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波动有什么变化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4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积分
0人评价7页
0人评价2页
1人评价2页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6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2积分VIP价:1积分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我国的经济周期属于()波动。
C.古典型周期
D.增长型周期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低谷时经济负增长,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
B.低谷时经济正增长,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
C.低谷时经济增长率为负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
D.低谷时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
A.0.85%
B.1.25%
C.1.54%
D.3.65%
A.两因素分解法
B.三因素分解法
C.经济增长率
D.全要素生产率【专题讨论】如何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经济走势?
热情 专业理性
长江产经 产经智库 原创之库
本周,人民日报理论部的于春晖老师提出希望针对“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经济走势”展开讨论,在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教授和于春晖老师的带领下,群内专家们针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我们精选了大家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发布于这一期推文中,如果你有什么有趣的观点或是希望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评价,都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
如何看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经济走势?
刘志彪(长江产经院)
2017年一季度GDP增速达6.9%,连续两个季度回升,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超预期增长。短期看,这与供给侧去产能有直接的关系,严厉的去产能行动,使行业供求趋向平衡、上游价格趋涨、企业利润改善。但从整年度情况看,一季度经济的反弹很难延续下去,随着各地严控房地产的政策不断加码、出口形势和金融去杠杆等政策的影响,二三四季度经济继续高速上升的概率不大。漫长的结构调整、经济分化任务远未结束。
相对比去产能,三去一降一补中其他任务完成的得不能算很好。去杠杆直接对准金融部门,不是非常妥当,导致了经济直接的波动。因为我国的杠杆率最高的部门,不是政府、不是金融部门,更不是个人部门,而是实体经济部门。现在金融部门要的是规范杠杆而不是去杠杆。我觉得去金融杠杆的提法也不是很科学,因为金融即杠杆,杠杆即金融,他是不能去杠杆的,只能降杠杆或者规范杠杆。
对降成本,中央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各级政府也摆出了各种积极的姿态,但是在生产要素成本趋高的总体态势下,政府对降低要素成本、尤其是降低人员工资成本的空间并不存在,主要的空间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尤其是降税降费,而这显然没有根本的、实质性进展。
对于补短板,中央明确指出的是要补四个短板:一是生态环境;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精准扶贫;四是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这四个方面大多与民生幸福有关,其未来的投资力度直接关系到稳增长、创新驱动和民生保障任务的完成程度。它们也是替代外需不足、加大扩大内需力度的关键点之一。
未来宏观经济管理的着重点,我觉得仍然在中央领导提出的要“加强预期管理”方面。可惜这个提法一直没有引起实践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宏观经济预期管理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向起着最为关键的调节和导向作用。防止预期不断恶化,就是制止经济不断地下滑。结构调整下的经济分化和产业升级,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行为,需要有稳定的投资者的长期预期来保证。为了增加外资、民资等实体经济企业的投资信心,必须坚决地抑制虚拟经济长期取得过高的利润的格局,必须给民营企业减税减负,必须坚决地遵守过去给予外资、民企的优惠政策的承诺,必须尽快甄别纠正一批侵害民营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
过去中国是资本短缺、商品短缺的“双短缺”经济,现在是资本过剩、商品过剩的“双过剩”经济。前一环境下,产业升级要用产业政策,以推进产能迅速增长;后一环境下,促进产业升级要用竞争政策。如要多用补贴用户和消费者的政策,少用或不用补贴生产者的政策;要保护竞争,但不保护竞争者;要在去产能中救劳动者,但是不救僵尸企业等等。
柯杰(正善资本):
生产制造企业仍在艰难维持,间接融资仍很难,但创新性已有加强,正在迭代升级,不断淘汰低技术含量低毛利的产品。AI+传统行业欣欣向荣,资本关注较多,确实能为客户创造价值。
宋凌炎(江苏精诚&精缦毛毯)
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并不是太乐观。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到智能制造看,未来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很多企业还是会面临倒闭,加上国际形势、川普减税等影响,制造业的陆续外流,股市不景气造成股民恐惧状态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猛涨以及消费升级,但是工资的整体涨幅跟不上消费,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老百姓以及工薪阶层日子也不好过,加上“一带一路”尚属初级阶段,也就是投入阶段,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益;故而当前形势我认为是疲乏的。
