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合作机制,发挥联盟

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_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政策与指南_产学研创新联盟_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正文
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政策与指南
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政策与指南
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作者: 字号:
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模式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 & & & &&——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约暨试点启动会上的讲话
  &&&&&&&&&&&&&&&&&&&&&&&&&&&&&&&&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 (2007年6月10日)
  今天,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在这里召开会议,正式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在这里举行签约仪式。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战略要求的一项重要行动,对于提升我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
  去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都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的具体行动。
  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国际分工体系高度专业化,产业转移和集群发展密切结合,技术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相关产业链的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所需的投入不断增大,面临的创新风险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新的风险分担机制。三是核心技术、关键知识产权和重要技术标准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和关键所在。
  从国内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强,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突破。许多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仍处于依靠资本扩张和资源过度消耗实现增长的状态。不少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多年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有关部门和地方大力推进产学研协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探索有效结合的机制和模式。包括社会中介组织和各方面力量,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积极探索建立新的长效合作机制和战略合作关系,如TD-SCDMA产业联盟和一些地方的区域性战略联盟等。但从总体上看,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依托短期项目的合作多,战略层面合作少;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比较松散、缺乏稳定合作机制和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从而制约了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措施之一。
  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在深入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产学研结合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并把它作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开展这项试点工作的基本宗旨是,从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有效模式,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形成一批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从主要任务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从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明确的专业技术方向和创新目标,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试点工作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加强政府引导,运用市场机制。不搞“拉郎配”,不追求表面上的联合。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引导,使有优势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现强强联合。二是试点先行,逐步推进。根据产业和区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对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分类试点,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三是大胆实践,鼓励创新。要结合实际、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机制。四是上下联动、分层推进。要重视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同时,也要围绕区域特色和支柱产业发展,构建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特别要及时总结地方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抓住典型,加以推广。
  这次签约的四个战略联盟,条件较为成熟,是基于产业层面考虑启动的。六部委还将根据试点工作的进展,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典型区域,推动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区域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增强区域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把握好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参加今天签约仪式的四个战略联盟,涉及钢铁、煤炭、化工、农机等国家重要产业领域,集中了一批优势企业、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这些战略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会对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战略联盟还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要突出体现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瞄准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围绕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等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紧扣《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优先主题和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加以突破。
  二是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要把战略联盟构建的基点放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需求上,放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上,形成内生的动力机制。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大学、研究机构和科技界的参与、支持和服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突破,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是要注重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联盟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只有利益共享,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合作;只有风险共担,才能形成合力,应对各种挑战。要切实发挥战略联盟各方优势,进一步明确各方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创造、利益分配、成果应用等方面的责、权、利。
  四是战略联盟的发展要保持开放性。既要注重形成战略联盟的核心团队,保持对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和互动,又要注重建立与联盟外部的学习和交流机制,加强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广泛联系和协作。同时,拓展视野,开拓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有利于保持战略联盟的创新活力,有利于发挥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五是要充分发挥试点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一大批创新战略联盟的成长和壮大。首批试点联盟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仅要对本行业的创新活动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而且要为其他领域战略联盟的构建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
  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引导战略联盟的健康发展。一是营造有利于战略联盟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结合《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既要引导战略联盟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政策,又要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联盟发展。二是创新国家科技计划资源配置方式,支持和鼓励联盟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三是依托联盟建立国家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区域支柱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四是加大对联盟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对战略联盟招才引智、人员培训提供服务。五是疏通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联盟的金融支持。
  同志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潜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造,也需要科学求实、长期坚持、协同努力。今天,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启动,是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和新模式,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起点。希望各战略联盟成员单位,抓住机遇,努力实践,大胆创造,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具体行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切实的贡献。中国主流媒体电商联盟成立报媒联手进入电商领域探索新方向_网易新闻
中国主流媒体电商联盟成立报媒联手进入电商领域探索新方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全国18家主流媒体聚集吉林长春,共同探索报媒电商发展新方向。7月4日,中国主流媒体电商联盟成立大会在长春圆满落幕。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大会,会上各地主流报媒负责人分享营销经验、探讨多元的盈利模式,挖掘报媒的营收潜力。同时,制定媒体聚合战略,确立合作共赢机制,整合报媒的区域优势及得天独厚的产品资源,共同组建商贸联合体,强强合作。通过打造更加强大的商务平台,以应对消费者购物渠道多元化和纷纭变幻的市场以及科技、介质技术的发展对报媒经营带来的冲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会上,全国各区域地标性大报负责人审议并共同签署了《中国主流媒体新闻官网联盟章程》,并一致推选新文化报社为联盟2014年度轮值主席单位,推选新文化报社执行社长相伟为轮值主席。
地标大报价值如何重估
如何收获电商合作模式的果实
作为地标大报,纸媒已经拥有了多媒体资源,实现自身的资源整合,走到了电商经营的前列。但是,报纸的价值如何重估?身处竞争时代如何搭建并促进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商生态系统?如何参与电商供应链,通过与电子商务的合作优化报纸读者结构?如何与全球性电商合作实现共赢?如何实现经营多元化,创造便捷的交易渠道?如何吸引用户、增加用户黏性?
