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市场宏观经济学 商品市场是发达的商品宏观经济学 商品市场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刘日新/来自中华网社区 /
&/来自中华网社区 /
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与其说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际问题。三十年以前,在理论界谁也不会把这当作一个问题提出来,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常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修正主义者、西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者,不敢公开说我们的改革就是搞资本主义。因为我国毕竟是一个搞了三十年社会主义的国家,广大群众对资本主义是什么货色还是有所了解的。官方把改革定性为市场化改革,提出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市场经济。主流派学者大造舆论,大肆宣扬市场经济较之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于是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似乎市场经济是一个高深莫测的理论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无比优越的经济体制。其实,按本意来说,此处“体制”应为“制度”。他们讳莫如深,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时,讲REFORM ECONOMIC SYSTEM,译成中文,准确的译法应当译为改革经济制度。但他们对此实行回避,偏译成改革经济体制,以为就可蒙混过关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欺骗,是蒙蔽群众的手法。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下面摆事实,讲道理,拟着重阐述四点:
一、联合国把资本主义国家称之为市场经济国家。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威力,指出资本就是吸血鬼,传遍了全世界,几乎妇孺皆知。二战后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所属一百多个会员国,原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资本主义国家,占多数;另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占少数。大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资本主义”这个名词极不光彩,提出要求把他们这类国家改变名称。经各个国家本国同意和联合国一致通过,于是在联合国的文献中,对所有国家实行以下新的分类:
第一类、MARKET ECONOMIES 市场经济国家,又分为:
DEVELOPED MARKET ECONOMIES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现在一般简称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国。
DEVELOPING MARKET ECONOMIES 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现在一般简称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巴西,黑西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
第二类、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 集中计划经济国家(也有译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包括苏联,中国,东德、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蒙古、朝鲜、越南、古巴等国。
因此,如今人们都只知道,世界上有市场经济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许多年轻学者可能并不知道,前者原称资本主义国家,后者原称社会主义国家。
二、西方发达国家并不讳言他们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经三百多年历史了。美国这个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也有二百多年了。日本这个当今世界第二大发达国家,从明治维新算起,实行市场经济也有一百四十年历史了。这些国家的学者都承认,他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如:
英国《现代经济学词典》:“MARKET ECONOMY 市场经济 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就是说,经济决策是由该经济的一些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的。市场经济通常也包含着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即资本主义经济。”(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75页)
美国《现代经济词典》:“MARKET-DIRECTED ECONOMY 市场经济 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它们等问题,都依靠供求力量来解决。…因此,美国基本上是一种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第275页) 
日本《现代日本经济事典》:日本实行的“市场经济制度,三个基本原则:(1)私有财产制度;(2)契约自由的原则;(3)自我负责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日本总研出版股份公司,第148-149页)
在上个世纪二战以后年代,东西方的学者,根据各自国家的经济制度,分别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分析,在他们的的著作中,形成五点共识,现归纳如下:
1、在所有制上,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
2、在经济运行上,市场经济呈无政府状态,有的国家后来加强政府干预;计划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3、在价格上,市场经济任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计划经济要求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
4、在分配上,市场经济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实际上主要是按资分配);计划经济要求按劳分配。
5、在生产目的上,市场经济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计划经济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世界银行这个垄断资产阶级的金融组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报告中,对二战后几十个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的民族国家)退出市场经济制度,转而实行计划经济,无可奈何的进行了哀婉的叙述,但也比较客观的肯定了计划经济的成就。当这些国家在九十年代后期,由于修正主义篡夺了领导权,又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制度,报告又按奈不住心头的欢欣鼓舞之情,并且指出中国没有完成政治改革,尚未完全“转轨”。下面且看这个报告:
“1917-1950年,占世界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建立了另一种经济制度的试验。最早是在俄罗斯帝国和蒙古,而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中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随后在中国、北朝鲜和越南,它们都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对生产进行集中控制,并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分配所有的资源。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 确定了20世纪的大部份进程。”“计划制度曾经取得相当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产出增加,实现了工业化,向全体人民提供了基本教育、卫生保健、住房及工作,而且似乎不受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收入的分配相对公平,广泛的(或者说低效率的)国家福利使每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商品与服务。”
现在这些国家由于修正主义上台而改变了方向,世界银行认为是计划经济制度失败。“到目前,这项试验的失败引发了…根本性变革的动机,试图重新建立市场并重新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报告一再讲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即“取消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并开始向以广泛的私有制为基础的非集中化的市场机制过渡-转轨。”但至今为止,1978年开始改革的中国,“没有进行脱离共产党对政府领导的政治转轨。”我们的政府正副总理多次要求西方大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迄今为止他们就是拒不承认,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我们国内的西化派一再要求共产党改名,实际上是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为了适应西方大国的需要。(以上文字均引自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3页。)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的剖析。
现在官方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面已经论证,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成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这不成了一个矛盾、混乱、文理不通的概念了吗?这是公开的表面的现象,其实官方对此另有说道。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指出:“我们要建立的是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我们把市场经济分为姓‘社’的和姓‘资’的,这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简称。 我们应当明确,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它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通和相似的,两者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中国发展出版社》,第6页)这里明白无误的说清楚了,市场经济只有姓‘资’的一家。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我国的理论界并不像苏联解体前那样万马齐喑,而是相当活跃的。我们的改革的目标应不应当搞市场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争论的大问题。可以说这是两种改革开放观的斗争,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争论非常激烈,场面波澜壮阔;参加的人员,既有普通学者,也有中央领导;既有年轻学者,也有老经济学家。争论的场所,有国内的学术会议,也有国际的讨论会。形势的发展由理论到实践,官方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市场化改革,中国的面貌已经改变。但争论并没有结束,实际的群体斗争也从未间断,且愈演愈烈。现将几次紧锣密鼓的、规模大、层次高的讨论或争论,回顾如下:
1985年9月召开了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出面组织、实际上是由兼任这个研究会主任的赵紫阳总理掌控的《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邀请了英、法、美、日、西德、波、匈、南等国及世界银行的专家参加。会上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提出“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模式”(主办方在翻译上搞了点小动作,中文故意译成“市场协调模式”,避免露出马脚)。法国专家听得懂英文,在会上当场说,法国现在就是实行这种“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的改革怎么一下子改到法国的资本主义模式去了呢?令人惊愕。这个讨论会尽管级别高,声势大,由于党内高层的马克思主义识别能力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传统势力比较大,抵制了这种市场经济模式,所以这次讨论会可以说以失败而告终。
1986年8月,在山西太原有二百多名教授研究员参加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讨论会(会议原叫“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讨论会”,临时改名去掉“计划”二字),著名老经济学家于光远讲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突然提出中国要搞市场经济。我作为被称为“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的国家计委的代表,被点名发言。我当时感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没有输理,挑战就应战。发言直率的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中国不能搞。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当地报纸报导这次会议,说我同于光远唱了个小小的对台戏。开会期间有简报,上报了中央领导;会后出了书:《商品经济-新的起点上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两人的文章分别见第21、92页。)实际上,这是为了推行市场化改革而造声势的一个讨论会。
1988年总书记赵紫阳在前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后台,大搞价格改革闯关,实际上是放开货币,放开价格,让价格自发的调节资源的配置,也就是强制推行市场经济。会前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货币学派的头头弗里德曼,给赵紫阳灌输了:“中国改革的唯一出路是私有化的市场经济。”闯关的结果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创历史纪录,高达18.8%,抢购风席卷全国,造成人心惶惶,确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10月8日,中央老领导陈云把赵紫阳找去,当面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65页,《陈云年谱》注明,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西方”二字,在陈云的著作中这是头一次。)表面上看,这只是坚持计划经济的元老陈云,在严厉批评搞西方市场经济的前台急先锋赵紫阳,实际上批评的矛头直指后台邓小平,也指向了美国后台老板。两个元老派在搞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搞资本主义还是搞社会主义问题上,斗争的激烈程度可以说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四、邓小平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谬误。
