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贴现为什么不行为具有一致性时间一致性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时间偏好理论的范式转换:从指数贴现到双曲线贴现.pdf 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20 &&
时间偏好理论的范式转换:从指数贴现到双曲线贴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时间偏好理论的范式转换:从指数贴现到双曲线贴现
(中山大学 行为金融与金融经济学研究所)
摘要:指数贴现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分别研究时间维度和风险维度下的偏好选择,是新古典
标准范式的两大支柱偏好选择理论。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市场上存在着许多用这两种效用理论
难以解释的“异常” 。目前,行为金融学中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替代已逐渐
为人们接受,国内介绍也比较细致;而在同样取得重大突破的时间偏好领域,其研究分析框架的转换
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范式转换的角度,对时间偏好理论的发展作一全面回顾,着重介
绍 80 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在该领域的突破――双曲线贴现模型,希望以此推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时间偏好,范式转换,时间偏好不一致,双曲线贴现,行为经济学
JEL 分类:D900, D910
跨期最优化决策着重要解决两个技术问题,一是如何计算未来各期带有不确定性的收入
流的效用;二是如何将这些效用换算到当期进行比较。第一个问题涉及行为主体的风险偏好,
在跨期模型中表现为对效用函数的设定;第二个问题涉及行为主体的时间偏好,在跨期模型
中表现为对贴现函数的设定。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在行为主体理性的假设前提下,对风
险偏好的技术表达是期望效用函数;对时间偏好的技术表达是指数贴现函数。行为经济学对
行为主体的理性假设进行了修正,从而在跨期决策领域带来两个后果:在风险偏好领域出现
了行为金融学对新古典标准金融学的范式替代,表现为前景理论对期望效用理论的覆盖,这
一点已随着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而得到显性的张扬;在时间偏好领域,指数贴现
函数也正面临被范式替换的命运,这一点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成为本文写作的出
时间偏好是指对于相同的消费束,行为主体总是偏好现在甚于将来,时间偏好率就等于
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的边际替代率(Bohm-Bawerk, 1889 )。其理论核心内容是人们存在时间
偏好的原因及时间偏好率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作为跨期决策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时间偏好广
泛涉及消费、储蓄、投资、增长等领域。
以对行为主体的描述与假设为轴线,时间偏好理论分析框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古典时间偏好理论,形成于 19 世纪。此阶段学者们从情绪、动机与认知特征等心
理学方面解释了人们时间偏好的多样性,但大多囿于定性分析,没有形成规范的数理模型。
第二阶段是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其标志是 Samuelson(1937)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
提出了著名的指数贴现效用模型。通过固定贴现率假定,Samuelson 得到时间偏好严格一致
的结论,与新古典一般均衡相一致,成为研究跨期决策的标准框架。但近年来,贴现率递减、
量值效应和符号效应等许多市场“异常”的发现使该模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则重拾古典学派的心理学传统,放松理性经济人假设,
代之以有认知偏差的经济人假设,对贴现模型进行了拓展,得出时间偏好不一致之结果,并
用它成功地解释了诸多市场“异常”,完成了分析框架的转换,这一理论突破构成了时间偏
好理论的第三阶段。其中双曲线贴现,作为指数贴现的替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此时间
偏好理论研究呈现出新的繁荣局面。
本文前三节依次评述古典、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及后者遇到的挑战,第五节对行为经济
