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锡政府负债债多少,中国无锡政府负债债多少资讯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一总能听到地方政府动辄几万亿的宏伟,也总能听到地方政府房地产如何如何赚钱的报道。但如果读了下面这些数据你会迷惑不解:地方政府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又花到哪里去了?房地产支柱下的地方政府负债怎么这么多?中国的“财政收支”分为三个部分: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收入来源主要是各种税以2016年为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其中超过13万亿是税,第一大税种是,超过4万亿)。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5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7195亿元。在支出上,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87841亿元,由此可见这个项目下的赤字是2.8万亿。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7404亿元,地方财政的支出160437亿元,根据上面的收支看,在“一般公共预算”项目下,地方政府收和支差距是7.34万亿以上,这个差距是靠“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来填补的,不过仍然是有亏空的。说白了,中国的财政制度,就是在“一般公共预算”项目下让中央政府多拿钱,拿走远远超过中央政府需要的钱,然后分给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这意味着,中央掌握了“财政第二次分配”的权力,可以把发达地区的钱调到中西部、东北地区使用。2、收支,收入主要是卖地的钱所谓“”,主要包括卖地收入、彩票收入等。2016年,全国政府性46619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收入42441亿元),中央收入占比不到10%。所以,这块收入主要是地方收入,也主要为地方所使用。地方政府收入里,卖地收入是37457亿元。由此可见,卖地收入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生死攸关的。下面是过去几年的卖地收入情况。2015年的卖地收入大跌(见下图),直接导致中央出台“楼市去库存”政策,并引发了“房地产”。事实上,卖地收入、与房地产有直接关系的税费,已经占到了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年份卖地收入(亿元)同比涨跌幅占政府收入比例2012年28517-14%18%2013年41250+44.6%22.6%2014年42606+3.2%22%2015年32547-21.4%16.8%2016年37457+15.1%18%2017上半年18836+34%16%政府的“基金收支”跟“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是泾渭分明的。2016年,地方政府的基金支出是43962亿元,有几千亿的盈余;中央政府的基金支出是2890亿元,也有超过千亿的盈余。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别看我们的大国企NB哄哄,市值如何巨大。但是2016年带给政府的“分红”,一共只有2602亿元,在财政收入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2602亿元里,央企对中央政府的“分红”是1430亿元,地方国企对地方政府的“分红”是1172亿元。这部分收入,主要用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以及所谓的“支付改革成本”——比如国企的减员增效,关闭落后过剩产能等等。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中国财政的数据,绝对颠覆你的三观!东北片区:毫无悬念亏亏亏首先登场的是“共和国长子”东北三省辽宁、吉利和黑龙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毛泽东时代,东北三省曾经是中国大陆最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现在,东北三省是中国经济转型最艰难地区,奇葩的辽宁省去年的GDP居然出现了负增长,有句名言“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三省的财政缺口越来越大,2014年合计为3562亿元,2015年激增至5268亿元,2016年继续增长到5580亿元,2017年上半年为2575亿元,考虑到下半年财政压力更大,预计2017年要直奔6000亿元了。华北片区:经济转型开始亏一起来看看紧挨着东北的华北三省河北、天津和山东。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所以没有计入华北片区中。万万没想到,挂着“东部沿海省份”光环的山东、天津和河北居然都在亏钱。GDP第三的山东居然在2016年丧失了财政独立能力,开始向中央伸手要钱。2016年只亏了64亿元,2017年才过了一半就亏了387亿元,这就像大坝决堤,一发不可收拾。顺带说一句,青岛在行政上隶属于山东,但在财政上却不归山东管。山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临沂革命老区的包袱太重了。严重依赖外贸的胶东地区也陷入了瓶颈期。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2016年的地税收入(含非税收入)居然同比下降了15%,财政缺口同比增长了164%。而在官方媒体里,天津2016年的人均GDP排名全国第一,比北京上海还要高,被吹为“闪耀的明星”。为什么会这样矛盾呢?因为天津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国有企业的固定投资拉动,而国企上缴给政府的税后利润都会还给企业。而有“环京贫困带”的河北毫无悬念,一亏到底。国地税总收入增长缓慢几乎停滞,而预算支出却屡创新高,刚性缺口预计要飙到2500亿。河北人民真可怜,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环境也越来越糟糕,2016年空气污染top10城市占了6个席位。太行山以东的华北三省的财政缺口越来越大,那太行山以西的西北片区呢?西北片区:老少边穷要大补西北片区地形复杂且气候恶劣,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不会有任何意外,西北7省(宁夏、青海、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全都处于财政亏空状态,它们当然都无法向中央财政贡献盈余,并且一定会高度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2016年,宁夏财政缺口规模732亿元,青海1225亿元,山西1517亿元,甘肃1884亿元,陕西1962亿元,内蒙2564亿元,新疆3162亿元,合计13046亿元。仔细看数据会发现一些奇特的现象:2016年青海的国地税总收入为29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为1523亿元,支出是收入的5倍,青海政府每花一块钱,中央财政就要补贴四块钱;从2014年到2016年,陕西和新疆的国地税总收入连续两年在下降。干旱的西北很穷很困难,再往南走一点就到了湿润温暖的西南片区,那里的情况也很糟糕吗?西南片区:重点开发很缺钱西南片区六省市,重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当然也不会有任何意外,全部处于财政净缺口状态。GDP增速三连冠的重庆在花钱方面也习惯了大手大脚,导致财政刚性缺口也越拉越大,是四大直辖市里最需要中央补给的,毕竟还要供养14个国家贫困县。从人均财政补贴来看,西藏遥遥领先。2016年西藏的常住人口为331万,对比其1397亿的财政缺口(也就是中央财政补贴),意味着当年度西藏的人均财政为42205元。而2016年度中国的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为33616元。由此可见,中央扶持西藏发展的决心有多么大!2016年,重庆的财政缺口1222亿,西藏1397亿,云南2229亿,贵州2270亿,广西2412亿,四川3542亿,合计13072亿。与2014年的合计财政缺口规模10020亿相比,增幅30%。今年上半年的财政缺口合计7040亿,预计今年的总缺口将超过1.5万亿。中部六省:崛起过程要烧钱中部片区6省,海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与河南(说明一下,海南实在是没片区合适放,所以放到了中部),基本上都是人口大省,当然也是财政缺口大省。最南端的海南虽然地小人少,但财政缺口却一年上一个台阶,2014年是200多亿,2015年是300多亿,2016年是400多亿,2017年预计会超过500亿。要是人均收入有这么快的增速该多好呀!作为人口过亿的中部大省,河南的财政刚性缺口当然是全国第一,预计今年会超过5000亿元,和东北三省的总量相当。2016年,中部六省财政缺口合计13325亿,较2014年的合计财政缺口数9074亿,增幅47%。今年上半年的财政缺口8008亿,预计今年是要直奔1.7万亿而去了。我没有仔细查对表格里的数据,中国的财政状况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但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或者过度担心的。第一,中国财政收入状况,从来都是非均衡的。最迟在唐朝,政治中心就和经济中心发生了分离,转移支付就不可避免。唐代,遇到漕运困难的时候,皇帝常常带着太子、皇后、百官和十多万禁卫军从长安长途跋涉以“就食于东都(洛阳)”,可见当时转移支付规模的巨大和艰难(当时主要是实物形式)。北宋时期,也是如此。如果运河出点问题,东京汴梁就会震恐。上面说的仅仅是经济中心对政治中心的转移支付,其实经济中心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也长期存在。到明清时代,趋势就更为明显——江南税赋占全国的60%,其中仅苏杭宁三地就占了全国的40%。在这种情况下,转移支付是常态。西北、西南地区的财政一定是入不敷出的。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失衡的财政版图”最迟在唐代就形成了,明清基本定型。如果说有什么变化,就是近代以来沿海地区的权重加剧,多了类似上海、深圳这样的“财税重镇”而已。此外,就是北京的崛起。在传统的农商时代,北京只能是被供养的首都。但到了后工业化时代就不同了,北京目前是中国新经济的中心,企业占据了全国一半,财政收入也非常耀眼。上图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这是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这条线把中国的陆地面积分为两部分,其中西部的面积超过56%,但只有6%左右的人口;东部只有不到44%的面积,但却集中了中国94%的人口(2000年数据)。最近几年,山海关以北“沦陷”为人口严重流失地区,所以人口和税赋的核心区进一步退缩到了历史上的“汉地十八省”区域,或者是秦始皇时代版图区域。当然,最核心的就是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在这种情况,转移支付是必然的,多个省份财政亏空是必然的。第二,东部发达地区,是不是吃了大亏?7个发达的省市(算上深圳),成为中国最大的财源。这7个省市吃亏了吗?当然没有!7个省市获得了官方给予的最大发展机遇,什么自贸区、交易所、物流中心、交通枢纽、航运中心大都在这里。而且,在当前税制之下,这些省市通过商品流通,获得了向全国征税的权利。事实上,中国163万亿的M2(广义货币),有20%汇聚在北上深三大城市。而北上深的人口,即便按照7000万计算,也只占全国的5%。所以,北上深,以及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并不委屈。给国家做贡献、支持中心部发展是应该的。第三,财政不是用来盈余的,它的钱是用来花的,甚至就是为了“亏空”的。财政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一般人可能认为是盈利,其实大错特错了!因为财政的钱来自老百姓,来自企业,如果持续有盈余就应该减税。财政的钱就是用来花的,用来给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比如安全、教育、医疗、地铁、城市广场、图书馆、音乐厅等等。现代财政,还有了刺激经济、拉动就业的使命。所以,让老百姓满意才是最高境界,基本平衡是首要原则。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赤字财政是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尤其是当货币政策失效,陷入的时候。比如现在,就是如此。但财政的钱要花到刀刃上,不能浪费,不能低效,更不能用来养闲人甚至被贪官侵吞。第四,财政出现数万亿赤字,国家会出事吗?根据财政部的权威数据,2016年中国的“基金收支”是盈余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是平衡的。在“一般公共预算”这块儿,大概有2.82万亿的赤字,占当年GDP的3.8%。这个“赤字率”超过了3%的警戒线,但超过得不多,很多国家也都超过了。最近一年来,(IMF)倡导适当收紧货币,通过财政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也就是赤字财政。“赤字财政”的实质,是央行定向印钱给政府,通过政府鼓励的项目拉动经济、带动就业。无论美国的天量国债,还是,其规模一定是越来越大,记个账而已,根本不用还。所谓,其实是更多的新债替代旧债而已。当然,如果赤字率长期偏高,可能意味货币超发,会带来通胀,是变相向社会征税。这是国债需要记账,需要有阶段性上限的原因。中国政府开支巨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地铁、高铁、高速公里、港口、机场等方面不断投入巨资。也就是说,政府的钱大部分变成了基础设施,虽然有些项目效果一般,但整体促进了经济发展,这远比欧洲一些福利国家分了、吃了要好。如果不理解,看看希腊就知道了。中国的基础设施为什么这么好,有追上并超过美国的势头,就是因为政府投资非常强劲。