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玩不一样的人生x奴mod么

(晚风和你)
(丁香露泣残枝)
(听不到,你说啥)
(咖啡与牛奶)
第三方登录: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人——评讲《列子》
文章类别:
共计1318回复/14页
内容不完整?:
查看原贴: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文公会盟诸侯之后,想攻打卫国。公子锄仰天大笑,晋文公说妈蛋你笑什么?公子锄说:“我听过一个笑话,这辈子就指望这个笑话活着了。说有一家人送老婆回娘家,路上休息的时候看见一个养蚕的美女,这个男主人就开始和这个美女玩暧昧,正玩得起劲,回头发现自己的老婆也和别人勾搭在一起了。我一想起这个笑话,就忍不住乐半天。”晋文公明白了公子锄的隐喻,于是停止攻打卫国的计划,班师回朝。军队还没到晋国,就收到了有人偷袭晋国北郊的消息。
  这大概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最早案例了。公子锄有可能是鲁国的王子,关于其具体事迹不多。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晋文公。
  三国演义里刘琦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点拨他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这个典故,就出自晋文公。晋文公叫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申生和夷吾是他的两个兄弟。申生是太子,不过太子这个位置,在正式上位之前,基本上和火药桶没什么区别。晋献公宠幸骊姬,和所有的宫廷戏一样,骊姬要为自己年老色衰做打算,母凭子贵,于是谋划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逼死申生,吓得重耳和夷吾连招呼都不打就流亡国外了。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勃鞮去清理门户。重耳轻功练得不错,翻墙逃走,只被勃鞮砍掉了袖口,一溜烟跑到了他妈的故国翟国。娘舅国对他还不错,打仗抢了两个美女,就赏赐一个给他做老婆,娶妻生子的重耳在翟国住的乐不思蜀,一待就是十二年。这十二年晋国政坛一片混乱,腥风血雨。骊姬虽然如愿以偿做了太后,怎奈控制不住大局,被申生的余党把自己儿子奚齐给干掉了,无奈重新扶植一个傀儡,马上又被干掉,自己也被人活活鞭打致死。政变成功的乱党准备迎接重耳回国,重耳深知君子不处危地,死活不回去,于是乱党只好把夷吾接回去继位,是为晋惠公。夷吾继位为了巩固权力,又与扶植他的乱党血战一番,虽然夺得实权,却丧失了民心。面对国内重重反对势力,夷吾深知只要重耳在,反对派就不会消停,于是又仿效自己老爹,派勃鞮追杀重耳。重耳面对宿敌,只好施展凌波微步,开始了他长达十五年的流亡生涯。
  重耳的流亡路线是东南西北转了一圈又回到晋国。先是到了卫国,被拒,这就是和卫国结仇的原因。走过了一段差点被饿死的旅途之后,到了齐国,春秋首霸齐桓公小白感觉重耳和自己身世相似,同病相怜,不但厚礼招待,还把自家的一个美女齐姜嫁给他,顺带陪嫁二十辆坦克。重耳重归富贵,又开始乐不思蜀,在齐国住了五年,直到齐桓公死去,齐国内乱。所以你看命运这个东西真是半分不由人,重耳一心想做刘禅,贪图富贵,爱恋老婆,按理说他老婆齐姜应该知足才对,但齐姜偏生就是一个不安生的奇女子,屡劝丈夫离开齐国干大事业,重耳不听,她居然为防止泄密亲手杀死自己的侍女,然后和重耳的谋臣们一起把重耳灌醉偷渡出了齐国。
  无奈的重耳只好继续他的流亡之路。到了曹国,曹共公竟然想看重耳的八块腹肌,面对如此基情,重耳只好再次跑路,来到宋国,此时宋襄公正因为讲究仁义,不肯半渡而击结果被楚国打败,所以虽然对重耳很好,但没什么实力帮助他,只好把他礼送出境。重耳就又跑到郑国,郑文公拒绝礼待,他就只好又跑到楚国,楚成王倒是对他这个流亡政府很礼遇,不过却是个做好事要回报的主儿,他问重耳你将来怎么报答我啊,重耳此时忽然霸气侧漏,说老子将来和你狭路相逢的时候,先让你三招,这就是“退避三舍”的由来。楚国大将子玉一看重耳这么装逼,说妈蛋你跑路也跑得这么霸气,留着你简直就是千年祸害,就请求楚成王杀掉重耳。楚成王说妈蛋你懂个屁,没听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如何如何吗?重耳吃了这么多苦,这是上天要成就他的表现啊。于是不但不杀重耳,反而送了好多礼物给他让他去秦国。
  为什么楚成王要重耳去秦国呢?因为传说中的秦晋之好。秦穆公是个特别善于利用政治联姻的人,当年重耳父亲晋献公在世的时候,秦穆公就向晋国提亲,晋献公就把大公主嫁给秦穆公。后来晋国政坛一片混乱,等到夷吾上位,杀人杀红了眼,连秦国也要攻打,结果武力值不够,装逼不成反被操,只好割地求饶,还把儿子圉送给秦穆公当人质。秦穆公为了维持秦晋之好,把女儿嫁给了圉,所以圉就成了姑父的姑爷,不过这个姑爷不靠谱,他爹一死,他怕王位传给别人,就从秦国偷偷溜回晋国,秦穆公一看这父子两都这么不仗义,大怒之下就准备扶植晋国的流亡势力重耳。重耳有了秦国做后台,腰板立马硬了,带兵杀回晋国,干掉了圉。秦穆公说秦晋之好得继续维系,我就一个女儿,既然她老公被你干掉了,干脆她就改嫁给你吧。于是重耳杀了自己侄子,娶了自己侄媳妇,既是秦穆公的大舅哥,又是秦穆公的女婿。妈蛋,这关系乱得,我是理不清了。后人要知道秦晋之好是这么一种关系,拜天地的时候说永结秦晋之好简直就是最大的诅咒。
  直到此时,重耳才正式继承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凡是流亡生涯中欺负过他的国家一个也没放过,伐卫、伐曹、伐郑,对楚用兵的时候践行了“退避三舍”的诺言,实则是诱敌深入,然后干垮了楚军,逼死楚大将子玉。重耳的后半生,简直就是振奋人心的励志故事,成为了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的大丈夫。可惜就是命短,活了不到五十岁就死翘翘了,估计和老婆娶多了不无关系。
  晋文公欲伐卫的故事,亮点在于公子锄讲了一个不孕不育哪家强,自家隔壁找老王的笑话。国家大事,付与笑谈。国家国家,国与家同也。虽有大小之辩,却无本质之别。公子锄借笑话告诫晋文公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危险,要考虑周全。这就是持后处先的又一实例啊。
10楼(1013)
  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故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11楼(1014)
  白公胜想拉拢孔子入伙,试探性的问道:“我心里藏着个小秘密,要悄悄地告诉你,你看行吗?”孔子没吱声。白公一看孔子不接招,接着说:“这事我考虑很周全了,能做到像扔块石头在河里那么隐秘。你还担心什么?”孔子说:“水乡长大的人都会扎猛子,你扔下去的石头人家也能给你抱上来。”白公说:“你丫也太谨慎了,这么说吧,我这事已经设计得天衣无缝,就像两股水流交融一样让人无知无觉。你还不放心吗?”孔子说:“齐桓公的大厨易牙,连混在一起的淄河和渑河的水都能分辨出来。”白公愣了,说:“照您这么说,我这个秘密是不能和人说的啦?”孔子说:“谁说不能和人说?但你只能对那些明白你要说什么的人才能说。那些了解你要说什么的人,不用说话也明白你的意思。正巧,我就是那样的人。不过呢,要打鱼,就会弄湿衣服,要打猎,就要奔跑辛劳,这都不是我乐意干的事。所以呢,你的意思我明白,但老子不想跟你干。老子可以奉劝你一句,最高明的说话方式是不说话,最高明的作为是不作为。你动那点小心思能够争来的东西,都不值一提。反正我是看不上。”白公虽然听明白了孔子的告诫,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叛乱的念头,最后失败被杀。
