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家迁徙的意思另一个城市,有效的理财规划怎么做

夫妻跳槽月入超万元 如何规划安身立家_二人世界_理财案例_理财_建设银行
理财计算器
您所在的位置:&&
夫妻跳槽月入超万元 如何规划安身立家
徐先生原本在娄底过着小康生活,他工作体面,家庭美满,夫妻俩事业都算稳定,但这一切在今年10月份发生了变化。当一家猎头公司提供给他一份高薪工作时,他犯难了,因为工作地点在长沙,这意味着他要举家迁到长沙去工作和生活。那么,对于徐先生和妻子来说,来到长沙后是先租房子还是买房子比较划算呢?
徐先生今年34岁,在娄底一家公司担任经理。今年10月份,长沙一家新成立的同类公司通过猎头公司找到徐先生,并有意以税后1万元的月薪及每年5万元的年终奖金吸引徐先生前往长沙,担任下设一个部门的主管经理。
徐先生的太太赵女士今年30岁,为娄底某高中教师,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目前已怀孕2个月。目前,徐先生和太太在基金和理财产品上的投入大约为20万元,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各5万元。此外,两人现有房产一处,市价约为40万元。
夫妻俩都希望孩子出生后就将事业及生活重心转移到长沙,从此在长沙扎根。
究竟是买房还是租房?现有资产又该如何变现及分配投资?夫妻俩至今仍不知该如何妥善地迁财迁家。
对于很多人来说,举家迁徙到另外一个城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先生跳槽后月税后收入10000元,而赵女士以她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长沙找一份月入5000多元的工作也不成问题。两人日常生活开销6000元,每月就还有9000多元的结余。再加上徐先生的年终奖金50000元,扣除年底支出给双方父母的红包20000元和留存的20000万元左右的旅游基金,还结余10000元。
从家庭结余上看,徐先生的家庭结余资金较多,但是缺少合理的规划利用,需要一个有效的理财规划,让家庭的财富转动起来。
【房屋规划】
刚到长沙时,徐先生不妨先租房,一来可以对新公司进行全面考察,确定自己能否在新公司长期发展。二来可以了解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了解附近的坏境,是否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整。买房前势必要做全盘考量,不能急于一时。
 租房方面,赵女士倾向租一套月租2500元左右的二居室,这对徐先生目前状况来说,并没有什么压力。如今在长沙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普通住房,加上装修费、家电费等大概100多万元,徐先生可以把娄底的那套市价40万的房卖掉,再赎回一部分基金和理财,徐先生只需要贷款20-30万元即可。
【投资规划】
一般来说,合理的家庭结构需包含保障型产品、稳健型产品和激进型产品,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分摊风险,实现家庭资产的稳步升值。根据分析,徐先生家庭的储蓄率较高,但投资配置比例比较单一,应提高各个类型产品的配置比例。
建议首先应留出3-6个月的日常生活费用,并购买15000元保障类的保险。购买保险产品的主要目的应为获得保障,根据家庭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意外、寿险、健康医疗,尤其是重大疾病等保障产品。其次,将家庭余下来的资产进行投资,20%-30%的资金购买股票型基金,追求相对高的收益,10%-20%资金购买灵活性理财产品。
【教育规划】
孩子出生后,家庭支出会有所提高,未来的教育学费更是一笔很高的费用。如果等到需要时才开始筹措,就显得比较吃力,必须通过细水长流的方式,利用金钱的复利效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逐渐累积成一笔可观的教育储备金。
建议可以购买教育保险年缴10000元,它相当于将短时间急需的大笔资金分散逐年储蓄,投资年限通常最高为18年,所以越早投保,缴费压力越小,领取的教育金越多。还可以购买基金定投,月投1000元,这一投资方式可以平摊投资成本,降低整体风险。通过逐月储蓄,积累财富。
来源:三湘都市报 2013年11月18日户籍改革最新消息:大中城市将取消了哪些落户门槛
& & & & &十三五&规划出炉,民生内容成为亮点。其中,让备受关注的&户籍&问题有了明确说法,大中城市要全面开放四类人员的落户限制。
  便捷交通缩短了你我之间的时空距离,&早上广州喝早茶、晚餐北京吃烤鸭&将成为现实。
  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退休人员异地住院医疗费用可直接结算,让异地养老的梦想成真。
  北京至台北将建高铁通道
  超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
  规划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适当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大中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
  八成以上大城市都将通高铁
  规划提出,建设现代高效的城际城市交通。建设城市群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1小时通勤都市圈。在城镇化地区大力发展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鼓励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形成多层次轨道交通骨干网络,高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
  加快完善高速铁路网,贯通哈尔滨至北京至香港(澳门)等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北京至香港(台北)、北京至昆明、北京至兰州等高速铁路通道。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将建成北京新机场,新增民用机场50个以上,加快推进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新建新改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加快300万以上人口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
  加强城市道路、停车场、交通安全等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新建小区停车位、充电桩等配件标准。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完善持续支持的政策体系,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困难外来户有望享租金补助
  举家迁徙农户可优先落户城镇
  规划提出,要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
  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条件,实行差异化的落户政策。强化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体责任。
  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各级政府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的差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持居住证均纳入城镇住房保障
  要以解决城镇新居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对无力购买住房的居民特别是非户籍人口,支持其租房居住,对其中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给予货币化租金补助。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实现公租房货币化。
  将居住证持有人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
  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地区适度增加用地规模。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等新业态。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政策覆盖全国重点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
  未来5年百姓生活将会怎样
  15分钟
  推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
  30分钟
  规划提出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50万人
  加强并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50万人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名
