研报涉及的计算框架较为简单化和直线化,很可能与未来五年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但却是首次尝试解答“谁来接手美联储缩表后的债券”问题。同时,结束了股市和债市价格同时飙升的反常现象,对未来股债资产的正确估值也大有助益。美联储缩表将导致美债超供美国银行利率策略师Shyam Rajan认为,未来五年美国国债超供的现象属于板上钉钉,而且国债增发同刺激性财政政策通过与否没有必然联系。除了税改本身会增发亿美元的美债之外,2015年以来到期的美债每年都在加量增加,这种现象会一直维持到2020年。再加上美联储采用被动式缩表的策略,即逐步减少到期债券再投资的比例,又将每年为市场新增亿美元的债券供给。因此美国银行的模型中,未来五年的美债需求缺口最高为3到4.5万亿美元,而最保守也要1万亿美元。美国国内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成购买主力在QE时期,美债的最大买家是美联储、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美国国内银行业。但这三方对美债价格的变动并不敏感,购买美债目的更多是为了政策性调解。数据显示,各国在QE结束后对持有美债的需求显著下降。例如,中国的美债需求在年间共占美债净供给的40%,但在过去两年逐渐转为抛售,并将美国“第一大债主”的地位让给了日本。而美国国内银行在过去五年购买了近3000亿美元的美债,在去年11月特朗普胜选以后开始出售,今年以来的净卖出总额已达到260亿美元。此外,外国私人投资者对美债的兴趣也将随着各自央行加息或收窄量宽而减弱,回归各自国家债券市场将成为新趋势。在2014年美国QE结束后,受当时美元走强和其他主要央行执行负利率的政策推动,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私人领域美债需求为5600亿美元,相当于美联储QE买债顶峰时期的年需求量。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已传达出在未来两年收窄量宽的意向,势必会引发资本回流。美国银行因此认为,对价格不敏感的美债买家将让位给对价格敏感的一方,而外国公私买家也将让位给美国国内需求方。这就令美国国内的约定给付类养老基金(defined benefit&pension&)和固收类共同基金,成为未来五年美债需求的主力军。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美债收益率上涨+股指回落美国银行研报的计算模型,并没有考虑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一起提振美债需求的混合制,而是按照各自需求最大化来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来测算。在这样的模型下,30年期美债收益率每提升一个基点,就会增加养老基金对美债21亿美元的需求。而目前美国前100家企业养老基金的平均筹资率(即某一时点的养老基金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为85%,带来2500亿美元的资产敞口,如果全部用美债来填补,需要30年期国债收益率提升120个基点。而在收益率大涨120个基点的提振下,养老基金35%投资于股市的资产将完全撤回到债市中,相当于多出来6000亿美元流入美债市场。再结合养老基金原先的美债需求,就可以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其次,若风险资产价格遭遇盘整,通常会促使资金从股票型基金流入债券型固收基金。美国银行结合基金追踪公司EPFR Global的数据得出,美股每下跌5%,将有1600亿美元流入固收类共同基金。因此,如果想让共同基金完全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就需要美股最深下跌30%。综上所述,美联储缩表和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举动,将为美债市场制造大量过剩供给。而需求方结构的自然变化又会带来美债收益率上扬及美股下跌,进而促使股债的关联模式走入正常化。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08.08 文/ 张一苇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08.24 文/ 叶桢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07.26 文/ 陈汝嘉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10.17 文/ WEEX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7.07.20
总篇数 <span class="text" data-v- 篇 暂无简介
暂无简介 总篇数 621 粉丝 4311
第一时间感知金融市场异动 关注见闻美股官方微信抱歉,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删除!若您在东方财富网遇到不便,或者希望我们能为您做出更多的功能及改进,欢迎随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我们将根据您的需求,不断完善。美联储缩表将带来五年美债超供格局 谁会是接盘侠?
