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排在斑马英语第8套免费的后面第几位

十大最奇特杂交动物排行榜,狮虎兽上榜,在人类中,辨别来自不同种族的怙恃独特生下的孩子被称为混血儿,而在植物王国中,也着有一个非凡的群体,它们的怙恃来自不同的种属,这个群体也便是所谓的植物混血儿,上面就让咱们一块儿来瞅瞅十大最奇异杂交植物排行榜吧!

十大最奇异杂交植物排行榜

  蓝鲸的体长能达30多米,全身灰蓝色,骨部有淡色花纹。每2~3年繁殖一胎,妊娠期10~11个月,蓝鲸的幼仔是世界上最大的“宝宝”,它一出生就有大象那么重。它以富含脂肪的母乳为食,每天需要进食100升以上的母乳。幼鲸在8~9个月断奶,那时它的体长已超过16米了。蓝鲸是迄今为止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动物。光是它的尾部叶片就有大约足球场的球门那么宽,并且,它喷起的水柱不低于3层楼那么高,也正是由于有水支撑其巨大的体重,它们才能长这么大。

  鲸目须鲸科,是现存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最高记录是3200厘米,1头2710厘米的雌性体重为136400千克。背鳍小,高约33厘米,须板及须毛黑色。每侧有须板300~400枚,多数为320~330枚。全身灰蓝色,背部有淡色花纹。每2~3年繁殖1胎,妊娠期10~11个月,初生鲸体长约700~800厘米,体重2000千克。产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海域。我国海域极为稀少,黄海和南海曾有记录。

  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一般潜水不超过100米,但有些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喷出的水柱可高达9.1米。一般单独活动或2~3只集成小群。由于蓝鲸的经济价值很高而遭到人类的滥捕滥猎,目前数量锐减,世界上已全面禁止捕猎。

  在所有动物中,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进行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以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蓝鲸甚偏食,几乎完全以磷虾为食,所以蓝鲸的分布仅限于磷虾多的海域。生活在南极海域的蓝鲸,别看它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但喉咙却异常狭窄,只能吞下比手指头还小的鱼类。当它们张开嘴时可吞进6吨的海水,嘴巴一闭,海水就被挤出来,而食物则被密实的鲸须筛留到嘴里了。它的胃里可容纳2吨重的磷虾。

  蓝鲸别名“剃刀鲸”,中国海域极为稀少,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一般潜水不超过100米,但有些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喷出的水柱可高达9.1米。

  许多人都知道,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可是它究竟有多大?众说不一。据一份确切的资料记载,最大的一头蓝鲸体长达34米,重约170吨。3头这样大的鲸就可辅满百米长的跑道。如果用载重量为4吨的卡车拖拉这头蓝鲸。那么就需要42辆半。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50米;一根舌头就有3米多厚、3吨多重,几乎相当于一头大象的体重;身体内某些血管,粗得足以容纳一个儿童;它的心脏有半吨重,脏壁有60多厘米厚,血液循环最多达8吨;阴茎有3米多长,其睾丸重达45千克。尽管蓝鲸的个头大得惊人,但是它有着流线型的身体,因而能在水中载沉载浮,显得十分自由。

  蓝鲸不仅个头巨大,而且力气也大得惊人。一头蓝鲸以28千米每时的速度前进,可以产生125万瓦的功率,相当于一辆火车头的拉力。它能拖拉着58.8万瓦的机船,向前游动,甚至在机船倒开的情况下,仍能以7千米~13千米每时的速度跑几个小时。蓝鲸的寿命为20~30年。

  有蹄类动物是那些以植物为食并长有蹄子的哺乳动物的泛称。它们通常用趾尖行走,足趾顶端长有坚硬的蹄,由结构蛋白和角蛋白构成。有蹄类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有适应咀嚼和研磨植物的牙齿、能将大量植物转化为滋养物的消化道以及在硬地上奔跑的四肢和脚。此外,很多种类头上有角,作为自卫武器。

  极蹄目动物中趾的个数为奇数个,每只脚上有一个或三个脚趾。如:马、螺、驴、马来貘和犀牛等。

  奇蹄目马科,为马和驴的种间杂交种、主要供役用。由公驴和母马生的杂种为马骡,又称骡。体形偏似马,叫声似驴。体形较大,颈部鬃毛:尾毛及耳长介于马和驴之间。蹄小,踵高而坚实,四肢筋腱强韧,背、肩及四肢中部常有暗色条纹。一般无生育能力。

  奇蹄目貘科,是4种貘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具能伸缩的长鼻,尾短,皮肤厚,毛少。前足4指,后足3趾。头部、肩部、臀部和四肢均为黑色,身体中部和后部均为白色,整体黑白分明。妊娠期390~400天,每胎产1仔,寿命约30年。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

  有蹄目动物中趾的个数为偶数个,每只脚上有二个或四个脚趾。如:猪、河马、骆驼、鹿、牛和羚羊等。

  偶蹄目鼷鹿科,是4种鼷鹿中体形最小的一种,也是最小的偶蹄目动物。上体毛色黄褐色,下颌、喉有白色纵行条纹,胸腹部为白色。两性均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四肢细长,主蹄尖窄。妊娠期140~177天,通常每胎产1仔,偶产2仔,幼仔出生后半小时就能站立活动。我国仅产小鼷鹿1种,分布于云南,已濒于灭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麝科,雄性上犬齿呈獠牙状,露于唇外。头小,眼大,耳长而直立。全身暗棕色,背、腹及臀部有4或5纵行肉桂色斑点。下颌白色。颈下侧有2条白色带纹延伸至腋下。体毛粗而厚密。尾短而不外露。两性均无角,雄性外生殖器处有香腺。妊娠期6个月,多在5~6月产仔。每胎产1~3仔。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鹿科,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鹿,体重408~635千克,肩高140~190厘米。吻部宽大下垂,雄性角巨大,分叉呈掌形,角长达180厘米,宽通常为120~150厘米。肩部有明显隆起的峰,全身体色棕褐色,没有斑点。每年9~10月发情,妊娠期225~237天,每胎产1~2仔。我国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牛科,系普通牛种,它是经高度选育而成的乳用品种。雄性体重820~1000千克,雄性体重500~820千克,世界上奶牛品种有近百个,其中最著名的大型品种为“黑白乳牛”,小型品种为“娟姗牛”。其他较著名的品种有“更赛牛”、“爱而夏”等。20世纪上半叶,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上述牛种,大多饲养于大城市,但以后仅剩下“黑白花牛”1个品种。经由黑白花牛与中国黄牛杂父,并对其后代的长期选育,已培养出中国的黑白花奶牛品种。

  偶蹄目牛科,在我国已知有6个亚种,形态特征和体形大小有较大的差异。通常体形大而粗壮,体背灰棕色或暗棕色,胸、腹部黄棕色,下腹部和鼠鼷部均为白色,臀部有白斑。雌雄性均有角,雄性角特别长大,长可达100厘米,最长可达170厘米,呈螺旋状弯曲,雌性的角小得多。妊娠期5个月左右,每胎产1仔,偶有2仔。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四川、陕西、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约在5000万年以前,马的祖先便出现了。经过演化,马的体形逐渐变大,而且开始在较为广阔的草原地带生活。原始的马有四趾,为了适应草原环境和使于奔跑,三趾逐渐退化,中趾进化成了坚硬的蹄。马的嗅觉和听觉非常灵敏,但视觉较差,它只能分辩出黄、绿、青、红等基本色。马的孕期一般是11个月,大多数在春天生下小马。初生的小马4~5个小时后就能自己站立起来行走。

  马和其他马类都有适于快速奔跑的特征。通常,马长长的脑袋上长有视野很开阔的眼睛。可以帮助它们在进食的时候发现敌人。强壮的身体上长着长长的脖子,上面覆盖着硬硬的鬃毛。每一条腿都十分修长,每只脚上长着一个蹄子。马类长着用来咬东西的大大的牙齿,和用来赶走苍蝇的尾巴。

  随着时间的流逝,马已从原来的每只脚4个脚趾进化成只有一个脚趾,最早的马是生活在5500万年前,北美的那种和狗差不多大小的哺乳动物,4个脚趾张开着,以防陷入地面,随着气候的变化,草地分布得越来越广,一些能快速奔跑的马类开始出现。随着脚骨和趾骨的减少,四肢变得更轻,可以使它们更快地奔跑,摆脱敌人。现代的马每一只脚上都只有一只蹄,保护着的脚趾。

  奇蹄目马科,体形及大小似家马,全身有黑白相同的斑纹,体侧横纹直达腹部。在臀部,宽的褐纹之间夹杂有浅棕色的狭纹,四肢及腿部的隐纹特别明显。尾端有黑色簇毛。颈鬃硬而直立,妊娠期345~390天,每胎产一驹,寿命可达20年。分布于南非北部至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地。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曾经生活过350多种野马,然而几经大自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缺乏远见的开发和对野马的捕杀,到如今野马已经灭绝了349个马种,仅余下一个野马种,这是绝对切合实际的“仅存”了。