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分析,整体肯定是好的,只是强大的中国就像造航母,需要不懈地努力,需要一个过程。当中国的智能制造以及转型升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引领世界潮流,将迎来第二次经济的突飞猛进,让世界刮目相看;另外届时“一带一路”的布局也将为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铺开一条黄金大道,亚投行将让全世界认同,人民币也将与美元一样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在同步进行,缩短了经济发展历程,加速了经济发展。
叶蓁(中国人民银行)
宏观其实应该看长期,或者长期看宏观,短期看微观。具体的微观不能简单从数据出发,而应该更多从人或企业的基本点出发做分析。现在的基于统计数据的宏观分析,与实际微观出现了较大偏差。原因有很多,既有统计上的问题,也有结构性因素。
周景梅(扬农化工)
就农药行业来说,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目前农产品价格很低,有不少是20年前的价格,农民种粮积极性低,通过使用农药增加粮食产量的愿望在降低;农药市场表现为整体需求低迷。二是退城进园的压力。近年来,江苏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等指导性文件,对企业退城进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搬迁。三是安全环保的压力。中央环保督查今年将首次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全覆盖,目前正对15个省份展开督查。江苏省同时还出台了“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检查力度空前,处罚问责加大。外界对于安全环保的监管是越来越紧,要求也越来越严,严峻高压的形势容不得农药企业出一点闪失。否则,不可能做到长治久安,连生存都会非常困难。当然,压力的背后,也面临着一些机遇。一是从宏观层面看,国家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税费,今年7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将从13%降至11%,对企业是一大利好,有利于减少支出。二是从市场层面看,我国到2020年将全面退市高毒农药,对于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产品使用量预计将有所增加。
刘建森(徐工集团)
我的感受:1、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上半年好于去年同期;2、出口大大好于去年,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了工程机械出口;3、行业分化加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4、工程机械的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可靠性与先进性,尤其是可靠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5、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高端、大型产品上的成本优势仍然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基于制造业的服务产业的发展,还应该包括建筑、采掘、建材等产业的服务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并挖掘现有的设计、工艺流程、营销等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转型升级。
马步洋(Metalink新材料)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难言乐观,时有波动并未稳步向好、走出L型底部还需时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存在广泛结构性问题、体制因素本质依旧改革停滞。主要印证是虚拟经济泡沫泛滥、风险居高、股债房骑虎难下,实体经济产能过剩、金融避之、多数企业举步维艰。矛盾见结构难解,根子在体制回流。创新主体民营经济于困苦挣扎中寻觅转型升级之径,维持中国经济成功过关一丝希望。
根据近年来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先救急切问题而后处置其它,个人认为(1)金融去杠杆、调错配,反复试探绝不轻易大幅盲动、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风险底线,这一点近期正有实像观察;(2)实体停止成本挤压、温水煮蛙,主要就是消除减轻抑制房地产等基础物价带动的营商成本全面持续上升,为实体经济提供转型升级喘息之机,这一点是要相信中国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与长跑耐力,为此,尽快至少部分实行房地产税及有关税收分享及按事权重分归属、釜底抽薪抽掉房地产肆虐绑架政府与金融的底。
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观察,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势能重组之关键期。由于矛盾复杂、相互牵连、改革停滞,中国经济尚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盘整期,旧有增长推动手段边际效益衰减无力,如无系统性改革措施统筹入场,民间创新活力不能解放释出,则无法判断此段盘整持续时间,希望自系统性改革始。
宋圭武(甘肃省委党校)
从世界经济形势看,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带动的潜力有限;从中国经济自身发展趋势看,经过三十多年的高增长,成就巨大,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客观需要有一个休养解决阶段。经济休养的时间可考虑5到10年左右,也就是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应主要体现休养精神。如何休养,主要任务是消肿、固本、强基。另外,在修养期,国家经济增长率可调整到5%左右即可。另外,经济休养需要成本,这成本需要全民承担,因为政府负担最终也是群众负担,但富人应多承担一些。为此,建议在修养期提高财产类税收和高收入人群类税收。