学在解释市场异常上的突破作了重点阐述,第六节进一步介绍双曲线贴现的广泛应用及尚存
在的缺陷,最后进行了小结。
二、古典时间偏好理论:心理学传统
将时间偏好作为一个明确的主题,是Rae 于 1834 年在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of capital”
中首次提出来的。与 Smith 一样,Rae 着力寻求各国财富差异背后的原因。Smith 提出国家
财富由各国分配在劳动上的资本品所决定,但 Rae 则认为这个说法不完全,因为 Smith 没有
说清楚这种资本分配本身是如何决定的。
Rae 认为,遗漏的解释变量就是时间偏好——“有效积累欲望”,该欲望越强,人们越
愿意在未来消费,则社会储蓄和投资水平越高。正是这种心理效应的不同,导致了各国财富
Bohm-Bawerk(1889)将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跨越“双曲贴现”陷阱
假如现在可以获得1000元,如果再等一个月,则能得到1100元,你会怎么选择?相信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立即领取1000元。
宁要相对较少的眼前收入,也不愿等待数额更多的日后报酬,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双曲贴现”的非理性陷阱。在社会生活中,这种非理性思维较为普遍。譬如,明明知道惟有“管住嘴、迈开腿”才能瘦身健体,可因为不会立马奏效,有人便寄望于各种所谓奇效减肥药,期待立竿见影。明明清楚惟有久久为功才能收获实绩,可为了追求“显绩”,短平快项目仍然成为一些地方首选,全然不顾发展的长远利益。
心理学实验证实,一个人是否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影响着事业的成败。经验表明,但凡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不下一番滴水穿石的持久功夫,无法完成。在一些人看来,居里夫人仅凭“颜值”便足以过优越的生活,但她却毅然走上充满挑战的科研之路,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两次荣膺诺贝尔奖,赢得了厚重的人生,成就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科学家丁肇中受邀讲学时,竟对记者的一些提问答不上来,原因在于15年来他潜心笃志“只做了一件事”,即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令人感慨执着坚守对抗浮华喧嚣的分量。反观那些立竿见影的“表面活”,带来的往往只是暂时的热闹,一旦浮华的浪花退去,岸边留下的常常是一片狼藉。
“一万小时定律”说,只要积累足够持久,就能在特定领域找到自己的价值。身边总有一些人以“理性经济人”自居,幻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思维作祟下,精于算计、擅长取巧、急功近利,做人难免如“骑墙草”“变色龙”,做事也容易“蜻蜓点水”“蝴蝶戏花”。这些看似“精明”的心理与行为,恰恰与真正的理性和智慧背道而驰。
毛泽东同志曾如此作比:“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根深方能叶茂,党员干部要想茁壮成长,必须在人民中扎下深根,这是群众路线最朴素的方法论。遥想谷文昌踏上东山岛,没有追求轰动效应,而是俯下身子、久久为功,十数年如一日,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荒岛,用自己的“人生一粒种”换来了“漫山木麻黄”。“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把生命镌刻在群众心中的人,而这又何尝不是为官从政的最高褒奖。
假设荷叶每天生长一倍、一个月可以长满池塘,第二十八天池塘里的荷叶有多大面积呢?只占池塘面积的1/4;即使到了第二十九天,也仅占1/2。最后一天,荷叶在从容之间覆盖整个池塘。哲人有言,“渐”的威力是无穷的。从修身养德到干事创业,向上的人生,离不开“常抓”“抓长”的基本功。不然,岂能幻想不期而至的质变?(何冠军)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关注MBA智库(ID:mbalib)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日  来源:
作者:王镇江
“的巨大在于:他们迫使我们今天,而不是延迟到以后,这也是的最好理由。如果不存在延迟储蓄这种现象,我们也就不社会保障计划。”11月9日,2007年获得者在北京表示。
  应中国与研究院(CEMA)的邀请,教授于日到8日在CEMA讲授《里的执行理论三讲》(ThreeLectureson Implementation Theory)。并于9日与该院师生举行交流会。
  教授的题目为“我们为什么会延迟?”在此,所指的延迟是指人们通常会延迟,而延迟储蓄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水平提高,相当于一种短视,将很难适应环境的演变。