  “仅存的”叫做蒙古野马,它产生于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流域和蒙古的科布多盆地。如此看来,我国也许是唯一在野外残存有野马的国家。

  野马的体格与家马相似,但形体略小。野马身高1.3公尺到1.4公尺,身长约2.2公尺至2.80公尺,尾长约40至60公分。这显然赶不上家马。但从比例上讲,野马的头要大得多,腿要粗壮得多。野马的颈鬃短而直立,家马的颈鬃长而向两侧纷披,野马没有额毛,家马有明显的额毛。以上这些区别,使得有动物学常识的人一眼就能区别出野马和家马来。

  野马的体毛呈土黄色至深褐色不一,脊背中央有一道黑褐色鬃毛,而腹部及四肢内侧则接近白色。野马的尾基部为短毛,而自尾根10余公分以下长着长长的尾毛。

  野马栖息在草原、丘陵和沙漠的多水草地带,喜欢群居。常常由一只雄性公马率领,一二十只结为一群,过着游牧式生活,逐水草而居。其主要食物为野草,在冬天食物缺乏时,它也会觅食积雪下的枯草和蘑菇。野马一昼夜约食用10~20公斤野草。很耐渴,且饮水量大,喝足一次水,能两三天不喝水,喝水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每年六月前后为交配期,雄性与雌性都会用因为争夺配偶而争斗。孕期为11个月,每胎产一只幼仔,幼仔落地后就会奔跑,约3至4年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0年。

  野马性情凶悍,听觉与嗅觉都很灵敏,反应机敏,又极善奔跑,因而人们很难接近它,更难捕获它。即使饲养在动物园中的野马,也是野性十足。常与隔栏的动物寻衅打斗,连饲养员喂食时都很

  犀牛是一种体积庞大,十分强壮的动物。它长着厚厚的皮肤,鼻子上长着独特的角质的角。犀牛这个名字就是从希腊文“长角的鼻子”演化而来,它们是食草动物,每只脚上都长着蹄子。犀牛共有5个种类:非洲的黑犀牛和白犀牛,亚洲的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大多数犀牛都是单独生活,而雄性白犀牛有时则和雌犀牛以及它们的后代生活在一起。

  犀牛长着一个大脑袋,脑袋上面,由于种类不同,长着一只或两只角。这只角并不是由骨头组成的,而是由角质的纤维构成。大多数犀牛长着粗糙、厚厚的皮肤,没有长毛。东南亚的苏门答腊犀牛是世界上最小的犀牛,已经十分罕见。它和其他犀牛不同,年轻的时候身上长有毛。

  吃嫩叶或吃草的动物

  犀牛一天必须吃大量的植物,来维持庞大身躯所需。犀牛家族包括两类:一类是吃嫩叶的犀牛,以树叶、水果、植物为食。另一类是吃草的犀牛,黑犀牛、苏门答腊犀牛、爪哇犀牛是吃嫩叶的。犀牛长着适于吃植物的上嘴唇。印度犀牛在吃树叶时,就会伸展开它的上嘴唇抓树叶,而吃草的时候,则会折拢起上嘴唇。

  由于没有长毛,犀牛的皮肤十分容易被太阳晒伤。生活在炎热的气候中,犀牛通常会被晒得滚烫,这时就需要躺在水塘中或在泥沼中打滚来降温。等到泥土在皮肤外面干了之后,就形成了隔热层,这样做还可以帮助犀牛弄走皮肤上的寄生虫。

  雄犀牛捍卫着自己的领土,保护着食物、水源和雌犀牛。它们用粪或尿来限定边界,一旦有入侵者出现,它们就会快速冲向它。和其他犀牛的冲突一般都可以比较平静地解决,如用角相互碰撞几下。但是有时候,要是真的打起来,则会导致犀牛自己受伤。

  犀牛在自然界中的天敌很少――但是人类和其他的犀牛都对它造成很大的威胁。它的角、厚厚的皮肤和庞大的身体,就是防御的武器。印度犀牛长着粗糙不平、布满褶皱的皮肤,可以像铠甲一样保护自己。

  居住地被破坏,以及人们对犀牛角的渴望都导致犀牛数量大量地减少。在亚洲,犀牛角可以用来制药,而在也门北部,犀牛角则用来制造剑柄。自然资源保护者为了保护犀牛,就在偷猎者捕获犀牛之前,把犀牛角给锯掉,这对犀牛来说是毫无痛苦的。

  非洲犀牛和犀鸟是一对不同寻常的合作伙伴。犀鸟会飞到犀牛身上,用扁平的嘴巴来捕捉犀牛皮肤上的扁蚤和寄生虫,当有危险出现的时候,它会发出尖叫声来提醒犀牛。作为回报,这种鸟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奇蹄目犀科,体形庞大,皮肤坚厚而粗糙。它虽名为黑犀,但全身体色并非纯黑,而是灰褐色。吻上生着两个由表皮形成的角,前角较长,有70~90厘米,后角短,最长不超过38厘米,颜色为棕灰泛白色。全年繁殖,孕期17个月,每胎产1仔,哺乳期2年。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北至苏丹东北部,西至尼日利亚东北部。

  黑犀别名“非洲双角犀”。体重达1000~1800千克。它的嗅觉十分灵敏,但视觉却十分迟钝。一般生活于茂盛多棘的灌木丛地带,喜过孤独生活,很少群居,偶尔有二三头一起活动。常在傍晚和清晨出来觅食,以植物的叶子和嫩枝为食。黑犀角是名贵的药材,也是名贵的工艺品原料。目前黑犀的数量急剧下降,我国已明令禁止犀牛角及其制品在我国销售。

  通常驴子比马小,但是耳朵却比马长。非洲野驴、亚洲野驴和蒙古野驴都习惯于生活在干旱地区。非洲野驴现在已经十分少见,它们生活在非洲东北部的岩石沙漠地区,但是它们的被驯服的后代――家驴却十分常见。

  奇蹄目马科,一般认为是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它与马的区别在于:体形较小,头大,耳长,无鬃毛,鬣毛稀短,尾毛少而稀短。毛色有灰、黑、青和棕4种,以灰色居多。腹部白色,与体侧暗色界限明显。春秋季都会发情,发情周期23天左右,妊娠期360天,每胎产1驹。世界各地都有饲养。

  驴的性情温顺,耐饥渴。胆怯而执拗,善走而不善奔跑,抗病力强。喜温带干燥气候,耐炎热,畏严寒。食量小,咀嚼细,叫声洪亮。涉水、渡河以及合群性能都不如马。驴在山区多用于骑乘和驮物,负重超过自身体重的20%~30%,日行30~50千米。平原地区则多用于耕地、拉车和拉磨等。

  历史上曾有过秦相赵高“

”的事,那是因为秦相赵想试试自己的同行们对自己的畏惧程度,还是一种故意粗心大意犯过“指驴为马”的错误。在我国的西北部的一些省分,有一些地名前冠以“野马”的地方,如野马山、野马渡、野马滩、野马大泉等等,据说都是由于分布着野马的缘故。其实先人们看到的都不是野马,而是野驴。因为野驴在形体上比较近似野马,他们就“误指野驴为马”了。

  野驴的体毛为沙黄色至深棕色,腹部为浅黄色,四肢内侧为白色。从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的背脊毛;头顶至背脊中部长着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侧长着近乎黑色的毛。野驴高90至150公分,体长2至2.4米,尾长50至90公分。体重在150至250公斤。从总体上看,蒙古野驴毛色略浅些,形体略小些。

  野驴喜欢结群生活,一般五六只、七八只不等,也有上百头结群在一起的,大约五六十年前,我国野外考察队员还发现过上千头野驴结群迁移的壮观场面。在结群走动时,大多为雄性成年野驴居首,幼年的野驴居中,雌性成年野驴居后。如果停驻下来或进食时,总要派出成年野驴当“观察哨”,一旦发现险情,“哨兵”即刻向群体发出警报,带头驴就领头奔逃,直至安全地带。野驴很善于奔跑,其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们少不了要游泳、洗浴一番。栖息在沙漠地带的野驴在缺水条件下常可数日不饮水,极能耐渴。

  野驴的食性较单一,主要吃野草、野葱、猪毛菜。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游走二三十公里,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终日大都为生活奔忙。野驴大约在夏秋之间发情、交配。为了选择理想的伴侣,雄性野驴之间免不了要有激烈的争斗,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认输为止,输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体鳞伤,胜的一方也会留下些光荣的标记。受孕的雌野驴的孕期为一年左右,幼年生下后就能跟随父母活动。野驴有时还与放牧在野外的家马自动交配,生下的后代体壮力大,运物载人都接受牧民的欢迎。野驴的寿命约为30年。