经过一整天的热烈探讨与经验的分享,参会媒体共同创建了中国主流媒体电商联盟。与此同时,新文化报(吉林)、东方早报(上海)、成都商报(四川)、半岛都市报(青岛)、海峡导报(福建)、生活报(黑龙江)、华商报(陕西)、华商晨报(辽宁)、齐鲁晚报(山东)、深圳都市报(深圳)、潇湘晨报(湖南)于当日达成了成立中国主流媒体新闻官网联盟的共识,并共同签署《中国主流媒体新闻官网联盟章程》。
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在4日举办的中国主流媒体电商联盟成立大会上,华商传媒集团副总裁王朝阳致辞。他说,这次会议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召开,大家都能感到互联网的冲击,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端的网民已达到5亿。作为报媒已经明显受到影响,但报媒作为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报媒,仍然是客户开拓市场的首选。面对新形势,主流媒体应当共同探索一个新的方向。全国各区域的地标大报,应充分利用联盟资源,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发挥联盟平台集聚效应,将纸媒庞大的读者群转变为可以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用户群。
“这是一个创新、颠覆的时代,全中国最优秀的报纸最优秀的经营人员都在这里,寻找着一条创新的道路。”王朝阳说,大家将共同联手打造报纸电商的未来。
新文化报社执行社长相伟接下来发表了主题发言《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他说,信心是最稀缺的资源,清醒是最可贵的品质,速度是最可能的占领,行动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这之前,让心静下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此时恰是纸媒重估、建立、保持、挖掘、彰显、弘扬自身价值,以开放性心态、企业化思维、市场化角度重构产品与经营模式的一个契机。
从内容角度出发,不仅要深度研究产品,更要研究内容营销方式与渠道;从经营角度出发,应深入挖掘资源和产业链,打破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模式,构建多元收入体系;对应地,传统纸媒也须冲破窒息创新的管理“玻璃缸”,以管理创新推动业务创新。依托积累的强大品牌影响力、权威性和美誉度,挖掘与整合各类资源,进而跨界、摧毁、重构、转型,这是公认的纸媒变革之路。
区域性报纸经营实践表明,面对当下的市场状况,在有主有次的原则下,必须大小通吃,尝试诸多的盈利模式,才可能逆势突围,取得全胜。比如:会展、演出、电商、商贸平台、产品包销、新媒体代理及捆绑营销、大型国有或垄断性企业的深入挖掘、通过落地活动拉动市场销售等等。
纸媒创新的方向
纸媒不能等锅下菜
主动挖掘创收手段
王石曾经说过,你没有变强,只因为你一直很舒服。纸媒的影响力还在,但不能等菜下锅,而是要主动挖掘,再造影响力,清晰自身的核心价值,拓展产业链条,丰富营收手段,这才是纸媒需要下力气研究的事。
与会者一致认为,纸媒创新大致的三个基本方向。在现有产业链上下游寻找机会和利益:电商利用影响力、针对消费者的兴趣点,设计产品或整合资源,直接通过会展、直销、景区分成或年货大集等形式解决消费者需求;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商机或值得合作的企业,收购或股份合作后,与报媒互补。
会上,大家形成的共识是:真正的新经济是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和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完美结合,任何企业只有建立湿润的生态圈才有未来。报媒创新的重要出路,是在自身主业夯实基础之上,向实业渗透。寻找报媒的再生模式,制造区隔于纸媒的产品,使其离开纸媒依然具有生命力。战略思路应是先用报纸孵化项目、产品、企业,后用成型的产品或企业反哺报纸。
在产品推介过程中,更多媒体展示的多与土特产品、农产品、有机食品、生鲜食品有关,面对如何进一步拓宽新的空间和增长点、实现行业形态的革新和重组,如何重估纸媒价值、重构营销模式,如何搭乘电子商务的动车、实现跨媒体及跨区域营销和利润最大化,如何搭建行业间开放、协作、共赢的纸媒生态圈等问题,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联盟形成一个全国性战略互动平台,并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干预、推动、影响市场和客户,实现多赢。
中国主流媒体电商联盟成立后,不仅仅要拉动会员单位的经营增长,为各区域读者、消费者提供可以放心购买的商品,同时还将联合质监、工商等部门发布推介产品排行榜,对不良电商的经营行为进行有力监督,一经发现不良经营行为和品质不过关产品,联盟单位有义务联合对其进行监督曝光。这也是中国主流媒体电商联盟成立的意义。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而提出的。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教育厅(委、局)、国资委、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代表处,各有关行业协会,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就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提出如下意见。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内容
一、充分认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重要意义。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积极推动和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
二、本《意见》所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三、推动联盟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战略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四、推动联盟构建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
(二)体现国家战略目标。要符合《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导向,符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三)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
五、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六、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按照本《意见》精神,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联盟,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七、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开展试点工作,支持和鼓励一批重点领域联盟的发展和壮大,对于探索有效的机制和模式、引导联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符合本《意见》第八条所列基本条件的联盟可自愿申请参加试点。由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选择并共同组织推动联盟试点工作。
八、构建联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要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多个独立法人组成。企业处于行业骨干地位;大学或科研机构在合作的技术领域具有前沿水平;其他组织机构也可成为联盟成员。
(二)要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协议,协议中有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落实成员单位之间的任务分工。联盟协议必须由成员单位法定代表人共同签署生效。
(三)要设立决策、咨询和执行等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决策与执行机制,明确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联盟执行机构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有关日常事务。
(四)要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对联盟经费要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并建立经费使用的内部监督机制。联盟可委托常设机构的依托单位管理联盟经费,政府资助经费的使用要按照相关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五)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应事先通过协议明确权利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六)要建立开放发展机制。要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并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联盟要建立成果扩散机制,对承担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成果有向联盟外扩散的义务。
九、鼓励和支持试点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发挥行业作用、承担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任务、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等方面先试先行。充分调动和发挥联盟各方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的合力,使试点联盟为更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创造经验。
