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rr135有机已经失效 英文,难道珍的是因为wwWrr135cOm让封了

算是rr135有机已经失效,难道珍的是因为wwWrr135cOm让封了_百度知道
算是rr135有机已经失效,难道珍的是因为wwWrr135cOm让封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一至此,rr35.ca5.us已做回应
采纳率:50%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写下一些尘事,留下一点影子。也许世界都忘记了,至少自己还记得自己。
(82)(119)(75)(37)(35)
风呀,我听见它在叹息
艾米莉·勃朗蒂原作&&&&&
徐家祯翻译
风呀,我听见它在叹息,
还伴着最悲的秋声;
地上铺满厚厚的枯枝败叶,
就像春花的凋零。
这黑暗的夜晚呀,
已经成功地让我游荡了很远的路程;
在我身上迅速地聚集起昔日的感情,
就像在猎物上盘旋的兀鹰。
这些感情曾是慈爱温顺,
可现在却已阴郁冰冷;
我希望当它们的光亮离我前额而去时,
能消除它们经久不去的阴影。
我已经变得坚硬的神经,
尽力与狂热的幻想适应;
就如一位老人,
却伪装着儿童的柔情。
我还能以过去的欢乐做代价,
将过去的悲哀忘得一干二净;
而随着我最珍贵财富的消亡,
我最致命的悲痛也会丧失殆尽。
喔,那时,另一个清晨,
也许会带来另一个黎明;
而另一个夏季,也许会给我的双颊镀金,
给我的灵魂以另一个爱情。
作于18391023日
译于1973年上海江苏路安定僦居
修改于2011年12月18日澳大利亚刻来佛寺新红叶山庄
【编者按】
五年前的9月14日,著名出版家、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创始人范用先生逝世。更早之前的2004年,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读书》首任主编陈原先生作古。老一辈的出版人虽逐渐凋零,但是他们的风范依然值得后来的从业者记取。
最近,三联书店特推出范用先生的三本书以资纪念:《存牍辑览》、《叶雨书衣》和《爱看书的广告》,并举办了“范用的编辑传统”座谈会,并邀请了董秀玉、宁成春、汪家明等编辑出版方面的朋友以及范老的家属,共同分享范老的故事。本文是《存牍辑览》一书的编后记,澎湃新闻获得授权转载。
范先生在世时候,交给我一部稿子——他最后编纂的书稿:《存牍辑览》。这部书稿,他约莫编了五年,从二〇〇五年到去世(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四日)。
熟悉范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平生编书的传奇中,其中一奇,就是保存了两千多封作者的来信——不是一般的保存,而是像档案整理那样,一封封贴在自制十六开的牛皮纸本上,总计五十二本;每本封面编号,并在正中贴一邮票(未付邮的),作为装饰;封二写有本册所存通信之人名录,是范先生一笔不苟、秀气的钢笔字;封底也有同样手写的名录,许多人名边上画了红圈或打了红勾,表示其人已经去世。同一人的信尽量贴在一起,同一类作者的信尽量贴在同一本之中。这些牛皮纸本和这些由收信者本人整理过的信件,可谓出版史上辉煌的一页。
范用自制的牛皮纸本
《存牍辑览》的内容,全部选编自这些来信。做了一辈子编辑,范先生却用了最笨的办法编纂这部书稿:五年间,他亲笔一封一封抄写选出的一百〇三位作者的三百七十五封信。信抄在三联书店编稿废弃的校样背面。不知为何,有的信重复抄了一遍、两遍、三遍;这样重复抄的信件,也有数十封,总计所抄不啻二十万字,摞起来半尺高。既是为了发稿,抄写一笔一划,不容潦草;抄写同时,进行编辑加工——对一些旁人不明的词句加以注解;对一些套话或无意义的段落斟酌删节;对一些难认的笔迹作出判断。抄写之前,是选择:选哪些人?哪几封信?范先生在信纸上拟了一份又一份名单,在一份显然是最后的名单后面,仍注有“可能还不止这些人”的字样。你不能不惊叹范先生通信之广,一些陌生的名字,一查,竟是某一文化行当贡献非凡的人物。很难看出范先生选择抄写的标准。贴在牛皮纸本里的两千多封信,本来就是经过选择的(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给范先生写了几十封信,只选贴了一封);如果说,侧重文化大家来信,可是其中许多名流未选;如果说,选择是与重要出版物相关,则也有一些关涉范先生经手名作的信件落选……所以,我宁可揣测,与自己感情深笃或趣味相投,是范先生选择和抄写的助力。陈白尘选了十五封,萧乾、楼适夷各选了十二封,三位是范先生亲近敬爱之人;黄裳选了三十九封,唐弢选了三十五封,姜德明选了十五封,三位都是藏书家,是“书痴范用”的书友、“毛边党”同好。
尽管如此,这些入选信件里还是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珠还记幸》题目的来由;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郑超麟回忆录》《一氓题跋》《聂绀弩杂文集》《编辑忆旧》《读书随笔》《语文闲谈》《北京乎》《诸神复活》……一大堆书背后有趣或曲折的故事;另外,还雪泥鸿爪般呈现出通信人对学问和社会的真知灼见,比如叶圣陶先生关于汉字简繁体的意见,就从未见诸书刊。其中也反射出范先生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反射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范用。那种人与书的难以割舍,编者与作者之间的相濡以沫,经历过无数磨难的书写者展开在纸上的丝弦一样颤抖的情愫和思绪,让人感动而又感慨。这不仅是一封封信函,分明是一代文化人的心灵史,是劫后中国三十年文化史、出版史一个侧面之缩影。
然而我却从这些抄件中看到了范先生的寂寞,深深的寂寞。抄写这些信函之时,范先生八十多岁了,七八年间,书苑老友一个一个离世,一次一次的噩耗让重感情的他心酸心伤。我还记得陪他去协和医院看望弥留之际的楼适夷和韦君宜的情景,其时楼先生已不省人事,韦先生虽然认得范先生,却动不了,说不出话来。探视出来,在医院门口,他停下脚步,拄着拐杖,泪如雨下,白发微微颤着、颤着……二〇〇〇年九月五日老伴丁仙宝的去世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在场者告诉我,范先生跪在地上大哭。愈到晚年,他的肺气肿、哮喘病愈厉害,呼吸粗重频繁,身骨日见虚弱;延续多年的、每月第一个星期二与三联书店老同事的聚会,随着许觉民先生去世、众友老迈而停止了;喜欢吃的东西,吃不下了;喜欢喝点洋酒的习惯放弃了;唯一余下的,就是对书的爱好。抄这些信函,也是对自己经手的书,因书交往的人、发生的事的一种怀恋和思念吧!抑或是对自己为书籍的一生的回顾(牛皮纸本中有李公朴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给他的几封信,称他为“大用弟”)。可是我无法想象,在方庄芳古园一区一号楼一单元十楼寂静、整洁的书房里,数年如一日,范先生一笔一划抄写亡友信函的凄苦心境。
说是“范先生在世时候交给我的书稿”,其实范先生直到去世也未编完。最后两年,我每去看他,总问:编好了吗?我们等着出呐!他总回答:快了,等我有空……可依我看,他天天有空,只是躺在床上不起,心情抑郁。这本书的构思,恐怕不止十年;书名“存牍辑览”,早已请苗子先生题写,就放在范先生卧室的桌子上,和那些抄件在一起;《编者说明》也已写就;他甚至设计好了封面,选定了封面用的画片,用玻璃纸小心地封住……如果说,《叶雨书衣》是范先生最后的个人著作,《存牍辑览》就是他最后的编纂著作,是遗作。二〇〇七年《叶雨书衣》出版时,他曾写信给我:“拟在《叶雨书衣》之后加印一面书目广告。”这页手写的广告,汇集了他编辑工作之外,一生创作和编纂的图书,共计十二种。最下一行,就是《存牍辑览》。
范先生去世后,范里和范又把他们亲爱的父亲的抄稿移交给我。蹊跷的是,那幅苗子先生的题字怎么也找不到了。我通过黄大刚,求年届百岁的苗子先生又写了一幅。过了几个月,范里整理父亲遗物,那幅字又找到了,这样,就有了两幅苗子先生题写的“存牍辑览”。这两幅字,体现着两位文化人至死不渝的友谊。范先生去世半载,我调离三联书店,来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忙于社务,一晃五年。断断续续,一直在编这部书稿,三联书店编辑王竟负责之。信函原稿,已捐上海出版博物馆。捐去之前,三联书店老一辈书籍设计家宁成春先生与朋友一起做了精心翻拍。成春先生在范先生领导下工作多年,感情很深。我曾与范先生商定,此书由成春先生设计。对照抄件和翻拍件,明显看出范先生编纂的意见和过程,以及他的心路;其中难解的词句,除范先生注释以外,又加注了一些;对偶尔抄错的文字,做了再次判断——如此而已。一处较大的编辑是,为了方便翻阅,把一百〇三位通信人,约略分入三卷:一卷为敬爱之人(年龄均比范先生大一旬以上),二卷为亲近之人,三卷为喜近之人。并不严格,乃揣摩范先生心意而为之。
呜呼,斯人已逝,英灵不朽。君不见,“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它已然飞过”。
&&&&&&&&&&&&&&&&&&&&&&&&&&&&&&&&&&&&&&&&&&&&&&&&&&&&&
&&&&&&&&&&&&&&&&&&&&&&&&&&&&&&&&&&&&&&&&&&&&&&&&&&&&&&&&&&&&&&&&&&&&&&&&&&&&&&&
日于北京双井桥畔
《存牍辑览》,范用/编,三联书店 2015年9月版
此文转至彭拜网
&&&&&&&&&&&&&&&&&&&&
& &《古老的敌意》&
看北岛的牛津版新书
&&&&&&&&&&&&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2年初版
&&&&&&&&&&&&&&&&&&&&&&&&&&&&&&&&
牛津的北岛(部分)
正在疑惑徐晓的《半生为人》新版为何删掉了原来旧版中那篇写北岛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孩子》,预订有一段时间的北岛新书《古老的敌意》到了--当然是香港牛津大学版。
北岛的书,和董桥的一样,都是牛津范儿。正。