  首先从毛色上看,野驴的毛色背部深,腹部浅至近乎白色,对比度很鲜明,而野马则由深至浅较自然地过渡,色差不那么显明。

  其次,野驴的背脊上有一条很清楚的背纹,而野马夏季背较不明显,冬季没有背纹。

  第三、野驴的鬃毛较短,而野马的鬃毛较长。

  第四、野驴头部较小,而耳朵相对较长;野马的头部明显大于野驴,而耳朵又较野驴的耳朵短。

  第五、野驴的蹄部窄小,野马的蹄部要宽大很多。

  第六、野驴的四肢与体色一致,而野马的四肢比驱体的颜色明显地深得多,颜色近乎于黑色。

  猪长着灵活,强壮的身子,能够跑得飞快,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那个灵活的鼻子。鼻子顶端又灵活又敏感,它们还长着一对向上翘起的牙齿。大多数猪吃的东西种类很多,会用鼻子把土翻开搜寻树根、昆虫幼虫和其他食物。猪通常一小群生活在一起,通过各种叫声来互相沟通。

  热带的猪整年都可以交配繁殖,而温带的猪则只在春天繁殖。小猪出生后,被放在草做成的窝中,几天后才能跟随母亲出外活动,有一些种类,如野猪,一窝最多能生12只小猪,大多数种类的小猪身上都长着条纹,以获得伪装。

  猪利用敏锐的嗅觉和听觉来发现敌人,一旦受到惊吓,它们就会躲到植物丛中,一动不动,直到危险过去。有的时候,它们也会冲向敌人,用牙齿把敌人刺伤。猪宽阔的脑袋外面长着厚厚的皮,有些种类如疣猪,可以依靠肉赘来保护脸。

  雄猪为了争夺雌猪,常常会发生争斗,它们利用脑袋和牙齿来战胜对手,脑袋和牙齿的形状也反映出它们各自的打斗方式。野猪总是利用锋利的牙齿来攻击对手的肩膀,而自己的肩膀上则长着起保护作用的纠缠在一起的毛。疣猪则总是利用弯曲的宽宽的牙齿来袭击对手的头部。

  偶蹄目猪科,品种间躯体大小体重等有很大的差异。一般特征为:躯体肥满,四肢短小;鼻端突出呈圆盘状,耳大下垂或竖立,被毛较粗、有黑、白、酱红色或黑白花等色。妊娠期112~116天,每胎产6~15仔。遍布世界各地。

  猪的祖先是野猪,经人类长期培育,品种繁多,仅我国就有300多个品种。体重随品种差异极大,大型品种体重400~500千克,小型品种体重不足50千克。根据体形和用途,可分为脂肪用、肉用和脂肉兼用型。我过培育成的优良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广州梅花猪、四川荣昌猪、北京黑猪和上海白猪等。

  偶蹄目猪科,体形酷似家猪,但鼻吻部较长;两耳直立。雄性犬牙特别大,不断生长成獠牙,突出于唇外,长一般为7.6~13厘米,也有超过20厘米的。全身针毛长而密,颈、肩和背脊有鬃毛。毛色多呈黑色,也有呈灰棕色或棕色的。发情周期约21天,妊娠期114~140天,每胎产3~13仔。分布区域遍布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

  野猪是家猪的祖先。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能适应多样的环境。性情凶猛,雄性个体间常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被围捕而发怒时,会竖起背部的鬃毛,向捕猎者冲击。一般全天活动,但傍晚和黎明活动尤为频繁,通常在夜间掘食,主要以坚果、橡子、青草、根和块茎等为食,也捕食蛇、蛙、小鸟、鼠和甲虫等等。对农业有一定的危害。

  野猪的身体比较矮胖,有短而粗的头颈。虽然颈短,但鼻子很长,它能不弯腿就嗅到土中的食物。野猪的鼻子坚韧有力,可以用来挖掘洞穴或推动40~50千克的重物,或当做武器。嗅觉特别灵敏,它们可以用鼻子分辨食物的成熟速度,甚至可以搜寻出埋于厚度达2米的积雪下的一颗核桃。雄性野猪还能凭嗅觉来确定雌性野猪所在的位置。刚出生的小野猪身上长的条纹,有助于它们在林地中进行伪装,但依然会面临许多危险。只有度过第一年后,它们才会安全得多。因为野小猪在出生后的头一年中体重会增加100倍,这种生长速度在脊椎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偶蹄目猪科,体重达90~100千克。皮肤粗糙,多褶皱,棕类色,带有灰白色至浅黄色的稀疏短毛。獠牙发达,上獠牙不是从唇边穿出,而是穿过鼻面顶部的皮肤,向前额呈弧形弯曲。雄性有突出的“匕首”状的下獠牙,用来进攻。4颗獠牙穿向头顶,状如鹿角,故其英文名有“Babirusa”之称,意即“猪鹿”,也称“豚猪”。每年春季产仔,妊娠期125~150天,每胎产1~2仔,寿命为24年。分布于东南亚。

  东南亚疣猪栖息于潮湿的森林、藤本植物丛生的河岸和湖边。性喜游泳,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夜行性,但有时白天也活动。常集小群活动,主食块根、浆果和树叶等。现数量已十分稀少,处于濒危状态。

  偶蹄目河马科,躯体十分庞大,体重3000~4000千克。下犬齿长达60厘米,重达3千克。头大、嘴阔、耳小,全身皮肤裸露,黑褐而带有古铜色,仅尾端有少许刚毛。皮肤分泌物中含有红色素,因光反射而使皮肤呈红色,故有“血汗”之称。妊娠期227~240天,每胎产1仔,仔兽出生时体重27~45千克。寿命40~45年。广泛分布于非洲各地,特别是尼罗河下游。

  河马喜欢群居生活,经常是20~30头,甚至上百头在一起生活。它们在河湖沼泽里过着有秩序的生活,而且还遵循着一条“家规”:雌性的和幼年的河马占据河流或湖沼的中心位置,年长的雌性河马生活在外缘,年轻的雌性河马则离中心更远些。

  河马善于潜水和游泳,潜水时间较长,一般每隔3~5分钟,把头路出水面呼吸一次,但有时可潜水半个小时以上。它一般在水中分娩,出必须上岸寻找食物外,白天总是跑在水中,或在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觅食。它主要吃草,有时也到田间觅食庄稼。

  普通的河马为了躲避白天的酷热和节省体力常常呆在水中,由于它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都长在头的顶端,因此当身体全部浸入水中后,它们仍能呼吸和观察四周。它们是群居性动物,通常10~15只生活在一起,这样可以保护它们不受敌人的袭击。年幼的河马十分容易受到伤害,有的时候为了躲避鳄鱼,会爬到母亲的背上寻求保护。近一半的河马在年幼时就死掉了。

  许多雄河马会十分野蛮地保卫它们的领土,这些处于统治地位的雄河马享有和领地内所有雌河马交配的权力。当这只雄河马受到挑战的时候,两个对手会向对方嚎叫,露出自己的大牙齿。或用尾巴把粪弄得到处都是,如果没有一方退却,它们就会发起凶猛的进攻,用锋利的牙齿咬对方,直到有一方退出。有时候这种打斗会使河马死亡。

  虽然河马大部发时间都在水中休息,但是它们是出色的游泳能手和潜水专家。水流可以轻松地流过它们光滑的皮肤,并且蹼状的脚趾可以当做桨。在水下时,耳朵和鼻子都会合上以防止水的进入。河马通常能在水下呆5分钟,有时会更长。在深一点的水中,它们有时会在河底或湖底行走。

  偶蹄目河马科,体形似河马,但较小。身上裸露无毛,仅唇及尾部有一些硬毛。鼻孔大而圆。耳小位于头侧。皮肤的分泌物为透明的黏胶物质,红棕色的皮肤色黏胶液下折射出血红色,易使人们产生它也和河马一样分泌“血汗”的错觉。妊娠期192~210天,每胎产1仔,初生存体重3.4~6.4千克。分布于西非的利比里亚和象牙海岸,也见于赛拉利昂、几内亚和尼日利亚和低地森林区。

  矮河马栖息于溪流、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它的性情孤独,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白天隐藏在岸边的洞穴中睡觉,晚上在树林间漫步,觅食树叶、嫩芽和落下的果实。当地居民为食其肉而加以捕猎。据说,矮河马肉的味道似野猪肉。矮河马数量稀少,濒于灭绝,现已受到保护。

  骆驼属于大型偶蹄类动物。骆驼鼻孔里面长有瓣膜,在大风沙乱起时,骆驼的鼻孔关闭,就不会受风沙的影响了。而且,骆驼的眼睫毛是双重的,当风起沙扬时,双重眼睫毛将沙子档住,不让沙吹进眼睛里。世界上有两种骆驼,即单峰驼和双峰驼。它们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性情温顺,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

  偶蹄目骆驼科,体形较美洲驼小,背无肉峰,肩高不足100厘米,毛很长,可达80厘米。毛色有浅灰、深灰色和棕黄等。脸似绵羊,因此称为“羊驼”。每胎产1仔。分布于美洲bō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等地。

