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是什么学派的“轮椅中的经济学”指的是什么?

   摘 要:在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弗里德曼的“F论点”无疑是最受瞩目的。通过再解读弗里德曼和波普尔等人的思想可以得出:尽"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研究
   摘 要:在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弗里德曼的“F论点”无疑是最受瞩目的。通过再解读弗里德曼和波普尔等人的思想可以得出:尽管考德维尔在综合了哈奇森、马克卢普和博兰德等人的评论后得出了方法论多元主义的结论(支持这一论点的还包括李和平主张的多元性综合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证伪主义思想在弗里德曼学说里是有其支配地位的。波普尔的思想是弗里德曼方法论的基本着眼点。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6894108.htm   关键词: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研究       一、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解析    20世纪中期,西方学术界对新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关于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定和市场出清假定提出了很多的批评,布罗克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具备很好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因为其假定是非现实的,因为一个没有利他情感和动机干扰对财富及其效用的纯自利追求的人是不存在的,从非真的前提出发只能导致非真的结论。弗里德曼撰写《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目的是就当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所进行的回应。弗里德曼认为,判断一个假说能否成立的唯一标准在于该假说的预测能力,不在于其假说本身的现实性。他认为,那些真正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假说所包含的假定,通常是对现实的不精确的描述性表达。而且,一般说来,某一理论越有意义,其假定就越不现实。这个观点即是弗里德曼F论点的核心思想,即假定的现实性是富于意义的理论的必然特征。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使用了两种假说,一种假说所能适用的条件,而不是验证这些条件(假定)本身是否符合现实,恰恰相反,“那些真正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假说所包含的‘假定’,通常是对现实的粗略的、不精确的描述性表达。而且,一般说来,某一理论越是有意义,其‘假定’就越不现实。”    (一)树叶假说类比    弗里德曼用一个生物学类比―树叶阳光最大化假说―来说明:假说的有效性不能用假说的现实性来检验。树叶阳光最大化假说的含义是,树叶的趋光性特征,是指树叶的本能是趋光避阴的,即每一片树叶都是按照阳光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来为自己占据有利位置的。显然,这样比较拟人的假定树叶具有实现自身阳光最大化的意志是不现实的,因为叶子不可能有计划地来安排生长。该假说中的假定虽然是虚假的和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根据以上假说所得出树叶趋光性的结论与日常经验是一致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该假说具有了很大的合理性。在这里,可以把这种假说看成是经验主义思想的一个变型,即假说可以是一种对现实情况的虚假描述,而且假说的非现实性不能用来否证假说的合理性,这也是弗里德曼的第一个类比中所要说明的东西。    假定的非现实性与假说的有效性无关这一结论有所不同,因为“假说”与“假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然而,弗里德曼并没有意识到二者的根本不同,这也是导致此后大量的无谓的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家都知道,假定方法是理论建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按照这种方法所建构的“树叶假说”确定地说明了如下事实:由于阳光对叶子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所以在阳光较多的地方叶子生长的更加茂密,同时,与树叶阳光最大化假说相比较这种事实描述的方法并不能说成这一假说的简便形式,因而这种假定方法可以被看成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另外,在弗里德曼看来,生物学上的树叶阳光最大化假说与人类学上的经济人效用最大化假定,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藉此可以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假说“F一命题”:对经济学假定问题的一个批判性考察提供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证明。    (二)职业台球手类比    弗里德曼用一个人类学类比的职业台球手假说来说明:经济人利益最大化假定在人类生存论意义上也是合理的。与树叶假说相比,职业台球手假说与理性经济人假定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职业台球手假说是指,当职业台球手参加比赛时,他的击球有着超越业余选手的准确度,可以看做其具有洞悉并计算有关台球游戏的运动规律。很显然,此假说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弗里德曼在此认为,我们对该假说的信心并不是基于职业台球手真的根据该假说所描述的过程行事,而是说明了这样一个概念,如果职业台球手不能按照专业数学家和专业物理学家一样去了解台球的运动规律,那他从一开始就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台球手。