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判断趋势的标准趋势背驰

您现在的位置:
怎样借助MACD指标寻找趋势拐点
  怎样借助MACD指标寻找趋势拐点
  在进行指数或股价的趋势判断上,MACD就是一个十分实用的工具。应用过程中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DIF和MACD的交叉。当DIF、MACD在0轴之上时,表明中短期移动平位于长期移动平均线之上,为多头市场。此时当DIF向上突破MACD时,是较好的买入信号;而当DIF向下跌破MACD时只能认为是回调,此时宜获利了结。反之,当DIF、MACD在0轴之下时,表明是空头市场。在0轴之下,当DIF向下跌破MACD时是较佳的卖出信号;而当DIF向上突破MACD时,只能认为是反弹,只适合短线操作,应快进快出。
  二是DIF和MACD交叉点与股价或指数的背离。当指数或股价的低点比前一次的低点要低,但DIF或MACD处在低位的底部却不断抬高则为,此时,应注意寻找买点。当指数或股价的高点比前一次的高点要高,但DIF或MACD处在高位的交叉点不断降低,此时为顶背离状态,预示着股价可能下跌,要作好卖出的准备。
  在具体运用时,MACD可配合RSI及一起使用,以弥补各自的缺点。由于MACD是中长线指标,因此并不适合用来短线操作。此外,当市场呈牛皮盘整格局,股价变化不大时,MACD买卖信号常常失真,指导作用不大。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K线图学习
48小时排行走势类型结束的判断标准。
在谈到缠论上半部的时候,很多人怀着敬畏之心。其实,既然是科学,那么必然要遵守科学的原则,禅师也不例外。之前提到过,科学定理都是可证伪的。如果一个科学定理找到了一个可证伪的实例,那么这个定理就不成立了。同样缠论的定理也逃不过这个规则。这里要清楚规则。只要。。。。就。。。。很明确,只要找到一个实例,定理就不成立了。那么缠论里有一个定理:在一个上涨结束后,一定跟一个大级别盘整或者一个反趋势。具体化一下,那么一个一分钟的上涨结束后一定跟一个5分钟级别的盘整,或者1分钟级别的反趋势,不可能跟一个1分钟级别的上涨。如果找到一个一分钟上涨之后跟一个1分钟级别的上涨,那么这个定理一定不成立。,这个定理就被推翻。这就是科学的规则。上一篇,本小散就找到了这个实例,不过一些人觉得这个实例不对,有人说一个上涨加另外一个上涨还是上涨。有人说,一个上涨之后,上涨的最后一个中枢级别增加,然后继续上涨,那么这个级别就不同了。就变成了上涨+大级别盘整+上涨了。在你跟本小散讨论实例是否正确之前,你有一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一个走势类型如何算是结束,也就是走势结束的标准是什么。以本小散的逻辑,出现了符合要求的走势结构,有了强背驰,那么这个走势当下就结束了。而不是把这个结束点当成一个可变量,观察之后走势,如果之后的走势走出了大级别盘整或者反趋势,那么这个点就是结束点,如果之后继续跟了一个上涨,它就不是结束点。如果你不清楚走势结束的判断标准,那么本小散不知道你是掌握了这个定理,还是被这个定理掌握了?趋势+趋势的走势链接和小转大一样是缠论的死穴。有死穴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是死穴,却视而不见。就如皇帝的新装。
走势结束当下的判断标准:稳定的结构+强背驰。
在你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你会觉得,把上涨+上涨修正成上涨+大级别盘整+上涨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那是马后炮的修正,我们不能违反时间不可逆的公理,当你在一个确定的操作级别的买点出现了,并且买入了,然后很不幸遇到了另外一个下跌,你是不可能修正你之前的买入行为的。世上没后悔药,就这么简单。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第六:用中、长期指标判断趋势
  在周线、月线图表上利用趋势指标做出战略决策。然后运用日线指标来确定入场点和出场点。
  一、趋势的判断
  如果你选择周线作为操作周期,则立刻将注意力移至周线,即在你的长期图表上进行分析。在这个决策过程里,不允许再看日线图,因为这会影响你对周图的分析。
  如果你是长线交易者,你可以选择月线作为长周期。在月线上采用趋势指标进行分析,并制定出战略决策以确定做多,做空或是观望。
  采用周线上的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作为长期图表上的主要趋势指标。当周图上的指数加权均线上升时,则表明是上升趋势,应当做多或观望。当它下降时,则表明是下降趋势,应当做空或观望。一般采用25周均线,原因是它代表了半年来市场大众的交易活动。交易者可以测试均线的参数并寻找到适应特定市场的优化均线。其他指标亦如此。  
  在周线图上继续运用MACD柱线,当指数加权均线与MACD柱线协调一致,彼此呼应时,则表明确立了动力十足的趋势,鼓励交易者投入较重仓位。而周图上MACD柱线与价格发生的背离,则是技术分析中最强烈的信号,甚至超过了指数加权均线的提示。
  二、寻找入场的时机
  返回到中间图表,并且采用振荡指标来寻找顺应长期趋势方向的交易机会。当周线趋势看涨时,等待日线振荡指标回落并发出买入信号。在回调时买进,比在浪顶买入要安全。周线看涨,而日线振荡指标看跌时,也可以把先前的多单平仓,获利出局,不过,交易者不能在此位置建立空头仓位。
