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了小钱如何理财却丢了大钱该怪谁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羊皮卷:最伟大的力量》.pdf 19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章:最伟大的力量
J.马丁·科尔
发现它,最伟大的力量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上苍赋予了我们许许多多宝贵的礼物,“选择的权力”,就是其中
哲学家蓝姆·达斯曾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因病而仅剩下数周生命的妇人,一
直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思考和谈论死亡有多恐怖。
以安慰垂死之人著称的蓝姆·达斯当时便直截了当地对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
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活呢?”
他刚对她这么说时,那妇人觉得非常不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
便慢慢地领悟到他话中的诚意。
“说得对!”她说,“我一直忙着想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
几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过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过去
几个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阵子丰富多了。”
当我们在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病痛、损失、挫败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不断地专注
在病痛、损失、挫败的本身,而使得日子更加难过,甚至许多人因此觉得 “活不下去了”,
而率然走上轻生的不归路。没有人喜欢面对人生痛苦的部分,但只有那些明了自己的思
想动力、愿意并成功自我掌控的人,才能够避免将现有的苦痛不断放大,才具备较佳的
应对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单是身有残疾和病痛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在遭遇挫折和失败的
打击时,也会生出悲观失望、自怜自卑的心情来。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人往往不是寄
希望于他人的援手,就是一蹶不振,失去重新尝试的勇气。其实,不同情自己,对自己
进行鞭策和批判,反省和检讨失败的原因,才会走出懦弱心理的陷阱。
事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战胜自己的软弱,不给自己倒在地上爬行的理由。
许多人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因为缺少机会。那么机会对人生究竟有多重要呢?其实
机会就像买彩票一样,投入得越多,失望的概率就越大,因此,相信机会有时也是一种
自欺欺人。
麦士是位成功的商人,却不幸患上了白内障,视力严重受损,不要说阅读写作,就
连驾车外出都极其艰难。与他一同患病的一位病友受不了这种折磨,每天不是喝得酩酊
大醉,就是对着别人大发雷霆,仅仅过了半年,那位病友便离开了人世。目睹此景,麦
士倍感凄凉。因为疾病,他已不得不结束原来的生意。他的生活渐渐陷入了困境。
在那段举步维艰的日子里,书给了酷爱阅读的麦士很大慰藉。因为患病,麦士深深
体会到视力不良者的不便与需要,他决定寻找一种能够容易阅读的字体。
经过差不多一年的研究,麦士发现在纸上印有粗线条的斜纹字体,不但对视力有障碍的
人大有帮助,也能提高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于是,麦士把自己仅有的 15000 元存款从银行里
取了出来,把这组新研究出来的字体整理妥当,计划全面推广。麦士在加州自设印刷厂,第
一部特别印刷而成的书面市了。一个月内,麦士接到了订购 70 万本的订单……
当你遭受损失、挫折的时候,不要把焦点放在你无法挽回的部分,而要把焦点放在“生
活里还有哪些值得感谢”“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的部分。当自己的情绪呈现负面或消极的
时候,要确保自己的意念完全投注在解决办法上,而非问题上;学着即使在与不幸共存的时
刻,还能够积极向上、活在此刻。那么,即使面对再艰难的景况,我们都还能保持内心的宁
静;在苦难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能沉着冷静地应付,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上苍赋予了我们许许多多宝贵的礼物,“选择的权力”就是其中
既然上帝赐给了我们,我们就有权利去进行思考、言语、行动,也有权决定自己的举止
该怎么做,要不要相信某些事情。一般人总以为只有在决策时才需要选择,其实,即使不是
进行决策,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也都是一种抉择。
日常生活中会让我们产生压迫感的事情多得不胜枚举,其中,失去控制感就是最令人头
痛的一项。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自己拥有控制感,就是因为我们有选择的权力,要是有人剥
夺了我们这项天赋权利,就等于要我们不能自主地思考、言语、行动……要我们没有受压抑、
痛苦的感觉都难。
正因为这是上苍赋予人类的礼物,所以,不论面对何事,我们都可以自行决定是不是要
插手;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暂且不管我们做了什么选择——勇于面对事情也罢,逃避现
实也好,只要一抉择,我们就会感到那种控制感又回到自己的身上。
很多人老是抱怨自己活在别人阴影底下,什么事都由别人控制着,自己就像是傀儡一样
任人摆布。殊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281人关注)丢了东西该怪谁、?!【南京梅园中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14贴子:
丢了东西该怪谁、?!收藏
最近小偷泛滥 在学校里面丢了东西 学校是不是就没有责任了
唉.梅园丢东西很正常.估计不会管的!
你也有版权可言啊、
额、真话不管哎 ..我住校蛮、周二去买水、发现钱包空的赖、话说我10块钱过了那么多天、牛比叭、~哦也。
楼上的你好杯具 可怜(摊手) 谁让你摊上了梅园喃 心都碎了、 不过你10快钱过一个星期 很牛掰、、、 我一个早饭就吃掉了。。。
人家住校,伙食另算
伙食另算10快钱一个星期也很摆哎、
=。= 、哦也、我承认了。我有很恩正的去刷月票 ..
回复:10楼楼上的姑娘!我异常欣赏你!
&&&&&&&&&&&&&&&
梅园有小偷、?
回复:11楼败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传说... ( 回声 =。= )
12楼你out了 梅园有小偷不是一天两天了 是传统。。。----------------------------------------- 回复13楼 你好传奇啊~~~我一定要迷恋你~~~
试问,哪个是小偷?
你猜啊~~ 其实我们也不晓得 但是就是很来火、
哦也、话说、我们班这个星期又给偷个N81 ..哈哈 星期天来学校的时候、我手机又给那个老师收了、哎、他帮我保管着、又省钱又省电、又安全 - -哦也...
登录百度帐号华人排队抢购苹果手机不丢人,那“黄牛”现象该怪谁?
【IT时代周刊编者按】随着市场回归理性,代购iPhone6的黄牛们也没戏可唱了。每次苹果新机上市,都会引发国内黄牛抢购潮,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看到中国黄牛全球扫货的壮观景象,在这些现象背后有哪些因素值得我们思考?iPhone6自19日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地率先上市,引发中国人海外排队抢购潮:在日本东京的苹果店门前超过1000人的排队等待者中,大部分的买主说着汉语;在澳洲苹果店门口,中国人排长队抢购iphone6,以打麻将来消磨排队时间。在排队中一些坏的习惯如插队、丢垃圾,被国外媒体捕捉报道,引起国内的口诛笔伐,说什么“蝗虫肆虐,寸草不生”,“丢脸丢到全球,让全世界鄙视中国”,等等。苹果一出新品,即现中国人全球排队抢购场景,已经不是头一回了,自苹果手机诞生以来,一有新品上市,几乎都遭到中国人海外扫货,令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们要排队抢购?这些说着汉语的“中国人”都是什么人?观察多年来这一排队抢购现象会发现,这些“中国人”多是当地华人、华裔,包括少数海外旅游的中国大陆人,那些当地华人并非购买自用,而是海外黄牛,帮人代购,低进高卖,赚取差价。因为苹果手机在中国大陆有巨量的粉丝,市场需求极大,在中国这样一个讲面子的社会,确实存在一些特殊群体,以拥有一款最新的苹果手机为炫耀之事,缺钱的年轻人甚至不惜卖肾买手机。苹果一向采取饥饿营销,更加刺激了中国大陆市场的旺盛需求。中国大陆需求旺盛,又不是苹果手机的首发市场,一些“果粉”必然向海外市场求购尝鲜;而且海外发售的苹果手机虽然版本并非针对中国大陆,却可以被轻松解锁;一些大陆人更相信海外出售的苹果手机“原装正版”,质量可靠,所以韩国媒体不能理解中国大陆人:“一部海外新手机竟然拥有如此夸张的诱惑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大陆出售iPhone手机的商店,通常从在海外购买到手机的供应商那里得到手机,这些供应商通过旅行团的游客或中国航空公司的空姐,把手机带回中国,每部手机给他们支付一定的佣金,或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寄回中国,这就给了海外华人代购或是做黄牛的绝好机会。所以,一旦苹果推出新手机,就会在世界各地遭到“中国人”,其实是当地华人黄牛的抢购,但并不代表大陆人专程跑到海外去排队抢购,黄牛排队抢购后,通过蚂蚁搬家式倒货输入中国大陆,数量极少,绝大部分大陆人还得靠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大量投放才能满足。可是,这极为特殊的排队抢购行为却被故意夸大,放大为整个中国大陆群体,根本就不符合事实。尤其是在排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被国外媒体曝光后,有意识地标签化,引来大堆大堆的口水,上升到国家层面和民族歧视,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刻板的评论。当地华人黄牛的抢购不代表中国大陆人,严格地说,他们代表的是加入国的形象,他们的抢购行为本身也无可厚非,在排队的过程中有些不文明的举止受到非议,但排队抢购、代购本身并不违法,他们无非是通过自己的辛苦排队(有时候需要熬夜),赚几个辛苦钱,虽然可能利润还算可观。这从一侧面说明,在海外的很多华人、华裔,他们赚钱的渠道并非人们想象的丰富,很多时候还是“中国人赚中国人的钱”,做黄牛代购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从另一个方面看,世界各国,包括海外华人都在赚大陆人的钱,说明中国大陆崛起了相当一部分有消费能力的人群,给“海外代购”以商机,代购品不光有苹果新出的手机,还包括衣服、化妆品、皮包、手表等等,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洋人应该感谢中国大陆超强的购买力,排队抢购挤爆他们的门,这样,他们的年终奖就有盼头了。而那些嘲笑大陆人排队抢购的洋人,当有一天大陆人不再排队抢购他们的产品时,是不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呢。这正是中国大陆最为可叹可悲的地方,庞大的高端消费市场被洋货占领,国货只能拱手相让,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国货缺乏竞争力,难以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一时半会培养不起人们的国货消费习惯,不像韩国有自己的优秀汽车或电子产品,韩国人以使用自己的国货为荣。说到底,不能责怪消费者不爱国,把钱给洋人赚,而是市场的理性选择就是如此残酷。二是国内买洋货比国外买贵,代购才得以兴盛,一件洋货进入大陆卖场,成本层层加码,光是税收就有增值税和进口关税,税率都高得吓人,此外还有物流成本、进场费等等,人们在骂排队抢购的华人丢人时,还不如骂国货不行,税费畸高,丢人丢到世界上去了。【IT时代周刊编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看到曾经的“双轨制”培育了“倒爷”,对于从一穷二白一路走过来的国人来说,发家致富几乎是大部分国人的终极梦想,而曾经的“倒爷”一夜暴富的神化也让许多国人羡慕嫉妒恨,在中国这种竞争激烈的土壤,投机发财致富更有其滋生的土壤,走后门找关系、或者绕过壁垒去创造机会或创造利润成为很多国人厚黑成功学的一种潜移默化秘而不宣的文化存在。可见iPhone 6黄牛全球扫货国内倒卖这种投机文化有其本身的历史基础存在。为什么中国人对“海外代购”如此着迷?你明白了吗?【责任编辑/贾茹】本文作者廖保平,原载于百度百家。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TA的最新文章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该去借一次钱!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该去借一次钱!》