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共享充电宝遇洗牌为什么会是一

10天融资近3亿元 共享充电宝成下一个共享单车?
日 17:52 | 作者:倪明 | 来源:
调查一台充电宝45天可回本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谈道,共享充电宝可能比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更健康。“首先,充电宝的成本比单车更低。充电宝的售价普遍低于100元,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至少要在300元左右。同时,因为使用场景在半公共场所,甚至是商家店铺里面,自然损耗程度较低,维护费用低。其次,共享充电宝行业受到的政策影响较小。”现阶段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二是押金;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袁炳松透露,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来电科技在去年8月份便已实现盈利,而Hi电创始人刘文源曾透露,桌面式充电宝成本大多在100元以内,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月即可回本。有“钱途”的百亿市场Vs难以做大的生意共享充电宝比为盈利而苦苦挣扎的共享单车更有“钱途”?“手机功能不断增加,智能机电池续航能力却有限,充电是一件高频刚需的事情。”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认为。“共享充电宝十分符合互联网思维,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分析。在他眼中,这个市场有可能会成长到近百亿元的规模,但从目前来看,行业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规避的风险和压力。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认为,充电是刚性、高频需求,但共享充电宝是否适合VC投资,能否形成独角兽级别或以上的公司,仍待观察。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不容易做大的生意。”索尼、博通、高通、苹果等公司都在开发无线充电技术,随着电池容量扩增、快充、无线充电模式的兴起,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影响着共享充电宝的前景。用户体验 押金太贵安全性令人担忧近日因天气原因,大量航班延误。在杭州萧山机场,广州日报记者发现不少滞留机场的乘客四处寻找充电插座,而机场的固定充电插座八成是坏的,有乘客不得不站在洗手间里插电充电。此时,共享充电宝机吸引了一些年轻人为手机充电。“充电价格倒是不贵,但押金要一百元太贵,毕竟只是应个急充一会儿。”刘先生表示。此外,共享充电宝还需要解决安全问题。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免费充电桩里的秘密。一些用户在使用充电桩后,手机被下载了陌生的APP,自己的私人照片也被人获取,甚至银行卡也被别人消费购买了电影票。(记者倪明)
编辑:梁霄
关键词:融资 共享 充电宝 共享单车小电科技投资人:我为什么要投资共享充电宝?
【作为实际操盘小电科技的投资人,本文的采访对象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对于外界热议的共享充电宝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那他又是怎么看待这一具有争议性的“共享”风口?】
共享单车资本大战的硝烟刚刚升起,共享充电宝的新一波资本“风口”又来了,有报道统计,3月底到4月初的短短10天时间内,就有五家企业宣布获得融资,超过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总融资金额超过3亿元。其中,来电、街电、小电三家公司融资额过亿。
不过与摩拜、ofo崭露头角就成为明星企业不同的是,共享充电宝领域受到的争议颇多。
无桩自行车尽管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人们普遍认同这是可以作为刚需存在、高频,且用户有付费意愿的一种出行方式。
可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一方面还在发展早期就引起了资本太高的热情,走得太快,一下子走到风口浪尖。
另外,也有观点倾向于这是一种充电技术升级、充电基础设施普及前的过渡性解决方案,可替代性强,消费频次低,似乎共享充电宝的热度正是投资圈“跟风”的又一个佐证。
《21CBR》联系到小电科技投资方元璟资本,对合伙人陈洪亮进行专访。作为实际操盘的投资人,他对这门生意的理解,可能和外界的评论家们,有完全不同的角度。
以下内容来自陈洪亮自述,有删减。
为什么我要投资共享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现在很受关注,其实我们在调研和投资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但投过之后常常被人问到,才发现竟然已经这么热闹了。
曾有人评论称:所谓共享充电宝其实是个伪概念,实际上是分时租赁,其实共享自行车也是,怎么看这“偷换概念”?