86.5%用户都在用中金网app看资讯
美联储预计今年底前将开启缩表进程。美银研究报告认为,在美联储缩表政策的影响下,美国总统特朗普胜选以来“股债齐飞”的现象将告终结。伴随着长期美债收益率重新回涨,美国股市很有可能要下跌30%,只不过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美债即将面临的五年超供格局。
在超供的基础上,QE时期对美债价格变动并不敏感的买家纷纷离场,造成了高达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必须借助于美国国内的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而它们对高收益和低风险的追求势必造成美股回落。
金融博客Zerohedge认为,虽然研报涉及的计算框架较为简单化和直线化,很可能与未来五年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但却是首次尝试解答“谁来接手美联储缩表后的债券”问题。同时,结束了股市和债市价格同时飙升的反常现象,对未来股债资产的正确估值也大有助益。
美联储缩表将导致美债超供
美国银行利率策略师Shyam Rajan认为,未来五年美国国债超供的现象属于板上钉钉,而且国债增发同刺激性财政政策通过与否没有必然联系。除了税改本身会增发亿美元的美债之外,2015年以来到期的美债每年都在加量增加,这种现象会一直维持到2020年。
再加上美联储采用被动式缩表的策略,即逐步减少到期债券再投资的比例,又将每年为市场新增亿美元的债券供给。因此美国银行的模型中,未来五年的美债需求缺口最高为3到4.5万亿美元,而最保守也要1万亿美元。
美国国内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成购买主力
在QE时期,美债的最大买家是美联储、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美国国内银行业。但这三方对美债价格的变动并不敏感,购买美债目的更多是为了政策性调解。
数据显示,各国在QE结束后对持有美债的需求显著下降。例如,中国的美债需求在年间共占美债净供给的40%,但在过去两年逐渐转为抛售,并将美国“第一大债主”的地位让给了日本。
而美国国内银行在过去五年购买了近3000亿美元的美债,在去年11月特朗普胜选以后开始出售,今年以来的净卖出总额已达到260亿美元。此外,外国私人投资者对美债的兴趣也将随着各自央行加息或收窄量宽而减弱,回归各自国家债券市场将成为新趋势。
在2014年美国QE结束后,受当时美元走强和其他主要央行执行负利率的政策推动,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私人领域美债需求为5600亿美元,相当于美联储QE买债顶峰时期的年需求量。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已传达出在未来两年收窄量宽的意向,势必会引发资本回流。
美国银行因此认为,对价格不敏感的美债买家将让位给对价格敏感的一方,而外国公私买家也将让位给美国国内需求方。这就令美国国内的约定给付类养老基金(defined benefit pension )和固收类共同基金,成为未来五年美债需求的主力军。
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美债收益率上涨+股指回落
美国银行研报的计算模型,并没有考虑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一起提振美债需求的混合制,而是按照各自需求最大化来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来测算。
在这样的模型下,30年期美债收益率每提升一个基点,就会增加养老基金对美债21亿美元的需求。而目前美国前100家企业养老基金的平均筹资率(即某一时点的养老基金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为85%,带来2500亿美元的资产敞口,如果全部用美债来填补,需要30年期国债收益率提升120个基点。
而在收益率大涨120个基点的提振下,养老基金35%投资于股市的资产将完全撤回到债市中,相当于多出来6000亿美元流入美债市场。再结合养老基金原先的美债需求,就可以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
其次,若风险资产价格遭遇盘整,通常会促使资金从股票型基金流入债券型固收基金。美国银行结合基金追踪公司EPFR Global的数据得出,美股每下跌5%,将有1600亿美元流入固收类共同基金。因此,如果想让共同基金完全填补1万亿美元的美债需求敞口,就需要美股最深下跌30%。
综上所述,美联储缩表和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举动,将为美债市场制造大量过剩供给。而需求方结构的自然变化又会带来美债收益率上扬及美股下跌,进而促使股债的关联模式走入正常化。
【中金网】
最具格调的中文财经新媒体!
【微信号:cngold-com-cn】
小伙伴们还在关注
当然,你也可以点这里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信证券宏观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