  10.8年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
  1000兆比特每秒
  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提供10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务能力,98%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
  约3000公里
  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
  2个3万公里
  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
  2000万套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
  3个1亿人
  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五年后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打造一小时通勤都市圈
  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望五年内实现。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这是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国家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的又一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看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仅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保障水平,而且将快速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一小时通勤都市圈,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铁路网,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时代。&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打造一小时通勤都市圈,可使城市群中各个节点的交流更加便捷,发挥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的辐射带动,还可以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城镇网速可达1000兆比特每秒
  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
  规划指出,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基本实现县城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
  严格执行城市新建居民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学校的规定。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提升残疾人群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和教育质量。
  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改善教师待遇。实行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说,当前&城镇学校挤、农村学校空&现象仍然较为突出,除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外,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加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补上优质教育不足、分布不均的&短板&。
  城镇热点区域推免费WLAN接入
  准备好,你家的网速可能会大幅提高了。
  规划提出,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提供10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大中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兆比特每秒以上灵活选择;98%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有条件地区提供1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兆比特每秒以上灵活选择。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在城镇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以及电子税务、便民司法、教育培训、科普、地理信息、信用、文化旅游等行动,不断拓展融合领域。
  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
  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购买服务建设国家级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以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为重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
  打造30分钟医疗服务圈
  退休人员异地住院医疗费可直接结算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全面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益民服务。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城乡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逐步扩大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病、疑难杂症医治能力,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降低10%。将唐氏综合征、耳聋、地中海贫血等20种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检测列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方案。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为7.5&、9.5&、18/10万。新增产床8.9万张,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加强并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50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名。
  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推动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能力提高及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实施家庭签约医生模式。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和农村流动。提升健康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十三五&时期全国总人口14.2亿人左右。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老百姓真正从健康中国建设中受益。
  推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
  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发展体育事业,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普及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实行科学健身指导。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
  加强体质测试与健身指导服务,推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乡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相关文章推荐举家迁徙另一个城市,有效的理财规划怎么做?