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该去借一次钱!》 精选一相信很多人对自己是无价之宝这个概念是十分认同的,假如有人花30万买你3年人生自由?花500万买你10年自由?花1千万买你一双眼睛,相信正常人都会抗拒,毕竟拿钱来衡量自身价值和对自身都是一种亵渎,难道我3年挣不到20万?难道我一双眼睛就值1千万?不过现实中也许有些人3年时间也未必能靠自身挣钱20万,同时花1千万不知能治好多少双失明的眼睛了呢!金钱虽然不能衡量一切,但现实世界你没有办法阻止绝大多数人依旧只拿金钱来衡量你。这无可厚非!金钱使然的现实世界,金钱其实也成为人生价值的一把量尺,只有过了标准尺度的人才会去追求和歌颂精神世界的无穷大。在这个人才倍需的21世纪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生存问题都没办法解决的话也很难去让人去抛开现象看到它内在的品质。这一点只有你借一次钱,才能理解现实世界里你所认定的自我,其实都已被明码标价了的!我想每个人至少都应该贷一次款,借一次钱,向现实低一次头方能看清自我。有些人自认为四海皆兄弟就能条条大路通罗马,方不知大难来时愿意伸出援手拿钱相助的其实寥寥无几,有些人以为人生此刻顺风顺水,就能平稳度过一生,方不知一次失足或不测就能家破人亡钱财两空,有些人腰缠万贯却不善其身,到金钱散去债如高楼时才明白值钱的应该是自身不是钱!经常有贷款被拒或贷款批不了高额的朋友抱怨不公或不服。为什么有车有房却贷不到高额?为什么银行贷款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差别如此大?为什么同样的背景下他能借到钱而我不能?为什么急需要钱的时候处处都在碰壁好像谁都在刻意刁难你?为什么借钱的时候才知道周围的人都那么现实?为什么借钱才知道原来自己那么无能为力?其实有些道理早点知道才能让你更沉得住气来脚踏实地的面对人生,一昧的逃避金钱游戏只会让你沦陷为金钱的奴婢。从贷款的审核中才更能够看清我们身上被明码标价的价值都在哪里。1、好的信用当信用也能用来借钱的时候,实际就是人品的价值体现,随着的透明化,你的每一次守信和守纪都被纳入加分,你的每一次和任性都在为信用抹黑。好的信用就像好的通行证,好的信用才能让你更值钱!2、好的工作为什么公务员、医生、教师、技能性质越高、职位越高、收入越稳定的越受人尊重,这就是为什么千千万万个高考生挤破脑袋也要进入名牌本科大学,都是为了将来有选择的机会入一个好的职业站上一个好的高点。那些在工作中安于现状且不思上进,混混沌沌虚度光阴的朋友。当你的一生在工作中耗去三分之二的时间却没有达到你人生百分之二的价值时,你拿什么去透支下半生那少的可怜的人生额度呢?3、 高的收入我最怕听见别人说对挣钱没有兴趣,如果不是富二代请收回这句话,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天赋秉然不用费劲就已经吃喝不愁财富自由也可以任性。但是多数能说出这句话的往往是挣不到钱,需要为钱而奔波的无知少年!收入是人价值的直接体现,你值多少钱就在于你能挣多少钱创造多少利益!你挣不到就不要给自己灌鸡汤把人生高度调到精神层面,而是想办法提高收入创造价值,那些艺术家、作者、靠思维吃饭的聪明人收入尾数都早已碾压你。你值多少钱就能借多少钱,这个真的很现实很直接!4、 好的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也影响着你的经济基础,和你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同样的给你5亿你也不可能像他一样还能挣到40亿,因为家庭背景的支撑自然在人脉、钱脉、路脉方面都要更广更顺,这也是为什么原生态家庭没法给自身贴金的情况下,很多人想方设法变成了拜金女凤凰男,从此少奋斗30年。你的家庭确实影响着你发展,但却没法限制你的价值体现,所以要想让自身更有价值,那就努力成为富一代去完善自我,这样你才能有更好的择偶权有更好的实力去铸造家族的实力,要知道值钱的不是钱本身,而是人本身!那么一人有钱肯定不及整个家族蒸蒸日上,能借到钱不仅看你个人也看你家庭的软实力!5、 好的态度人活的就是一个态度,对生活不屈不挠,对困难不折不弯,对自我不退不让,对事情不急不躁,对朋友不骄不傲,对什么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好,很多人活着不顺,连呼气也不顺,做什么都不顺就更别提借钱不顺的事了,成也态度,败也态度!路走不顺弯腰试试,走的太顺不是平坦就是下坡,上坡的路必然要谦卑着走才能走到高峰,借钱也是场修为,不低下头怎么能看清人生的路呢,运气好低头也能让你捡到钱不是!所以从借钱中也能直接明了的体现出你个人的价值,不要过度高看自己,也没有必要自我贬低,其实就是一次自我认知,借钱其实就是一场价值体现,人生靠山靠水都得靠自己,你值钱了方能有钱也更容易借到钱!点击“阅读原文”东莞极速借款 !《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该去借一次钱!》 精选二近期,央行发布《消费者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41.84%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全国的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3.71。2011年,《钱经》杂志以《从不到瞎理财的中国人》作为封面文章。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当时总结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所提出的建议依然堪称箴言。那么,中国人怎么就瞎理财了?01央行从《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可以看到这些现象:近65%的人水平不够35.2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41.84%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有 59.56%,其中在贷款知识、和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 52.72%、49.08%和 53.82%。当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 62.72%选择“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55.56%选择“上网找资料”。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13.16%的消费者“从不做”家庭开支计划,20.83%的消费者表示严格执行家庭开支计划。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费者选择了“完全可以”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换言之,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41.27%的消费者“有或曾有”为孩子上学存钱,34.77%的消费者“目前没有,但计划这样做” 。60.99%的消费者认为“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或生意收入”来保障老年开支,54.70%选择“依靠退休金”,47.82%选择“依靠”超过10%的人不看合同38.09%的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51.74%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合同条款,还有10.18%的消费者根本不阅读。37.32%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对账单并能清晰理解,15.54%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对账单但难以理解,35.12%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对账单,5.08%的消费者根本不读。近两成人不知道怎么比较金融产品17.09%的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知道如何进行比较”,14.51%“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比较”。17.49%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13.03%的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对其风险和收益没有清晰的认识。阅读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条款后,65.48%的消费者表示大致理解,13.88%的消费者表示不太理解。理财了,但你家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逐渐知道,但却未必能用对方法。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间漏洞百出;从why理财到how理财,处处举步维艰。现实的环境之下,要让理财真的为我所用,我们必须知道哪些规则?《钱经》与上百位受访者沟通理财疑惑、技法、窍门与误区,他们中有普通的,有身处一线的,也有名声斐然的。我们归纳出这宝贵的15条理财理念。瞎理财五宗罪1、追涨杀跌每个人都犯过了,居然也包括牛顿。贪婪和恐惧,谁能控制投资中的情绪。2、把钱放在“最”的地方其实没错,但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哪里才保险?3、“全情投入”都没错,别拿所有钱来炒。4、什么火投什么我们可能都干过跟钟镇涛一样的事,什么火买什么,适合不适合,风险不风险,总是赔了才知道。5、太能花/太吝啬赚钱不就是为了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现在节省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这两种消费观都没错,只是很容易“过”。当下需知的15条理财理念1不是理财是理财的一个手段,绝非目的。这里并非诋毁作用,而是澄清一个事实,投资是理财的一个手段,而绝非目的。如果这个目标是解放中国,那投资好似一场战役,平津战役或者淮海战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如《华尔街日报》作家乔纳森?克莱门茨所说,我们投资并不是为了击败市场、发笔横财,或者赚取尽可能高的回报,金钱的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其他终极目手段,投资是为了购买一栋房子,或者让子女上更好的大学,或者为退休生活储备。2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当我们住70平米的房子时就开始琢磨换个两室一厅,随着收入增加,会想要不要去再买下一套海景三居室,赚得更多时,也许会考虑去郊外选一套别墅。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道哲学题永远在变化,能帮你调试“该赚多少钱来实现它”,但也会提醒你——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将决定你要花多少钱,适当抑制欲望并没错。你得赚多少钱实现它?这将决定你需要多少钱,可以增加被动收入。3莫有时间工作,没时间赚钱“等有了钱再理财吧。”谈到理财,这句话说得最多。除了睡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会花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越优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多。努力工作当然是赚钱,我们可能会碰到许多“赚到一笔钱”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类赚钱机会:一份更高的薪水、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外人绝对买不到的、或者一笔收入。假定这四类机会都非常靠谱,那可能的结果是:一份更高的薪水,你会花的更多,因为你认为“理财不是省吃俭用,而是享受生活”。一个创业项目,你拿不出钱来入股,因为没有本金。同样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资,你也无福消受,因为你没有本金;拿到一笔“大钱”奖金时,你“自然会开始理财”,但你发现自己没有经验,不懂。我们见过20多岁的网球冠军、主持人,但极少见到20多岁的大师。理财是一门实用技术,最好自己能上场,单靠看书恶补并不容易。工作有尽时。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能碰上这四类赚钱的机会,而是靠踏踏实实一份薪水。即使有一份高薪,也很难一辈子都拿到,退休后的若干年中,单靠远远不够。4最大的风险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的太长规划我们退休后的,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财务难题之一。如今,65岁的男性平均能活到83岁,而65岁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岁,但这些数据会误导人,因为它们只是平均预期,不仅有半数的退休者会活得更久,而且人们在活到平均寿命前后时也面临很大的变数,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岁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90岁。而且,如果你已婚,则还要考虑两个人的预期寿命。