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论证,事实上职业台球手不可能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也可以间接推导出来,经济人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性经济人假定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计算过程,但是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弗里德曼对经济人最大化假定所作出的证明是生存论证明,不同于传统的帕累托最优证明。生存论证明说明了,如果经济人不按照利益最大化假定来行动,那么市场将会通过“优胜劣汰”机制进行“自然选择”,迫其竞争失败从而退出市场。因此,弗里德曼坚持认为,对理论的假定现实性检验没有任何意义,理论的功用在于预测,只要与经验数据相吻合,理论就是条件有效的。    弗里德曼对于假说的检验方法是F论点的理论核心,本质上说弗里德曼的检验方法是证伪主义的。我们先来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波普尔认为,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并不像逻辑实证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其命题能够被证实。事实上,由于个别与一般之间的不对称性,证实是不可能的,证实原则不足以揭示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本质。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科学之所以能与形而上学、伪科学、宗教等区别开来,关键在于科学从逻辑上可以或者有可能被证伪、反驳或推翻。他认为,只有具有广泛经验资料和较高逼真度的理论假说往往容易被经验所证伪,从而剔除错误,显示出科学理论的真正品质。这是科学知识进步性的实质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科学周期性发展的四阶段模式:P1-&T-&E-&P2……其中,P1表示问题,即科学开始于问题,T表示某种猜想和假说,E指经过检验,批判和证伪而剔除错误,P2表示新的问题,即新一轮的提问和科学探索的开始,按这种科学运行模式,科学应是开放的、无限的、发展的、具有形态上的周期性特征。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在假说的检验方法上跟波普尔高度一致,讽刺的是,没受过多少哲学训练的弗里德曼用实证为自己的理论命名,因为波普尔和以卡尔纳普为首的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思想完全相反。弗里德曼在无意识中借鉴了波普尔理论的只鳞片爪,他在经济学理论的检验方法和标准上做到了独树一帜,他了解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联系性,这两者都没有确定可靠的实质性知识,而只有很多无法被证实,但却暂时无法拒绝的假说。对于这些假说,学者们拥有或多或少的信心,这取决于它们所包含的经验的可靠度。在这个角度说,弗里德曼的理论功能主义倾向十分明显。
   二、对F论点的争论    (一)萨缪尔森的“F扭曲”    萨缪尔森和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等人并不同意弗里德曼的前提假设不需要证伪的观点,他们认为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在原则上存在错误。弗里德曼的“F论点”被萨缪尔森戏谑地称为“F扭曲”,用以指称“假设和推论的不对称性”。萨缪尔森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观点更加偏操作性,他认为理论的表述应该天生容易被经验事实所“证伪”。萨缪尔森主张假说的论证原理应该有操作意义,这种操作意义是经验性的,经验性的东西应该具有可证伪性。萨缪尔森的操作主义后来发展为描述主义,强调加强经济学的科学描述力。他认为,经济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可运用的有意义的定理”。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完全解释的愿望是科学所不能及的,因此经济学家应该着眼于扩大经济学的客观现实性的描述能力。萨缪尔森的操作主义原理实际上是以维也纳圈子里的语言表述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二)弗里德曼是一个杜威意义上的工具主义者吗    弗里德曼的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被博兰德指认为是科学哲学中的工具主义,从而引起经济学方法论上的持久争论。经过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广泛地研究和争论,一般把弗里德曼在经济学领域中所作的工作看成是杜威的工具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弗里德曼的立场与杜威的功用主义非常接近,即理论所包含的概念应该被认为是在观察经验时所使用的假设,其提倡经验产生的结果来进行检验,随着研究的深入,要根据它是否导致新的洞见来判断。可见,在处理方法与实践、理性工具与目标的关系上,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在广义上说也许就是在经济学上运用的杜威意义上的工具主义。对此,弗里德曼承认博兰德等人赋予其工具主义的称号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也说过,他对于方法论和经济学哲学的观点可以同波普尔的观点结盟。丹尼斯指出,把弗里德曼的观点赋予杜威工具主义的称号是一种误读。第一,杜威并没有把理论描述为产生预测的工具。第二,杜威是一个完整的哲学家,而弗里德曼显然并不关心经济学中的认识论和本体论。    (三)为什么弗里德曼是一个证伪主义者    弗里德曼在晚年曾公开声称自己深受波普尔等证伪主义自由精神的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证伪主义对于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的经济理念和经济学态度的影响之上,表现在证伪主义哲学思想与弗里德曼自由主义在经济哲学、经济信仰和经济伦理、经济政治思想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上。