王世文(苏州科技大学)
当前宏观经济内外政策空间余地大都缩减,货币政策尤其突出。中美经济增长的内生周期不一致,对去杠杆造成挑战。去,面临经济失速和资产价格波动的挑战,形成去杠杆风险。不去,又面临高负债风险,资源也无法实现从低效、无效向有效部门的转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法落实。两难之中,依赖政府政策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需要很长时间。从微观方而,就苏州而言,近一年半来微观主体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活跃度不断增强。
韩平(哈尔滨商大)
民间创新活力不激活,市场主体地位不真正确立起来,政府和市场边界始终模糊不清,产业支柱作用不树立,中国宏观经济调整不规则性波动趋势会加剧。
徐琴(江苏省社科院)
个人以为,中国长期以来用官员的励精图治推动改革开放;如今面临转型关口,急需治理理念的转轨,需要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取代儒家的励精图治范式,来自民间和基层的创新能力才可能激发出来。治理理念和范式能否转轨,大概率地决定着创新能否实现、转型能否成功。
再看看改开成绩单最漂亮的时期和地区,也都是轻管制的成果。高层只需把握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对民间和基层的各种创新跟踪、比较、筛选、认定、倡导式推广。
王相林(海峡银行)
首先要轻计划思维,政府不要试图直接干预资源配置。事实证明,这几年的供给侧改革的举措,无论是房地产去库存还是去过剩产能,还是对金融市场监管的乱拳出击,都有不合理之处。同时,要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塑造公平、法治的市场秩序,这方面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第三,制度改革上要旗帜鲜明回到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要让民众有信心,对制度改革有稳定预期,如此才能调动经济发展的各种微观要素。
周斌(省邮电规划设计院)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应该还是趋稳。
不同实体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1)整体制造型企业仍然处于低利润、高成本的转型期。转型更需要在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商业模式、分配方式、产品内涵等多方面有变化,需要一种类似日本或德国整体的创新革命;2)具有一定垄断资源尤其大型央企随着国内转型改革、特区、新区、自贸区经济以及国际一带一路会得到新一轮的发展机会,这是未来稳定的基石,但长远活力创新不足,看混合所有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3)核心技术、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是未来实体经济能否再次腾飞的三个关键。
中国经济需要逐步解决过去发展中的问题,这些对新一轮经济增长已经带来阻碍,如环境,高成本,粗放经营,对地产经济高依赖等,这些在试点解决,但碍于政绩,不破不立还需要更多努力。
伴随着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以及销售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互联网虚拟经济将是新的经济革命,但它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引领新技术如区块链、fintech、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并首先应用;另一方面尤其必须真正与经济发展根本实体经济相结合,对传统产业的促进以及一定要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新型制造业。
对于未来,应该是W型拉锯增长,但上下的幅度应该逐步趋缓,同时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稳定或者转变为斜线向上增长后在较高点趋缓增长;或者就是斜线向下较低点趋缓增长;关键就看国家对经济新一轮改革是否得到成功:在传统制造型产业转型;新兴制造型产业培育并壮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深化是否成功;虚拟经济对服务业,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等。
楼稼平(宁波布衣)
一、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数据
1. M2/GDP在今年一季度,依然继续其增长的态势。
2.尤其是,自央行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AggregateFinancing to the Real Economy,AFRE)统计数据的2015年以来,M2/AFRE几乎总在1的上下浮动(2015年略大于1,2016年、2017年4月底略小于1,似乎显示着AFRE增长更快于M2的趋势),结合M2/GDP数据看,就意味着金融杠杆还在加长,但杠杆的边际效应却在下降。
3.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FER)增加难,而稍有松懈则下降快。如以M2/FER来看,这个数字的继续增加,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承受越来越大的贬值压力。
二、金融杠杆或许存在非对称弹性
由上,可知当前M2约略等于AFRE,故M2/GDP的意义约略等同于AFRE/GDP,即金融杠杆。
当AFRE/GDP小于1时,GDP的增量,除了来自AFRE增量的推进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制度、技术、人口等)的贡献。故,仅以AFRE角度来看,可说杠杆的边际效应明显,或GDP对杠杆有着灵敏的弹性;而当AFRE/GDP大于2时,GDP几乎完全靠金融杠杆撬动,是为杠杆的边际效应钝化。当此之时,压缩AFRE或降杠杆,将直接导致GDP的失速,比如AFRE压缩1%,GDP可能下降0.5%弱。
三、当前的问题
1. 为什么这几年M2/GDP或AFRE/GDP增长到2,CPI与汇率还能保持稳定?这种状态究竟还能保持多久?目前是窗口期,还是新常态?如果是新常态,那就听之任之;如果是终将逝去的窗口期,我们还能淡定吗?
