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的柑橘园20年,合同未到期县国土资源局治理滑坡,占用土地毁掉不少柑橘树,对于这样的情况,

454被浏览27467分享邀请回答179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来自嘉祥县滕州市的土地托管调查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来自山东两个产粮大县(市)的土地托管调查
  大田里的新烦恼:
  一家一户遇老龄化问题,新型主体面临“双重挤压”
  种了大半辈子地,68岁的马凤祥老汉感觉有点干不动了。老马是山东省嘉祥县万张街道马海村的农民。
  “种地是个细碎活儿,虽说现在耕地、播种能雇机械,但施肥、打药、浇地还得人工。”老马说,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家里的6亩田,一季玉米一季麦,全靠老两口打理。
  “孩子们看不上这地里的活,人家说,一亩地弄不了几百块钱,回去干趟活,又搭盘缠又误工,不划算。”老马感叹,这两年他腰腿不如以前了,但还得背药桶、扛着锹往地里跑,“庄稼人要是荒了地,会让人笑话。”
  “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在家种地”成了普遍现象。
  “50岁以下在地里干活的基本看不到了。”马海村村支书马有信说,村里1292人,人均只有1.1亩地,外出打工的有300多人。
  农业大省山东,5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1/3的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7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超过40%。
  一方面,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问题突出;
  另一方面,一家一户“零耕碎种”,农民不愿种、不会种、种不好等问题凸显。
  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近年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加速,一定程度打破了“一家一户”生产局限。但当前粮价下行、成本上涨,让不少新型经营主体面临“双重挤压”的困扰。
  滕州市西岗镇温塘村种粮大户满月亮,
  2013年流转了350亩地,至今没敢再扩大规模。
  他说起原因:
  主要是玉米价格跌得太厉害,一斤从1块多跌到八毛钱,
  地租涨到一亩1000块钱,
  算大账,大户种粮基本不赚钱。
  另外,规模再大,用工太多,管理也是问题。
  目前,滕州市发展家庭农场208家,种粮大户130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77家,土地流转面积占到40%。
  市农业经营管理局副局长颜道伟分析,规模流转中种经济作物的占多数,如果单纯种粮,“小麦+玉米”,一亩生产成本要900元,再加上875元的平均地租,利润空间很有限。
  一些农民也对土地流转有顾虑:
  “合同一口气签10年,谁知道以后划不划算?”
  “地交给别人,到时要不回来咋办?”
  “万一大户亏了,租金能不能兑现”……
  农民的担忧不无道理,流转毕竟有风险。
  西岗镇东王庄村村委会主任王云果介绍,2010年村里曾把200亩地流转给一个外地老板种葡萄,干了两年,效益不行,老板跑了,地租没付清,土地待复垦,一堆问题留给了村里。
  现代农业离不开规模经营。在实践中不少基层干部认识到,土地流转不是规模经营的唯一路径,立足人多地少国情,通过“家庭经营+服务规模化”组织生产合作,也可以实现规模经营。
  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呼唤一场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改革。
  谁服务?咋服务?
  3公里服务圈破解“谁来种地”,田管家解决“怎么种地”
  “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田。”谁来担当新型服务主体?