十、积极探索支持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有效措施。创新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把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引导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国家科技计划按照有关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联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探索运用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等金融工具,支持联盟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
十一、鼓励各有关行业协会围绕本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
十二、各地方要把推动区域性联盟建设作为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任务。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推动构建区域性联盟,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技术部
国务院国资委 中华全国总工会 国家开发银行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与智慧博物馆(图)
15:41:33作者::未知&&&&来源::中国文物报
让物联网切实服务于文物事业发展需求
在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文物局 宋新潮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见证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这是物联网自提出以来,在文物保护领域探索应用和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也意味着物联网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将从此开启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文物博物馆界对于物联网的概念,从陌生到熟悉,从试探到接纳,所经历的过程并不十分漫长,而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在这一过程中却日渐明朗,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明显地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文化被喻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方面,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我们有了更为前瞻的视野,去思考文化遗产保护,将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以及促进跨文化交流对话的更高层面予以战略部署。
二是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文物点达76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世界文化遗产34处。当前,我国的文物面临着各种危机和风险,稀有性和濒危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加快和加剧了文物的风化、腐蚀,甚至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盗掘、盗窃、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加之一些不科学的人为干预,时刻威胁着文物的健康和安全。物联网的应用,为文物的监测、评估和风险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解决文物保护领域长期以来基础性工作薄弱、基础研究乏力、技术攻关缺乏科学数据支持等众多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体现在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的需求。文物保护的目标是可持续地保存文物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并且持续地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统筹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不仅是政府的首要责任,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文物的重要价值有时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遭到忽视。伴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成倍增长的观众给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博物馆的运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物联网的探索应用,在文物保护、游客安全与服务等方面开始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观众流量对文物保护造成的巨大压力,并从中发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加强对文化遗产管理,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和能力的需求。目前,文物界的从业人员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文物系统人员规模较少,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人员缺乏,再加之行业的基础条件、设施设备落后,许多保护和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保护对象的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为实现文物管理从经验式和粗放式向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自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从规划研究、需求调研、应用试点等多方面进行了系列部署,并于去年举办了第一届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近20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物联网在文物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解读,对文物领域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院局合作领导小组,在更高层面推动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这为加快推进文物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契机。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工信部的指导下,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等为发起单位,联合了全国多家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彼此合作、互通有无,高效有序地完成各项筹建工作,为今天成立大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文物保护物联网联盟,是国家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任务,也是国家文物局与中科院拟定的今年的一项具体工作,更是凝聚力量,发挥多学科、多组织协同效应的重要平台。它不仅担负着文物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创新与推广示范等重要任务,而且也是探索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新机制的创新性实践。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应特别关注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文物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以往已经开展的工作系统性还不够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的需求调研,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考古遗址、博物馆等具体领域,围绕文物监测、保护和管理,以及游客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需求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文物物联网发展规划,切实服务于文物事业的发展需求。
