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户的未来,共享农村养猪在家养违法吗模式你能接受吗

未来养猪业的模式选择很重要_宝宝树
未来养猪业的模式选择很重要
论将来生猪养殖行业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在这个行业有谁替代了小散养殖模式抑或是没有,尽管行业的洗牌时间会很长,毕竟它已经开始了。因此做到未雨绸缪总不至于让自己太吃亏。似乎养猪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养殖户们需要面临的不只是市场风险还有养殖风险,大养殖场需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小散养户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在高成本、高风险、高投入形势下,中小规模养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模式选择至关重要。在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抵御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能力强大的养殖场。需要的是品种优良、养殖模式健康、猪肉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养殖行业。小规模养殖场有这个能力吗?如果资金充足的话那我们可以选择奋力一搏。然而对那些力不从心,又不甘心退出的养殖户呢?或许我们可以选择一条联合的道路,强强联合、依强付弱,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我想总有一种方法、一种养殖模式让你存活下来以至变得强大。拜特威生物科技打造中国催肥第一品牌:www.zhucuifei.com.一五八,三九五一,一三一零
(C)2018宝宝树不同猪场养殖模式下猪多发性疾病流行情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既是世界养猪第一大国,也是猪肉消费第一大国,2014 年生猪存栏量占全球60%
左右。然而我国的养猪生产效率和投入成本却与养猪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目前,虽然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所占比例逐渐加大,但散养户和中小型养殖户在国 内仍占较高比例。由于两者在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疫病防治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疾病的发生特点、抗体水平等也存在不同。现将不同模式下猪多发生性疾病的流 行情况阐述如下,供业界同行参考。
  1、不同饲养模式下猪常见病发生情况
  近年来我 国部分地区不同饲养模式下猪常见病发生情况比较多,全国不同地区猪常见病的感染率、阳性率、发病率等有所不同;同一种病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模式,发病率、 阳性率和感染率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相比,大多数地区疫病感染率、阳性率、发病率较散养户低。但有些地区规模场比散 养户要高,如山东省猪瘟发病率,规模场为58% ~ 78%,散养户为37% ~ 73.77%湖南省猪伪狂犬病感染率,规模场为79.3%,散养户为48.3% ;云南省母猪繁殖障碍发病率,规模场为0 ~ 75%,散养户为0 ~
20%;猪衣原体病,江苏省、云南省的感染率规模场均高于散养户;其他如猪支原体肺炎(江苏盐城)、副猪嗜血杆菌病(四川省)、猪弓形体病(上海市、重庆 市)、猪球虫病(云南省)等均是规模场高于散养户。
  2、不同饲养模式下猪常见病发生和分布情况
  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都有许多疾病发生,但两者多发性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的种类和感染率不同,发病规律(如发病日龄、侵害对象等)也不同。
  3、不同饲养模式下猪常见病流行情况分析
  3.1散养户猪病频发的原因
   当前,散养户在养殖过程中疫病频发,抗体水平低或不整齐,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生物安全(选址和规划布局不合理,饲养方式和饲养制度不科学,防疫意识淡 薄,饲料和饮水管理不规范,废弃物处理不科学,生物害虫未能有效消灭等)做得不够,消毒不规范,生物防治技术不达标,药物防治技术不规范,猪病监测力度不 够,饲养管理水平差等。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在发病频率、发病种类、发病规律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规模猪场的猪感染某种疾病的比例不同, 就与其管理水平有关。集约化猪场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相对来说较好,再加上严格的消毒措施,所以感染率、阳性率和发病率就较散养户低。
  3.2养猪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适度规模
   养殖户分散饲养,成本高,抵抗风险能力差,因此,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 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散养户未来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一是加入养猪合作社;二是紧跟龙头企业;三是家庭牧场。规模化养殖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适度 养殖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降低市场风险,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具体规模的确定方法可参考洪灵敏等所述。中国畜牧兽医学 会养猪学分会王林云前理事长在第4 届全球猪业论坛提出几种适度养殖形式:1)养10 ~ 30 头母猪,年出栏200 ~ 600 头肉猪,夫妻2
人,自繁自养;2)养50 ~ 100 头母猪,年出栏1 000 ~ 2 000 头肉猪,夫妻2 人,自繁自养;3)养200 ~ 300
头母猪,年出栏4 000 ~ 6 000 头肉猪,雇佣3~ 5 人,自繁自养;4)公司加农户形式:如重庆养猪120 模式、湖北养猪150
模式、温氏模式等。
  3.3规模化猪场与散养户发病情况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 文献整理分析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导致不同饲养模式的猪场发病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猪群健康状况的差异。樊福好(2014)
对我国猪群健康状况调查表明,47.8%
的猪只处于非健康状态,而且这个数据主要是针对全国各大型养猪场得出的,散养户所养猪只健康状态更不理想。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以笔者的实验 室检测为例,规模化猪场常见病的抗体水平和整齐度基本上都高于散养户;李霞也报道不同猪场使用同样的人员免疫、同样的疫苗、同样的用量、同样免疫时间、同 样抽检时间,猪瘟抗体合格率却存在差异,规模场为76.42%,散养户71.92%,规模场42 日龄时仍有部分猪只有保护力,而散养户42