中国改革要搞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子在邓小平。邓小平为了坚持要搞市场经济,要搞资本主义,他在这个问题上,讲了许多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有的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有的是赤裸裸的,露骨尖锐。如1979年,在3月陈云发表的《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后,他在11月立即发表《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的文章。1985年,发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讲话,批评过去搞计划经济,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按:这违背了事实,暂且存而不论);现在不要再讲“计划经济为主”了,这是不点名的批评陈云。
1987年发表《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一文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3页)
1990年讲话,提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同上,第364页。)
1991年又讲:“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上,第367页。)
1992年南巡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一段,更是主流派津津乐道,经常引证的经典。“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有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上面这些话,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剖析。首先,在逻辑上讲,计划和计划经济,市场和市场经济,是两组内含和外延不等的概念。邓小平在上述论述中,一再把计划和计划经济等同起来,把市场和市场经济等同起来,在形式逻辑中,这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经过偷换概念,再加以推理,就会得出荒谬绝伦的结论。
在经济学理论上讲,邓小平自以为自己“从理论上搞懂”了,实际上正如他自己说的:“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7页),有的话恰好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违背了西方经济学。如一再讲“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这有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陈云曾经指出:“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44页)陈云这个讲话是有根据的。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过,社会主义将实行计划经济。在《资本论》中,有多处对比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顺便指出社会主义将实行计划经济。(具体参见我在《计划工作手册》集录的“革命导师关于计划经济的若干论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24页)马克思在另一处说:“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54页)
恩格斯也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同上,第三卷第323页)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西方国家也承认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特征。英国《现代经济学词典》甚至说:“在不少人看来,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同义词。”(上海译文出版社,第555页)这就是说,不少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西方那些资产阶级极端反动的敌对学派,如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反对社会主义,从反对计划经济入手,说什么“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与国内普遍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特征,与西方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是当成同义词的看法相反,反复说什么“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岂不是在理论上犯了一个与马列主义对立的大错误吗?
邓小平说:“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如果说这是认为资本主义与生俱来就有计划,或者说按资本主义的本性也有计划,那是彻头彻尾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69页)试问资本主义国家什么时候才有计划的呢?那是二战后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办法,资本主义国家才有计划。首先是法国,在四十年代才开始搞计划。然后是日本,五十年代开始搞计划。再后是韩国,六十年开始搞计划。他们这些国家的经济在计划指导下,较之那些没有计划的国家,发展速度比较快,成效比较大。但他们计划的性质只能是预测,是估计,不可能同社会主义一样搞指令性计划,必须完成。总之,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搞的计划,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不可同日而语,不能等同起来。
邓小平还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有时又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这里又把“市场”和“市场经济”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在逻辑上这是不允许的。从理论上讲,“市场”作为经济管理方法,“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是讲得通的。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则讲不通。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又说社会主义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岂不是自相矛盾,制造思想混乱吗?新自由主义把计划经济同市场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际。马列主义经济学认为,所谓市场,按其实质来说,就是通过交换,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说过,“要利用市场”,用工业品换取农产品,通过商品交换来恢复大工业。我国第一个五年划明文规定,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升降,要根据供求情况,考虑价值法则的作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如“一五”计划规定期末1957年棉花产量3270万担,通过粮棉比价由7比1调整为8比1,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结果棉花完成了3280万担。这说明利用市场,发挥价值法则的作用,调控的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邓小平还说:“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这也是外行话。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要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许多国家经过复辟反复辟的斗争,时间有的延续多达几十年之久才建立起来,怎么可能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呢? /来自中华网社区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产品经济_百度百科
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体现.