  偶蹄目骆驼科,较双峰骆驼高,体高180~210厘米,重450~690千克。头小,颈长,身躯高大,毛褐色,背毛丰厚,背部有驼峰1个,内蓄脂肪。四肢较长,前后足约2趾,跖部有肉垫,适于在沙地行走。尾细长,尾端有丛毛。妊娠期370~440天,每胎产1仔,极少2仔,寿命达50年。分布于北非及阿拉伯沙漠地区。

  偶蹄目骆驼科,身躯较大,体重450~650千克。头部狭长,耳小多毛,鼻也裂状,第3、4趾发达,其他趾退化。背部有驼峰2个。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颈部鬃毛,前臂、驼峰上的毛稍长,为棕黑色。每2年产1胎,妊娠期13个月,每胎产1仔,寿命30~35年。分布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和青海等地。野生型数量十分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是另一种“海洋”,因此叫“瀚海”。古代我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是骆驼在“瀚海”中走出来的。即使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骆驼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沙漠之舟”。

  骆驼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背上高耸着的驼峰,有一个驼峰的叫“单峰驼”,有两个驼峰的叫“双峰驼”。我国的骆驼基本上都是双峰驼。骆驼的四肢很长,走路的姿势很奇特,是同一侧的前腿和后腿同时迈步,滑稽可笑。它的蹄子扁平,形状像盘子,脚底有厚厚的肉垫,富有弹性,走在沙漠上,不会陷进沙地,十分平稳,而且行走的速度也很快,还善于夜行。

  西北草原风沙很大,刮起大风来,黄沙滚滚,飞沙走石,遮天避日,可骆驼不怕这一切。原来它有能抵御风沙的特殊眼睛和鼻子。

  浩瀚的沙漠缺水少草,而骆驼最能耐饥耐渴。耐饥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食品仓库”,这就是它背上的驼峰。骆驼摄取的养分,有一部分转化为脂肪,积存在驼峰里。驼峰最丰满的时候,可以贮存脂肪20~30公斤。当骆驼得不到食物、或者长途跋涉,体力消耗比较大的时候,驼峰里贮存的脂肪就会分解,转化成它需要的养分,供身体使用,这时候驼峰也明显地变小。耐渴是因为它很能喝水,一口气能喝下100升水,连苦涩的咸水也喝得津津有味,喝下去的水,不但储存在机体内,还能贮存在红血球内,可以供身体需用。另外,它的血浆中的蛋白质,可以维持血浆中的水分,保证生命的需要。骆驼很少张嘴,呼吸次数也少,这就避免了水分的蒸发。骆驼的体温可以调节,能升能降,最高时达四十度,所以沙漠气温高,它也不出汗,节省体内水分。另外驼峰中的脂肪在进行化学变化时,会生成许多水分,供给身体用。所以,只要让骆驼吃喝足,并给它喂些食盐,就是十天半月不再给它食物,它也能忍受得了。另外,在沙漠中,骆驼有找水的本领,它的鼻子能嗅出远处或埋在沙丘下的水味来。

  骆驼不是老站着的,它需要休息。卧倒时,先是前腿慢慢跪在地上,而后才是后腿跪地,但总是抬着头和伸着弯曲的脖子。

  鹿是一种原始的反刍动物,从美洲至欧亚大陆都有分布。由于居住不同,鹿在体形大小、毛色、角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所有的雄鹿都有角,雄鹿的角一般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在交配季节,同种雄鹿通常为了争夺雌鹿而进行争斗。鹿眼睛侧面的眼下腺会分泌一种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们往往把这种分泌物涂在树干上以表示自己的生活领地。鹿都生活在森林中,食物以树叶和树芽为主。

  偶蹄目鹿科,全身淡棕栗色,颈背中央有1条黑纹。雄性具角,角叉短小,角尖向内下方弯曲,仅有1个分叉。雄性上犬齿呈獠牙状,但不如麝和獠发达。额部有2条黑色条纹。胸腹部及后肢内侧、臀部边缘和尾的下方白色。个体间毛色差异较大。全年繁殖,妊娠期6~7个月,每胎产1仔,初生仔数小时后便能站立活动,全身有浅黄色花斑。分布于我国陕西、四川、安徽、江苏以南和西南各地。

  偶蹄目鹿科,全身和四肢以黑褐色为主。头颈部和两角之间及角基部周围有棕色簇毛,而且明显有别于体色相似的毛冠鹿的青灰色簇毛。尾在鹿类中最长,尾上黑下白,界限分明。雄性有角、角柄较长,角冠较短。妊娠期6~7个月,每胎产1仔。分布于我国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由于滥捕滥猎,数量极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鹿科,外形和鹿相似,额部有1簇马蹄形的黑色长毛,雄性具短而不分叉褐色,尾背面黑色,腹面纯白。妊娠期约6个月,每胎产1仔。在自然条件下,寿命约9年。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安徽南部及南方各地。

  偶蹄目鹿科,成体和幼体夏毛棕褐色,体侧有成行的显著白色斑点,背中线黑褐色。冬毛棕色,白色斑点不明显,背中线深棕色。尾背面黑色,尾缘白色,臀斑白色。雄性有分4叉的角,眉叉斜向前伸,第2枝离眉叉较高。妊娠期223天左右,每胎产1仔。分布于我国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四川和

。野生种十分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鹿科,冬毛棕灰色,毛长绒厚,夏毛稀疏呈赤褐色。雄性有角,主干在前、无眉叉。尾特别长,尾端有长毛,下垂时达踝关节。妊娠期250~270,每胎产1~2仔。野生种群已经灭绝,其化石发现于黄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现在产京南苑和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的是从英国乌邦寺引种并放养,目前已有100余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鹿科,体形较大,鼻端两则,下唇和下颌白色。皮毛粗硬厚密,为灰褐色,腹部毛色较浅,臀部有土黄色斑块。尾较短。角大,长130~140厘米,一般5~6叉,最多达8~9叉。妊娠期8个月。每胎产1仔,幼仔具斑点,秋季换毛后消失。分布于我国四川、青海、甘肃和西藏。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唇鹿是名副其实的“抗寒勇士”。它只栖息在我国青藏高原海拔3500公尺至5000公尺的高山上。多数时间活动在4000公尺上下的范围内,当夏季到来时,它抗不住15℃左右的“高温”,就上升到海拔5000公尺左右的地方去“避暑”。高原地区空气很稀薄,但大自然给它造就的那只发达的大鼻子,使得它能悠闲自在地生活。白唇鹿的栖息地,除了“高”之外,还必须是草甸地带、灌木丛林地带。针叶林地带或次生灌木丛林地带,高山裸岩带它是不去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鹿也不例外,高山裸岩地带缺少它所需要的食品,它当然不能生活在那里。为了觅食,随着食源的变化,它常常作垂直迁徙,哪里水草丰美,它就往哪里去。它的食物不下百种植物,但是蒿草类、针茅类植物是它最喜欢吃的食物,因为这些东西的含氮量较高。

  牛是大型牛科动物。牛长着强壮的身体,宽宽的头骨。雄牛和雌牛都长着两只角,打斗时用来防御。牛的腿很有力,当受惊时,能以很快的速度逃跑。和其它牛科动物一样,大多数牛都有敏锐的嗅觉和视觉。

  中国人向来把牛作为吃苦耐劳的象征。民谚有“牛耕田,马吃草”的说法,

先生把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牛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把吃进去的草料再吐回嘴内重新咀嚼一遍,动物学上称它为反刍动物。反刍是一种奇特复杂的消化方式。牛有四个胃,吃草时不经细嚼就吞人瘤胃,再进网胃,在休息时又呕回口腔,重新细嚼,混上唾液,然后咽人瓣胃或皱胃,完成整个消化过程。

  偶蹄目牛科,野生雄性体重约1000千克,两性均有月牙形的角,角表面有明显的棱纹,角基粗壮,角尖向内弯曲。前额有1簇毛,体毛稀疏而粗糙,尾尖的毛长而密,体灰色至黑色。妊娠期310~330天,每胎产1仔。野生型寿命18~23年,家养型寿命可达29年。原产尼泊尔、印度、越南及马来西亚等国家。