当然,政府投资低效是一个大问题。目前“国企+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比例仍然高达40%,这是中国货币超发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心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始动力。所以,一方面我们没有必要为中国的“财政地区性失衡”而过分担忧,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革降低“国企+政府”的投资占比。如果政府投资占比降低,中国的财政压力马上就会大大减轻。但这时候,需要顶上去,否则经济会下滑,失业会上升。中国未来的改革,就是要通过市场开放,最终实现“”的转换。《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二点击标题下「天洋」可快速关注天小洋1月29日,据财政部官网消息,2015年财政收支情况公布。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级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依法加强征管,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支出预算管理,加大对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财政运行基本平稳。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同口径增长5.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234亿元,增长7.4%,同口径增长7%;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983亿元,增长9.4%,同口径增长4.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24892亿元,同比增长4.8%;非税收入27325亿元,增长28.9%,同口径增长10.6%。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1.31109亿元,同比增长0.8%,剔除营改增转移收入影响后下降0.5%。主要受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全年下降5.2%)以及前期扩大营改增范围减税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2.国内消费税10542亿元,同比增长18.4%。主要是提高成品油、卷烟消费税增收效应体现。3.营业税19313亿元,同比增长8.6%,剔除营改增收入转移影响后增长9.3%。分行业看,金融业营业税4561亿元,增长19.5%;房地产营业税6104亿元,增长8.5%,主要是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回暖带动;建筑业营业税5136亿元,增长7.2%。4.企业所得税27125亿元,同比增长10.1%,剔除今年及去年企业所得税退税因素后增长4.5%。分行业看,金融业企业所得税8572亿元,增长13.9%;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871亿元,下降3%;工业企业所得税7425亿元,下降5.3%,主要受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全年下降2.3%)的影响。5.个人所得税8618亿元,同比增长16.8%。主要是居民收入增长,以及财产转让所得税大幅增加。6.、消费税12517亿元,同比下降13.2%;关税2555亿元,同比下降10.2%。主要受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跌(2015年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一般贸易进口大幅下降(全年下降15.9%)的影响。7.出口退税12867亿元,同比增长13.3%。主要是受加快出口退税审批、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等影响。8.车辆购置税2793亿元,同比下降3.2%。主要受10月1日起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影响。9.证券交易印花税2553亿元,同比增长2.8倍。主要受上半年交易活跃带动。10.地方小税种情况:契税3899亿元,同比下降2.6%;3832亿元,同比下降2.1%;耕地占用税2097亿元,同比增长1.9%;城镇土地使用税2142亿元,同比增长7.5%。11.非税收入27325亿元,增长28.9%,同口径增长10.6%。其中,中央非税收入6997亿元,增长57%,同口径增长50.3%,主要是部分金融机构及中央企业上缴利润增加;地方非税收入20328亿元,增长21.5%,同口径增长1.3%。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8%,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增幅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跌、一般贸易进口大幅下滑导致进口税收大幅下降;二是工业生产放缓,尤其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导致按现价计算的增值税等税收低增长;三是企业效益下滑、利润增幅回落使企业所得税增幅相应回落;四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也直接带来财政减收。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5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同口径增长13.1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549亿元,增长13.2%,同口径增长12.77%;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及动用结转结余资金等安排的支出150219亿元,增长16.3%,同口径增长13.24%。2015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稳增长政策要求,着力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大力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积极盘活存量,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绩效管理,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及早落实并取得实效。在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1-12月累计,教育支出26205亿元,增长8.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067亿元,增长9.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916亿元,增长1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001亿元,增长16.9%;城乡社区支出15912亿元,增长11.5%;农林水支出17242亿元,增长16.9%;节能环保支出4814亿元,增长26.2%;交通运输支出12347亿元,增长17.7%。二、全国政府性收支情况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1-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2330亿元,比上年下降21.8%,同口径下降15.9%。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12亿元,增长0.1%,同口径增长5.2%;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8218亿元,下降23.6%,同口径下降17.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2547亿元,同比减少8840亿元,下降21.4%。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1-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2364亿元,比上年下降17.7%,同口径下降12.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3024亿元,增长2%,同口径增长4.9%;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9340亿元,下降18.9%,同口径下降13.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32895亿元,同比减少7464亿元,下降18.5%。三、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情况1-12月累计,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5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613亿元,增长14.3%,主要是部分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增加;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47亿元,增长58.8%,主要是部分地区扩大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情况1-12月累计,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0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235亿元,下降12.9%,主要是部分支出项目未能如期实施,相应支出减少;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844亿元,增长41.8%。需要说明的是,2016年1月份财政收支整理期结束后,上述2015年财政收入、支出数还会有一些变化。来源:明天就是小年了!点击“阅读原文”将内容分享至朋友圈为朋友们送去祝福吧!《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三“今年的预算报告,财政政策和财政改革重点突出,含金量、信息量很大。”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代表表示,在财政收入放缓、收支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能够拿出今年这个预算“盘子”来,是非常不容易的。????2016年的“国家账本”,一大看点是加大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在哪里?????热词一:减税????全面推开营改增等改革举措,预计全年减负5000亿元,力度前所未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从5月1日起,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阶段,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突出。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措施,对于激活经济增长动力,支持经济结构性调整十分必要。”瑞华管理张连起委员认为。????张连起委员介绍,目前政策尚未落地的4个行业,涉及近1000万户纳税人,改革方案既要照顾各行业具体情况,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又要考虑增值税制公平、简洁。????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今年还有许多减税降费的举措。????比如,加大收费基金清理和改革力度,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停征价格调节基金;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的免征范围,由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缴纳义务人扩大到不超过1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这些减税降费政策效果加在一起,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热词二:赤字????赤字率首次达到3%,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并不高????根据预算报告,2016年我国财政赤字拟安排2.18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为3%,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扩大赤字规模,会不会引发务风险?????“赤字率提高,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新信号,也是符合国情、积极稳妥的。”于国安代表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尽管赤字率首次达到3%,但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赤字率并不算高。????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看,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将为债务偿还提供根本保障。????