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现在买贵的货品,反而性价比高?

  1-2元一瓶的依云、4元一瓶巴黎水、6.5元一罐的星巴克咖啡、4.5元的莫小仙自热米饭以及59元的波尔多葡萄酒……在临期食品的线下门店内,消费者能够以原价的30%-50%收入囊中。对于这样的薅羊毛行为,用户乐此不疲。

  临期产品从来不是新鲜概念。自2020年以来,市面上开始出现更多线下临期食品集成店,并且呈井喷式爆发。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购买临期食品,甚至成为一种新消费潮流。

  不过,当下的临期食品行业也面临上游“卡脖子”的问题。为此,线下特卖品牌们正想办法脱困。

  临期食品的主体受众是年轻人

  临期食品,是指在保质期限内,但已经进入临界期的食品。工商局对临期食品有明确界定,并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举例说明,按照中国相关临期食品界定标准,通常原保质期为1年或以上的品类(品类代表为罐头、糖果、饼干),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而原保质期时长为16天-不足30天的食物(品类代表为酸奶、点心等),临界期则为“到期前5天”。

  临期食品并不是一门“新”生意。2010年以前,由于监管比较宽松,临期食品主要流通在一些街边的零售店;2010年-2015年,品牌开始采用设立直营店的方式向顾客销售临期食品;2016年-2020年随着社区团购的兴起,临期食品通过许多“专场促销活动”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市面上开始相继出现临期食品集成店。

  临期食品真正大火并且加速发展却是在疫情之后。

  2020年,疫情期间,临期食品行业的上游供应量激增,厂家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好特卖、好食期、Boom Boom Mart繁荣集市、小象生活等线下临期食品连锁的扩张进入加速期。小红书上越多越多用户开始分享在线下临期食品店的购买体验。根据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临期食品用户画像可知,购买临期食品的人群中22-40岁的中青年群体占据压倒性优势,达到了74.6%。

  释放了供应端的临期食品,也顺势迎来了一批新兴的年轻消费者。

  究其消费内核,如今年轻人的消费模式呈现中间窄、两头宽:一方面,他们动辄千元以上的护肤品、球鞋和数码产品上展示自己的大方,另一方面又通过团购、拼单、砍价和薅羊毛来突出自己的精明。因此,临期食品连锁店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得到大量的官媒曝光和舆论支持。例如,2021年5月,央视对临期食品行业还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主要是由于这一届年轻人开始变得更加注重“性价比”消费,但逻辑与中年人那代不尽相同——他们尽可能地“对自己好一点”,但又不愿意为此付出过多的金钱。

  中国现阶段也正提倡“绿色消费”。临期商品如果卖不掉通常只能作为垃圾进行焚烧或者填埋处理,不利于环保。

  就这样,在疫情催化、政策支持之下,让本不太受宠的临期食品成为新的风口。2021年,临期食品开始受到资本的关注。这一年当中,就有好特卖、实惠帮、嗨特购等多个临期食品品牌获得融资,且金额一度高达数千万人民币。由于大量食品市场产能过剩导致库存积压,上游商家积极寻求“临期途径”进行清仓。

  上游遭遇“卡脖”难题

  总体来看,临期食品突然兴起的原因是后疫情时代的上游供应爆发。

  然而,临期食品的发展限制也同样在于此。,例如产能过剩,新品滞销,又或是因为库存管理不当而导致的生产日期不新鲜。尤其在疫情反复的阶段,上游“尾货”暴增,卖给临期食品集合店,是它们减小亏损迫不得已的举措。

  货品囤积的本质是由于供应商对市场的失误判断

  再例如,临期食品货源中有不少源于国外进口食品。进口食品订货周期长,从下单、付款到生产、发运、销售,其周期往往长达几个月,因此进口食品订货量往往较大,周期长+订货多便容易产生大量的临期商品。

  不过,既然是“失误”,上游供应商就会尽量“避免”。囤积的货品由于其“为消除浪费”的本质,并不能随着对临期商品的需求提升而增大供应量。

  未来,随着疫情收尾,随着需求的波动性减弱,供应端的稳定性则更强,尾货数量会减少。另外,随着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革,用“大数据”驱动选品,上游品牌的浪费也会逐渐减少,“尾货”供应减少,这几乎是不可逆的趋势。