  偶蹄目牛科,雌雄性头上均有向侧伸出的粗大而尖锐的角,并微向后弯曲。雄性肩部及背脊前部明显隆起。身上的毛大都棕褐色或近于黑色,只有膝盖以下的毛是白色,很像穿了白色袜子一样。妊娠期约9个月,每胎产1仔。分布于印度至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我国仅分布于云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牦牛主要分布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及新疆和甘肃。一般体重公牛370千克、母牛260千克,体高公牛110~130厘米、母牛100~110厘米。全身密生长毛,尤其腹部、肩部、头颈、四肢,毛长可达20~30厘米,毛分鬓毛和绒毛两种,毛褐色或黑色,公母牛多有角,偶有无角者,角粗大向后弯曲,体躯宽大,四肢短小,尾白扫帚状。性耐寒、耐劳苦、耐食粗饲料、耐在空气稀薄高原区生活,又因蹄坚大而宜于翻越高山峻岭,训化过的牦牛成为我国高原地区的主要力畜动物,成为重要运输工具,被人们成为“高原之车”。此外,奶乳为重要食料及点灯用;肉可食用;毛可制毡绳用。因此,牦牛是这个地区特有畜种是当地牧业经济的重心,当地人民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牦牛,牦牛的特性也注定了离不开这个地区,人与牦牛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我国是牦牛的乐园,是饲养最多的国家,拥有牦牛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我国牦牛引种、选育、杂交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世界所关注,为此1994年8月1~6日在甘肃农业大学召开了有10多个国家80多名学者参加的第一届国际牦牛研究学术讨论会。

  羚牛长着一身棕黄色的体毛,既像牛,又像羊,生活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高山地带。它体形庞大,四肢粗壮,重达500公斤。它们喜欢过群居生活。因为生活在高山地区,繁殖率很低,数量十分稀少,被列为珍贵动物。

  羚牛有个怪脾气,就是爱走自己熟悉的老路,即使老路已被山石阻塞,它也不肯改道。因此,国家动物园需要时,就在它们经常出没的羊肠小道上,放一块美味的盐乳石,两侧各放一个“笼箱胡同”,羚年要尝到盐乳石,就必须通过这透明的“胡同”,当它们进人“胡同”时,“啪嗒’一声,落下笼箱两边的活门,就可以捉到羚牛了。

  羚羊双腿纤细,体形似鹿,善于奔跑。从蒙古向西到非洲北部,大西洋沿岸以及整个非洲东部和中部赤道地区都有羚羊的分布。栖息在开阔的平原和半沙漠地区,对于没有爪子和尖牙作为自卫手段的羚羊来说,这种几乎没有提供任何防护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安全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因此,羚羊必须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嗅觉、超常的速度和群居生活来使自己摆脱危险。它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总是数百只结成一大群,依靠群体的力量一边寻找食物,一边不断地警惕着四周的动静,时刻提防着远处的豹、狮子等肉食动物。

  和每年换角的鹿不一样,牛和羚羊一辈子都不换角。由于种类不同,角的形状、大小各异。在大多数种类中,雄羚羊为了确立其统治地位,常常用角来和对手争斗。

  山地绵羊和山羊能够轻松地爬上岩石找寻食物或是逃离敌人。生活在北非山脉中的巴巴里绵羊长着能很好减震的腿,富有弹性的蹄状肉垫可以在跳落时起缓冲作用。山地山羊和北山羊长着中空的蹄子,可以使它们十分轻松地爬上粗糙的岩石。

  有一些牛科动物以树和树叶为食,而另一些则以地面上的植物为食。长颈羚是瞪羚的一种,它们于生活在炎热、干燥的大草原上。它可以用后腿站立进食,这使得它在地面植物已经干枯时,可以吃到灌木顶部的嫩芽和树叶。

  在繁殖季节,雄的牛科动物会进行竞争,赢者就可以和其它的雌性进行交配。竞争可能是一场打斗,或是采取一种仪式性的动作来比试谁更强壮。一旦战斗发生,雄性牛科动物就会互相抵住对方的角,用力推对方,直到有一方退却。有些种类,如大角绵羊,会冲向对方,用头撞对方的头,这些撞击力大多被它们厚厚的头盖吸收了。

  牛科动物常常被一些动物追捕,如大型猫科动物、野狗或土狼。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使它们获得了保护。能快速奔跑的牛科动物,如羚羊和瞪羚,也可以依靠它们的速度来摆脱敌人。当遇到危险的时候,瞪羚会弹起。它们在跑动时会突然垂直跳起,向敌人显示健壮的身体。

  偶蹄目牛科,鼻甲发达,鼻梁隆起,故得此名。冬毛十分厚密,呈羊毛状,毛色灰白,夏毛色较深,背部及体侧呈棕褐色,鼻和两颊深灰色,头顶灰白色,腹部、臀部和尾下面白色。雄性有角,角长20~25厘米,呈半透明的暗色,雌性无角。妊娠期140~150天,每胎产1~2仔,幼仔出生后第2天便能跑。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牛科,雄性有角、角长51~71厘米,近基部有明显的横棱,毛被厚密。雄性头部暗棕色或黑色,背部和体侧浅红棕色,喉部、腹部、尾下及四肢内侧白色或灰白色。妊娠期6个月,每胎产1仔。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部,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牛科,一般特征为毛长而直,下颌有长须,尾短而上翘,角三棱形呈镰刀状弯曲。毛多为白色,也有黑色、青色、棕色和杂色等个体或品种。妊娠期146~150天,2年产仔或1年产2仔,初产仔多为1仔,第2胎后则常产2~3仔。分布范围很广。

  虽然牛羚看上去和牛很相似,但它们是食草羚羊的一种。它们生活在南非的大草原上,当雨季来临的时候,就大群地开始迁移,寻找水源和植物。许多在过河时失踪了――可能是被其余的同伴踩死了,可能是被水流冲走了,也可能是被鳄鱼捕杀了。

  肉食目动物体形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是伶鼬,又叫银鼠,体重只有35~50克,而最大的棕熊体重可达757千克。体形巨大的肉食目动物俗称猛兽、食肉兽,它们大多体形矫健,肌肉发达,四肢的趾端有锐爪,具有形状特殊的牙齿,以便于捕捉猎物。猎物多为有蹄类、各种鼠类、鸟类和某些大型昆虫等。不过,在肉食目动物中也有少数种类仍然以吃植物性食物为主,如大熊猫以竹子等植物为主食;或者是杂食性,如熊类、貂类等。

  食肉目犬科,体形似狐,但较小,头短而尖,耳短小,体肥壮,四肢较短。体上部毛棕黄色或黄褐色,肩、背及尾部毛尖黑色,故背面毛色较深。两侧及腹面毛色较浅,四肢及足的毛深褐色或黑色。尾毛长,尾中间有1条黑色纵纹。巢筑于岩缝或树洞中,有时利用狐、獾的废巢。妊娠期59~64天,每胎产5~8仔,哺乳期2个月。分布于我国东北、华东和南方大部分地区。

  食肉目犬科,即犬,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其品种繁多,并各有独特的形态和行为特征,不同的种有不同的用途。一般特征为:鼻面部较长,四肢较长,前足5指,后足4趾,趾行性,爪不能收缩,耳直立或下垂,尾上翘或下垂。妊娠期58~64天,每年产2胎,每胎产2~8仔。世界各地均为有饲养。

  食肉目獾科,头部有3条白色纵纹,两颊自口角经耳基到头后各有1条,中央1条自鼻尖至头顶,其间夹有2条黑棕色宽带,耳缘白色。背毛长而粗,毛基白色,中间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并掺杂白色。体侧白色较明显,下颊、腹部及四肢棕黑色。尾部大部分呈黄白色。每年春天产仔,妊娠期10月,个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食肉目猫科,品种多,毛色变化大,有白色、黄色和黑色等。但外部形态十分相似,一般特征表现为:鼻吻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底具爪垫,因而行走时悄然无声。爪发达而锐利。妊娠期约60天,每胎产3~5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食肉目猫科,体形粗壮,大于家猫。体背淡沙黄色或浅黄灰色,腹面淡黄灰色。尾上方具5~6条棕色环纹,下方白色。妊娠期60~68天。一般每年产1胎,偶有2胎,每胎产4~5仔。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和宁夏。数量较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食肉目猫科,貌似家猫,但个体比家猫大。耳基宽,两耳尖端生有黑色簇毛,两颊有发达的长毛。体色和斑点因地理分面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一般体背呈棕色或灰棕色,全身遍布不明显的淡褐色斑,腹面和四肢内侧呈白色。尾端部黑色。妊娠期63~74天,每胎产2~4仔。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数量日益减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别名“猞猁狲”。栖息于高大密林深处或山崖上,过独居生活。夜行性,多在晨昏时活动。善于行走和爬树,主要捕食野兔、松鼠,也捕食鸟类和鹿科动物的幼体。遇敌时,立即爬到树上躲避。猞猁皮的毛绒细长而紧密,御寒性强,是较珍贵的裘衣原料。

  食肉目猫科,体略大于家猫,通体毛沙黄色或灰棕色。绒毛厚而密,针毛毛尖白色,故背面毛色呈银霜色。头部有分散的黑色斑点,腰部和臂部有数条隐约可见的暗色横纹。尾粗大,近尾梢处有几道黑色环纹。交配期多在2月,4~5月产仔,每胎产3~4仔,有时可达6仔。分布于我国新疆、西藏、河北、四川等地。数量很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兔狲别名“羊猞猁”、“玛瑙”。栖息于荒漠、草原或戈壁滩地区。常单独栖居,夜行性,多在晨昏活动,但在寒冬季节,白天也出来觅食。主食鼠、兔、黄鼠等,也吃鸟类,是鼠类的天敌。遇敌时,常远窜或躲在石缝中。兔狲是珍贵的毛皮动物。