这可该怎么回复,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共享经济,我更愿意说这是一个租赁服务的生意。
我们为什么对共享充电这个事情感兴趣?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流量红利期已经接近天花板,线上流量越来越昂贵,再造互联网超级APP成本和难度日益加大。
与此同时,空间巨大的线下流量则一直处于相对分散且未被运营的状态,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机会。线下流量价值重估的机会正在被发掘,类似于智能设备充电等刚性需求正在唤起新的线下场景。
以往一些产品模式是通过在线下获取一个场景,找到一个问题,然后尽可能把这个线下的流量导到线上,最后沉淀在线上。那么线上就可能成为一个平台,然后借助线上平台积累下来的流量再去获利。
今天我们看到的线上线下并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线上不是终点,线下也不是终点,而是说线上和线下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通过解决问题来形成一个闭环。这个模式既不是Offline to Online,也不是Online to Offline,并不是在做一个流量生意,其实是通过服务来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当用户在餐厅里面发现自己手机只有 10-20%电量的时候,看到旁边有一个充电柜机,他拿出手机去扫一下码,然后插上充电。
这个过程,用户的心智里是不存在哪一个环节是属于线下,哪一个环节是属于线上,他脑子里面是没有这个概念,他只知道“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看得准。并不是随便什么现成的商业模式或者单品硬件都能迅速地做出规模,首先一定要看准是不是刚需,比如mini KTV并没有骑行和充电一样那么高的刚需。
其次,是不是原先由于线上线下的脱节,导致某种产品没有办法给用户提供一种完整的服务,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机会。
我投资小电的过程其实不复杂。创始人唐永波原先在阿里做移动餐饮服务平台淘点点,而我当时在淘宝,两个人早就认识,相对也比较熟。所以他的创业动态我一直都知道,小电是唐永波创业后的第二个项目。第一个是“空格”,一个基于个人技能和时间分享的平台。
小电科技的共享充电宝
从我的角度看,移动充电解决方案要比空格更刚需一些,所以就果断地下手了。
已有的共享充电模式有何不同?
在分析了需求之后,我们就需要看看如今几种所谓共享充电宝的模式,各自都有什么不同。
1.移动租赁模式或者移动共享模式。用户通过柜机,交押金租赁充电宝,当然现在有企业引入芝麻信用,一部分用户的押金就可以免了,其实这种模式有点像自动售卖机,不过一个本质区别是,不但要方便用户借,也要方便归还。
2.固定场景下的固定租赁。小电就是代表,有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咖啡馆、酒吧、台球厅,充电宝和柜机是一体的,用户坐下扫码付费充电就行,但是充电宝拿不走。
3.在理论上还有一种模式,就是移动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但这对于维护和管理的挑战太高,实现起来很难。
每个模式都有每个模式的优点,也有相应的问题。
比如移动共享,理论上用户方便取用,不太需要人力去维护,但这个场景对初始化布局的要求非常高。
比如我在A点借了一个充电宝,目的地是B点,但是我的心理压力在于——我不知道B点是不是有可以还充电宝的地方,即便知道,能不能找到那个地方也是一个问题,这个潜在的压力可能让我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频率下降。
所以对创业公司来说,一开始的难题就是如何让柜机的初始密度非常非常高,否则就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共享自行车也是这个道理。在摩拜和ofo出现之前,城市的有桩自行车已经运营很久了,就是因为不能随时随地地布置自行车桩,让这个需求一直没得到释放。利用移动设备管理的共享自行车解决了桩的问题,才把人们对共享自行车的需求真正释放出来。
所以总体来说,比较了两种模式后,我觉得移动共享是不错,但用户要付出押金的成本,要付出借和还的成本。
对创业团队来说,可能小电的模式会更适合一些,因为我觉得小电具备这样的特点:使用需求明确、教育成本低、用户目的性强、服务链条短。再者,应用场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对设备的损耗率和维护成本应该要低一些。
所以,我们也不是说哪一种模式就绝对好,摩拜和ofo最初的产品思路也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产品也在相互学习,各自迭代,最后整个共享充电的市场会不会出现混合的模型?可能会。
但作为创业公司,要从最初的角度去考虑:所谓的痛点切口本身就应该尽可能小,不要想着去解决一个很大的痛点,因为很大的痛点本身今天都不适合创业公司去解决,痛点本身切口小说明用户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比较迫切,这个问题的预期比较明确,这就是创业公司有机会切进去的地方。
共享充电的入行门槛很低?
