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跟经济制度那个起决定性瞬间,第一性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318所
24小时更新:3567
总量:6754859

2016高考政治一轮考点整合:第二单元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6高考政治一轮考点整合:第二单元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 9:06:56
下载量:5284次
大小:1.84M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122/123/124/125/126/12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_网易教育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日13:36:16  
  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1.基本概念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小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最主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及交换关系的总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力量,市场经济便由此产生了。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以健全的市场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枢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态,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并确立的。
  市场经济不能等同于商品经济,二者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1)从理论上讲,二者所反映的经济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它侧重于人类劳动价值交换采取的形式。市场经济侧重强调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即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为主,通过市场机制、利益原则的引导来完成。
  (2)从涵盖的历史时期看,商品经济是人类对自然经济否定之后的经济运行方式的高度抽象,涵盖面较广,它可以包括不同时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市场经济则一般是指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生活达到或基本上或全面市场化的商品经济,涵盖的经济发展历史时期较短。
  (3)商品经济强调的是以商品交换为直接目的,市场经济则是强调经济运行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
  总之,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特殊阶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模式,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在1979年11月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0年12月,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又经过半年多的集思广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在全党中取得了共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完成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以上这些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论断,阐明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使我们可以大胆利用世界通行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阐明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理论上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阐明了计划与市场的作用,从实践上解决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途径,使我们可以借助于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1)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和生机。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促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冲破了多少年来人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上的思想束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缺点,需相互补充。事实证明,市场机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市场机制以分散决策为基础,比以集中决策为基础的计划机制更具较大的灵活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对供求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较快地实现供求平衡,减少资源浪费;市场机制比集中的计划机制更具有较高的微观配置效率,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活动的不断创新;市场机制中分散的信息结构可以有效地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集中的计划机制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常常导致决策失误、资源浪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市场机制除了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以外,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冲破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狭隘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束缚,扩大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调动了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不同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第二,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
  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了各自的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第四,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
  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三方面的要求。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生产的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的矛盾,这就使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商品交换则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从而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价格则是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的利益纽带,是价值的实现形式。价格协调供求是引导资源流动的指示器,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水平上达到平衡。竞争是商品在买方与卖方之间围绕商品价格和质量进行较量,只有竞争才能使价格随供求变化而升降,价格的变化反过来调节供求。竞争是市场活力的灵魂。市场机制就是在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中发挥节约资源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本文相关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font color=-09 18:50)
&<font color=-09 18:49)
&<font color=-09 18:47)
&<font color=-09 18:45)
&<font color=-09 18:33)
&<font color=-09 18:26)
&&论坛热贴
&&我也评两句
网易通行证:
您的发表的评论将在5分钟内被审核,请耐心等待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copy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试卷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二
——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
(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0分
1、根据本讲,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2、自主经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
3、除个别情况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4、我国要由过去的经济干预型政府转变到服务型政府。
5、根据本讲,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根据本讲,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7、本讲认为,服务型政府应重国有轻民营。
8、根据本讲,从投资主体来说,民营指的是私人的经济组织。
9、根据本讲,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只需要发挥中央的积极性。
10、根据本讲,法治政府意味着政府不要搞成人治政府,要向人治告别,要加强法治。
11、根据本讲,政府对国有企业有众多扶持性的政策和措施跟未来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是不相适应的。
12、根据本讲,《决定》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即( )。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其他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1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 )。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出自( )。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宋太宗赵光义
&明太宗朱元璋
15、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
16、( )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7、包容性经济体制的基础是什么?( )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其他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18、根据本讲,五大社会活力要素不包括( )。
19、本讲对政府的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阐述方面不包括( )。
&政府职能转变应把握的基调
&对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估
&政府职能为什么难以转变
&行政体制改革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20、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是( )。
&《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
&《财产申报法》
&《公务员财产申报法》
21、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是在( )议会通过。
&1883年美国
&1883年英国
&1885年美国
&1885年英国