对于很多人来说,举家迁徙到另外一个城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个有效的理财规划,让家庭的财富转动起来。具体理财规则怎么做?下面以案例说明。
李先生跳槽后月税后收入10000元,其妻子在长沙找一份月入5000多元的工作也不成问题。两人日常生活开销6000元,每月就还有9000多元的结余。再加上李先生的年终奖金50000元,从家庭结余上看,李先生的家庭结余资金较多,但是缺少合理的规划利用。
【教育规划】
孩子出生后,未来的教育学费更是一笔很高的费用。必须通过细水长流的方式,利用金钱的复利效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逐渐累积成一笔可观的教育储备金。
【投资规划】
一般来说,合理的家庭结构需包含保障型产品、稳健型产品和激进型产品,李先生先生家庭的储蓄率较高,但投资配置比例比较单一,应提高各个类型产品的配置比例。
建议首先应留出3-6个月的日常生活费用,购买保险产品的主要目的应为获得保障,其次,将家庭余下来的资产进行投资,20%-30%的资金购买股票型基金,追求相对高的收益,10%-20%资金购买灵活性理财产品。
【房屋规划】
刚到长沙时,李先生不妨先租房,买房前势必要做全盘考量,不能急于一时。一来可以了解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了解附近的坏境,是否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整。买房前势必要做全盘考量,不能急于一时。二来可以对新公司进行全面考察,确定自己能否在新公司长期发展。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想要理财找不到好平台?收益忽高忽低不知如何选择?如果你有一笔小额资金准备做理财的话,欢迎您加入新联在线理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新联在线由来自新加坡和中国的金融及互联网专业团队打造的全球化互联网理财平台。
互联网金融行业事件的实时分享、解读。
今日搜狐热点(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2次下载&&|&&总41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0积分
3人评价148页
3人评价25页
1人评价41页
2人评价19页
1人评价16页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1人评价22个文档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20积分VIP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举家迁徙”背景下流动人口家庭模式问题之探讨
  人口的迁移流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据普查和大型的流动人口调查显示,当前这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家庭化流动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或与其全部家庭成员,或与其部分家庭成员一起远离乡村故土,进入城市重新安家、生产、生活,谋求更好的发展。其结果是大量的流动人口家庭涌现出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流动人口家庭是一种新的家庭模式,与流动人口同住的可能是其全部或者部分的家庭成员,对其分类将不同于社会学对于家庭结构的传统分类;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视角来说,流动人口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在建立健全社会政策、家庭政策时,应当考虑到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给公共服务带来挑战,切实促进流动人口家庭的幸福和谐。本文将在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背景下,探讨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探析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初步的思考。 中国论文网 /1/view-4127507.htm  一、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人口现象。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流动人口仅为657万人,经过1980年的较缓慢的增长,至1990年时突破2000万人,达到2135万人; 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间,流动人口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至2000年已突破了1亿人;21世纪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扩张势头依旧强势,2005年,已近1.5亿,超过中国总人口的11%(见图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0.4亿人,市辖区外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亿人,即全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流动。中国的人口流动已成为人类历史上在和平时期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正在超越生育和死亡成为主导中国人口态势的最主要的人口因素。鉴于城乡之间的二元体制结构,流动人口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的人口群体还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   我国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许多分离的夫妇与子女在流入地团圆,甚至是全家同时迁移,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家庭化趋势。1990年“四普”时,流动人口中只有7.44%生活在纯粹由外来人口构成的家庭户中,而有近60%的人迁入到常住户中,其余34%则是迁入到集体户中。这表明,我国人口流动浪潮初步掀起,多是单独的个体流动。这种早期的迁移流动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往往是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人首先外出务工经商,他们中的多数以住集体户或借住当地居民房屋为主,举家迁移的规模不大。到“五普”时,迁入到纯外户中的流动人口的比例上升到了46.06%,几乎提高了5倍。家庭迁移已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征,且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新世纪以来,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其监测的流动人口家庭平均每户2.3人,16-59周岁的已婚流动人口中84.5%与配偶一同流动,随父母流动的儿童(58.2%)多于留守儿童(41.8%)。   二、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分类之探讨   社会学家们将家庭区分为不同的模式或类型,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身家庭等等。但是,流动人口家庭是在近年来的人口大规模迁移流动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它表现在或者全部家庭成员迁出,或者与部分家庭成员长期分居。