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法币改金圆劵,法币是法币 法定货币币还是法国货币的

&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知识点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习题详情
11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8.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元》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1)依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动机和主要措施。(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6分)动机:抵御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防范日本侵略。(2分)措施:通过立法手段进行;建立专门机构负责。(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根据题干信息“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回答动机,“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概括措施。(2)材料一说明了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材料二说明了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局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结合所学知识,这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也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主要考察你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相似的题目: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可见当时通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通货膨胀,法币急剧增值通货膨胀,经济滞涨通货膨胀,美元急剧贬值
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由国产最新型的导弹护卫舰“舟山”号、“徐州”号、“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等组成。以“徐州”命名军舰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徐州拥军工作的敬意。徐州在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中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元》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1)依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动机和主要措施。(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元》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1)依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动机和主要措施。(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6分)”相似的习题。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法币改革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1:23:4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当前所在位置:&>&&>&
最短命的货币——金圆券流通始末
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民党政府为拯救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维持庞大的内战军费开支,下令在全国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但是事与愿违,被其视为救命稻草的金圆券,由于漫无节制地大肆滥发,迅速酿成金融风暴,带来始料未及的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天下纷然,怨声载道。金圆券不但未解国民党政府的燃眉之急,反而作为一针催化剂,加速了国统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彻底垮台。因此,出台仅10个多月的金圆券币制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金圆券也从而成为中国货币史上最短命的货币之一。
金圆券的发行背景
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紧急法令,宣布实行法币政策,法币的发行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毕竟有所节制。到了抗战中期,由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的相继沦陷,使得赋税收入锐减,而财政支出特别是军费支出却大幅攀升,因而出现了上百亿元的财政赤字。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法币的发行额成倍增长,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初现端倪。
1945年8月,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结束,惨遭重创的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有所恢复,物价也一度降低。但好景不长,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军费开支的浩大,又使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急剧上升。到了1947年,国民党政府仅军费支出一项即接近25万亿元,法币的发行额已是战前的47万倍,物价也比战前上涨了3492万倍。无奈之下,蒋介石授意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云五和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共同策划币制改革。1947年8月初,王云五提出“统一财政经济决策机构”和“行政业务计划方案”,希求通过取消久已流通的法币,改为发行金圆券,重温第一次币制改革的成功之梦,达到整顿经济、筹措资金、应对战争的目的。
金圆券的粉墨登场
