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这道题的公式是什么?能不能说说

最近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暴出一道几何题,上周五半夜很晚了,老板发给我,问我一分钟以内能不能解得出,我当时在洗澡,回来看到这个题时已经过了二十分钟了。所以我失败了。


说实话,我一分钟真的解不出。虽然我知道怎么算,但要计算弓形面积,得不断通过辅助线的方式用圆面积公式,勾股定理这种简单数学去逐步组合求解,涉及到大量的四则混合运算,开方,反三角函数查表计算等等,这对于我而言,从小学开始就不擅长。

先不管这是不是真的小学六年级的题,仅从题目本身来看,挺好玩的。说说我的思路吧。

这其实是一个组合几何问题,小学生能理解的方法就是 用一些已知的或者容易计算的图形面积或者它们的面积之和,减去另外一些这样的图形的面积或者它们的面积之和,我是这么算的:

但这虽然是小学生能理解的,但好像小学没有学过反三角函数,反正我当时没有学过,不过无所谓,多记忆几个公式和套路而已。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结束。我在想,如果找一个三岁的孩子,或者穿越到几万年以前找一个野人,不引入“面积”的概念,只问他们 “阴影部分有多大?” 我在思考他们会怎么回答。要知道,他们可不懂什么三角形面积公式,圆面积公式,更不知道π \piπ,三角函数的存在…

我的意思是说,返璞归真地解这个题,应该怎么解。

我试着忘掉一些被灌输的知识,把自己想象成三岁的孩子,或者一个不掌握任何知识只会使用劳力工具的野人,或者说,我让疯子把这个问题问问小学二年级的小小:

在等她作答的同时,我先来自己算一下。

假设我已知了那个外围长方形的大小,求阴影部分大小时,我会拿一张有重量的纸或者泥巴,割成和长方形一样大小的形状,然后将纸张或者泥巴其割成非常小的方块,将这些小方块拼在阴影部分,直到恰好覆盖掉它,如果边缘有毛刺,我会将小方块剪的更小,或者剪成三角形什么的。
拼接覆盖完成后,拿这部分小块来称重,和原来整体的重量一比,这个比例和面积的比例是一致的。
哈哈,没有用任何公式,就用了个比例,除法。简而言之, 求面积的本质操作就是一块一块地数数。如果你抬杠说什么野人不会除法,野人没有称重的概念,我这里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畅想了一下:
我想表达的仅仅是,通过这种蛮力式的求解方式,野人从这些简单的 step by step,简单的 Howto 中总结经验和规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文明!

人们逐渐发现了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种图形是非常规则的,于是便归纳总结除了它们的计算面积的公式,作为工具箱里的新工具,以便日后重用,类似的,再往后几千年,人们发现了π \piπ。

在文明进化的道路上,人们不再通过 数数 来算面积,而是通过 组合简单规则图形的方式,用“现成的公式” 来计算面积。我上面最开始列出的 标准解法 就是这种方式,即 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相加再减另外几个简单图形面积, 这种方法成型于 公元前300年, 人类文明的小学阶段。

现如今,人类文明可能还没有进入大学阶段,但我个人却是经历了大学阶段,我的工具箱里应该有比 组合几何 更加 先进 的工具才对。

其实很简单,用积分求面积啊!圆的曲线方程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取一个区间即可:

所以,最终的答案就是:

和使用规则图形面积组合求解相比,使用定积分的方式显然更加简单,但是要知道这无非也就是另一个工具罢了,和组合几何图形面积的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

重要的是,我们来反思一下这些工具是怎么得到的。笼统一点说来自于人们的两个能力:

对经验的总结和自省能力;
中国人可能对前者掌握的强一些,所以出现了很多工程上的创举或者说Trick,比如用一些非常巧妙的机关来算计很难的问题,比如算π \piπ。相反,西方地中海文化圈可能更偏向于逻辑推理和抽象能力,所以出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微积分等现代数学。不管怎样,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至少在当前阶段,基于AI的计算机是不可能掌握的。

那么除了上面介绍的两种方法,我们的计算机会怎么做这个题呢?