从债务余额来看,2015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万亿元,加上中央10.6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39.4%,2016年适度加大了财政赤字规模,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占GDP的比重也并不高。????从资金用途看,新增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保障性住房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形成的都是优质资产,也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偿债能力。????热词三:花钱????从结构性改革这个角度来考虑,钱就能花得更到位????“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仅是扩大赤字率,最终还是体现在花钱上。如果能从结构性改革这个角度来考虑,钱就能花得更到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扩大赤字规模,政府发债的钱将用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预算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答案:扩大的赤字,主要用于弥补财政减收,以及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和增加必要财政支出。????财政减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二是国家主动实施减税降费,这也会造成财政收入减少。“这个时候,政府就要自我加压、有更多担当,既要为企业减负松绑,又要确保公共服务支出。”刘尚希表示。????比如,在支持脱贫攻坚方面,今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加201亿元,增长43.4%;在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水平仍将提高6.5%左右。统筹考虑各种因素,这一增速更符合实际、更可持续。????推进,去产能在五大任务中排在第一位。据初步统计,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大约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对此,中央财政设立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对下岗分流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为他们创业和再就业提供必要支持。????“政府还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该压的压、该保的保,把钱用在刀刃上。”刘尚希说。????《 人民日报 》( 日 16 版)《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四2008年以来,中国的债务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上升速度较快,但对需要放在中国经济结构和制度性成因的大视野中去考察,需要全新的评估框架。债务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事实上,任何本质上都是债务危机,政府在危机中负有最后的责任。回顾全球债务危机的历史,在过去200多年时间里,全球至少发生了250次以上的主权债务违约,60多次国内债务违约,债务违约几乎每隔几年或十几年就集中爆发一次。历史上,债务违约往往不是孤立事件,而总是与经常项目逆差、本币汇率高估、公共部门杠杆和债务高企、财政亏空、不足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触发危机。从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亚洲金融危机(1997)、到此后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巴西金融危机(1999),再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也出现过四次债务问题。1978年后的债务问题,主要是中央财政赤字;1988年后的债务问题,主要是企业间“”;1998年后的债务问题,主要是国企经营问题造成的金融机构。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有关中国可能爆发债务危机的说法和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和杠杆率快速上升的数据。我国各经济部门中杠杆率究竟处于何种水平,目前官方并未发布有关权威数据。一些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发布了各自对杠杆率的测算,口径不同,算法不同,得出的杠杆率水平也不尽相同。国际上,衡量一国债务最直接的指标是债务总量以及其与GDP的比率,也即或债务比率,并将杠杆率分解为政府部门、非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居民部门等4个部门的杠杆率。BIS(国际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全社会杠杆率(不含金融机构)自2008年以来迅速上升,从142%上升至2016年末的257%,同比增幅较上季度末下降4.4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目前中国略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值,与、英国、美国大体相当,略高于G20国家237%的水平。从部门和结构看,2016年末,中国约为166.3%,较2008年的96.3%上升了70个百分点,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投资冲动和事权大于财权等现实导致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积累了大量债务。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央和地方债务余额是27.33万亿元,按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GDP初步核算数计算,约为36.7%。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远快于中央政府债务增长,2010年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债务占政府广义债务53%,201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广义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增长是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因素,而这也是IMF和国际机构多次警示风险的原因。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尺度事实上,判断一国债务和杠杆率何时触发风险临界点,仅以“政府债务/GDP”这一比重进行讨论有失偏颇,不能仅从“负债侧”进行讨论,还需要从“资产侧”进行讨论。从和一国债务可持续性角度是更加合理的评估尺度。(一)需要全面核算中国的国家日,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政府表(2017)》显示,中国政府中,即使考虑社保基金缺口,中国政府的总资产也完全能够覆盖总负债,且还有较大空间。从政府负债看,年,如果计入社保基金缺口的参考值,政府总负债从约40万亿元增至约70万亿元;如果不计入社保基金缺口的参考值,政府总负债从约30万亿元增至约60万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了约70%和约100%,政府负债规模的确增长较快。但如果将政府资产结合起来考虑,年,中国政府总资产规模达到百万亿元以上水平,2015年超过125万亿元,与当年GDP比重超过180%;平均来看,中国政府总资产大致1.8倍于当年GDP,体现了政府资产长期稳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以国家资产负债表作为综合衡量尺度来全面评估中国债务问题。(二)需要考虑债务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另一方面,衡量债务风险仅仅从规模和增长速度方面做出考察仍不够,因为其无法判断是否对债务具有清偿能力。因此,需要我们引入对债务可持续性的评估指标。从国际经验看,虽然债务杠杆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负相关性,但债务和货币扩张能否得到有效维持,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债务形成的投资或消费能够推动GDP增长,只要(人均)债务增速快于杠杆率增速,那么(人均)名义GDP仍能实现正增长。因而,债务可持续能力不同的国家,在相同杠杆率水平下,经济表现并不相同。从债务可持续性的角度来判断债务风险,这里有几点需要更加明确:一是只要债务成本低于债务产生的收益,那么债务就是可持续的。二是债务/GDP比例只是用来衡量债务压力大小,但并不是作为预测债务危机的充分条件。比如,日本的债务/GDP持续数年高居全球前列,但日本并未发生债务危机,主要是日本发债成本较低,90%属于国内长期持有,加之储蓄率较高,民众和央行长期持有国债,因此发生偿付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三)债务问题需要放在中国经济结构的大视角下考察深入分析中国债务结构也可以发现,虽然中国债务和杠杆率上升速度很快,但是以债务/资产来衡量,中国的大部分负债并非如西方国家更多用于投入消费和福利,而是用于的投资特性,形成基础设施与规模庞大的等,这有利于形成再生产能力。此外,中国债务问题是一个与结构相关的长期性问题,需要放到经济结构的大视角和大周期中去考察。以被认为债务风险较高的非金融部门为例,也与中国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中国非金融高,原因其一是高储蓄结构。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从资金流量表看,家庭部门是主要的净储蓄来源方,而企业部门则为净方。家庭部门的高储蓄率意味着大量的储蓄盈余可以转化为企业部门的投资。这种高负债和美国“寅吃卯粮”式的高负债率完全不同。中国的高负债率主要源于非常高的储蓄率。其二是金融资本结构。企业以融资为主而较少进行,出现严重倒挂就会导致实体部门积累更多的债务。其三是不同部门待重估。正如近日周小川行长指出,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借款,形成了较多的债务,这在统计上体现为企业部门债务,会导致企业部门债务高估。如果将这部分统计为政府债务,企业部门债务会大幅下降,而政府债务相应上升。因此,需要重新平衡不同部门的杠杆率,不至于引发杠杆率过于积聚于某一部门的风险。化解债务风险需要全新结构性框架有效降低债务杠杆率是本轮危机以来国际社会的共识。与中国债务规模和增速相比,中国债务的结构性问题更需要值得重视,需要与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制度设计结合起来,“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地综合推进。(一)化解地方债风险须加快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一体化改革针对当前债务风险的焦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必须强化央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职能,增强财政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一体化改革。从目前对地方债务管理的改革思路,以及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中不难发现,对地方债的管理,仍然还是要采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上的财政工具。从几十年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兜底的情况下,仅仅采取财政工具,是很难化解这一问题的。一方面,一些本该由财政承担的责任交给了金融市场主体,政府性债务扩张不可持续风险将转移至金融体系。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同时通过影响银行信贷投放为前者提供资金。另一方面,财政与金融关系不清晰,中央银行不仅承担“准财政职能”,而且通过释放等操作为政府性债务融资提供便利,虽然有助于降低财政体系的风险,但实际上将政府性债务扩张不可持续风险转移到了金融体系。一是应清晰界定财政与,防止产生财政变相透支问题;完善财政对中央银行损失的补充机制,建立有效的历史挂账处理方式解决中央银行承担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成本的问题,提高央行资产负债健康性。二是建立偿债准备金。建立偿债准备金是世界各国较为通行的做法,以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偿债准备金是地方政府为确保按期偿还债务本息而筹集、运用的专项储备资金。偿债准备金在管理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专户管理或专项管理。三是尝试建立央行国库现金管理。央行国库现金管理主要是指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国库现金和易变现资源,优化政府财务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确保满足国库现金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国库闲置现金余额的最小化和现金运用收益最大化。