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艺雀艺术史论吗?这个机构教的怎么样?考央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考研研究生去艺雀学合适吗?

从图像入手学习美术,是大家很熟悉的词,但我喜欢用另一个词代替它——视觉传达,或者“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听觉去表现和感受;舞蹈是肢体艺术;文学是文字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艺术门类。如果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话,那么美术史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视觉形象的历史?或者理解为是图像的历史。那么,讲美术史,到底应从图像入手,还是文字入手?“图像入手”跟“文字入手”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浏览一下现在使用的课本,请大家关注每一页的图文面积比例,是不是大概1∶1?如果是其他类书籍,1∶1的图文比真是插图极丰富了。但这是美术史,是介绍视觉图像历史的书,图片还是太少了。注意,我不是说这个课本不好,现在所有的美术史课本都是这样,比如这本,《加德纳艺术通史》,体量大多了,800多页,是美国艺术专业学生学艺术史的课本。你看它的图文面积比例,是不是跟我们的课本差不多?都是1∶1左右。1∶1有问题吗?我觉得有问题,文字占的分量太多,图片占的分量太少。我的理想图文比例是500∶1,图像占500,文字占1。这不是画册吗,哪里是教科书的结构,太荒谬了吧?不荒谬!我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把文字变成图像我统计了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本,从第7章到第13章的6章内容中,介绍了205位艺术家,用了297幅插图。艺术家人数和插图的比例,平均为一个艺术家配1.5张图,这个配图数量够不够?不够。不够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莫兰迪几乎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书上这么一句话,老师讲课的时候可能一带而过,学生即使记住,也只是记住一句话,无法唤起相应的视觉图像。但是,学习美术史,学生应该是在大量视觉图像基础上辅助以文字的重点提示,而不是死记一堆无法与图像建立关联的文字。所以,要把文字变成图像。需要多少张图可以把“莫兰迪几乎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变成视觉印象?用两张图来解读这句话,大家的感受明确吗?能不能明确感受到莫兰迪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什么叫明确?我们换个比例,换成5张。为什么5张?因为课本中配图最多的艺术家,一个人配5张。配5张图,对这句话的印象会不会深一些。可我觉得还不够,如果配60张图是什么感觉?第一张是1916年画的,最后一张是1964年画的。莫兰迪出生于1890年,1916年26岁。在20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画瓶子。什么时候去世的?1964年,莫兰迪画瓶瓶罐罐一直画到去世。其实他一辈子画的瓶子远不止这些,我只是列出了60张而已。你看这60张的阵列,从视觉的角度,是不是对于他“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更加印象深刻?表达一个艺术家的风格、面貌最好的方法是视觉的、图像的,而不是文字的。用一张图够吗?两张够吗?5张够吗?向学生展示他一生的全部作品,才是最直接、生动、深刻的方法,但实际上做不到。那用多少张?在能做到的前提下,30-60张,效果不错。看到莫兰迪画这么多“一样的”瓶瓶罐罐,不用我多说,你就会想,他干嘛要画这些东西?不无聊吗?你如果产生了这个问题,真是特别棒,这正是教师讲莫兰迪时要解释的重要问题,现在由你发自内心地提出来,是不是就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解了?是不是对美术史产生兴趣了?看图要看高清图第二个问题:欣赏一件作品需要多大的尺寸效果最好?原大,看原件效果最好的。可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绝大多数作品我们都没条件看原作,只能看复制品,那就应该看精度尽可能高的复制品。什么叫做精度尽可能高?比如,这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一位叫布鲁盖尔的画家的一幅画,《尼德兰的寓言》,我只说这幅画的名字,估计大家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然后就翻页过去了。但如果这张画足够大的话,能够看到很多的细节。各位看右下角这个位置,有一个人趴在长桌上,左手勾着面包,右手离另一个面包还差点儿距离,表达了尼德兰的一个寓言——够得着这个面包,够不着那个面包——意译过来是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挺好玩的对不对?艺术很有意思,艺术史也很有意思。觉得没意思是没看懂,看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画面太小看不清。课本里的插图,基本上都是身份证大小,根本看不清细节。没有细节,怎么可能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呢?《尼德兰的寓言》这幅画一共表现了100多个寓言。再看一下,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右下方,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抱着一个桶,桶打翻了,白色的东西撒在外头,这个寓言是:“不要为打翻的牛奶懊悔”,但他打翻的不是牛奶,是白粥。画面中间有个老头披着蓝斗篷,后面站着一个穿红连衣裙的女孩子——老夫少妻——老男人一定会被戴绿帽子,只不过人家不是绿帽子,是“蓝斗篷”。看不见细节,哪怕是大师之作,都变得平平淡淡,一翻就过去了,多可惜。这些作品的含义,这些作品的价值,在学生们没有视觉感受的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讲它们的重要性,不是白费功夫吗?所以,我觉得上美术史课,首先让学生读图,一是清晰地看,二是大量地看,有了这样图像的基础,教师再画龙点睛,做一些文字解释,他就能听懂。只要能听懂,他就会感兴趣。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对美术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他听不懂,而课程并不深奥,听不懂的原因在于没有基础,没有基础的原因在于没有大量读图,缺乏大量的、系统的、清晰的视觉印象积累。看高清大图才能看到细节,才能够体会到作品趣味。再举个例子:这是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他喜欢表现一种空气的、朦胧的、动态色彩的感觉,很革命性的一个画家,但看他的画总觉得很空洞,没什么内容。是没内容吗?手机上显示这么点儿尺寸,的确看不出啥。但点开它,放大看……这张画画的是英国国会失火,左面大火冲天,如果你看到不但桥上全部都是看热闹的人,近处也都是人。那边的火烧得热闹,这边人山人海看得更热闹。这两部分都能看到的话,这张画既有气氛,又有细节。但如果缩小了,趣味就少了一半。再强调一遍,学美术史的基础是:第一,要看大量的图;第二,要看大张的图,要精度高的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考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