千万不要把公式输入进去然后让计算机迅速出答案就以为这是计算机的方法,其实公式是你告诉它的。

不需要公式的话,看看计算机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解题。

说白了,计算机的方法就是我们原始野人祖先们使用的方法,如果计算机没有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自省的能力,它将永远采用这种方式。它会具体怎么操作呢?

很简单,就是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去数数。

计算机在不断地进行二元判断,傻傻地回答 “计入” 还是 “不计入” ,最后遍历一遍后,数总数。当然,你可以用各种所谓的时间复杂度更低的优化算法,但万变不离其宗。

挺有趣的一道题,就记录到这里吧,下着雨很恰意,今天很冷了,我还是短袖裤衩,总是有人不断给我问候,看来明天要穿长裤了。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自主练习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4的减法

  教学目标:在学生理解4的组成及初步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能真确地计算4以内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实物、磁性贴片。

  2. 看图写算式: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4的加法,我们已经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等于4用加法计算,那么从4里面去掉一个数,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1. 教学“4-1=3”(在磁性黑板上贴图演示计算过程)

  (1) 贴出4只蝴蝶,边贴边让学生数数,师问:“一共有几只蝴蝶”?

  (2) 教师拿走一只,问:飞走了几只蝴蝶?板书:“1”

  (3) 还剩几只蝴蝶?即从4只蝴蝶里去掉一只,还剩几只?(看图回答)

  (4) 列式计算: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1中间添上什么符号?(-号)

  小结:从4只蝴蝶里面去掉1只,还剩3只。

  (5) 齐读算式:4-1=3

  2. 教学4-3=1(在磁性黑板上贴图演示计算过程)

  (1)、贴出4只蝴蝶,边贴边让学生数数,师问:“一共有几只蝴蝶”?

  (2)、教师拿走3只,问:飞走了几只蝴蝶?板书:“3”

  (3)、还剩几只蝴蝶?即从4只蝴蝶里去掉3只,还剩几只?(看图回答)

  (4)、列式计算: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3中间添上什么符号?(-号)

  小结:从4只蝴蝶里面去掉3只,还剩1只。

  (5)、齐读算式:4-1=3

  请4名优秀生演示4-2的过程:

  (1)、请4名学生排队,师问:“教室里有几个学生”?学生回答后,师板书“4”。

  (2)、走出去2个学生,师问:“出去几个学生”?然后板书“2”

  (3)、师问:“教室里还剩几个学生”?即从4个学生里去掉2,个学生,还剩几个?

  (4)、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2中间添上什么符号?

  (5)、齐读算式:

  2、 请一名学生板演(用磁性贴片:“汽车”演示)

  3、 请大家齐动手摆一摆。(用学具盒)

  4、 想一想。(请学生填空,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六、 教师小结(略)

  布置作业:一课一练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

  2、能运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掌握加法笔算的对位方法,掌握运算顺序。

  理解“对位”的道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我们之前就学过的一个知识,就是十以内的加法。

  教师随机说出十以内的加法,同学快速说出答案。这样经过大约五分钟的反复练习,使同学对之前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进行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1页,看这幅图。

  通过观察图画,组织学生讨论从图画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师:大家再翻到课本的第12页,看例题1。

  在学生看题的同时,板书:“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有用的数据。

  师: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个题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35+2=。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列出了算式,怎么计算呢,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 同学们积极发言,教师点评,总结不同的算法。

  师:很好,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列竖式计算,大家看黑板。

  师:我们首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书上的图,大家讨论一下怎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

  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重点突出在数小棒的方法中,将整十的和不足十的零散小棒分开计算。

  师:现在我们学习怎样写竖式,其实就是把数小棒的方法用数字表示出来。大家看黑板。

  师:大家看黑板,看看这个竖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归纳出加法竖式的几个特点:一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二是加号和横线缺一不可,加号表示加法,而横线是把加数与和分隔开来。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竖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怎样计算。