平均寿命仅仅反映大众的整体情况,至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锻炼、不抽烟、不酗酒、经常阅读的人,他们的寿命可能超过平均数。如果你身体健康、头脑清醒,还是谨慎为好,做好90岁,甚至更长久的退休计划。可怕的是,在超过20年的收入荒漠里,(如果50岁退休,按照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4岁计算,是24年)我们靠什么养老?除了社保,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现金喷泉是最佳解决之道,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帮不上忙——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样退休后在冲绳租下一套靠海别墅逍遥过晚年,只能靠自己的安排。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笔钱做养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寿命: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去计算每年应该从积蓄中抽出多少用于生活开销。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闭,一睁,钱花没了;人还在取得太少,我们可能过上了不必要的拮据生活。第二多的人靠着一套房产,但活过了70年,所有权又是一个不确定性。大家填补养老大坑的现金喷泉依次是:一笔储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产;或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这些都是被动收入。5不要早结婚李兆基,香港地产发展商,亚洲股神。恒基兆业、中华煤气**、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当被问及成功秘诀,四叔李兆基给年轻人一条忠告:不要早结婚。结婚二字对中国人的重压,除了孩子,还有一套房子。一个28岁的北京青年为了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来的所有积蓄——能成为母钱的钱,为了凑齐首付,搭上父母积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会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钱的可能。积蓄一笔骁勇善战的母钱,然后用这笔母钱产生钱子钱孙。“如果拿着当初的1000元去投资,第一次能有2%的回报,日积月累下来也是很大的财富”,四叔在一次公开演讲上说:“以钱赚钱,怎么会成不了富豪?”年轻最大的好处是不怕冒险——因为你没什么可失去,最大的短板是母钱少。形成母钱的珍贵时期多是二十来岁,太早结婚会蚕食掉这笔资本,如四叔所言“有的时候家庭的负担会成为枷锁”。6卖掉房子去投资房价会不会永远都涨?至少香港人不会这么想。东亚银行(中国)部总经理陈柏轩说:“我认识的一对夫妻97年结婚时,在香港比较偏远的地方买了房子,房价跌到最低点时差不多跌了80%。所以,即使是刚需结婚买房子,也要理性。”第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飞速提高,这奠定了中国以外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模式。第二,年启动了房改。在过去,住房是一项社会福利,房改之后,房地产成了一项产业。从此,中国的经济就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高度成长,拉动了内需。房价上涨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成了一个优良的投资渠道,但是接下来,房地产还依然会延续此前的辉煌么?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同样楼市亦如此。7别指望保险赚钱台湾理财者会认为买必需的,人有旦夕祸福,需要保险来保障,而内地的创富者偏年轻,可能感觉不到。保险最重要的是买保障,而不是投资。保险提供一个机会,用小钱把风险转移出去。难怪教科书上说,从经济角度,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和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安排。我们对保险有个最大的错觉——既然是保险,用它投资肯定没风险。这句话大错特错。求安全之名,可能会失掉了好的机会,甚至不如在银行存成死期。求方便之名,让保险一次性解决两个问题——保障和投资,效果也并不一定好。直接忽略掉所谓“保障又理财”的保险,只选择那些纯保障型,至于投资,省下钱来交给更专业的去打理。如何识别哪些是纯保障,哪些是掺杂了“理财”功能的保险?简单甄别法之一,有返还的保险可以不碰,它们总会有些投资功能。保障的事情让保险来,至于赚钱的重任,就让更专业的产品去干吧,你懂的。8赚自己能赚的钱被别人的财富故事激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这事我干得了么?认识自己能赚什么钱: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意味着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放里面也很是适用。如果你并不知道有些钱是为什么赚来的或者是如何亏损的,那么在未来的中,赚大钱不易,亏损倒是常见。的钱并不好赚:完全靠投资“发财”可谓凤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业改变财富的速度甚至靠谱一些——微软、甲骨文、沃尔玛、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后都是一家富有成长性的企业。也好,企业家也罢,别人的故事终归是别人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点子、一个好爹,大可不必悲伤富豪榜上没有你的名字,我们可以做的是,赚好自己能赚的钱,把它赚足。有时候投资的意义不在于赚钱,而是避免变穷。9能把钱守住就是赚了钱理财的目的不是创造财富。理财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财富不贬值,其次是力求财富的稳定增长。如果你相信一项投资会让你收益丰厚,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会让你瞬间实现最高的理财目标。但如果你错了,极端的情况是损失了90%之多。这个错误的后果与你错过了一个高收益的机会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会失去全部的养老金,连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任何生活在当今中国的人都知道,在的环境下,钱正在无形变少,但错误的投资可能比通胀更暴戾。保住本钱的诀窍是懂得什么时候按兵不动保存实力,什么时候出手赚取收益。10现在,投什么比什么时候出手更重要在过去25年内,发生的频率由3年一次变成平均18个月就来一次,按照里氏震级来算的话,它从三级地震变成了九级地震,甚至更严重。2008年起,危机已经成为常态。在中国,也普遍感受到市场的变化,我们接受的外界影响越来越多,市场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是日渐丰富,什么时候蛰伏、什么时候出手,投资犯错的概率越来越大。投资什么?总是找不到最好的产品。每个总是在收益、风险和上纠结不已。而一项能力越强,冒的风险就越大。幸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娇娥,但可以同时拥有,坐享齐人之福。专业人士称之为,是为了分散风险。分散风险不是买很多。加里.布林森对1974年的回忆:“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确定好,在类似的产品里再怎么都没用。”怎么才是真正分散投资?房产也罢,股票也罢,买再多也只是在同一种中,也就是同一个“篮子”里,一旦遇到经济周期转变,同类资产的价格往往是一个方向变动的。什么钱投什么产品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别中进行配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场趋势的变动进行调整,这才是有价值的分散。在时,人们会看到很多描述产品收益的用语“预期”、“最高收益率”、“”和“累计收益率”等等,建议你正确理解“收益率”,才会正确选择适合你的理财产品。11隔靴搔痒更安全如果理财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将我们善食巧烩的本事移植过来,有米、兼有巧妇足以做出一桌好菜,无肉也不遗憾。在这儿,股市很像是一块生肉。烹饪一道水煮肉片、京酱肉丝、辣炒回锅肉都不赖,生吃?还是小心为上。除非艺高人胆大,否则死得最惨的也是拿生肉当主食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信用违约掉期、商品和抵押衍生品,甚至,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了解股票,与其啖生肉难以下咽,不如找到好厨子烹制肉羹,“隔靴搔痒”未偿不可。最可怕的敌人是你的情绪在副总经理秦红与们的交流中,她发现投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深刻的影响着。往回看,我们总会知道那个历史最高点和之后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时,却永远无法预测市场走势。上涨之后“再创新高”固然令人愉悦,却远没有下跌的记忆来得深刻。为了长期的盈利忍受痛苦,这是投资的现实。因为痛苦就采取低买高卖策略,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事件会是承受了下跌(因为不肯割肉),还赚不到牛市的钱(因为赚钱时会频繁买卖,拿不到牛市的收益)。13风物长宜放眼量外人看来,低买高卖是应该的呀。尤其是高点不卖出,真是笨人所为。在如此的外部压力下,许多人从者走向短期交易者。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倾向,以及长期投资教育声音的弱化,最终让投资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视:逐渐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而不再寻求大概率、大幅度的获胜事件。直到,他们才发现因此丧失了巨大收益,可惜已为时过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长期投资未必是获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却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方式。14外人田里有肥水从百姓个人的利益考虑,国外有巨大的投资回报的空间。我们不要只看到欧债危机,看到美国经济情况不好,看到华尔街指数下降,这个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不断上涨,事实上带动了苹果公司、力拓、必和必拓、英国石油BP、美孚公司、宝马公司等等大企业的股价上涨。用中国人俗话来讲这等于是肥水流入外人田,难道我们的消费者、投资者、储蓄者只能隔岸观火吗?我们应该积极走出去,布局到这些优质的上去。让我们的百姓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企业的股价上涨、上涨的部分回报。15花大钱买贵货“他们花起钱来总是大手笔,但生活中却节约朴素”,韩国朴容锡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时说。这句话看起来有点矛盾。每个月接到单时,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疑惑—钱无声无息滑过指缝。几乎每位女性都有这样的感觉:置装费大把花出去,还是觉得没衣服穿。一双质量好的皮鞋,只要保养得好,穿上10年也崭新如初;一张经典的实木好床,即便连续睡上10年,也结实如新;一套红木家具,可能越用越值钱。虽然大家都在说LV贵且不值,但花同样的钱,买一个经典皮具可能比买十个“随便背背”的包划算得多:第一,当时绝对贵,下次自然买的少;第二,钱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就像泰戈尔所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平原上,但没有一个人能站着不动,所有人都得朝前走。”的确,我们已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与全民理财相应的是理财方式的多元化。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理财方式精彩刺激,有的理财方式平稳安逸。“如何把财富分配到相应的理财产品上是一个大学问,”于彤说,“用来保障基本生活的财富要投放在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上,而实现的资金要投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上。很多人理财失误就是因为拿保障性的资金追求高收益,却把用来投资的资金爬在银行账户里。”在这个理财越来越热的时代,很多人把追逐欲望当成了理财的代名词,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所往。