蒋介石采纳了王云五的币制改革方案,于日正式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明令在全国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收兑民间的黄金、白银和外币。其要旨有四:“一、自即日起,以金圆为本位币,十足准备发行金圆券,限期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图1)及东北流通券(图2)。二、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逾期任何人不得持有。三、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违者予以制裁。四、整理财政,并加强管制经济,以稳定物价、平衡国家总预算及国际收支。”同日,行政院等相关部门分别公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和《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以作为《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的组成部分和配套措施。
对《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和各种实施办法,可综合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金圆券每元法定合纯金0.22217公分,由中央银行发行,以20亿元的发行总额为限,面额分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种。第二,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折合东北流通券30万元。第三,私人不得持有黄金、白银和外汇,限期于日以前收兑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违反规定不于限期内兑换者,一律没收。第四,全国各地各种物品及劳务价格应照日以前的水平冻结。采取上述逐项措施,实质上是把人民持有的硬通货和外币全面控制于政府之手,仅允许民间继续保留、转让和以官定价格买卖现有金银首饰。不难看出,这种币制改革不过是国民党政府榨取国统区人民手中金银财富的途径和工具而已。
为确保币制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蒋介石派出了俞鸿钧、蒋经国、宋子文等一大批经济督导员,到各大城市监督金圆券的发行工作。同时,以“限期兑现”“没收”“制裁”等铁腕手段,形成高压态势,迫使人民将自己所有的金银外币送交银行兑换成金圆券,从而使新的币制改革在整个国统区如同狂飙漫卷,几无悬念。
截至9月底,全国各地收兑的金银外币就高达1.6亿美元。为加大收兑力度,国民党政府于9月30日又决定将全国黄金美钞的兑换期限延长一个月,银元兑换期限延长两个月。然而,新的币制改革并没能实现国民党政府扭转财政颓势这种一厢情愿和匪夷所思的目标预期。金圆券发行仅15天,汉口、重庆和广州的物价就分别上涨了21%、40%和83%,整个国统区出现了存款挤兑和物资抢购的狂潮,导致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从早至晚人满为患,米店面铺也十有九空,许多地方不得不依靠军警维持秩序。11月10日,南京爆发了大规模的抢米风波,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首都戒严令”,翌日又紧急颁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和《修正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尽管如此,事实上这对缓和局势依旧于事无补,甚至无异于火上浇油。
金圆券的短命一现
金圆券的发行和流通只能饮鸩止渴,因而注定难逃时乖运蹇的命运。1948年9月至11月,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的全线溃败,成为敲击金圆券的一记重锤。金圆券发行量越大,民众越是恐慌,物价更像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使金圆券无可奈何地走上恶性通货膨胀的不归路,招致民怨沸腾,自食其果。而币制改革的始作俑者王云五虽非最高决策人,但转眼间已由党国功臣一变而为党国罪人,一时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各方面的弹劾,被迫于11月16日引咎辞职,悄然离京赴穗。
据统计,从日正式发行,到日废止,金圆券共计流通10个月又11天。其间,即使不把字规、号码的差异计算在内,金圆券印制的版式也高达66种,其中正式发行的主币券47种、辅币券3种,虽已印制但尚未进入流通的主币券8种、辅币券1种,未印制的试样票7种。金圆券的面额共有18种,即“壹角”(图3)、“贰角”(图4)、“伍角”(图5)、“壹圆”(图6)、“伍圆”(图7)、“拾圆”(图8)、“贰拾圆”(图9)、“伍拾圆”(图10)、“壹佰圆”(图11)、“伍佰圆”(图12)、“壹仟圆”(图13)、“伍仟圆”(图14)、“壹万圆”(图15)、“伍万圆”(图16)、“拾万圆”(图17)、“伍拾万圆”(图18)、“壹佰万圆”(图19)、“伍佰万圆”(图20)。参与印制金圆券的海内外厂家有9家之多,它们是美国钞票公司、美商保安钞票公司、英国德纳罗印钞公司、中央印制厂、中央印制厂特约一厂(大东书局)、中央印制厂特约二厂(京华书局)、中央印制厂特约三厂(上海中华书局)、中央印制厂特约四厂(三一印刷公司)和中华书局。如果再具体细分,金圆券的种类和版别更其繁多,简直令人眼花缭乱。1948年11月,20亿元的发行总额限制取消后,加之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飞涨,使得金圆券的发行速度和发行总额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1949年4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达到5万亿元,5月增至67万亿元,6月竟一跃而为130万亿元,是1948年8月底的24万多倍。金圆券的票面额最初发行时的最高面额为100元,到最后出现50万元、100万元,甚至5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此时,金圆券的贬值超过2万余倍,“贬值之速,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而是按钟点来计算了”。同时,物价的上涨幅度之大和通货膨胀之严重,尤其令人为之瞠目。到了1949年5月,500万元金圆券只相当于1948年9月的1元金圆券。当时的上海大米价格是每石4.4亿元金圆券,如果以每石大米320万粒计算,那么130多元就只能购买1粒大米。一时间,社会上拒绝使用金圆券的事情比比皆是,以至于中央银行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康定、宝鸡、吉安、南昌、哈密、兰州等地分行,纷纷先后向总部告急:“各该地市面及机关行使银元,拒用金圆券。”
金圆券的寿终正寝
日和5月27日,南京、上海分别解放。人民政府宣布,自6月5日起停止流通金圆券,以金圆券10万元兑换人民币1元的比价收兑销毁。而国民党政府败逃广州后,金圆券虽然继续发行,但是“多数地方已不通用,即在少数尚能通用之城市,其价值亦逐日惨跌,几同废纸”。黔驴技穷的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在7月3日宣告停发金圆券而改行银圆券,流通仅10个多月的金圆券自此黯然谢幕。
本栏目最新热文排行榜民国的币制改革:从法币到金圆券
读《历史的复盘》,了解了许多民国人物,了解了许多民国的故事。《历史的复盘》和《金融可以颠覆历史》这两本书都提到了民国时期的货币以及金圆券出台前后的演化过程。而1948年的币制改革,是货币历史上的一段插曲,也是一个朝代崩溃前的一个重要表象。