  边板书边讲解:从个位开始加,将上下两个数的个位加起来,写在横线下,然后再加十位,和写在横线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计算过程理解加法竖式的运算方法。注意强调竖式的计算应从个位加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得出的和也应该与加数各位对齐。

  在讲解例题结束后,再次强调和总结不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范。

  师:现在大家都应该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了,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上来完成做一做的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都有没有学会,看一看我们能不能把新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请五位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强调:列竖式、注意书写规范、计算正确。

  对五位同学做的进行点评,好的予以表扬,不好的指出错在了哪里,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书写规范。

  师:请大家看课本13页的例题2。

  板书:“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教师引导同学分析题意,找出有用数据,并列式。 板书算式:35+32=。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只是我们之前算的都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一位数,现在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该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竖式计算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列竖式计算的情况,总结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着重强调几点:各位对齐、加号与横线、从个位加起。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也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了,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算做一做的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根据同学做的情况进行讲评。再次强调不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后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因此,第二种算法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比较简便.(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算法)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乘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得出结果.如果把后两个因数相乘,正好是10,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算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

  1.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2.组织学生讨论:

  口算不容易算出结果,我们可以把16改写成哪两个一位数相乘?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第二种方法把它改写成 或 哪种简便?(显然前者简便,因此我们采用前一种.)

  (1)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2)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教师明确:我们要有目的地把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使第一个一位数与被乘数相乘时得整十.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注意检查: 这题是否按原题直接依次计算,比较简便.

  2.同学们乘汽车去参观博物馆.每辆汽车坐45人,用3辆汽车送了2次才把所有的同学送走.去参观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3.商店运回1500千克水果糖,每10千克装一袋,每10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答)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哪些简算方法吗?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2.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使学生了解多种乘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2.通过挑选较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口述简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计算1625有多少种简便算法?哪种方法更好?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口述简算过程.教师同时记录.

  3.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选出比较简单的一(几)种方法.

  =(10+6)25

  =(164)(254)

  =(44)(55)

  =(45)(45)

  =(20-4)25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的:(一)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用纸皮剪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你们看,(屏幕出示三个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那谁来说说看,哪个三角大?哪个三角小?(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一)好,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样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方格纸,请你数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小结:通过数方格,我们得到了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因此,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那你们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方便吗?既不方便,又不精确。

  像一块大的三角形土地,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你真聪明

  师: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研究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张老师把这一张长方形纸这样对折,对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那么,折出的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呢?(老师把它剪开,重叠)我们会发现这2个直角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

  (二)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拿出给你们准备的2个直角三角形 、2个钝角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叠起来,发现什么?(重合)说明了什么?(2个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2个……)

  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1、先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拼看?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吗?我们只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我们就请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来演示,说说你是怎样拼的?(同学演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脑是怎样清楚地操作的?

  2、看清楚了吗?好,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想一想,能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开始操作,同桌可互相说说我是怎样拼的?分别请2个同学上台演示。(能吗?)说得真好

  3、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谁能把这句话再概括一下,也就是,只要是(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齐读 回答真好

  4、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1、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开始观察,观察好,同桌互相交流,后回答,屏幕演示。

  反馈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5、翻书P76,填充,齐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字母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表示什么意思

  (三)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计算,注意千万不能忘记÷2,下面就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出示“想一想”:学生读要求,个别回答,校正,一样的举手,不一样的举手。

  2、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物体表面是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例:求的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请同学们做在自备本上。

  3、同学们做得真认真,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有没有掌握今天所学的知识。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出涂黄色部分的面积。

  2、判断,说明理由:(请用手势表示)

  2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底是6cm,高是3cm,面积是18cm。

  三角形底是8分米,高是40cm,面积是16平方分米。

  三角形底是9米,高是4米,面积是18米。

  从以上练习,你认为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2

  下列哪个三角形是4×3÷2=6平方cm。

  小结:我们在做求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2.5分米,它的面积是( )