12楼(1015)
  这一段如果没有历史背景知识,完全就是莫名其妙。估计白公胜作乱的事迹在当时人尽皆知,所以列子认为人人都了解,不需要把背景简单介绍一番。如今过了两千多年,再轰动的事迹也早消磨殆尽,再加上也不是人人都爱看历史,所以在讲这段之前,我先把白公胜简单介绍一下。
13楼(1016)
  白公胜,芈姓,熊氏,名胜,是楚平王之孙,太子建的儿子。太子建因遭楚国大臣费无极陷害,携家人在外逃亡,被郑国人杀害。太子建死后,白公胜便从郑国逃到吴国。楚惠王二年,楚国国务院总理子西把白公胜召回楚国,让他住在和吴国接壤的地方巢邑,并任命白公胜担任巢邑大夫,号白公,故称白公胜。由于白公胜跟郑国有杀父之仇,因此总想攻打郑国,替父报仇。楚惠王六年,白公胜向国务院递交了攻打郑国的行动计划,总理子西批阅同意,但正如所有的国务院批文一样,它带给你无限的希望,但也仅仅是希望。楚惠王八年,晋国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告急,楚惠王派子西率军救援郑国。子西救援郑国成功后,便与郑国结盟,并接受郑国的贿赂回国。得知此事的白公胜勃然大怒,说妈蛋仇人就在眼前,你不打他也就算了,居然还救他,你子西肯定是个黄皮白心的美分啊,有你这样吃里扒外的东西掌控国家政权,我这杀父之仇是别想报了。于是白公胜开始考虑政变杀死子西的可能性。
14楼(1017)
  两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吴国军队进攻楚国,白公胜在边境打败吴军立了大功。白公胜借机请求不解除军队武装直接进京奉献战利品,楚惠王头脑一发热就同意了。结果白公胜就乘机发动叛乱,在朝堂上杀死子西父子,并且劫持楚惠王。政变成功后,白公胜想扶植一个傀儡取代楚惠王,但这个傀儡根本就不配合他。白公胜没办法,杀了这个傀儡之后准备干掉楚惠王,结果发现楚惠王居然被人悄悄救走了。这下政变的漏洞越来越大,白公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撕破脸皮,自立为王。这样做就坐实了自己叛贼的名义,于是在蔡地治军的叶公(没错,就是后来被刘向污蔑成好龙的那位叶公)起兵勤王。京城的守军根本不认可白公胜,叶公勤王大军一到,守军就开始阵前起义,白公胜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15楼(1018)
  白公胜作乱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那么隐秘。《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胜自厉剑,子期之子平见之,曰:“王孙何自厉也?”曰:“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将以杀尔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胜谓石乞曰:“王与二卿士,皆五百人当之,则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乃从白公而见之,与之言,说。告之故,辞。承之以剑,不动。胜曰:“不为利谄,不为威惕,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16楼(1019)
  这段记载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白公胜有一天亲自磨砺自己的宝剑,被子西的孙子看到了,就问他你怎么还亲自干活啊?白公胜说老子一向直率,如果不跟你说,显不出我直率的性格来。就直接跟你明说吧,我磨剑就是为了杀你爹。子西听说以后觉得白公胜就是在说气话,子西说:“白公胜落魄的时候就和个鸟蛋一样,那是靠我才把他孵化出来的。再说了,我一直把白公胜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我一死,这军权政权就是给他留的。他怎么会杀我呢?肯定是因为没出兵打郑国还在生我的气呐。”白公胜听说了子西的话,不但没感动,反而发起火来了,说妈蛋老子自己成长起来的关你鸟事,还让我做你的接班人,太他妈把自己当根葱了。这货就是自己找死,可怪不得我。白公胜最开始是想偷袭王宫搞宫廷政变,算计一下觉得把楚王抓住用五百人就够了,结果他的手下石乞说我上哪给你找五百人去,再说人多嘴杂,没准谁就把口风泄了。说这样吧,我认识一个大侠叫熊宜僚,武力值赶得上五百人,咱把他拉过来就够了。结果熊宜僚根本不吃他们那一套,白公胜把剑架在他脖子上,他眉头都不眨一下。白公胜说这哥们牛啊,钱买不动,恐吓吓不倒,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背后打小报告,于是就把熊宜僚给放了。
17楼(1020)
  所以通过这段背景,我们知道白公胜作乱的前因后果,同时也知道他搞政变不容易。一个驻边司令,想在京城发展一支政变武装,难度实际是非常大的。难点就在于,你在不是自己的地盘上发展这么多人,如何保证不泄密。这就是白公胜想与人“微言”的原因。那么有人问了,白公胜为什么要拉拢孔子呢?这事得从熊宜僚的故事上看,我们知道在京城发展五百人不现实,发展一两个人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关键是这一两个人得具有相当于五百人的武力值。有人问了,难道孔子有以一当五百的武力?你还别说,孔圣人其实武功也不差。首先孔子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驶马车,这都是战场上用的技术。孔子若不会,何以教授弟子?《孔子家语》中说:季康子问冉曰:“子之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这段对话发生的背景是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春三月,齐派兵攻鲁,孔子弟子冉求统帅鲁军,于郎(郊)击败齐军。事后季康子就问冉求你这打仗的本领是天生的还是学来的,冉求说我是跟孔子学的。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路就不必说了,有名的勇士,刘向的《说苑·建本》中记载孔子对子路说:“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孔子自己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有一个杀气十足的剑客跟在身边,当然就没人敢开口就骂他了。最牛的记载是《吕氏春秋》,其中《慎大》篇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一个可以举起城门的人,力敌五百人也差不多。
18楼(1021)
  白公胜想招揽孔子搞政变,委婉的表达了一下,孔子明白他的意思,但孔子不应。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站的比他高,看得比他远。白公胜把报父仇这种私人恩怨,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引来的是比自己父亲被杀更大更严重的灾难。孔子看得到,但白公胜看不到,这就是浅知之所争。白公胜属于那种干事不计较后果的莽夫,这从他磨剑欲杀人还“以直闻”的事迹上也可以看出来。所以他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和那些捕鱼抓鸟的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眼前利益得失不计后果,这不是孔子愿意干的,孔子愿意干的我们之前在仲尼篇讲过,就是“乐天知命”。如果白公胜能乐天知命,那么就会至言去言,至为无为,不会发展到搞政变这么恐怖的结果上去。
19楼(1022)