陆陆续续买牛津版的北岛,所著的《蓝房子》、《午夜之门》、《青灯》,这三本是北岛的散文集;《守夜》,是他的诗歌自选集;加上《城门开》,都是一个风格,感觉从没见到这么正,这么硬,还这么棱角分明的书。
合编《七十年代》和《暴风雨中的记忆》,是平装的,但一红一白,冲击效果也蛮强的。
这本《古老的敌意》怎么说呢,硬皮精装,乳白封面,白色暗纹,真是高雅得不知说什么好。
北岛--怎么都六十多岁了呢。不可想像啊。
2009年,北岛整六十之际,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蓝房子》、《午夜之门》和《青灯》,是他自一九九七至二00七年十年间所写的散文的结集,基本上按时间顺序编排。(怎么没人编本《北岛六十》呢?)。
他在“牛津版序”中说,“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散文集在大陆本属禁书之列,倒无话可说--杀无赦。后来不知怎地一本本出版,还以为世道清明了,随后才发现被删得体无完肤,一本书竟达百余处。我们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在写作的意义上,阉割难道会比极刑更好吗?君不见日渐式微的审查制度,不断修复加固筑起新的高墙--这卡夫卡式城堡的权力,植根在我们心中,与恐怖相连,并由此对每个人发号施令的城堡。它删掉的与其说是汉语写作中的某些细节,不如说是一个古老文明的灵魂。
&&&&&&这三本书的出版恰逢我六十岁。耳顺之年,本应图个清静,可风雨如晦,四顾茫然,这人世间前景更加黯淡。悲叹之余,又心怀感激:幸好有香港,给我恢复本来面目的可能。”
我也是在看了这个序后,才决心一定要看牛津版的北岛。当然,国内出版的还是买,比着对照一下都删掉了哪些。(说实话,先别说内容了,放在一起,比比装帧,都有点惨不忍睹)。悲叹之余,也心怀庆幸:幸好--离香港近。
咋没见过那本《在天涯》呢?&
《古老的敌意》中许多文章都似曾相识,有些还确实见过,但还是看牛津版的踏实。
第一篇《一个四海为家的人》,即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6期上的《此刻离故土最近》,采访者是刘子超,当时北岛正在写那本《城门开》,接近尾声了。北岛在访谈中说到,最近出了香港牛津版五卷本的文集时,他和编辑共同校对,才发现内地的每本散文集都删了上百处。有些出版社,如三联,就做得比较好,《七十年代》删节得很少。
第二篇是《野兽怎么活,诗人就该怎么活》,访谈者是王寅,是发表于《南方周末》日的。第三篇《另一种声音》,访谈者是石剑峰,发表于日《东方早报·上海访谈》,原题是《当代诗歌的困境》。
做为书名的那篇《古老的敌意》,是根据日在“香港书展”上的演讲稿整理的,开头即是,“大约一个世纪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演讲最后他说道,“让我们再回到本文的开头,回到里尔克的《安魂曲》的诗句中:“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其实可怕的不是苦难与失败,而是我们对自己的处境浑然不知。如果在大国兴起的广告板后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赤贫,我们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
&&&&&&&&&&&&&&&&&&&
《守夜-诗歌自选集》北岛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初版
《蓝房子》 北岛 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初版 
&&&&&&&&&&&&
《午夜之门》 北岛
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初版
&&&&&&&&&&&&&&
《青灯》 & 北岛 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初版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城门开》 北岛著
《青灯》 北岛 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初版 
《青灯》 北岛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定价16.00
《蓝房子》 北岛 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初版  
《蓝房子》 北岛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定价18.00
《午夜之门》& 北岛 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初版
&&&&&&&&&&
《午夜之门》 北岛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定价22.00
&《时间的玫瑰》& 北岛
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年初版 2009年再版
&《时间的玫瑰》 北岛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定价29.80
《时间的玫瑰》 北岛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定价29.80
&&《时间的玫瑰》 北岛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定价33.00
《结局或开始》 北岛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版  定价24.00
《失败之书》 &
北岛 著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定价28.00
&&&&&&&&&&
《七十年代》 北岛 李陀 主编 三联书店 2009年7月第1版  定价42.00
      《七十年代》 北島 李陀 主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年初版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年4月初版 定價港幣108.00
&北岛曹一凡维一&&编&三联书店
&&&&&&&&&&&&&&&&&&&&&&&
&北岛主编&
宋琳柏桦编&&江苏文艺
&&&&&&&&&&&&
&《来燕榭文存二编》&&
爱看黄裳的“打架文章”
&&&&&&&&&&&&&《来燕榭文存二编》&
黄裳 著 三联书店& 2011年12月第1版 定价39.80
《来燕榭文存》&&&&&
黄裳& 著 三联书店&
2009年1月第1版定价39.80
&&&&&&《来燕榭文存二编》&&
黄裳 著 三联书店& 2011年12月第1版 定价39.80
&《来燕榭集外文钞》 黄裳 著 作家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定价43.00
《来燕榭少作五种》 黄裳 著 三联书店 2009年1月第1版 定价62.80
《榆下说书》&&黄裳& 三联书店
1982年2月第1版
1998年5月第2版 定价14.80
《珠还记幸(修订本)》 黄裳著 三联书店 2006年4月第1版&
&&&&&&&&&&
真想不到,有文化的读书人也和我一样,爱凑热闹,看文人打架。
我也是,爱看黄裳的文章,特别是对黄裳打笔架的文章印象更深。
这本《来燕榭文存二编》买了也看了有一段时间,如果不是前几天有位博友看了写《周作人自编文集》那篇后留言,都快积压了。不具名的朋友提到他看黄裳的《来燕榭文存二编》,“里面似乎也说道止庵编的那套质量不如钟叔河编的,”问我有何看法,我哪敢对黄裳和止庵之间打笔架有啥看法,学着谢其章先生,疑似不厚道的做法,搬个小板凳,在场外看热闹呗。黄裳先生尽可以质疑,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看吧。我这个水平只能是喜欢丰子恺,周作人却可以对他不以为然--谁让他是周作人呢。
黄裳先生在《来燕榭文存二编》“后记”中写道,“《来燕榭文存》于二00九年出版,迄今两年矣。检箧中新作积稿渐多,倏忽可成一册,因以去年岁末为下限,编为续集。其中除有少量旧作外,以打架文章为多。此种文字一般都视为“论战”,实事求是,不敢掠美,从俗而已。旧编分四辑,今本略以撰作先后序,亦未能严格照办。事非得已,读者谅之。
此集收有一两篇旧作,有一篇是六十多年前写的,论资排辈,置之卷首。……不是文章写得好,只因它带有当时自己的文风,一种满溢愤激,却以不正经的笔墨出之。岁月易迁,此种旧日文风不可再得矣。”
查了查,黄裳先生此书中,涉及周作人、止庵的文章,还不少,在《漫谈周作人的事》、《关于止庵》以及后面长长的一篇《后记》。
本想摘两段,又怕摘得不全,引起大家误会。还是请大家自己看吧。反正挺热闹的。当初我是在报纸上一段一段看的连续剧,现在书出来了,大部分文章都收录在《来燕榭文存二编》一书中,又来了个总复习。嘿,印象更深了。可惜,少了止庵的那几篇,放在一起,多好。
真服了黄裳先生,九十三岁的高龄了,看的书啊,太与时俱进了。
最新一次看到黄裳先生的文章,是在上周《南方都市报》的《阅读周刊》()上,刊登了黄裳先生写于五月六日的一篇文章,提到了刚出版的扬之水的《读书十年》(二)中涉及到他的内容,
“关于我的笔名的由来,一直有种种不同的异说,大家不以为无聊,说之不已。近读扬之水《〈读书〉十年》第二册,发现新说出之于范老板(用),更有别趣。文云,“陪郑逸文一起走访范老板,听他讲起,黄裳曾追求过黄宗英,事未谐,黄便说,‘那么我做你的衣裳吧。’自后果真改名为黄裳。”(一〇七页)
  在种种异说中,这要算是最有诗意的一种了。但都离不开齐东野语之列。日前偶然翻到抄去发还的周作人的《夜读抄》(民国二十三年北新书局初版),扉页有我钢笔手书题记一则:
  夜读抄初版本已有一册,此册见于徐家汇之书店中,纸墨精好,乃又买之。亦足见愚对知堂老人散文向往之深也。睹旧京近事乃更不禁使人怅然。黄裳记。
  “旧京近事”应属周作人出席某种会议,而非后来出任伪职事。其时我已使用这个笔名了。不知能做一证以解众惑否?”