  表示,这个现象非常重要,可的合,而这种公共计划在眼中并非必然合理的。
  他举例说:“假设在1月份,我们面临两个选择:在4月1号花费5个小时完成一项痛苦的任务(比如)和在4月15号(在美国,这是纳税的最后期限)花费8个小时完成一项同样痛苦的任务,这时候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但是,当4月1号临近时,我们倾向于延迟任务到15号,也就是选择后者。换种说法,当4月1号来临时,我们对未来15号的痛苦得更厉害,得更厉害就是说相对未来,我们更重视现在。”他称。
  将上述现象归纳为一种“双曲线贴现”的行为,即随着时间与执行时间的一步步逼近,人们对未来贴现越来越厉害。
  有趣的是,“双曲线贴现”并不是人类特有的,大量文献证明很多动也有这种现象。比如说鸟类,尤其是鸽子和八哥,给它们两个选择:一个大的、长远的回报,比如说等待30分钟后给10颗谷子;一个小的、的回报,比如说等待10分钟后给3颗谷子,实验证明鸟类先选择了前者,但是,8分钟以后,它们变得更不耐心,转而选择后者。
  “为什么对这种现象感兴趣?”称,因为它可以解决和问题。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储蓄从而为做准备,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经常推迟储蓄,后果是大部分人储蓄不足。这从的角度或者从个人一生动态的角度不是最优的。
  对于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未来得越来越厉害(双曲线贴现),答案是:我们有两种:首先,未来是否能实现?正如欧美谚语所言:“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其次,未来收益何时实现?等待是有的。
  “那么,他们该怎么办?”称,他们不能摆脱延迟储蓄这种迫切愿望,这是一种连鸟类都有的本能,但是,根据实验,这种迫切愿望又是不适应环境的,所以他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停止自己延迟储蓄的。这时,“工具”就派上用场了,就是一种“承诺工具”,它们可以解决“双曲线贴现”问题带来的人类的问题,使得现时的行为与长远的行为均可被优化。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请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
同一来源:
发布者文章:对主观贴现率传统实验估计方法的质疑;-以实验方法可靠性的角度;张兴1;[摘要]传统的匹配法在考察人的主观贴现率时表明,;[关键词]实验经济学;跨时期选择;时间偏好;匹配;一、绪论;贴现率一直是金融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与之相对应的;1、文献综述;(1)主要贴现模型的介绍;早在1834年,苏格兰经济学家JohnRae[2;1k;U(c,Lc)=D(k)u(c))
对主观贴现率传统实验估计方法的质疑 -以实验方法可靠性的角度 张兴1[摘 要] 传统的匹配法在考察人的主观贴现率时表明,人的主观贴现率并不恒定,而是呈现“双曲线贴现”模式,即主观贴现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递减。然而,这种方法的本质也是一种估计复利增长的问题,因此,有理由怀疑改种实验方法得到的“双曲线贴现”模式有可能是由于被试对于复利增长问题的直觉判断偏误,而不是由于人的耐心程度随时间递增的时间偏好。在文中的实验中发现,避开时间偏好问题,单纯考虑被试对于复利增长型问题的估计时,被试的估计确实发生了系统性的偏差,导致估计出的增长率随时间递减,从而说明传统的匹配法并不是一种可靠的主观贴现率估计方法。以往的此类实验都没能很好的避免该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 实验经济学;跨时期选择; 时间偏好; 匹配法; 双曲线贴现
一、绪论 贴现率一直是金融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本的机会成本、市场的借贷利率等等。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还常常用贴现率来解释人们的跨时期选择问题,如消费-储蓄率的决定、节能产品的使用、上瘾行为的分析等。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使我们发现人的主观贴现率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假设的效用恒定、贴现率稳定的跨时期模型有很大的不同。大量的实验试图探究人真实的贴现模式,其中匹配法(matching task)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上个世纪末研究者发现人的主观贴现率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时间呈递减的趋势。