在投资小电以后,看到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和资本也在增加,因此也有人讨论,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是不是很低?
这门生意其实并不像外界想象的一样毫无技术含量和门槛,比如充电宝需要维护,有一些直接插上交流电就可以;有一些需要直流电,就需要合作的店铺来配合。
除了充电外,运营方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数据系统后台,能够对充电宝运营数据进行监控与反馈,它对整个后台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尤其是多线并发时后台的管理能力以及布点的迭代能力。
这也是我比较喜欢小电团队的一点,毕竟出身是阿里,而阿里可能在处理高并发数据经验和解决方案上具备非常大的优势。
也有人质疑盈利模式的问题,我还是希望他的服务本身能够产生价值,假设有广告或者其他的变现模式,我希望是一个增量。但是你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羊毛出在猪身上,羊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
这个价值在于说你的确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你没有理由说解决这个痛点的过程中你是不收钱的,在我看来收钱的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如果用户不为你这个价值买单,说明这个价值根本就没有切到他们的痛点。
最近也听到一些分析,包括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会不会对充电宝的模式形成挑战。确实,充电技术和基础设施在今后可能会更成熟,比如无线充电的解决方案。
我们先不讨论新一代的电池、新一代的基础设施会在什么时候让充电宝退出历史舞台。假设有一天无线充电的时代到来了,那么我想小电这样的企业应该也会比其他企业更了解无线Central Power到底应该怎么样布置会更好,不同的点上到底应该放多少功率可能对于人群的覆盖会更加有效。因为它已经有了一些前期的运营经验在里面,已经收集了一些用户实际使用的数据。
所以这个其实并不是说一条道跑到黑,也不是下一波技术来了之后还死守今天的技术,而是说,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有没有更好地占位去迎接变化。
在下一波“风口”到来,我们用今天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得到了运营数据,我们就有能力站在比别人更高一些的台阶上,我想这对小电、及其他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作者:罗东 编辑:李惠琳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共享充电宝为什么是一门好生意?
令人眼花缭乱的共享单车之战还未见分晓,资本的风口又吹向了共享充电宝,而且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根据野草新消费的不完全统计,在最近20多天里就有数十家创业公司宣布获得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IDG、金沙江、元璟、鼎晖、王刚等20余家资本机构和天使投资人,总融资金额超过3亿元,其中小电、Anker街电、来电科技分别获得亿元级融资,有投资人甚至感慨:“融资比共享单车还快了10倍。”
(制表:野草新消费)
共享充电宝为何如此受青睐?除了共享经济的噱头,投资人所看重的“刚需、高频、大市场”,似乎都在共享充电宝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而且回本周期较短、容易形成正现金流的买卖,怎么说都是门好生意。目前,行业内已形成两种主流业态:一是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式充电宝,二是以街电、来电为代表的机柜式充电宝,这两种业态的模式、投资逻辑、想象空间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来说,桌面派充电宝不能带走,使用场景(如餐厅、咖啡馆等)较为固定,无须押金,铺设成本较低(100元左右/1台),可供展现的广告数量也相对更多,更容易切入餐饮市场;而机柜派充电宝则更接近“共享经济”——可以带走、异地归还,而且技术壁垒、大型场景壁垒都比桌面派要高些,大屏对于广告投放似乎有更多可能性,不过铺设成本相对提高了不少,而“异地归还”这一点正需要铺设密度足够高来保证消费者的便利性。
共享充电宝虽然备受资本的青睐,但外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比如, 无线充电技术极有可能完全推翻充电宝的存在(据悉,iphone8已确定将支持无线充电),此外,共享充电宝直接连接手机,其中的使用安全、信息安全也存在较多隐患。更有质疑者称,共享充电宝根本就是一个伪需求,是亢奋的资本在饥不择食之下进行的另一场泡沫游戏。
那么,共享充电宝究竟是不是伪命题?共享充电宝的投资人怎么看待这些质疑?【投资人看新消】第三期,野草新消费采访了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注:元璟资本和腾讯是小电科技pre-A轮的领投方,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共享充电宝背后的投资逻辑。
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
以下野草新消费对陈洪亮的采访节选:
野草新消费:为什么会选择投资“小电科技”?共享充电宝业务吸引元璟资本的地方在哪里?