日龄时基本无保护力。其次是饲养管理水平、抗体是否实时监测、猪场环境、药物滥用、防疫观念、饲料营养、饲喂制度等都会影响到猪只健康状况和机体免疫力, 造成不同饲养模式下饲养的猪只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发病规律等存在差异;最后是与疾病的特性有关,如集中饲养的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机率大,就是由于感 染率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所致。
  1、不同饲养模式下猪常见病发生情况
  近年来我 国部分地区不同饲养模式下猪常见病发生情况比较多,全国不同地区猪常见病的感染率、阳性率、发病率等有所不同;同一种病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模式,发病率、 阳性率和感染率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相比,大多数地区疫病感染率、阳性率、发病率较散养户低。但有些地区规模场比散 养户要高,如山东省猪瘟发病率,规模场为58% ~ 78%,散养户为37% ~ 73.77%湖南省猪伪狂犬病感染率,规模场为79.3%,散养户为48.3% ;云南省母猪繁殖障碍发病率,规模场为0 ~ 75%,散养户为0 ~
20%;猪衣原体病,江苏省、云南省的感染率规模场均高于散养户;其他如猪支原体肺炎(江苏盐城)、副猪嗜血杆菌病(四川省)、猪弓形体病(上海市、重庆 市)、猪球虫病(云南省)等均是规模场高于散养户。
  2、不同饲养模式下猪常见病发生和分布情况
  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都有许多疾病发生,但两者多发性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的种类和感染率不同,发病规律(如发病日龄、侵害对象等)也不同。
  3、不同饲养模式下猪常见病流行情况分析
  3.1散养户猪病频发的原因
   当前,散养户在养殖过程中疫病频发,抗体水平低或不整齐,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生物安全(选址和规划布局不合理,饲养方式和饲养制度不科学,防疫意识淡 薄,饲料和饮水管理不规范,废弃物处理不科学,生物害虫未能有效消灭等)做得不够,消毒不规范,生物防治技术不达标,药物防治技术不规范,猪病监测力度不 够,饲养管理水平差等。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在发病频率、发病种类、发病规律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规模猪场的猪感染某种疾病的比例不同, 就与其管理水平有关。集约化猪场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相对来说较好,再加上严格的消毒措施,所以感染率、阳性率和发病率就较散养户低。
  3.2养猪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适度规模
   养殖户分散饲养,成本高,抵抗风险能力差,因此,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 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散养户未来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一是加入养猪合作社;二是紧跟龙头企业;三是家庭牧场。规模化养殖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适度 养殖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降低市场风险,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具体规模的确定方法可参考洪灵敏等所述。中国畜牧兽医学 会养猪学分会王林云前理事长在第4 届全球猪业论坛提出几种适度养殖形式:1)养10 ~ 30 头母猪,年出栏200 ~ 600 头肉猪,夫妻2
人,自繁自养;2)养50 ~ 100 头母猪,年出栏1 000 ~ 2 000 头肉猪,夫妻2 人,自繁自养;3)养200 ~ 300
头母猪,年出栏4 000 ~ 6 000 头肉猪,雇佣3~ 5 人,自繁自养;4)公司加农户形式:如重庆养猪120 模式、湖北养猪150
模式、温氏模式等。
  3.3规模化猪场与散养户发病情况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 文献整理分析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导致不同饲养模式的猪场发病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猪群健康状况的差异。樊福好(2014)
对我国猪群健康状况调查表明,47.8%
的猪只处于非健康状态,而且这个数据主要是针对全国各大型养猪场得出的,散养户所养猪只健康状态更不理想。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以笔者的实验 室检测为例,规模化猪场常见病的抗体水平和整齐度基本上都高于散养户;李霞也报道不同猪场使用同样的人员免疫、同样的疫苗、同样的用量、同样免疫时间、同 样抽检时间,猪瘟抗体合格率却存在差异,规模场为76.42%,散养户71.92%,规模场42 日龄时仍有部分猪只有保护力,而散养户42
日龄时基本无保护力。其次是饲养管理水平、抗体是否实时监测、猪场环境、药物滥用、防疫观念、饲料营养、饲喂制度等都会影响到猪只健康状况和机体免疫力, 造成不同饲养模式下饲养的猪只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发病规律等存在差异;最后是与疾病的特性有关,如集中饲养的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机率大,就是由于感 染率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所致。
[责任编辑:MR.睿]三农网服务号官方微信公众号
养猪人尤其是农村散养户 请密切注意2018年这个年份
摘要: 2016年很多养猪人都过的很开心,因为生猪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不少养猪人都赚钱了。当然,农村的小养猪场开心,大的养猪集团更开心,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赚翻了。
  2016年很多养猪人都过的很开心,因为生猪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不少养猪人都赚钱了。当然,农村的小养猪场开心,大的养猪集团更开心,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赚翻了。
  在去年,养猪业的巨头公司温氏集团、牧原股份等都赚的盆满钵满,跟养猪有关的企业双汇集团,今天发布财报,2016年的营收超过500亿,真是跟捡钱一样。
  不过,2017年以来,虽然仔猪价格居高不下,但是生猪价格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还没有跌到让养猪人赔钱的地步,但不少养猪人都开始紧张了,尤其是那些高价进仔猪的人。
  但更不幸的事情可能还没到来,很多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的猪价虽然没去年那么好,但也不至于跌到很惨,养猪人还是有利可图的。但是2018年可能就不一定了。
  正是因为2016年的猪价好行情,那些大的养殖集团疯狂的扩充养猪规模,仅温氏股份月份累计销售的商品猪就高达427.51万头。牧原股份同期销售商品猪124.1万头。
  这些大型养猪集团的养殖量扩充,到2018年将开始显现出威力,届时生猪供应充足,养猪业可能会步入长期产能过剩的价格寒冬。
  所以,养猪人尤其是农村散养户,请密切注意2018年这个年份,因为这一年可能是养猪人的灾年!