  山东借助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打造“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整合农资、农机、土地等资源,建立为农服务大平台。财政给力,围绕新型服务主体,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合作示范、产业融合、服务能力提升等一系列项目,干普通农户和经营主体想干、又干不了的事,引导社会资源向现代农业服务领域聚集。
  235万元农发资金带动,西岗镇供销社+农民合作社,购大农机、上烘干设备,2015年成立为农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苏长荣介绍,服务圈覆盖3万—5万亩耕地,服务方式有两种:“保姆式”全托管,提供耕、种、管、收、贮一条龙服务,“菜单式”半托管,需要啥服务点啥。
  土地“变零为整”,规模出效益。东王庄村105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全托管给服务圈。“一开始怀疑,供销社种地靠谱吗?”村民王正元说,试了一年,大家服气了。地还是那块地,种的还是小麦和玉米,效益不一样。大农机下田,省力省钱;厂家农资直供,一袋化肥便宜30元;智能配肥,一亩能省10多斤,节本加增产,每亩增收300多元。
  盯着市场种地,优质卖好价。马海村1080亩耕地,托管给服务圈后,改种优质强筋小麦。万张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马留绪说:“强筋麦市场抢手,每斤能多卖1毛钱;上了烘干设备,玉米上市时间能抢出10天,一斤又多卖2毛钱。”地头有了专业管家,不少村民成了“甩手掌柜”,放心出去打工,“两不误、同增收”。
  打通“最后一公里”,先进技术落地。“一套集成技术,让亩产上万元!”滕州市龙阳镇丛条村刘克涛感叹,过去施肥“一炮轰”,肥没少下,可产量上不去。现在玉米套种土豆,早春三层膜,再施秸秆生物肥,成本降了,土豆还上市早,产量提高20%。
  土地托管,破解新型主体服务难题。韩应科种了10多年粮,是嘉祥县运韩村种粮大户。规模大了,粮食晾晒是一大难题。一套烘干设备近百万,老韩力不从心。2006年玉米收获后赶上下雨,每天请工人翻粮透气,玉米还是出芽了,没卖出去,当年就损失了十几万元。去年,镇上成立红运为农服务中心,提供烘干服务,老韩才不再为晾晒揪心。
  “供销社有整合资源实力,省市县镇的网络体系,是大户不能比的。”嘉祥县大张村种粮大户张清贵感觉,托管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比如打药,过去100亩地得雇两个人,花5天时间,人工费就要1400元。现在统防统治,用上植保飞机打药,一上午就搞完,费用省一半,打得还均匀。”
  土地托管带来综合效益。
  据测算,通过大型农机作业,粮食作物每亩增产10%—20%,为农民节本增收400—600元;飞防作业降低农药用量20%,提高效率300—600倍,有效防治率超过96%;智能施肥,每亩减少化肥用量15%—20%。
  土地托管探索统分结合的新路径。滕州市依托16处为农服务中心,土地托管面积达到45万亩。嘉祥县领办农民合作社151家,带动土地托管35万亩。
  土地托管有生命力:
  增收大头给农民,姓农、为农、务农,就能在田间扎根
  土地托管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服务主体的定位。
  首先,会不会与民争利?
  嘉祥县供销社主任胡立元说,服务圈主体“姓农”,农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不变,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供销社纵横联网社会化服务,联地、联农、联利,服务圈就能在田间地头扎下根。
  按规定,县级社注资成立农业公司,参股服务圈30%股份,农民合作社成立联合社,持股70%,这意味着供销社持小股、农民持大股,增收大头给农民,做到“为农”;服务圈明确农资供应、统防统治、融资担保等6项职能,做到“务农”,避免了“非农化”“非粮化”现象。
  马海村村民马福秋的土地托管合同约定,他将2.7亩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收取一定的服务费,负责全程作业,种子、农资价格低于市场价10%,收获的粮食全部归他支配。“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说了算,收益还是自己的,又省心省力,咱心里踏实。”
  东王庄村依托合作社“股份式”土地托管,实行“保底+二次分红”,农民分红比例占到40%。村支书单新民认为,土地是农村的稳定器、蓄水池,农民进可打工挣钱,退可守地务农,这样的托管才能稳定。
  其次,市场认不认可?