  虽然临期食品集合店,能够为品牌厂家解决库存和滞销产品的销售难题,但某种程度上,临期食品集合店也是它们要极力避免合作的对象,因为对于品牌厂家来说,努力的方向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打造爆品,消灭库存。但目前整体上来看,上游商家产生库存囤积情况的偶然性较大,难以预测。对于临期食品连锁而言,这意味着产品供应不稳定。例如,临期食品折扣店永远不知道各个渠道下一批临期食品有几种品类,产品数量多大,保质期还剩多久,因此,临期食品集合店和平台需要具备更快速的反应能力,销售端预测能力及品控问题,例如短保质期下的食品质量安全。

  上游供应端是行业成与败的关键。

  而供应链货源不稳定,产品的质量及到期时间极高的不确定性,这都进一步加大了临期食品集合店精细化运营的难度。

  为了不被“临期食品”的供应卡脖子,临期食品品牌都在寻找其他可行的路子。

  对于它们而言,就如日本的堂吉诃德,也从最初100%尾货到如今不到25%的尾货。尽管上游销售尾货需求长期存在,但真正重要的不是销库存,而是卖新品。

  例如青沧折扣店通过开发定制食品,在保证口感和品质的基础上,将价格做到比市场同类产品便宜至少30%-40%的方式铺开。再比如,好特卖通过大品牌“尾货”引流,但以非临期、高毛利的二三线商品为主营项目。

  好特卖的商品大部分并非临期,而是一些不知名厂商的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在好特卖可以买到WonderLab、每日黑巧、元气森林等热门品牌,但更多的选择可能是在相同的类目下,一些二三线品牌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平替,比如宏泰记、杨生记、淘味猫、暖小牛、零嘴魔方等。

  从选品逻辑上看,这让笔者想起新零售“话梅”这样的线下美妆集合店,它通过“大牌小样”引流,再通过自有品牌和部分小众品牌实现盈利。这种玩法与社区团购也较类似——以“生鲜”为引流品类,不断引入标品及其他高毛利产品,以提升整个零售的毛利。

  不过,这种选品模式,消费者会为此留下来吗?

  目前,不同线下临期食品连锁品牌针对差异化群体,其品类策略不尽相同。例如好特卖以年轻白领为消费群体,女性更是占大多数,所以零食仍是店里主打,占据了70%,而饮料占20%,日用个护产品占10%,未来,可能还将加大美妆的布局。品牌上,好特卖通过甄选海内外大品牌,新消费品牌进行引流;而小象生活则切中了家庭需求,提供包括短保烘焙、日配鲜奶、冷冻食品等丰富品类。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这群消费者,通常对某一个品牌或者某一个规格的品类产品特别爱好,而且已经成瘾了,所以才愿意买临期产品。

  不过,基本上多数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有很强的目的性。

  消费者阿克(化名)就是这样的忠诚人群。“我每周一都会去逛好特卖,主要就是为了选购一批饮料,比如巴黎水和依云,能够以很低的价格就能买到,这好像也是店里的大热款,经常秒空,所以有时候也不见得买得到。”在一线城市,可能是例如元气森林、永璞咖啡、每日黑巧、自热火锅、自热米饭这样受年轻人群体欢迎的较新消费品牌或是依云、巴黎水这样的高品质进口品牌,在三四线城市,这些产品可能是可口可乐,更有可能是临期的蒙牛、伊利纯牛奶等大众品牌。但总而言之,引流产品需要注重品牌知名度。

  从这个维度看,各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能否“持续拿下”热门的“引流款”。

  而整体来看,想要品牌提升消费黏性,其核心依旧在于性价比:不管是临期食品还是非临期食品,对消费者而言,进特卖店的最终目的,是他们需要不断获取廉价好物,以得到良好的消费体验。只有能平衡“价格”和“品质”的折扣店才能脱颖而出。

  然而目前来看,线下临期食品门店的品牌不知名、种类少、品类不热门、质量一般等问题,引起了部分消费者购物体验不佳。

  “当时,我在好特卖里看到一个很奇特的草莓气泡酒,是某个热门牌子,但是是比较冷门的口味。不过出于好奇,就买了,反正也不贵。后面尝试的那一刻,我便明白了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临期食品集合店。”小陈(化名)接着说:“第一次踩雷就踩雷了,后面又连续好几次都踩雷了,我便不敢再尝试那些没听过的牌子或者产品。”