  小结:你认为在做作业时注意( )

  4、求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是4.2米,高是2米。

  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

  高是6米,高比底短2米。

  底是12米,高是底的一半。

  四、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们在计算它的面积时一定要注意别忘了÷2。

  你们知道吗,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论述了“圭田术日,半广的乘正从”我们的祖先老早就研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三角形的土地 一半 底 高

  学了这些知识,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了?或有什么想法问老师的?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3、通过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观察比较,归纳整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课前活动,集中注意

  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做动作。如:举起右手,指指眼睛,点点嘴巴2、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2、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学习,好吗?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身体各部分器官,用动手、动眼、动口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二、运动感官,学习新课

  1、动动你的眼睛,找一找(第1题)

  (1)、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2)、找一找,这些算式的非列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你能很快找到差是7、8、9的算式吗?说一说。

  2、动动你的嘴巴,说说写写(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2)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3)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

  3、动动你的手,算算写写(第2题)

  (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5、动动你的脑子,想想算算

  (1)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2)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3)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学生书写得数。

  (4)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C: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1)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2)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口头列算式解答。

  D: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

  (1)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

  (2)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3)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各感觉的主动参与,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融合在活动中。)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教材90-92页例5-6和课堂活动

  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活动,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养成珍惜时间 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1、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2、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3、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1、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几时、几时半了,下面钟表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认?同桌交流

  4、教师小结:时针超过了几格,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在认时间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 教师:出示例6图,学生认时间

  2、看,小熊还等大家来帮他们写一写,你会吗?

  3、抽学生板书,并说方法

  先写几时,再写:,再在:的后面写几分,几分要占两位

  注意:不是冒号,要写在中间

  5、书91页,学生练习

  1、出示时间,学生边说边拨

  3、帮助动物纠正错误

  课堂活动3题,学生仔细观察,有错误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说?

  4、联系生活实际,估计时间表

  你们喜欢看那些电视节目?

  这些节目在什么时间播出,请你填写节目时间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相关文章:

两年前刚开这个公众号的时候,我写了一篇 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框架思维,当初曾经 5w 多浏览了,这对于一篇纯技术文来说是很牛逼的数据。

这两年在我本人一直刷题,思考和写公众号的过程中,我对算法的了解也是在逐步加深,所以明天再写一篇,把我这两年的教训和思考稀释成 4000 字,分享给大家。

本文次要有两局部,一是谈我对算法实质的了解,二是概括各种罕用的算法。全文没有什么硬核的代码,都是我的经验之谈,兴许没有如许高大上,但必定能帮你少走弯路,更透彻地了解和把握算法。

另外,本文蕴含大量历史文章链接,联合本文浏览历史文章兴许能够更快造就出学习算法的框架思维和常识体系。

如果要让我一句话总结,我想说算法的实质就是「穷举」

这么说必定有人要反驳了,真的所有算法问题的实质都是穷举吗?没有一个例外吗?

例外必定是有的,比方前几天我还发了 一行代码就能解决的算法题,这些题目都是通过观察,发现法则,而后找到最优解法。

再比方数学相干的算法,很多都是数学推论,而后用编程的模式体现进去了,所以它实质是数学,不是计算机算法。

从计算机算法的角度,联合咱们大多数人的需要,这种秀智商的纯技巧题目相对占多数,尽管很容易让人大呼精妙,但不能提炼出思考算法题的通用思维,真正通用的思维反而大道至简,就是穷举。

我记得本人一开始学习算法的时候,也感觉算法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货色,每见到一道题,就想着能不能推导出一个什么数学公式,啪的一下就能把答案算进去。

比方你和一个没学过(计算机)算法的人说你写了个计算排列组合的算法,他大略认为你创造了一个公式,能够间接算出所有排列组合。但实际上呢?没什么高大上的公式,前文 回溯算法秒杀排列组合子集问题 写了,还是得用回溯算法暴力穷举。