  犬这个字通常是用来形容人类的一种宠物,但是还有34种食肉动物是犬的亲戚,如狐狸、狼、土狼和胡狼。它们都属于犬科动物,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些犬科动物,如狼是食肉动物,而蝠耳狐狸则主要吃昆虫,许多都是机会主义者,有什么就吃什么,如壁虎、鸟类、小哺乳动物、腐肉和水果。它们灵敏的听觉和嗅觉使它们成为成功的捕猎者。

  犬科动物的生理结构使它们高速长距离追赶猎物。通常犬类动物身体都十分柔软,长着毛绒绒的尾巴,它有长长的腿,用脚趾走路,这使它步幅和速度都可以很快。它有十分敏锐的长鼻子,有42颗牙齿,包括4颗锋利的犬牙,可以用来刺入猎物体内,狗有面朝前的大眼睛,尖尖的耳朵,它可以移动耳朵来探测声音。

  一些犬科动物是独来独往的,而其它一些,如红狐狸则过着群居的生活,只是单个地出去找东西。灰狼成群地出外捕食,常常是20只或者更多组成一群,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可以使狼共同合作捕捉一些大动物,并可以一起保护它们的子女,也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其它狼群的进攻。每一群都占据着一块足够大的领地,以提供足够多的食物。它们用尿来划定界线,赶跑其它狼群。

  狼群有着独特的等级制度,由一雌一雄两只狼统领狼群,并且也只有它们会生育。狼群有十分明显的势力组织,每个组织下有其自己的成员,这种等级制度由公认的姿势和行为来明确。如露出牙齿或把耳朵向后竖,这分别表明威胁和退却,这样每只狼就都知道了它自己的地位。

  灰狼、非洲猎狗和亚洲野狗总是成群结队地进行觅食,它们可以捕捉比它们更大的动物。非洲猎狗一天至少捕猎一次,它会追赶猎物,直至猎物精疲力尽。一起捕捉到猎物后,狗群会一起分享猎物,当然幼狗也不例外。聚在一起进食可以使大多数敌人不敢接近,但是狮子和土狼通常还是能把狗群赶散。

  12种狐狸,包括红狐狸、大耳狐等,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方法来捕捉啮齿类动物和其它小动物。一旦发现猎物后,狐狸一跃而起,扑到猎物身体上面,毫无防备的啮齿类动物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彻底地压倒在地,失去了逃跑的机会。

  所有犬科动物都有敏锐的嗅觉,视觉和听觉,可以用来追踪猎物。狗鼻腔内平均有20亿个味觉感受器,而人类只有500万个。红狐狸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捕报啮齿类动物和兔子。夜晚,狐狸利用蚯蚓在土里移动发出的声音来捕捉它们,红狐狸也会晚上出来溜进城市中寻找残留的食物。

  大多数犬科动物一年繁殖一次,它们通常把又瞎又无助的幼儿生在封闭的地洞中。断乳以后,狼、野狗就靠自己反刍出来的食物喂养后代,而狐狸则把猎物带回地洞中喂给后代吃,通常由父母亲共同抚养后代。非洲的银背胡狼也是一家子生活在一起,父母同时也能得到幼狼的帮助。

  早在1.2万年前,狼第一个被驯服成了人类的朋友。被驯服的狼交配繁殖,生下的后代都具有捕猎、守卫的特点。灰猎犬被用来捕猎和赛跑。大约有400多种家养的狗,大的爱尔兰猎犬可以高1米,而小的奇瓦瓦小狗则只有20厘米高,这些都是灰狼的后代。

  狼的形状与狗相似,比狗稍大,面部长,吻比狗尖一些,嘴巴较阔,眼睛有点斜,耳朵直立,皮毛一般为灰黄色,有时因产地不同,毛的颜色也有差别。狼的尾巴向下垂,在两条后腿当中,很少摇动,被人笑称它为“木头尾巴”。狼昼伏夜出,生性残忍、贪婪,吃兔、鹿等。加上它的听觉、视觉和嗅觉灵敏,又成群结队地活动,所以在牧区常趁人疏忽的时候伤害牧畜,对畜牧业有害,也伤害人类。

  在沉寂的黎明或昏暗的暮色中,狼仰天长嚎。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声音会让别的动物闻声丧胆。狼是一种极其凶恶的动物,它们会用群力合作、围攻猎截的方式追捕猎物,而一旦有某一只动物成为它们追猎物目标,逃生的希望是微乎其微的。狼的奔跑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0千米,不仅如此,它们的耐力也极佳,能以极快的速度持续奔跑数小时不休息,而耐力常常是它们制敌、猎食的法宝。

  北极狼生活在北极地区,皮毛雪白,体长为100~140厘米,尾长为30~48厘米,一只北极狼一天能吞食约10千克肉,在没有食物时,北极狼连腐肉也吃。

  北极狼过群居生活,主要猎物是更大的草食动物,如驯鹿等。狼的社会性很强,通常20~30只构成一个种群,由一只雄性共同领导。狼的家庭观念很强,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共同哺育幼崽。雌狼一胎会产4~7只幼崽。初生的小狼以母乳为食,稍大后,雌狼就会将肉咬碎哺喂它们,再大一点,还会耐心地教授幼狼捕猎技巧。2~3年后,幼狼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了。

  日本狼肩高35厘米,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的山林中。在日本北部地区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获得它的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日本狼的生活领域,致使日本狼开始袭击家畜,于是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

  灰狼是犬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成员,它们过去分布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现在只有在偏远地区,特别是森林里才能够见到它们。狼群由一对成年灰狼和它们的后代组成,它们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晚辈要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强壮或年长的灰狼。

  丛林狼通常单独觅食,它什么东西都吃,包括蛇、昆虫、果实和动物死尸。春天,母狼在洞里生下大约6只幼崽。母狼和小狼崽待在洞中,公狼出去为它们寻找食物。

  土狼是一种强壮的动物,长着大大的脑袋,毛绒绒的尾巴。它们大多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就在茂密的植物丛或其它动物遗弃的洞穴中休息。黄昏时,这些食腐动物就出去找寻动物的尸体,或是吃一些其他食肉动物吃剩下的东西。土狼通过在自己领地内留下气味,来和其它同类沟通。身上长着斑点的土狼发出狂躁的叫声,来警告同类。

  土狼短短的爪子,强有力的牙齿,有力的颚部肌肉,使它比其它食肉动物抓得更有力。前臼齿可以毫不费力地咬碎骨头,臼齿则可以切碎皮肤、肉和肌腱。消化系统可以消化大多数东西,如骨头。但是蹄子、角、毛发和韧带都需要反刍才能消化。

  长有斑点的土狼是土狼家族中最大、最好斗的成员。一大群土狼已经足够把大型食肉动物赶走,如狮子。土狼不仅吃死的动物,它们有时会独个捕猎,但当成群出动时,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扑倒一头斑马或羚羊。

  狐长有浓密的毛和密厚的长尾,耳朵很尖,长相与犬相像,除繁殖季节外,狐通常独居,只有在保卫领地时才会联合成群,共御外敌。

  北极狐的适应性非常强,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北极狐通常以小型的啮齿类动物或者以在巢穴中找到的蛋为食;它们也吃鱼类和那些被海水冲上岸来的动物尸体。而在冬天,当食物缺乏时,北极狐便会尾随在北极熊的身后,吃它产留下的剩肉。有时北极狐会彼此抢食,甚至也会发生同类相残的事情。

  北极狐性格孤僻,不喜欢群居生活,通常居住中干燥的洞穴里,但在觅食时一般结成小群。在寒冬季节,北极狐在海滨上找不到食物,便向地转移,捕捉雷鸟、北极兔和穴居冬眠的旅鼠。北极狐具有贮存食物的习性,它们会将秋季捕获的食物储藏于岩石或雪下,以备冬季缺食时享用,北极孤极能耐寒,它们甚至能耐零下80℃的极寒。

  食肉目犬科,毛被通常为灰黄色至灰色或浅黄色。体下部、喉和耳毛色较浅。耳背、面部、下肢、足和尾端黑色。妊娠期60~70天,9~11月产仔,每胎产2~6仔。每个巢穴由几个洞口和巢室组成,巢室通常深数米。分布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坦桑尼亚等国。

  大耳狐栖息于开阔的干旱草原和灌木丛等环境中,过群居生活,通常在夜间活动,多单独觅食,主食植物果实、蜥蜴和昆虫,偶尔也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性情温顺细心,具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远远地注视人类的一举一动。