上一篇:下一篇:
通用频道推荐养猪那点事儿:细拆与对比中美之间养猪成本的差距,国内龙头也得服——养殖业者必读_凤凰财经
养猪那点事儿:细拆与对比中美之间养猪成本的差距,国内龙头也得服——养殖业者必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养猪那点事儿:细拆与对比中美之间养猪成本的差距,国内龙头也得服——养殖业者必读 文 | 闾亚
原标题:养猪那点事儿:细拆与对比中美之间养猪成本的差距,国内龙头也得服——养殖业者必读
来源| 兴证农业有道云笔记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言:本文的主题是讨论养猪的成本,主要通过逐一对比中美两国在养猪各个环节上的成本差异,发现中国生猪市场的利润空间。
美国生猪养殖效率高,成本远低于中国。中美成本差异主要在于饲料和人工成本,成本结构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我们认为最近几年的猪周期呈现出明显的供给周期,或者产能周期,或者盈利周期特征。
成本线将是未来猪价的一个重要参考。我们预计:
短期(1-2年内)猪价已经接近现金成本,因此下跌空间不大。
中长期(一轮周期以上)行业成本曲线呈不断下移的趋势。
其结构变化是高成本的散户不断被挤出,而低成本的规模化不断壮大。
短期:现金成本是猪价的铁底。目前行业现金成本约8.7元/kg左右,占自繁自养总成本67%左右,现金成本中以饲料成本为主(预计未来饲料价格平稳为主)。从以往周期看,猪价始终高于现金成本。2014年5月生猪价格为10.52元/kg,而养猪的现金成本为10.27元/kg,此后猪价开始回升。当前猪价在10元/kg左右震荡,向下空间有限。
中长期:养猪行业成本曲线将不断下移。(1)本轮周期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环保的拆迁和行业集中度提升使得高成本产能持续退出使得行业成本曲线不断的下移。(2)中长期对标美国,养殖各项指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散户处于成本曲线的右侧,并且比较陡峭。未来散户逐步退出,行业成本曲线变得扁平。
美国生猪养殖效率高,成本远低于中国。中美成本差异主要在于饲料和人工成本,成本结构有较大的优化空间。2016年, 中国自繁自养模式的完全成本为12.89元/kg,美国为8.71元/kg;外购仔猪模式中国为16.14元/kg,美国为8.62元/kg。中美成本的差异在减小。其中,中国的养殖成本主要高在比重较大的饲料和人工,占比较小的机器厂房成本、水电动力成本和三费方面美国高于中国。美国生猪规模化养殖较为成熟,平均PSY 达到24,料肉比在2.7左右。中国目前PSY约18,料肉比3左右。随着国内养猪规模化的进程加速,未来10年中国养猪的PSY预期提升到22,未来成本结构有较大的优化空间,饲料和人工成本下降空间较大。
随着规模化的进程养猪成本曲线将趋于扁平。随着规模的集中,美国养猪成本趋势下降。在上世纪80年代规模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成本下降速度最快。随着国内生猪养殖集中度的提高,低成本的大规模企业的市占率持续提高,而高成本的散养户被挤出市场,成本曲线逐渐变得扁平。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2018年下半年旺季生猪价格出现反弹。预计反弹幅度可能超过40%以上(即旺季高点超过14元/公斤)。养猪板块前期出现较大调整,目前参与反弹仍然是很好的时间点。
一、短期:猪价受现金成本强力支撑
1. 养猪的现金成本和拆分
我们定义的现金成本由饲料、医疗、水电等边际成本构成。不包括折旧、仔猪等沉没成本。现金成本描述的是当猪价过低时,例如生猪边际长肉还抵不了饲料钱时,养殖户会主动减少压栏,降低生猪出栏体重,以降低亏损,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减少,推动后期猪价走高。是短期猪价的强力支撑位。
我们定义的短期是未来1-2年。中长期是指未来1轮周期以上的时间长度。
现金成本是猪价的铁底,目前已经较为接近。现金成本对企业的现金流十分重要,是影响养殖户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从以往周期看,猪价始终高于现金成本。2014年5月生猪价格为10.52元/kg,而养猪的现金成本为10.27元/kg,此后猪价开始回升。目前猪价在10元/kg左右,而现金成本大概在8.7元/kg附近,猪价下跌空间已经不大。
目前行业现金成本约8.7元/kg,占自繁自养总成本67%左右。养殖成本中大部分为现金成本,2017年现金成本为8.28元/kg,占总成本比重67%。
现金成本中中饲料支出占比95%左右。2017年现金成本为8.28元/kg,其中饲料成本支出7.89元/kg,占比95%。医疗防疫和水电动力费用占比较小。
2. 未来短期内现金成本预计稳定为主
现金成本的波动由饲料原材料决定。即主要由玉米和豆粕价格决定。我们判断未来短期内玉米和豆粕价格以震荡走平为主,可能偏强有小幅上涨。
- 玉米:产需缺口存在,价格维持震荡偏强
供给端:种植收益提升,预计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小幅增加。2017年四季度至今,国内玉米价格由1650元/吨左右一度大幅上涨至1900元/吨,涨幅达15%。根据测算,2017年农民(不包地)玉米种植收益较2016年大幅提升35%左右,种植收益显著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或将大幅增加,但考虑到目前农业供给侧进程仍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作为主要任务以及大豆种植补贴高于玉米等因素,预计国内年玉米种植面积小幅增加。
需求端景气:存栏维持高位,饲用消费需求较好;政策解绑,工业消费有望大幅提高。玉米下游60%左右用于饲料消费,28%左右用于生产淀粉、酒精等工业消费。饲用消费方面,目前国内猪饲料销量同比增速较高、生猪存栏回升,猪价下行,预计年度饲用消费增速达到10%左右;工业消费方面,2017年4月、9月国家先后下调深加工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发展深加工燃料乙醇产业,国内玉米工业消费迎来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国内玉米产需仍将出现缺口,预计价格震荡偏强。年度国内玉米产需首次出现缺口,价格开始底部回升。年度,我们预计国内玉米产需仍将出现缺口,或将有望支撑玉米价格继续维持强势,2018年全年均价预计1750元/吨。