波普尔开放社会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等自由主义流派、哈耶克的极端自由主义流派在经济思想,它们经济精神和经济伦理上不谋而合,不约而同地达到内在统一、完美和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1] &米尔顿?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者的贫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 &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李和平.弗里德曼论点及其争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 &杨建飞.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新版)为理性生活提供了基本指南。它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必备知识,不了解这些,你很可能会被生活的洪流所淹没。《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新版)通俗易懂的风格、充满睿智的论述不仅是喜欢经济学的读者最合适的读本,也可以成为在经济学迷宫中摸不清方向的学生最好的教学辅导书。一句话,《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将教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制定合理战略,让你更从容地驾驭生活。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编辑推荐
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以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本书中所谈到的经济学问题是许多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它既包括一系列的理论、经济学家的直觉判断,也包括许多实际生活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天才的解决方案。所有这一切都是以“人类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为前提,由此,我们开始去征服这个世界……
“戴维·弗里德曼的著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人千世界的窗户,通过它,我们了解到的倡导者是如何思考的。作者无疑是一位有才华的教师,他有本事从杂货铺里的油盐酱醋说起,然后层层深入,最后使读者的认识上升到的高度;他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论述的作用。由此,我们看到他驾驭理论、揭示复杂事物本质的能力,如同遇到了交通堵塞却可以毫不费力地抽身一样。”
——《纽约时报》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避免了教科书中用数学解释经济学概念的做法,作者的努力与本书所达到的效果实在令人钦佩。
——《》杂志
没有人会想到,论述经济学的书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自如,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戴维·弗里德曼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你会发现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令人着迷。我保证你可以从中受益。
——《Byte》杂志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内容简介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一条条长队,我们需要判断哪一支队伍速度较快;在选举时,我们需要决定投票给哪一位候选人;为了争取一份满意的雇佣合同,我们需要与对方讨价还价;为了获得理想的婚姻,我们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千挑万选——在做出这种种决定时,我们有意无意地会运用一些经济学知识。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作者简介
戴维·弗里德曼博士的父亲是诺贝尔奖得主。戴维在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虽然并没有受过正规的经济学教育,但凭借其渊博的经济学知识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和讲授经济学课程。他的代表作是《》,该书被认为是学习价格理论的入门读物。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目录
第一部分 既有益又有趣的经济学
第1章 交通高峰、理性婴儿及其他
第2章 行动胜于雄辩
第二部分 价格=价值=成本:解决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第3章 纸上谈兵:关于选择的图形分析
第4章 付出多大代价才能离开荒岛?
第5章 无米之炊:单一投入条件下的生产
第6章 时代的贸易理论
第7章 汇总:简单经济条件下的
第8章 宏伟蓝图
中场休息 到此为止,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第三部分 寻找真实的世界
第9章 老板、工人及其他
第10章 垄断既有乐趣,又可获利
第11章 难题:博弈论、策略行为、
第12章 时间……
第13章 ……还有机会
第14章 分配问题:分配维谁?分配多少?为什么?
第四部分 替代伦理学:经济学家如同法官
第15章 观点总结
第16章 什么是效率?
第17章 不尽如人意的调控
第18章 :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幸福、富有、睿智和已婚
第五部分 应用:常规和非常规
第19章 法律与香肠:政治市场
第20章 理性罪犯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
第21章 爱情和婚姻经济学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媒体评论
生活经济学就是&常识与知识&比照 来源
任何的经济多离不开生活.商业经济是建立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生活脱离了这两个价值,世界会何处去?