但理财真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吗?显然不是这样,于彤说:“理财虽然和金钱有关,但和金钱的多寡没太多关系。”理财并不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金钱——金钱常成为人的主子——它并不能使人感到快乐和有价值,甚至由于对理财的错误理解,这些人赚取的金钱越多,就越担心金钱的损失,他们的“理财”也就变成了关于金钱的数字游戏。人生所需要的金钱是有限的,金钱只有被使用才能发挥其意义。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很多人带着金钱走入坟墓,而留给自己亲人的却是纷繁复杂的遗产纠纷。其实理财的本质很简单,理财就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是为了能够随心所欲度过自己在人间的日子。换句话说,理财就是还债。于彤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生无债,财务无忧。”合理的理财规划要能够计算出自己生下来就要还的债,用时间去做合理的规划,用各种理财方式安排好自己的养老、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的支出。“还债”之前要对自己的财富状况和财富预期进行评估,很多人在理财的路上忘却了理财的终点,最终离理财的本质渐行渐远,被欲望裹挟着。理财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是好的。对于普通理财者来说,应选择主流的理财工具,要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满足自己财务规划之后,用那些能忘记的钱进行投资,即使损失,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财务规划。于彤认为,“其实理财事关人生哲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特。不同的人生哲学决定了对理财的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决定理财之前,你需要理清的是你的人生哲学,唯有如此,你才不会被金钱的欲望挟持,才能还完自己的“债”,实现财务自由。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实现资产翻番需要多久:根据理财,我们不难算出时下主要实现资产翻番所需时间:1.储蓄:现在1年期的定期存款是1.5%,本金翻一番需用时间:72÷1.5=48年。2.股票:股市风云变幻大家已经感受过了,不同于,股市是动态的,长期来看,股民中7赔2平1赚的格局永远不会变。3.:按余额宝最近的收益2.5%计算,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3≈24年。4.:年化收益率10%左右,本金翻番的时间为:72÷10≈7年。《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该去借一次钱!》 精选三来源丨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丨张帆导读:“年薪十万”似乎已成为了我们衡量工资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无论“年薪十万”在你心目中是属于高位还是低位,今天这篇文章,都会颠覆你对“年薪十万”的印象......如果你有一些爱分享职场鸡汤的朋友,那你一定会看到很多职场热文,比如《年薪10万和年薪100万的人差在哪里》、《为什么你只能拿十万年薪》;而如果你逛的是知乎,这个问题就可能变成了《年薪十万,女朋友觉得我没前途要分手,我该怎么办》。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年薪十万并不是一件风光的事情,甚至更像是收入底层。在2016年底,因为国家进行税务改革,个人自行申报纳税的起点是年收入12万,就有消息称, “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虽然这一消息后来被证实为谣言,但当时还是触发了网友的众怒。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白领们,刚刚过万的工资交完房租还完,感慨自己小康都算不上,一次双十一就能被拉下贫困线,怎么就成高收入群体了?网友的观点反应了人们朴素的正义观,但年薪十万是不是真的就像大家说的那么惨,就另有说法了。有多少人年薪十万当我们在谈“工资”的时候,不一定指自己到手的钱,国家,企业,个人眼中的“工资”定义都不一样。一个企业时说工资年薪十万,如果它没有标明“税后”,那么这个年薪通常指的是税前年薪,这笔钱再减去个税和等,才是个人实际拿到的钱。以北京市为例,假如月薪8000元,扣除各类费用后,实际到手的只有6056.6元。拿着光鲜亮丽的工资,其实常常吃土。而且国家统计局在计算个人工资时,是按照用人单位支付的钱除去员工人数得到的,这就意味着单位替员工支付的房租、水电、五险一金等费用都算入其中。还是以北京市为例,如果税前工资是8000,则单位需要为此支付的成本是11440元,这个数字就是在国家统计局那里你的工资收入。没有拿到手的钱也会被算进工资中 / 网络(点击可放大)还有一个常用数据是可支配收入,这是家庭各类收入减去税费和社会保障等之后的收入。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以调查期间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常住人口后得到的数字。由于很多人的收入并不是只有固定工资,所以年薪十万到底高不高,我们可以先跟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数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23821元,中位数为2088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33616元,中位数31554元。年薪十万在北京扣除各类费用后的收入大约是75480元,这比城镇居民的平均可支配年收入的两倍还多。如果将全国居民人数五等分,那么全国人口中收入最高的20%的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为59259元,而即便是城市居民中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年人均收入也只有65082.2元。由于中国的薪资分布呈偏态分布,少数极富者会将整体水平拉高,这意味着城镇居民中年收入在6.5万元以上的,都还不到10%。又由于中国农村与城镇人口大约各占一半,农村富人寥寥无几,所以在全国年收入达6.5万的人群可能还不足5%。如果这些数据让你感到惊讶的话,不妨来看看跟你一起上网的都是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其中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仅为6.9%。这意味着,一个年薪十万的人在网上已经可以傲视群雄了。收入当然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在2016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54305元),北京紧随其后(52530元),而全省人口在1亿以上的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443元,比全国23821元的平均水平还相差了5377元。因此河南人更应该抱紧他们身边的有钱人。但即便是在上海,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也只有32718元,一个上海大妈的可支配收入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她的养老金和租出去的房子。仅就工资收入而言,年薪十万在上海就是上层收入,年薪十万的外地“凤凰男”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无视本地人的羞辱。即便是那些公认的薪资待遇良好的行业,年薪十万也不是像知乎精英们说的那样容易。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在城镇单位就业的全部的20个行业中,只有两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达到了10万以上,分别是金融业(114777元)和信息服务业(112042元),但这两个行业的从业者人数只占全部城镇单位就业人口的5.3%。另外还有5个行业的年平均工资在5万以下,这5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占了总从业人员的20.4%。在金融业收入最高的北京,2015年的行业平均工资为248320元。但他们被扣的税实在是太多了。为啥日子过得这么穷当然,尽管年薪十万的人已经算是中国的上层富裕人群,但这些人从来没感觉到自己是中国的富人,因为现实并没有让他们过的轻松一些。我们根本不需要谈房价,只需要展示大城市的物价就足够了。一个在北上广的普通上班族,一个月的典型花费有:吃饭每天50元,租房每月元,每天坐地铁10元,仅这些花销每月就达5000元左右,如果再买几件衣服、玩几局狼人杀,花费就更大了。虽然没办法说一份盒饭卖20块是不是贵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物价增长率来看现在的物价是否过高。高中课本曾经告诉过你,长期的物价增长一部分是由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未必是坏事,但如果通货膨胀太严重,就会导致货币价值不稳定,直接打乱经济市场。所以国际上很多国家都会给通货膨胀定一个小目标,发达国家通常将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定为[1%,3%]。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变化剧烈,目标区间则略宽,比如中国的适度值最大可能达到8%左右。我们工资增长的目标就是先跑过通货膨胀率,但很遗憾,我们就是跑不过。虽然官方计算的中国通货膨胀率自2010年至今都稳定在6%以下,但普遍认为这一数字被美化了。比如在2013年召开的诺贝尔奖***家中国峰会上,北京大学教授王建国表示,“考虑到中国年均18.2%的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应该在13%到14%之间。”如果我们的工资每年没能增长13%,甚至没能增长6%时,那么物价对我们来说就会是越来越贵的,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单位平均工资涨幅都在6%-10%之间。很多人是没能跑赢通货膨胀率的,更别提很多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会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一个人拿年薪十万,他也会觉得自己的钱越来越不值钱。物价的增长有时候还受到季节和供需关系的影响,比如2016 年的物价涨幅主要来自于猪肉和鲜菜,猪肉价格月度同比最高涨幅曾达到 33.6%,鲜菜价格月度同比最高涨幅为 35.8%。光是买菜这一项,人们就会比去年花更多钱。如果有了家庭和孩子,人们更会发现,自己的年薪十万根本不算钱。在性别不平等为100/144的中国(数据来自世界经济),女性会因为生育而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社会学家风笑天的研究表明,女性在生育当年的工资约下降17%,多生一个孩子后收入下降更多。男性不会因为有了孩子而涨工资,但孩子的教育费用却在水涨船高。据新京报报道,现在的国际幼儿园学费每月就需要一万元左右,一般的幼儿园每月也要4、5000元。200元一节的舞蹈课、早教课更是压在中产阶级家庭头顶的大山。一个人的年薪十万在日益增长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面前,根本无足轻重。要想赤贫,请生二胎。也许很多人不赞成这种说话,毕竟孩子是一种长期投资嘛,现在花钱以后他也能挣钱。然而事实却是,中国极低,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考虑,你为孩子花的几百万的学区房,几十万的早教课,很大一部分都是赚不回来的。985毕业的你,以为你的孩子一定就能上985吗?谁偷走了幸福感生活不如意那就不如意吧,年薪十万的收入也已经好过了中国90%以上的人口。但人们却仍然感受不到安全感,感觉自己的日子很难过,这恐怕还和认知偏差有关系。许多年薪十万的人并不知道,随着中国的收入流动性越来越糟糕,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其实越来越稳。虽然你离王思聪还差得远,但你们的地位都还保得住。研究显示,1993年的城市高等收入者(前20%),到了1995年有64%可以停留在高等收入阶层。而2011年的城市高等收入者,到了2013年可以有84%保住自己的地位。年薪十万的人虽然没有安全感,但他们其实很安全。收入顶层的人更容易保持自己现在的位置 / 网易数读按理说,越有钱就应该越开心才对,但高收入人群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烦恼。他们很容易困于一种被称为“享乐适应”(hedonic treadmill)的心理状态。享乐适应是说,虽然人们不断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和享受,但幸福感会迅速适应新的变化,而不是持续提升。比如,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只是温饱水平,当越过这个水平之后,便开始追求食物的精细、制作的复杂、食材的名贵。