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打工仔钱更难赚多少钱一天

发布时间: 09:30 2018年种香菇赚钱吗?

  2016年11月,在外打工多年的孙成源回到家乡――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星台街道。人还没安顿好,孙成源就在皮双公路旁的张屯村建起了大棚。如今,一年半过去了,孙成源已经在张屯村建了35个香菇大棚,占地50亩,成为普兰店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让当地近百户低收入村民每月多了2000多元的收入。
  在南方吃饭“吃”出在大连养香菇念头。
  已经40岁的孙成源在20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起初是在外打工,后来逐渐干起了服装生意,成年到头的往南方跑,对香菇养殖还真是门外汉。”孙成源说,他会兴起养殖香菇的念头,就是在一次次到南方进货时决定的。“每次到南方,我的朋友只要请我吃饭,饭桌上食用菌是必不可少的,时间久了,我也发现南方人吃饭还真离不了食用菌。”就是这么个发现,让孙成源觉得食用菌市场大有可为。
  在有了这个念头后,孙成源逐渐将心思转移到食用菌养殖上,为此,他四处考察市场,并将目光锁定在香菇上。“我发现,从全国看,香菇可以分为冬菇和夏菇,冬菇主要产地在河南以南,受南方的高温影响,主要在冬天出菇,而夏菇则集中在河北以北,出菇时间集中在夏季。然而从养殖量上看,冬菇远超夏菇,这就说明夏菇的市场还有很大缺口。而大连气候就非常适宜养殖夏菇。”孙成源告诉记者,在大连养殖香菇可以赶上两次高峰价格。“一次在五月份,南方温度太高,已经不适宜出菇了,而大连以北又由于温度还比较低,同样不利于香菇成长。物以稀为贵,自然上涨。同样的原因,每年的七月份大连的香菇也可以卖上高价。”
  返乡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所产香菇被销往香港澳门。
  那么大连那么大,把香菇大棚建在哪里呢?庄河是大连菌菇养殖的主要产地,但孙成源几经考虑,还是回到了家乡星台街道,把他的香菇大棚建在了张屯村。“一来温度湿度适宜香菇养殖,二来,这么多年没为家乡做点什么,也想借着香菇养殖让乡亲们多一条来钱道儿。”孙成源说。
  在经过了市场考察、技术学习、资金筹措后,2016年11月,孙成源回到家乡,注册了大连双盛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张屯村投资盖了35个香菇大棚,并雇当地近百户低收入村民进香菇大棚打工。“进棚干活的乡亲有的是每天都来的,这部分人的工资有3000多元,也有一部分家里还有地,有时间就来,每个月也能挣上2000多元。”孙成源说。
  2017年,孙成源的香菇大棚开始出菇。2017年全年,孙成源香菇总产量近15万公斤,并按品相分为几等,其中一等菇售价为每公斤12元。沿着京广高速,由青岛至广州,终至香港澳门,这些香菇被销往各地。
  “公司+农户”新模式,三年内将带动500户低收入户增收致富。
  相对去年合作社的利润,孙成源更关心的却是那些在他的香菇大棚里干活的乡亲们。在他看来让乡亲们学会养殖香菇的技术才是关键。“有了技术我可以给他们提供菌菇棒儿,他们就可以自己建棚自己干。”孙成源说,要想做大普兰店区的香菇养殖产业,光靠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周围的人都干起来,这个产业才能形成规模。为此,合作社还推出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凡是在我这儿干活的乡亲,要是觉得自己的技术过关了,可以以每棒4.4元的价格,从我这儿购买菌菇棒,在我的大棚里养殖,出菇后,销路由合作社解决。如果每个菌菇棒全年出菇售价低于4.4元的,损失由合作社买单,高于4.4元则利润全部归购买者。”孙成源希望借此将香菇养殖在当地推广开来,“乡亲们逐渐接受了这个产业,自然会想着投资建棚。”
  孙成源说,香菇是高营养食用菌,不分旺季淡季,是长年生产的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当年能挣二三茬钱,最适合农户干。而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保证了菌棒、技术指导、香菇回收销售,全由合作社负责,零投入、零分险,解除香菇养殖户的后顾之忧。经过去年一年,今年已经有4个人从合作社购买了菌菇棒。“他们每个人都是15000棒,预估收入在30000多元。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合作社计划用3年时间带动500户低收入户建香菇大棚,增收致富。”孙成源说。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90年代初,在证券交易所门口排队买股票的股民,已经排到了大街上。在90年代初,买支股票就能赚钱,股票一上市就疯狂的涨,造就了很多人一夜暴富,于是就有一大批股民疯狂的排队抢购股票,既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有很多股民凌晨两三点冒着低温去交易所排队,甚至有很多股民因为长时间排队而虚脱晕倒。直到1992年以后,这股股票热渐渐冷了下来,到了后期大部分人都很难赚到大钱。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一个广场上的露天卡拉OK,两对情侣在唱歌。卡拉OK起源于日本,到了9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作为走在社会前端的广东肯定少不了,那时候没有KTV包厢,但是在一些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收费的露天卡拉OK,只要一台电视、一套音箱、几个话筒就可以,这种露天卡拉OK唱一首差不多是一元钱,当时深受一些爱唱歌的年轻人欢迎。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深圳市阳光酒店,于1991年开业,位于深圳市繁华的商业和娱乐中心―罗湖区,是一个五星级豪华商务酒店,是深圳最早的五星级酒店,酒店前面有一个彩虹喷泉。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在火车站附近的马路边,几个外地来的打工者由于还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地方住,也没有钱去住旅馆,只能睡在大马路上,几个人拖着一袋袋的行李,把行李袋当床,直接躺在行李上睡觉,让人心酸。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1996年广州,拥挤、繁华的街道,广州的经济发展走在前面,城市里的汽车自然也比较多,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存在堵车现象了。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世界之窗,深圳市文化主题公园,拍摄于1996年。世界之窗创办于1994年,是一个缩微景观园,集世界奇观、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等于一园。景区分为世界广场、世界雕塑园、亚洲区、欧洲区、美洲区、大洋洲区、非洲区、国际街八个大区域,一共有130多个景点。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1996年春运,广州火车站广场,准备返乡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到广东一带打工,到了春节这些农民工集体返乡,就形成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压力现象,当时没办法在网上或手机上买票,这些农民工为了能买到票回家过年,很多天还没亮就跑到车站排队购票。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90年代深圳的一个玩具工厂,车间里的工人正在流水线上操作,工厂里的工人大多是一些比较年轻的男女。

  90年代广州深圳历史老照片:图为90年代初的深圳郊区,那时候深圳的郊区还没被开发,还大多是小平房。当时深圳市区的房价每平方两三千元左右,郊区差不多每平方一千元左右,普通人月工资是几百元,现在深圳的平均月工资是八千元左右,关外的房价均价在四五万左右,也就是平均工资相比二十多年前涨了10多倍,而房价却涨了四五十倍。当年在深圳买房的那些人和那些深圳本地居民现在可都是千万富豪级别以上的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打工仔钱更难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