2. 去杠杆将导致GDP下降,是否可以忍受?忍受的阈值极限是多少?年ΔGDP低至4%可以吗?
3.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忍受期间,是否可以唤醒制度、技术等因素以实现对AFRE的替代与超越,从而使年ΔGDP恢复到6.5%以上?
四、窗口期的政策建议
1. 如果汇率承压到一定程度,不妨实行临时的外汇管制;
2.住宅限购政策必须尽快调整,全面放开一手房市场(不限购,可限贷),以此取得市场对政府实行二手房市场管制的同情。对二手房市场的管制要点:——对售出:规定限售期,在限令期内的转让规定略严的条件;对购入:按已有套数限购,但不限贷。
3.合并县市区级行政区划。以宁波为例,民国时期的鄞县,现已拆分为三个区,还有高新区、东钱湖区等。如果将这五个区合并为一个区,则至少可以减少四套班子。全国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因此,如果能在窗口期内尽可能大规模地合并县市区级行政区域,就可以为未来的减税腾出空间。
陈东(南京大学)
一、宏观盈利好转的背后,民企利润被进一步侵蚀
虽然今年以来,宏观上赢利能力有所好转,但主要体现在上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致工业品价格大涨,上游行业利润明显增加,国有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这种利润的增加并不是全行业的增加,而是挤压中下游行业利润的,中下游以民营中小微企业居多,生存没有较大改善,甚至更差。
二、投资行业,国企隐性“与民争利”
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开始从高赢利行业的建筑、水利、公共设施、文体娱乐等领域有所退出,大举进军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制造、汽车、煤炭、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这些行业表面上ROE都不高,因此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国有企业开始不再“与民争利”。但背后的情况是,进军的行业都是2016年盈利状况均出现了大幅改善,这背后是挖掘机、汽车的销量大增,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退出的行业都是在盈利上出现了消极的变化。国企“为民让利”只是一个静态表象,更多的是一种“与民争利”的冲动。
三、金融去杠杆,民企更受伤
金融去杠杆是近来国家主抓的工作之一,货币投放“缩短放长”、公开市场“准加息”、MPA考核升级,委外清理,股市、债市、期市全方位熄火,企业融资能力难度整体加大,背后的是民营企业的“雪上加霜”。在央行信贷投放额度管控的背景下,银行会倾向于对国有企业诉诸的表内表外信贷提供相对便利,而压缩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而民营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第三方监管质押贷款、土地合作社抵押贷款等品种还难以操作。整体情况,民营企业大金融去杠杆背景下,融资变得非常困难。
四、其他困难
缺土地,各级政府往往把有限的土地指标优先安排引进的大项目、国有大企业上,民营中小企业很难争取;缺人才,高端人才”引进难“、专业技工”难招收“,一直困扰民营企业;劳动合同法有待完善,中小企业用人成本大增,用工风险增加;政府服务”若即若离“。政策扶持难到位,”重大轻小”“重数据、轻服务“,新的政商环境下不敢和民营企业深接触,深服务。
程鹏(江苏巨和实业有限公司)
一、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就企业内部而言,今年我们的出口和转口贸易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左右,进口和内贸增长了20%以上,这只能算是恢复性的增长,因为16年同期我们的数字不行。就外部支持来看,目前银行对我们企业的授信意愿也比半年多以前增强了,一可能是银行资金相对更充裕了,二可能是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心有所恢复。在我们企业自身的生存和经营中,形势最严峻的是15年至16年三季度这段时间,算是严冬。我判断这个过去的严冬期,经济走势还处在L型的那"一竖"上,现在是落在L型的那"一横"上了。
二、接下来的经济走势如何,我认为其实取决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首先,可以减免税收,可以简化税制,可以降低五险,可以取消一金。其次,可以简政放权,在出台与中央政策相配套的具体的行业部门法规、实施细则、管理规定、监管办法时,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不能只图自己方便安全,制定过于严苛的标准/游戏规则,也不能自由裁量权太大,两者都会首当其冲地伤害正当经营的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
宋文阁(江苏省国资委)
一是本轮的国企改革为中国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动力。本轮的国企改革,无论学界、还是老百姓或许对国企改革的目的意义有分歧。从近两年的规模营收、归母净利润、EVA、占GDP比例大幅增长,足可说明。
二是今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年,全面落实1+N政策文件,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抗风险力。
三是坚决执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在高铁、码头、建筑、工程等产业发挥全球价值链作用。通过产业配套协同,带动民营企业作为生力军也在主战场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明显不会太坏,完全符合中央意图,把GDP增量及增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刘晓昶(华泰证券)
今年总体依然是实体经济相当困难的一年,在美元加息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趋向收紧,金融监管较严。
孙军(淮海工学院)
宏观上讲,国进民退,以及投资效率的快速下滑,决定了我国经济形势的下一步不容乐观;中观上讲,大量的银行融资被房地产吸附、实体缺血,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缺失以及利率的被迫上调,决定了实体产业的不容乐观;微观层面上,有好有坏,有些企业被逼转型,有些企业被淘汰,有些获得突破,在中国这个大的层面上是必然的,但企业总体仍然较难!另外,从需求层面看,消费者的大部分财富被房地产高位吸附,对中国长远发展绝对不利。下一步,一是坚决推动资本市场按法制化发展,二是逐步放开垄断性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政府部门精兵简政,逐步减少新的公务员招聘人数。