- 豆粕:阿根廷干旱减产叠加北美种植意向下降,价格震荡偏强
我国大豆消费依靠进口,国内外价格走势高度联动。2017年国内大豆消费1.1亿吨,其中进口9556万吨,占比达到87%。巴西、美国、阿根廷是我国主要大豆进口来源国,2017年进口量分别占国内大豆进口总量53%、34%、6.89%,合计占比达94%。目前国内大豆进口关税3%,由于国际大豆是国内主要大豆供给来源,进口价格主导国内价格,走势高度一致。
阿根廷干旱减产叠加美国大豆种植意向下滑,全球大豆供给或将下降。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大豆主要生产国,产量合计占比80%以上,其中美国占比35%、巴西占比33%。2018年初至今,阿根廷干旱引发产量大幅下降,美豆种植意向面积仅为8896万英亩,预计同比或将下降1.29%。
需求端:饲料需求预计维持高位,但蛋白添加比例可能下降。豆粕需求和玉米类似,主要是饲料。与玉米不同的是,豆粕较为昂贵,在猪价持续低迷情况下,养殖户很可能下调豆粕添加比例以降低成本。这使得豆粕需求端不如玉米。
综上所述,豆粕供给端收缩,但需求端也存在收缩可能。我们预计未来豆粕价格以震荡偏强为主。
二、中长期:不断下移的成本曲线
1. 行业成本曲线随时间下移
参考美国,剔除通胀影响养猪成本随着规模的集中趋势下降。我们以2016年为基准,将2016年之前年份的美国生猪养殖成本中的CPI影响剔除,分别得到不同年份对应的成本,以及不同行业集中度对应的成本。可以发现养殖成本随着规模的提升而不断下降,1982年年场均出栏量为258头,总成本为2.64美元/kg,2012年场均出栏量上升到1844头,总成本为1.34美元/kg,降低了49%。
美国规模化养殖加速期,成本下降最快。年美国规模化进程加速的前十年,成本迅速下降。若以2016年为基准剔除CPI的影响,1982年的养殖成本相当于2.64美元/kg,1991年成本下降到1.77美元/kg;规模化进程开始放缓,成本呈缓慢波动下降,2004年养殖成本为1.26美元/kg;2004年至今,规模化基本完成,养殖成本基本保持长期平稳,2016年养殖成本为1.30美元/kg。
未来国内养猪成本曲线随时间下移,并且将变得扁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高成本的散户不断被挤出市场。对标美国,未来10年我国生猪养殖成本随规模不断提高而降低。
2. 行业成本曲线的结构变化
成本曲线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规模养殖场市占率将不断提升。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大规模的企业提供的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越来越高,尾部成本高昂的散户逐渐被挤出市场,行业内不同生产主体之间成本的差异将减少。
三、规模化使得行业平均成本长期持续下降
1. 行业平均成本拆分
散养模式和规模养殖模式成本差距拉大,差异源于人工成本。早期两种模式的成本大致相同,随着规模化的进程加速,规模养殖的总成本逐渐低于散养模式,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人工成本的差距拉大而越来越大。2004年散养模式总成本为7.34元/kg,规模养殖模式总成本为7.50元/kg。2016年,散养模式总成本为17.20元/kg,规模养殖模式总成本为15.08元/kg,两者成本之差已经超过2元/kg。
注:本章节成本是按照统计数据的口径,以外购仔猪为例。自繁自养成本则在此基础上减去仔猪利润即可。
饲料成本、仔猪成本和人工成本占比超过90%。散养模式与规模养殖这两种模式的成本构成中,饲料成本都是比重最大的一项,占比超过50%。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人工成本和仔猪成本,散养模式中人工成本和仔猪成本所占比例大致相同,各占20%左右,随着年份的变化有所波动;而规模养殖模式中,人工成本占比仅在10%左右,仔猪成本占到25%左右的比重。
- 饲料成本
饲料成本随着粮食价格不断波动而上涨。2014年饲料成本达到最高点,近两年有所下降,主要受粮食价格的波动的影响。两种模式的饲料成本走势大致相同,在早期2004年-2007年之间,规模养殖的饲料成本高于散养模式。2004年散养模式的饲料成本为3.71元/kg,占总成本比重50.60%,规模养殖模式为4.24元/kg,占总成本比重56.54%。至2016年,散养模式的饲料成本为7.14元/kg,占总成本比重41.52%,规模养殖模式为7.24元/kg,占比48.03%,二者成本基本一致,且饲料成本占比在下降。
- 仔猪成本
仔猪成本与猪价走势相仿。仔猪价格取决于市场对未来生猪价格的预期,所以仔猪的成本波动与生猪价格的周期走势相仿,波动较大。2004年散养模式的仔猪成本为1.85元/kg,占总成本比重25.25%,规模养殖为2.18元/kg,占总成本比重29.13%;2016年散养模式仔猪成本为5.36元/kg,占总成本的31.19%,规模养殖仔猪成本为5.73元/kg,占总成本的38.01%。
- 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规模养殖和散养的人工成本差距巨大。2004年农业行业人均工资7497元/年,2016年人均工资上涨到33612元/年,工资上涨的斜率在2010年开始变得陡峭,对应的是养殖成本中人工成本的快速提高。2004年散养模式的人工成本为1.38元/kg,占总成本比重18.85%,规模养殖为0.55元/kg,占总成本比重7.30%;2016年前者人工成本为4.24元/kg,占总成本比重为24.69%,后者人工成本为1.49元/kg,占总成本的9.91%。人工成本为两种模式中差异最大的一项成本,也是造成散养模式成本高于规模养殖的主要原因。
- 医疗防疫
医疗防疫成本自2007年跳涨之后,整体成本保持平稳。2006年底爆发了大规模猪蓝耳病,医疗防疫费用出现跃升。由于规模养殖密度大,更容易爆发疫情,所以医疗防疫的成本高于散养模式。2004年散养模式的医疗防疫成本为0.08元/kg,占总成本比重1.05%,规模养殖为0.09元/kg,占总成本比重1.18%;2016年前者医疗防疫成本为0.12/kg,占总成本比重为0.75%,后者医疗防疫成本为0.17元/kg,占总成本的1.12%。
- 水电动力成本