  食肉目犬科,雄性大于雌性。嘴狭长,耳尖而直立,体细长,四肢较长。冬季毛被丰厚,针毛长。毛色变异很在,通常体背面浅黄红色至深褐色,喉、胸及腹毛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背部中央至尾根有隐约可见的深褐色纵纹,尾毛篷松。尾背面杂有黑褐色毛,腹面色淡。巢穴多筑在林道、溪河岸边的草丛隐藏处。妊娠期49~56天,3~5月产仔,通常每胎产4~5仔,多至13仔。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赤狐别名“草狐”,栖息范围广,无论森林、草原、丘陵和荒漠,甚至农田和村庄,都有它的踪迹。赤狐性情狡猾,动作矫健敏捷,善于跳跃,并能游泳,偶尔也能上树。通常昼伏夜出,有时白天也外出活动。食性很杂,主要吃鼠、鸟、蛇、蛙、鱼和昆虫等,也食植物果实、浆果。狐皮是重要的制裘原料,由于毛细绒厚,色泽光润,御寒性强,深受人们的喜爱。

  赤狐的肛部两侧各生有一腺囊,能施放奇特臭味。如果猎人在设置陷阱时一旦被赤狐发现,它们就会悄悄地跟踪猎人,并在每一个陷阱处留下一股臭味,这股味道是一种特殊的警报。当同伴经过此地时,闻到这股臭味,就知道附近设有可怕的陷阱。这样就避免了同伴被害的惨剧。

  北极熊和棕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熊家族中共有6个种类。大多数熊都生活在北半球,但也有一些,如懒熊和马来棕熊,生活在南半球。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熊,冬天都在穴中睡觉,而生活在温暖地区的熊,一年四季都十分活跃。但是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又被捕杀,熊的数量与日俱减。现在它们主要都生活在较偏远的地方。

  熊都具有简单的相同特征。它们有强壮的身体,有力的腿,每只脚上都有五只锋利的爪子用来挖掘、撕开食物和爬树。有力的下颚上长着一排锋利的牙齿,适合于吃很多食物。熊平时用脚掌慢吞吞、四平八稳地行走,但是当追赶猎物时,速度就很快,而且后腿可以站立起来。

  大多数熊都是白天活动的,以植物和肉类为食,它们是机会主义者,无论碰到什么东西,植物、水果、蜂蜜、昆虫、鱼、腐肉,都不放过。熊的视力和听力很差,主要靠嗅觉来追寻猎物。生活在旅游地区的熊食常以游人剩下的食物为食,因此对游人是很危险的。美洲的黑熊生活在森林中,主要以水果和昆虫为食。

  熊是非常好斗的动物,在交配季节,公熊为了争夺母熊而战,熊打斗起来十分凶狠,有些甚至会因此而送命。年轻的公熊时常打着玩,这就有助于提高它们的打斗技巧。母熊和小熊常常避开大公熊和其它潜在的危险,比如人类。

  公熊和母熊仅在交配季节才在一起,来年春天,母熊就会在一个隐藏的地方生下小熊,小型熊生下的幼熊一般都十分小,没有毛又十分无助,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冬天内,幼熊常常和母熊呆在一起,由母熊保护它们。同时它们自己也学着如何保护自己,公熊不担负任何抚养责任。

  食肉目熊科,吻部较短,耳朵大而圆。全身毛色纯黑,胸前有1道弯月形的白斑,颈和肩毛特别长。尾短小,四肢短而粗,掌跖粗大,前后肢均具5趾,爪强而弯曲。妊娠期6~7个月,每胎多为产2仔,幼仔娩出1周后睁眼,幼仔随雌性生活2~3年后独立生活。我国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南、西南的大部分地区。目前数量锐减,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熊别名“狗熊”、“黑瞎子”。常栖息于深山老林中,因性情孤僻,往往单独活动。它会游泳,也能爬树,有时能直立行走。动作笨拙,行动较为缓慢。冬季从高山处迁至低山处,入冬后使进入冬眠期,这段时间,它什么也不吃,只是睡觉,到了来年春天才出洞觅食。杂食性,以植物的嫩芽、草、树根、野果、种子及昆虫、鸟、狍和野猪幼仔为食,熊胆是名贵的药材,熊掌是餐桌上的佳肴,同时黑熊也是著名的观赏动物。

  食肉目熊科,北极熊头小,颈长,体大。全身披着又厚又密的长毛。毛白色,但到了夏季转为淡黄色。四肢粗壮,脚掌力大无穷。前足大,呈桨状,适于游泳,足垫有毛,利于御寒和在冰上活动。妊娠期195~265天,每2~4年产1胎、每胎多为2仔。分布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丹麦和挪威的北冰洋周边区域。目前数量急剧减少,有关国家已采取限制狩猎的措施。

  北极熊别名“白熊”,是海洋动物,栖息于北冰洋的浮冰与岛屿上。它极善于游泳,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漂流的浮冰上度过,它能在严寒中横渡30千米宽的洋面。在冰上的行走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游泳速度9.5千米/小时。主要捕食海豹、海鸟和鱼类,也食植物的浆果等。北极熊的毛皮特别厚而密,是北美洲哺乳动物中经济价值最高的种类之一。

  浣熊和大熊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过去是被归在同一类的。如今,科学家把浣熊又分成两类:一类包括通常所见到的浣熊,尾部有环纹的浣熊和蜜熊;另一类则包括红熊猫。除红熊猫和大熊猫生活在亚洲的偏远地区外,其它的浣熊都生活在美洲。科学家认为由于两种熊猫是在相同的栖息地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浣熊家族的成员,都长着狐狸一样的脸,柔软的身体,长长的尾巴,有些尾巴上还有环状的条纹,短短的腿,每只脚上有五只脚趾,可以用来爬树,捕捉猎物,大多数种类都在晚上成群地在地面或树上捕食。除了蜜熊,大多数种类都长着棕色、红色、灰色或白色的毛。

  和大熊猫一样,红熊猫以竹子为食,虽然脚上也多长了一个脚趾,但却发育得不如大熊猫好。红熊猫也吃些水果、植物和昆虫,它们是一种群居性地夜间出来活动的动物,生活在尼泊尔、缅甸和中国的森林中。它们十分灵活,能用锋利的爪子爬上很高的树枝。

  浣熊成功地在中美和北美扎了根,它们几乎什么都吃,什么地方都能居住,甚至离人们居地的地方很近,或索性就住在人们的屋子里面。在原始生存环境中,它们通常单个出去觅食。它们用灵活的前爪捕捉猎物,如沼泽地里的小龙虾和青蛙,它们惊人的生存能力表明它们栖息地的范围正在进一步的扩大。

  食肉目浣熊科,雄性体形大于雌性。体灰色或近于黑色,有的个体带棕色和红色。尾有5~10个黑色与褐色相间的环纹。面部有黑色“蒙眼面罩”标志。面宽而吻尖,吻不能收缩。妊娠期60~73天,每胎产1~7仔,大多为3~4仔,1岁时性成熟。分布于加拿大南部、美国,南至巴拿马。

  浣熊栖息于近水源的森林和灌木丛地区。多在夜间活动,善于在树上攀爬和游泳。浣熊的触觉非常灵敏,特别是鼻部和前掌。食物一般用前肢抓住后,放入嘴中。它的食性较杂,常在岸边或浅水中捕食鱼、虾、蟹和节肢动物以及昆虫等。浣熊的毛长而密,且耐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浣熊喜欢选择附近有水有树、可以做窝的地方居住。它们夜间出外捕食小龙虾、蛤蜊、鱼和青蛙等水中动物。在秋季,它们也吃坚果、浆果等植物的果实,尤其喜欢吃嫩玉米。

  多数浣熊有清洗食物的习惯。当附近没有水时,浣熊就不肯进食。但是,如果浣熊在离水很远的地方,需要食物时,它们也会不洗就吃,只是它们不大喜欢这种吃法罢了。浣熊清洗食物绝不是为了讲求干净、讲卫生,因为有时候清洗食物的水比食物本身还脏!而且,即使是从水中捕捉到的猎物,浣熊仍会放回水中清洗一番,在我们看来就多此一举了。看来,浣熊只是喜欢食物在水中泡一泡的感觉,大概它认为那样味道才鲜美吧!