陈洪亮:一方面,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流量红利已经接近天花板,线上流量越来越昂贵,再造互联网超级APP成本和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巨大的线下流量一直处于相对分散且未被运营的状态,这里面蕴含着很多机会。
目前移动支付基础设施的普及,加上共享理念广泛用户的基础,移动设备充电更有机会成为全方位的大众需求。在这些基础上,像小电这样高密度的覆盖、便利的支付、低廉的收费以及碎片化的使用方式,可以更好满足用户需要。
野草新消费:在你看来,这门生意在未来会有多大的想象力?其内在的真实价值是什么?
陈洪亮:线下流量价值重估的机会正在被发掘,类似于智能设备充电等刚性需求也在唤起新的线下场景。以小电为代表的智能充电宝具有使用需求明确、教育成本低、用户目的性强、服务链条短等特性,能够持续而精准的吸引更多线下流量,通过线下流量形成高频交易入口,支撑未来的想象空间。
这个机会不是单纯地从线上到线下,或者从线下到线上,而是基于刚需、高频的工具类服务,形成一个大体量高粘性的服务和交易平台。遵循这一逻辑,可以看到,此前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线下价值崛起的代表,而在此之后,小电共享充电宝也会成为线下商业价值重估的标杆。
野草新消费:有人认为,共享充电宝会和共享单车一样面临太多竞争对手入局的竞争,你怎么看?
陈洪亮:充电租赁这件事情本质上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门槛那么低,谁都可以进。包括在产品技术上都会有一定的门槛,怎么去布置,怎么去高效设置流程,同时在整个后台大数据上也会有一定门槛。如果这时候有很多公司都愿意进入,那就更要比拼运营和产品技术上的竞争力。
小电团队相对来说会更加多元化一些,创始人本身是淘点点出来的,那么在地推、商家运营上就有很丰富的经验,团队里还有来自淘宝的数据、技术方面专家,搭建这样的产品对小电团队来讲,本身就有一定领先优势,同时团队还引入了充电技术专家,相对来讲团队也比较完整。
野草新消费:分享经济的创业像陷入了一种怪圈:看准一种没有技术门槛、有现成的商业模式的单品硬件,迅速铺开,再借助资本扩大规模。你如何看待?
陈洪亮:并不是说看准一种没有技术门槛,有现成商业模式的单品硬件就可以扩大规模。首先得要看准,不是任何一个现成商业模式的单品硬件都能够迅速铺开,所以看准首先是看准刚需,第二商业闭环里原来由于线上线下脱节,导致没有办法完整的给用户提供一种服务。
今天单车也好,充电也好,产生这种需求的场景是在线下,但是要这种需求的方案解决需要线上线下结合,尤其在移动支付方面,今天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这方面更容易能够运转起来。但那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单品硬件都能够迅速铺开,我们也看到很多产品,比如mini KTV没有骑行和充电那么高的刚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铺开的到底是什么?原来是一个商品,商品多以产品为主,生产出来用来销售,但今天更多是以服务为主,服务是靠运营的,这是从产品到服务的过渡。以前产品跟消费者更多存在的是售卖关系,而现在得服务更多是一种便利关系,我认为从产品走到服务,原来看似已经满足了,但今天会有机会磨合的更好,产品本身变成一种售卖。产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用户去完成,那服务其实把产品加上消费过程一起推送到用户面前。
野草新消费:你怎么看待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的发展前景?