对计算机算法的误会兴许是以前学数学留下的「后遗症」,数学题个别都是你仔细观察,找几何关系,列方程,而后算出答案。如果说你须要进行大规模穷举来寻找答案,那大概率是你的解题思路出问题了。

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恰恰相反,有没有什么数学公式就交给你们人类去推导吧,但如果推导不进去,那就穷举呗,反正只有复杂度容许,没有什么答案是穷举不进去的。

技术岗口试面试考的那些算法题,求个最大值最小值什么的,你怎么求?必须得把所有可行解穷举进去能力找到最值对吧,说白了不就这么点事儿么。

「穷举」具体来说能够分为两点,看到一道算法题,能够从这两个维度去思考

不同类型的题目,难点是不同的,有的题目难在「如何穷举」,有的题目难在「如何聪慧地穷举」。

什么算法的难点在「如何穷举」呢?个别是递归类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动静布局系列问题

前文 动静布局外围套路 论述了动静布局系列问题的外围原理,无非就是先写出暴力穷举解法(状态转移方程),加个备忘录就成自顶向下的动静布局解法了,再改一改就成自底向上的迭代解法了,动静布局的降维打击 里也讲过如何剖析优化动静布局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上述过程就是在一直优化算法的工夫、空间复杂度,也就是所谓「如何聪慧地穷举」,这些技巧一听就会了。但很多读者留言说明确了这些原理,遇到动静布局题目还是不会做,因为第一步的暴力解法都写不进去。

这很失常,因为动静布局类型的题目能够千奇百怪,找状态转移方程才是难点,所以才有了 动静规划设计办法:最长递增子序列 这篇文章,通知你递归穷举的外围是数学归纳法,明确函数的定义,而后利用这个定义写递归函数,就能够穷举出所有可行解。

什么算法的难点在「如何聪慧地穷举」呢?一些耳熟能详的非递归算法技巧,都能够归在这一类

比方前文 Union Find 并查集算法详解 通知你一种高效计算连通重量的技巧,实践上说,想判断两个节点是否连通,我用 DFS/BFS 暴力搜寻(穷举)必定能够做到,但人家 Union Find 算法硬是用数组模仿树结构,给你把连通性相干的操作复杂度给干到 O(1) 了。

这就属于聪慧地穷举,你学过就会用,没学过恐怕很难想出这种思路。

再比方贪婪算法技巧,前文 当老司机学会贪婪算法 就通知你,所谓贪婪算法就是在题目中发现一些法则(业余点叫贪婪抉择性质),使得你不必残缺穷举所有解就能够得出答案。

人家动静布局好歹是无冗余地穷举所有解,而后找一个最值,你贪婪算法可好,都不必穷举所有解就能够找到答案,所以前文 贪婪算法解决跳跃游戏 中贪婪算法的效率比动静布局还高。

再比方赫赫有名的 KMP 算法,你写个字符串暴力匹配算法很容易,但你创造个 KMP 算法试试?KMP 算法的实质是聪慧地缓存并复用一些信息,缩小了冗余计算,前文 KMP 字符匹配算法 就是应用状态机的思路实现的 KMP 算法。

上面我概括性地列举一些常见的算法技巧,供大家学习参考。

单链表常考的技巧就是双指针,前文 单链表六大技巧 全给你总结好了,这些技巧就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比方判断单链表是否成环,拍脑袋的暴力解是什么?就是用一个 HashSet 之类的数据结构来缓存走过的节点,遇到反复的就阐明有环对吧。但咱们用快慢指针能够防止应用额定的空间,这就是聪慧地穷举嘛。

当然,对于找链表中点这种问题,应用双指针技巧只是显示你学过这个技巧,和遍历两次链表的惯例解法从工夫空间复杂度的角度来说都是差不多的。

数组罕用的技巧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双指针相干的技巧,说白了是教你如何聪慧地进行穷举

首先说二分搜寻技巧,能够归为两端向核心的双指针。如果让你在数组中搜寻元素,一个 for 循环穷举必定能搞定对吧,但如果数组是有序的,二分搜寻不就是一种更聪慧的搜寻形式么。