  浣熊终年定居的家,通常建筑在空中的树干里,小浣熊便出生在这里。浣熊每年只生产一次,每次四胎或五胎。

  食肉目浣熊科,头短而宽,颜面近圆形。下唇和颊部白色,眼的两侧及眉嵴有乳白色色斑。颈部和背部深红棕色,腹部及四肢粗壮,呈褐色。尾长而粗大,有棕红色与沙黄色相间的9个环纹,雌雄毛色相似。妊娠期60~150天,每胎产1~2仔,偶有3仔。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和缅甸北部。我国云南和四川也有分布,但数量很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熊猫别名“小猫熊”、“九节狼”。栖息于海拔1400~4000米的高山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喜在晨昏活动,常2~5头成群。性温顺、胆怯,善于攀爬。遇敌时,常迅速爬上高树躲避。怕热、畏寒,冬季迁至低山处晒太阳,夏季移到高山处。以植物的根茎、嫩叶、果实和竹笋等为食。是珍贵的观赏动物。

  大熊猫外形很像熊,并且身子上有独特的黑白相间的花纹,这使人们很容易就认出它。它们生活在中国中部偏远竹林中,它们坐着吃竹子的嫩芽和根,这样可以腾出手来拧下竹子。由于竹子没有什么营养,大熊猫总是十分悠闲,以节省能量。大熊猫是濒临绝种的动物。

  大熊猫一生才生几个后代,雌熊猫一般每两年才生一次,通常一胎会生两只,但是雌熊猫没有能力全部养活它们。缓慢的繁殖,再加上日益减少的居住地和人类的残害,都导致了野生大熊猫数量的减少。动物园中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也只取得了很有限的成效。

  多出来的“大拇指”

  大熊猫的前爪与众不同,有一只多长出来的“拇指”。其实这是突出来的腕骨,可以触摸到其它各个脚趾,这个拇指可以使大熊猫在进食的时候能抓住竹子。

  食肉目熊猫科,头圆体壮,尾短似熊,颜面似猫。全身毛色大部分呈白色,唯眼圈、耳壳、喉、胸、肩部和四肢呈黑色。整体毛色黑白分明。妊娠期97~163天,通常在岩洞中产仔,一般每胎产1仔,偶有2仔。在全世界范围内,仅见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人迹罕至的高山竹林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别名“大猫熊”、“竹熊”。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3500米的落叶林、针阔混交林的山地竹林中。平时单独活动,行动缓慢,听觉、视觉较差,自卫能力较弱。主要以竹类的竹笋、竹叶和嫩竹尖为食,也食一些野果和一些动物食物。大熊猫性情温顺,举止文雅,容貌奇特,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贵的动物,为我国的特产,被人们誉为“国宝”。

  鼬科动物,包括獾、黄鼠狼和水獭,是八大食肉动物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它们生活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其余各洲都可找到它们的踪影。这个家族中有最小的食肉动物。有一些鼬科动物长着圆圆的长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适于在树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黄鼠狼和狼獾则都有更大强壮的身体。鼬科动物在它们肛门附近都长着可以分泌刺鼻气味的腺体,这些气味用来确定领地,相互沟通或防御敌人。

  黄鼠狼和它的亲戚,如鼬、貂鼠、臭鼬、貂和狼獾,都臭名昭著。大多数是食肉动物,可以用牙齿咬死和咬碎猎物,如老鼠。所有都依靠自己独个捕食,可以把比它们大许多的动物在脖上一口咬死。黄鼠狼和臭鼬在地面和地洞中追捕猎物,貂则在陆地上和水中进行捕食,大一点的狼獾则既是捕猎者又以腐物为食。

  食肉目鼬科,体形细长,耳小,四肢短。毛色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冬季除尾尖为黑色外,全身白色。夏毛背部及体侧棕色,腹部白色,尾尖黑色。雌性有4对乳头。每年春末夏初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产3~9仔。分布于欧洲、美洲北部及亚洲的中部和北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白鼬别名“扫雪”,它是鼬属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栖息范围很广,从森林到草原、沼泽地及农田,特别是河谷附近。过地栖生活,多在夜间活动,善于攀爬及游泳,能在雪地上奔跑,遇敌时,能在积雪下活动,行动十分敏捷。常抬起头和前肢站立,观察周围动物的情况。主要捕食

原标题:人类为什么没有绿色毛发?

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色彩,背后的进化逻辑很烧脑。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色彩。|来自网络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一个彩色的世界?

人类为什么没有绿色头发?北极熊长成白色并非为了隐蔽?非洲斑马长着黑白条纹是为调节体温?其实,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色彩,只是由于司空见惯,我们很少意识到,缤纷色彩背后,居然隐藏着深刻的进化逻辑。

人类为什么没有绿色头发?

在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人的头发颜色各不相同,有黑色、灰色、黄色、棕红色、银白色,但就是没有绿色。对于生活在丛林中的早期人类,绿色头发简直是天然的迷彩服,可以起到完美的保护作用,那么人类为什么要放弃如此优异的自我保护装置呢?

其实,人类的头发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顶在头上的遮阳伞,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屏蔽紫外线。皮肤中的黑色素是对抗紫外线的重要防线,这道防线会一直延伸到头发,阻止强烈的紫外线触及大脑表皮,保护基因免受损伤。

计算表明,黑色头发至少可以为人体减少80%的紫外线照射,而绿色对紫外线几乎没有屏蔽作用,因此,放弃绿色头发绝对是明智之举。对于哺乳动物而言,绿色毛发的热调节能力也不突出,远不如黑色或白色毛发。

人类由于脑容量巨大,计算过程会产生大量热能,头顶的太阳又不断加热大脑,要完成如此复杂的热调节任务,黑色毛发才是最优选择,可以阻止过多热量抵达皮肤,防止头皮灼伤。

而到了气候潮湿阴冷的欧洲,为了接收更多的阳光,人们的毛发逐渐变成浅色,让阳光易于穿过,直接加热大脑。绿色头发最令人遐想的是隐蔽功能。对于人类这样具有三色视觉的动物而言,绿色头发确实可以帮助在丛林中隐蔽。但隐蔽的对象主要是天敌,人类的天敌是豹子、狮子、老虎这类大型肉食动物,它们都是典型的双色视觉,无论绿色、红色还是棕色,在它们看来都差不多,绿色头发并不能提供有效保护。至于人类毛发最初为什么是黑色,是因为人类与黑猩猩是近亲,头发颜色必然与黑猩猩相近。

黑猩猩是典型的热带丛林动物,科学家早就发现,环境越是温暖潮湿,动物体色就越深,直到变成黑色。黑色毛发中的黑色素和角蛋白很难被降解,不仅结实,还能抵抗真菌侵蚀。

非洲绿猴有着橄榄绿色的毛发,在光线暗淡的丛林中有隐蔽作用,可以帮助躲避老鹰和蛇这类具有四色视觉的天敌。但绿色毛发对人类没有保护作用。|Pinterest

为什么北极熊是白色的?

动物采用什么体色,不是随意选择的结果,往往有着实际考量;而且,其主要功能可能不是我们通常想到的隐藏和交流功能,而是热调节功能。无论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都必须用适当方式从环境中摄取热量。摄取热量的方式除了食物,还有物理途径,比如接受太阳辐射,或者环境中的热对流。不同体色会明显影响热量的收支平衡,所以,选择正确体色对于维持体温尤其重要。

北极熊的皮肤本来是黑色,只是毛发近乎透明,叠加之后呈现白色,因而被许多人视作在冰天雪地中生存的一种保护色。但是,北极熊主要猎杀冰面下的海豹,白色毛发并不会提供多少掩护,而且北极熊和海豹主要是通过气味识别彼此。所以,白色毛发对于北极熊其实另有价值,那就是减少热量流失。一方面,白色毛发不需要合成色素,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毛发;另一方面,由于北极并没有充足的阳光可供利用,北极熊对阳光的依赖性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白色毛发虽然吸热速度最慢,但热量散失的速度也相应较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流失。

白色毛发对于北极熊的主要价值是减少热量流失。| Michael Henry

非洲斑马为什么长着黑白条纹?

在非洲稀树大草原上,许多动物都有条纹,但都不如斑马的条纹那样高调张扬。非洲斑马为什么长着黑白条纹?见多识广的达尔文可能是第一个严肃思考斑马条纹问题的人,他认为斑马的条纹太过招摇,绝非为了伪装,而是更像自然界的“条形码”,每只斑马的条纹都独一无二,是为了迅速找到亲人。

可是,这个猜想显然无法解释一个问题:那些没有条形码的动物,难道就不需要识别身份了吗?另一种说法认为,斑马的黑白条纹可能是为驱赶蚊虫。当斑马快速奔跑时,黑白条纹会产生明显的车轮效应,呈现强烈的视觉伪装效果,就像是理发店门口的旋转彩灯,产生强烈的视错觉,迷惑蚊虫,让它们搞不清斑马到底在向哪个方向奔跑,从而减少斑马被叮咬的危险。不过,这也无法解释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与斑马生活环境相同的角马没有采取相同的进化策略。

2015年的一项研究或许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答案。科学家发现,随着斑马种类不同,黑白条纹的数量也不同,有的20多条,有的80多条。越是靠近赤道,条纹就越清晰密集;而在相对凉爽的南方,条纹就明显减少;当条纹细弱到一定程度后,斑马就会变成灰马。这表明,斑马的条纹可能是为了调节体温!黑白两色对阳光反应有差异,黑色条纹吸热较多,白色条纹吸热较少,这样条纹上方的空气就会出现冷热交替,形成微小的气流旋涡,不但可以驱赶蚊虫,还可以迅速降低皮肤温度。在非洲大草原炽热的阳光下,斑马的皮肤温度比其他哺乳动物的低两到三摄氏度,这绝对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斑马的黑白条纹可能主要是为了调节体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批白斑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