水电动力成本占比较小。2004年散养模式的水电动力成本为0.11元/kg,占总成本比重1.54%,2016年减少到0.07元/kg,占总成本比重为0.41%。规模养殖水电动力费用一直保持在0.07元/kg之间,2016年占总成本比重为0.47%。
- 机器厂房成本
机器厂房成本整体保持平稳,短期有小幅波动。规模养殖更多采用机械化养殖来代替人工,此项成本散养模式低于规模养殖。2004年散养模式的机器厂房成本为0.09元/kg,占总成本比重1.19%,规模养殖为0.13元/kg,占总成本比重1.73%;2016年前者成本为0.08元/kg,占总成本比重为0.50%,后者为0.12元/kg,占总成本的0.84%。
三费水平占总成本的比重在1%以内。管理费用方面,散养模式管理费用保持平稳,规模养殖逐渐上升。2004年散养模式的管理费用为0.03元/kg,规模养殖为0.02元/kg;2016年前者管理费用为0.03元/kg,后者管理费用为0.05元/kg。
销售费用逐渐下降。由于生猪交易效率提升,两种模式销售费用都在逐渐减少。2004年散养模式的销售费用为0.023元/kg,规模养殖为0.022元/kg;2016年前者销售费用为0.015元/kg,后者销售费用为0.014元/kg。
财务费用方面,散养户通常不计财务费用;规模养殖财务费用在逐年降低,2004年财务费用为0.02元/kg,2016年管理费用为0.01元/kg。
2. 主要上市公司成本
- 温氏股份
温氏股份为生猪养殖行业龙头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2017年出栏量1904万头。公司的养殖总成本低于规模养殖的平均成本,2016年规模养殖行业成本为15.09元/kg,而公司的完全成本为12.21元/kg左右。
公司生猪销量平稳增长,完全成本逐年下降。生猪销量由2013年的1013万头增长到2017年的1904万头,几近翻倍。完全成本由2014年的12.64元/kg下降到2017年的12.21元/kg。饲料原料成本下降幅度较大,由8.24元/kg降低为6.59元/kg,占总成本比重由66%下降到54%;委托养殖费逐年上涨,由1.65元/kg上涨到2.21元/kg,比重由13.30%上升到18.11%;三费由0.73元/kg上升到1.08元/kg,比重由5.92%上升到8.86%,其他成本包括职工薪酬和折旧摊销有小幅的上涨。
- 牧原股份
牧原股份是国内生猪养殖行业自繁自育自养一体化龙头企业,2017年年出栏量724万头,同比增长132%。公司成本控制能力一流,完全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7年公司生猪养殖总成本为11.63元/kg左右。
公司生猪销量迎来爆发,完全成本近年来不断下降。生猪销量由2013年的129万头增加到2017年的718万头,实现了高速成长。2014年公司生猪养殖总成本为12.80元/kg,2017年成本下降到11.63元/kg,降幅达9.2%。总成本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公司饲料原料成本的下降,2014年该成本为8.22元/kg,占总成本比重为64.22%,2017年饲料成本下降到6.08元/kg,占比下降到52.30%。公司的三费略有上升,主要是管理费用逐年增加。2014年三费为0.90元/kg,占比7.04%,2017年该项成本提高到1.17元/kg,占比提高到10.05%。其他各项成本基本保持平稳。
- 正邦科技
规模快速上涨,成本端短期上涨。2013年公司生猪销量106万头,2017年公司销量达到342万头。公司的养殖成本由2013年的 13.6元/kg下降到2015年的13.3元/kg,由于近两年快速的扩张,上下游未实现完全配套,有较多的外购仔猪,导致公司的成本在2017年上涨到13.8元/kg。随着公司上下游配套的完善,成本有望趋势下降。
- 天邦股份
出栏量快速增长,成本趋势下降。2014年公司的生猪销量为46万头, 2017年公司出栏量增加到101万头。2016年以前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公司的成本相对较高。2017年各项生产指标提升较快,公司养殖成本大幅改善,2014年养殖成本为14.3元/kg,2017年养殖成本下降到13.1元/kg。
四、对标美国,技术进步使成本长期下降
1. 对标美国,中国养猪成本长期下降空间还很大
(1)自繁自养模式成本对比
美国养猪规模化进程加速的前十年成本持续下降。受益于规模化带来的饲料、机器厂房、水电动力成本的下降,从1982年至1992年美国养猪成本由1.07美元/kg持续下降到0.80美元/kg。
美国养猪成本短期剧烈波动主要受粮食价格影响,两次金融危机后成本快速下降。1992年之后由于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世贸组织谈判协定削减农业补贴及生物质能源对传统能用的替代使得粮食价格上涨,造成养猪成本增加。1997年金融危机前成本上升到1.30美元/kg,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粮食价格下跌,养猪成本也下降到0.96美元/kg。2006年-2008年受粮价影响,成本再次上升到1.38美元/kg,金融危机之后成本跌到最低0.94美元/kg。
中国的养猪成本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2012年中国的养猪成本在13.62元/kg,同期美国的成本是6.93元/kg,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中国的养猪成本近几年在以4%左右的速度下降,截至2017年,中国的成本为12.42元/kg,美国的成本为8.74元/kg,相当于中国的70%。
美国养殖成本中饲料、机器厂房和人工是占比最高的三项成本。饲料成本占比50%左右,短期波动较大,机器厂房成本占比20%左右,人工费用占比15%,两者比较稳定。其他方面,管理费用在逐渐降低,医疗防疫成本逐渐提高。
中国养殖成本中饲料和人工是占比最高的两项成本。饲料成本占比60%出头,人工费用超过20%。中美的成本差异主要在于中国的饲料成本显著高于美国,同时由于机器对人工的替代,美国的机器厂房成本高于中国,但是人工费用美国显著低于中国。随着国内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中国的养殖成本结构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 饲料成本