&&至于黄文中提到的《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中华书局2012年3月版),尚还犹豫中,是否要买本来看看,到底把篇书信将黄冠李带了呢。你说呢?考虑一下。先立存此照。
&&&&&&&&&&&&&&&&&&&&&&&&&&
&&&&&&&&&&&&&&&&&&&&&&
这本《来燕榭文存二编》看书后汇集了一下三联版的黄裳著述,有《榆下说书》(1982年,1998年),《银鱼集》(1985年)、《珠还记幸》(1985年)、《翠墨集》(1985年)、《珠还记幸》(修订本](2006年)、《来燕榭少作五种》(2009年)、《来燕榭文存》(2009年)、《来燕榭文存二编》(2011年)。
借机盘点一下书斋中黄裳先生的书吧。
三联出版的黄裳作品
《榆下说书》 三联书店 1982年2月第1版 1998年5月第2版
《珠还记幸(修订本)》 三联书店 2006年4月第1版
&&& 《来燕榭文存》
三联书店 2009年 月第1版
&&& 《来燕榭少作五种》
三联书店 2009年1月第1版
&&& 《来燕榭文存二编》
三联书店 2011年12月第1版
&& 《笔祸史谈丛》 北京出版社 2011年2月第2版
&& 《旧戏新谈》 北京出版社
2011年6月第2版
《黄裳作品系列》 四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3月出版
&& 《來燕榭書跋》(增订本) 中华书局
2011年6月第1版
&& 《门外谈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年6月第1版
&& 《来燕榭文存二编》 三联书店
2011年12月第1版
&& 《书林一枝》
三晋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2版
&& 2009年:
&& 《来燕榭少作五种》 三联书店
2009年1月第1版
&& 《插图的故事》(平装)
上海书店2009年1月第1版
&& 《寻找自我》 青岛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 《来燕榭文存》 三联书店 2009年1月第1版
&& 2008年:
& 《爱黄裳》 上海书店 2008年6月第1版
& 《惊鸿集》 东方出版中心 2008年10月第1版
& 《嗲余集》 花城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
& 《书之归去来》 中华书局
2008年1月第1版
& 《黄裳自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 2006年:
& 《来燕榭集外文钞》 作家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 《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 《翠墨集》《河里子集》 《拾落红集》《春夜随笔》
《过去的足迹》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黄裳作品系列 一套 8本
& 《插图的故事》(精装) 上海书店2006年6月第1版
& 《皓首学术随笔黄裳卷》 中华书局
2006年10月第1版
& 《珠还记幸(修订本)》 三联书店 2006年4月第1版
&& 2005年:
& 《梦雨斋读书记》
岳麓书社 2005年3月第1版
& 《海上乱谈》 文汇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1版
《书人文丛序跋小系·黄裳序跋》 古吴轩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 《白门秋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清刻本》(插图珍藏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2003年8月第2刷
2002年:& 《黄裳自述》 大象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 2001年:
& 《黄裳说南京》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 《春回札记》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 2000年:
& 《金陵五记》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2000年前:
& 《来燕榭书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 《忆江南丛书:小楼春雨》 古吴轩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
& 《榆下说书》 三联书店
1982年2月第1版
1998年5月第2版
& 《黄裳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 《掌上的烟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
& 《书之归去来》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第1版
& 《现代书话丛书·黄裳书话》
北京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 《音尘集》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1月第1版
&&&&&&&&&&&&
《來燕榭書跋》(增订本) 黄裳&
著&&中华书局 2011年6月第1版 定价68.00
&&&&&&&&&&&&&《来燕榭书跋》&&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定价21.00
&&&&&&&&&&&&&&&
《笔祸史谈丛》 黄裳& 著&
北京出版社&&
2011年2月第2版& 定价18.00
&&&&&&&&&&&&&
《旧戏新谈》&&&
北京出版社&&
2011年6月第2版定价26.00
&&&&&&&&&&&&&&&&
&《黄裳作品系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3月出版共四本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黄裳作品系列 一套 8本
&&&&&&&&&&&&&&&&
&&《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
《翠墨集》
&&&&&&&&&&&&&&&&
《河里子集》
《拾落红集》《春夜随笔》《过去的足迹》
&&&&&&&&&&
&《插图的故事》&
黄裳&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定价16.00
&&&&&&&&&&
&《门外谈红》&&&
黄裳&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年6月第1版& 定价18.00
&&&&&&&&&&&&&
《插图的故事》(精装) 黄裳 著 上海书店2006年6月第1版 定价16.00
《插图的故事》(平装) 黄裳 著 上海书店2009年1月第1版 定价13.00
&&&&&&&&&&&&&&
&《书林一枝》 黄裳
著 三晋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2版
&&&&&&&&&&&&&&&
&《爱黄裳》&&
上海书店 2008年6月第1版&&
定价25.00&
&&&&&&&&&&&&&&&&&&&&&&&
黄永玉 黄宗江 李辉 傅月庵等著& 陈子善 编
《书人文丛序跋小系·黄裳序跋》&&&黄裳 著&
古吴轩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定价18.00
&《开卷文丛》第二辑&&主编蔡玉洗执行主编&董宁文岳麓书社
2005年出版&
&&&&&&&&&&
《梦雨斋读书记》&
2005年3月第1版& 定价13.50
《现代书话丛书·黄裳书话》&姜德明主编&&黄裳&选编北京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定价16.00
&&&&&&&&&&&&&
《寻找自我》&
黄裳著&&青岛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定价42.00&&
&&&&&&&&&&&&
&&&&&&&&&&&&&&《音尘集》&
黄裳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1月第1版&&定价11.00&&
&&&&&&&&&&&&
&&&&&&&&&&
&《忆江南丛书》 古吴轩出版社 1999年出版 全六册    &&
&《忆江南丛书:小楼春雨》&
黄裳著& 古吴轩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
定价18.80&
&&&&&&&&&&&&&&
《书之归去来》&&黄裳著&&中华书局
2008年1月第1版& 定价36.00&
《书之归去来》 (人间书系列丛书) 黄裳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第1版& 定价13.10
&&《书之归去来》黄裳著&
中华书局 2008年1月第1版定价36.00
&&&&&&&&&&
《书之归去来》 黄裳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第1版定价13.10
&&&&&&&&&&&&&
《金陵五记》 黄裳 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
《黄裳说南京》& 曾智中 尤德彦 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定价23.00
&&&&&&&&&&&&&&&&&&&&&&&
&&&&&&&&&&&&&&&&&&&&&&&&&&&&&&&&&&&&
黄裳先生部分作品
《白门秋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定价20.00
《黄裳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春回札记》&&&
黄裳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定价21.60
&&&&&&&&&《掌上的烟云》&&&黄裳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定价22.00
&&&&&&&&&&&&&&
&&&&&&&&&&&&《黄裳自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定价31.00
&&&&&&&&&&&
《黄裳自述》&&&&&
黄裳著&&大象出版社&&&
&& 2002年10月第1版&
&&&&&&&&&&&&&&&&&
&&&&&&&&&&&&&&《惊鸿集》&&
&黄裳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08年10月第1版& 定价45.00
&&&&&&&&&&&&&
《嗲余集》&&
花城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
&&&&&&&&&&&&&&
&&&&&&&《皓首学术随笔黄裳卷》&&&
黄裳 著&&&
&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1版&
&&&&&&&《海上乱谈》&&&&&&&&&&&
黄裳著&&&&文汇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定价23.00&&&&&&&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清刻本》(插图珍藏本)&黄裳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2003年8月第2刷 定价26.00
&&&&&&&&&&&&&&《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黄裳&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1版 定价48.00
&&&&&&&&&&&&
&&&&&&&&&&&&&
&&&&&&&&&&&&&&&&&&&&&&&&&
&&&&&&&&&&
&&&&&&&&&&&
&&&&&&&&&&&&&&&&&&&&
&《印刻文学生活志》创刊号&&&
看这些“民国范儿”
&&&&&&&&《印刻文學生活誌》 台湾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创刊号 61 80 89)
&《印刻文學生活誌》创刊号第壹卷第玖期 2003年9月號 (目次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昨天找那期有尉天骢写台静农的那期&《印刻文學生活誌》,想起来最近其实又新买到了几本&《印刻文學生活誌》。特别是封面有朱天文的那期创刊号,还有封面是朱天心的61期,胡兰成专号的80期--我知道,看到这三个人,你一定得想起那个和他们仨都有关系的那个人--张爱玲,哦,张爱玲的那期已经有了。还有封面是五位大师的百年民国专号-民国范儿。
&&&&&&其实早就知道它们。遇到了就是遇到了,还一起遇到了。不说惊喜了。如果人生也能像得书一样,要啥来啥,倒还值得前面配上“美丽”这个形容词。
&&&&&&我能做的,就是在此晒晒它的封面,并怀着与冬天晒太阳一样的心情把目录抄下来,正像它曾经诱惑过我一样,嗯哼,诱惑一下你。面对这同时到来的四期《印刻文學生活誌》,看着封面上的朱天文、朱天心、胡兰成还有民国那五位大师,你要--先看哪本?
《印刻文學生活誌》创刊号第壹卷第玖期 2003年9月號 (目次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主要目录