陈洪亮:所谓的痛点切口,本身就应该尽可能小,你不要想去解决一个很大的痛点。因为很大的痛点在今天都太不适合创业公司去解决。痛点本身切口小,说明用户对解决问题的需求本身比较迫切,问题的预期比较明确,这是创业公司有机会切进去的地方。至于盈利模式,充电本身相对来讲成本会更低,在保证一定频次的使用度之后,本身就是一种盈利模式。
以往的一些产品模式是通过线下获取场景,找到一个问题,然后尽可能把线下流量导到线上,最后沉淀在线上,那么线上就可能成为平台,然后借助线上平台,积累流量去获利。今天我们看到的线上线下,并不是这样的过程,线上不是终点,线下也不是终点,而是说线上和线下都是解决整个环节中的一步,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一个闭环。我们这个模式既不是offline to online,也不是online to offline,不是在做一个流量生意,其实是在通过服务解决一个问题。
欢迎关注新消费第一媒体:野草新消费(ID:yecaoxxf)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创业者的线上学习社群,点击进入大佬创业实验室!
中国领先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今日搜狐热点一个多月的时间,共享充电宝火了。
据不完全统计,自3月底以来,短短40天时间,共享充电宝市场公开披露的就有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达到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几天前,聚美优品3亿元入资充电宝租赁品牌“街电”(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更是将这场资本追逐风暴推至新的高潮。继单车和汽车之后,充电宝已然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共享风口。
目前,尽管仍有多数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并不熟悉,然而,这种新的共享形态已被资本推上风口浪尖。共享充电宝能否把“共享”之戏唱好,已成为业内焦点,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企业家甚至在网上言论对峙。记者调查发现,新一轮跑马圈地的背后,蛰伏着一系列问题,挑战重重的共享充电宝市场远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 &&
用户刚需催生热门市场
5月8日晚上8点,记者在正佳广场二楼,遇上了一边等朋友,一边在使用共享充电宝的用户曾芸。这是她第二次使用共享充电宝。“上个月在深圳,我第一次使用共享充电宝充电。那个装置不能用芝麻信用分抵押金。”
曾芸用的共享充电宝是“来电”充电宝。使用时需先交100元押金(芝麻信用分在600分以上免收押金),随后可免费充电1小时,之后每小时单次收费1元,每天收费10元,还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
曾芸最早是在社交媒体上获悉共享充电宝服务。她向记者表示,目前共享充电宝本身及押金归还都不太方便,自己也就是等人的时候站在这里充电。
记者注意到,曾芸仅仅使用了十到十五分钟,便在朋友到来后归还了充电宝。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除了曾芸,仅有一名路过的顾客,尝试使用了一下。
“充电宝并不是一个刚需性很强的产品,我对共享充电宝市场持观望态度。”易观智库终端入口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朱大林认为。
而根据艾媒咨询2017第一季度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目前手机用户主要充电方式为插座电源,占比为72.9%,主要使用充电宝充电的用户占比为25.3%。对于共享充电宝这一新兴市场,半数用户表示有使用意愿。
有数据显示,中国移动设备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其中有1亿多次发生在除了家、办公室之外的区域里。随着5G的开发,流量速度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低廉,人们对流量的使用也将更加频繁,手机电量的消耗也会更快。这时,如果可以实现充电宝的“随取随还”,就将大大提升手机的使用体验,人们也就可以随时随地用流量来视频、通话、打游戏等等。
资本疯狂涌入抢占线下流量
几天前,充电宝租赁品牌“街电”(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再获 3 亿元人民币融资,由美妆电商平台聚美优品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其充电宝、机柜等产品线的生产铺设以及下一代产品的研发。
据悉,此次战略投资后,聚美优品CEO陈欧将担任“街电”董事长席位,而聚美优品也将持有“街电科技”近六成的股份。聚美优品表示,后续一个季度还将继续加持资金,量级或达到几十亿人民币。
聚美优品此次大手笔投资可谓将共享充电宝市场的投资大战引向最高潮。记者了解到,早在今年1月14日,共享充电宝厂商小斑充电便已获得来自领汇投资的1500万元融资金额。而在3月底到4月底这段时间,共享充电宝市场的融资消息密如鼓点。短短一个月内,共有10次融资事件,融资轮次以天使轮和A轮为主,融资金额从百万到上亿人民币,入局机构包括IDG、红点中国、元璟资本等知名投资企业和知名投资人王刚等。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阿里也分别在4月进入共享充电宝市场。腾讯成为小电科技战略投资方,阿里蚂蚁金服和来电科技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与街电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关系。