  由于我们再次提到无为,就必须再次解释一遍。这次我想从西方心理学上的费斯汀格法则来讲解为什么至为无为。  费斯汀格举过一个例子,说某人早上起床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该同志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该同志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于是二人猛烈地吵起来。一气之下早餐也没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让妻子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后,该同志赶到公司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他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20楼(1023)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只占这一天当中的整体事件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如果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就会导致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试想,该同志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所以,我引申一下,所谓至为无为,就是对已发生的那不可控的10%事件,采取包容态度,不要被它挑动了你的情绪,导致后面90%的事情失控。我们所说的持后处先,妙处就在于,你能持住后,也就是让那90%的不如意不发生,那你就已经赢了啊。
21楼(1024)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所出。”
22楼(1025)
  杨朱说:“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憎恨别人,别人就会伤害你。你内心发出的任何想法,在外部世界都会产生回应,有这功能的只有情感。所以呢,有修养的人不四处留情。”
23楼(1026)
  很多年前,西方风靡过一本书,叫《秘密》,讲啥秘密呢?讲的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书里啰里啰唆罗列了一大堆事迹,其实本质思想就是你想要得到什么,就拼命去想,想透彻了,想到每一个细节,想魔怔了,最后你就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了。估计西方人都特迷信规则定律之类的,所以赶紧给这个现象定义了一个名字,叫“吸引力法则”,听起来又科学又酷炫,肯定能多忽悠几个傻逼。说得就好像我没被忽悠一样。
24楼(1027)
  那么,难道吸引力法则没道理吗?  有道理,就像我读列子觉得有道理,你们读我这些解说也觉得有道理一样。问题在于,仅仅是觉得。不同人的“觉得”总有点不一样。就好比一个乞丐觉得烧鸡很好吃,我却觉得它好油腻一样。
25楼(1028)
  吸引力法则直接迎合的是人的物欲,却告诉你满足物欲的方法是精神。有没有觉得有点眼熟,把这个过程倒过来,不就是东方宗教的那一套吗?直接迎合你的精神,却告诉你精神解脱的方式就是抛弃物质。关于物质与精神,东西方掰扯几千年了,还是一本糊涂账。感觉就像离异家庭的孩子: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爸爸也受不鸟。
26楼(1029)
  所以杨朱是个实在人儿,他用两句话就揭露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并告诉你内情外物是交感相应的。而真正的亮点在于,他既没有告诉你去追求物欲,也没有告诉你去获得解脱,而是贤者要慎所出。别轻易起心动念,别轻易设立目标,寻找途径。心物一元,老老实实保持你那如如不动的状态,就是抱一,就是守中,就是大自在。
27楼(1030)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28楼(1031)
  杨朱说:“做好事的时候没想着要出名,结果做完好事名声就跟着来了;出了名没想着要获得物质利益,结果只要出了名,实际利益就跟着到了;有了利益也没想着要去争去抢,结果只要有了利益,纷争就自此开始。所以啊,一个原因套着一个原因,最后的结果谁知道呢?明白这个道理的,做好事一定要谨慎啊。”
29楼(1032)
  上篇我们说过,贤者慎所出,就是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带来物理世界的一系列交相感应。这些感应从你个人角度可能有好坏之别,但是对于一个求道的贤者,无所谓好与坏,统统可以称之为“麻烦”。这时候有人就会说了,我又不是求道的贤者,我就是普通人一个,想过好日子,想荣华富贵,想名垂千古,那按照杨朱所说的地球online终极游戏规则“利出而实及”,我就拼命做好事,肯定会收到一大堆实惠啦。
30楼(1033)
  是的,没错。佛教不也告诉你行善积德,以图福报吗。《了凡四训》言犹在耳,振聋发聩。做好事的确会给你带来一大堆实惠。但是,虽然我知道你不愿意听,但我还是要用这个但是,即便你只想做一个普通人,过好普通人的生活,那么就算你不能“慎所出”,至少也要“慎为善”。要提高警惕哦,一个原因固然套着一个原因,一个结果何尝不套着另一个结果,你如何知道做好事得实惠就是最终结果呢?得实惠只是第一个结果,这第一个结果又会变成另外一件事的原因,然后诞生另外一个结果。就好比你在山谷里喊一嗓子,回声在山体之间震荡来震荡去,无穷无尽,只有第一个回声是清晰的,而后面的回声越来越模糊,以至于你根本分辨不出最终那个回声到底说的是什么。
31楼(1034)
  也就是说,有了第一因,就会产生第一果,这是确定的,然后第一因和第一果通过自反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因果。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是三生万物?三就是自反馈。阴和阳,正和反,因和果,对立的两个面由于自反馈,产生了无穷尽。恰如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无穷的影像一样。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能看清几重影像?第一重没问题,第二重也没问题,第三第四就有点困难了,视力好点可以看到第五第六,再好点能看到第七第八,那么以有限之视力,观无穷之影像,我们只能看清有限的影像。恰如下棋,菜鸟只看一步,初学者能看两步,专业选手能看三步,高手能看四步……方寸之棋盘,有数之棋子,蕴藏无穷变化,就算国际大师级水平,也只能看一个有限的步数,谁也不会看穿所有变化。再引申一下,人生的发展,普通人只看得到过去,阅历丰富的人能看得到当下,神佛能看穿未来,但纵使神佛,也无法看透未来所有的可能性。所以,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通过自反馈作用,都可以放大出无穷尽的结果。这就是混沌学里的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32楼(1035)
  三生万物,或者说蝴蝶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未来永远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我们所谓的预测,所谓的确定,都是有限范围内的预测和确定,纵然《推背图》预测了千年的历史发展,看起来好牛逼的样子,但相对于整个历史来说,那也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而已。所以,善有善报只是有限时空范围内的一个结果,超越了这个时空范围,就会演变出名、利、争各种不可预知的结果。那么究竟你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完全就是转轮盘拼运气了。因此,杨朱告诫那些普通老百姓,纵然是做好事,也要谨慎。