     代发刊词  &&
不能忘却&&&&&&&&&&&&&&&&&&&&&
编辑部报告&&&&
秋意悄然&&&&&&&&&&&&&&&&&&&&&
有个伊希梅尔要出海捕鲸了&&&&&&&&&&&&&&&&&&&&&唐诺侯孝贤
专栏& 西西看明星
&&&&&&&&&&&&&&&&&&&&&&&
印象·凌波&&&&&&&&&&&&&&&&&&&
专栏& 这就是民国
&&&&&&&&&&&&&&&&&&&&&&&
林纯彪、王天纵师承远见&&&&&&&
专栏& 文学空间
&&&&&&&&&&&&&&&&&&&&&&&
房子内的房子&&&&&&&&&&&&&&&&&
专栏&&阅读的故事
&&&&&&&&&&&&&&&&&&&&&&&&
书与册-一间本雅明的、不整理的书房&&&
专栏& 嬉戏
&&&&&&&&&&&&&&&&&&&&&&&&
唯独少了淫媒&&&&&&&&&&&&&&&&
专栏& 爱情星象学
&&&&&&&&&&&&&&&&&&&&&&&&
金星火星的“天雷勾动地火”&&&
我们关心的事 (五年级篇)
&&&&&&&&&&&&&&&&&&&&&&&&
“丝带露”还是“俗辣”
     国际文坛
&&&&&&&&&&&&&&&&&&&&&&&
蟹行&&&&&&
钧特·葛拉期
&&&&&&&&&&&&&&&&&&&&&&&
作家的角色没有改变,我会一直写下去&&
钧特·葛拉斯访谈& 蔡鸿君
&&&&&&&&&&&&&&&&&&&&&&&
围着粉红披巾的半透明女子&&&&&&&&&&&&&周全
&&&&&&&&&&&&&&&&&&&&&&&&清洁感、薰衣草香包&&&&&&&&&&&&&&&&&&
米朗琪 米榭儿
文学原乡&&&&&
黄春肯在宜兰&&&&&&&&&&&&&&&&&&&&&&&&&陈文芬林盟山
那些人·那些事
&&&&&&&&&&&&&&&&&&&&&&&
海的寡妇-七十岁的小野小洋&&&&&&&&&&
&&&&&&&&&&&&&&&&&&&&&&&&自由的使徒-裴多菲&&&&&&&&&&&&&&&&&&
&&&&&&&&&&&&&&&&&&&&&&&
记张爱玲“悄然来台”&&&&&&&&&&&&&&&&&苏伟贞
散文&&&&&&&&&
台北女子之不嫁&&&&&&&&&&&&&&&&&&&&&
&&&&&&&&&&&&&&&&&&&&&&&
猫爸爸&&&&&&&&&&&&&&&&&&&&&&&&&&&&&&
&&&&&&&&&&&&&&&&&&&&&&&
岛屿巡航&&&&&&&&&&&&&&&&&&&&&&&&&&&&
&&&&&&&&&&&&&&&&&&&&&&&
面有德色及其他&&&&&&&&&&&&&&&&&&&&&&
&&&&&&&&&&超新星&&&&&&活&&&&&&&&&&&&&&&&&&&&&&&&&&&&&&
过日子&&&&&
他这二十年&&&&&&&&&&&&&&&&&&&&&&&孙哲
&&&&&&&&&&&&&&&&&&&&
食生之味&&&&&&&&&&&&&&&&&&&&&&&&
&&&&&&&&&每阅一字&&&&
梦&&&&&&&&&&&&&&&&&&&&&&&&&&&&&&赵世民
印刻书房&&&&
&&&&&&&&&&&&&&&&&&&&&
我的先驱-读《旱魃》杂感&&&&&&&&&莫言
&&&&&&&&&&&&&&&&&&&&&
夏宇《备忘录》&&&&&&&&&&&&&&&&&&黄筱威
&&&&&&&&&&&九月小说
&&&&&&&&&&&&&&&&&&&&&&&&
一九八九&&&&&&&&&&&&&&&&&&&&&&&&&&&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伍卷第壹期 2008年9月號 (目次6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主要目录
     编辑室报告  我记得,那时候的体液和泪水      周昭翡
     英伦旧事   单调的星期天     林行止
     凡响    &
共同敌人&&&&&&&&&&&&&迈克
     封面人物   朱天心--  
           & [小说]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
[评论] 后中年期的爱与死&&&
&&&&&&&&&&&&&&&&&&&&&&&&[特写]
巫师与美洲豹的角力& 林俊颖
&&&&&&&&&&&&&&&&&&&&&&&&[访谈]
回过神来,回到抒情的传统--朱天心答朱伟诚问
     新艺录  &&&
毛后的艺术      陈家毅
特别刊载&&&&&&欢颜与忧容的乔治亚&&
&&&&&&&&&&&&&&&&&&&&&&&&
来自堤比里西的信&&&
&&&&&&&&&&&&&&&&&&&&&&&&
最是仓皇辞庙日--蒋介石一九四九年日记&&&
特辑&&&&&&&&&&
他乡是故乡--严歌苓的非洲小说系列
&&&&&&&&&&&&&&&&&&&&&&&&
写作·他方:严歌苓答编辑&&
&&&&&&&&&&&&&&&&&&&&&&&&&热带的雨&&&
&&&&&&&&&&&&&&&&&&&&&&&&
集装箱村落& 严歌苓
国际文坛&&&&&&
&&&&&&&&&&&&&&&&&&&&&&&&&灯塔船&&
齐格飞·蓝茨& 文&&
     专栏:永定日月 
            & 辣椒水剧场   季季
     专栏:一打爱情
&&&&&&&&&&&&&&&&&&&&&&
考古学之一&&&&
     专栏: 五陵衣马
&&&&&&&&&&&&&&&&&&&&&&&&&
有弗学?&&&&&&&&
     
     特稿     依然相信幸福是可能的·我们&&&
     漫游者&&&&&&
被遗忘的边垂净土--从不丹归来&&&
     寂寞长大&&&&
妖怪的忏悔&&&&
     超新星&&&&&&&下午&&&&&&&&&&
     像山普拉斯那樣打球&&&&&&&&&
咖啡时间&&&&&
文字复兴之不朽-阮庆岳与王志弘谈书封美学               
专栏: 河滨散记
&&&&&&&&&&&&&&&&&&&&&&&
汀州路&&& 房慧真
场边故事&&&&&&
都是为了中华队呀!&&&
专栏: 两张诗谭
&&&&&&&&&&&&&&&&&&&&&&&&
说杜&& 张梦机、张大春
CEO生命阅读
&&&&&&&&&&&&&&&&&&&&&&&&
建在地文化行销,筑台湾优大梦
&&&&&&&&&&九月小说
&&&&&&&&&&&&&&&&&&&&&&&&&
阿丁画梦&&&&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陆第捌期 2010年4月號 (目次80)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编辑室报告  机&&&&&&&&&&&&&&&&&&&&&&&&&&&&
爱说书&&&&&&&&
好儿女花&&&&&&&&&&&&&&&&&&&&&&
语铺子&&&&&&&&&编辑这种病&&&&&&&&&&&&&&&&&&&&
&&&&&&&&&&黄羊川&&&&&&&&
老照&&&&&&&&&&&&&&&&&&&&&&&&&&
心灵解码&&&&&&过不去的苦&&&&&&&&&&&&&&&&&&&&
胡兰成专号
&&&&&&&&&&&&&&&&&&&&&&&
[第一单元] 一九四0年代·阿城:“胡兰成是兵家。”
&&&&&&&&&&&&&&&&&&&&&&&&倪弘毅先生访谈&&&&&&&&&&&&&&&&&
&&&&&&&&&&&&&&&&&&&&&&&
梅花有素心·雪月同一色&&&&&&&&&
&&&&&&&&&&&&&&&&&&&&&&&《战难和亦不易》选文七篇
&&&&&&&&&&&&&&&&&&&&&&&《争取解放》选文四篇
&&&&&&&&&&&&&&&&&&&&&&&《中国人的声音》选文四篇
&&&&&&&&&&&&&&&&&&&&&&&&一个全面而又专注的批评家-从胡兰成几篇佚文谈起&&&
&&&&&&&&&&&&&&&&&&&&&&&&[第二单元]
一九三0年代·左派时期
&&&&&&&&&&&&&&&&&&&&&&&
二十八岁在广西出版第一本书,小说集《西江上》
&&&&&&&&&&&&&&&&&&&&&&&&《西江上》选文
&&&&&&&&&&&&&&&&&&&&&&&
[第三单元] 一九五0年之后·流亡日本前期
&&&&&&&&&&&&&&&&&&&&&&&
《胡兰成致唐君毅信》选文四封
&&&&&&&&&&&&&&&&&&&&&&&&[第四单元]
&&&&&&&&&&&&&&&&&&&&&&&
志不尽,愿未央&&&&&&&&&&&&&&&&&&&&
     专栏:理论大师的文艺情缘
&&&&&&&&&&&&&&&&&&&&
德勒兹:沿着感性的符号逻辑&&&&&&
&&&&&&&&&文化事件&
2010台北文学阅·影展
&&&&&&&&&&特选&&&&&&&&&&这世界的每一天&&&&&&&&&&&&
剪贴册&&&&&&&
昔日的容颜&&&&&&&&&&&&&&&&
CEO生命阅读
&&&&&&&&&&&&&&&&&&&&&&&
奋力创业圆梦·书写愿景大书
&&&&&&&&&&四月小说
&&&&&&&&&&&&&&&&&&&&&&&&双人探戈&&&&&&&&&&&&&&&&&&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柒卷第伍期 2011年1月號 (目次89)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主要目录
     编辑室报告  我记得,那时候的体液和泪水      周昭翡
     缝猴志   &
卷尾猴、蜘蛛猴&&&&&&&&&&&&&&&&&&&&&&&&西西
&八九点钟的月亮&&公路的寂寞话语&&&&&&&&&&&&&&&&&&&&&&&
心灵解码&&&&&&
学习感恩&&&&&&&&&&&&&&&&&&&&&&&&&&&&&
     封面人物   民国范儿  
           &&
民国范儿-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胡赳赳采访
&&&&&&&&&&&&&&&&&&&&&&&&
符号民国--肖锋等
&&&&&&&&&&&&&&&&&&&&&&&&&前卫民国&&&
&&&&&&&&&&&&&&&&&&&&&&&&
文艺民国&&& 谭山山等
&张大春专栏:这就是民国
     专栏:童话故事
&&&&&&&&&&&&&&&&&&&&
失踪的港&&&&童伟格
特别连载&&&&
张爱玲与她的十七个作家朋友(三)&
蔡登山&&&&&&&
&&&&&&&&&&美好的一年:慢游屏东
&&&&&&&&&&&&&&&&&&&&&&&
屏东冬游(上)&&&&&&&&&&&&&&&&&&&&&&
&&&&&&&&&&&&&&&&&&&&&&&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乔斯坦·贾德 文& 周全 译
&&&&&&&&&&&&&&&&&&&&&&&
围着粉红披巾的半透明女子&&&&&&&&&&&&&周全
散文&&&&&&&&&
看不见的纤维&&&&&&&&&&&&&&&&&&&&&&&&
&&&&&&&&&&&&&&&&&&&&&&&
面有德色及其他&&&&&&&&&&&&&&&&&&&&&&
&&&&&&&&&&演讲&&&&&&&&&
我的时代,我的歌&&&&&&&&&&&罗大估对谈龙应台
特选&&&&&&&&&&刘氏女&&&&&&&&&&&&&&&&&&&&
&&&&&&&&&&场边故事&&&&&
性命黑熊&&&&&&&&&&&&&&&&&&
CEO生命阅读
&&&&&&&&&&&&&&&&&&&&&&&&阅读东方女身·裁缝人生新装
&&&&&&&&&&一月小说
&&&&&&&&&&&&&&&&&&&&&&&&鸽子歌&&&&&&&&&&&&&&&&&&&
& &&&&&&&&&&&&&&&&&
&&《印刻文學生活誌》 台湾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8,9,13,17,18,21,23,25,29,31,34,44,47,53,57,59,60,74,91)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壹卷第玖期 2005年5月號 (目次2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胡蘭成與張愛玲”专号
&& 今生春雨·今世青芸
红烛爱玲及其他
张爱玲的英文自白
胡纪元回忆父亲胡兰成
金文京谈胡兰成对台湾文学的影响
胡兰成最新出土佚文九篇
&&&&&&&&&&&&&
《印刻文學生活誌》 創刊捌號 2004年4月號 (目次8)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邂逅·村上春樹
&《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玖號 2004年5月號 (目次9)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西西小說· 我的喬治亞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壹卷第壹期 2004年9月號 (目次13)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如何發布不會被一再轉述的消息·安伯托·艾可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壹卷第伍期 2005年1月號 (目次17)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