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由于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为弥补资金缺口,地方政府不惜对外举债、背负利息。央行应积极加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研究,在保证国库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出既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治理,又能满足地方财政利益诉求的现金管理模式,充分合理利用闲置的库存资金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债务余额和利息支出。(二)化解非金融部门债务风险须加强实体与金融改革协同性对于非金融部门(实体部门)需要重新审视“”的路径选择。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临近、生产成本上升将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于放慢,而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和连续多年高投资已使得人均资本达到较高水平,投资边际下降不可避免,新增资本需求持续减弱。特别是从债务负担来看债务可能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因此,须从供给端着眼发力有效“去杠杆”。首先,调整,建立市场化的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使企业恢复到健康的水平。通过市场化方式(留存利润、权益融资、、等)补充企业资本金。本质而言,攀升与微观杠杆率平稳反映出的问题是单位资产创造的收入下降。因此,特别是针对居高不下的状况,应该大幅度消除政府隐形担保,抑制地方政府竞争性投资,激发市场活力,进而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其次,必须以大力提高中国资本形成效率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对企业实行(哪些领域不可进入),对政府实施正面清单制度(哪些领域可以进入),降低公共部门的低效投资。最后,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打破,同时大力发展规范的股权融资,健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一方面,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债务融资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方面要保证相对稳定的利率水平,利率平稳是金融稳定关键,也是的关键。《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五■截至2016年底,中国政府负债率在37.8%至43.1%之间,这不仅距离国际警戒线的60%仍有较大空间,而且其均值距离穆迪A级主权政府2016年债务负担的中值(40.7%),亦有一定距离。所以,从总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仍处于较为安全的范围,穆迪降低中国主权的依据并不充分■2015年以来,一些新型融资手段正通过、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出现,使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增加,有可能成为新的政府债务风险点■只有实际经济增长率大于实际利率,政府部门杠杆率才会出现收敛。因此,从长期看,化解债务风险的根本因素是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在制度上,进一步硬化政府预算约束,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具有关键意义□李扬2014年下半年,全国人大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正式将过去野蛮生长的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同时确定了债务上限管理机制,并采取了包括存量债务置换、PPP模式推广、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等一系列措施,以缓释债务风险。随后,国务院又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进一步细化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架构和技术细节。上述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推出两年多来,我国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及结构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旨在分析这些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识别可能的风险点,后提出管理这些风险的建议。债务规模的估算根据2015 年开始实行的新预算法,估算地方政府债务,主要考虑两个部分:一是。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6年末,地方政府为10.6万亿元。二是清理甄别认定的2014年末非政府存量政府债务。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14 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总规模为24 万亿元。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 万亿元,或有债务为8.6 万亿元。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15.4 万亿元债务中,有1.06 万亿元是之前发行的地方;剩余14.34 万亿元是通过银行贷款等非政府债券方式举借的存量债务,这部分债务按规定由省级财政部门在限额内安排发行地方。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约8万亿元,还剩余约6.3 万亿元存量债务需要置换。再将截至2016年末的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和待置换的存量债务规模加总,得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9万亿元。如此计算,地方为22.7%。以上估算,主要涉及的是法律意义上的政府债务。事实上,可能产生的地方政府隐性“准财政”债务,同样应当给予关注。一是担保债务和救助债务。基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置指南》的规定,存量或有债务,乃至新增或有债务虽然不属于政府债务,但都可能引致政府支出责任的扩大,可视为准政府债务。2014年底清理甄别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余额8.6万亿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化解,至2016年6月末,尚余7万多亿元。若按照2013年6月审计匡算的平均代偿率20%推算,涉及政府支付的规模约为1.4万亿元。显然,对于或有债务,存在着对风险程度的判定问题。我们此处采用经验值的处理方式,但历史与未来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二是2015年以来新增的债务。虽然新预算法和国发[2014]43号文对地方政府债务作出了严格规定,但在现实中,要真正区别融资平台的属性和定位相当困难。也就是说,相比于非城投公司的一般国有企业,城投公司还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信用的支撑,其信用独立性尚未实现,在债务评估中必须予以考虑。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我们既要分析规范的地方政府,也要将,即城投债,纳入分析范围。2015年之前,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各种融资平台,并以地方政府的某些项目作为抵押品或偿还担保,从商业银行大量借款,这种现象在2009年之后的数年间变得十分普遍。2015年,中央政府展开存量债务置换,年地方政府规模随之大幅上升。2015年总额突破3.8万亿元,是2014年发行量的近10倍,而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总额进一步提升至6万亿元。在期限结构上,地方政府债券以为主。以2015年为例,除了少量1年期以下的短债,目前主要以3年、5年和7年的中期债券为主,基本上没有10年以上的长期债。截至日,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10.08万亿元。其中,2018年至2020年到期的为3.11万亿元,占比为30.9%;2021年至2025年到期的债券总额为5.64万亿元,占比为55.9%。地方政府最大的五个省依次为江苏(8033亿元)、浙江(7204亿元)、山东(6774亿元)、广东(5548亿元)和贵州(4940亿元)。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在2008年以前一直较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推行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促进了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的快速扩张。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份未到期城投债共有6850只,债券余额为7.37万亿元。未来五年平均每年需要偿还约1.2万亿元,其中2019年至2021年将面临债券集中到期的情况。从期限结构来看,城投债同地方政府债券相似,多以中期债券为主。其中,7年期、5年期占比分别为37.1%、31.1%;10年期及以上的和1年期及以下的短期较少,分别为5858亿元和3512亿元,占比分别为7.9%和4.8%。从各地区债务存量规模来看,城投债债务规模最大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江苏(12039亿元)、湖南(4459亿元)、浙江(4389亿元)、重庆(4061亿元)、天津(4032亿元),均为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对资金需求较大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从发行主体的行政级别来看,省、市、县、乡四级中,市、县、乡(镇)级政府增长迅速。根据Wind数据,归属于这三级政府的城投债规模达到3.6万亿元,占城投债债务存量的54%,已经超过了省及省会城市(单列市)发行的城投债规模。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处于安全范围从最广的口径上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包括三个部分:地方政府债券(含2017年置换债),日以前未偿付的城投债,2015年及以后发行的城投债。以下,我们将包含2015年至2016年发行的城投债计为宽口径,不包含的计为窄口径。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财政部的日程表,城投债以及银行、信等金融机构贷款将于2017年置换完毕。由于2017年置换债的发行计划尚未披露,我们姑且假设其与2016年规模相当,这可能会造成对债务总额的低估。同时,由于并非所有在2014年底以前未清偿的城投债在财政部甄别清理后均划为地方政府性债务,并且其中一部分会被纳入2017年的置换安排,简单地加总以上三个部分会造成对债务总额的高估,但这里的误差对负债率的影响仅在2%左右。截至2016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在16.9亿元至21.3万亿之间。据此,截至2016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为GDP的22.7%—28%,如果加上中央政府负债率15.1%,则中国政府负债率在37.8%至43.1%之间,这不仅距离国际警戒线的60%仍有较大空间,而且其均值距离穆迪A级主权政府2016年债务负担的中值(40.7%),亦有一定距离。所以,从总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仍处于较为安全的范围,穆迪降低中国主权信用等级的依据并不充分。分地区来看,西南和西北地区的负债率较其他地区高,债务负担相对较重。此外,这两个地区多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财政收入来源相对较少,债务风险相对其他地区来说较高。具体到各省份的情况,无论以哪种口径计算,贵州、青海、辽宁、云南的负债率均居全国前列。其中,贵州和青海两个省份的负债率已经超过或接近警戒水平,值得密切关注。总之,经过长达两年的整治,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受到了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管,债务规模的扩张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地方政府负债率均在警戒水平以下。需要关注的新问题、新动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不断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但是,由于造成地方政府债务的根源并不清楚,在治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和新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从2015年5月开始,国家启动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至2016年底,全国地方累计完成置换计划的55.8%。