Thalar(1981)[1]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试(主要是大学生)填写推迟到未来一个月/一年/十年得到多少钱相当于现在得到15美元,被试填写金额的平均数分别为20、50、100美元,通过计算就可以得知,相对应一个月、一年、十年的被试的主观贴现率分别为345%、126%、19%,随着时间急剧递减。本文试图以另外一个视角来解释该种最重要的估计方法――匹配(matching)方法得出贴现率递减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时间偏好(人对于近期和远期收益的耐心程度),而是由于人的计算能力发生系统性的偏误。本文试图仍然通过匹配法,但排除了时间偏好因素来考量人单纯对于复利问题的计算误差模式是否与含有时间偏好计算所得的贴现率递减模式相同。 1、文献综述 (1)主要贴现模型的介绍 早在1834年,苏格兰经济学家John Rae[2]就提出Adam Smith《国富论》在解释国民财富形成的原因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有效积累的欲望” ,这个因素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储蓄和投资的水平进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他认为人们的跨时期选择行为是促进积累和抑制积累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人们选择即期消费还是推迟消费要面临权衡。自此,跨时期选择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Samuelson[3]在1937年中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一般化的跨时期效用模型: 1kU(c,Lc)=D(k)u(c))
(式1-1) ∑iti,k,D(k)=(
k=ot?i1+ρ
1 张兴,男,暨南大学经济学实验室2007届毕业生,助理实验员 1 其中U(ci,Lct)表示将未来所有收益贴现后的效用,(ci,Lct)表示在各个时段的消费束,ρ表示贴现率。Koopmans[4](1967)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又讨论了其连续形式为: U(cτ)τ∈[i,t]=
{}∫te?ρ(τ?i)u(cτ)
(式1-2) τ=i所以后者也被称作指数贴现模型(Exponetial discount function)。自此,这种假定各期效用独立、贴现率恒定、动态一致的跨期效用模型就一直占据着经济学领域,成为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分析跨时期问题的基本框架(Frederick et.al 2002)[5]。
但是这种指数贴现模型仅仅是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复利模型,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学依据。Ainslie[6](1975)让人们在今天得到100美元和明天得到110美元时,大多数人选择今天得到100美元,而被问到在30天后得到100美元和在31天后110美元时,大多数人又回选择在31天后得到110美元,出现了明显的偏好逆转现象。这种偏好逆转的现象不仅仅在人类的身上出现,甚至其他。这种偏好被称作“现值动物也会有这种时间偏好(Ainslie Herrnstein 1981[7],Green,et. al[8] 1981)偏误”(Present bias),即人们往往对当期的收益特别敏感,表现出很强的不耐心,而随着时间递增,耐心程度也递增。 以上种种异常的出现迫使经济学家们寻找能更好描述人真实行为的跨时期模型。在早期的心理(Aislie,1992)作为贴现函数。学文献中,研究者使用1/t(Chung,Herrnstein[9], 1961)和1/(1+αt)Loewenstein和Prelec[10](1992)给出了更为一般的形式:f01/(1+ατ)?γ/α其中α,γf0。这种随时间递减的贴现函数形式被称作“双曲线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虽然双曲线贴现可以很好的刻画人的主观贴现率递减的特征,但还不能描述上面所说的动态不一致性。David Laibson[11]在1997年的论文中采用了Phelps 和Pollak[12] (1968)关于代际互惠的时间偏好模型,被称作“拟双曲线贴现模型”(Quasi-hyperbolic discounting)