人们所获得的越多,所渴望的就会越多,幸福感则只是留在差不多的水平,富人比穷人并不会高多少。没钱的时候你只想要吹风机,有钱了之后你就会想要戴森的吹风机。而且幸福都是跟他人比出来。试想一下,你年薪二十万而你的朋友都是年薪五十万的,和你年薪十万但朋友都是年薪五万的,这两种情况哪个你会更爽?哈佛心理学家Daniel Todd Gilbert发现,收入不仅意味着自己可以获得多少资源,能买得起多大的房子和多贵的车,还会成为普遍的社会地位的代表。当金钱成为衡量人的标准时,它就不仅仅意味着购买能力,还意味着面子和地位,而这些则直接影响到了人的幸福感。为此,很多人宁愿以较低的绝对收入来换取较高的相对收入。这就像有些明星只愿意在歌手界当戏精,却不愿意去影视界当演员一样。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逛知乎常常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根据2014年6月知乎官方对知乎用户的调查结果,在北京的知乎用户中,有30.84%的人月收入都在1.2万以上。相比于快手和微博等大众化的软件,知乎的用户收入更高。当你发现别人都这么经历丰富还有钱时,难免会偷偷把自己年薪十万的工资条藏进抽屉。知乎报告中很多用户都是有钱人 / 知乎人们就是喜欢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在中国农村,有超过68%的村民会跟邻居或其他同村人比较,只有11%的村民表示会与村子之外的人相比;在中国城市,我们认为在城市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农民工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态度,因为他们更容易与家乡的农民或自己的过去比较,而不是跟都市的白领们。互联网的传播也遵循着“幸存者偏差”,我们看到的多是那些生活还不错的人在网上发声,而真正的底层甚至都没有机会被大众看见。定下一个亿小目标的王健林还在唱着自己“一无所有”,那么年薪十万的人们在这个被选择后呈现的世界中找不到位置也正常。也许提升幸福感比较实在的方式就是,拉上几个穷朋友喝喝酒,不要轻信那些腰缠万贯还八块腹肌的人生赢家的故事。毕竟有些人虽然表面上是人生导师但自己其实也油腻得不行,另一些人表面上虽然风光无限但背地里连只猫都没有。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该去借一次钱!》 精选四近期,央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41.84%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全国的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3.71。2011年,《钱经》杂志以《从不理财到瞎理财的中国人》作为封面文章。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当时总结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所提出的建议依然堪称箴言。那么,中国人怎么就瞎理财了?央行从《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可以看到这些现象:近65%的人理财知识水平不够35.2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41.84%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有 59.56%,其中在贷款知识、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 52.72%、49.08%和 53.82%。当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 62.72%选择“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55.56%选择“上网找资料”。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13.16%的消费者“从不做”家庭开支计划,20.83%的消费者表示严格执行家庭开支计划。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费者选择了“完全可以”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换言之,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41.27%的消费者“有或曾有”为孩子上学存钱,34.77%的消费者“目前没有,但计划这样做” 。60.99%的消费者认为“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或生意收入”来保障老年开支,54.70%选择“依靠退休金”,47.82%选择“依靠养老保险”超过10%的人投资不看合同38.09%的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51.74%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合同条款,还有10.18%的消费者根本不阅读。37.32%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对账单并能清晰理解,15.54%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对账单但难以理解,35.12%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对账单,5.08%的消费者根本不读。近两成人不知道怎么比较金融产品17.09%的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知道如何进行比较”,14.51%“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比较”。17.49%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13.03%的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对其风险和收益没有清晰的认识。阅读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条款后,65.48%的消费者表示大致理解,13.88%的消费者表示不太理解。理财了,但你家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逐渐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但却未必能用对方法。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间漏洞百出;从why理财到how理财,处处举步维艰。现实的环境之下,要让理财真的为我所用,我们必须知道哪些规则?《钱经》与上百位受访者沟通理财疑惑、技法、窍门与误区,他们中有普通的理财者,有身处一线的理财顾问,也有名声斐然的理财专家。我们归纳出这宝贵的15条理财理念。瞎理财五宗罪1、追涨杀跌每个人都犯过了,居然也包括牛顿。贪婪和恐惧,谁能控制投资中的情绪。2、把钱放在“最保险”的地方其实没错,但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哪里才保险?3、“全情投入”都没错,别拿所有钱来炒。4、什么火投什么我们可能都干过跟钟镇涛一样的事,什么火买什么,适合不适合,风险不风险,总是赔了才知道。5、太能花/太吝啬赚钱不就是为了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现在节省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这两种消费观都没错,只是很容易“过”。当下需知的15条理财理念1买股票不是理财股票是理财的一个手段,绝非目的。这里并非诋毁投资的作用,而是澄清一个事实,投资是理财的一个手段,而绝非目的。如果这个目标是解放中国,那投资好似一场战役,平津战役或者淮海战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如《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作家乔纳森o克莱门茨所说,我们投资并不是为了击败市场、发笔横财,或者赚取尽可能高的回报,金钱的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其他终极目标的手段,投资是为了购买一栋房子,或者让子女上更好的大学,或者为退休生活储备。2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当我们住70平米的房子时就开始琢磨换个两室一厅,随着收入增加,会想要不要去再买下一套海景三居室,赚得更多时,也许会考虑去郊外选一套别墅。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道哲学题永远在变化,理财规划能帮你调试“该赚多少钱来实现它”,但也会提醒你——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将决定你要花多少钱,适当抑制欲望并没错。你得赚多少钱实现它?这将决定你需要多少钱,可以增加被动收入。3切莫有时间工作,没时间赚钱“等有了钱再理财吧。”谈到理财,这句话说得最多。除了睡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会花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越优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多。努力工作当然是赚钱,我们可能会碰到许多“赚到一笔钱”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类赚钱机会:一份更高的薪水、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外人绝对买不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或者一笔收入。假定这四类机会都非常靠谱,那可能的结果是:一份更高的薪水,你会花的更多,因为你认为“理财不是省吃俭用,而是享受生活”。一个创业项目,你拿不出钱来入股,因为没有本金。同样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资,你也无福消受,因为你没有本金;拿到一笔“大钱”奖金时,你“自然会开始理财”,但你发现自己没有经验,不懂。我们见过20多岁的网球冠军、主持人,但极少见到20多岁的投资理财大师。理财是一门实用技术,最好自己能上场,单靠看书恶补并不容易。工作有尽时。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能碰上这四类赚钱的机会,而是靠踏踏实实一份薪水。即使有一份高薪,也很难一辈子都拿到,退休后的若干年中,单靠养老金远远不够。4最大的风险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长规划我们退休后的投资组合,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财务难题之一。如今,65岁的男性预期平均能活到83岁,而65岁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岁,但这些数据会误导人,因为它们只是平均预期,不仅有半数的退休者会活得更久,而且人们在活到平均寿命前后时也面临很大的变数,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岁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90岁。而且,如果你已婚,则还要考虑两个人的预期寿命。平均寿命仅仅反映大众的整体情况,至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锻炼、不抽烟、不酗酒、经常阅读理财杂志的人,他们的寿命可能超过平均数。如果你身体健康、头脑清醒,还是谨慎为好,做好90岁,甚至更长久的退休计划。可怕的是,在超过20年的收入荒漠里,(如果50岁退休,按照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4岁计算,是24年)我们靠什么养老?除了社保,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现金喷泉是最佳解决之道,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帮不上忙——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样退休后在冲绳租下一套靠海别墅逍遥过晚年,只能靠自己的安排。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笔钱做养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寿命: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去计算每年应该从积蓄中抽出多少用于生活开销。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闭,一睁,钱花没了;人还在取得太少,我们可能过上了不必要的拮据生活。第二多的人靠着一套房产,但活过了70年,所有权又是一个不确定性。大家填补养老大坑的现金喷泉依次是:一笔储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产;或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分红——这些都是被动收入。