债务置换有效地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据财政部的匡算,2015年至2016年的债务置换后,地方政府累计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同时,债务置换可以解决资金的问题。置换前,地方债务的平均期限为三年左右;实施债务置换以后,加权平均期限延长至6.33年(以2015年以来截至2016年末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为例),地方政府债务久期明显拉长。不过,考虑到地方债务主要投向的基建项目通常需要十年左右才能带来现金流和收益的具体情况,地方政府债务依旧面临一定的期限错配风险。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市政债久期多在10年至15年之间,对中国地方政府而言,融资与限相匹配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破题。自2014年以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受到关注并得到推广。根据财政部建立的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息平台及项目库统计,截至2016年9月末,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项目有10471个,总投资额为12.46万亿元,其中已进入执行阶段项目共946个,总投资额达1.56万亿元,落地率为26%。但是,PPP项目的核心是引入民营资本,就已推出的PPP项目运行情况看,其中真正的民间资本只占逾10%,其他的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就此而论,推行PPP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尚未达到。客观说,祈望地方融资平台在短期内转型并不现实。所以我们看到,原有的融资渠道或已堵住,一些新型的融资手段却正通过政府、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其一,政府性(包括PPP)的融资模式。这种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为的基金,是以财政资金作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加入,再以对接项目,并进一步吸引其他投资人进入。从表面上看,其他出资人是以股权形式加入并享受,但通过向其他出资人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以及承诺最低、提供隐性“兜底”、安排受偿(以政府作为劣后方)等方式,将其变异为某种意义上的隐性有息金融负债。这种“”的安排,使得财政负担的资金成本显著增加。其次,专项建设基金的融资模式。这是以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为运作主体,通过定向发行长期筹集资金,以股本方式投入形成种,再以资本金的形式向项目注资,以满足资本金比例的最低要求,进而撬动更多。在过程中,地方政府及部门(包括融资平台公司)可能会被要求回购基金持有的项目股权,或提供保底收益等隐性担保,由此增加了政府的或有负债。最后,委托代建购买服务协议的融资模式。这是将一些以工程建设为主的项目包装成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委托融资平台公司等机构以代建工程的方式,约定建设期及之后若干年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名义支付项目建设资金。由此变相形成地方政府基建工程分期付款式举债,其实质是财政支出时间拉长型的BT方式。在此类协议中,地方政府还通常支持项目建设单位作为承贷主体,而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主体均为地方政府部门,隐性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以上这些变通融资模式的出现,使得地方政府的筹资方式更加隐蔽。由这些“新型”融资方案形成的财政支出责任规模相应扩大,使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增加,需要特别给予关注。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与建议深入探究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累积且屡禁不止的根源,体制性因素显然占据首位。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潜在的政府债务风险,需要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性改革,并有效控制债务增量。为此,可重点在以下三方面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首先,进一步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这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治理举措,如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地方政府的债务上限等,已经在朝这个方向作了不少努力,未来还需要严格执法的力度。一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地方机制,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形成强大的市场约束。应着力推进市场化定价发行,减少地方政府对形成的行政干预,真正体现地区差异化定价原则。同时,在进行债券定向置换时,应考虑进一步提高定价的市场化程度问题。二是进一步健全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无论差别多大,地方债的信用评级一律都是AAA,这是我国信用评级制度的痼疾。未来必须强化对地方政府财政稳健性的评判,改善,并通过“用脚投票”的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借贷形成有效的监督。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债券,提高的流动性,并加大居民等主体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监督力度。三是加大违约惩戒机制的实施力度,尝试引入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在加强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问责上推出了若干举措,今后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法规落在实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债务偿还上的责任进行有效地隔离,避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无限责任“兜底”和隐性信用担保,以抑制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其次,进一步有效动员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要进一步发挥PPP在地方资本性项目融资中的关键作用,还需在制度设计上对民间资本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一是理顺价格管理体制。为营造必要的商业可持续的运营环境,应更多转向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企业在良好经营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在矫正价格标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低收入群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引入“亲贫(pro-poor)”性的制度安排,特别是有效的需方补贴机制,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和对服务价格的可承受性。二是确保新进入企业和原有垄断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政府监管部门应着力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接入政策特别是接入定价问题,其次是网络租借或网间互联互通问题,再次是普遍服务与交叉补贴问题。为了尽快改变不对等竞争的局面,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过渡性地对原有垄断企业和新进入企业实行待遇有所不同的不对称监管,“管住大的,扶植小的”。三是确保政府承诺的可信性以及政策的稳定性。重要的是强化对投资者的产权保护,努力构筑良好的政治诚信记录。为此,要保证政府和民间部门所订立的合同内容明晰且切实可行,并保持政府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同时,要在法律框架下约束政府未来的行动,保证其对民间部门的承诺得以兑现,使投资者得到应有的回报。第三,理顺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为改变因支出责任和收入权利非对称性分权而衍生的地方政府融资压力,除了合理划分事权之外,还应设法增加地方自主性财政收入为核心目标,完善地方主体税种,合理划分共享税,改革税权过度集中的体制。应结合土地、房产税制改革,通过开征物业税或不动产税来优化地方税结构,将其逐步培育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和地方税的主体税种,以此提高地方财政的自给率。当然,作为前提,我们必须系统清理目前针对土地、房屋课征的各类税费,以免大规模重复课征。另外,除了财产税外,应加快资源税的改革,并尽快开征环境税、碳税,作为地方主体收入来源的重要补充。在发展基层政府支柱财源的同时,也可考虑适当缩小共享税的比重,并对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收入比例作一些调整,适度提高基层财政的共享税分成标准。尤其是省以下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也应采取按税种或按比例分享等规范办法,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收入来源,科学划分收入级次及共享收入的分成比例。此外,为改变目前税权过于集中的局面,应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权改革,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使其拥有更大的财政收入自主权。具体而言,对某些全国性影响相对不显著的税种,可在中央制定统一税收条例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税目、税率、税基等税制要素,在一定的限度内作适当的规定和调整。比如,中央可设定统一的税率浮动范围,允许地方政府在此范围内自行选择。而对某些征税效应具有明显区域性的地方税,应扩大地方政府税种方面的选择权,允许地方政府在中央必要约束条件下通过地方人大的立法程序自行开征自己的税种。(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六”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这句话被认为是此次供给侧改革”最给力”的发声之一。  而保障这一重要施政目标的举措――”营改增”也定调今年5月打响”收官之战”。从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从2012年”营改增”实施之初,部分企业实际出现过税负上涨。随着中央对”营改增”的定调,”营改增”正在回归其在设立之初作为减税政策的目标。  减负共识  在此次全国召开之前,新的试点行业已经在行动。  2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做好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准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拟定11%。  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实施的可能性比较大,从建筑业本身来讲,这会使其税负增加。建筑业是否能减负还取决于下游即不动产业的抵扣情况。  ”总理提的是所有行业的税负,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减税,对于在‘营改增’过程中出现税负增长的情况,更多是一些不能抵扣项目的产生。”研究员张斌表示。  张斌解释,原来企业因为没有而发生不能抵扣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负担,现阶段对于这部分问题,会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实现行业减负。”比如建筑业涉及的砂石、土地成本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等都是没有增值税发票的,对于这些问题,未来就会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从总体上来说,‘营改增’将是一个减税行为。”他说。  从2015年财政收入数据看,国内增值税31109亿元,同比增长0.8%,剔除”营改增”转移收入影响后下降0.5%。主要受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全年PPI下降5.2%以及前期扩大”营改增”范围减税力度等因素影响。  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当前一些企业反映其”营改增”后税负上升了,但从宏观数据上看,”营改增”总体是减税的,增值税的总量也呈下降趋势。  