  部分消费者也有这样的感受,“感觉好特卖里大部分知名品牌的商品都是那些在商超销量惨淡的产品或是口味,还有一些是本来就很便宜的不知名厂商的产品,结果口味真的也很一般。”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临期食品集合店品牌涌入,头部除了利用规模效应、资本加码,也在试图打造差异化商品以获得优势。例如西安青沧折扣店的商品采购策略为70%是地采,30%是全国性的外采,其中地采能够很好地进行商品本土化以及打造区域的差异化,但打造差异化的前提还是基于稳定的货源。

  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临期食品市场随着上游供给侧企业不断增加以及消费者认知逐步加深,预计2025年将达401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为6%。

  线下的临期食品连锁品牌,机会与挑战兼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迪卡侬”,最近两年出门旅行,我发现使用迪卡侬产品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可以阿迪达斯、耐克等运动品牌齐肩。的确,迪卡侬的外观设计没有那么的时髦,但毫不影响家对它的喜爱,因为它性价比高。价格便宜,质量不错,功能性说得过去,种类齐全、卖场体验很好,这就是迪卡侬的最大竞争力。

迪卡侬涉及60多项运动种类的产品,其品牌也非常多,比如户外品牌Quechua、水上运动的Tribord、雪上运动的Wed'Ze、健身运动Domyos等。但与普通超市不同,迪卡侬销售的商品超过90%都是迪卡侬旗下的自有运动品牌,约有二十多个,几乎涉及到了和运动有关的各方面。这些自有产品由迪卡侬自己研发研发、自己设计,自己销售,甚至部分产品也由自己生产,成功实现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其实最初迪卡侬也只是一家销售运动产品的商场,但是随着自己的发展,开始遇到了品牌商价格和货品供应的问题。随之,迪卡侬开始尝试自己设计、生产产品,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和资源整合。现在,迪卡侬从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到销售,几乎涉及到产品产业链的全部环节。当然有一些低附加值产品(也就是薄利的商品)是外包生产,但是迪卡侬坚持管控整条供应链,可以将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控制到最低。说简单点,因为迪卡侬全球采购、全球销售,订单数量非常庞大,对于原材料采购价格、工厂加工价格以及物流运输价格,它都可以控制的很低,甚至低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与宜家如出一辙。

多数品牌都是先设计产品,再根据设计所消耗的人力、物理、时间等成本再核算出该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迪卡侬不一样。在迪卡侬设计产品之前,就已经确定产品的最终零售价,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兼顾功能性的同时降低成本,这就出现了为了低价格而没有鞋垫的跑鞋。同时,为了控制成本,迪卡侬的设计师也会做很多妥协。比如,布料颜色以黑白灰为主,而不是选择那些时尚靓丽的颜色,因为成本有差别;材料也选择同等级内最便宜的,当然性能也是有差距。不过,这些低价的原材料,迪卡侬却坚持采用高标准的生产工艺,做出在非极端环境下功能性并不太差的商品,而零售价却可以控制的比较低。

迪卡侬为了控制成本,不仅可以设计没有鞋垫的跑鞋,甚至可以省去产品的包装。的确,迪卡侬的大部分产品是没有外包装的,比如鞋,无论价格高低,一律没有鞋盒。迪卡侬只关注产品的核心价值,鞋就是用来穿的、运动器械就是用来运动的,那外包装以及可有可无的配件,都是可以省去。虽然一件包装上节省的成本并不多,但是对于一家年销售额过百亿欧元的公司来说,算下来节约费用就是客观的了。

对于阿迪达斯、耐克铺天盖地的广告、明星代言、赛事赞助,我们几乎看不到迪卡侬的广告。迪卡侬很少在广告上进行投入,因为这些宣传活动需要大量的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会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上。迪卡侬削减宣传广告费,降低产品售价,最终回馈消费者。当然,迪卡侬虽然不大规模的进行广告宣传,但是城市中巨大明显的Logo以及低价的商品,也起到了广告效应。