5不要早结婚李兆基,香港地产发展商,亚洲股神。恒基兆业、中华煤气**、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当被问及成功秘诀,四叔李兆基给年轻人一条忠告:不要早结婚。结婚二字对中国人的重压,除了孩子,还有一套房子。一个28岁的北京青年为了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来的所有积蓄——能成为母钱的钱,为了凑齐首付,搭上父母积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会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钱的可能。积蓄一笔骁勇善战的母钱,然后用这笔母钱产生钱子钱孙。“如果拿着当初的1000元去投资,第一次能有2%的回报,日积月累下来也是很大的财富”,四叔在一次公开演讲上说:“以钱赚钱,怎么会成不了富豪?”年轻最大的好处是不怕冒险——因为你没什么可失去,最大的短板是母钱少。形成母钱的珍贵时期多是二十来岁,太早结婚会蚕食掉这笔资本,如四叔所言“有的时候家庭的负担会成为枷锁”。6卖掉房子去投资房价会不会永远都涨?至少香港人不会这么想。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说:“我认识的一对夫妻97年结婚时,在香港比较偏远的地方买了房子,房价跌到最低点时差不多跌了80%。所以,即使是刚需结婚买房子,也要理性。”第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飞速提高,这奠定了中国以外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模式。第二,年启动了房改。在过去,住房是一项社会福利,房改之后,房地产成了一项产业。从此,中国的经济就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高度成长,拉动了内需。房价上涨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成了一个优良的投资渠道,但是接下来,房地产还依然会延续此前的辉煌么?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同样楼市亦如此。7别指望保险赚钱台湾理财者会认为买保险是必需的,人有旦夕祸福,需要保险来保障,而内地的创富者偏年轻,可能感觉不到重要性。保险最重要的是买保障,而不是投资。保险提供一个机会,用小钱把风险转移出去。难怪教科书上说,从经济角度,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和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安排。我们对保险有个最大的错觉——既然是保险,用它投资肯定没风险。这句话大错特错。求安全之名,可能会失掉了好的机会,甚至不如在银行存成死期。求方便之名,让保险一次性解决两个问题——保障和投资,效果也并不一定好。直接忽略掉所谓“保障又理财”的保险,只选择那些纯保障型,至于投资,省下钱来交给更专业的投资机构去打理。如何识别哪些是纯保障,哪些是掺杂了“理财”功能的保险?简单甄别法之一,有返还的保险可以不碰,它们总会有些投资功能。保障的事情让保险来,至于赚钱的重任,就让更专业的产品去干吧,你懂的。8赚自己能赚的钱被别人的财富故事激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这事我干得了么?认识自己能赚什么钱: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意味着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放在理财里面也很是适用。如果你并不知道有些钱是为什么赚来的或者是如何亏损的,那么在未来的投资决策中,赚大钱不易,亏损倒是常见。投资市场的钱并不好赚:完全靠投资“发财”可谓凤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业改变财富的速度甚至靠谱一些——微软、甲骨文、沃尔玛、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后都是一家富有成长性的企业。投资家也好,企业家也罢,别人的故事终归是别人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点子、一个好爹,大可不必悲伤富豪榜上没有你的名字,我们可以做的是,赚好自己能赚的钱,把它赚足。有时候投资的意义不在于赚钱,而是避免变穷。9能把钱守住就是赚了钱理财的目的不是创造财富。理财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财富不贬值,其次是力求财富的稳定增长。如果你相信一项投资会让你收益丰厚,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会让你瞬间实现最高的理财目标。但如果你错了,极端的情况是损失了90%之多。这个错误的后果与你错过了一个高收益的机会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会失去全部的养老金,连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任何生活在当今中国的人都知道,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钱正在无形变少,但错误的投资可能比通胀更暴戾。保住本钱的诀窍是懂得什么时候按兵不动保存实力,什么时候出手赚取收益。10现在,投什么比什么时候出手更重要在过去25年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由3年一次变成平均18个月就来一次,按照里氏震级来算的话,它从三级地震变成了九级地震,甚至更严重。2008年起,危机已经成为常态。在中国,投资界也普遍感受到市场的变化,我们接受的外界影响越来越多,市场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是理财产品的日渐丰富,什么时候蛰伏、什么时候出手,投资犯错的概率越来越大。投资什么?总是找不到最好的产品。每个理财产品总是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上纠结不已。而一项投资赚钱能力越强,冒的风险就越大。幸好投资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娇娥,但可以同时拥有,坐享齐人之福。专业人士称之为资产配置,是为了分散风险。分散风险不是买很多。加里o布林森对1974年股灾的回忆:“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确定好投资类别,在类似的产品里再怎么分散投资都没用。”怎么才是真正分散投资?房产也罢,股票也罢,买再多也只是在同一种资产类别中,也就是同一个“篮子”里,一旦遇到经济周期转变,同类资产的价格往往是一个方向变动的。什么钱投什么产品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进行配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场趋势的变动进行调整,这才是有价值的分散。在投资理财产品时,人们会看到很多描述产品收益的用语“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和“累计收益率”等等,建议你正确理解“收益率”,才会正确选择适合你的理财产品。11隔靴搔痒更安全如果理财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将我们善食巧烩的本事移植过来,有米、兼有巧妇足以做出一桌好菜,无肉也不遗憾。在这儿,股市很像是一块生肉。烹饪一道水煮肉片、京酱肉丝、辣炒回锅肉都不赖,生吃?还是小心为上。除非艺高人胆大,否则死得最惨的也是拿生肉当主食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信用违约掉期、商品期货升水和抵押衍生品,甚至,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了解股票,与其啖生肉难以下咽,不如找到好厨子烹制肉羹,“隔靴搔痒”未偿不可。12投资最可怕的敌人是你的情绪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秦红与投资者们的交流中,她发现投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深刻的影响着投资行为。往回看,我们总会知道那个历史最高点和之后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时,却永远无法预测市场走势。上涨之后“再创新高”固然令人愉悦,却远没有下跌的记忆来得深刻。为了长期的盈利忍受痛苦,这是基金投资的现实。因为痛苦就采取低买高卖策略,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事件会是承受了下跌(因为不肯割肉),还赚不到牛市的钱(因为赚钱时会频繁买卖,拿不到牛市的收益)。13风物长宜放眼量外人看来,低买高卖是应该的呀。尤其是高点不卖出,真是笨人所为。在如此的外部压力下,许多人从长期投资者走向短期交易者。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倾向,以及长期投资教育声音的弱化,最终让投资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视:逐渐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而不再寻求大概率、大幅度的获胜事件。直到牛市来临,他们才发现因此丧失了巨大收益,可惜已为时过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长期投资未必是获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却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方式。14外人田里有肥水从百姓个人的利益考虑,国外有巨大的投资回报的空间。我们不要只看到欧债危机,看到美国经济情况不好,看到华尔街指数下降,这个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不断上涨,事实上带动了苹果公司、力拓、必和必拓、英国石油BP、美孚公司、宝马公司等等大企业的股价上涨。用中国人俗话来讲这等于是肥水流入外人田,难道我们的消费者、投资者、储蓄者只能隔岸观火吗?我们应该积极走出去,布局到这些优质的金产上去。让我们的百姓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企业的股价上涨、资产价格上涨的部分回报。15花大钱买贵货“他们花起钱来总是大手笔,但生活中却节约朴素”,韩国投资专家朴容锡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时说。这句话看起来有点矛盾。每个月接到信用卡单时,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疑惑—钱无声无息滑过指缝。几乎每位女性都有这样的感觉:置装费大把花出去,还是觉得没衣服穿。一双质量好的皮鞋,只要保养得好,穿上10年也崭新如初;一张经典的实木好床,即便连续睡上10年,也结实如新;一套红木家具,可能越用越值钱。虽然大家都在说LV贵且不值,但花同样的钱,买一个经典皮具可能比买十个“随便背背”的包划算得多:第一,当时绝对贵,下次自然买的少;第二,钱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就像泰戈尔所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平原上,但没有一个人能站着不动,所有人都得朝前走。”的确,我们已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与全民理财相应的是理财方式的多元化。理财工具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理财方式精彩刺激,有的理财方式平稳安逸。“如何把财富分配到相应的理财产品上是一个大学问,”于彤说,“用来保障基本生活的财富要投放在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上,而实现财富增值的资金要投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上。很多人理财失误就是因为拿保障性的资金追求高收益,却把用来投资的资金爬在银行账户里。”在这个理财越来越热的时代,很多人把追逐欲望当成了理财的代名词,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所往。但理财真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吗?显然不是这样,于彤说:“理财虽然和金钱有关,但和金钱的多寡没太多关系。”理财并不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金钱——金钱常成为人的主子——它并不能使人感到快乐和有价值,甚至由于对理财的错误理解,这些人赚取的金钱越多,就越担心金钱的损失,他们的“理财”也就变成了关于金钱的数字游戏。人生所需要的金钱是有限的,金钱只有被使用才能发挥其意义。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很多人带着金钱走入坟墓,而留给自己亲人的却是纷繁复杂的遗产纠纷。其实理财的本质很简单,理财就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是为了能够随心所欲度过自己在人间的日子。换句话说,理财就是还债。于彤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生无债,财务无忧。”