33楼(1036)
  最后给大家附上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她就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后代江满凤。作为景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江满凤边打扫卫生边为游客唱红歌。她甜美的歌声打动了很多游客,于是引起了《星光大道》节目组的注意。上过《星光大道》之后,江满凤的事迹传遍了全中国,2008年,央视大戏《井冈山》在井冈山实地拍摄,主题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就由江满凤演唱。金韬导演特邀江满凤去北京录制歌曲,并承诺支付一笔“数十万”的报酬给她。这对于一个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女儿都在上学、自己仅做着一份保洁员工作的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这笔钱对江满凤意味着什么?她比谁都清楚……那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有幸现场聆听了江满凤的心声:拿回家那么一大笔钱,怎么办?自家孩子得分吧?自家老人得分吧?自家兄弟姐妹也要表示表示吧,那么亲戚朋友有困难,也该伸手帮一把吧。那么到底怎么分?该分多少?没有谱。但结局一定是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然后亲戚撕破脸,兄妹打破头,明争与暗斗,本该无缘由。对,缘由就是这笔巨款。没有钱的时候大家倒也相安,突然天降巨富,是福是祸可还真说不准。因此江满凤毅然决然拒绝了这笔报酬,因为她不想给自己添乱。满井冈山,江满凤是我看到的最智慧的一个人,她就是儒家口中提倡的“君子”的典型代表。君子必慎为善,新时代的江姐是最好的注解哦。下面是广告时间,到井冈山旅游,可以在江姐家吃饭哦,酒楼的名字就是“满凤酒楼”。
34楼(1039)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35楼(1040)
  列御寇和关尹子学射箭的技术,刚射中靶心,就高兴得跑到关尹子面前汇报去了。关尹子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射中的不?”列御寇一琢磨,有点傻眼,老老实实说:“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高兴个鸡毛啊,你根本就没学会。”列御寇回家后,又苦练射箭三年,然后再次去向关尹子汇报学习进展情况。关尹子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射中的不?”列御寇说:“知道啦。”关尹子说:“行,你学会了。一直保持能让你射中的那个状态就可以了。不单单射箭如此,治理国家和保养身体,都是一个道理。那些高手高在哪里呢?人家不在意于表面的得失,而在意于导致得失的背后原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比肩圣人了。”
36楼(1041)
  有人说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真正实用的人才?答案无他,我们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其中最大的祸害,莫过于考试。公孙龙说有指不至。当我们设立了一条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那么这条标准,就成了最终的目的,也就成了阻碍我们继续前行和探索的障碍。考试成为考核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之后,考试能顺利通过,就成为学生求学的最终目的,这就是功利主义。只要能过,就OK,你管我怎么过的呢,反正老子就是过了。那学习的目的,就变成了研究应付考试的各种手段,至于学到什么东西,学到什么程度,谁关心这个啊,时间和精力有限,没有用在考试过关上,那就是无用功,那就是好钢没用在刀刃上,那就是傻逼笨蛋加蠢货的代言人啊。所以你看书店里什么三十天搞定GRE之类的“实用”书籍就特别畅销,这类书籍的“实用”,就是实用在考试技巧,至于真正的英语水平,语言能力,谁他妈关心啊。
37楼(1042)
  还有人说,我们现在的手工艺者怎么那么差劲啊,鲜有能达到《天工开物》里那种水平的。很简单啊,古代没有执业资格考试,没有职业资格上岗证。你看我们现在,所有的行业,都要执证上岗,你有没有执业的资格,完全由一群坐在办公室里狗屁不懂的家伙设计的一张考试卷子来决定,能考过,你就是几级技师,你就是工程师,你就是设计师,你就是医师。考不过,对不起,我以人民福祉、幸福安康的名义剥夺你从事该行业工作的权利与资格。你想喊冤,对不起,谁相信你个无证上岗人员会有冤屈啊?你的能力人家也看不到。要能定性,能量化,懂不懂?有证就能定性,没证你就狗屎。话说现在如果没有身份证还能不能证明我就是我这个事实啊?
38楼(1043)
  话说有一次单位请了一位管理学教授来宣讲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各种专业名词,各种高大上的案例,各种厚如枕头的书籍,各种不靠谱不着调的东拉西扯,最后我就没忍住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知名企业草创之初,没有任何所谓的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反而能蒸蒸日上的成长;而一旦这个企业发展的足够大,上了各种先进的管理措施之后,反而开始走下坡路?”那个教授干瞪眼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真难为了他。虽然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但个人觉得,草创之初的企业,其负责人和员工都有一颗力争上游,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心;而一旦企业做大成型,就面临各种利益纷争而导致分心和灰心。因此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各种外在的制度,而是内部管理层是否能保持一如既往的动力,不忘初心。
39楼(1044)
  而要做到一如既往、不忘初心,需要的就是定力。各种修行,修的也无外乎就是心定。列子学射,三年才知道自己能射中的原因,如果我理解的不错,能让他射中的原因,应该就是心如止水,以神御箭。如果能一直保持心静神清的状态,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达到一个不可以“思”议的境界。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思是头脑的思,神却从于心。思止而心定,心定而神作,所以能做到以神御箭的时候,大脑应该是一片空白的。我在看町井勋刀劈BB弹的视频时,深感如此。再想想历史上有名的李广射石,能把箭没入石头当中,这除了用神迹来解释,再无法找到更合适的理由。李广射石是在晚上,当时眼里看到的是老虎,他深信自己射的是一只老虎,因此他的神识驾驭着射出的箭,理所当然的没入“老虎”的身体。只要他“出神”的那一瞬间心理毫无障碍,那么即便是真的石头,也变成了他想象当中的血肉之躯,箭直没而入。直到天亮他用大脑开始思考的时候,才会觉得真不可思议!