在迪卡侬的货架上有一些非常明显的“蓝色商品”,这些“蓝色商品”是迪卡侬推荐的性价比极高的入门级产品,而且价格极低,非常具有诱惑力。比如19.9元的背包、49.9元的抓绒衣、99元的心率手表。这些“蓝色商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价格做到最低,在市场上竞争力非常大。同时,迪卡侬不定期还有清仓活动,便宜的就和不要钱一样。因为颇具“杀伤力”的低价,很多消费者都会情不自禁的购买,大部分顾客在迪卡侬购物时都会带上几件“蓝色商品”或者清仓低价的商品,这么低的价格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但是有时也不自觉的买了很多无用商品。对于迪卡侬来说,“蓝色商品”在吸引消费者的前提下,也会带动其它商品的销售。

与一些商店“不买勿摸”不同,迪卡侬的商业模式是深度体验式营销。迪卡侬所有商品陈列在卖场中,顾客可以随意的试用和体验,既不会有销售人员干预,也不会有服务员尾随,通过商品的体验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一些顾客通过实际体验,有了直观感受,开始对某一项运动或者某一件商品有了兴趣,从而激发购买欲,采购相关的装备或者器材。

除了商品的成本控制外,迪卡侬也通过多方面控制营业的成本。比如,一般迪卡侬的办公室就在卖场上,而不是去市中心租写字楼;比如精简员工,大量使用兼职,这也是为什么迪卡侬卖场中员工远少于超市;再比如迪卡侬选址不会在城市的商业中心,而是选择租赁一些大卖场的物业甚至郊区。这些都是尽可能的节省营业的成本,来控制商品的价格。

想到什么说什么,总之,迪卡侬的确是商业卖场的一个优秀范例,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把价格控制在最低,这一点与宜家真的有很多共同之处。


任何关于斯里兰卡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我是“最懂兰卡旅行的人”:斯里兰卡小妞。

 本文试图从产品顶层设计上切入,透过“消费升级”的本质,将新的思考方式和设计理念注入到产品中来。文中的产品泛指商业环境中的一切可见的产品,着眼点落在产品从0到1的这个阶段。所以适用于所有的产品设计和运营童鞋阅读。

文中内容思维导图如下:


不知不觉间,我们身边的环境变了个样。就拿深圳互联网狗经常的出没的地方来说吧,一个是科兴科学园,另一个是软件产业基地。这两个地方都聚集了大量的新兴互联网公司,于是在一栋栋写字楼的裙楼下,布满了各种花式的咖啡馆、奶茶店、水果吧、主题餐馆、面包屋之类,通过考究的装修、精致的餐具和文艺范十足的口号或标语,来迎合以“创新+不将就”为标签的互联网人。于是,一碗普通的面要价20多块;一个卤肉饭非得配个果汁才对得起那装修。通常是还没到下班的点,楼下的餐馆就传来了歌手的现场驻唱,不经意间感觉自己是在丽江或者阳朔的酒吧一条街度假。


面还是那个面,饭还是那个饭,但价格确贵了不少。这些商家,紧盯着楼上的互联网精(diao)英(si)们两眼发亮,商家摆好了架势,恨不得榨干每个月的工资。

好吧,我们管这个叫“消费升级”。一个流行的答案是:消费者正在买越来越贵的东西。李叫兽曾经写过一篇消费升级的文章,通俗易懂地提到了“贵”这个概念:在“消费升级”之前,“贵”体现在“奢侈品”上;而在当今,“贵”则体现在“高档品”上。 李叫兽认为,上一次奢侈品市场的爆发,是源于中国社会“区分阶级”的需要。一部分人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先富起来了,不论是通过80年代的倒货,90年代的经商,本世纪初开始的炒房,很多人迅速屌丝逆袭变成土豪。与之而来的,就是这帮本来贫穷而迅速暴富的人,需要通过炫耀性极强的产品,快速融入上游阶级,并跟原来家乡同等背景的穷兄弟们区分开,于是,奢侈品命中了他们的需求。

但这次不太一样,这次的机会不是“区分阶级的奢侈品”,而是“为努力工作提供馈赠的高档品”,所以,最近几年在大家口中讨论的“消费升级”,本质上就是“高档品”需求的增加,而不是“奢侈品”需求的增加。于是,一些商家纷纷把自家产品往“高档”上靠,往“应该对努力工作的自己好一点”上靠。记得真功夫快餐连锁两年多前推出了一个广告,叫“为梦想,好好吃饭”,片中女主是一个当红女明星,鉴于是韩国人,在这里就不直接说出名字了。一个快餐店,饭能有多好?特别是有个啥梅菜肉饼饭,就一个小肉饼,完全不够吃可以吗?但真功夫的市场人员意识到了消费升级这一波阶段,这个广告就是为了迎合。