創作史上最長的散文·龍應台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壹卷第陸期 2005年2月號 (目次18)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美國來的偵探-勞倫斯·卜洛克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壹卷第玖期 2005年5月號 (目次2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胡蘭成與張愛玲”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壹卷第拾壹期 2005年7月號 (目次23)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凝視原鄉的異鄉人·郭松棻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貳卷第壹期 2005年9月號 (目次25)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東洋第一神探·赤川次郎&&&&&&&&&&&&&&&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貳卷第伍期 2006年1月號 (目次29)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愛與救贖的斷背山·李安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貳卷第柒期 2006年3月號 (目次3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為父親的輝煌立傳·白先勇&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貳卷第拾期 2006年6月號 (目次34)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我宿世的罪是因嗜美至深·蔣勛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叁卷第捌期 2007年4月號 (目次44)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華麗與憂鬱的飛鳥之歌·張國榮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叁卷第拾壹期 2007年7月號 (目次47)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精靈世界的造物者·托爾金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肆卷第伍期 2008年1月號 (目次53)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迷離的距離·王家衛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肆卷第玖期 2008年5月號 (目次57)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鍊石補天六十年·余光中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肆卷第拾壹期 2008年7月號 (目次59)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西夏旅館·駱以軍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肆卷第拾貳期 2008年8月號 (目次60)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隨手風流·張大春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陸卷第貳期 2009年10月號 (目次74)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既覺夢都隨風去·劉大任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柒卷第柒期 2011年3月號 (目次9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印刻文學生活誌》 台湾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83,82,87,88,90,41)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陸卷第拾壹期 2010年7月號 (目次83)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陸卷第拾期 2010年6月號 (目次82)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82主要目录
     编辑室报告  阿鲁吧记事     蔡逸君
     话铺子    潮浪情缘       编辑部
     爱说书    烛光盛宴       刘思坊
            生命享宴       林惠龄
     黄羊川    盲人走唱乐师     刘 嵩
     心灵解码   怨恨是子弹      林幸惠
     封面人物   去年在阿鲁吧--贺景滨再次处决了小说
            当我们不同在一起   贺景滨
            虚构对现实的反扑   贺景滨
            贺景滨:小说源始   刘梓洁        
     世间的名字  术士         唐诺
     专栏:理论大师的文艺情缘 
            德希达:撒播意义的踪迹  杨小滨
     特别连载:
        &&&&&&
万转千回:看《小团圆》记(五)   钟晓阳
演讲     屈原是个科学家--人文与科学相遇:龙应台VS朱经武  李应平
     国际文坛   地下室狗头    莫顿·朗斯蓝 文  丘淑芳 译
            恶意中幽默、劣性中温柔--顽劣家庭史《地下室狗头》  卧斧
     猫语录    我的街猫邻居          朱天文、KT
     特稿     从翻译官到记者之路-我在韩战之前的一段回忆  黄天才
     特别刊载   捷克精神与布拉格忧郁-昆德拉及其外的二十世纪捷克文学  裴海燕
     散文:    苍凉与从容         迈克
     特辑     古典的青春--一九四九之后·台湾新京剧  
            新世纪,新京剧--国光京剧十五年      王德威
            “经典性”与“现代性”           王瑷玲
            女儿心·女人情               汪诗佩
            外行人说戏                 闻天祥
            京剧人物风采   季季·李翠芝·张育华·辜怀群·王安祈·林秀伟 撰文
     图与话    废墟属于香港--他们谈论东方时       廖伟棠
     那些人那些事 昨日之河                  李黎
     回声集    还看今朝-欣见《胡兰成专号》及李黎“青山绿水,几度兴亡” 薛仁明
     CEO生命阅读  简单阅读,蕴酿下一轮幸福
     场边故事    裁判难为,何苦为难裁判?         郑浩
     六月小说   外公·好莱坞                葛亮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染卷第叁期 2010年11月號 (目次87)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    主要目录
     编辑室报告    绝望中的希望之旅      周昭翡
     缝猴志      白背跳狐猴、飞狐、环尾狐猴 西 西
     我开始轻视语言  午后的向日葵        张家瑜
     黄羊川      黄土地的未来        刘 嵩
     心灵解码     给孩子一个最好的自己    林幸惠
     封面人物     红尘里的神学院温州--宋泽莱   
              天上卷轴          宋泽莱
              宋泽莱与胡长松的文学笔谈
              入神与入世的宋泽莱      陈芳明         
     特别连载:
            张爱玲与她的十七个作家朋友(一)   蔡登山
     散文     搬到新加坡              迈克               
     特别刊载   偶然之必要              张大春
             志怪应逢天雨粟           张大春
     美好的一件:慢游屏东
            生猛的印象-东港、垦丁、恒春     骆以军
     特选     风景:灵魂的状态           尉任之
     马祖系列故事三  林平银:人生有些硬道理      瞿欣怡
     过日子    陆文夫自得食趣            朱振藩
     演艺厅    骗子的故事              王安祈
     2010诚品小说节书评微选
            《兔子,快跑》            吴俞萱
            《狼厅》               亦吾
            《死后四十种生活》          旋律
            《海神家族》             棋子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莫云
     文学事件:马祖故事征集
             拎着东涌陈高的男人         陈财能
             北电军魂              李天铎
      回声集    爱玲五恨              刘绍铭
      场边故事   弥补失败的运动           陈金铃
      CEO生命阅读  在人生书房寻找艺术曙光
      十一月小说   红咖哩黄咖哩            周芬伶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染卷第肆期 2010年12月號 (目次88)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88主要目录
     编辑室报告  小说的魔幻力量    蔡逸君
     缝猴志    指猴、眼镜猴     西 西
     我开始轻视语言    
            Gloomy Sunday     张家瑜
     心灵解码   善行的效应      林幸惠
     封面人物   201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加斯·尤萨
            政治是让虚构扎根的沃土--谈巴尔加斯·尤萨 夏榆
            如果你想活下去,就要活到最后!     
              --布兰科专访巴独裁者尔加斯·尤萨  尹承东 译
            坏女孩的恶作剧     巴尔加斯·尤萨
            公羊:一个独裁者的图像 巴尔加斯·尤萨
            公羊的盛宴       巴尔加斯·尤萨
            巴尔加斯·尤萨台北行
      专栏:这就是民国 
            闲说杨云史、皮匠发迹、袁皇帝的王气   张大春
     特别连载:
            张爱玲与她的十七个作家朋友(二)    蔡登山
     特稿     济慈商籁十首译后简述          余光中
     特选     在台北·世间的名字           唐 诺
     猫语录    猫生活,二三事             叶 子
     美好的一年:慢游屏东
            温暖的南国-四重溪温泉之旅       蔡逸君
     过日子    汪曾祺品吃格雋             朱振藩
     特选     启蒙、狂飙、反思-保钓四十年      钱致榕
     演艺厅    且说凤冠二三事             迈克
     映像馆    深邃幽远自然流露的《生命之诗》     林郁庭
     音乐台    烟花与火焰的种子            马世芳
     那些人那些事 半生书缘--记范用           李黎
     散文      灰蒙蓝夏               吴柳蓓
     场边故事    来跟自己比赛             李祖杰
     CEO生命阅读   点燃生命微光,照亮爱盲心路
     十二月小说   兄弟                 蒋晓云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染卷第陸期 2011年2月號 (目次90)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90主要目录
     编辑室报告  忘记回来的或正在回来路上的那些人     蔡逸君
     缝猴志    长鼻猴、懒猴               西 西
     八九点钟的月亮    
            毛姆的房间                 张家瑜
     心灵解码   我爱美金                  林幸惠
     封面人物   你的伤痕也是我的记忆--津岛佑子
            津岛佑子文学的原生宇宙
            从意识疏离记忆的行为,超越难以承受的体验   川村凑
            以台湾为舞台,为时代所操弄          蜂鉰耳 
            太过野蛮的                  津岛佑子
            女性、殖民地与传说-吴佩珍访津岛佑子
            台湾的语言,我的语言             津岛佑子
     张大春专栏: 这就是民国 
            洞庭波送一僧来
            一个秘密基地
            诗人搞外交
     童安格专栏: 童话故事
            时光所见
     特别连载:
            张爱玲与她的十七个作家朋友(四)       蔡登山
猫语录    后山猫踪:白猫                KT
特别刊载   那时候刚回花莲                陈列
     演讲    屈原是个科学家--人文与科学相遇:龙应台VS朱经武  李应平
     特稿    文学与宗教-单德兴专访王文兴
     美好的一年:慢游屏东
            屏东冬游(下)                舒国治
     国际文坛   菊花湖                    施文英
     散文:    书法的记忆                  周志文
            愚人船上的刻痕                唐 诺
            母亲的帐本                  廖玉蕙