  托管把农民联合起来,有了市场话语权,促进了农业“接二连三”。万张为农服务中心托管2万亩地,年初一家外地面粉企业找上门来,统一供种、供肥,订购来年的小麦,每斤价格比市场高近1毛钱。马留绪感叹:“服务圈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资源,要不是有规模效益,哪能有底气接这样的订单。”
  不仅农民挣钱,供销社也得有效益。
  胡立元说:“能生存才可持续。我们主要挣的是服务费,集约化经营节本增效一块,农资差价一块,再一个就是托管费。”比如在粮食烘干环节,一台烘干塔,每天可烘干粮食近200吨,每吨收益120元左右。一季小麦可盈利近20万元;一季玉米,可实现纯利润70多万元。
  马海村土地托管两年,村集体经济有了零的突破。马有信说:“以前村里装了路灯,却交不起电费。如今,每年村集体有两三万元的收入,能给村里干不少事。”
  记者调研了解,土地托管进一步推广也面临难题:
  一是用地难。基层干部反映,在农业服务主体用地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建一个为农服务中心一般需要20亩地,现在地方用地指标“金贵”,拿出来干农业不容易。建议将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用地需求纳入到设施农业用地范畴,满足现代农业服务需求。
  二是资金难。据统计,建一处粮食烘干型为农服务中心,要投资500万元左右,除了财政支持,更多资金靠自筹,有的基层供销社、合作社实力差,拿不出钱,又贷不到款。天成玉米合作社理事长薛改青说,去年建烘干塔,找银行申请150万元贷款,手续都交上去了,就是贷不下来,希望政策能落地。
  三是服务能力待加强。人才、资金、装备、经营能力等是新型服务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整合好现有资源是个考验。基层干部说,比如人才,要让农业部门的大量农技人员参与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完善机制;再比如农机,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已有不少装备,如果为农服务中心另起炉灶再大量上新机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服务?滕州市供销社主任周茂林认为,下一步要将服务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领域,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增值,这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报记者 赵永平&
( 日 & 09 版)
绿色低碳成为四川乐山乡村发展的主题词
钱包鼓了,不能让河水脏了
  “纸三代”为啥要改行
  今年41岁的兰志兵,是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永福镇万寿村农民,从祖上传下的土法造纸,让他家的小厂年产火纸四五十吨,一年能挣10多万元。可今年,兰志兵却不干这个营生了。
  “钱包鼓了,可河水脏了,不能再污染环境了!”
  兰志兵痛定思痛,毅然放弃了祖传的生计,开办农家乐。
  他家位于有“川西竹海”之称的沐川竹海景区内,每到夏季,游客络绎不绝。为了让游客吃上正宗农家菜,妻子陈明红报名参加了厨师培训,这让兰志兵转行的底气更足了。
  作为旅游城市,乐山除了乐山大佛,还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绿”——56.39%的森林覆盖率,“绿色”成为乐山发展最大的资本。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一片“绿”,乐山明确提出打造“绿色转型示范市”的发展定位。以“绿色”打底,向“绿色”转身,推动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绿色低碳转变。
  生态农业带旺“乐山造”。这是一条涵盖了9个乡、43个村的“线”;这是一个囊括3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圈”;这是一幅多业态、融合型的“画”——线上、圈里、画中,正是乐山市井研县建设的百里产业环线。
  养了10多年生猪的井研县千佛镇大户袁定江,今年决定改种柑橘。
  “干生态农业,‘钱’景不可限量。”今年初,袁定江主动请缨承建县里的杂交柑橘标准化园,通过高标准建设,园区将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乡村旅游康养、农技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距园区10多公里外,丰润养殖公司总经理唐军投资5000余万元打造了一个“水乐园”,集渔业养殖、康养旅游、水上休闲为一体,把产业从水下做到水上来。
  袁定江和唐军看好的是绿色农业这个“金字招牌”。
  这只是乐山市生态高效农业“一区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个缩影。未来5年,乐山将建成现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区,发展高标准茶产业带、现代林竹产业带、蔬菜产业带、万亩中药材产业带、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带、特色农业休闲体验产业带。