&&&&&&北伐后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经济增长处于一段相对繁荣的时期。但是货币无法统一,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是白银充当了货币的主体,在一段时间内银元与白银并行。所谓的“废两改元”是第一次重大币制改革,而金圆券的改革是在危机关头铤而走险的第二次改革。民国初年,当时民间钱庄林立,从业人员必须能同时应付七八种不同货币,瞬间就要完成汇兑和交易,实在算得上是独门手艺。金融界、军阀、钱庄都能发行各自的货币,有数十种之多。
&&&&&&第一次相对来说统一全国货币体系是银本位制度,即用银元作为民国时期国家使用的正式本位货币。做出贡献者为袁世凯和宋子文。我们曾经见过的“袁大头”,就是以袁世凯为头像的一元面值的银元。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引进了银本位制,废两改元,铸造银币。到1933年年底,废两改元全面成功,完成了明清和北洋政府梦寐以求却无力实现的目标,也真正确立了中国的银本位地位,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银本位国家。(1)
但是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白银市场价格上涨,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动摇了银本位的基础。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将银元国有化,所有货币改成政府指定的纸币——法币。
法币即国家法定货币,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废除了银本位,采取了与美元和英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是这一制度的创立者。法币先与英镑后与美元挂钩,而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因此法币属于金汇兑本位。法币的施行实现了货币的现代化,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币制。但是由于连年战乱,法币经过十多年就走向了崩溃。
据记载,1937年的法币发行总额是14亿,八年抗战增加了400多倍,而内战三年较抗战前夕增加了47万倍,同期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2)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8月,法币发行额为5569亿元;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1月,1.15万亿元;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8月,2.38万亿元;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2月,4.8万亿元;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8月,13.70万亿元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12月,33.19万亿元;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3月,69.68万亿元;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5月,137.4万亿元;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2F年8月,法币供应量达到了难以置信的663.69万亿元。(3)
面对这种情况,国民政府铤而走险进行币制改革,即金圆券制度。于日宣布币制改革,金圆券发行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元;
2、采取十足准备金制度,以5亿美元做准备;
3、金圆券1元兑法币300万元,兑东北流通券为30万元,台币继续流通,兑美元比例为金圆券四元合一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为200金圆兑1两,与银元的比率为2金圆换1元,与白银为3金圆兑1两;
4、冻结工资、冻结物价;人民持有之金银外币应于9月30前,向当地中央银行兑换金圆券。
这就是我们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看到的方行长为了支持币制改革,将夫人的金银首饰都进行的金圆券兑换的背景情况。
&&&&&&领导这次改革的是时任财政部长王云五,他在在“八十自述”中谈到,“惟事先报告中央时,曾说明此须军事上有把握,方能实施。否则军费无限制开支,而失地日多,匪患日炽,人心动摇,即断不能办币制改革。而军方首长,皆谓军事绝对有把握,并可于几个月内,即可将北方**肃清,于是方敢放手去做。不料十月初,济南即告撤守。”
王云五也知道币制改革风险巨大,需要一定的前提,即军事上有把握,二是有美国的援助,保证发行货币的基础,方能实施,结果都落空了。中央银行也不配合,王云五希望封存各大都市银行之保管箱,在审议中受到中央银行行长俞鸿钧的坚决反对。
王云五的改革遵循了货币银行学的基本规律,发行货币要有十足的准备金,要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王云五所说的“关余”,“可充新币之准备”,即寄希望所谓的海关关税,但当时只有一个上海海关还在正常运行,财政收支很难平衡。
金圆券制度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即宣告完全失败,金圆券的发行量不仅突破了20亿的限额,而且到次年5月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80万亿,几乎成了废纸。从黑市的抢购黄金和美元,到彻底的崩溃,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使得开始支持币制改革而兑换金圆券的人受到了一次洗劫,民心丧失,政权加速灭亡。
对于王云五的币制改革,人们褒贬不一,傅斯年曾经高度赞扬王云五的改革,但实践结果却证明,在连年战乱,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所推出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币制改革,只能以失败结束。虽然王云五也考虑到了一些条件,确定的改革指导思想为“欲使币值稳定莫如使无准备无限制与不公开的发行变为有准备有限制及公开的发行”,“同时辅以平衡国际收支的必要措施并极力增加生产节约消耗”。虽然效仿了联系汇率制度,深知没有十足的准备发行新币不可能稳定,但是外部条件太差,难以实施。
王云五是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是个理想化的知识分子。1948年6月出任行宪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在他看来,“只有改革币制,才能挽救财政经济日趋恶化的局势”,“惟一的诱惑使我勉允此职,就是对于改革币制之憧憬。以故,我到任后,立即开始此项计划,而且无日不是念兹在兹........"王云五虽然具有一片爱国之心,却“不顾及币制改革大举之措,实在远超过本人才能学识,以致爱国终致误国.........”
超量的货币发行一定会带来货币的贬值和恶性通货膨胀,这已经被世界金融史所证明,1948年的币制改革只不过是货币史上一个特殊的插曲而已。即使在和平年代,控制货币发行量,使之与经济的货币化以及经济增长相适应,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信心。
(1)王巍:《金融可以颠覆历史》
(2)范泓:《历史的复盘》
(3)王巍:《金融可以颠覆历史》(2)152页;
原文地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币 兑换 虚拟货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