40楼(1045)
  当然,列子学射的故事没有讲什么心定神作的伪科学,他只告诉你真正的修行或者学习,其原则是抓本质,贵本忘末。用关尹子的话说就是“察其所以然”。表面的现象只是用来观察的,目的是找出背后的本质。找到本质后好好守护住,那么你就和距离合于道不远啦。
41楼(1047)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42楼(1048)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丫年纪也不小了,你要是退休了谁还能相马啊?你的子孙们有没有能接你班的啊?”伯乐说:“相马有两重境界,低一点的境界,是相良马,主要是外貌党,根据马的长相、筋骨就可以判断是不是一匹好马;高一点的境界就不同啦,是相天下马,这个天下之马牛逼啊,跑起来快成一道闪电,你只看到一个影子,它就消失了,而且踏雪无痕、奔不扬尘。这种马可不是靠外貌协会就能看出来的,这种马的特征,我没法跟您描述,描述了你也看不出来。我那些子孙都是些不成器的玩意,相良马的技术我可以传授给他们,相天下马的技术,传给他们他们也学不会,这就是天资和悟性,没办法的事。不过呢,有一个给我打下手的人叫九方皋,这个人牛逼,相马的水平不在我之下,您可以面试一下他。”秦穆公就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去搜寻好马以便检测一下他的相马水平。九方皋跑出去三个月,回来汇报工作说:“我找到好马啦,在沙丘这个地方。”秦穆公说:“什么样的马啊?”九方皋说:“黄色的公马。”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沙丘把马带回来,一看,妈蛋是匹黑色的母马。秦穆公就有点上火,把伯乐叫过来训斥道:“你推荐的是个什么玩意儿啊?连颜色和性别都看不清,还他妈说是高手。”伯乐沉默了一会,长叹一声说:“想不到九方皋抱一的功夫到了如此境界。开始我还以为我两水平差不多,现在才知道他水平比我高了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倍。九方皋看得是天机啊,本质中的本质,他完全是用神识在看,一直注意的是本质以至于都把末端表象都忘记了。九方皋全神贯注于马的内在品质,忘了马的外在形貌。他的境界直接到了只看他想看到的东西,他不想看的东西根本分不了他的心。你说他这个水平的人,看中的马那绝对是天下第一等的好马啊!”马牵过来伯乐一看,果然就是天下之马。
43楼(1049)
  上一篇我们说列子学射,关尹子叫他察其所以然,然后守而勿失。到这一篇,我们看九方皋相马的境界,就是只察其所以然,并且一直保持那个在内忘外的状态,人家连相马这样简单的技术都做到了合于道。全气全神,精神内守,以至于看出了我们不可思议的天下之马。
44楼(1050)
  看到这里,有人一定会说:“狗屁,哪里有什么天下之马。分明就是这帮神棍在胡乱吹牛逼忽悠人。”嗯,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小时候有人跟我说日本人家里买了新的汽车,旧车都要扔掉,还要偷偷扔以免被罚款。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狗屁扯犊子,汽车怎么可能会扔掉?仅仅三十年,中国就发展到了满大街都是汽车扔都扔不掉的境地。倘若此时我们跑到朝鲜向他们这么描述,他们肯定也不会相信。所以啊,肤浅的人判断一件事物的有无所依据的无外乎自己的见闻,自己没见过,那就是不存在;自己没体验过,那就是忽悠人。所以那些亲眼目击UFO的都没法和人交流,交流了人家也不信。UFO就算满天飞,只要别人没看见过,就当不存在。所以天下之马到底存不存在,决定权不在天下之马,而在于有没有伯乐和九方皋。有了伯乐和九方皋,才会有若灭若没、若亡若失、绝尘弭辙的天下之马。否则,有的不过是黑色的母马而已。虎克如果没有发明显微镜,细胞都不会存在。
45楼(1051)
  这里八卦一下九方皋找到天下之马的沙丘。由于列子这个文艺青年非常爱玩隐喻,所以,他记叙的小故事,究竟有没有另外的意思,谁也不敢保证。我解读的只是我的想法,跟列子的真实想法半毛钱关系没有。所以我就充分发挥娱乐小报的八卦精神,抓住一些不关痛痒的细节,牵强附会之巧合,把读者带到云里雾里的阴谋论当中去。
46楼(1052)
  为什么我对沙丘这么感兴趣,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死过两个旷世奇人。一个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另一个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赵武灵王十五岁登基,少年才俊,出露锋芒。一上位就轻描淡写化解了老狐狸魏惠王五国联军压境的威胁。其后其著名的胡服骑射政策,不仅仅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建立了赵国国内的的民族统一战线。赵国从此国富兵强,再辅以赵武灵王优异的外交才能,赵国几乎就成为当时统一天下的不二人选。首先,楚怀王灭掉了越国,独据长江中下游,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国家虎视眈眈。自觉实力雄厚的楚怀王向接壤的韩、魏、秦、齐大举进攻,四国与楚国的纷争导致这几个强国国力都不同程度的衰弱,唯有赵国独处北面,没有过多的战乱纷扰,国力强盛。四国向赵国求援,楚怀王也派使者与赵武灵王联系南北夹攻四国。赵武灵王派仇液入韩、富丁入魏、赵爵入齐,楼缓入秦以坚其抗楚之心。背地里又秘使王贲入楚,转达赵武灵王同意楚国南北夹攻的建议。如此耍了一通国际政治手腕,导致楚魏韩齐秦国力大衰,赵国俨然已成为最强霸主。作为霸主,当然要发挥国际警察的职责,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就是由赵武灵王亲手所立。赵武灵王还逼迫秦国立自己派去的代言人楼缓为相,更夸张的是,赵武灵王为了亲自了解秦国的国情和执政者的水平,伪装成楼缓的随从到秦国,不但查看风土人情,还见了实际的执政者宣太后。一国领导人亲自当007,纵不绝后,也是空前了。不过越牛逼的人死得越早,天妒英才非是虚言,赵武灵王在政治、外交、军事上都无懈可击,却在自家内务上犯了大错误,首先是废长立幼,其次居然退位让贤,自己做太上皇,最后导致政治势力三分,最后在沙丘宫变当中导致了弟杀兄,子弑父的惨剧。围困沙丘的几个大臣为了不让赵王何为难,不明面汇报是否释放赵武灵王,又不敢承担弑君的罪名,因此都围而不攻。赵王何也假作不知,纵容他们活活把年仅四十五的赵武灵王饿死。
47楼(1053)
  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似乎命运开始选择了赵武灵王,却不知因何原因,又抛弃了他而改选秦王嬴政。赵武灵王死后36年(赵武灵王死于前295年,秦始皇生于前259年),在赵国首都邯郸,秦王嬴政出生。赵武灵王十五岁登基,秦始皇十三岁执政。赵武灵王在位二十七年,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两人都死于沙丘。
48楼(1054)
  赵武灵王叫赵雍,嬴姓,赵氏。秦始皇叫嬴政,嬴姓,赵氏。赵国和秦国源自共同的祖先,就是那个很会驾驭马车的周穆王专属司机造父。秦国第一任国君非子,因为擅长养马获得封地,秦国最后又因赵高指鹿为马而亡秦于胡。秦国的天下来自马,去也自马。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的“天下之马”,恰好源自沙丘,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则不得而知了。
49楼(1058)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50楼(1059)
  楚庄王向詹何请教治国之道:“国家要怎么治理才能好呢?”詹何回答说:“我只懂修身,不懂治国。”楚庄王说:“我继承了老祖宗打拼来的家业,我得守住了才行啊,所以我情愿向您学习,您快别谦虚了。”詹何说:“我没听说过身心修养都棒棒哒人会败家,也没听过说一个身心混乱,没有修养的人不败家。所以根本在于自身的修养,而不是狗屁的治国手段。我只敢和你谈根本的东西,不想教你整些没用的细枝末节。”楚庄王说:“高。”
51楼(1060)
  詹何我们不陌生,前面讲过他独丝垂钓的高级钓鱼术。庄子里还有他告诫中山公子魏牟重生轻利的故事。詹何是合于道的高人,据韩非子里记载,詹何可以坐在屋子里面遥感到外面的牛是什么颜色。有这种特异功能,那不就是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圣人吗。所以才惊动了楚庄王,向詹何求教治国之道。
52楼(1061)
  这里提到楚庄王,就不得不多介绍几句。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曾牛逼闪闪,不可一世过。楚庄王因击败第一强国晋国,威震九州,被诸侯推为盟主。此后"远者来朝,近者入宾",何解?距离远的来朝拜,表示臣服;距离近的就直接纳入附属国了。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明之外;被友情赠送一个称呼为“南蛮”。自楚庄王始、楚国强大起来,孔子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于是楚国才得以列入华夏文明。有同学可能会质疑,孔老二所谓的仁,莫非就是谁强大谁就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没错,仁者无敌嘛,开个玩笑。楚庄王倒的确配得上孔子所称赞的仁,“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就是庄王的理论。所以庄王的“尚武”,已经到了武道的境界。所谓武道和武术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战必胜,那是武术;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就是武道了。鉴于庄王死后三四十年孙武才出生,所以孙子兵法是不是借鉴了楚庄王的止戈为武思想,也未可知。