美国的饲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持续二十年下降,08年金融危机之后饲料成本占比上涨。随着养猪规模集中度的提高,养猪效率在不断提高,1982年美国的饲料成本为0.52美元/kg,2006年饲料成本为0.43美元/kg,占比由53.72%下降到41.31%。08年金融危机之后粮食价格上涨,饲料成本占比在逐渐提高,2013年达到最高比例60.66%。
中国饲料成本占比超过60%,绝对水平是美国的两倍。随着中国养猪效率的提高,以及玉米等原材料价格低位,国内饲料成本在不断下降,由2012年的9.86元/kg下降到2017年的7.99元/kg,同期美国的饲料成本在4-4.5元/kg之间波动。
- 人工费用
美国养猪人工费用整体保持缓慢上涨,占总成本比重14%。由于养殖效率的提升,人工费用并没有随着通胀的上涨而大幅上涨。1982年美国养猪人工费用为0.11美元/kg,占比11.16%,1998年至2008年之间由于人员的机会成本提高,人工费用跳涨到0.21美元/kg,占比也达到了20%,之后回归正常,2017年人工费用为0.18美元/kg,占比14.07%。
中国养猪人工成本相当于美国的三倍。2012年中国的人工成本为3.06元/kg,同期美国为0.90元/kg,中国为美国的三倍有余。随着效率的提高,2017年人工成本降低到3.72元/kg,占比30.02%,同期美国为1.22元/kg,占比14.07%。未来随着效率的提高,中国的人工成本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 机器厂房成本
美国养猪规模化进程加速前十年机器厂房成本下降,此后保持平稳波动。规模的快速提高使得摊销到每头生猪上的机器厂房成本下降,1982年机器厂房成本为0.16美元//kg,占比16.68%,1991年成本为0.11美元/kg,占比13.65%。此后机器厂房成本保持在0.2—0.3美元/kg之间波动,占比在20%上下波动。
中国养猪的机器厂房成本远低于美国,仅占比1%。中国养猪的机械化水平远低于美国,2017年,中国的机器厂房成本为0.14元/kg,美国为1.99元/kg,未来随着中国养猪的机械化对人工的替代加速,此项成本会有所提高。
- 水电动力成本
美国养猪规模化进程加速前十年水电动力成本下降,此后保持平稳波动。水电动力费用随着规模效应而下降,1982年水电动力成本为0.04美元//kg,占比4.21%,1991年成本为0.02美元/kg,占比2.34%。此后机器厂房成本保持在0.04美元/kg左右波动,占比在2.5-4%之间波动。
中国养猪水电动力成本小于美国,占比不足1%。2012年中国的水电动力成本为0.10元/kg,占比0.73%,同期美国为0.28元/kg,为中国的三倍。2017年中国养猪水电动力成本为0.09元/kg,占比0. 74%,保持稳定。
- 医疗防疫成本
美国养猪医疗成本在逐步提高。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市场逐渐意识到生猪健康对生长至关重要,加大了对医疗防疫的投入。1982年美国医疗防疫成本为0.01美元/kg,占比1.04%。2008年之后,随着猪流感的爆发,防疫成本快速提升。至2017年上涨到0.06美元/kg,占比上升至4.67%。
中国养猪医疗防疫投入成本与美国相仿。中国医疗防疫约在0.15-0.20元/kg,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不到1%。随着规模化的进程加速,养殖户对高端市场化疫苗的需求不断提升,国内医疗防疫投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养猪三费水平高于中国,管理费用在逐渐下降。2017年美国养猪的三费为0.23元/kg,中国为0.07元/kg,主要的差距在管理费用。1987年美国养猪的管理费用支出最高达到美元0.07美元/kg,占比9.49%,此后逐渐下降,2017年美国养猪管理费用为0.17元/kg(0.03美元/kg),相比之下,中国仅为0.05元/kg,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比较小。
(2)外购仔猪模式成本对比
美国养殖成本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年-1990年规模化加速阶段,在此期间,成本由1.04美元/kg下降到0.90美元/kg,主要系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带来饲料利用率提高、规模效应带来的均摊到每头猪身上的水电费、机器厂房费等费用降低。
第二阶段,1991年-2010年规模化进程平稳阶段,在此期间,各项费用基本保持平稳,1998年成本达到最高的1.52美元/kg,主要是受饲料成本上涨的影响,之后成本又回归到平稳状态。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大宗粮食价格急剧上涨,推高饲料成本,导致养殖成本出现大幅上涨,14年最高点达到1.76美元/kg,16年随着粮食价格的下降成本有所回落。
国内生猪养殖成本约美国的2倍。中国养殖成本在年间维持在10元/kg左右,2010年之后和美国一样,成本开始跳涨,主要原因也是受粮食价格和仔猪成本上涨影响。中国的养殖成本显著高于美国,2016年中国生猪养殖成本为16.14元/kg,按当年汇率折算,美国生猪养殖为8.62元/kg,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美国养殖成本中饲料、仔猪和机器厂房成本是占比最高的三项成本。2016年三项成本占比超过85%。在早期管理费用、人工费用和水电动力成本占比较高,随着养猪产业的发展,三项成本占比开始下降,医疗防疫费用占比开始上升。
中国养殖成本中饲料、仔猪和人工成本是占比最高的三项成本。前两项成本占比一直在80%左右,总成本对比中,中国与美国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工费用,美国人工费用在成本中占比较小,但是中国这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超过15%,这主要与我国目前还是以散户为主的生猪养殖模式有关。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推进,人工费用这项成本有巨大的下降空间。
- 饲料成本