  井研县抓柑橘特色产业,与其他县区错位发展。作为柑橘种植生态适宜区,近年来井研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7万余亩,年产量10余万吨。在此基础上,井研谋划以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打造一条产业带,将沿线的种养、康养旅游、电商、物流等产业串珠成链,带动10万群众增收致富。
  “绿色”是农业的生命力。如今,乐山加紧建设现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区,各种高标准农产品产业带正快速生长。“峨眉山”“小凉山”等区域品牌声名鹊起,“竹叶青”“峨眉雪芽”“哈哥”等农产品畅销国内外,一大批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走向市场,“乐山造”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据统计,乐山市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1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8.4万亩,有机食品基地13.3万亩,累计完成“三品一标”807个。
  疏堵结合带动真转型
  有着“绿色明珠”“天然氧吧”之称的沐川县,盛产林竹。
  丰富的林竹资源,让当地农民“靠山吃山”,土法造纸作坊一度遍地开花。截至2016年底,全县境内土法造纸厂上千户,涉及就业人口4000人,总产值4亿元左右。
  在万寿村,沐川县的“母亲河”——同福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昔日,这条河清澈见底,随着土法造纸厂的兴起,河里几乎鱼虾绝迹。
  建设美丽乡村,转型是必然选择。
  今年沐川县决定,6月底前关停全部土法造纸厂。
  “河水不变清,我们不回家。”沐川的干部们纷纷下乡驻点,在田间地头、农家院里宣讲政策、讲解法律法规。
  疏堵结合,县里对关闭造纸厂业主给予补助,帮助其产业转型。据统计,按照相关补助政策,直接兑现奖补资金为4500万元,涉及后期长效治理和帮扶资金为9000万元。
  转型成效初显。7月28日,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沐川开幕,优美的生态让游客流连忘返。在桃源山居一侧,农耕博物馆内完整展现手工造纸“小火纸”工艺。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体验手工造纸,欣赏实景剧“乌蒙沐歌”,感受乡间小河漂流的乐趣。
  在兰志兵家乡万寿村,村民们欣喜地发现,同福河变清了,绝迹多年的石蛙等动物又重新出现了。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沐川全县接待游客78.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6%和33.98%。
  乐山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水青山。
  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防治四大战役,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垃圾焚烧发电站,农村垃圾统一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在乡镇实施污水处理全覆盖。
  绿色转型因地制宜。乐山将产业发展、产业转型、美化环境与幸福美丽新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防止城市化、同质化、单一化,追求“村有村味”,推动农村“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发展,保持田园风光,既融入自然,又个性鲜明。截至目前,已完成925个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到“十三五”末,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将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乡村美景带来好“钱景”
  “云上苗岭,山花烂漫。”
青瓦、红墙的独栋小楼,行走在新寨里,“苗家”的风韵让人流连。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玛瑙村是一处独具特色的“苗家新寨”,在云雾环绕中格外耀眼。玛瑙村的彝家新寨建设,靓了村庄,活了产业,富了村民。
  “新寨规划时,我们就与村民反复商议,建好新寨,产业怎么发展?”民主乡党委书记乌鲁大戈说,“大家一致认为,苗寨在乐山具有唯一性,发展苗家旅游,一定能够引来游客。”
  “我们的构想是‘集体资产+公司运作’模式。”乌鲁大戈介绍,村里整合县上补助和社会捐赠作为村集体资金,社会资本投资15万元,成立马边苗族花山文化旅游开发协会,其中玛瑙村占股49%。“这样,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也启动了旅游发展。”
  玛瑙村村委会主任廖国武介绍,2015年举办了乐山首届苗族花山节,系列文旅产品成功吸引了来自重庆、成都、乐山的游客近5000人次,实现创收近20万元。