53楼(1062)
  楚庄王刚继位的头三年并无良好表现,不上朝,不施政,成天就知道养宠物。楚庄王的宠物是匹宝马,这马的待遇比王公大臣们的待遇还好:穿刺绣的衣服,吃枣脯,住别墅。结果德不配位,这马和加菲猫一样得肥胖症死翘翘了。楚庄王痛不欲生,让群臣给马发丧,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这些大夫们不干了,说妈蛋这就是赤果果的侮辱啊。楚庄王说妈蛋没错,的确是侮辱,不过不是侮辱了你们,是侮辱了马,谁敢再议论葬马的事,老子就先葬了他。大夫们忍气吞声不敢吱声,一个宫廷里唱戏的就看不下去了,跑进王宫抱着马棺材嚎啕大哭,说用大夫之礼安葬这匹马太委屈它了。庄王很高兴,说你真懂我,那按你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礼节安葬这匹马呢?戏子说,用安葬大王您的礼节来安葬这匹马才算是匹配啊。庄王脸儿都气绿了,又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了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54楼(1063)
  庄王葬马不过是司马迁映射庄王从昏君到明主的转变。庄王不成器,身边大臣看不下去,又不敢明言,只好委婉的暗示他说:“有一种鸟,三年不展翅飞翔,也不鸣叫,你说这是一种神马鸟呢?”庄王何等聪明,早就知道他是暗喻自己,于是不动声色地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长羽毛,不鸣叫,是为了听别人叫,看别人都是些什么鸟人,你他妈还真以为我是只知道咕咕咕的爱情鸟啊?”结果后来庄王果然问鼎中原,一鸣惊人。
55楼(1064)
  楚庄王死后几十年间,楚国国力直线下滑,很快被晋国反超。子重为缓衰败之势,欲与晋国弭兵,平分霸权。楚共王晚年,目睹着晋悼公一次次会盟诸侯,声势昊天却毫无办法,晋国摆出一副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还奈何不了我的样子,把楚共王气得暴病而亡。至楚灵王时,欲重塑庄王之盛却因好高骛远而身死人手。楚平王时,奸逆当权,继续沦落;至楚昭王,几为吴国所灭,楚国永远的退出了争霸行列。宏图霸业渐行渐远,名存实亡。
56楼(1065)
  纵观历史,一国之危亡强弱,似乎真的和某个执政者自身特点息息相关。这是英雄创造历史之论调的由来。后来毛主席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推翻了英雄史观。我无意否定人民史观,但是詹何所说的身治国治,身乱国乱的案例一直在历史上循环重复,本着察其然亦察其所以然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孰先孰后、孰本孰末,真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番了。
57楼(1067)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餔之。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譆!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58楼(1068)
  山东那旮瘩有个叫爰旌目的人,出远门,不知怎的口粮断了。在半道上饿了个半死。到了狐父这个地方,有个强盗叫丘,看见爰旌目饿得快死了,就动了慈悲心,把自己的存粮给他吃。爰旌目连吃了三顿,身体才逐渐恢复,头不晕眼不花,可以看见东西了,就问丘:“您是谁啊?”丘说:“我是狐父这嘎达的人,我叫丘。”爰旌目一听,惊讶的说:“哎呀妈呀,你不是有名的强盗吗?你干啥要给我吃的呢?我是讲究礼义的良民,咋能吃强盗给的东西呢?”于是两手撑地,使劲呕吐,结果狗屁也没吐出来,最后傻逼呵呵地倒地身亡。列子对此的评论是:狐父丘尽管人是强盗,那粮食它不是强盗啊。就因为人是强盗,就硬认为粮食也是强盗,为此宁可把自己饿死,这不就是没搞明白名和实际的区别吗?
59楼(1069)
  这个故事最能反映儒道两家对同样事件的见解差异。儒家要正名,所以饿死事小,丢人事大;道家要求实,所以无我无为,何来丢人之说。所以爰旌目在儒家眼里就是义士,值得大褒大奖,大肆宣扬,可以钉在历史的荣誉柱上做道德的楷模。而在道家眼里,这就是一个傻逼。
60楼(1070)
  儒家是培育君子的学说,所谓的君子,就是有仁有义的人,故称仁义君子。要做君子,必须把义字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有轻死重义之说,有舍生取义之教。君子首先把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之上,所以批判君子其实是件很不讨巧的事,因为你很容易就把自己映衬成小人的猥琐样子。但是君子把自己立于道德制高点上也有弱点,所谓高处不胜寒,站得高,目标明显,容易成为攻击的靶子。更何况太高的地方很容易让自己有“德不配位”的表现,所以真君子不常见,伪君子倒是满大街。
61楼(1071)
  但道家的目标显然不是伪君子,伪君子不需要道家来批判,儒家自己也在清理门户。道家非议的,恰恰就是儒家的真君子。这是价值观导向之争。比如此故事里的爰旌目,按照儒家标准,他的确做到了舍生取义,是个地地道道的真君子。爰旌目这个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我个人倾向于虚构,毕竟列子写的大部分是寓言,这些寓言或许有生活原型的影子,但不一定完全要真人真事。尤其是爰旌目这个名字,爰相当于援引,旌是旗子,可引申为表彰,目自然就是眼睛。用表扬的话或者叫用荣誉遮蔽了自己的眼睛,这叫什么?大白话说叫猪油蒙了心。用成语说叫一叶障目。而狐父之盗,名字竟然和孔圣人同名,你说列子没有别的想法,你信不信我知道,反正我是不信。毕竟在道家体系里,一直相信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等同于大盗,其理同于窃国者诸侯也。
62楼(1072)
  列子是温婉的,他虚构了一个故事,并且仅用名实之分来下了一个结论。对于道行不够的我,就替他激烈一把。其实自古以来的忠臣义士,无一不是爰旌目,岳飞也好,文天祥也好,方孝孺也好,袁崇焕也好,曾国藩也好……这些大义凛然,为国尽忠,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君子们,无论他们的故事多么的荡气回肠,我都只想用一个词归纳,这个词自己脑补吧。
63楼(1073)
  不食盗食,用君子的倨傲碾轧小人,求义而忘仁,求仁而忘德,求德而忘道,我们究竟要在歧路上奔驰多久,才能记起回家的路呢?无论君子,还是小人,在那渐行渐远的起点上,我们其实都是——“人”。
64楼(1075)
  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
65楼(1076)
  柱厉叔给莒敖公打工,觉得这个上司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妈蛋有眼无珠不识人,老子不伺候你了。于是跑到海岛上隐居。夏天吃菱角,冬天吃橡子和栗子。苦逼生活正过得逍遥的时候,听说莒敖公遇国难死球了,柱厉叔立刻向好友告辞,说我要为莒敖公去死。朋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问他说:“你自己都说莒敖公昏庸不识人,不能用你。因为这个原因你才和我们隐居海岛。怎么莒敖公死了,你反而要为他殉葬呢?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但看来你为不知己者也死。你丫的举动简直就把我们都搞糊涂了。”柱厉叔45度角仰望星空,义正词严地说:“你们懂个屁。我离开他,是因为我知道他不会用我。如今他果然遭了报应,这不就证明了他不用我是严重的错误吗?我现在为他去死,就是让后世的君主们为他们有眼无珠、不能识人的昏庸而羞愧。”列子评论说,为知己而献身,不是知己就不为其卖命,这都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柱厉叔已经不是正常人了,这二货分明就是被自己一肚子的怨气给逼死的。
66楼(1077)
  前面列子杜撰了一个寓言,紧接着就马上罗列了具体的史实,别管具体的故事是真是假,其内涵都是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不以名累实,看本质,抓根本,察其所以然。
67楼(1078)
  山东日照莒县有一 “国士桥”,据资料记载,原桥为石砌五孔桥,桥西侧有古碑两方: 一为卧碑,传系唐代所立,碑文模糊不清,仅“国士桥”三字尚可辩认;一为立碑,其上亦书颜体“国士桥”,款题:“宣德十年(1435)重修”。 此二碑稍南不远处还有一碑,碑身完好,正面隶书“国士桥”,系清康熙元年(1661)知州韩弘度所立。单看这些碑,柱厉叔真的没白死唉,历朝历代都尊奉他为“国士”。我不明白什么是国士,估计应该是有点手段才配称为国士,就好比选美冠军,纵然不是樱桃樊漱口,也是杨柳小蛮腰。但柱厉叔不是隐居就是自杀,根本就没显露出他国士应有的手段,那么历朝历代尊奉其为国士的依据又在哪里?我想唯一的依据就是柱厉叔肯为莒敖公去死,不管这个莒敖公是昏君还是圣主,柱厉叔作为臣子都肯为其殉葬,这不就是领导们最喜爱的愚忠吗?