同时,罗振宇在2017年跨年演讲时的提到的“五只黑天鹅”,其中一个就是“消费升级”。他提到,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一是帮助用户省时间,二是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如做搜索产品,结果要快;物流产品,速度要快;快餐产品,外送要快;而休闲类产品,节奏要慢,要让用户感不到时间的流逝,或者享受时间流逝带来的娱乐感。

 结:从用户群体方面来分析,那就是90后这一波人正在变成中产阶级,开始有钱了,特别是开始有完全可供自己支配的钱了。但是,真正价格贵的还是买不起,但路边摊之类又不想买。那么,一种中间态的产品形态出现了:那就是在原来的产品形态之上,价格轻微上涨,附加值也显著上涨,给了精神追求高、物质水平还跟不上的中产阶级一个新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轻奢”(是不是看着很眼熟,雕爷牛腩的轻奢餐还记得不?),这个正是消费升级。通过这类产品,让自己在消费的过程中,不断地刷新身上“追求品质,追求享受”的标签。所以,消费升级就是屌丝向高富帅迈进的过程。

朋友的项目前两年在3W咖啡的基地孵化,当时路演的时候有二十多个项目,真正跑出来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好色派沙拉”,另一个是“食探”(食妞还是食探,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他的总结是,这两个项目正是处于消费升级的风口,于是就脱颖而出了。


那么问题来了,产品经理在做产品设计时,如何将消费升级考虑进去?“少年不知骚浪贵,老来望贱空流泪。”有人给90后特别是95后贴上了”骚浪贱”的标签,那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满足他们的味口?这个话题有点大,我们还是继续看案例吧。

世界首间白色T恤专卖店今年4月份在东京落户,以白色代码命名的,开在东京涉谷区一个小车库,店铺从里到外都是简洁朴素的白色装修,店内商品只售卖清一色的经典白色T恤。这样一家专一的概念店,开业不久后便受到欢迎。小店做起,注重体验的理念,从最基础的白T开始,不同的版型、款式、材质、颜色差异.....  店铺只在每周六营业,店外常常排满长龙。


成立于09年的乐凯撒比萨,现在已经火遍了深圳、上海和广州,其“榴莲比萨创造者”的定位让人印象深刻,而其主打产品,也是从榴莲比萨开始的。其实在成立之初,乐凯撒的比萨跟其它比萨并无两样,但他们的创始人“比萨陈”在不断地寻找差异化,先从土豆比萨入手,再切入到“榴莲”这个让人上瘾的水果上来。榴莲,水果之王,气味特别,喜欢的人爱得不得了,不喜欢的人避而远之。于是,榴莲+比萨的组合便横空出世了。在必胜客这样的大牌面前,杀出了重围,赢得了一众榴莲爱好者的好评。自此,想吃榴莲比萨,就去乐凯撒。就算必胜客也出了榴莲味的比萨,也自然认为是抄袭。


总  结: 在产品品类面前,没人只满足于只做某个单独的品类,当然一些作坊式或者匠人工作室除外。号称“专注”的小米,不局限于做手机、电视,现在也在做无人机、台灯,甚至传闻要做房子。但是,一个新产品面世的时候,一定要有差异化。 这个差异化用来进行产品的初步定位,用来区别于现在的产品形态和风格。 差异化来自于满足一部分人的核心需求,由此这一部分人去扩展口碑。在基本功能做好的情况下,着重差异化的产品设计。由差异化做为产品的定位,去获取新用户。

提供的是什么呢?是坚果吗?那只是一小部分,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提供某种「陪伴」,一个20出头的小女生可以通过消费三只松鼠这样的快时尚食品,拥有值得晒的生活内容,比如有大眼睛和松鼠面孔的包装盒,带有面孔和耳朵的封口夹,一封手写的明信片,以及各种各样的公仔与手办,等等。当用户打开包装后就被一串带有惊喜的小周边俘获,这些产品满足了用户陪伴的需要。三只松鼠设计了全套这样的周边产品,再通过独有的「主人」文化让他们和年轻用户产生情感沟通的感受,最后的目标就是让对方,迫不及待地先晒出包裹里的小道具。