第二,是要抓紧推进关键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近年来,文物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虽在不断加快,但是信息化基础还十分薄弱,特别是在标准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行业信息化发展需要。联盟的成立,为加快推进标准制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未来几年要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紧迫任务,优先发展,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合于文物物联网建设发展的标准体系。
第三,是要积极开展试点示范项目。联盟的成立,首先是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机制,为科研成果向应用领域的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联盟成员单位的选择,也较好地覆盖了各具体应用领域。下一步,要着力将成熟的适用技术和联盟针对实际需求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逐步在遗产地风险预控、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智慧博物馆建设、观众参观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应用示范,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技术成果,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四,是要高度重视联盟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文物物联网创新联盟,由多个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这个组织架构有利于需求的凝练,有利于技术的集成,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但是,也面临着社会责任与经济收益的统筹问题,面临着各方如何高效合作、资源如何共享、风险如何共担、知识产权如何共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联盟未来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合理有效的机制来保障,这都需要政府与联盟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
我们希望,在文物物联网联盟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成员单位、各位理事,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为己任,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引擎作用,为文博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标题为编者加,文章略有删节。)
搭平台 重沟通 构建产业与文物保护融合的创新体系
在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 王卫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对&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物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支持,而作为保证设备可靠运行神经中枢的传感器和仪器仪表,更是文物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和装备核心。我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行业经过了仿制和引进技术消化阶段,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152亿元,其中传感器产量已超过24亿只。在文物保护装备方面,通过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实施的&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监测与控制、文物保护集成等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产业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变装备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文物事业与科技产业融合,推进传感器与仪器仪表行业与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年)》,以转型促升级,加快传感器及仪器仪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温家宝总理对路甬祥副委员长&关于加强&三基&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批示以及贾庆林主席在沈烈初同志《关于发展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的建议》上的批示精神,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年)》《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的工作重点,我们考虑推动传感器及仪表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多部门联运与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已有成果转化相结合,坚持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整体提升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重点攻关相结合,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与产学研用相结合,坚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与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相结合。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整合现有资源,突出重点,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着力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攻克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核心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龙头企业与&小而精、精而专、专而强&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支持采用国产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仪器仪表产业快速提升,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和环境监测、文物保护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需要。我部将按照职责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产业规划相结合,推进成立跨部门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项办公室,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支撑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与综合部门的协调沟通,推动设立&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坚持创新性与继续性相结合,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整体提升结合,实施产品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和企业升级、应用示范等工程。
三是结合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的产业特点,研究制定产品评估认定、应用示范工程认定、产业化评估认定等管理办法,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力争在投资方式、项目管理、成果考核等方面有所创新。
四是统筹规划、利用我部已有渠道,加大向传感器和仪器仪表产业支持力度,在三基创新工程中,优先安排一批急需的传感器和仪器仪表重点项目。
五是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础认定工作,鼓励和支持具有传感器和仪器仪表基础和优势的园区,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文物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大推广应用和示范。
六是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行业自律,鼓励、引导和推动用户采购国产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审批、科技进步评奖等方面规定采用自主产品的比例。构建以自主产品为核心的解决方案。
下一步,针对文物保护专用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专用装备,我们将加强与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配合与沟通,推动文物保护装备的研发、产业化及应用。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以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为突破口,开展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