盛文军(人行杭州中心支行)
一、2017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回暖,但增速放缓。原因:
(1)工业品尤其是上游产品补库存接近完成,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支撑作用将有所减弱。
(2)基建投资增速不会太高,民间投资回暖有个过程。
(3)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制造业升级和进口替代将进一步降低出口的贡献。
二、金融风险防范短期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就金融领域而言,金融改革发展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快回归常态,这意味着很难重现以前货币供给超宽松的状态,保持稳健中性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在注重金融去杠杆防风险的同时,要尽量避免由于措施不当而变相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三、重点关注和防范债务风险。尤其是政府支持类项目和国企债务风险。解决措施有三:其一,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特别是针对各级政府支持类建设项目的投融资。其二,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现代公司治理。其三,加快国企不良资产处置,探索利用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办法如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
四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将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要着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逐步改变依赖银行融资的间接融资方式。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加快推进各类符合条件的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和市场。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金融自身发展的效率。
姜彩楼(南信大)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是一个追赶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投资效率在不同部门之间,也出现不同的趋势,应该区别对待。对宏观经济的理解,离不开全球化的大环境。早期增长中,引进高生产率资本的增长效应比较明显,也容易被人们观察到和接受。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内外资本生产率差距逐渐抹平,增长带动效应会减弱。此时,第二波动力应该要转移到创新驱动上来。相对于资本驱动而言,创新驱动无疑更容易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创新驱动更要关注国际市场的走向,这决定创新驱动的发展潜力。我国前期经济增长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制造业,在加工生产环节形成了规模优势,加上国内巨大的市场和要素禀赋优势,中国制造业部门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在我国一些制造业部门中,这几年也有一些亮点,比如高铁,目前青岛以中车四方为主,开始建设高铁城,目标是建设高铁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高铁竞争力。上海商飞集团最近也引人注目,C919试飞成功后,商飞的研发进一步得到加强,争取国际市场的认可。2016年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工程中心,如果能够加强中国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沿着创新驱动道路走下去,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后期的技术扩散、示范效应等会出现。当然,目前体制性的制约因素还很多,比如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规定等,造成了执法的两难悖论,进一步降低制度成本,向改革要红利,释放经济活力,仍然任务艰巨。
张明之(南京政治学院)
当下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有所回稳,工业经济增幅回升可能是最大的贡献,当然也有净出口的贡献。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严导致房地产业的多数指标走弱,出现下滑预期。通货膨胀压力有所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区经济走势分化依然存在。政策与市场的博弈味道明显,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缺乏科学性。
未来经济走势:内部层面:取决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创新成效上和金融风险;《中国制造2025》能否有突破性进展,雄安新区、大湾区如何模式创新。
外部层面:取决于出汇率稳定与贸易增长,尤其是中美贸易关系;“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有效落地。
总体上:取决于决策者对当前经济增速和结构改革的态度与决心。预计经济趋势缓慢向好但依然会有反复,结构改革任务依然很重。
王丰(江苏东鋆科技)
去产能,基本上去的是上游企业的产能,现阶段能够生存下来的大部分是央企国企。现阶段,当上游产能不能满足下游企业的需要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形势。当然也有上游企业联合流通领域,出现了惜售捂售等情况。