这对即将纳入改革的四个行业影响至关重要。财政部部长楼继伟3月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即将纳入”营改增”范围的四大行业大致有纳税人960万户,对应的营业税达1.9万亿元,占原营业税总收入约80%。  李旭红认为,即将纳入”营改增”试点的四大行业特点差异较大,例如:金融业未必关注砂石等地材的无发票抵扣问题,建筑业未必关注土地出让金是否可以抵扣的问题,房地产业未必关注衍生金融产品的复杂核算问题,但这三个问题却分别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及金融业关注的热点。”所以后期会考虑税制设计问题。”她表示。  对于”营改增”的减负力度,除了制度设计,另一个被热切关注的是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目前包括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多个部门已经对进行调整。”最大的可能是对现有下调1个百分点,目前正在做测算工作。”一位接近税务系统人士告诉记者。  为了减税进行的尝试还不止于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1月时强调,要在全面推开”营改增”后作合理适度调整 。  全国两会期间,楼继伟更指出”营改增”要打通抵扣链条,使其成为真正的增值税,对每个环节的增值内容进行征税,这个方向必须坚持,这是今年的硬任务。  楼继伟同时建议,在目前的情况下,要鼓励投资,特别是鼓励高质量的投资,企业自主进行的投资可以抵税。”对于改革内容,去年虽然没有‘力争’出来,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论证,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间接税主管合伙人胡根荣表示,以此次新增的”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为例,这可能意味着:鼓励企业购买房产,特别对商业写字楼等形成直接利好,未来将掀起一轮企业置业高潮。企业一方面可以享受允许抵扣房地产所含增值税金的,一方面针对较为严重的商业库存问题,房地产企业也可转为自持不动产,从而达到抵税目的。  ”现在仅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权是否纳入在总理讲话中并未明确,市场期待即将出台的‘营改增’文件中能得到落实。”胡根荣说。  赤字支持  事实上,对于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定调,中央更坚持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增”的态度,这成为”营改增”推进的大基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表示,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2014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  结合2015年的财政支出数据看,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5768亿元,比2014年增长15.8%,同口径增长13.17%。  中国院长高培勇认为,2015年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但财政支出的增速却达到了15.8%。”这说明,经济越下行财政收支越困难,需要拿钱买平安、买改革、买增长。”  从债务余额来看,2015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万亿元,加上中央国债余额10.6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39.4%。从数据上看,即使2016年适度加大了财政赤字规模,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并不高。  但赤字率的提升却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信号。其中总理尤其强调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提升财政赤字率的同时,2015年开始,财政体制也出现了分权化的松动迹象:比如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大、允许地方政府发债。2012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总额的53.3%,2015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58.2%。 这意味着地方在获得中央财力支持的同时,对资金统筹使用有了更多自主权。  在胡根荣看来,财政赤字扩张的安排和”营改增”政策的适时结合,为”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据测算,目前通过”营改增”已累计减税超过5000亿元。预计在”营改增”全面完成后,如果进一步优化,整个”营改增”实现的减税规模将达9000亿元左右。
http://business.sohu.com/0243157.shtmlbusiness.sohu.comtrue中国经营报http://business.sohu.com/0243157.shtmlreport2839”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这句话被认为是此次供给侧改革”最给力”的发声之一。而保障这一重要施政目标的举措――”营改增”也定调今年5月打响”收官之战”。从5月
(责任编辑:董丽玲 UF020)《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七作者:鱼玄机今天的选题有点大,但和当前的经济节奏紧密相关。话不多说,今天的主题是,央行不放水了,中国怎么保增长?自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后,2017年刺激经济的双龙头“财政和货币政策”就此定调了。而相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因为关系到票子,来得更直接,所以关注度很高。2017年至今,央行两次上调货币市场政策利率,包括SLF、MLF、逆回购利率。同时提出了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模式。新年伊始,以银监会为首掀起了“”的监管浪潮。于是,有了Shibor和LPR同期限的利率倒挂,国债一年期和十年期的收益率曲线罕见倒挂,股市债市双杀,热点城市直线上涨,银行停贷等现象。虽然在市场反应过度后,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偏向中性转向了“不松不紧”。但是,预计在全球多数发达国家QE的退出,尤其是的背景下,面临资本外流和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双重困境下,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宽松。自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全球进入了货币宽松周期。中国也不例外,4万亿刺激政策一出,经济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平稳增长。然而好景不长,货币刺激后遗症显现,货币越发越多,GDP增速却不断刷新低,货币投入效率直线下降,这意味着靠发货币稳增长老路已不能继续维持。于是,从去年开始,发达市场经济体相继转变了货币政策,开始也进入新一轮紧货币周期。中国也不例外,稳健偏中性货币政策拍板,金融去杠杆搞得如火如荼。在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内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大环境下,央行不放水了,而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GDP超,增速达到6.9%。与此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上调了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为什么?政府开始推销另外一大不受关注的刺激利器。政策转向了,从宽货币转向了宽财政。那么,财政如何发力的?财政政策有四大法宝,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发债和政府投资。1.收支受减税降费的政策指引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影响,5月财政收入同比3.7%,较前值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同比6.4%,非税收入首次录得负值,同比-12.5%。财政支出同比9.2%,较4月大幅回升5.4个百分点。资料图累积来看,前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224亿元,同比增长10%,支出76467亿元,同比增长14.7%,仍然是收不抵支。资料图收支增速剪刀差继续扩大,收支矛盾风险积聚。近年来,财政收支逆差额不断拉大,2016年12月达到了1万亿。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的财政收支数据中,虽然非税收入年内首次录得负增长,但2007年至今非税收入占比从11%攀升至22%,这是否意味着减税降费,按下葫芦起了瓢?减税降费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成本降了,投资意愿自然加强,投资加强了,经济自然会有起色了。然而减税降费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消减政府开支为企业减费腾出空间,而当前的政策方向还是通过通过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的“借钱”套路支持。未来随着减税减费政策还要进一步落实,财政的可持续性存疑。图2:中国历年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 来源:万得资讯最终的结果就是,财政,赤字率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6年,财政赤字一路飙升,2003年财政赤字还处于千亿级,赤字规模2934亿,2016年财政赤字猛增万亿级,赤字规模扩大至28289亿,13年赤字扩大了近10倍,增加了逾2.5万亿赤字。而政府不断加杠杆后果是什么?将风险继续累积往后延,丢给下下任,最终要么经济好转,钱还上了,要么和银行一起破产。2.发债首先看国债。资料图国债方面,截止上半年,已发达到9384亿,净发行量为4209.4亿,根据国库余额管理,按照年初计划的中央财政赤字1.55万的净发行量估算,后期的净发行量在1.18万亿左右,而去年后期净发行量仅为8428亿。地方债方面,自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地方政府被赋予举债融资职能。根据国务院规定,自2015年起将14.34万亿(15.4万亿债务存量减去1.06万亿元是过去批准)地方存量债务3年内置换完毕的政策要求,2016年中国地方债置换进程明显加速。2016年,地方置换就有超过4.8万亿元,地方505期,发行规模25,197.97亿元,同比增长2512.04%。据悉,原定于2018年8月份结束的债务置换工作,将在2017年加快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接近5.1万亿,高于去年的3.14万亿。此外,虽然多部委在政治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行为。但财政部并未把门堵死,2017年6月份财政部和国土部联合开发了一个地方债新品种,允许地方发行土地。之后,财政部与交通部联合制定的收费公路专项债也已经将额度下发的各省。财政收不抵支,但发债热情却很高涨,结果是什么?违约破产?应该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评级,以及对中国债务情况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3.投资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放水和铁公基是政府的惯用伎俩。货币没戏了,“铁公基”再次被委以重任。2016年,中国完成60.65万亿,按照发改委的表述,2017年全国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会达到65万亿左右。从年初各省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多省上调投资目标。其中,新疆投资增速目标从12%大幅提高到50%,而辽宁从6%上调到12%。今年1—2月,按照惯常应该是投资淡季,而全国基建投资增速达27.3%,比去年同期加快12.3个百分点。在今年两会上,总理就表示,预计今年要完成铁路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76亿元。不过铁路的投资计划与近年投资几近持平(2014年-2016年,分别完成8088亿元、8238亿元和8015亿元)。不过,厉害的是公路投资的进度。2015-16年公路投资增速仅保持个位数增长,而年公路累计投资增速已达32.7%,高于近年同期增速水平超20多个百分点。有分析称,如果今年中国想要达到GDP6.5%增长,那么基建投资必须要达到20%以上的增长。再次扮演基建狂魔?年初说好的,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呢?除了国内投资的加快,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更加急促。虽然对于发达市场经济体的跨境投资,外管局是谨慎又谨慎的,但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外管局是开放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提供合计38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发改委官员表示,预计下一个五年计划“一带一路”PPP投资或超20万亿元。