美国饲料成本约占总成本52%左右。饲料作为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一项支出,生猪养殖总成本与饲料成本变化相关性极高。2016年美国生猪养殖饲料成本为4.47元/kg,占总成本的比重为52%。饲料成本取决于饲料的原材料豆粕和玉米的价格,三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13年当粮食价格达到高点时,饲料成本也达到最高的5.23元/kg。
中国饲料成本高于美国50%左右。长期国内粮食价格高于美国,加上国内的料肉比指标距离美国尚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国内养殖成本中的饲料成本远高于美国。2016年,中国的生猪养殖饲料成本为7.19元/kg,约占总成本45%,比同期美国饲料成本高出2.73元/kg,是造成中美之间养猪成本差异的重要原因。
- 仔猪成本
仔猪成本是美国养殖成本中第二大项目,约占总成本30%左右。2008年之前,仔猪成本和饲料成本在总成本的比重基本上相等,之后由于粮食价格开始大涨,使得饲料成本占比超过仔猪成本。仔猪成本变化趋势基本与总成本基本相同, 2016年,美国生猪养殖仔猪成本为2.56元/kg,占总成本30%。
中国仔猪成本占比与美国基本相同。2009年到2016年国内仔猪成本基本在2.50元/kg到4.00元/kg之间起伏,2016年仔猪价格高企,导致仔猪成本大幅上涨达到5.50元/kg,占总成本比重34%。整体看,中国仔猪成本波动高于美国,但占总成本比例基本相同。
- 人工成本
中美人工成本差距巨大。美国生猪养殖人工费用较低,占比3-4%左右,对总体养殖成本影响较小。2016年,人工费用为0.29元/kg,占总成本的3.32%。对比之下,中国生猪养殖的人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明显高于美国,在各项成本中排名第三。随着通胀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人工费用在近几年逐渐增长。2009年人工费用为1.2元/kg,占总成本的比重为12%,至2016年这项费用已经上涨到2.86元/kg,占比18%。随着规模化进程的加速,国内人工成本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 机器厂房成本
美国机器厂房成本保持稳定,占比维持在10%左右。美国通过机械化代替人工养殖,所以机械厂房成本是总成本中的第三大项目,1982年成本为0.09美元/kg,占总成本比重8.56%,2016年,机械厂房成本为0.16美元/kg(1.07元/kg)。
中国养猪机械厂房成本保持稳定,绝对水平远低于国外。国内机械厂房成本从2009年至2016年基本维持在0.10元-0.11元/kg之间,2016年其值为0.11元/kg,仅相当于同期美国的十分之一。
- 水电动力费
近年美国能源价格上涨,水电动力费用有所上升。1982年-1990年美国水电动力费用持续下降。从1990年到2006年之间,此项费用小幅波动,约1.50美元/100kg。2007年之后由于能源价格上涨,水电动力费开始逐渐上涨,2016年,生猪耗费水电动力费为0.16元/kg。
中国养猪的水电动力费低于美国。由于国内对农业用电提供补贴支持,所以在水电动力费支出方面,中国低于美国同期水平。从2009年到2016年国内水电动力费支出保持稳定,基本维持在0.07-0.08元/kg之间,2016年支出水平为0.07元/kg,仅为同期美国的39%。
- 医疗防疫成本
美国养猪医疗防疫成本呈现增长趋势。1982年-2008年之间,美国生猪养殖医疗防疫支出稳定在1美元/100kg左右,占总成本的比重维持在1-1.5%左右。2008年之后,随着猪流感的爆发,对生猪疫情控制越发重视,医疗防疫投入开始显著增加。2016年,医疗防疫成本为0.25元/kg,占总成本的比重达到2.91%。
中国养猪医疗防疫投入成本与美国相仿,占比不及美国。中国医疗防疫约在0.13-0.15元/kg,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不到1%。随着规模化的进程加速,养殖户对高端市场化疫苗的需求不断提升,国内医疗防疫投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养猪三费水平高于中国。2016年美国养猪的三费为0.19元/kg,中国为0.05元/kg,主要的差距在管理费用。1987年美国养猪的管理费用支出最高达到8美元/100kg,至1996年下降到2.6美元/100kg,此后保持平稳态势。2016年美国养猪管理费用为0.16元/kg,相比之下,中国仅为0.04元/kg,仅仅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比较小。
2. 技术指标中美对比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伴随着猪场数量持续下降。美国从70年代开始了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进程,进入80年代,这一过程开始加速。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1969年-1978年)、加速阶段(1978年-2000年)和平稳阶段(2000年以后)。60年代末,美国生猪养殖场数量为53万,发展到80年代,数量下降到44万,此后规模化养殖开始加速,生猪养殖场数量也急剧下降。20世纪末,生猪养殖场数量已经降到了10万左右。21世纪以来,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接近尾声,截至2012年,美国生猪养殖场数量为6.3万个,规模仅仅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巅峰时期的12%左右。
小散户退出,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养殖户数量逐步减少,从1998年超过1万户,逐渐减少到只有6000户左右。大规模养殖户比例稳步提高,1993年大于5000头出栏量的养殖户出栏比重仅仅不到20%,经过20年的发展,其比重已经超过60%。同时,小于100头的养殖户数量占比已经微乎其微,行业集中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80年代规模化加速,美国行业PSY快速提升。1980年之前美国生猪存栏量呈周期波动,1980年养猪规模化开始加速,母猪存栏量减少,生猪出栏量增加,PSY从1978年的11.89逐渐上涨到2017年的23.58,保证了在母猪存栏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生猪出栏量依然保持不断的上升。2017年,美国母猪平均存栏604万头,生猪出栏量为1.29亿头。