  “这一次试水,我们看到了苗家特色文化的吸引力,通过‘集体资产+公司运作’的组合拳,投入的钱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本钱。”
乌鲁大戈说,玛瑙村采取这种模式筹建小凉山民艺合作社、苗寨生态乌金猪代养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壮大集体资产,带动群众增收。
  “鱼米三江金天府,峨山沫水秀嘉州。”玛瑙村村民廖喜山说,以前在山下开百货铺,一年才挣万把块钱,现在乡村旅游办起来了,仅“花山节”期间的餐饮接待收入就接近往年全部收入的一半。村里的乡村火锅店、苗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乐山市围绕“山水园林宜居城”发展定位,调整完善城乡、交通、水利、国土等各类规划,多规合一,确保“一盘棋”,因地制宜谋发展,大力实施特色小镇、特色街区、特色村落、特色产业的建设。三次产业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共舞:峨眉雪芽“禅茶文化主题产业园”、茶园休闲养生游的峨眉黄湾禅茶小镇、茉莉之乡体验游的犍为清溪茉莉小镇、有机茶园风情游的夹江天福茶缘小镇……一批特色小镇、特色村落脱颖而出。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绿色发展让乐山的乡村越变越美。
本报记者 刘裕国
《 人民日报 》
( 日 & 1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
云山集团唱响优质农副产品
15:01&&&&【字
  云山集团位于赣北中部。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万亩,林地面积33.27万亩,水域面积1.2万亩。
  云山丰富优良农产品资源形成了“三水二茶三养殖”的特色农业产业。云山集团围绕“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农业发展方向,以品牌农业为重点,做优做强现代农业。
  云山集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绿色食品建设示范基地。全集团有39个农副产品注册了“云居牌”商标,云居牌柑橘、水蜜桃、茶叶获绿色食品证书或有机食品证书。
  绿色产品DD柑橘
  什么叫满山遍野,什么叫硕果累累,走进云山新民村,进入柑橘果园,对此才有了真实的感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怕也不能说出新民村柑桔的万分之一的妙处。
  如果你是夏天到云山新民村,虽然还不到柑橘成熟季节,沿着一条宽畅的水泥路直通新民村。远远看去,只见满山的苍翠,状如梯田的柑橘带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绵绵不绝,令人赞叹不已。隐约间,一股股暗香在空气中浮动,清清甜甜的,让人沉醉。顺着这股暗香寻去,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柑橘就那么密密地缀在枝头,长得壮壮实实,水灵可爱。对于跟柑橘打了20多年交道的村民唐忠立来说,柑橘就是他的“孩子”。
  近年来,他精心经营他的40多亩柑橘园,每年收入近10万元。
  在新民村,像唐忠立这样靠种柑橘发家致富的村民有30多户。全村家家户户都栽种柑橘,全村年生产总产值达到67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9500元。村民靠果树致富,家家盖了楼房。
  新民村原名叫枫林坳。村民大都是从浙江新安江、富春江搬迁过来的
  枫林坳位于云山的东南端的山坳中。全村除了80来亩靠天田,便是满目的荒山。当地人称形容这里是“九分荒山一分地,一年收成半碗米”。刚来时,每人只分有8分口粮田,没有房子,他们就在山上砍几棵树,盖个简易棚,雨天漏水,冬天钻风。一个巴掌大的地方铺几把稻草,再放两床棉絮,就算是安了张床,床脚边便是锅碗瓢盘,就近随便找个田埂,挖个坑把锅摆上,煮好饭后又把锅搬回“家”。
  1983年春,徐培土回浙江新安江老家,在交谈中,弟弟得知永修云山的气候、土质适合种植柑橘后,便送给他80棵橘树苗,徐培土回来后就把80棵橘苗种在屋后开垦出来的5亩荒坡上。翌年,橘树全部成活。第三年开始挂果他第一次采摘了1400多斤橘子,左邻右舍尝过之后都夸橘子甜得像蜜一样,橘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徐培土说,那时额外卖了1000多块钱,让一家人兴奋不已,更让村里人羡慕。之后,他又学会了培育橘苗和嫁接技术。村里人在徐培土身上看到了栽种果树赚大钱,于是,新民村里所有农户纷纷承包荒山种上了柑橘,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新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柑橘之村。新民村的柑橘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抢手货。
  因为种柑橘,新民村百姓的口袋开始鼓起来了,家家盖了楼房。但新民人很快就发现,仅靠一家一户种柑橘形成不了规模,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壮大柑橘产业,新民村统一规划土地,对一些荒山重新登记造册,形成连片开发,以大户为主、小户为辅,上下联动的发展格局。兴建柑橘加工企业,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化。改变过去一家一户自己只顾自己经营模式,实现以市场促销、以销售促发展,不断壮大柑橘产业。目前新民村果业面积达到5000多亩,其中柑橘4200亩,桃李700亩,杨梅500亩。