二是探索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组建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其应用创新联盟,构建有利于产业与文物保护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标准体系、产品认证体系。
三是针对文物事业重大工程需求,共同组织实施文物保护传感器及监测系统专项行动计划,部署一批传感器及监测系统项目,以满足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急需。
四是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文物保护与科技、产业的融合,联合认定&文物保护产学研用融合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五是完善工作机制,在落实相关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开展工作,为今后长远的全面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标题为编者加,文章略有删节。)
建立合作利益机制 整合资源 构建系统的文物保护信息网络
在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 潘教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了&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任务。这对科技界和文化界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我们肩上共同的历史责任。
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提升文物保护科技能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历千百年岁月侵蚀的各类不可再生的文物日益脆弱,在发挥文物的人文研究和展示教育价值的同时,需要得到全面深度的保护,需要更好、更完善的技术支撑。
文物保护离不开科技。物质科学、材料科技、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生物技术等众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在不断应用到文物保护领域,成为支撑文物保护的关键力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众多文物保护专家和科技专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文物调查、研究、展示和传播等方面的应用和研发,构建文化遗产信息化发展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是我院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职责所在,是我院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文物局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技术交流不断深化,共同解决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难题,共同培养了大批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人才。
实施&创新2020&以来,中科院全面推进&开放兴院&战略,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积极拓展与部门和行业的科技战略合作。在中科院白春礼院长和国家文物局励小捷局长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和讨论,院局双方于今年5月正式签署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院局双方合作从此进入全面战略合作的新阶段。
院局双方将围绕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联合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行动计划,在预防性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考古、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传播等方面,凝练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任务。在战略规划、保护新材料、先进分析检测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先进专有装备等行业共性需求方面,以及硅酸盐类、金属类、有机材质类、木结构建筑、土遗址与石窟寺的保护和科技考古等专业领域,联合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交流与培养机制,推进文物保护科技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前沿战略研究和科学传播活动。
文物保护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中科院和文物系统的全力合作,同样离不开众多科研院所、大学、优势企业的共同努力。今年6月,院局科技战略合作联合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工作计划,把探索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建设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推动落实。围绕文物保护相关信息技术需求,有效组织国内文物保护和物联网技术研发领域的重点文博单位、科研院所、大学和优势企业,建立&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搭建联合开发、创新应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加强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应用技术与集成技术的联合研究、应用和推广,建立合作利益机制,整合优势资源,畅通科技价值链,对发展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技术、构建系统的文物保护信息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充分利用好这一协同创新平台,深入挖掘文物保护领域的行业需求,凝练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适用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应用技术的全面对接、应用模式的开发创新,实现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的全面感知、无缝互联、高度智能,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结合,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标题为编者加,文章略有删节。)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物联网,简单地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类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目前,物联网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世界各主要国家均把物联网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更深入应用的新一轮信息化浪潮。近年来,我国物联网在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取得了多项进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至2011年,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如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了统筹指导和规划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应用与发展,从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从规划研究、需求分析、应用试点等方面进行了系列部署,并于2011年3月在江苏无锡举办了第一届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研讨会。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院局合作领导小组,在更高层面推动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这为加快推进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契机。11月22日至23日,国家文物局又联合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召开了以智慧博物馆为主题的第二届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研讨会,来自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从技术需求、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成果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业角度来看,物联网技术必将带动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从战略角度来看,文物、博物馆领域为物联网应用提供的广阔空间,将为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需要物联网?