饲料工艺和饲养模式改进,料肉比显著提高。首先,饲料的供给对生猪料肉比至关重要,饲料的营养均衡、能量供给、是否变质、原料的优劣等等都会影响猪的采食量,同时医疗和饲养环境的改善,保证猪的健康也有利于提高料肉比。另外,生猪饲养模式从三点式(将母猪、断奶保育猪、生长育肥猪分开饲养在三个独立的猪场)转变为两点式(母猪场和断奶-育肥猪场,即断奶-育肥一栏到底),减少因转舍对仔猪造成的强大应激,缩短饲养天数提高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美国生猪养殖全程料肉比从1992年的3.71下降到2009年的2.68,育肥期料肉比从1992年的3.42下降到2009年的1.85。
自2004年以后,美国生猪出栏体重基本保持稳定,长期维持在120公斤左右。
国内生猪规模化养殖户比例持续提升,未来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2007年生猪养殖户数量8235万户,年出栏1-49头生猪散养户超过8000万。2015年养殖户数量4656万户,相比2007年下降44%,年出栏1-49头生猪散养户4500万左右。随着散养户的退出,大规模的养殖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市占率由2007年的22%上升到2016年的51%。对比美国2012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市占率超过97%,未来国内养殖行业集中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PSY快速提升。2012年之后中国养猪PSY上升速度加快,生猪出栏量由最高点的7.35亿头下降到2016年的6.73亿头,同期,母猪存栏量下降更快,从5000万头下降到3471万头。随着养殖效率的逐步提高,PSY由2009年的13.33上升到2016年的17.92。
目前料肉比3.0左右,提升较为缓慢。2000年我国生猪养殖料肉比水平为3.3左右,发展到2006年料肉比下降到3.0左右,此后至2014平均料肉比一直保持在3.0-3.1左右。影响我国生猪养殖料肉比水平提升困难的因素主要有饲料加工过程控制不良导致饲料营养水平不足,同时未能按照猪的生长阶段的不同严格控制饲料供给水平,导致我国生猪养殖料肉比居高不下。
中国生猪出栏体重逐步提高,与美国差距不大。1980年中国生猪出栏平均水平仅为85公斤,经过30年的发展,生猪平均出栏体重达不断上涨,2017年平均出栏体重达到110公斤以上,与美国差距不大。
3. 中国技术进步的中长期判断
未来10年中国养猪规模化进程加速。我国现在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规模化加速阶段,散户逐渐退出,养殖规模逐渐大型化。美国80年代初期开始规模化加速,此后10年间也是规模化集中最快的一段时间,成本迅速下降,效率快速提升。对标美国的规模化进程,可以推算中国未来10年将会是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的一个黄金十年。以当前每年5%的养殖户数下降速度,10年后养殖户的数量将减少到万户左右,数量下降一倍。可以对标到90年代中期美国的水平,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市占率将超过70%,集中度大大提高。
人工成本未来下降空间大。中国目前人工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18%左右,2016年达到2.87元/kg,相比之下美国人工成本仅占比1%左右。未来随着集中度的提升,人工成本有巨大的下降空间。
各项技术指标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中国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分散,生猪品种良莠不齐,造成饲料转化率的低效;其次,饲料的加工技术,饲料的营养均衡和原料的优劣对饲料转化率也有重要影响;再次,管理的水平,生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吸收转化需求不同,美国分阶段专业化饲养对料肉比的提高有推动作用;最后,环境和医疗免疫对保证猪的健康的影响也会造成料肉比的差异。
对标美国,行业平均PSY未来10年预期提升到22以上。中国养猪PSY当前水平在18左右,相当于美国2003年的水平。2003年到2013年这10年,美国养猪PSY由17上升到21左右。对标国内历史数据,PSY由2009年的13上升到2016年的18左右用了7年时间,保守估计,未来10年国内行业平均PSY有望达到22以上。
管理和技术进步带来料肉比的提高。中国目前生猪养殖的综合料肉比大概在3:1左右,美国生猪养殖的综合料肉比大概在2.7:1左右,这之间的养殖效率差异也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
未来10年国内行业平均料肉比有望下降到2.8以下。规模小的养殖户对技术和管理的投入较少,造成我国生猪养殖效率低下,这一点同美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情况类似。过去10年我国生猪养殖料肉比一直保持在3-3.1之间,未来10年随着,随着规模化和机械化进程的加速,散户的退出,生猪养殖行业平均料肉比将有所下降。对标美国90年代料肉比的下降幅度,未来10年国内料肉比有望下降到2.8以下。
六、风险提示
猪价波动剧烈;疫情风险;环保禁养执行力度超预期;大宗粮食价格上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尼玛踢FIFA
中国新闻网-体育
虎扑中国足球新闻
北京吃货小分队
孙挺工作室
新媒体专线
当兵小女神
当兵小女神
最新军事动态
霹雳火军事9
现代式战争
环球时报军事视频
环球时报军事视频
环球火力点
环球时报社会
军武次位面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散养猪怎么个散养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