22、根据本讲,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23、根据《决定》精神,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应做到( )。
&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市场自由配置、效率优先
&以上都是正确的
24、根据本讲,生产要素包括( )。
25、政府转变职能、深化改革创新方式,增强公信力、执行力最后的落脚点在( )。
&服务型政府
&管制型政府
&管理型政府
26、根据本讲,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应当( )。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7、根据《决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 )。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完善经济制度
&以上都是正确的
28、根据本讲,怎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推动国有企业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非公有控股
29、根据《决定》,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应该怎么做?( )
&保持中央财力稳定
&结合税制改革
&考虑税种属性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
1、根据本讲,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2、自主经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
3、除个别情况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4、我国要由过去的经济干预型政府转变到服务型政府。
5、根据本讲,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根据本讲,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7、本讲认为,服务型政府应重国有轻民营。
8、根据本讲,从投资主体来说,民营指的是私人的经济组织。
9、根据本讲,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只需要发挥中央的积极性。
10、根据本讲,法治政府意味着政府不要搞成人治政府,要向人治告别,要加强法治。
11、根据本讲,政府对国有企业有众多扶持性的政策和措施跟未来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是不相适应的。
12、根据本讲,《决定》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即( )。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其他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1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 )。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出自( )。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宋太宗赵光义
&明太宗朱元璋
15、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
)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7、包容性经济体制的基础是什么?( )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其他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18、根据本讲,五大社会活力要素不包括( )。
19、本讲对政府的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阐述方面不包括( )。
&政府职能转变应把握的基调
&对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估
&政府职能为什么难以转变
&行政体制改革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20、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是( )。
&《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
&《财产申报法》
&《公务员财产申报法》
21、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是在( )议会通过。
&1883年美国
&1883年英国
&1885年美国
&1885年英国
22、根据本讲,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23、根据《决定》精神,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应做到( )。
&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市场自由配置、效率优先
&以上都是正确的
24、根据本讲,生产要素包括( )。
25、政府转变职能、深化改革创新方式,增强公信力、执行力最后的落脚点在(
&服务型政府
&管制型政府
&管理型政府
26、根据本讲,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应当( )。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7、根据《决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 )。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完善经济制度
&以上都是正确的
28、根据本讲,怎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推动国有企业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非公有控股
29、根据《决定》,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应该怎么做?( )
&保持中央财力稳定
&结合税制改革
&考虑税种属性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
30、根据本讲,在劳方与资方之间,服务型政府应持( )态度。
30、根据本讲,在劳方与资方之间,服务型政府应持( )态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73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提到退出越位时,用了两次“一律”。
2、“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这一问题只需要中央政府考虑。
3、经济手段主要是能够对市场参数给予调节的一切手段,主要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4、只要政府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就是履行了应有职责。
5、根据本讲,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由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6、根据本讲,越位市场可调节的微观事务,不能简政放权,应加大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7、根据本讲,“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构建有效政府管理”应更好的利用行政手段。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9、公有财产不可侵犯,私有财产同样不可侵犯。
10、根据本讲,横向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标尺是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
11、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城乡一体化。
12、创新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其中最关键的是( )的实现形式。
13、()实际上是行使出资人职能、代表国家出资人职能的一种方式、平台,这个平台解决了国有资本从收益到运行、到进退的一系列事务。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提高国有资本投资收缴比例
14、对增量的企业来说,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是通过( )这种方式。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1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提到退出越位时,用了( )次“一律”。
16、宏观调控的手段中,以下哪种不属于行政手段?( )
17、本讲中的纠正错位不包括( )。
&不要充当市场运动员
&纠正GDP政绩评定偏向
&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8、根据本讲,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破除行业垄断
&放开竞争性业务
19、根据本讲,国资监管以( )为主。
20、本讲提到的不属于引入社会方式、社会参与的管理方式的是( )。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社会资本特需经营方式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事务
21、根据本讲,户籍改革的核心在( )。
22、根据本讲,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不包括( )。
23、坚持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
&国资监管以“管资本为主”
&两个“都是”
&两个“毫不动摇”
&两个“不可侵犯”
&保证“平等使用”
2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包括( )。
25、以下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含义中包含共同发展、互惠发展
&与城乡一体化有相同的意义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从城乡两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26、农民的财产权利包括( )。
&生产用地的所有权
&生产用地承包经营权
&集体资产股份
&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房屋
&以上都正确
27、关于城镇化、市民化总的取向说法正确的是( )。
&控制有序,但取向是加快
&总取向是开门、降槛、有序
&户籍改革核心在“落户”,攻坚在福利
&城镇化、市民化就是让农民都在城市居住
&以上都正确
28、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实际上就是要解决(
29、发展混合所有制形式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
&有利于国有资本提高竞争力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
&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发展
&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促进
30、混合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有( )。
&鼓励非公有控股
&存量双向进入
&增量项目进入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比例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二——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上)&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86分
1、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两方面的统一。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保持廉洁只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4、我国现在已实行了官员财产的登记、申报、公示制度。
5、生态资源的改革目标是生态文明。
6、本讲中的“更多”和“更公平”分别属于质的问题和量的问题。
7、我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8、地方牵引指的是通过政治改革牵引经济发展。
9、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10、市场决定性意味着不需要发挥政府作用。
1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政府机关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12、根据本讲,《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13、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 )