     特选     像长颈鹿一样跳舞               闻人悦阅  
     场边故事   台北人,想要一个“家”            郑浩    
     CEO生命阅读  种福分于田·阅生命于心
     过日子     周作人融味外味               朱振藩    
     回声集     二元符码冲积下的生命转折          陈小雀
     二月小说    围猎                    巴 代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叁卷第伍期 2007年1月號 (目次4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编辑室报告  何处是乐园      黄筱威
     西西说画   时间         西 西、何福仁
     幻觉的行列  挡死之梦       鲸向海  
     剪贴册    佯作不知秋      天晓得
专辑:李黎 文学途上,离家与归乡--骆以军对谈李黎
     张爱玲的八十四封信  
            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张爱玲来信笺注(五) 庄信正
     散文     在一家门口有电话亭的咖啡馆里      唐 诺
     国际文坛   史柯塔的太阳      罗兰·高蝶 文  马振骋
            欲望永远新鲜滋润-读《史柯塔的太阳》   马振骋
     专栏:室内静物·窗外风景
            爱与死的仪式-三岛由纪夫与《忧国》出土  尉任之
     专栏:误解莎士比亚    
             美丽的错觉               纪蔚然
     过日子
            法国国家图书馆春日记           邱瑞鑾
     专栏:吉光书简   闪亮的小日子           曾淑美
     映像馆    光影与音乐的火花-自然诗人布鲁诺·寇莱的《白色大地》配乐 蓝祖蔚
     特别企划   兴起文学的大旗--台湾小说史论(导言)  邱贵芬
     专栏:台北的开罗紫玫瑰   移动的宿舍城        钟文音
     漫游者     圣彼得堡之醉               钟志鹏
     那些人那些事  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          符立中
     专栏:回首我们的时代      
              & 百年冰雪身犹在-记台静农先生      尉天聪
     志栏:两张诗谈   阳关曲的作法             张梦机、张大春
     历史人物      孤帆远影晚清来:郭嵩涛         冯伟林
     CEO生命阅读    活得精彩,人生奔驰无界限
     一月小说      迷山、我的莉慕依           施叔青
&&&&&&&&&&
&《我们仨》(珍藏版)&&&
祝杨绛先生生命之火永不熄
《我们仨》&&杨绛&&
著& 三联书店
2003年7月第1版&&
&《我们仨》(珍藏版)&杨绛著&
三联书店 2004年7月第1版
2012年3月第4印定价38.00
&&&&&今天是日。是杨绛先生101岁生日。
一直以为,杨绛先生翻译的兰德诗句,就是她世纪人生的最好写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
&&&&&&今年三联书店新印的珍藏版、精装的《我们仨》,时隔近十年,重温这本《我们仨》,温馨依旧,伤感更增。衷心祝愿这位走在人生边上的老人生命之火永不熄。
&&&&&&“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摧,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再打开杨绛先生写于九十六岁的《走到人生边上》,又看到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的自问自答,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2011年是杨绛先生百岁华诞。罗银胜先生把初版于2005年的那本《杨绛传》又重版名为《百年风华:杨绛传》,借翻阅此书又把杨先生的世纪人生重温了一次。罗银胜先生在后记中说,“在对文化昆仑钱钟书的一片喝彩中,惟独听到夏公(衍)发出的“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的声音,不啻是对杨绛先生的莫大肯定。”
“肯定”是肯定同意的。“莫大”听着这词有点那个。不过,我看到印象最深的对杨绛先生的肯定,则来自于董桥。
&&&&&&&&在梁文道的那本《访问》中,第一篇就是访问的董桥,董先生说,“季羡林、杨绛这些作者,我一定很仔细去看,在我这年龄的人看起来,就是给我们一个启发,他的文章写的那么淡,你自己写的时候你怎么去处理呢?你会不会走他那种淡的路呢?你走不走得了呢?这个是我想的东西。”
“有的作家好在哪里?好在他肯经营,而且他让你看到他的经营。过去所有的理论都说不要太经营,错了。那要看你的斧痕有多泞,太深太露就不好,有一点斧痕才看到价值所在。例如杨绛的文章,看多了,我发现真的有斧痕,她的东西一定改过。后来我问她,她果然说有。我想就是这样,再平淡也有要经营。”
《杨绛传》 罗银胜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定价23.00
《百年风华:杨绛传》 罗银胜 著&京华出版社
2011年4月第1版& 定价32.00
&&&&&&&&&&&&&&&&&&&&&&&&&&&&
& 杨绛先生& 部分作品
《杂忆与杂写》& 杨绛 著&
三联书店&& 2010年7月第1版
&定价29.00
《将饮茶》
杨绛 著& 三联书店&&
2010年7月第1版& 定价20.00
&&&&&&&&&&&&&&&&&
& 《干校六记》 杨绛 著 三联书店
2010年7月第1版&
定价16.00&&
             
             
&&&&&&&&&&&&&&&
《杨绛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全八卷) 300.00
&&&&&&&&&&&&&&&&
第一卷小说卷&&&&&&&&&&&&&&&&&&&&
第五卷 堂吉诃德 (上)
&&&&&&&&&&&&&&&&
第二卷散文卷(上)&&&&&&&&&&&&&&
第六卷 堂吉诃德 (下)
&&&&&&&&&&&&&&&&&第三卷散文卷(下)&&&&&&&&&&&&&&
第七卷 吉尔布拉斯(1-8卷)
&&&&&&&&&&&&&&&&
第四卷 戏剧&&
文论卷&&&&&&&&&&&&&第八卷吉尔布拉斯(9-12卷)
&&&&&&&&&&&&&&&&&&&&&&&&&&&&&&&&&&&&&&&&&&&&&&&&&&&&&&&&小癞子斐多
     &
&&&&&&《錢鍾書散文》錢鍾書著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7年7月第1版 定價26.00
&&&&&《楊絳散文》&
楊絳&&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1版
1995年4月第2印 定價16.00
《錢鍾書傳》 孔慶茂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1版第2印 定價7.50
《楊絳評傳》 孔慶茂 著 華夏出版社 1998年1月第1版&
&&&&&&&&&&&&
&&&&&&&&&&
《洗澡》 杨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2004年2月第3印 定价16.00
《洗澡》 杨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1版 1993年5月第6印 定价4.80
&&&&&&&&&&&&
《我们仨》&&&&&杨绛著&
三联书店 2003年7月第1版 定价18.80
&&&&&&&&&&&《我们的钱瑗》&
杨绛 著 三联书店 2005年8月第1版 2005年10月第2印 定价16.00
&《杨绛作品精选 散文(1)》  杨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定价31.00
《杨绛作品精选 散文(2)》&& 杨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定价30.00
《听杨绛谈往事》&&&&&&&
著三联书店&&&
2008年10月第1版 定价29.00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杨绛&&
著&商务印出馆&
2007年8月第1版& 定价16.00
&&&&&&&《乾校六記》&
&楊絳&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2月第1版
1992年11月第3印定價2.00
&&&&&&《雜憶與雜寫》楊絳&
著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4年7月第1版& 定價49.00
《写在钱钟书边上》 罗思 编 文汇出版社 1996年2月第1版 定价10.00
《钱钟书与杨绛》 孔庆茂 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
1997年3月第1版定价18.00
&&&&&&&&&&&&
&《杨绛传》 罗银胜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定价23.00
&&&&&&&&&&&&&
《龙坡杂文》& 台静农“百年冰雪身犹在”
《龙坡杂文》&台静农&
著& 三联书店
2002年12月第1版&&&
《龙坡杂文》 台静农 &著&
台湾洪范书店& 1988年初版 2004年2月四印&
定价250元新台币
&《龙坡杂文》 台静农 著 台湾洪范书店&
1988年初版 2004年2月四印& 定价250元新台币
《龙坡杂文》 台静农 著 台湾洪范书店& 1988年初版
2004年2月四印& 定价250元新台币
再见台静农。这次是在新到的台版《龙坡杂文》中。台湾洪范书店,1988年初版,我这本是2004年第4次印刷的。书不厚,平装,典雅古朴的啊真有民国范儿。连封底都这么好看。封面封底都有台静农先生自己题写的书名,“龙坡杂文”四字,让我们欣赏到台先生作为书法家的风采。注意,封面上那张台先生的头像,可是他的得意弟子林文月先生所画哦,能看出老师的“温柔敦厚中带有知识分子的狷介”么?
找出最早初识台先生的三联书店的那本《龙坡杂文》,惊觉时间已过整十年。
那时还浑沌着呢,看书看热闹,对龙先生文字的好感受不深。十年中,断断续续看台静农先生自己的文字--“酒旗风暧少年狂”,看他那历尽沧桑的一生--“始经丧乱”、龙坡丈室“忧乐歌哭四十余年”,看老友笔下的台静农先生--“百年冰雪身犹在”,真是越来越能体会到“思极深而不晦,情极哀而不伤,所记文人学者事,皆关时代运会。”所评不虚。
&&&&&&&三联的这本《龙坡杂文》是“三联精选”丛书中的一本,当年零零散散见一本买一本的,现在重看书前《三联精选缘起》和后来的附录,知道原来“三联精选”文库从1998年开始出版,共有五辑。“值三联书店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从半个世纪以来三联版图书中,整理甄选出一批兼具人文精神与思想智慧的精品;同时也遴选一些非三联旧版,但品格相近的图书加入其中,辑为“三联精选”文库。”
&&&&&&&哦,这样啊,那“远东精选”和“三联精选”也差不多是这样了,怪不得昨天还有书友指点我,有些不是远东第一版的版本,收入后没放初版的书影呢。不过,好书选了就好。
现在书斋中除了台静农《龙坡杂文》,还有叶圣陶《旅途日记五种》,周有光《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萧乾《北京城杂忆》,曹聚仁《文坛三忆》,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陈从周《书带集》,[印度]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周天集》,[法]加缪著、杜小真译《西西弗的神话》,茨威格等著、叶灵凤译《书的礼赞》、[英]詹姆士·里德著、蒋庆译《基督的人生观》等,不知何时有缘,能将“三联精选”五十种小团圆。
不过,十年前三联就精选了台静农先生的《龙坡杂文》,真棒!
老书新翻,看后来的《编后小记》,居然也是陈子善老师编的,真不知道陈老师编了多少好书。原来,在这本《龙坡杂文》之前,1990年他还编了一本《台静农散文选》,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龙坡杂文》虽是根据两年前台北洪范书店出版的《龙坡杂文》编选的。不过,陈老师为了“力求其全”,三联版的《龙坡杂文》比台北洪范版的多了几篇文章,如《酒旗风暧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忆常维钧与北大歌谣研究会》等。好!陈子善老师编得好,说得也好,“台先生晚年这些怀人忆事和谈文说艺之作的文学价值,论者自会评说,我就不必多饶舌了。只想说一点,我自己每次重读,都会为其文笔的素朴、语言的简净、感情的真挚和史实的丰沛所感动,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也是当下一些所谓的“散文大师”的虚浮之余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为什么叫《龙坡杂文》?看到台先生在序中这样说,
“台北市龙坡里九邻的台大宿舍,我于一九四六年就住进来了。当时我的书斋名之为歇脚庵,既名歇脚,当然没有久居之意。身为北方人,于海上气候,往往感到不适宜,有时烦躁,不能自已,曾有诗云:“丹心白发萧条甚,板屋楹书未是家。”然忧乐歌哭于斯者四十余年,能说不是家吗?于是请大千居士为我写一“龙坡丈室”小匾挂起来,这是大学宿舍,不能说落户于此,反正不再是歇脚就是了。落户与歇脚不过是时间的久暂之别,可是人的死生契阔皆寄寓于其间,能说不是大事。”
当年第一次在异乡看到这样的文字时,也觉得所在的城市不过是歇脚而已,没想到十年倏忽而过,再读时,歇脚也无奈到落户,板屋楹书只能当家了,连死生契阔都见过了。你说,怎么会心境不复杂,不更深的理解台静农先生?