  “以质量赢市场,以产量获利润”。为了提高柑橘生产质量,新民村对所有果园按绿色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在生态效益上,以实行“猪―沼―果”工程为主,大力推广“三大一篓”(大穴、大肥、大苗和营养培植)和“三保一防”(保水、保肥、保土、建好防护林)技术。在果园管理上,牢牢抓住无公害这根主线,着力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配方施肥等技术,逐步走上了“山顶树戴帽,山腰果成行,水面养鱼鸭”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开发之路。果农通过猪粪入池发酵,沼气点灯,沼液浇果和实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使柑橘绿色生产标准得到提高,绿色精品果园面积不断扩大。
  为了打好新民村的柑橘品牌,他们还按照“统一品牌、商标、统一果品包装”,使新民村柑橘产业品牌越做越大。2005年,新民村成立了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云居”商标,全村的橘子全部经过机器挑选,然后打蜡包装,形成了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新民村的柑橘远销到了东南亚、香港、上海、北京等地。201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九江全国农副产品精品展”上,新民村柑橘受到参会者的好评。2015年,新民村的柑橘纳入全国农垦系统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生产有纪录、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寻、质量可追溯”。
云山万亩柑橘园
  金果果DD水蜜桃
  又是一年水蜜桃红。“满山的水蜜桃,好象蜜糖甜心窝……”在云山集团凤凰山水蜜桃园里飞出宋友先欢快的笑声。 天刚蒙蒙亮,云山集团畜牧水产良种公司园艺场果农宋友先就来到了自家的桃园里,“一年一度的凤凰山采桃节于6月1日开幕。他要和家人赶在采桃节开幕之前,将游客提前预订的水蜜桃摘出来。
  永修县云山集团凤凰山素有“水蜜桃之乡”的美誉,每至春天,垄上遍野满天的桃花争奇斗艳,香气四溢,穿行其间,仿佛进入世外桃源……牧童远唱,乡农荷锄,野鹭惊飞、溪水叫着顺老桃树根追逐飞逃……一切都昭示着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赋予这块土地的美丽的自然资源。水蜜桃过去只是作为农产品,每斤价格不过1元钱。如今,一年一度的采桃节,父老乡亲们又交上了“桃花运”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人来摘水蜜桃、尝水蜜桃,水蜜桃的附加值大为增加,价格提升了2多倍。云山集团把凤凰山水蜜桃当作媒介,通过举办桃花节、采桃节来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从以前农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到如今“水蜜桃牵手大旅游”,云山集团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推向了更高水平。
  “凤凰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水蜜桃个大、味甜。近年来,我们又对3万多棵桃树进行了嫁接改造,水蜜桃品质更好了。年产水蜜桃可达600多吨,桃花盛开的时候,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如今水蜜桃已成了云山果农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去年采桃节期间就吸引游客3余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惠及农户800余户,户均收入达3500元。除了吃水蜜桃,品农家宴、赏自然风光,购特产山珍、以及提供吃、住、行等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也跟着发展起来了。另外,桃园里还有一座50多亩水面的鱼塘和一座10多亩水面的甲鱼塘。游客们在品尝完水蜜桃,还可以到池塘垂钓。”云山集团畜牧水产良种公司党总支书记王传树信心满满地介绍“大商机”。
  “虽然受天气影响,今年的水蜜桃产量比起去年有所减少,但提前开车过来吃农家饭和品尝水蜜桃的游客明显比去年多了不少,看这架势,今年可有的忙乎了”。宋友先蛮有把握地说。他家栽种了1万余棵水蜜桃树,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品种改良,如今的他栽种的水蜜桃在形、色、味都具有了独特的特点,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名果,宋友先一家三代也因这水蜜桃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云山水蜜桃红了,果农的钱包鼓了。2007年,第一届凤凰山采桃节闪亮登场,当时虽然只有几千人参加,收入了几万元,但却使这片沉寂的山沟热闹起来,凤凰山水蜜桃开始走进城市人的视野,凤凰山人也初次尝到了办节的甜头。采桃节的举办,得到实惠最多的还属当地农民。果农陈荣财说:“以前没有采桃节,一到水蜜桃成熟的季节,我们就犯愁:既要考虑采摘的人工,还要想办法怎样才能把桃运出去。现在可好了,一到水蜜桃成熟的季节,也是俺们最轻松、最高兴的时候,大量的游客涌入,他们自摘自吃,不仅为我们省去大量采摘的工夫,而且走时还每人带上点,每公斤价格也涨到了1多元。”如今,云居牌水蜜桃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游客采摘水蜜桃