前文 二分搜寻框架详解 给你总结了二分搜寻代码模板,保障不会呈现搜寻边界的问题。前文 二分搜索算法使用 给你总结了二分搜寻相干题目的共性以及如何将二分搜寻思维使用到理论算法中。

相似的两端向核心的双指针技巧还无力扣上的 N 数之和系列问题,前文 一个函数秒杀所有 nSum 问题 讲了这些题目的共性,甭管几数之和,解法必定要穷举所有的数字组合,而后看看那个数字组合的和等于指标和嘛。比拟聪慧的形式是先排序,利用双指针技巧疾速计算结果。

再说说 滑动窗口算法技巧,典型的快慢双指针,快慢指针两头就是滑动的「窗口」,次要用于解决子串问题。

文中最小笼罩子串这道题,让你寻找蕴含特定字符的最短子串,惯例拍脑袋解法是什么?那必定是相似字符串暴力匹配算法,用嵌套 for 循环穷举呗,平方级的复杂度。

而滑动窗口技巧通知你不必这么麻烦,能够用快慢指针遍历一次就求出答案,这就是教你聪慧的穷举技巧。

然而,就如同二分搜寻只能使用在有序数组上一样,滑动窗口也是有其限度的,就是你必须明确的晓得什么时候应该扩充窗口,什么时候该膨胀窗口。

比方前文 最大子数组问题 面对的问题就没方法用滑动窗口,因为数组中的元素存在正数,扩充或放大窗口并不能保障窗口中的元素之和就会随着增大和减小,所以无奈应用滑动窗口技巧,只能用动静布局技巧穷举了。

还有回文串相干技巧,如果判断一个串是否是回文串,应用双指针从两端向核心查看,如果寻找回文子串,就从核心向两端扩散。前文 最长回文子串 应用了一种技巧同时解决了回文串长度为奇数或偶数的状况。

当然,寻找最长回文子串能够有更精妙的马拉车算法(Manacher 算法),不过,学习这个算法的性价比不高,没什么必要把握。

最初说说 前缀和技巧 和 差分数组技巧

如果频繁地让你计算子数组的和,每次用 for 循环去遍历必定没问题,但前缀和技巧预计算一个 preSum 数组,就能够防止循环。

相似的,如果频繁地让你对子数组进行增减操作,也能够每次用 for 循环去操作,但差分数组技巧保护一个 diff 数组,也能够防止循环。

数组链表的技巧差不多就这些了,都比拟固定,只有你都见过,使用进去的难度不算大,上面来说一说略微有些难度的算法。

老读者都晓得,二叉树的重要性我之前说了无数次,因为二叉树模型简直是所有高级算法的根底,尤其是那么多人说对递归的了解不到位,更应该好好刷二叉树相干题目。

我之前说过,二叉树题目的递归解法能够分两类思路,第一类是遍历一遍二叉树得出答案,第二类是通过合成问题计算出答案,这两类思路别离对应着 回溯算法外围框架 和 动静布局外围框架

什么叫通过遍历一遍二叉树得出答案

就比如说计算二叉树最大深度这个问题让你实现 maxDepth 这个函数,你这样写代码齐全没问题:

这个逻辑就是用 traverse 函数遍历了一遍二叉树的所有节点,保护 depth 变量,在叶子节点的时候更新最大深度。

你看这段代码,有没有感觉很相熟?能不能和回溯算法的代码模板对应上?

不信你照着 回溯算法外围框架 中全排列问题的代码比照下:

/* 主函数,输出一组不反复的数字,返回它们的全排列 */ // 穷举完一个全排列 // 前序遍历地位做抉择 // 后序遍历地位勾销抉择

前文讲回溯算法的时候就通知你回溯算法实质就是遍历一棵多叉树,连代码实现都一模一样有没有?