  当周线看跌时,等待日线震荡指标上涨并发出做空信号。在反弹时做空,要比创新低时跟进做空安全。当日线上的振荡指标发出买入信号时,可以把空单平掉,获利出局,不过不应当在此建立多头头寸。振荡指标的选择,取决于你的交易风格。
  保守的交易者会选择一个相对慢速的振荡指标,例如日线上的MACD柱线或KD,以用于第二步骤的分析。当周图看涨时,等待MACD柱线回落至零轴之下,并再度弯头向上时,或者等KD回落至超卖区发出买入信号时寻找作多机会。
  熊市则反之。当周图的趋势指标表明趋势向下,则日图的零轴之上MACD柱线掉头向下,或者KD上涨至超卖线并且发出作空信号时寻找做空机会。
  在主要趋势的早期阶段,慢速振荡指标效果颇佳,此阶段价格运行较为迟缓。而在趋势的加速期,价格拉回修正的幅度较浅,要想跳上快速运动的趋势,交易者需采用快速的振荡指标。
  三、判断错误的时候要及时纠错
  设立止损。止损是安全网,它会截断糟糕的交易招致的损失。交易必须设损,以防止一笔或一连串的不利交易带来的损失毁掉帐户。要想成为赢家,这是必经的步骤,然而许多人却不设止损,认为那样做会两面挨打。如果不设止损,原来的亏损单最终会获利……
  趋势总有尽头,我们是宇宙中一只在绳上爬的蚂蚁。始终要提防在转折点掉进万丈深渊。安全带平时是没用的,真用上的时候能救你命!
  总之,交易始终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对待风险的正确态度是:宁可防而不来,不可来而不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汪玥芩:微盘交易应该怎样标准地判断趋势?
&&其实趋势到底是涨是跌不是我们的想象能判断和分析的,判断趋势是涨是跌必须有一个标准。虽然每个人对一个趋势形成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操作中每个人都要找到这个衡量趋势是否形成的标准。
&&首先是判断趋势,那么判断趋势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趋势到底是涨是跌不是我们的想象能判断和分析的,判断趋势是涨是跌必须有一个标准。虽然每个人对一个趋势形成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操作中每个人都要找到这个衡量趋势是否形成的标准。其实找到判断趋势是涨是跌的标准不难,均线系统就是最好的标尺,因为均线系统是顺势系统,它永远是追随趋势的。但有了均线系统方向不等于就可以入市交易了,入市交易是在均线上显示趋势形成之后,在趋势中出现了较为明朗的回调或者反弹形态后,方可入市。因为均线是较平滑的走势,而市场价格曲线是比较曲折的,持仓中看均线方向是可以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毛刺对持仓心态的影响,但入市的瞬间,一个毛刺就可能打掉你的止损,所以入市点就要借助形态分析来把握,使你的入市点到了可以承受瞬间毛刺的地步。而入市时候还需要你按风险控制原则制订合理的仓位,止损的幅度,盈利后的加减仓措施等等。总体来讲,一次较完美的交易不是靠盘中的灵机一动来完成的。它其实是一个程序化的交易过程。
&&归纳起来,比较合理而完美的交易模式应该是:
&&1、等待一个新趋势的出现,从均线上判断和确定一个趋势已经形成,而不是试图在趋势还没有出现时候就试图抓住一个想象中的趋势的顶端或者底端。
&&2、在趋势形成后,等待趋势中出现明朗的回调或者反弹形态,注意是形态而不是简单的一两根k线的回调或者反弹。
&&3、在确认出现的形态是对趋势的回调或者反弹而不是转势后,在回调或者反弹形态即将终结或者已经终结的时候,最好是形态和均线完美结合的地方,按均线指示的方向入市操作。
&&4、操作时候,按风险控制原则制订好仓位比例,止损幅度,获利目标,盈利后的止赢措施,或者加减仓措施。
&&5、到达盈利的最小目标后至少要减仓,到达盈利最大目标后或者趋势走势出现逆转后全部平仓。
&&上述的操作模式,包含了判断趋势判断,入市时机和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等诸多市场操作因素,是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起来的而制订的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完美的交易模式。当然,个人的交易模式都有所不同,就像同样生产一种产品,但会有不同的工艺流程,但至少做产品加工需要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我们做交易也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交易模式,不能总是根据走势波动随意的进出交易,笔者这里只是提出众多交易模式的一种罢了。
&&按照一个固定的交易模式交易,可能会错失很多市场盈利的机会,但它也可以使你错失很多犯错误的机会,市场走势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它可以很随意的运行,但我们应该力求每次交易都是程序化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则的交易,而不是像市场走势一样随意的操作。
&&文/公众号玥芩解析
请登录后收藏
用户未登录,请登录
使用更方便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