68楼(1079)
  所以,做国士最重要的,就是敢去死,敢找死,敢为伟大的***献身。一哭二闹三上吊,还有比这更打动人的爱情吗?  柱厉叔被捧成了国士,我差点就相信了,直到不小心在《左传》里读到晏子不死昏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景是齐庄公和大臣崔武子玩隔壁老王的游戏,崔武子受不鸟,就来了个密室捉奸,把齐庄公给杀了。这个时候晏子就站在崔武子家门外,手下人就问他:“要去为国君送死吗?”晏子说:“他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凭啥就我去送死?”手下人说:“那好,咱赶快逃了吧。”晏子说:“妈蛋又不是我做的隔壁老王,我干嘛要逃?”手下人急了,说:“那咱回家吧。”晏子说:“国王都哏屁了,哪还有家可回?国君是代表百姓、引领百姓的,不是欺负老百姓的,作为国王,应该以这个国家为主。至于我们这些大臣,难道是混饭吃的吗?我们应该把国家看成养育自己的父母。所以,国君为国家而死,我们大臣就要追随国王去死;如果国君是为私利而死,我又不是他们家的私有物品,凭什么要为他去死?这二货竟然因为勾搭大臣的老婆而被自己的大臣给杀害了,傻逼才会为他去死。”
69楼(1081)
  你看,用晏子的观点来看,柱厉叔就是傻逼加伪君子。有人说:“晏子能代表儒家吗?我书读得少,你可不要骗我。”晏子是不是儒生我不知道,但是孔子曾赞晏子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听见没,孔子亲口说了,晏子是君子。所以即便用儒家君子的眼光来看,柱厉叔也不折不扣是个二货,国士之说,还是免了吧。如果你留意新闻的社会板块,你会发现有很多十来岁的青少年自杀,竟然声称是为了让父母后悔一辈子。柱厉叔的智商和情商,和这些乳臭未干,且心理不健康的毛孩子有的一拼。所以还是列子的评价公允,别装高大上了,不就是自怨自艾耍小脾气吗,犯得着把自己命搭进去吗?
70楼(1082)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71楼(1083)
  杨朱家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不仅倾巢出动,还请杨朱家里的人一起帮忙去找。杨朱说:“我勒个去,不就丢了一只羊吗?咋还出动这么多人去找捏?”邻居说:“像你这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尊处优的教授们哪里晓得外面的岔路老多了。”等到这帮找羊的人回来,杨朱问:“找到没?”邻居回答说:“彻底丢了,没找到。”杨朱又问:“咋搞得啊,出动那么多人,怎么还能让羊给跑了呢?”邻居说:“一条路分成两条岔路,两条岔路分成四条岔路,这岔路以指数级别增长,我他妈知道羊冲哪条路跑了。没办法,就回来了。”杨朱听了邻居的话,脸上变了颜色,很久都没说话,几天都没笑摸样。徒弟们就好奇了,进来劝慰老师说:“一只羊而已,又不是老师您家的,丢就丢了,怎么还能让你您这么难过呢?”杨朱不理他们。徒弟们不明所以然,悻悻然出来,其中的孟孙阳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过了几天,心都子领着孟孙阳一起找到杨朱,说有个问题想请教杨朱:“曾经有三兄弟,到齐国和鲁国求学,拜了同一个师傅,上的同样的课程,内容都是讲仁义之道。学完回家后,他老爸就问他们:‘啥是仁义之道啊?’老大就回答了:‘仁义就是重生轻名,保养身体,争取长寿,趋利避害,远离虚名。’老二就说了:‘不对,仁义应该是舍身取义,为了名垂青史,不惜杀身成仁。’老三也说了:‘你们都太偏执,其实仁义就是既要重视身体,也要成就功名。’那么问题来了,这三兄弟对仁义的理解完全相反,但却都是儒家教出来的,你说说看,他们究竟谁对谁错?”杨朱根本不接茬儿,自顾自说道:“有这么一个人,打小就生活在水边,水性非常好,胆儿也大,因此靠摆渡挣了不少钱。他一发财,操纵市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就开始发挥作用,无数想小本创业的人就带着粮食来和他学习游泳技术,结果呢,一半的人都没等学会就淹死了。本来这些人都是抱着学游泳技术的目的来的,没谁想把自己淹死,结果呢,就是有这么多人被淹死了,那么你说说看,导致如此结果究竟是谁的错?”心都子默然不语,掉头就走了。孟孙阳不高兴了,责备心都子说:“你问的那么拐弯,老师回答的那么抹角,都搞毛啊?把我整的越来越糊涂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口太多,导致羊跑丢了;搞学问的人因为学科方向太多而白白浪费生命。其实无论何种学科方向,其源起都是同一处,本源为一,结果越搞越纷繁复杂。我们只有归纳总结出不同学科方向之中相同的东西,向源头前进,才不会浪费生命,把自己搞迷失掉啊!你作为杨朱的首席大弟子,跟着杨老师学习却不懂杨老师目前难以归同反一的境况,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72楼(1084)
  回想我们的前半生,上幼儿园是为了上小学,上小学是为了上初中,上初中是为了上高中,上高中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为了晋升……所以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呢?我们学的是考小学的方法,考初中的方法,考高中的方法,考大学的方法,找工作的方法,晋升的方法……我们学了各种“方法”,唯一没学的,就是学问。什么是学问?就是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吃饭是为了求学,但我们搞成了求学是为了吃饭。这难道不是歧路亡羊吗?忙忙碌碌一生,庸庸碌碌一辈子,临近生命之终点,茫然不知所之,纵然高堂广厦,绮罗锦绣,金玉如山,珍馐美味,又何以释然?