改革开放以来,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突出矛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完成,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各类经费逐年增长;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至2011年底,依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达3589座,馆藏文物(仅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套 ),博物馆免费开放形势日渐稳定;文物拍卖企业和文物商店年成交额突破300亿元。但与此同时,风沙、环境污染引发的文物自然风化、腐蚀,洪水、地震等地质灾害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巨大的经济利益所刺激的盗掘、盗窃、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不科学的人为干预,地方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参观者的激增等,时刻威胁着文化遗产的健康和安全。文物面临的各种危机和风险,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以及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高度关注,给我国的文物、博物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相对于繁重的保护任务和千差万别、种类繁多的保护对象,文物、博物馆事业专职从业人员却只有8万余人,加之行业的基础条件设施设备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承担的任务需求。无疑,繁重而复杂的文物保护任务对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有效支撑提出了迫切的需要,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所说:&物联网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和价值传播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它也将引领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走进新时代。&
智慧博物馆的探讨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推动着文物、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继数字博物馆之后,在物联网时代,一种后现代化的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2008年11月,IBM公司向全世界介绍了一个新概念&&智慧地球,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12年4月,IBM宣布目前正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合作,建设欧洲第一个智慧博物馆,通过利用IBM Maximo资产管理软件,简化博物馆维护流程,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改善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时运作及管理。
智慧博物馆是什么?它与传统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是什么关系?怎样建设?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11月22日至23日的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予以了初步的解读。
众所周知,传统的实体博物馆是指有固定场所,具有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的非营利性机构,有一定的管理、研究和服务人员。数字博物馆则是利用互联网虚拟技术开设的博物馆,可以将实体博物馆的某些功能延伸到更大的时空范围。
&今天,技术能让人们&倾听&建筑物传递出的大量信息。&所谓智慧博物馆,是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络,运用多种传感技术,经过智慧博物云计算平台的整合分析,形成的基于传感数据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博物馆资产管理、观众服务模式。它是全面透彻地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能使博物馆的&物&成为拥有日益丰富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 &智商&,并能与管理者、受众互动。易游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谈星东这样说。
安科智慧城市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高会武认为,智慧博物馆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博物馆的高级发展阶段,利用物联网等多种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高节能等各种低碳技术,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需求相融合,开拓全新的博物馆运营方式,实现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以安全健康为基础,通过便捷、高效、文明的智慧系统达到更好的教育、研究、欣赏遗产的目的。
如何确切地定义智慧博物馆,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智慧博物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文物保护物联网研究进展如何?
在物联网参与到现代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与管理等领域的当今,文物领域的信息数据呈海量级增长趋势。天津大学张加万针对物联网课题下的文物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认为持续不断地数据化是文物信息化的基础,这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既要保持数据的有效性,又要保障数据的质量;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感知文物本体和环境状态,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文物数据挖掘和分析,将这些海量数据真正有效地利用起来,为文物研究和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手段和决策支持。
浙江大学鲁东明认为,通过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可以越来越全面地对文物本体及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实时和无损的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开展风险预控。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大量监测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智能数据分析处理、海量数据挖掘、不完全采样条件下的降维建模等技术研究,反向建立文物风险因素影响模型,深刻揭示文物发展演化乃至病害的内外部原因,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方一肖以敦煌研究院物联网示范项目为例,介绍了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针对遗产地领导、监控工作人员、普通公众和上级主管部门等各层面的迫切需求,他们设计了一个包含三个层级的业务应用系统。即:底层所有监测预警相关的日常管理系统,包括洞窟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游客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中间一层包括监测信息集成显示系统、监测信息人工采集系统、预警的分析和生成系统和报表生成和制作系统;上层是相关的业务流程系统,包括:信息报送系统、公共发布系统、预警事件处置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物联网时代也带来了信息技术相关的标准规范、数字知识产权管理等问题。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欧阳劲松强调,发展物联网,标准需先行。他从标准和标准化的本质特征出发,介绍了物联网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以及传感器、RFID、传感器网络、标识、安全、SOA、云计算等物联网各个主要领域的标准体系,以及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物联网专项、物联网科技行动计划等国家级物联网工作的最新进展;结合文物保护领域的实际,提出了发展文物物联网需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建议和措施;文物行业的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当务之急是尽快启动标准建设工作,尽可能将文物行业的物联网标准建设工作,与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建设工作进行对接。