生活中的常识性的东西何尝不是经济领域的常识?经济领域的知识性又何尝不是生活中的常识?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我痴君莫笑)
(夜深人静)
第三方登录:出自 MBA智库百科()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的理论,而是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商品价格以及和的价格;。
  1、同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的预期收益率、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强调与恒久收入和各种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认为:
Y是实际恒久性收入;
W非人力财富占 的比率;
rm货币预期收益率;
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
u其他的变量函数。
  他强调的波动幅度比小得多,且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
  1、影响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因此,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由于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欧洲复兴等事件先后发生,世界经济长时期萧条,因此,从1936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是“萧条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的全盛时期。但在这之后,大规模现象已经不是世界经济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通货膨胀问题。到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又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这种经济环境大前提的变化,导致了货币数量说的复兴。
弗里德曼的前提假设与凯恩斯的假设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差异:
  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世界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图2-10,产出量(Y1)接近或达到了充分就业的产量Y * 。如果仍然按照凯恩斯经济学指导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行事,则必然有总需求的进一步攀升(从AD1到AD3),其结果只能是“滞胀”――只有价格上涨,没有经济增长(价格从P2到P3)。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从P1到P2),价格或多或少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从Y1到Y * );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60年代以来发生的持续通货膨胀,不能不对人们关于下一期的价格预测发生影响。价格预期一定有三种情形:看涨、看跌和不变,前两者都会对人们的支出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发生作用。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说,“大多数人预期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2. 货币量的层次为 ,即包括货币和
  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了广义货币层次上,即业内人士所说的 。众所周知,货币的定义有许多种,譬如,美联储对货币的定义就不下6种。多数经济学家是从纯理论角度,即货币的功能方面来讨论货币定义的。而货币学派则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确定最适当的货币定义的标准是:
  (1)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如,M2与GDP的相关系数若分别大于M1、M3与GDP的相关系数,则M2作为货币的可能性较大。同时,还要看第二个标准。
  (2)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如,M2与GDP的相关系数要大于M0(现金)、Dd(活期存款)、Dt(定期存款)与GDP的相关系数。
  上述两个标准必须同时满足。弗里德曼和(,1915—)就是根据这两个标准确定M2是最佳货币定义的。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著名论文《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在文中,弗里德曼将货币需求理论函数表述如下:
      (1)
  式(1)中的符号意义、函数与自变量的相关关系如下:
  1、Md为,它是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决定的。
  2、P为价格指数,为了实现正常消费或经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所需货币量就应该越多,二者正相关。
  3、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其中,rb为债券利率。比较费解的分式是债券利率的预期变动率。为什么写成这种形式呢?我们对此做一简单的解释。经验指出,债券利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rb = f(t)。若求函数在任一点上的变化率,则要对函数求对数的导数(lnrb)t。根据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有
   (2)
  弄清了数学表达式的意义之后,再来讨论一下变量与函数的相关关系。当期债券利率减去债券利率的预期变动率,就是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上升,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加大,理性的经济个体必然要尽可能地减少货币需求量,用有较大预期收益的。反之则反是。显然,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4.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其中,re为;为预期资本损益率,即股票价格变化率,数学意义同前; 为股票收益率的预期变化率。