资料图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自导自演的基建投资,当下最烧钱的火热莫过于PPP。PPP为政府和民间资本双向参与提供了平台,政府减去了不少资金压力,民间资本也多了投资渠道,何乐而不为?PPP融来的资金做什么?仍是“铁公基”,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业绩,许多PPP项目被异化,明股实债。资料图2014年,PPP模式概念框架初步形成,2016年PPP迎来发展大潮。截止日,财政部PPP入库项目已达11260个,总投资额达13.5万亿。其中,执行阶段1351个,总投资2.2万亿元。预计,2017年项目落地额为2.4万亿,实际投资额将达1.5万亿;2018年PPP实际投资额有望突破2万亿;2019年PPP迎来投资高峰期,将达2.6万亿。除了以上种种,为了助力企业“起死回生”、腾挪资金和经济复苏。2016年,政府还推出了和,而具备资格的资产和需要“包装”的资产大多来源于产能过剩的国企。近日,财政部、央行和证监会还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化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3类可开展PPP资产证券化,亮点之一是符合标准的PPP项目在建设期也可探索进行资产证券化。杠杆越来越高,雪球越来越大。写在最后的话。同样是放水?为什么政府重心从货币转向了财政。因为放水的货币并没有用在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而是搞了。举国加杠杆和房地产,钱趴在金融市场里循环,结果不仅经济没搞活,金融风险倒与日俱增,甚至一不小心还面临崩盘。与其再对市场放水,不如政府靠发债把钱拿回来,搞投资,达到GDP目标,稳定就业,社会也就不会发生动荡。《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八作者:鱼玄机今天的选题有点大,但和当前的经济节奏紧密相关。话不多说,今天的主题是,央行不放水了,中国怎么保增长?自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后,2017年刺激经济的双龙头“财政和货币政策”就此定调了。而相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因为关系到票子,来得更直接,所以关注度很高。2017年至今,央行两次上调货币市场政策利率,包括SLF、MLF、逆回购利率。同时提出了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模式。新年伊始,以银监会为首掀起了“一行三会”金融去杠杆的监管浪潮。于是,有了Shibor和LPR同期限的利率倒挂,国债一年期和十年期的收益率曲线罕见倒挂,股市债市双杀,热点城市房贷利率直线上涨,银行停贷等现象。虽然在市场反应过度后,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偏向中性转向了“不松不紧”。但是,预计在全球多数发达国家QE的退出,尤其是美联储的背景下,面临资本外流和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双重困境下,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宽松。自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全球进入了货币宽松周期。中国也不例外,4万亿刺激政策一出,经济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平稳增长。然而好景不长,货币刺激后遗症显现,货币越发越多,GDP增速却不断刷新低,货币投入效率直线下降,这意味着靠发货币稳增长老路已不能继续维持。于是,从去年开始,发达市场经济体相继转变了货币政策,开始也进入新一轮紧货币周期。中国也不例外,稳健偏中性货币政策拍板,金融去杠杆搞得如火如荼。在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内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大环境下,央行不放水了,而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GDP超预期,增速达到6.9%。与此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上调了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为什么?政府开始推销另外一大不受关注的刺激利器。政策转向了,从宽货币转向了宽财政。那么,财政如何发力的?财政政策有四大法宝,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发债和政府投资。1.收支受减税降费的政策指引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影响,5月财政收入同比3.7%,较前值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同比6.4%,非税收入首次录得负值,同比-12.5%。财政支出同比9.2%,较4月大幅回升5.4个百分点。资料图累积来看,前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224亿元,同比增长10%,支出76467亿元,同比增长14.7%,仍然是收不抵支。资料图收支增速剪刀差继续扩大,收支矛盾风险积聚。近年来,财政收支逆差额不断拉大,2016年12月达到了1万亿。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的财政收支数据中,虽然非税收入年内首次录得负增长,但2007年至今非税收入占比从11%攀升至22%,这是否意味着减税降费,按下葫芦起了瓢?减税降费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成本降了,投资意愿自然加强,投资加强了,经济自然会有起色了。然而减税降费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消减政府开支为企业减费腾出空间,而当前的政策方向还是通过通过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的“借钱”套路支持。未来随着减税减费政策还要进一步落实,财政的可持续性存疑。图2:中国历年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 来源:万得资讯最终的结果就是,财政加杠杆,赤字率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6年,财政赤字一路飙升,2003年财政赤字还处于千亿级,赤字规模2934亿,2016年财政赤字猛增万亿级,赤字规模扩大至28289亿,13年赤字扩大了近10倍,增加了逾2.5万亿赤字。而政府不断加杠杆后果是什么?将风险继续累积往后延,丢给下下任还本付息,最终要么经济好转,钱还上了,要么和银行一起破产。2.发债首先看国债。资料图国债方面,截止上半年,已发国债规模达到9384亿,净发行量为4209.4亿,根据国库余额管理,按照年初计划的中央财政赤字1.55万的净发行量估算,后期的净发行量在1.18万亿左右,而去年后期净发行量仅为8428亿。地方债方面,自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地方政府被赋予举债融资职能。根据国务院规定,自2015年起将14.34万亿(15.4万亿债务存量减去1.06万亿元是过去批准发行债券)地方存量债务3年内置换完毕的政策要求,2016年中国地方债置换进程明显加速。2016年,地方规模就有超过4.8万亿元,地方专项505期,发行规模25,197.97亿元,同比增长2512.04%。据悉,原定于2018年8月份结束的债务置换工作,将在2017年加快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地方债券发行接近5.1万亿,高于去年的3.14万亿。此外,虽然多部委在政治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行为。但财政部并未把门堵死,2017年6月份财政部和国土部联合开发了一个地方债新品种,允许地方发行土地专项债券。之后,财政部与交通部联合制定的收费公路专项债也已经将额度下发的各省。财政收不抵支,但发债热情却很高涨,结果是什么?违约破产?应该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评级,以及对中国债务情况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3.投资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放水和铁公基是政府的惯用伎俩。货币没戏了,“铁公基”再次被委以重任。2016年,中国全完成60.65万亿,按照发改委的表述,2017年全国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模将会达到65万亿左右。从年初各省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多省上调投资目标。其中,新疆投资增速目标从12%大幅提高到50%,而辽宁从6%上调到12%。今年1—2月,按照惯常应该是投资淡季,而全国基建投资增速达27.3%,比去年同期加快12.3个百分点。在今年两会上,总理就表示,预计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76亿元。不过铁路的投资计划与近年投资几近持平(2014年-2016年,分别完成8088亿元、8238亿元和8015亿元)。不过,厉害的是公路投资的进度。2015-16年公路投资增速仅保持个位数增长,而年公路累计投资增速已达32.7%,高于近年同期增速水平超20多个百分点。有分析称,如果今年中国想要达到GDP6.5%增长,那么基建投资必须要达到20%以上的增长。再次扮演基建狂魔?年初说好的,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呢?除了国内投资的加快,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更加急促。虽然对于发达市场经济体的跨境投资,外管局是谨慎又谨慎的,但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外管局是开放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提供合计38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发改委官员表示,预计下一个五年计划“一带一路”PPP投资或超20万亿元。资料图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自导自演的基建投资,当下最烧钱的火热投资模式莫过于PPP。PPP为政府和民间资本双向参与提供了平台,政府减去了不少资金压力,民间资本也多了投资渠道,何乐而不为?PPP融来的资金做什么?仍是“铁公基”,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业绩,许多PPP项目被异化,明股实债。资料图2014年,PPP模式概念框架初步形成,2016年PPP迎来发展大潮。截止日,财政部PPP入库项目已达11260个,总投资额达13.5万亿。其中,执行阶段1351个,总投资2.2万亿元。预计,2017年项目落地额为2.4万亿,实际投资额将达1.5万亿;2018年PPP实际投资额有望突破2万亿;2019年PPP迎来投资高峰期,实际将达2.6万亿。除了以上种种,为了助力企业“起死回生”、腾挪资金和经济复苏。2016年,政府还推出了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而具备资格的资产和需要“包装”的资产大多来源于产能过剩的国企。近日,财政部、央行和证监会还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3类基础资产可开展PPP资产证券化,亮点之一是符合标准的PPP项目在建设期也可探索进行资产证券化。杠杆越来越高,雪球越来越大。写在最后的话。同样是放水?为什么政府重心从货币转向了财政。因为放水的货币并没有用在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而是搞投机了。举国加杠杆炒股票和房地产,钱趴在金融市场里循环,结果不仅经济没搞活,金融风险倒与日俱增,甚至一不小心还面临崩盘。与其再对市场放水,不如政府靠发债把钱拿回来,搞投资,达到GDP目标,稳定就业,社会也就不会发生动荡。《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九作者:鱼玄机今天的选题有点大,但和当前的经济节奏紧密相关。话不多说,今天的主题是,央行不放水了,中国怎么保增长?自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后,2017年刺激经济的双龙头“财政和货币政策”就此定调了。而相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因为关系到票子,来得更直接,所以关注度很高。2017年至今,央行两次上调货币市场政策利率,包括SLF、MLF、逆回购利率。同时提出了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模式。新年伊始,以银监会为首掀起了“一行三会”金融去杠杆的监管浪潮。于是,有了Shibor和LPR同期限的利率倒挂,国债一年期和十年期的收益率曲线罕见倒挂,股市债市双杀,热点城市房贷利率直线上涨,银行停贷等现象。虽然在市场反应过度后,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偏向中性转向了“不松不紧”。但是,预计在全球多数发达国家QE的退出,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背景下,面临资本外流和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双重困境下,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宽松。自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全球进入了货币宽松周期。中国也不例外,4万亿刺激政策一出,经济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平稳增长。然而好景不长,货币刺激后遗症显现,货币越发越多,GDP增速却不断刷新低,货币投入效率直线下降,这意味着靠发货币稳增长老路已不能继续维持。