合理的理财规划要能够计算出自己生下来就要还的债,用时间去做合理的规划,用各种理财方式安排好自己的养老、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的支出。“还债”之前要对自己的财富状况和财富预期进行评估,很多人在理财的路上忘却了理财的终点,最终离理财的本质渐行渐远,被欲望裹挟着。理财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是好的。对于普通理财者来说,应选择主流的理财工具,要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满足自己财务规划之后,用那些能忘记的钱进行投资,即使损失,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财务规划。于彤认为,“其实理财事关人生哲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生哲学决定了对理财的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决定理财之前,你需要理清的是你的人生哲学,唯有如此,你才不会被金钱的欲望挟持,才能还完自己的“债”,实现财务自由。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预期年化收益9%~11.52%,国有担保、,严格,50元即可轻松理财!【】《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该去借一次钱!》 精选五近期,央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41.84%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全国的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3.71。2011年,《钱经》杂志以《从不理财到瞎理财的中国人》作为封面文章。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当时总结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所提出的建议依然堪称箴言。那么,中国人怎么就瞎理财了?央行从《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可以看到这些现象:近65%的人理财知识水平不够35.2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41.84%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有 59.56%,其中在贷款知识、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 52.72%、49.08%和 53.82%。当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 62.72%选择“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55.56%选择“上网找资料”。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13.16%的消费者“从不做”家庭开支计划,20.83%的消费者表示严格执行家庭开支计划。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费者选择了“完全可以”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换言之,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41.27%的消费者“有或曾有”为孩子上学存钱,34.77%的消费者“目前没有,但计划这样做” 。60.99%的消费者认为“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或生意收入”来保障老年开支,54.70%选择“依靠退休金”,47.82%选择“依靠养老保险”超过10%的人投资不看合同38.09%的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51.74%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合同条款,还有10.18%的消费者根本不阅读。37.32%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对账单并能清晰理解,15.54%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对账单但难以理解,35.12%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对账单,5.08%的消费者根本不读。近两成人不知道怎么比较金融产品17.09%的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知道如何进行比较”,14.51%“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比较”。17.49%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13.03%的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对其风险和收益没有清晰的认识。阅读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条款后,65.48%的消费者表示大致理解,13.88%的消费者表示不太理解。理财了,但你家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逐渐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但却未必能用对方法。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间漏洞百出;从why理财到how理财,处处举步维艰。现实的环境之下,要让理财真的为我所用,我们必须知道哪些规则?《钱经》与上百位受访者沟通理财疑惑、技法、窍门与误区,他们中有普通的理财者,有身处一线的理财顾问,也有名声斐然的理财专家。我们归纳出这宝贵的15条理财理念。瞎理财五宗罪1、追涨杀跌每个人都犯过了,居然也包括牛顿。贪婪和恐惧,谁能控制投资中的情绪。2、把钱放在“最保险”的地方其实没错,但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哪里才保险?3、“全情投入”炒股炒都没错,别拿所有钱来炒。4、什么火投什么我们可能都干过跟钟镇涛一样的事,什么火买什么,适合不适合,风险不风险,总是赔了才知道。5、太能花/太吝啬赚钱不就是为了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现在节省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这两种消费观都没错,只是很容易“过”。当下需知的15条理财理念1买股票不是理财股票是理财的一个手段,绝非目的。这里并非诋毁投资的作用,而是澄清一个事实,投资是理财的一个手段,而绝非目的。如果这个目标是解放中国,那投资好似一场战役,平津战役或者淮海战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如《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作家乔纳森o克莱门茨所说,我们投资并不是为了击败市场、发笔横财,或者赚取尽可能高的回报,金钱的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其他终极目标的手段,投资是为了购买一栋房子,或者让子女上更好的大学,或者为退休生活储备。2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当我们住70平米的房子时就开始琢磨换个两室一厅,随着收入增加,会想要不要去再买下一套海景三居室,赚得更多时,也许会考虑去郊外选一套别墅。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道哲学题永远在变化,理财规划能帮你调试“该赚多少钱来实现它”,但也会提醒你——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将决定你要花多少钱,适当抑制欲望并没错。你得赚多少钱实现它?这将决定你需要多少钱,可以增加被动收入。3切莫有时间工作,没时间赚钱“等有了钱再理财吧。”谈到理财,这句话说得最多。除了睡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会花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越优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多。努力工作当然是赚钱,我们可能会碰到许多“赚到一笔钱”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类赚钱机会:一份更高的薪水、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外人绝对买不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或者一笔收入。假定这四类机会都非常靠谱,那可能的结果是:一份更高的薪水,你会花的更多,因为你认为“理财不是省吃俭用,而是享受生活”。一个创业项目,你拿不出钱来入股,因为没有本金。同样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资,你也无福消受,因为你没有本金;拿到一笔“大钱”奖金时,你“自然会开始理财”,但你发现自己没有经验,不懂。我们见过20多岁的网球冠军、主持人,但极少见到20多岁的投资理财大师。理财是一门实用技术,最好自己能上场,单靠看书恶补并不容易。工作有尽时。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能碰上这四类赚钱的机会,而是靠踏踏实实一份薪水。即使有一份高薪,也很难一辈子都拿到,退休后的若干年中,单靠养老金远远不够。4最大的风险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长规划我们退休后的投资组合,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财务难题之一。如今,65岁的男性预期平均能活到83岁,而65岁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岁,但这些数据会误导人,因为它们只是平均预期,不仅有半数的退休者会活得更久,而且人们在活到平均寿命前后时也面临很大的变数,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岁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90岁。而且,如果你已婚,则还要考虑两个人的预期寿命。平均寿命仅仅反映大众的整体情况,至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锻炼、不抽烟、不酗酒、经常阅读理财杂志的人,他们的寿命可能超过平均数。如果你身体健康、头脑清醒,还是谨慎为好,做好90岁,甚至更长久的退休计划。可怕的是,在超过20年的收入荒漠里,(如果50岁退休,按照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4岁计算,是24年)我们靠什么养老?除了社保,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现金喷泉是最佳解决之道,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帮不上忙——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样退休后在冲绳租下一套靠海别墅逍遥过晚年,只能靠自己的安排。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笔钱做养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寿命: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去计算每年应该从积蓄中抽出多少用于生活开销。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闭,一睁,钱花没了;人还在取得太少,我们可能过上了不必要的拮据生活。第二多的人靠着一套房产,但活过了70年,所有权又是一个不确定性。大家填补养老大坑的现金喷泉依次是:一笔储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产;或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分红——这些都是被动收入。5不要早结婚李兆基,香港地产发展商,亚洲股神。恒基兆业、中华煤气**、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当被问及成功秘诀,四叔李兆基给年轻人一条忠告:不要早结婚。结婚二字对中国人的重压,除了孩子,还有一套房子。一个28岁的北京青年为了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来的所有积蓄——能成为母钱的钱,为了凑齐首付,搭上父母积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会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钱的可能。积蓄一笔骁勇善战的母钱,然后用这笔母钱产生钱子钱孙。“如果拿着当初的1000元去投资,第一次能有2%的回报,日积月累下来也是很大的财富”,四叔在一次公开演讲上说:“以钱赚钱,怎么会成不了富豪?”