产品经济简介
产品经济是相对于和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也是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体现。
由于我们还处在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阶段(),离商品经济发达阶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至于商品经济何时消亡和怎样消亡,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马政教材用后商品经济的提法,就是一种新的观点。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采取的基本形态大致有三种:
(1)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给自足,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自然经济。
(2)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同别人所生产的、不同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从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商品经济。
(3)虽然不是自给自足,但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产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的的设想。
产品经济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概念
什么叫呢?大概一百个可以提出一百零一种以上的说法。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的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价值经济。还有说是自发性的经济、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等等。
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实很简单。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产品经济市场经济得益于社会分工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农业文明时代,农村妇女天天晚上摸黑纳鞋底也供不上一家人穿鞋。用机器生产,一个工人一天能缝100双鞋。现在工艺又改进了,不用缝制了,用胶粘。一个工人一天能粘1000双鞋。生产这么多鞋,当然不是他自己穿,或者给他家人穿,或者给他老板穿。干什么用呢?用于出售。就是交换。
产品经济市场经济下的交换
分工还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可分工引起的交换并非只有出售一种方式。计划经济下也有分工,但大量的产品是“计划调拨”的。不是真正的出售。因为“一大二公”体制下的传统理论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用不着算计那么清楚。“肉烂在锅里”。谁多谁少不都是“国家”的吗?或者说是“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吗?我们在改革的初期就开始力图打破“大锅饭”。但那个时候所说的“大锅饭”主要指企业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制度。其实原有体制下最大的“大锅饭”并不在平均主义的分配上,而在于否定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原则上。
市场经济下的交换就是“亲兄弟明算账”的交换。交易双方必须计较多少,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都有在菜市场买菜,和卖菜的小贩讨价还价的经验。萝卜白菜的价格贵一毛钱,小贩的利益就多一毛钱。价格便宜一毛钱,买方的消费者利益就多一毛钱。谁的钱也不是白来的。
请注意,交换中这个“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在所有经济学中,其实都存在一个无需证明的、共同的假定前提。这个假定前提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产品经济公共利益和个别利益
我们的改革实践已经明确无误地证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一定是建立在个别利益的基础上的。否定了个别利益,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公共利益。在我国农村改革前的人民公社中实行“工分制”。理论上说,谁干活都会导致大家共同的分值提高。这种“工分制”把大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吧?但实践证明,这种否定个别利益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农民“出工不出力”的反抗。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反复的“大公无私”教育也无助于事。结果是大家共同受穷,谁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就是“分田到户”,承认农民的个别利益。结果是什么呢?是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时,邓小平在天安门阅兵那个时候,全国农民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不想扯进“人是不是自私的”这种没有多大意义的争论中去。我认为,这个争论就像“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否提出一个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那样的一个悖论命题。悖论本身是门学问。研究悖论也是有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会讲到,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充满悖论。比如,“分散的所有权能够更高效率地集中资源”。但这个“自私”与否的争论是把人的本质这种哲学命题拿来解释现实、生动的社会经济生活。迄今动辄质问别人这种问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单纯。这是典型的“”学。论证方式上有个“归缪法”。例如我们可以问,人都是要死的,人就不应当避死求生了吗?
实际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十六大”报告说,不能以人有财产还是没有财产、财产多和少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在理论上诠释为,不能以人们是否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动机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十六大”报告说,关键要看人们的财产是怎么来的。在我们的问题中,关键是趋利避害要有规则。
产品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家知道,任何都是有限的,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就是有限的资源,或者说,稀缺的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资源有限、机会有限,当人们都想趋利避害的时候,由此就产生了竞争的问题。
产品经济市场经济下的竞争
供给不足,大家都想买到,那就产生了需求方的竞争。供给充分而需求不足,卖方就希望买方优先买自己的产品。由此就有了供给方的竞争。供求双方讨价还价表现为供求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变化万千。不仅同类行业之间、满足同种需求之间的产品会有竞争,例如出版社和电视台之间有竞争;生产完全不同产品之间的企业也会有竞争。因为有可能两个企业、两种行业会使用同一种资源。例如石油既可以作燃料,又可以生产化工产品。而石油是有限的。技术替代、功能替代、效用替代都会导致竞争。
在过去一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大家对竞争的存在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竞争的评价恐怕仍有不同看法。因为竞争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公平的问题。还有人更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道德化,说,承认人会“趋利避害”就已经颇有“抑善扬恶”的味道了,还要提倡竞争,这不是在倡导“弱肉强食”的罪恶理论吗?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1年的春运前夕,国家计委就“旅客列车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产品经济听证会与价格竞争
这个听证会实际上就是用价格竞争来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公平问题。在春运这个例子中,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呢?也有。例如,我们也可以不提价,沿用让大家提前排队的办法,谁买到算谁的。但这个办法中,旅客彻夜排队的代价、“走后门”的代价、让“票贩子”倒
票赚走的代价加到一起,可以肯定地说,需求方多支付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火车票涨价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作为需求方,涨价时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将直接有助于铁路今后增加供给,而在“排队”方案中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则完全无助于铁路供给增加。再例如,我们还可以用计划经济下的配给方式。每个公民发500公里的铁路购票证,大家自己去相互调剂余缺。这个方案听起来够公平吧?但是社会能够承受,或者说有必要承受这么大的一个资源配置成本吗?而且可以断言,即或这个方案真的行得通,那“购票证”的黑市将立刻兴盛起来。真正需要购票的旅客真的能够少付代价吗?