14、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15、《决定》中提到的“三让”,要把握现代社会的五大要素,其中不包括()。
16、根据本讲,我国基尼系数现在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达到了( )。
17、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应以( )为中心。
&政治体制改革
18、下列选项中,经济体制改革起的不是牵引作用的是( )。
&推动生产关系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社会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都是正确的
19、市场在经济改革发展的第二个台阶中起( )作用。
&宏观调控下基础性
20、根据本讲,市场决定性体现的三大自由不包括( )。
&企业自主决策,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自主定价,自由买卖
&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21、《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的作者是( )。
22、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存在什么问题?( )
&体系不完善
&政府干预过多
&监管不到位
&以上问题都存在
23、《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涵盖了以下哪些领域的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
24、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 )。
&国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国家的党政关系问题
&独立的司法体系
&反腐败机制
&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
25、根据本讲,从投资主体来说,资本在我国可分为( )。
&以上都是正确的
26、根据本讲,经济体制改革能够牵引哪些领域的改革?( )
27、根据本讲,市场在经济活动中能够保证( )。
&交易规则平等
&以上都是正确的
28、本讲中的“大三机制”指的是( )。
&市场决定机制
&竞争决定机制
&供求决定机制
&政府决定机制
&价格决定机制
29、根据本讲,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 )
&提供公共服务
&市场监管,公平竞争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
&更大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30、根据本讲,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应从( )这几方面来理解。
&要把握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两方面的统一
&新的伟大革命没有采用次数
&新的伟大革命有采用次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过)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和政治形势,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这几年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一致认为:必须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经过了几年的酝酿和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那次全会以后,全党在拨乱反正和调整国民经济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在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且指出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指示,推动了各项改革的广泛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目前农村的改革还在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这种形势迫切要求疏通城乡流通渠道,为日益增多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同时满足农民对工业品、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经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但是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城市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目前,城市企业经济效益还很低,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的种种损失和浪费还很严重,加快改革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还应该看到,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加强大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为迫切。  当前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日益巩固,经济调整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国家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大为增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愿望更加强烈。特别是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全面整党的健康发展,已经和正在端正各条战线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指导思想,明确改革的方向。现在,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利于统一和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使改革更加卓有成效地进行,使社会主义优越性进一步得到发挥。中央希望并且相信,如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行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那样,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制订全面改革蓝图,加快改革步伐,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也必将起到伟大的历史作用。  二、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一百多年人民灾难深重的历史,消灭了剥削制度,我国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旧中国根本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我国各族人民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切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经预言,社会主义在消灭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必然能够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除了历史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之外,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那个时候,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统得很死,而且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步骤上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有很大的创造。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原来为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经济体制方面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一九五六年,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和大会前后,党中央特别是中央主持经济工作的同志已经觉察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某些改进措施。但是,由于我们党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毕竟经验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形成了若干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特别是由于一九五七年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的影响,把搞活企业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结果就使经济体制上过度集中统一的问题不仅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发展得越来越突出。  其间多次实行权力下放,但都只限于调整中央和地方、条条和块块的管理权限,没有触及赋予企业自主权这个要害问题,也就不能跳出原有的框框。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中央认为,按照党历来要求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这次改革的基本任务。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能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必须下定决心,以最大的毅力,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愿望。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三、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现在,我国城市企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已有一百多万个,职工共达八千多万人。仅城市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情况表明,城市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八千多万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就是说城市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活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全局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对于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关键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而现行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围绕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为了使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必须通过计划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通过税收等形式从企业集中必须由国家统一使用的纯收入,委派、任免或批准聘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并且可以决定企业的创建和关、停、并、转、迁。但是,由于社会需求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企业条件千差万别,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错综繁复,任何国家机构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和迅速适应这些情况。如果全民所有制的各种企业都由国家机构直接经营和管理,那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严重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压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企业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有权安排自己的产供销活动,有权拥有和支配自留资金,有权依照规定自行任免、聘用和选举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有权自行决定用工办法和工资奖励方式,有权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本企业产品的价格,等等。