据了解,由于共享充电宝市场投入成本低,回本速度快,受到投资方青睐。投资小电的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认为,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基本普及,共享理念也有广泛用户基础,高密度的覆盖、便利的支付、低廉的收费以及碎片化的使用方式可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共享充电宝十分符合互联网思维,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则这样分析。
盈利模式有待观察
据悉,目前共享充电宝服务提供方中规模最大的是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和小电科技三家企业。它们代表了目前市场上三种不同类别的服务提供模式。
来电科技代表的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服务:该模式下主要应用于机场、火车站、景点等人流量大的地方。用户通过扫描机柜屏幕上的二维码交付100元押金借用充电宝(若芝麻信用分达600分或以上即可免押金),租借的充电宝第1个小时内免费使用,超时后按1元/小时计算,10元当日封顶;街电科技代表的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服务:该模式下主要应用于餐厅、酒吧等小场景。实行押金交付与超时收费方式。用户线上下单后,通过扫描机柜上的二维码解锁便可借走充电宝;小电科技代表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服务:该模式主要以桌面充电形式分布于小场景。用户可通过APP、微信扫码之后一次付费1元即可充电,无须缴纳押金。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乐观表示,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而Hi电创始人刘文源则透露,桌面式充电宝成本大多在100元以内,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月即可回本。
而依据艾媒咨询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中国手机网民单次为移动设备充电时长为31分钟-1小时、15-30分钟的占比较大,分别为36.4%、35.8%,单次充电1小时以内的用户占比超八成。这意味着,大部分手机网民单次为移动设备充电时长较短,共享充电宝企业实行1小时以内免费充电模式未必能带来租赁费用收入。
有业内人士则透露,共享充电宝市场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租赁费用、押金、广告收入和周边产品售卖,而当前共享充电宝厂商致力于扩大市场规模,甚至在资本的推动下早已准备好烧钱大战,运营成本实际居高不下,不少专业人士对共享充电宝行业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大多仍持保留意见。
信息安全问题成重要隐患
艾媒咨询2017第一季度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共享充电宝只有通过网点密集化才能促进使用率的提高。“当前共享充电宝市场最大问题是网点少,用户归还不方便。网点密集化为用户归还提供便利,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用户使用率,有助于共享充电宝厂商进一步推广市场范围。”艾媒咨询分析师表示。
然而,硬件支持覆盖面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说不定装置覆盖面变大,装置多了之后,会遭到人为破坏,就好像共享单车一样。”曾芸对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而这仅仅是共享充电宝市场发展所面临诸多风险中的一个。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免费充电桩里的秘密。一些用户在使用充电桩后,手机被下载了陌生的APP,自己的私人照片也被人获取,甚至银行卡也被别人消费购买了电影票。
这样的事件表明,信息安全问题或将成为共享充电宝未来重要隐患。共享充电宝在多次流转使用过程中,与多台移动设备进行连接,而当前移动终端作为承载个人重要信息的载体,如何保证终端信息安全同样将成为用户在体验方面的重要考量因素。
而除此之外,随着电池容量扩增,快速充电、无线充电模式的兴起,共享充电宝市场还将面临电池技术与充电设施技术进步的双重风险。目前,索尼、博通、高通、苹果等公司都在开发无线充电技术,随着电池容量扩增、快充、无线充电模式的兴起,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影响着共享充电宝的前景。
&“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不容易做大的生意。” 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直言。
编辑 刘静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创造更多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电共享充电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