产品经济竞争中体现公平
那我们在竞争中就不需要关照弱势群体了吗?就不需要体现公平吗?需要。这个公平同样可以,而且应当通过价格杠杆实现。那就是加大软卧票的涨价幅度,降低硬座票的涨价幅度。后来实际实行的涨价方案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说对软卧票多涨价,是不是就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不公平呢?不是。这个建议是有充分的经济学道理的。
产品经济“影子价格”和“机会成本”
经济学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影子价格”,一个叫“机会成本”。
先说“影子价格”。铁道部关于春运涨价的理由之一就是存在着“影子价格”。在火车票这个例子中,大致说,票贩子卖出来的价格就是春运票价的影子价格。票贩子们都知道,倒腾硬座票是挣不了多少钱的,加价幅度很有限,能挣钱的是卧铺票。这因为稀缺。这个稀缺不仅表现为卧铺票少,而且表现在买卧铺票的人购买力强上。影子价格是最能表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既然你铁道部提出了“影子价格”的理由,那就应当遵从“影子价格”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差。软卧的“影子价格”最高,所以软卧就应当多涨。
再说“机会成本”。你来听讲座就得少做生意。少做生意的损失就是你听讲座的机会成本。要让人家说听这门课“值”,就得让大家觉得听这个课的收益大于你的机会成本才行。
那在春运这个例子中,铁路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我们假定正常情况下一节硬座车和一节软座车的票价销售收入都是一万元。现在由于春运超员,硬座挤进了更多的人。比如说50%吧。票价不涨,一节硬座车厢已经可以有一万五千元的票价收入了。可是软座一般不能超员,收入还是一万。你说铁路该不该考虑少挂一节软卧多挂一节硬座,或者对软卧提价50%呢?因为这时软卧车厢的机会成本已经提高了50%。提价50%才能让软卧的机会成本和硬座的机会成本持平。这很公平。
硬座是在超员情况下增收50%的。就是说每个旅客享受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而软卧即或提价50%,因为并没有超员,旅客享受的空间并没有缩小。那么坐软卧的旅客该不该为供求失衡条件下占有优质资源再多付一些代价呢?应该。在这个例子中,在硬座不提价的情况下,软卧只涨50%还不行,应当涨80%,甚至100%才合理,才公平。如果硬座提价,那软卧应当涨得更多。
产品经济市场经济与竞争
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竞争。竞争有什么好处?竞争的好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不仅是把资源配置给更有效率的支配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市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三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在很多场合,用不着开很多会,无休止地讨论个没完,谁出价高就卖给谁。决策变得非常简单。
要弄清楚什么是商品经济,我们首先必须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态有一个简单了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采取的基本形态大致有三种:(1)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给自足,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自然经济。(2)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同别人所生产的、不同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从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商品经济。(3)虽然不是自给自足,但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产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力基础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产品经济影响
商品经济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商品经济要求人们诚实守信。商品经济说到底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商品经济社会道德的主旋律,信用是赢得社会普遍认可和尊重的通行证。商品经济的核心是“交换”,千千万万不相识的人之所以不惜跨越国界、省界心甘情愿地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是因为有了信用。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克服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眼界狭窄、惧怕变革的思想观念,体现着有利于人们道德水平提高的一面。当然,商品经济在带给我们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因商品经济信奉利益至上的原则,从而会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例如,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过去那种安静平和的心境被打破,社会的变革考验着亲情和友情,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迷失了,亲情和友情变得淡漠了。竞争与商品经济,几乎使人们陷于疲惫追逐而无暇旁顾,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之类的错误人生追求出现了。与此同时,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则显得越来越冷漠,人们仿佛已不再相信崇高,不再推崇利他主义的精神境界。总之,商品经济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产品经济相关词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 商品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