而且我之前常常说,回溯算法尽管简略粗犷效率低,但特地有用,因为如果你对一道题机关用尽,回溯算法起码能帮你写一个暴力解捞点分对吧。

那什么叫通过合成问题计算答案

同样是计算二叉树最大深度这个问题,你也能够写出上面这样的解法:

// 定义:输出根节点,返回这棵二叉树的最大深度
 // 递归计算左右子树的最大深度
 // 整棵树的最大深度
 
你看这段代码,有没有感觉很相熟?有没有感觉有点动静布局解法代码的模式?


不信你看 动静布局外围框架 中凑零钱问题的暴力穷举解法:

// 定义:输出金额 amount,返回凑出 amount 的起码硬币个数
 
这个暴力解法加个 memo 备忘录就是自顶向下的动静布局解法,你对照二叉树最大深度的解法代码,有没有发现很像?


如果你感触到最大深度这个问题两种解法的区别,那就趁热打铁,我问你,二叉树的前序遍历怎么写


我置信大家都会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毫不犹豫就能够写出上面这段代码:


然而,你联合下面说到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二叉树的遍历是否也能够通过合成问题的思路解决呢?


咱们前文 手把手刷二叉树(第二期) 说过前中后序遍历后果的特点:


你留神前序遍历的后果,根节点的值在第一位,前面接着左子树的前序遍历后果,最初接着右子树的前序遍历后果


有没有领会出点什么来?其实齐全能够重写前序遍历代码,用合成问题的模式写进去,防止内部变量和辅助函数:

// 定义:输出一棵二叉树的根节点,返回这棵树的前序遍历后果
 // 前面接着左子树的前序遍历后果
 // 最初接着右子树的前序遍历后果
 
你看,这就是用合成问题的思维模式写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如果写中序和后序遍历也是相似的。


当然,动静布局系列问题有「最优子结构」和「重叠子问题」两个个性,而且大多是让你求最值的。很多算法尽管不属于动静布局,但也合乎合成问题的思维模式。


比方 分治算法详解 中说到的运算表达式优先级问题,其外围仍然是大问题分解成子问题,只不过没有重叠子问题,不能用备忘录去优化效率罢了。


当然,除了动归、回溯(DFS)、分治,还有一个罕用算法就是 BFS 了,前文 BFS 算法外围框架 就是依据上面这段二叉树的层序遍历代码改装进去的:

// 输出一棵二叉树的根节点,层序遍历这棵二叉树
 // 从上到下遍历二叉树的每一层
 // 从左到右遍历每一层的每个节点
 
更进一步,图论相干的算法也是二叉树算法的连续


比方 图论根底 和 环判断和拓扑排序 就用到了 DFS 算法;再比方 Dijkstra 算法模板,就是革新版 BFS 算法加上一个相似 dp table 的数组。


好了,说的差不多了,上述这些算法的实质都是穷举二(多)叉树,有机会的话通过剪枝或者备忘录的形式缩小冗余计算,提高效率,就这么点事儿。

 
上周在视频号直播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什么刷题形式是正确的,我说正确的刷题形式应该是刷一道题能取得刷十道题的成果,不然力扣当初 2000 道题目,你都打算刷完么?
那么怎么做到呢?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框架思维 说了,要有框架思维,学会提炼重点,一个算法技巧能够包装出一百道题,如果你能一眼看穿它的实质,那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刷了嘛。
同时,在做题的时候要思考,联想,进而造就触类旁通的能力。
前文 Dijkstra 算法模板 并不是真的是让你去背代码模板,不然的话间接甩出来那一段代码不就行了,我从层序遍历讲到 BFS 讲到 Dijkstra,说这么多废话干什么?
说到底我还是心愿爱思考的读者能造就出成体系的算法思维,最好能爱上算法,而不是单纯地看题解去做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本文就到这里吧,算法真的没啥难的,只有有心,谁都能够学好。分享是一种美德,如果本文对你有启发,欢送分享给须要的敌人。
_____________

查看更多优质算法文章 点击我的头像,手把手带你刷力扣,致力于把算法讲清楚!我的 算法教程 曾经取得 90k star,欢送点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奇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