文物、博物馆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发展的技术探讨
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基础在于感知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未来的应用、创新和发展,主要在于对感知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作深度高效的融合,这种融合首先涉及的是芯片、传感器、电子标签等等。在当前感知技术中,传感器的应用和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国内知名的传感器研发生产厂家,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气体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该公司杨昌再介绍了气体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并推介了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催化燃烧式气体传感器、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红外气体传感器、PID 光离子化检测器等几款可能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传感器。
张文生介绍了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分布式光纤周界安防系统和应力监测系统等光纤传感产品,这些产品可应用于大型文物场所的周界防入侵监测,和防止考古文物在提拉、运输、翻转、清理过程中变形、损伤的监测等方面。
在应用层面,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介绍了移动增强现实技术。该技术借助智能终端的摄像头、GPS和位置传感器等设备,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与传感器数据的结合实现终端的精确跟踪定位,从而将虚拟信息实时精准叠加到真实环境中。他说,在环境可控的博物馆内,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可建立真实环境信息与后台多媒体数据库的联系,实现多尺度信息的数字化采集、表达存储、互动展示、时空导览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及技术可行性。
上海大学王廷云介绍了光物联网和无线视频网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作用。
怎样实现1+1>2
日,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联盟旨在持续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研究、应用与建设发展,并期望以此带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它以需求为牵引,集聚、整合和协调配置社会优质资源,实现统一规划的联合阵线,形成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宋新潮在主题发言中说,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是国家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任务,是凝聚力量,发挥多学科、多组织协同效应的重要平台。它不仅担负着文物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创新与推广示范等重要任务,而且也是探索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新机制的又一试验田。
在这块试验田里,参与者涵盖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4个类型、20多家单位。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阵营是强大的,合作愿景是令人振奋的;然而,这毕竟是跨行业之间的联合,参与单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机构多,人员散,管理也可能更难一些,怎样实现联盟成立的共同目标,在试验田里精诚合作喜获丰收,做到1+1>2,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联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尽快度过磨合期,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分享智慧、分享创造,分享快乐和财富,实现资源互享和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很有可能1+1<1,试验流产。
时下,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还处于稚嫩阶段,但不可否认,以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让我们以一个更为前瞻的视野去思考文化遗产保护,将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以及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对话的更高层面予以战略部署。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为文物本体、病害以及风险的监测与控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长期以来的基础性工作薄弱、基础研究乏力、技术攻关缺乏科学数据支持等众多问题提供支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将实现文化遗产的管理从经验式、粗放式的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转变,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期许,若干年之后,文物景点单位和博物馆不必再为黄金周期间蜂拥而至的游客而头痛,观众一进入,就能够有一个实时的智能分流,为观众提供一个有序的参观环境;游客也不会再为某一个景点趋之若鹜,因为,他按下手机里某个键,为他量身定做的参观方案就会显示出来。也许,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范不再需要人盯死守,保护范围内一有风吹草动,覆盖于其上的传感器就会自觉感知,并有应对的智能措施,同时管理者的电脑或手机里就会有即时的信息跟进。也许,文物修复工作者不用为了某一处文保单位、某一件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案反复调查、取样,也不用做诸多试验,它的健康状况会实时地传到保护管理者的终端机器上,甚至还会有一套建议的保护修复方案&&
文物保护物联网建设案例探讨
敦煌莫高窟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控体系建设初步设想
敦煌研究院 苏伯民
世界著名遗产地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第一批(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绵延最久、内涵丰富、艺术精湛、保存良好、影响最大的石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认为莫高窟符合(i)、(ii)、(iii)、(iv)、(v)、(vi)全部六条标准。敦煌莫高窟共有45000平方米壁画,2200多身彩塑,分布于近2公里长岩体上的735个洞窟中。一千多年来,随着自然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洞窟、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已存在多种病害,这些病害的产生和发展严重地威胁着遗产安全。
数十年的保护研究工作已证明,敦煌莫高窟受到多种风险因素影响和威胁,主要有风沙危害、崖体坍塌、降雨、洪水、洞窟内微环境的剧烈波动和游客参观等,这些因素导致壁画产生酥碱、起甲、空鼓、变色以及微生物等病害。多年来,敦煌研究院对风沙活动、崖体裂隙变化、洞窟微环境和有病害的壁画开展了连续的监测工作,在所有开放洞窟安装了自主研发的洞窟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采用照相跟踪手段对病害壁画开展定期监测,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敦煌研究院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遗址文物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受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何采取科学的监测手段对遗址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影响遗址变化的主要因素和边界条件,是实现预防性保护的重要途径;要建立遗址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应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系统地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有效识别影响文物保存安全风险因素的专有技术和装备;深入研究文物各种病害与危害因素的关联关系;从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出发,研究监测数据有效和综合应用系统,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文物保存评估体系;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控制主要风险因素,才能建立起适合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风险预控体系。