这种家庭类型和家庭关系与以往的关于家庭模式、代际关系、家庭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对于流入地政府决策部门而言,摸清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对于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家庭政策亦是非常之重要。   目前,已有几位学者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进行了分类。李强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划分中涉及了流动者、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四类角色,洪小良在其研究中加入了父母的角色。张文娟则将上述五类角色进行组合,将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划分为独居,和配偶同住,和子女同住,和配偶、子女同住,和配偶、父母同住,和配偶、子女及父母同住,和父母同住,和子女及父母同住,和兄弟姐妹同住,同居,和配偶、兄弟姐妹同住,和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同住,和配偶、兄弟姐妹及父母同住,和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及父母同住,单独和其他人居住,共15 类家庭结构类型。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流动者的婚姻状况,主要依据流动者的生命历程中结婚和生育两个生命事件对流动人口家庭模式进行分类。因为,这两个生命事件对流动者的个人生活与发展将产生显著影响。在经历了结婚和生育之后,流动者将组成自己的核心家庭,此后,他们的生活与发展将发生质的变化。此外,核心家庭成员是否在流入地同住,也将对流动者是否打算长期定居流入地产生影响,也将对流入地的公共服务提出不同的需求。   鉴于以上目的和依据,本文将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划分为14类(如图2所示)。对于未婚流动者主要考虑父、母是否与其同住,分为:1.未婚独自居住,2.未婚仅与父、母同住,3.未婚与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员同住,4.未婚与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同住。对于未婚流动者而言,父母是其核心家庭成员,如果父母没有同住,则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员缺失。需要指出的是,在流动过程中未婚流动者可能会结婚、生育,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   对于已婚未育的流动者主要考虑配偶是否与其同住,分为:5.已婚未育独自居住,6.已婚未育仅与配偶同住,7.已婚未育与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同住,8.已婚未育与配偶以外的家庭成员同住。对于已婚未育的流动者而言,配偶是其核心家庭成员,如果配偶没有同住,则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员缺失。   对于已婚已育的流动人口主要考虑配偶和孩子是否与其同住,分为:9.已婚已育独自居住,10.已婚已育仅与配偶同住,11.已婚已育仅与配偶和孩子同住,12.已婚已育仅与孩子同住,13.已婚已育与配偶和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同住,14.已婚已育与配偶和孩子以外的家庭成员同住。对于已婚已育的流动者而言,配偶和孩子是其核心家庭成员,如果配偶或者孩子没有同住,则看作是核心家庭成员缺失。   三、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家庭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同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征。目前,高层已指出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为人口流动迁移创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人口迁移流动的家庭化趋势体现了流动人口开始从流动就业向融入当地生活转变。这一过程中将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给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带来新挑战,提出更高的需求。   1.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和社会融合状况将发生变化   以往的研究大多发现,第一代流动人口(农民工)大多是倾向于年轻时在外打工挣钱,年纪大了回老家养老。但是,在当前人口流动呈现明显家庭化趋势的情势下,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和对未来的打算亦随之发生了变化。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留时间长,呈现“流动人口不流动”之势。《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其监测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连续居住生活时间平均接近5年,79.5%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超过1年,53.2%居住超过3年,36.7%居住超过5年,14.4%居住超过10年。可见,“盲流不流”,流动人口有逐渐沉淀之势。这对流动者自身、对其家庭、对流入地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甚至对城市化进程都将产生影响。   流动者在流入地的居住安排、家庭成员(尤其是核心家庭成员)随迁与否将作用于其心理感受、社会参与情况、与老家的互动频率与方式等,对其能否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产生影响,也将影响其是否有长期定居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流动人口的长期定居倾向将影响流入地公共服务体系的设计,已长期居留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福利体制、制度安排构成硬需求;有长期定居倾向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福利体制、制度安排将构成潜在的硬需求,且二者均将成为长期性的需求。如果忽视这种需求,在流动人口长期居留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在流动人口客观上和城市互动不断扩展的背景下,会给城市体系的持续发展埋下隐忧。   2.流动人口是“家庭中的人”而不仅仅是“单个的人”   以往的学术研究亦或是相关政策等多是以流动人口个体为对象。然而,在当前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明显的情势下,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是“家庭中的人”而不仅仅“单个的人”,应该更多地从家庭的视角去探讨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等方面,以家庭为单位考虑其对公共服务的需要。   