生产领域,说说我们这样的企业:一季度订单量有所放大,而且同行业也有趋暖迹象。目前都在购置土地建造厂房采购设备扩大产能。但是从利润率和总利润来讲,目前的产能扩大了,利润没有增长。去产能:上游利润增长,下游成本增高。
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过去一本万利的暴利行业不复存在,那种动不动数十倍的盈利率是不正常的,现在利润率下降是回归常态。企业指望政府政策扶持是没有出路的,企业要想有出路,还得依靠市场,在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谈镇(江苏省委党校)
当下宏观经济形势: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长缓慢复苏、分化严重;产业回流分流,逆全球化抬头。国内经济判断:增长符合预期,结构呈现优化,风险忧患加大。
对未来的判断:政府职能不真正转变,增长动力永远是疲软的;政治体制不动真格改,发展理念永远是纸上的;企业家精神权益不保护,增长的效益永远是不可能持续的;政治成本和企业成本可以随意向百姓转嫁,就不可能出现要素更迭。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百姓承担发展改革成本的模式将继续滑行;各经济指标数据将继续滑行;新权贵集团速度和中产消费享受理念将继续滑行!
崔卫东(蓝鲸咨询)
宏观经济好于去年,未来经济取决创新。
一、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好于去年,国家推动的机器人、物流网、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领域呈现亮点。
1、装备制造明显好于去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意愿增强,集成电路、物流网、机器人等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中高端装备旺销。
2、信息技术领域普遍见好。互联网、通信、汽车电子、智能制造都有较好表现。智慧城市已经渗透到县级城市。
3、食品与农产品市场低迷。四月份食品价格下降较多,各地农产品市场普遍低迷,一方面影响今年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促使持续10多年食品工业高于制造业增长速度的状况改变。今年食品工业增长速度可能低于制造业增长。
4、三大群体收入增长不快。农业劳动者、私营个体组织劳动者、新就业大学生三个群体收入增长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下降。
5、企业分化比例出现积极变化。今年新增订单情况较好或生产订单饱满的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上升。如果说过去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在25%左右的话,今年已经提高的35%以上。有些地区经营较差企业的闲置厂房出租率提高。
6、租房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大中城市住房出租价格上升。商铺出租率上升,关门打烊的商铺渐少,较好地段的商铺租金上涨。写字楼出租还没有明显好转。
二、国家重点产业领域创新的组织程度推动未来经济发展
今年的经济增长亮点,很多是“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机器人”等国家或地区重大产业领域创新项目推动的成果。国家或地方可以像组织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那样,组织重大产业经济领域的创新项目推动。创新项目推广,不仅包括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本低、见效快。建议:
一是推出夏秋冬青年时尚消费活动。青年是消费的主体,中长期消费和消费转型的决策者。通过媒体、高校、团组织,引导青年衣着、食品、休闲、文化的时尚消费,引导国内消费品制造和服务企业关注中国青年时尚,打造中国时尚品牌,满足广大青年的时尚消费需求。促进中国企业引领时尚,杜绝奢侈。
二是推出新材料重大应用项目。不仅推动下游厂商广泛应用新材料,还要推动全社会认识新材料的应用好处。通过新材料推广,既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也让材料领域的假冒伪劣失去或减少市场。
三是推动大宗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和特色农业富民经营。江苏苏垦农发用全省1.34%的耕地生产了全省3%以上的粮食,提供了40%的稻麦种子。利用农产品市场低迷的机遇,在稻米、小麦、玉米、猪牛羊肉、禽蛋等大宗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的规模化经营企业。释放大田作业劳动力,促进特色农业致富。
刘根荣(厦门大学)
中国宏观经济整体态势稳中有进,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增长势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根本原因在于消费需求带动明显,投资需求回暖,特别是民间投资复苏迹象显著。“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企业利率回升,供给侧的优化带来了与之相匹配的需求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级政府存在制度性偏好,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出现人为的“国进民退”现象,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发展。另外,对金融风险的判断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误,没有弄清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与非金融部门实体经济的杠杆率形成的内在逻辑差异,“去杠杆”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整体经济的风险未见明显改善。
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化政策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有产业政策,三大政策工具合理使用,不仅在短期内追求经济的平稳增长,更追求在中长期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有更多灵活的工具可以选择。如何有效利用产业政策工具实现中国经济宏观目标,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管理实践的鲜明特色。