在这个方面,一些淘宝店主做得非常好。我有了女儿之后,后经常在网上购买一些母婴用品。基本上每一次买东西店家都会送一双小袜子,同时也会附上一个信。信上面会写上一些育儿经验,产品使用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店家的微信等内容,让人感觉到买卖之间除了金钱关系,还有一些人文的关怀。经常网购的人群可能体验会更深刻。

 结:在做产品的时候,除了功能设计,还需要注入情感互动。让用户使用产品的时候不会觉得很冰冷,也是我们常说的将产品拟人化、人格化。将产品具象成某一种性格或者特质的人,以这个“人”的形象来面对用户,与用户进行交流,从而达到与用户产生共鸣的目的。具体一点来说,在一些产品的包装上,常用的方式是通过一两句心灵鸡汤来击中用户柔软的心底。特别是女性类的产品,在这些细节方面“讨好”和“收买”用户很有效。

宜家家居,就是装修类简约风格的代表,针对于小户型的设计,宜家把简洁和空间利用做到了极致。特点集中在:线条简洁、造型清新。宜家设计风格家具在每个设计的空间里,都具有重复利用和整齐规划等特点。这样的宜家风格家具不仅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需要,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风格多彩了。


重点说说无印良品,MUJI是无印良品品牌的名称,无印良品是一个日本杂货品牌,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产品类别从铅笔、笔记本、食品到厨房的基本用具都有。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极简。它的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在商品开发中,无印良品对设计、原材料、价格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例如服装类要严格遵守无花纹、格纹、条纹等设计原则,颜色上只使用黑白相间、褐色、蓝色等,无论当年的流行色多么受欢迎,也决不超出设计原则去开发商品。


为了环保和消费者健康,无印良品规定许多材料不得使用,如PVC、特氟隆、甜菊、山梨酸等。在包装上,其样式也多采用透明和半透明,尽量从简。由于对环保再生材料的重视和将包装简化到最基本状态,无印良品也赢得了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拥护。此外,无印良品从不进行商业广告宣传,就如木内正夫所说:“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吸取了顶尖设计师的想法以及前卫的概念,这就起到了优秀广告的作用。我们生产的产品被不同消费群体所接受,这也为我们起到了宣传作用。”

 结:产品的包装是最能体现这种极设计风格的。最被大家接触到的是苹果的系统产品包装。小米的总设计师黎万强就深受MUJI的影响,这种风格也延续到了小米的产品包装上。为什么我们之前很多的产品,恨不得把所有的产品特性都印在包装上?(如果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找一下“椰树牌”椰汁的产品包装,包装上的内容多到令人发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对产品的不自信,于是希望在包装上体现出自己的各种“好”来。现在这个时代,自己说好对于用户来说是无感的,没有必要再做自我的强调。

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变化非常迅猛,因此企业的竞争大部分都不是来自于同行业的。 “互联网+”的精髓之一,就是跨界。互联网+金融造就了当下P2P的乱象,但也是改善了金融市场;互联网+医疗开创了医疗体验的新方向;互联网+餐饮改变了餐饮消费的新习惯;互联网+传统制造形成了工业4.0下的新机遇。


尤其是租车业的环境,因为Uber的出现,使这个行业产生了颠覆。而原来在银行业,四大行的交易环境非常舒适,而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后,他们都开始紧张。因为互联网企业引领的技术创新,可能很快会破坏到银行业原有的生态环境。

 结:在目前的环境里,各位可以感受得到,因为跨界竞争的出现,消费者对每个行业的需求、期待越来越高。他所需要的体验,是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他的需求,既满足个性化,又要求容易使用,并且是让消费者能够主导服务。不仅如此,这种服务还必须是全天侯无假日的。在很多行业里,很多企业因为已经占领了市场,于是认为自己的模式很好,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消费者就得接受什么。但是现在,因为跨界竞争,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越来越高,比如手机市场,原来的品牌只有几个,但是现在,手机越来越平价,功能越来越多,传统的手机市场被颠覆了,电视市场也被颠覆了,用车市场也被颠覆了……是消费者在引领着供给的变化。