&&&&&&&&&&&&&&&&&&&&&&&&&&“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岁月》&&&&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三月曝书》&林文月&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叁卷第伍期 2007年1月號 (目次41)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记得在买过的一本台湾《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叁卷第伍期,2007年1月號,目次41)的过刊上,就是封面是李黎的那期。在《专栏:回首我们的时代》中有一篇台湾尉天骢先生写的文章《百年冰雪身犹在-记台静农先生》,尉天骢先生的书书斋中有一本,就是“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中的《岁月》,(顺便一句,其实原来也说过,这部丛书真的非常好看,对,就是从非常喜欢的林文月《三月曝书》那本买起来的,一不小心就已经是十本了)。
尉天骢先生也是台湾著名的学者,这本《岁月》里的文章篇篇都非常感人,本来找出来只为那一篇收录书中的写台先生的《百年冰雪身犹在:记台静农先生》,没想到,拿起来就放不下,把其他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唉,真是“作者尘缘未了,不贪不嗔,只痴心点着火把在无垠黑夜仔细喊觅追寻,一个个名字,像墓上碑文,有的有名号、志铭,有的无名无姓无文无字,甚至无碑。读者就像寻觅者,慈悲喜舍、巧手文心,一一补撰。”
&&&&&&&看看,那些有名号的有《苍茫独立唱挽歌:说高阳》、《他影响了那么多人:纪念王梦鸥教授》、《和姚一苇先生在一起的日子》、《素朴坦然一君子:记俞大纲先生》、《找回失去的星光:怀念子于》、《孤寂的旅程:怀念何欣先生》、《独步的狼:记诗人纪弦》、《燃烧的灵魂:怀念唐文标》、《悲悯的笑纹:记王祯和》、《府城的李白:怀念叶笛》、《诗人与同温层》、《谴怀:赠尤弥》、《初雪》、《去奚淞家看画》、《江湖寥落那汉子:怀念逯耀东》、《怆然的回望:聂华苓〈三生三世〉读后的断想》等,其中第一篇就是写台静农先生的《百年冰雪身犹在》,第一段就是,
“那是一个难以自处的时代。到现在似乎依然如此。在某些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操作下,人与人的种种关系往往会成为现实生活的负担;稍一不慎就会因某种牵连而遭到严酷的迫害和压迫。在一九四九年前后来台的前辈作家和学者中,台静农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由于他是鲁迅的弟子,是鲁迅领导的“未名社”和“左翼作家联盟”的一员,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创建者陈独秀有着深厚的友谊,在现实政治的斗争中,他便一直遭到不同方面的层层困扰,出因而形成他独自的气度和风格。”
晚年台先生来台后曾写过一首《腐鼠》的诗,
“腐鼠功名侏儒泪,蜗蛮岁月大王雄。
&&&&&&&&老夫一例观兴废,不信人间有道穷。”
尉天骢先生在文章最后说,“我受了感动,却不能真正懂得那感慨是什么。”
看了台静农先生的文和事,我也不知道该感慨什么。
真是一个难以自处的时代。他的境遇未必是落户龙坡所至,看他前半生的岁月,后半生在哪里歇脚都不可能静观兴废啊。
太沉重了。
其实,更喜欢他的弟子林文月笔下的台静农先生。
这次重看《龙坡杂文》台先生八十多岁时自己写的序,看到最后,不禁笑了出来,先生到老也似小孩,“文月为我接洽出版,因此她不止一次电话问我编得怎样了,我总答以快完成了,后来说在写一小序呢。一天她忽然来了,我的序文还没有写,不免神色有点不自然,她立刻说:我不是来拿文章的,她是来约我女儿上街买东西的。”
而林文月写的台先生就更有意思了。
&&&&&&&&还记得她那篇有名的《读中文系的人》么,“台静农先生豁达而开明的胸襟是我最钦佩的。那时同学之间谣传着:要做台先生的入门弟子,得先学会喝酒抽烟,台先生酒量之大与酒品之佳,为众所公认。我年少认真,真是努力下工夫;到如今,台先生的学问真本事连皮毛都没有学到,倒是稍稍能喝酒抽烟罢了,不过酒量既不大烟瘾亦未上。每次拜访台先生的家,无论阴晴昼夜冬夏,他总有理由叫我陪他喝一两杯威士忌或白兰地,然后才谈正事或闲聊。”
&&&&&&&在《三月曝书》中林先生也有一篇《饮酒及与饮酒相关的记忆》,记载了这样的趣事,“非必限阴宴席之间,我们私下也往往有机会与师长浅酌对饮的。我个人与台先生在温州街的日式书房内喝酒最多,也最难忘怀。台先生好酒量,却似乎颇能节制,我们未尝见过他醉。但据他自己说,从前在北京、青岛、重庆,也常常喝醉,也曾闹过一些笑话。谈及饮酒醉否时,台先生最喜欢引述的是胡知之先生的名句“喝酒往往不要命”。近日来读陈子善、秦贤次二位合编的台先生早年佚文集《我与老舍与酒》,果然,里面有几篇及于当年酒事,令人想见一个时代的文人们清苦中作乐的情况。”
哈哈。现在哪儿找这样的教授和学生去。当然,也再也没有“龙坡丈室”了。我们只有一次一次再在林文月的《回首》中怀念台静农先生了,《龙坡丈室忆往》、《怀念台先生》,还有林先生许多许多文章中都有台先生的身影。
&&&&&&&台先生写了许多散文、小说,也许是受林文月先生的影响,对他写酒的几篇印象最深。
&如《龙坡杂文》中收录的那篇《谈酒》,开头即是,
&&&&&&&“不记得什么时候同一友人谈到青岛有种苦老酒,而他这次竟从青岛带了两瓶来,立时打开一尝,果真是隔了很久而未忘却的味儿。我是爱酒的,虽喝过许多地方不同的酒,却写不出酒谱,因为我非知味者,有如我之爱茶,也不过是因为不惯喝白开水的关系而已。”
还有那篇更有名的《我与老舍与酒》,也提到苦老酒,“我初到青岛,是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秋季,我们第一次见面,便在这样的秋末冬初,……从此,我们便厮熟了,常常同几个朋友吃馆子,喝着老酒,黄色,像绍兴的竹叶青,又有一种泛紫黑色的,味苦而微甜。据说同老酒一样的原料,故叫作苦老酒,味道是很好的,不在绍兴酒之下。直到现在,我想到老舍兄时,便会想到苦老酒。”
&&&&&《我与老舍与酒》不仅是台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还是1992年台先生在台北联经出版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据林文月先生介绍,“在《我与老舍与酒》中,台先生有一篇短文的开头写着:
“今天是中秋节了,又该弄酒喝了!”
甚么酒好呢?白兰地罢,太和平了;红玫瑰罢,更无味了;还是老白干罢,虽然汾酒还可口,只是太不容易得到的。白瓷的酒杯和发光的锡酒壶都不免于太小气而且寒酸,还是用漱口大洋瓷碗罢。(见联经版,第五十五页)
林先生写道,“所谓“文如其人”或“文学反映时代”,其实用不着刻意寻求,此段不到一百字的文章内,自自然然就显现出作者的气质与那个时代的风貌了。任何人读此段文章,都可以感觉出台先生豪迈通脱的性格,而他确实也一向偏好喝烈酒;至于“白瓷的酒杯”、“发光的锡酒壶”,在现今的饮酒场合上已不复可见,那应该是半个世纪以上的文物了,而用“漱口大洋瓷碗”喝酒,则既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物质生活,同时又看得出台先生品酒的大量与风格了。”
&呵。青岛,这座台静农先生度过燃灯岁月的百年老城,原来不仅有享誉中外的青岛啤酒,更有当年让台先生与老舍等友人“酒酣耳热”的苦老酒。如今,斯人已去,苦老酒尚在否?
去年见到的关于台静农先生的一本书--《酒旗风暧》,恰恰来自青岛这座城市,青岛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的“良友书坊”出品的《大家文库第二辑》!厚重的“大家文库”,对得起台静农等各位“大家”。
翻看2011年所写的关于此套“大家文库”的博客,“《大家文库第二辑》到&&大家再看“大家””,不到一年的时间,时间短得还谈不上“岁月”,今再翻看那本台先生书中最漂亮的《酒旗风暧》,对人生的“生死契阔”、“忧乐歌哭”竟也有了另一番不同的心境和感受。
最后,以台静农先生曾写给尉天聪先生一首《草堂外旧梅一枝见花》(明·万年少)的诗结束吧。
“剩得南枝疏影横,草堂溪馆独凄清。
百年冰雪身犹在,十日春风花又生。
乱后故人犹见汝,定中居士未忘情。
纷纷桃李满城市,坐对东山共月明。”
百年冰雪身犹在。
&&&&&&&&&台静农先生1902年生人,1990年去世。真的经历了上个世纪的百年冰雪。时代已逝,冰雪消融。十日春风花又生?
&&&&&&&&&&&&&&&&
良友书坊出品大家文库第一辑、第二辑共八册
&《酒旗风暖》&台静农&著&秦贤次
编& 青岛出版社& 2011年5月第1版
&&&&&&&&&&&&&&
&《建塔者》&&
台静农& 著&华夏出版社&
2009年1月第2印& 定价26.00
附:原博文
&&&&&&&&&&&&&&&&&&&&&
&&&&&&&&&&&&&&&&&&
&《大家文库第二辑》到&&&&
大家再看“大家”
&&&&&&&&&&&&
&&良友书坊出品大家文库第一辑、第二辑共八册
&&&&&&&&&&&&&&&
&良友书坊出品大家文库第二辑(2011年5月)
《对镜检讨》 聂绀弩 著 薛 原& 编&
青岛出版社& 2011年5月第1版 定价38.00
&&&&&&&&&《酒旗风暖》&台静农&著&秦贤次
编& 青岛出版社& 2011年5月第1版
《思辨历程》& 王元化&
著& 董宁文 编& 青岛出版社&
2011年5月第1版 定价42.00
&&&&&&&&&&&&《往事随想》&
吴祖光& 著 &董宁文 编&
青岛出版社& 2011年5月第1版 定价42.00
&&&&&&今天一定要先睹为快、先晒为快这一套《大家文库》的“大家”。
&&&&&&节后第一天上班,这一套精心打包的一小箱子“大家”活脱脱地安慰了一颗欲撞墙的、郁闷的、也想不上班地工作的心。打开,吸气,毫发无损!舒气,太棒了!果然是熟悉的“精装,手工锁线,圆脊”。
&又是一套四本的厚重扎实的《大家文库·第二辑》,距见第一辑居然已有一年多的时间。那是在纪念杨宪益先生去世的博文“《去日苦多》
2009文化逝者之杨宪益先生”中所记,现在翻翻依然感慨良多,
“前几天,说了非常喜欢的良友书坊,他们的《闲话》系列和《良友》系列,其实,在2009年7月,良友书坊还出了一套非常有份量的《大家文丛》,钟叔河、黄裳、流沙河和杨宪益,土色布面,硬皮精装,风格如同作者,想必也如编者,扎实低调,货真价实。2009年出版后不久,求实只有钟叔河、黄裳和杨宪益的三本,有时也不知为何明明是一套书经常总是缺少一本,这是买书时遇到很不爽的经历之一,只能频频启用手机备忘录功能。2010年1月份流沙河的《偷窗晚读》终于见到。
去年7月份出版时,还可以这么介绍:目前在世的四位大家。可惜。如今其中的一位已经远去。值得欣慰的是,老人家去世前看到了自己最后一本集子,就是良友书坊的这本《去日苦多》。”
&&&&&距《大家文库》第一辑出版马上就快两年了,终于又见第二辑。依然是四本,《对镜检讨》(聂绀弩著、薛原编)、《往事随想》(吴祖光著、董宁文编)、《思辨历程》(王元化著、董宁文编)、《酒旗风暖》(台静农著、秦贤次编)。
&&&&第一辑《大家文库》出版时四位大家都在世,而到了这一辑,聂绀弩、吴祖光、王元化、台静农四位大家都已离我们远去。虽然有人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而编辑、出版这样认真、厚重的“大家文库”正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吧。
台静农:书生意气恍然如梦
&&&&&&&&&&&&&&&&
他中年渡海终老望乡,人生丧乱都作云烟
王元化:清园拷问智慧人生
&&&&&&&&&&&&&&&&
他终生探索不倦夜读,一切化作思辨文章。
吴祖光:闯荡江湖人间真情
&&&&&&&&&&&&&&&&&
他赤子情怀笔底波澜,青山踏遍理想未老
聂绀弩:一生传奇冷眼阅世
&&&&&&&&&&&&&&&&
&他大起大落饱经沧桑,时时不忘反省检讨
早几天已在《对镜检讨》(聂绀弩著)一书的编者青岛薛原先生的博文“《大家文库》(第二辑)题外的话——兼向侯井天先生遥寄“样书”》上看到了这套书的出版不易,感叹“一地鸡毛的琐碎和无奈”。今天,当四本厚重的“大”书摆在眼前,看着聂绀弩、台静农、王元化、吴祖光已远去的“大家”又重新走近了大家,同作为编者的薛原先生因历经无奈的折磨而打了折扣的喜悦不同,作为读者,则因为难得,所以珍惜。而这珍惜和感恩的心情应该是--加倍(Double)!