孙国民(南大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回暖,整体经济运行呈“稳中有进、进中趋优”的发展态势,实现“开门红”。总体上看,下阶段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需求有所回升,但存在不够强劲的隐忧。一季度,有效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有效投资后续增速将有所回落、后劲不足;从出口情况看,外贸的良好表现既有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的作用,也有触底反弹后的恢复性增长因素,还有原材料价格带来的成本推动因素带动出口规模提升,预计,伴随美国减税、美联储加息、中美贸易摩擦预期风险增大,全年外贸走势将呈“前高后低”的态势。
二是增收有所改善,但存在持续增收的阻力。尽管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有所改善,但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设施,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推动企业要素成本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高位运行,特别是纺织原料、钢铁、有色金属铜等价格上升,给袜业、纺织服装、机电装备、铜加工等产业带来较大影响,削弱了工业企业实际盈利能力以及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成本有所降低,但存在风险依存的隐患。各地都在开展降本减负,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占比也有所提升,但受银行风险规避、担保物质量等因素影响,银行信贷更趋谨慎,信贷权上收明显,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存,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企业避税、逃税及欠税现象日益增多。从金融指标情况看,金融体系存贷款增长乏力,信贷资产质量受压进一步增大,银行资产不良率依然较高,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尚未完全释放。
董也琳(南京大学)
当下中国经济重要特征:价格调整的通缩压力。与国外商品价格相比中国物价普遍偏高,这有很强的阶段性和内生性原因。首先15年以来一二线城市房产价格暴涨,土地价格传导至最终品,带来物价普遍上涨。其次,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和劳动力供需结构的摩擦,使得国内人工价格上涨明显,带来成本推动的通胀。最后,国内农业补贴使大米、玉米、小麦、土豆、羊肉、牛肉、猪肉以及一些水果的国内价格比国外普遍高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两百,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情况严重。但是这样高物价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较大通缩压力。
首先,从货币市场来看,由于外汇管制制度,我国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下降了8000多亿美元,这相当于央行回收了5.6万亿人民币,导致社会基础货币下降,随着近期央行对影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化管理,社会总体货币供给面偏紧。
其次,从贷款投放的方向来看,越买越涨的房市大量吸附居民储蓄和企业投资能力,变相提高了资金的机会成本,目前的房价已透支了未来10年的上涨动能。同时在高房价、高人力成本、高融资成本的侵蚀下,实体企业利润率普遍下滑,大量私营实体企业被迫撤出。
最后,伴随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推进,将有越来越多性价比更高的进口品流入国内市场,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程度,从而倒逼国内厂商创新活力和物价下移。
缓解通缩压力的方法具体有:首先,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允许发生局部风险,特别是房产价格调整以慢跌取代快跌,以股市、汇市托价取代房市托价。其次,推进建立直接融资市场,使资金在市场机制下流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和产业,推动市场利率收敛至社会平均资产回报率。最后有条不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以“稳而慢升”的低估值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吸引力,鼓励发展中国家货币加大盯住人民币。
王修志(广西师大)
以新常态演进的基本逻辑和近中远期目标任务为前提,结合企业界/金融界/政府官员反馈的数据信息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走势值得肯定。下一步需要以政府制度供给为突破口,继续强化微观主体信心,巩固良好预期。
(一)从逻辑视角看,经济新常态是大逻辑,它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基本格局的描述,也应该是长期发展的目标指向,即以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为特征的发展状态。这个大逻辑有三大抓手: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进一步释放以消费为重点的内需;三是"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平台。其近中远期阶段性目标任务可大致分为:御风险(主要是“实体+金融+地产”累积的系统风险)—转动能(内需+创新+外需)—调结构—促发展(以五大理念为特征的新型发展)。
(二)从数据视角看,近期应主要聚焦于“三去一降一补”指标的方向性,聚焦于系统风险的指标观测,中远期则应聚焦于其背后深刻的制度和政策变革。从经济主体看,须特别关注微观企业的经营数据,以及企业家的信心和预期;同时须从就业/收入/消费结构等方面特别关注居民及家庭的数据,以及其信心和预期。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走势的研判:在此阶段,主要关注三大问题:动能转换有无推进?营商环境有无改善?系统风险引爆点有无拆除?