  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的机理与债券相同,变量与函数Md也是负相关的。
  5. 与前面的道理相同,为预期价格变动率。如果预期物价上升,就意味着下一期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于是,人们势必会减少货币持有量,以其它能保值的资产保值。反之则反是。Needless to say,二者是负相关的。
  6. w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按弗里德曼的思路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人力财富+物质财富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中, 与 是什么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弗里德曼没有说明。而且,在货币理论界,对此也无普遍接受的研究结论。
  7.Y为“恒久收入”。恒久收入不同于我们经常使用的“统计收入”概念,它是统计收入与“临时收入”的代数和,换言之,恒久收入的统计量是统计收入的几何加权平均值。弗里德曼为什么用恒久收入替代一般的国民收入呢?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在长期中,假定一个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月薪6000元,他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消费支出习惯,因而决定了货币需求量。他不会因某一个月收入偶然的提高或降低而改变自己的消费支出习惯,从而货币需求量。譬如,增加了1000元,他可能用其购买公债;减少1000元,他可能卖出一部分手中的公债,以保证消费支付习惯不变。如果他确信平均收入从此就提高(降低)到了某一新的水平上,他将调整自己的消费支出习惯,从而决定新的货币需求量。这里所说的“平均收入”,大致就是“恒久收入”的含义。
  恒久收入与Md的相关关系如同凯恩斯的收入与Md一样,是正数相关的。
  8.u为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它随机因素,如偏好、与货币有关的制度变化等等。显然,由于u的随机性,它与Md的关系不定。
  需要说明,在许多经济学专著中,变量与函数的关系都是用一阶偏导数来表示的。我们知道,导数是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变化率,是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率。这个斜率大于0时,自变量与函数同升同降,正数相关;反之,斜率小于0,自变量与函数反向变动,负数相关。
  后来,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弗里德曼将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简化为:
  式(3)中符号的意义如下:
  1.为;
  2. Yr为实际恒久收入,即;
  3. w、u的意义同式(1);
  3. Rm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可以理解为定期存款的预期收益率。这是个新出现的变量,因为它是度量持有货币收益的,所以,它与货币需求之间应该是正相关的。
  4. Rb相当于式(1)的;
  5.re相当于式(1)的;
  6. gP相当于式(1)的。
  除了用简单的符号代替了式(1)中的某些艰涩的数学表达式、加入了货币收益率变量之外,式(3)与式(1)的显著区别是,函数用实际货币需求取代了名义货币需求Md。这是怎么转换的呢?换句话说,价格变量 是怎么跑到等式的左端去的呢?
  弗里德曼进一步假定,函数由实际变量决定,即与衡量货币变量的名义单位完全独立。如果衡量物价、名义收入的单位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也作同比例变化。用数学语言描述,即式(1)对 和 是一阶齐次的。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高等数学:
  若某一函数的自变量乘以常数&,该函数值以&n的倍数发生变化,则该函数称为n阶齐次函数。设,函数f(x,y),若f(\lambda x,\lambda y)=\lambda f(x,y),则该函数对x、y为一阶齐次。
  这样,式(1)可以写成:
    (4)
  令,代入式(4)则有
    (5)
  按式(3)的符号简化、加入货币预期收益率,即
  在式(1)的基础上(为方便起见,将符号简化),弗里德曼进一步假定:,则有
    (6)
    (7)
  令,将名义收入写成PYr,代入式(7),得
  Md = kPYr 或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事后相等,可以去掉货币需求符号的下标
  M = kPYr 或
  令,代入式(8),则有
  MV = PYr(9)
式(8)简直就是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式(9)与几无二致!不过,弗里德曼“新货币数量论”的持币率 k 或货币流通速度 V 已不再是常数,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从可以看出 k、V 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虽然在形式上反映了凯恩斯的影响,但函数的内容则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精密。就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1)、(3)两式而言,基本上被学术界接受,没有什么争论了。但是,弗里德曼运用齐次公式,将货币需求函数转换为式(8)或(9),无疑是对古典货币数量说的重建。同时,弗里德曼认为,新货币数量论的 或 虽与剑桥方程式的 及费雪交易方程式的 之常数推论有别,但它们基本上是稳定的、可测的函数,甚至“比消费函数或其它主要函数更为稳定”。
  在《年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弗里德曼做出了实证研究结论:在将近100年的时段上,美国货币流通速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度减慢。将大时段拆分的情况是:年,货币流通速度从4.97下降到1.91;年,货币流通速度无明显变动;年,货币流通速度有所下降;1946年以后开始回升,但仍低于1920年的水平,也低于1914年的水平。
  对于V每年递减1%的问题,弗里德曼受到了同行激烈的挑战。后来,弗里德曼本人也承认这一结论是有问题的。经济学大师的这种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包括的变量多、形式复杂,可以在无损主旨的情况下加以简化。我们从式(3)开始:
      (3)
  1、假定u稳定。因为,与货币相关的制度通常是比较稳定的,偏好、习惯等因素也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可以视为一个常量从函数中略去。于是有:
      (10)
  2、由于财富的构成比例
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比较稳定的,它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会有显著的变化,所以也可以从函数中删除。于是有:
       (11)
  3、根据一些国家的,只有当(或写作gP)变动幅度很大、持续时间很长时,才会对货币需求量产生显著影响。经验指出,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此,也可以略去。于是有:
    (12)
  4、一般情况下,狭义的货币收益率Rm仅指Dt的利率,这个利率通常也不高。如果将定期存款Dt所获除以M2(M0 + Dd + Dt),计算出的利率应该是相当低的。况且,银行利率的变动一般又是相当缓慢的。因此,该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应该是极不显著的,可以略去。于是有:
      (13)
  5、两种的Rb、Re是受大致相同的因素决定二者高度正相关,用一个收益率作变量,完全可以替代和反映出另一个收益率的变动。因此,可以将二者合并,不妨以“”统称之。若市场利率仍用 表示,则有:
      (14)
  式(14)即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最终简化式。
  要做的工作是,确定函数中各个独立变量的作用。具体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如何?货币需求对收入或财富变动的敏感性如何?货币需求对其它列入或未列入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的依存程度如何?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基本概念的问题,即货币是什么?究竟采用哪个层次上的货币量较为适宜?
  除了构造科学的模型和运用正确的计量方法之外,实证研究的是,能够获得可靠的统计数据。事实上,若无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就根本无法进行。因此,实证研究的数据多得自于统计工作比较完备的美国、西欧和日本。
  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简化式(14),实际货币需求是由实际收入和市场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但是,式(14)仅是一般函数形式,需要将其以某种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弗里德曼及其货币学派在大量的中摸索建立了如下方程:
      (15)
  式(15)是一个幂函数曲线的回归方程,a,b,c是由回归分析决定的参数。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非线性方程有一定困难,可以用对数方法把非线性方程化为线性方程:
      (16)
  式(16)是一个二元回归方程,被认为是“近年来货币数量论者通过大量的对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基本公式”。回归系数可用求得。货币学派根据美国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
  ln a=3.003  b=1.394  c=-0.155  R2 = 0.99
  将上述回归系数写入方程,有
      (17)
  式(17)中,M为广义货币M2,Yr为实际恒久收入,i为4—6个月商业票据利率。式(17)表明, Yr与 i 的变动可以高度解释(拟合优度R2 = 0.99)M的变动,且实际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394。收入弹性说明,当实际收入提高1%时,实际货币需求将提高1.394%。反之则反是。同时,式(17)还说明,实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5,即当利率提高1%时,实际货币需求下降0.155%,几乎无弹性。
  不过,对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结论,弗里德曼自己也多有修正。
  1959年,他认为是1.8;
  1970年,他认为是1.0~2.0,并将其分为1.0~1.5和1.5~2.0两段。
  无庸讳言,在实证方面,许多学者与弗里德曼及其货币学派有分歧。
  1、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的框架,摒弃了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理念。
  2、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理论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忽视货币量的偏颇
  3、在中,首先设置了预期物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地位
  4、严格地将名义量和实际量加以区分。
  5、特别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改正了以往学者们在经济理论,尤其是在货币理论中只顾抽象演绎的缺陷,使货币理论更向可操作的靠拢了。
  1、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仅限于债券利率,收入为即期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则包括各种财富的收益率,收入则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以利率的为基础的,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即对利率不敏感。
  3、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函数高度稳定。
  4、凯恩斯认为,是由决定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一个间接作用的过程,即经由利率、及作用而作用于和国民收入。弗里德曼则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则直接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变动,所以货币是决定总支出的主要因素。
《货币银行学》.第二章 货币需求.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李军,杜继勇,李海东编著.金融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5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7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