  茗中佳品----燕山青
  燕山,海拔663米,乃幕阜山之余脉。
  燕山秀丽天成的自然风光,令人目不暇接。植被繁茂、溪桥纵横、奇石突@,更有那近千种天然植被,构成一片的绿色地毯。
  深山幽谷、山林溪涧中,有种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它们或被丛树遮掩,或与兰草、杜鹃等花草灌木为伍。吸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加之大山深谷沃土与云雾的滋养,自有一股山野的纯馨香味。
  惊蛰的一声雷后,燕山便有映山红在枝头羞羞答答发出小粒小粒的红蕾。淅沥沥的小雨,润嫩了峰壑间茶丛。春风春雨自多情,点染出满山野茶点点翠。摘一朵在嘴里嚼,润得上山菜茶妹子笑语盈盈。
  燕山茶叶,一向是茗中佳品。然而,当你看见这茶叶生长在燕山,那苍老的枝柯纵横曲斜,缺少人工茶园妩媚,竟有如此清雅之意,你才会感受这是天然浑成的一种纯真。当地姑娘妹子,拨开荆棘,撩起雾幔,采下奇梦。
  燕山青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建民原是南昌一所公立学校的老师。一次在与朋友喝茶了天时,对茶叶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决定投身于茶叶界,创办属于自己的茶场。
  2007年,罗建民。他和二个朋友来到位于赣北中部的永修县云山集团燕山,这里山高林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发展茶叶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那儿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茶树,种茶已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2008年,他多方筹措500多万资金,在燕山建起了第一个茶叶加工厂,并成立了燕山青茶业有限公司。
  罗建民是个有想法创业人。从建厂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决心要打造全国名茶。
  他以深山原生态有机绿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建立了2300亩野生茶园改造基地、安装了清洁化绿茶生产线,年产特级名优燕山青茶20吨。2010年,“燕山青”茶叶获得了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QS证书)和有机食品证书,同年获得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2011年获第四届中国茶业博览会优秀展示奖,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业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项目建设单位,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金奖、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茶博会金奖,2015年在意大利百年世博会上获金骆驼奖。
  如今的罗建民不仅是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在全国茶叶界也是大名鼎鼎。20XX年被评为国家级评茶师。对于未来,罗建民也早有规划。“现阶段已组织了一个团队,将以茶文化为依托,涉农经济为平台,希望能帮助更多希望创业的人,在新的创客空间为大家提供服务。对于燕山青茶业,罗建民东坦言,希望做强做大企业品牌,专心打造建设品牌文化。“我希望能将品牌做到极致。”罗建民并不掩饰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和野心,立足于现有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创新产业模式,对于这些,罗建明一直在规划,也一直在做。(陈新、曹国平)
云居山有机茶园
&&[稿源:云山集团]
&&[编辑:桂涛]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font color="#、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font color="#、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微博互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备案号: 药品信息服务证
文网文[2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新网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