什么是极致的用户体验?  还是罗胖,他在2017年的跨年演讲中提出,极致体验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很高,算法很复杂,跨业整合的年度较高,产品生产的不良率较高…….等等这些,用户不想管,也不想知道,你只要让我整体用起来方便、用的时候没有挫折感、心情很愉悦,而且还可以获得满足感或者成就感就好了。

IBM早年将个人PC部分整体卖给了联想,同时提出了“IBM就是服务“的品牌理念。IBM提前预知到,硬件产品的竞争会长期陷于价格战中,但如果推崇服务,则是可以体现高溢价的。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殃及计算机、通讯等行业,到2002年第一季度,IBM已经连续第三季度出现利润及营收下滑。随后,2002年IBM进行第二次转型,被称为“随需应变”战略。向客户提供对方的需求的任意解决方案,包括整合有IBM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在内的产品和合作伙伴的产品。我也观察到,现在的趋势是硬件产品软件化,软件产品服务化。硬件产品配置再高,接口再丰富,还是需要软件产品来体现价值;软件产品功能再多再好用,都是服务于用户特定的使用场景的,需要突显服务的价值。因为只是服务的价值才是用户真正能感知到的,也才会为服务掏腰包。

来,抛个问题给大家:为什么朋友圈里健身的人越来越多?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因为常理上,我们的父母辈更关注健康和锻炼,但如今在朋友圈里挥汗如雨,晒着各种里程圈圈的却大都是年轻人。在以瘦为美,鼓励健身的口号里,掩盖的是对身材走样群体的歧视。因为「一个连自己身材都控制不了的人,注定一辈子一事无成」而「自律给我自由」才是当下健身成了都市中产阶级自我标榜的新宗教,也形成了全新的运动市场。

这就要回归一个问题,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健身?是为了身体健康吗?最新的调查数据并不这么认为,给出的答案却很简单:是为了达到某种社交展示。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经过训练的身体,一方面是某种参与感,赢得更多人的关注,更深一层,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古老的祖先,想象一下,千百年前,拥有强壮身形的智人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繁衍机会。所以对于那些追求八块腹肌,与马甲线蜜桃臀的男男女女来说,自己的身体就是他们最大的社交标签和求偶红利,所以,也就不难理解A4腰、I6腿、「反手摸肚脐」等活动走红背后的秘密了。

假设一个场景,经过艰苦卓绝的健身训练,你终于拥有了八块腹肌和传说中的狗公腰,连健身房里的妹子都偷偷瞄你。穿衣显瘦,脱衣有肉,已经不再是你的追求,不晒一晒简直没有天理,但赤裸的照片会让你在圈内收获「暴露狂」的标签,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件更加粗犷、紧致、富含荷尔蒙和侵略性的紧身衣,凸显你运动中肌肉紧致的身材,又不会显得太突兀。所以,一家升级之后的健身房,光线一定要适合自拍;健身服一定要预留可以放手机的位置方便随时自拍;健身器材上也最好可以有进行自拍的设备。这样的健身房,一定很多人喜欢。


  性价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消费升级中,拔高的是传统的参照物。既然要比较,就要突出“可比较性”。“可比较性”是指用户是否能够清晰地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属性(比如参数的描述),以此来降低用户最终的选择成本。奢侈品为了划分阶级,一般都会想办法降低可比较性;而高档品则需要提高产品的可比较性,让消费者可以更明显感受到它带来的实际价值。高档品不是求异求稀缺,而是追求实实在在的性能体验提升。奢侈品的本质是满足人区分阶级的需要,而高档品则是努力工作的馈赠。高档品则往往是质量和体验的提升,为了吸引消费者,反而要提高可对比性,让消费者可以很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哇,多了这么多功能,看来多花300块是值的。” 否则如果故弄玄虚的话,消费者反而会因为不清楚高价带来的价值,而放弃购买。

最   后:精明的线下商家,在这一波消费升级大潮来临之时,纷纷升级自己的硬件、软件和服务;细心的你,也应该升级升级自己的产品思维了。 

 如果你看得不过瘾,还有我的这几篇文章值得一看。


老猎人(不是猎头):PMCAFF早期会员,《启示录:打造用户喜欢的产品》译者之一,电商、智能硬件产品经理,现从事智能电视方面的产品工作,软件硬件都搞,爱折腾,爱码字。微信公众号:老猎人来了  更多文章等你来踩 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本文由PMCAFF会员  原创发布于PMCAFF产品社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店铺货品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