年轻最大的好处是不怕冒险——因为你没什么可失去,最大的短板是母钱少。形成母钱的珍贵时期多是二十来岁,太早结婚会蚕食掉这笔资本,如四叔所言“有的时候家庭的负担会成为枷锁”。6卖掉房子去投资房价会不会永远都涨?至少香港人不会这么想。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说:“我认识的一对夫妻97年结婚时,在香港比较偏远的地方买了房子,房价跌到最低点时差不多跌了80%。所以,即使是刚需结婚买房子,也要理性。”第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飞速提高,这奠定了中国以外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模式。第二,年启动了房改。在过去,住房是一项社会福利,房改之后,房地产成了一项产业。从此,中国的经济就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高度成长,拉动了内需。房价上涨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成了一个优良的投资渠道,但是接下来,房地产还依然会延续此前的辉煌么?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同样楼市亦如此。7别指望保险赚钱台湾理财者会认为买保险是必需的,人有旦夕祸福,需要保险来保障,而内地的创富者偏年轻,可能感觉不到保险的重要性。保险最重要的是买保障,而不是投资。保险提供一个机会,用小钱把风险转移出去。难怪教科书上说,从经济角度,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和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安排。我们对保险有个最大的错觉——既然是保险,用它投资肯定没风险。这句话大错特错。求安全之名,可能会失掉了好的机会,甚至不如在银行存成死期。求方便之名,让保险一次性解决两个问题——保障和投资,效果也并不一定好。直接忽略掉所谓“保障又理财”的保险,只选择那些纯保障型,至于投资,省下钱来交给更专业的投资机构去打理。如何识别哪些是纯保障,哪些是掺杂了“理财”功能的保险?简单甄别法之一,有返还的保险可以不碰,它们总会有些投资功能。保障的事情让保险来,至于赚钱的重任,就让更专业的产品去干吧,你懂的。8赚自己能赚的钱被别人的财富故事激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这事我干得了么?认识自己能赚什么钱: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意味着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放在理财里面也很是适用。如果你并不知道有些钱是为什么赚来的或者是如何亏损的,那么在未来的投资决策中,赚大钱不易,亏损倒是常见。投资市场的钱并不好赚:完全靠投资“发财”可谓凤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业改变财富的速度甚至靠谱一些——微软、甲骨文、沃尔玛、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后都是一家富有成长性的企业。投资家也好,企业家也罢,别人的故事终归是别人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点子、一个好爹,大可不必悲伤富豪榜上没有你的名字,我们可以做的是,赚好自己能赚的钱,把它赚足。有时候投资的意义不在于赚钱,而是避免变穷。9能把钱守住就是赚了钱理财的目的不是创造财富。理财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财富不贬值,其次是力求财富的稳定增长。如果你相信一项投资会让你收益丰厚,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会让你瞬间实现最高的理财目标。但如果你错了,极端的情况是损失了90%之多。这个错误的后果与你错过了一个高收益的机会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会失去全部的养老金,连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任何生活在当今中国的人都知道,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钱正在无形变少,但错误的投资可能比通胀更暴戾。保住本钱的诀窍是懂得什么时候按兵不动保存实力,什么时候出手赚取收益。10现在,投什么比什么时候出手更重要在过去25年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由3年一次变成平均18个月就来一次,按照里氏震级来算的话,它从三级地震变成了九级地震,甚至更严重。2008年起,危机已经成为常态。在中国,投资界也普遍感受到市场的变化,我们接受的外界影响越来越多,市场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是理财产品的日渐丰富,什么时候蛰伏、什么时候出手,投资犯错的概率越来越大。投资什么?总是找不到最好的产品。每个理财产品总是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上纠结不已。而一项投资赚钱能力越强,冒的风险就越大。幸好投资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娇娥,但可以同时拥有,坐享齐人之福。专业人士称之为资产配置,是为了分散风险。分散风险不是买很多。加里o布林森对1974年股灾的回忆:“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确定好投资类别,在类似的产品里再怎么分散投资都没用。”怎么才是真正分散投资?房产也罢,股票也罢,买再多也只是在同一种资产类别中,也就是同一个“篮子”里,一旦遇到经济周期转变,同类资产的价格往往是一个方向变动的。什么钱投什么产品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进行配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场趋势的变动进行调整,这才是有价值的分散。在投资理财产品时,人们会看到很多描述产品收益的用语“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和“累计收益率”等等,建议你正确理解“收益率”,才会正确选择适合你的理财产品。11隔靴搔痒更安全如果理财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将我们善食巧烩的本事移植过来,有米、兼有巧妇足以做出一桌好菜,无肉也不遗憾。在这儿,股市很像是一块生肉。烹饪一道水煮肉片、京酱肉丝、辣炒回锅肉都不赖,生吃?还是小心为上。除非艺高人胆大,否则死得最惨的也是拿生肉当主食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信用违约掉期、商品期货升水和抵押衍生品,甚至,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了解股票,与其啖生肉难以下咽,不如找到好厨子烹制肉羹,“隔靴搔痒”未偿不可。12投资最可怕的敌人是你的情绪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秦红与投资者们的交流中,她发现投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深刻的影响着投资行为。往回看,我们总会知道那个历史最高点和之后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时,却永远无法预测市场走势。上涨之后“再创新高”固然令人愉悦,却远没有下跌的记忆来得深刻。为了长期的盈利忍受痛苦,这是基金投资的现实。因为痛苦就采取低买高卖策略,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事件会是承受了下跌(因为不肯割肉),还赚不到牛市的钱(因为赚钱时会频繁买卖,拿不到牛市的收益)。13风物长宜放眼量外人看来,低买高卖是应该的呀。尤其是高点不卖出,真是笨人所为。在如此的外部压力下,许多人从长期投资者走向短期交易者。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倾向,以及长期投资教育声音的弱化,最终让投资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视:逐渐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而不再寻求大概率、大幅度的获胜事件。直到牛市来临,他们才发现因此丧失了巨大收益,可惜已为时过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长期投资未必是获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却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方式。14外人田里有肥水从百姓个人的利益考虑,国外有巨大的投资回报的空间。我们不要只看到欧债危机,看到美国经济情况不好,看到华尔街指数下降,这个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不断上涨,事实上带动了苹果公司、力拓、必和必拓、英国石油BP、美孚公司、宝马公司等等大企业的股价上涨。用中国人俗话来讲这等于是肥水流入外人田,难道我们的消费者、投资者、储蓄者只能隔岸观火吗?我们应该积极走出去,布局到这些优质的金融资产上去。让我们的百姓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企业的股价上涨、资产价格上涨的部分回报。15花大钱买贵货“他们花起钱来总是大手笔,但生活中却节约朴素”,韩国投资专家朴容锡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时说。这句话看起来有点矛盾。每个月接到信用卡单时,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疑惑—钱无声无息滑过指缝。几乎每位女性都有这样的感觉:置装费大把花出去,还是觉得没衣服穿。一双质量好的皮鞋,只要保养得好,穿上10年也崭新如初;一张经典的实木好床,即便连续睡上10年,也结实如新;一套红木家具,可能越用越值钱。虽然大家都在说LV贵且不值,但花同样的钱,买一个经典皮具可能比买十个“随便背背”的包划算得多:第一,当时绝对贵,下次自然买的少;第二,钱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就像泰戈尔所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平原上,但没有一个人能站着不动,所有人都得朝前走。”的确,我们已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与全民理财相应的是理财方式的多元化。理财工具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理财方式精彩刺激,有的理财方式平稳安逸。“如何把财富分配到相应的理财产品上是一个大学问,”于彤说,“用来保障基本生活的财富要投放在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上,而实现财富增值的资金要投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上。很多人理财失误就是因为拿保障性的资金追求高收益,却把用来投资的资金爬在银行账户里。”在这个理财越来越热的时代,很多人把追逐欲望当成了理财的代名词,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所往。但理财真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吗?显然不是这样,于彤说:“理财虽然和金钱有关,但和金钱的多寡没太多关系。”理财并不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金钱——金钱常成为人的主子——它并不能使人感到快乐和有价值,甚至由于对理财的错误理解,这些人赚取的金钱越多,就越担心金钱的损失,他们的“理财”也就变成了关于金钱的数字游戏。人生所需要的金钱是有限的,金钱只有被使用才能发挥其意义。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很多人带着金钱走入坟墓,而留给自己亲人的却是纷繁复杂的遗产纠纷。其实理财的本质很简单,理财就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是为了能够随心所欲度过自己在人间的日子。换句话说,理财就是还债。于彤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生无债,财务无忧。”合理的理财规划要能够计算出自己生下来就要还的债,用时间去做合理的规划,用各种理财方式安排好自己的养老、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的支出。“还债”之前要对自己的财富状况和财富预期进行评估,很多人在理财的路上忘却了理财的终点,最终离理财的本质渐行渐远,被欲望裹挟着。理财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是好的。对于普通理财者来说,应选择主流的理财工具,要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满足自己财务规划之后,用那些能忘记的钱进行投资,即使损失,也不会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小钱骗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