于是,从去年开始,发达市场经济体相继转变了货币政策,开始也进入新一轮紧货币周期。中国也不例外,稳健偏中性货币政策拍板,金融去杠杆搞得如火如荼。在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内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大环境下,央行不放水了,而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GDP超预期,增速达到6.9%。与此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上调了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为什么?政府开始推销另外一大不受关注的刺激利器。政策转向了,从宽货币转向了宽财政。那么,财政如何发力的?财政政策有四大法宝,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发债和政府投资。1.收支受减税降费的政策指引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影响,5月财政收入同比3.7%,较前值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同比6.4%,非税收入首次录得负值,同比-12.5%。财政支出同比9.2%,较4月大幅回升5.4个百分点。资料图累积来看,前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224亿元,同比增长10%,支出76467亿元,同比增长14.7%,仍然是收不抵支。资料图收支增速剪刀差继续扩大,收支矛盾风险积聚。近年来,财政收支逆差额不断拉大,2016年12月达到了1万亿。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的财政收支数据中,虽然非税收入年内首次录得负增长,但2007年至今非税收入占比从11%攀升至22%,这是否意味着减税降费,按下葫芦起了瓢?减税降费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成本降了,投资意愿自然加强,投资加强了,经济自然会有起色了。然而减税降费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消减政府开支为企业减费腾出空间,而当前的政策方向还是通过通过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的“借钱”套路支持。未来随着减税减费政策还要进一步落实,财政的可持续性存疑。图2:中国历年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 来源:万得资讯最终的结果就是,财政加杠杆,赤字率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6年,财政赤字一路飙升,2003年财政赤字还处于千亿级,赤字规模2934亿,2016年财政赤字猛增万亿级,赤字规模扩大至28289亿,13年赤字扩大了近10倍,增加了逾2.5万亿赤字。而政府不断加杠杆后果是什么?将风险继续累积往后延,丢给下下任还本付息,最终要么经济好转,钱还上了,要么和银行一起破产。2.发债首先看国债。资料图国债方面,截止上半年,已发国债规模达到9384亿,净发行量为4209.4亿,根据国库余额管理,按照年初计划的中央财政赤字1.55万的净发行量估算,后期的净发行量在1.18万亿左右,而去年后期净发行量仅为8428亿。地方债方面,自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地方政府被赋予举债融资职能。根据国务院规定,自2015年起将14.34万亿(15.4万亿债务存量减去1.06万亿元是过去批准发行债券)地方存量债务3年内置换完毕的政策要求,2016年中国地方债置换进程明显加速。2016年,地方置换债券规模就有超过4.8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券发行505期,发行规模25,197.97亿元,同比增长2512.04%。据悉,原定于2018年8月份结束的债务置换工作,将在2017年加快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地方债券发行接近5.1万亿,高于去年的3.14万亿。此外,虽然多部委在政治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行为。但财政部并未把门堵死,2017年6月份财政部和国土部联合开发了一个地方债新品种,允许地方发行土地专项债券。之后,财政部与交通部联合制定的收费公路专项债也已经将额度下发的各省。财政收不抵支,但发债热情却很高涨,结果是什么?违约破产?应该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评级,以及对中国债务情况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3.投资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放水和铁公基是政府的惯用伎俩。货币没戏了,“铁公基”再次被委以重任。201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完成60.65万亿,按照发改委的表述,2017年全国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会达到65万亿左右。从年初各省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多省上调投资目标。其中,新疆投资增速目标从12%大幅提高到50%,而辽宁从6%上调到12%。今年1—2月,按照惯常应该是投资淡季,而全国基建投资增速达27.3%,比去年同期加快12.3个百分点。在今年两会上,总理就表示,预计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76亿元。不过铁路的投资计划与近年投资几近持平(2014年-2016年,分别完成8088亿元、8238亿元和8015亿元)。不过,厉害的是公路投资的进度。2015-16年公路投资增速仅保持个位数增长,而年公路累计投资增速已达32.7%,高于近年同期增速水平超20多个百分点。有分析称,如果今年中国想要达到GDP6.5%增长,那么基建投资必须要达到20%以上的增长。再次扮演基建狂魔?年初说好的,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呢?除了国内投资的加快,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更加急促。虽然对于发达市场经济体的跨境投资,外管局是谨慎又谨慎的,但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外管局是开放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提供合计38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发改委官员表示,预计下一个五年计划“一带一路”PPP投资或超20万亿元。资料图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自导自演的基建投资,当下最烧钱的火热投资模式莫过于PPP。PPP为政府和民间资本双向参与提供了平台,政府减去了不少资金压力,民间资本也多了投资渠道,何乐而不为?PPP融来的资金做什么?仍是“铁公基”,而且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业绩,许多PPP项目被异化,明股实债。资料图2014年,PPP模式概念框架初步形成,2016年PPP迎来发展大潮。截止日,财政部PPP入库项目已达11260个,总投资额达13.5万亿。其中,执行阶段1351个,总投资2.2万亿元。预计,2017年项目落地额为2.4万亿,实际投资额将达1.5万亿;2018年PPP实际投资额有望突破2万亿;2019年PPP迎来投资高峰期,实际投资金额将达2.6万亿。除了以上种种,为了助力企业“起死回生”、腾挪资金和经济复苏。2016年,政府还推出了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而具备资格的资产和需要“包装”的资产大多来源于产能过剩的国企。近日,财政部、央行和证监会还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3类基础资产可开展PPP资产证券化,亮点之一是符合标准的PPP项目在建设期也可探索进行资产证券化。杠杆越来越高,雪球越来越大。写在最后的话。同样是放水?为什么政府重心从货币转向了财政。因为放水的货币并没有用在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而是搞投机了。举国加杠杆炒股票和房地产,钱趴在金融市场里循环,结果不仅经济没搞活,金融风险倒与日俱增,甚至一不小心还面临崩盘。与其再对市场放水,不如政府靠发债把钱拿回来,搞投资,达到GDP目标,稳定就业,社会也就不会发生动荡。《25省负债,只有6省盈余!你被中国财政“真相”忽悠了吗?》 精选十■截至2016年底,中国政府负债率在37.8%至43.1%之间,这不仅距离国际警戒线的60%仍有较大空间,而且其均值距离穆迪A级主权政府2016年债务负担的中值(40.7%),亦有一定距离。所以,从总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仍处于较为安全的范围,穆迪降低中国主权信用等级的依据并不充分■2015年以来,一些新型融资手段正通过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形式出现,使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增加,有可能成为新的政府债务风险点■只有实际经济增长率大于实际利率,政府部门杠杆率才会出现收敛。因此,从长期看,化解债务风险的根本因素是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在制度上,进一步硬化政府预算约束,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具有关键意义□李扬2014年下半年,全国人大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正式将过去野蛮生长的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同时确定了债务上限管理机制,并采取了包括存量债务置换、PPP模式推广、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等一系列措施,以缓释债务风险。随后,国务院又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进一步细化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架构和技术细节。上述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推出两年多来,我国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及结构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旨在分析这些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识别可能的风险点,后提出管理这些风险的建议。债务规模的估算根据2015 年开始实行的新预算法,估算地方政府债务,主要考虑两个部分:一是地方政府债券。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6年末,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10.6万亿元。二是清理甄别认定的2014年末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14 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总规模为24 万亿元。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 万亿元,或有债务为8.6 万亿元。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15.4 万亿元债务中,有1.06 万亿元是之前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剩余14.34 万亿元是通过银行贷款等非政府债券方式举借的存量债务,这部分债务按规定由省级财政部门在限额内安排发行地方政府。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发行置换债券约8万亿元,还剩余约6.3 万亿元存量债务需要置换。再将截至2016年末的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和待置换的存量债务规模加总,得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9万亿元。如此计算,地方政府杠杆率为22.7%。以上估算,主要涉及的是法律意义上的政府债务。事实上,可能产生的地方政府隐性“准财政”债务,同样应当给予关注。一是担保债务和救助债务。基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置指南》的规定,存量或有债务,乃至新增或有债务虽然不属于政府债务,但都可能引致政府支出责任的扩大,可视为准政府债务。2014年底清理甄别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余额8.6万亿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化解,至2016年6月末,尚余7万多亿元。若按照2013年6月审计匡算的平均代偿率20%推算,涉及政府支付的规模约为1.4万亿元。显然,对于或有债务,存在着对风险程度的判定问题。我们此处采用经验值的处理方式,但历史与未来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二是2015年以来新增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虽然新预算法和国发[2014]43号文对地方政府债务作出了严格规定,但在现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政府负债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