73楼(1085)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创新被包裹于计划当中,实为我国特色之一。2011计划以“中心”来申报,而非以高校单独名义申报,其主旨,大概就是以行政手段迫使高校之间交叉组合,以实现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之目的。于是,各地“中心”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协同创新大楼紧锣密鼓大肆兴建。如果不同学校共聚一中心,不同学科共进一楼房,就可以实现“交叉”,引领“创新”,那这交叉,这创新,也未免太奶无了一点。聚应是心之聚,合乃意之合。心分而意散,各自奔驰在歧路之上,还四处设立收费壁垒,纵然同床,不过异梦。
74楼(1086)
  杨朱所处时代,被我们冠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名。然而不论儒家、道家、释家、法家、名家、墨家……皆同出于一条大道,各执一词,各奉一理,纷纷扰扰,乱无日矣。纵然同出一家,有关一个“仁义”的概念,也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人生百年,白驹过隙,难怪庄生会有生有涯知无涯的慨叹了。
75楼(1087)
  所以,为学修道的人,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是溯源归一,贵本忘末。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和功夫,从现象观察当中归纳相同的“理”,察其所以然,找到通向源头的大道。当然,杨朱以及后期道教发明了“溯源”的方法,也即所谓的“顺则凡,逆则仙”,让我们逆着歧路找到生生不息的“玄牝之门”。但纵观列子全书,其实还有另一条途径,就是“尽性之命”。我们活着的时候固然是千差万别的“歧路”,歧路走到尽头,却又同归于死亡的大道。鬼者,归也。所以,只要我们不忘初心,顺流直下,把歧路一条道走到黑,那只走丢的羊,没准就在那等着我们呢!
76楼(1088)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而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77楼(1089)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出门的时候穿了一身白,结果赶上下大雨,于是脱了白衣服,穿了一身黑衣服回家。家里养的狗就不认识杨布了,冲着他一阵狂吠。把杨布气的,拎着棒子就准备把狗干掉。杨朱拦住他说:“你干嘛要打杀狗啊,狗又没做错,还不和你一样。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设是你的狗出门时一身白毛,回来后一身黑毛,你还不一样要抓住它一阵狂咬?”
78楼(1090)
  杨布打狗的故事被选入过初中的课文,因此有关其解读五花八门,各不一样。当然,每一种解读都是对的,比如说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云云。但是这么多解读,我只能选择一种,就是从符于道的标准来看,要抓本质,察其所以然。
79楼(1091)
  对于狗来说,他认识的应该是人,而不是衣服;对于人来说,他了解的应该是狗,而非皮毛。如果解读到这里就完事了,那么等于什么都没说,反正都是正确的废话,每天你的领导、父母、老师以及各类狐朋狗友,说的就是这些东西。朋友圈里鸡汤满天飞,哪一篇不正确,哪一句又不是废话?
80楼(1092)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的本意是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不过我们要是诡辩,就可以问他河流结冰的时候怎么算?当然,诡辩只可以用来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真掉到诡辩里出不来,那就是买椟还珠,守荃忘鱼了。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就在于“易”,易字上为日,代表阳,下为月,代表阴。日月轮回,阴阳交替,周而复始。所以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精髓已融入血液;但是,易,或者叫变化本身,就是永恒不变的。这两句话看似互相矛盾,其实又是互相佐证,本意为一。
81楼(1093)
  既然变化是永恒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察其所以然,要抓本质,变化当中,何来本质?今日之本质非昨日之本质,明日之本质亦非今日之本质。我们只能察当下,却不能用当下察出来的“本质”一劳永逸的套用于他时他物。因为变是永恒的,那么“辨”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辨”的依据是不可固定的。用衣服来区分,衣服会换;用身体来区分,身体的高矮胖瘦亦在变,即便细分到细胞核DNA,还是有更替和突变;用思想来区分,思想每日也在变。那么请问你如何辨出你是你,我是我?所以辨只是暂时性的,是局限性的。既然是暂时和局限,那么辨而出错,就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辨本身,就是错。
82楼(1094)
  既然辨本身就是错,辨错何异之有?狗认不出来你是正常的,你又为什么要因此而发火呢?你认为狗永恒不变的能够辨识出你,这本身,就是迷茫和失误。你陷于自身的迷惑当中而茫然无知,却一味责怪他人他事,这岂不是错上加错,乱中添乱?
83楼(1095)
  所以,杨布打狗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尽管我们要察其所以然,但不要以所以然为然。如果自认为掌握了真理,自认为得道合道,站在道德制高点指手画脚,颐指气使,那才是真正的失道缺德,迷心乱性而不自知也!
84楼(1097)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85楼(1098)
  邯郸城里的老百姓,大年初一献给赵简子一只鸟,赵简子很高兴,回赐了很多礼物。有一个门客就问他,为毛给献鸟的人那么多赏赐?赵简子45度角仰望星空说:“他们捕到鸟没吃,献给我,这就是给这只鸟一条生路啊,我厚赏他们就是为了鼓励他们这种善行。”门客就说了:“这逻辑不对啊,老百姓知道您喜欢放生,那为了讨好您,不全都争先恐后地去抓鸟了。这样一来,死的鸟就更多了。如果您真心想放生,不如禁止老百姓捕鸟。像您这样,先抓起来再放掉,给这些鸟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好处啊。”赵简子说:“有理。”
86楼(1099)
  赵简子,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的领袖。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中央控制不了地方,导致各个诸侯都不尊敬号称天子的周王朝。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对于诸侯国来说,侯王不给力,下面的大夫们也一样争权夺势,各自割据。晋国就是如此,后期的权力被六卿瓜分,最后PK一番,导致了三家分晋。晋分为赵魏韩之后,再胁迫周天子昭告天下承认既定事实,这样一个晋国就分成了赵魏韩三个国家。晋昭公时,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尽管这些功绩听起来如此牛逼,其实也比不上戏说的虚名。大家不知道赵简子,却一定会知道《赵氏孤儿》。所以我要是说赵简子是赵氏孤儿的孙子,估计你们就有恍然大悟的赶脚了。
87楼(1100)
  近代由于佛教的昌盛,很多人都热衷于放生。所以大家都以为放生源自印度。这种想法就和以为辩证法源自德国一个吊样,老祖宗留下再多宝贝,也架不住败家子祸害。所以最后在败家子眼里,老祖宗就没留下过什么东西,所有的好东西都是外来的。所以说虎父生犬子,大贤多不肖。赵简子放生这个故事,至少说明放生这种行为模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放生这种活动就是起源自中国。其实什么什么起源自哪里,有个卵用?现在人们多为此争执不休,完全是求名而不务实的表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希望有不一样的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