迅猛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筛选适合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感知遗址各种风险因素变化,建立覆盖遗址的整个网络传输系统,研究监测数据发掘和分析软件,从而为管理者及时提供管理和保护所需要的信息。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已建立了初步的遗址风险因素感知和控制物联网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洞窟微环境变化实时监测、游客人数统计、游客参观路线实时调整、洞窟安全保存环境控制等保护管理目标。我们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的物联网系统,研究和引入更加精确的监测技术,研究探索基于物联网的管理方式,最终实现莫高窟遗址文物的&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目标。
RFID技术在博物馆观众参观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赵 昆
基于前期在文物资产管理,以及人员管理方面RFID技术的应用经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尝试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具有侦测、记录人员与对象流动信息的特性,开展博物馆观众参观行为的研究,探索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支撑下的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方法,探讨RFID技术应用于观众参观行为研究的可行性。
该研究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遗珍&展览为研究场所,通过在展厅中布设RFID采集器和开发基于RFID技术的观众行为分析系统,对观众所佩带的RFID标签信息进行采集,从而获取观众在不同展示点的停留时间和参观轨迹,进而了解观众的关注内容和行为习惯。同时还建设了观众调查网站,开展网上观众调查,为观众建立个性化的展示页面和交流平台,同时建立博物馆临展资料库。观众可以在参观后回访网站,回顾参观内容,并获得延伸信息,参与观众调查,同时也可浏览博物馆以往展览的资料。
本次调查持续两个月时间,共采集观众RFID标签数据1200多个,其中213人回访了调查网站并参与了网上调查。
对现场采集数据和网上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反映出,网上调查的方式在年轻人群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同时观众的停留时间、参观路线以及关注度等数据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揭示出展览设计中的不足和观众对展览的满意度。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者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观众研究工作是可行的,是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又一有力工具。利用RFID设备,自动监测和记录观众参观的相关数据,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记录,具有较高的效率、便捷性以及准确性。但是RFID技术仍有其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观众与展品间的互动行为,以及观众的参观过程中的实际状态,所以应与其他调查手段结合使用,以便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
物联网技术在陕西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赵 强
近年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选取汉阳陵博物、唐顺陵帝王陵园、紫阳北五省会馆三种不同类型的文物点进行物联网应用试点。针对三个文物点地上与地下、室内与野外、南方与北方的环境特性,以及它们所拥有的文物本体的不同属性,利用实时或离线技术手段分别进行了如大气环境、文物微环境、生物危害、本体病害等监测试点,并已初步完成了陕西省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框架的建设。
通过实践体会到,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面临三个问题,即文物保护基础数据信息与文物渐变损害的关系研究需要长时间积累研究&&长期性问题;文物种类的不同,保存环境差异(地域、室内野外等)面临的应用差异&&复杂性问题;为满足不同文物的保护要求,需要对现有物联网技术与设备的再研发&&适应性问题。
而且,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研究以及实践推广必须针对不同种类的文物本体、保存环境的实际情况作出轻重缓急判断。在此基础上,应该首先加强推进如本体加速劣变报警系统、防火防盗防破坏的安防系统、现场流量行为应急报警系统、现场实时管理专家会诊系统等对文物&保护、管理、服务&影响重大的预防劣变、安防减灾、服务管理应用建设。
博物馆环境监控与物联网应用
上海博物馆 吴来明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就是采取有效的博物馆环境质量监测、评估、调控和风险决策管理等措施,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因此,应用合适的监测技术,对博物馆环境中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包括颗粒物)和有害生物四类因素进行监测,增强对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识别和感知能力,是建立馆藏文物保存风险预控机制的重要基础。
针对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年)》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年)》提出了:&显著提高馆藏文物和遗产地风险预控能力&的发展目标和&开展全国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的发展指标,设立了&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提高馆藏文物收藏保管能力&的重大工程。&十二五&以来,应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已经组织开展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技术成果集成示范&等一批应用课题和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专项,取得了多项示范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馆藏文物环境监测体系提供了经验。
同时我们也清晰地意识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具有空间容积小(如展柜、储藏柜、囊匣等)、影响各类质地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和控制指标特殊(如甲酸、乙酸等要求控制在ppb级等)、安防管理要求高等特点,现有的常规环境检测评价技术和规范不能涵盖或适用于博物馆环境监测。因此,针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需求,研发专用传感器,制定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系列技术标准,是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全国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的关键。
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对于提升博物馆环境监测与物联网应用,实现国家文物局&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有关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主办版权所有地址:中国西安市小寨东路91号 邮编:71006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