总之,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的义务的法人。这样做,既在全体上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性,又在局部上保证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不但不会削弱而且只会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国农村改革的经验生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正确解决职工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做到职工当家做主,做到每一个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人人关注企业的经营,人人重视企业的效益,人人的工作成果同他的社会荣誉和物质利益密切相联。现代企业必须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生产指挥,必须有高度严格的劳动纪律。因为我们的现代企业是社会主义的,在实行这种集中领导和严格纪律的时候,又必须坚决保证广大职工和他们选出的代表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领导者的权威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统一的,同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够正确地有效地发挥的必要前提。  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这两方面的正确关系,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内容和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个基本要求,势必牵动整个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计划体制、价格体系、国家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和劳动工资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中央认为,这些改革,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和主客观条件的成熟程度,分别轻重缓急和难易,有先有后,逐步进行,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达到这个目标的步骤,另行部署。  四、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危机,使生产符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建国以来,我们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应该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尤其是考虑到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考虑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的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改变,考虑到我国目前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际情况,建立这样的计划体制的需要就更加迫切。如果脱离现实的国情,企图把种种社会经济活动统统纳入计划,并且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加以实施,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那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在计划的指导思想上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计划同实际严重脱节。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经在制订电气化计划的时候产生这样的思想:“现在对我们来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今天我国同当时俄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但是我们的实践经验证明列宁的这个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条件下的俄国,而且具有长久的意义。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只能是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保证重大比例关系比较适当,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它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必须有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在于剥削阶级是否存在,在于劳动人民是否当家做主,在于为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服务,在于能否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还在于商品关系的范围不同。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等一切国有的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应该对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进一步作出如下的概括: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第三、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第四、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则是必须执行的,但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按照以上要点改革的计划体制,就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对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其他大量产品和经济活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指导性计划或完全由市场调节。计划工作的重点要转到中期和长期计划上来,适当简化年度计划,并相应改革计划方法,充分重视经济信息和预测,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五、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价格体系,由于过去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其他历史原因,存在着相当紊乱的现象,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不改革这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就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不能保障城乡物资的顺畅交流,不能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就必然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也会严重妨碍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执行。随着企业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显著,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更为急迫。各项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计划体制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它们的成效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体系的改革。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合理的价格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当前我国价格体系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同类商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不同商品之间的比价不合理,特别是某些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偏低;主要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倒挂,销价低于国家购价。必须从现在起采取措施,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同价格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在调整价格的同时,必须改革过份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逐步缩小国家统一定价的范围,适当扩大有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范围,使价格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比较好地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价格体系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涉及千家万户,一定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根据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力负担的可能,在保证人民实际收入逐步增加的前提下,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的原则是:第一、按照等价交换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不合理的比价,该降的降,该升的升;第二、在提高部分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时候,加工企业必须大力降低消耗,使由于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造成的成本增高基本上在企业内部抵销,少部分由国家减免税收来解决,避免因此提高工业消费品的市场销售价格;第三、在解决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倒挂和调整消费品价格的时候,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确保广大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不因价格的调整而降低。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工资还要逐步提高。必须向群众广泛宣传,我们在生产发展和物资日益丰富的条件下,主动改革价格体系,解决各种比价不合理的问题,决不会引起物价的普遍轮番上涨。这种改革,是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迫切需要,是符合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的。一切企业都应该通过大力改善经营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而决不应该把增加企业收入的希望托在涨价上。决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任何人趁改革之机任意涨价,人为地制造涨价风,扰乱社会主义市场,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在改革价格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越是搞活经济,越要重视宏观调节,越要善于在及时掌握经济动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以利于调节社会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调节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布局,调节市场供求,调节对外经济往来,等等。我们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且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未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