&&&&“曾经沧海难为泪”啊。
向《大家文库》的“大家”致敬!向《大家文库》的编者致谢!为我们大家见到大家兴幸!
&&&&&&&&&&&&&&&&&&&&
&良友书坊出品大家文库第一辑、第二辑共八册
&&&&&&&&&&&&&&
&良友书坊出品大家文库第一辑(2009年7月)
&&&&&&&&&&&&
《去日苦多》 杨宪益 著 董宁文 编 青岛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定价
&&&&&&&&&&&&&《晚窗偷读》&流沙河
著& 董宁文编 青岛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定价 42.00
&&&&&&&&&&&
《笼中鸟集》 钟叔河 &著 薛 原 &编 青岛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寻找自我》&
黄裳& &著 董宁文 编 青岛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
《清代笔祸录》&&
“远东精选”中再见金性尧
&&&&&&&&&&&&&&&&&
&“远东精选”丛书& 上海远东出版社
&&&&&&&&&&&&&&&
“远东精选”丛书&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2年
&&&&&&&&&&&&&&&&&&&&
“远东精选”丛书&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年
&《清代笔祸录》&
&《清代宫廷变录》
《炉边诗话》
月)和《三国谈心录》(。
那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大讲堂·文人谈史”丛书,写的是金性尧主编,该套书总共七本,出版于2007年7月。2007年金先生就去世了,估计应该不是金先生亲自主编的。本来也不喜大红的腰封上,比较恶俗的宣传语-什么“超级畅销历史读物”,PK“历史”什么的。不过,试着买了几本《猎猎大风歌·秦汉三国》、《华丽家族的梦魇·两晋南北朝》、《冲天胡气透长安·隋唐五代》、《陈桥崖海须臾事·宋元》等,把恶腰封撕去,露出绿色的真面,其实还不错啦,书中那许多金性尧、何满子、王元化、李国文、王春瑜、扬之水等人的文章,真不用那样的宣传词的。那些文章应该在他们的文集中都看到过,再多看一遍也无妨啊。那就补齐他们吧,还有三本是《一梦三千年》、《煤山风雪辞孝陵》、《一个王朝的背影》。原来买书是一本一本地买,现在一片一片、一堆一堆地买了,这可咋整--这也是一种甜蜜的苦恼吧。
《大家小书·闲坐说诗经》
&&&&&&&&&&&&&&《一管集》&&
周邵&&著&&三晋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定价32.80&&
&&&&&&&&&&&&
&《一盏录》&&金性尧&&著&&三晋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定价32.80&&
[中国历史大讲堂·文人谈史]& 金性尧主编
&&& 《一梦三千年·先秦》
金性尧主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 《猎猎大风歌·秦汉三国》 金性尧主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定价29.00
&&《华丽家族的梦魇·两晋南北朝》金性尧主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定价28.00
&&&《冲天胡气透长安·隋唐五代》金性尧主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定价28.00
&&&《陈桥崖海须臾事·宋元》金性尧主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定价28.00
&《煤山风雪辞孝陵·明朝》 金性尧主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一个王朝的背影·清朝》 金性尧主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
“远东精选”丛书&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2年&& 5册
《清代笔祸录》&
&《清代宫廷变录》
《存斋随笔》
&《唐代密宗》
&&&&&&&&&&&
《文史丛稿》
&&&&&&&&&&&&&&&&&&&&&&&&
& 远东精选&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年 共4册
&& 《三月书窗》
《流水集》
&《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
&《无梦楼随笔-苦难中的孤独灵魂》
附原博文:
&     
       《金性尧全集》 “何事世间情最切,一分明月一分书”
&《金性尧全集》金性尧 著 出版博物馆 编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年出版 全九卷 
    《金性尧全集》 金性尧 著 出版博物馆 编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年出版 全九卷 
&   现在到了书越买越多、也越看越多的阶段了。
   原来开辟这块自留地的时候,本意是为了清理一下书斋,现在没想到越清越多。斗胆得瑟一下吧,还好没引来板砖,却取得了抛书引书的意外收效,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每当有热心的书友留言告诉我,还有这本、还有那本的时候,心中都是又惊又喜,暗自告诫自己,面朝大海啊,海外有海啊,而且是大江大海啊。以后可不能让自己这一小瓶子水面朝大海瞎晃荡,话可不能说得太满,多问几个有木有。掐着手指头算算,这样补回来的书都有不少了。
   留名的那谁谁,没留名的那谁谁,认识的先生,不认识的老师,在此鸣谢鸣谢啊。各位,各位,有钱的帮个钱场,有书的帮个书场。嘴下留情,包含包含--我真的不是卖书的。
   我就是个看闲书的(当然也渴望吃闲饭)。但确实是在书中找到了乐趣。比如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个人提到了那一本书、那一个人,可正巧那本书自己也有,就像两人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两人都认识的一个朋友。啊,世界太小了。赶紧找,放下这本书,在满屋子的纸年轮中开始摸啊找的,往往这时候这书也仿佛有了人性,故意和你躲猫猫,唉油,好像这词不能用了,不吉利。但经常出现的镜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书就是不知道在何处。
   可你想,好不容易找到了,在这种状态下,看的书印象能不深刻吗。比如在张冠生先生的《纸年轮》中提到的那本《我最宝贵的》,比如梁文道在6月1日那天的《开卷八分钟》提到的《拉舍尔茶馆的陌生人》。
   还有今天晒的这套《金性尧全集》。
   蔡登山,非常喜欢的台湾作家。他的书见一本买一本,包括港台版的。连他在本地报纸上发表的文章都会非常关注。最近对他的两篇文章印象深刻,一篇是《“人”与“文”的纠葛》,“我们常听人说起“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一类的话,但在实际上这“文”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不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文”,只能无限地走近;因此要透过“文”去了解“人”,其实是有其难度的。至于“人”之相知,难也。尽管有作者的自白、亲友的旁述、评论家的月旦,似乎也只能得到一个侧影。何况其漫长的一生,还有其波澜起伏、曲折变幻的不同面影。”
   一篇是《文人的改名换性逃生术》,“类似的改名换姓的还不少,如附逆文人周黎庵变回周劭、文载道变回金性尧、金雄白化名朱子家等等。以笔名写作原本是件风雅的事,当时改回原名却是救命的逃生术。而在他们重新功成名就之时,他们是否有过悔意,或还是大言不惭地夸夸其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对附敌的讳莫如深,甚至要误导读者,让不明究里的人,无法画上等号,割除前半生的附逆行为,苟若如此,则其心态就颇为可议了。”
   哦?周邵、金性尧还有金雄白的书,都有几本。找出来找出来。
   后来在止庵先生的新书《比竹小品》中,看到有一篇《“周作人传统”与文载道》,他是这样介绍的,
“周作人对于文载道和纪果庵评价颇高。“纪君已出文集名曰《两都集》,文君的名曰《风土小记》,其中多记地方习俗风物,又时就史事陈述感想,作风固各有特色,而此种倾向则大抵相同。……自己平常也喜写这类文章,却总觉得写不好,如今见到两家的佳作那能不高兴,更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矣。读文情俱胜的随笔本是愉快,在这类文字中常有的一种惆怅我也仿佛能够感到,又别是一样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寂寞的不寂寞之感,此亦是很意思的一种缘分也。”
   “文载道系金性尧早年所署笔名。从金性尧一生创作来看,其晚年的大量文史随笔显然较之《风土小记》、《文抄》水平更高,价值更大。扬之水说:“先生之文,不以文采胜,亦非以材料见长,最教人喜欢的,是平和与通达。见解新奇,固亦文章之妙,但总以偶然得之为好;平和通达却是文章的气象,要须磨砺功夫,乃成境界,其实是很难的。”(《饮河录》跋)这话形容其晚年作品更为恰切。盖此乃阅历使然。说来《风土小记》、《文抄》反映了当初他所受的“周作人洗礼”,有如更早的《边鼓集》、《横眉集》里他的文章反映了所受的“鲁迅洗礼”一样。在我看来,这些影响在晚年之作中更深也更好地体现出来。不过因为他是沦陷区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家那里,更多提到《风土小记》、《文抄》罢了。《金性尧全集》的编辑,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保停交多久失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