一方面,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是渐进的,而且其在城市居留的不同时期,对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经济管理的需求也是相应变化的。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家庭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对于未婚的流动人口而言,就业与发展方面的公共服务,诸如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可能是他们急需的。对于有孩子在流入地就学的家庭而言,随迁子女的教育将可能成为他们最迫切关心、最急需获得的公共服务。对于有长期定居意愿的家庭而言,政府能否提供低价位的租房服务、或者是低价位的购房服务可能是他们急需的,同时,就业者和随迁家属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也可能是亟待解决的,等等。   3.流动人口“第二代”的身份认同迷失,日常照料、家庭社会教育缺失等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来说,流动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非常广泛的关注。可以预判的是,随着生育孩子数量的减少,家庭收入的增加,流入地(如上海)政府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大等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迁移,长期在流入地居留,甚至有一部分人在流入地出生并一直居住,从未在老家生活过。事实上,他们已经是“回不去的一代”。但是,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常常陷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尴尬境地。此外,流动人口到流入地之后,大多处于就业状态,且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强度相对较大,故其随迁子女(尤其是低龄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日常照料缺失比较严重。而且,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往往是依靠原有的社会网络、以地缘、血缘、亲缘关系共同居住,常常会形成流动人口聚集地。流动人口集中居住,不利于其随迁子女与当地的孩子交往,亦不利于孩子很好地认识流入地;同时,流动人口聚集地尚没有社区的概念,故其随迁子女的社会教育亦严重缺失。这些都不利于随迁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将不利于城市未来的和谐稳定。流动人口“第二代”的身份认同、归属感与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四、应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古今中外,家庭都是个人重要的福利资源。稳定和谐的家庭,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物质与情感需求,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珍贵资源。相对于城市家庭而言,流动人口家庭是弱势家庭,尤其是在城市陌生的环境下,家庭对于流动个体的意义更是非比寻常。在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明显的情势下,我们应该关注流动人口家庭,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能力建设。   1.全面分析流动人口家庭结构的现状与特征,加强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分析和调查研究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结构、居住安排,不仅仅对其生活状态、定居倾向、社会融合程度产生影响,其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因此,充分了解、准确判断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流动人口家庭结构的现状与特征这将能够更好地为宏观决策、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分析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流动人口家庭模式的最为全面、权威的数据,应该加强对普查数据的开发与挖掘,全面分析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特征,并从群体的数量上来量化流动人口家庭的公共服务需求。   此外,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这一趋势,还应加强抽样调查和田野调查,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合程度、与老家的互动情况、长期定居意愿、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程度、公共服务的需求状况等等。   2.加强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社区等多方面的合作,制定渐进融合的社会政策,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能力建设   户籍制度立刻完全放开是不现实的,嵌套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实性的对策是根据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留时间的长短、就业稳定状况、居住安排、家庭需求等方面的考量,提供渐进性的户籍准入和社会融合对策,分层次、递进地使其逐步整合进入到城市体系中。   在充分把握流动人口家庭模式的现状与特征、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合作,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能力建设,满足流动人口家庭在经济支持、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增加他们的福利。   其一,要在经济上、政策上支持流动人口家庭,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服务均等化,降低流动人口家庭抚育子女的成本,扩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内容来分担流动人口家庭的保障责任。其二,要鼓励或要求工作单位制定有利于流动人口行使其家庭责任的工作制度、福利制度,帮助职工实现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平衡。其三,在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地,应建立流动人口社区,以社区为依托,把增强家庭功能和保证儿童发展需要的家庭服务作为目前社区建设中重要的内容,为流动人口家庭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其四,应提倡并扶持建立流动人口自治组织,譬如,同乡商会、老乡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以促进流动人口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改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家迁徙往南方,山清水秀似天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