从前述企业家、金融界人士、政府官员反馈的数据信息观之(如果这些来自一线的信息客观真实):以“三去一降一补”和系统风险化解两项重点任务看,成效已经显现;以“一带一路”及对外开放整体环境看,形势也在趋于改善;以实体经济领域微观企业的经营业绩及企业家预期看,整体往乐观方向发展,实体经济领域企业投资特别是创新投资意愿在增强;以居民家庭就业/收入及消费而言,非居住类消费在逐步增加,预期相对乐观。
基于这个判断,当务之急是继续增强民众和企业的信心,努力巩固微观主体的向好的心理预期。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政府必须继续以自身改革为前提,坚持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法制化市场化改革路径,通过优化制度供给以增强服务市场的能力,增强企业和家庭活力。企业家信心+居民信心+政府信心,"三心合力",未来前景可期。
林学军(暨南大学)
如何推动今年的经济发展?
首先,还是要扩大内需,国人的消费能力可以进一步挖掘。主要方法一是抓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名优特产品的供应,调节经济结构;二是利用“互联网+”提高服务水平,加速商品流通;三是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农村市场;四是加大扶贫的力度,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整体消费能力;五是倡导绿色经济,文明消费,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我们要有计划地搞好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我们也要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政府是基础设施的组织者,国有企业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运营人。我们需要预防不切实际地,过于超前地搞基础设施,如此做法一是会造成债台高筑,将来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或定时炸弹;二是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近,高铁亏损的报道时常见报,有关部门必须警惕。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国民经济服务,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也不应当亏损。
最后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努力提高对外贸易、投资的水平。我国的对外贸易市场比较单一,因此,深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应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加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扩大互利合作。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重构中国的国际分工,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增强发展的后劲。
孙月平(江苏省委党校)
1.宏观层面,中央已确定“稳中求进”是主基调,在现有体制下“稳”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进”,例如今年四大改革重点:国企国资、产权保护、财税金融、养老保险,目前仍然在忙着做方案,要有大的突破非常困难。
2.中观层面,新的区域战略不断推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大手笔,以此带动投资、产业发展是能很快见效的。
3.微观层面,国企、民企都一样,冰火两重天。
结论:正在形成的中国模式是,以反腐得人心,以集权保稳定,以区域战略促发展。
王思彤(江苏省统计科研所)
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当前促进经济发展应以决胜全面小康为总的目标导向。现在离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还剩下三年时间。我们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新动能,都抵不上这个总目标赋予的强大推进力。从目前全国各地情况看,由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量化标准一直没有出台,使得裹足不前、等待观望、蒙混过关的现象比较明显。经济发达省份因为没有全国标准可以对照而不敢贸然宣布提前建成小康;经济居中游的省份只是密切关注发达省份动向,更不敢宣布提前建成小康;而那些欠发达的省份,主要精力放在贫困人口尽快脱贫上,不希望全国出台统一的小康量化标准,因为这样就可以搭车过关了。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带来的都不是积极进取的状态,不能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应有的动力,必须尽快改变。改变的途径之一就是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量化标准,哪怕只有人均GDP一个参考指标也好。这样,各地就可以按照这个指标进行自我对照,通过比学赶帮超,明确自己的重点任务,激发起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更大的建设热情,从而有效地推动一省一市一县如期或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尽快向基本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在这方面,江苏小康探索的成功之路可供全国借鉴。
文字整理:查婷俊
每周一三五推出独家观点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热情 专业 理性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增长波动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