(式1-3) 其中0<β<1, 0<δ<1。这个模型很好的刻画了人的动态不一致性及现值偏误问题,而且由于是一个离散模型(k=1,2,3……),数学上易于处理,所以成为最被广泛采用的双曲线贴现函数形式。(图1.1给出了三种主要贴现模型的图形)下面我们将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这种贴现率随时间递。先假定某投资者的主观贴现减的“拟双曲线贴现”会导致动态不一致问题(本例取自Laibson[13])率为动态一致的指数贴现,贴现因子为δ,现在(0期)来评估未来的一项投资,该投资在第10期1011δ(-c)+δb,在第10发生一项成本c,在第11期产生一项收益b,所以在0期这个项目的价值为101110δ(-c)+δb>0,则-c+βb>0(两边同除以δ-c+βb,如果),所以期时该项目的价值为 该投资者的决策体现出了动态一致性,即对该项目的评估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果该投资者的贴现模式为“拟双曲线贴现”,令β=0.5,δ=1,假设这个项目在第10期的成本为2,在第11期的收益为3,在第0期该项目的价值为: 1011βδ(-c)+βδb=0.5?(2)+0.5?3
(式1-4) 2 所以这个项目在第0期看来值得投资,但是等时间到了第10期时,该项目的价值为:
-c+βδb=-2+0.5?3=0.5
(式1-5) 投资价值又变成了负数,该投资者选择不投资。相比较Samuelson的指数贴现模型,Laibson的模型很好的拟合了实证数据中的信用卡信贷(Laibson,1997)和养老金储蓄问题(Gorege-Marios Angeletos等,2001)。Barro[14](1999)还用该模型讨论了Ramsey模型中的消费问题,区分了人们在对于将来具有承诺能力和美有承诺能力的消费函数、储蓄和资本存量的不同,将之运用到了宏观经济增长问题中。Matthew Rabin 和Ted O’Donoghue[15](1999)用类似的模型来刻画人们的拖延、上瘾行为等。
图-1( Laibson) (2)贴现率估计的主要实验方法 由于人们的贴现率并不是像金融市场中的贴现率那样稳定和容易观察,所以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设计出大量的实验来估计人的主观贴现率及其模式。这些实验既有实地实验也有实验室实验。但研究者发现,实地实验虽然外部效度较高,但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造成了很多困, 所以实验室实验被广泛采用,但前提假定是被试在实验室的难(Kahneman,Tversky[16],1979)选择与现实中的选择一致。我们主要介绍两种最重要的实验方法,选择法(choice)和匹配法(matching)。当然,定价法(pricing)和排序法(ranking)也被研究者经常使用。 选择法有点类似于前面介绍的Aislie的研究,被试被会问到“马上得到100元和一年后得到120元你会选择哪一个?”如果被试选择“马上得到100元”,则马上进入下一个问题:“马上得到100元和一年后得到140元你会选择哪一个?”,如果被试选择“一年后得到140元”,问题又被换成“马上得到100元和一年后得到130元你会选择哪一个?”,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找到无差异点,比如被试认为马上得到100元和一年后得到125元无差异,则可以计算出她的年贴现率为25%。变动问题中的时点和金额数就可以估计出一定时间范围内被试的贴现率。Read[17](2001)在实验中第一次采用电脑程序来操作此类实验,每当被试做出选择时,电脑会刷新金额,这样,研究者就会很快的得到3 无差异点。但是这种获得贴现率的方法有它固有的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是很难避免“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原意是指在直觉式的决策中人们容易受初始值的影响,从而做出偏向于锚定值的决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Kahneman与Tversky1974的研究中,其中一个实验将被23创45创67??8的值,而另一组来快速估算试分为两组,一组来快速估计1创8创76创54创32??1,实验结果发现,第一组估算后的均值要显著低于第二组的均值。这种关于时间偏好的选择法也会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当被试第一次被问到“马上得到100元和一年后得到103元你会选择哪一个?”时,在随后的问题“马上得到100元和一年后得到120元你会选择哪一个?”中,很多人会选择“一年后得到120”;但是如果被试第一次被问到的是“马上得到100元和一年后得到140元你会选择哪一个?”时,在随后的问题“马上得到100元和一年后得到120元,同样你会选择哪一个?”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马上得到100元”(Donald Green et. al[18] 1998)的实验却带来了相悖的结果,这样为估计贴现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匹配法(定价法与其类似)也被广泛使用,其原因是理论预测上上不会有任何的偏误出现,因为被试填的金额正好就是让其感到无差异的金额,而且不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这种方法最早在上面提到的Thaler(1981)中应用。被试会被问到诸如“一年后得到____元与现在得到100元相等”的问题,其中时间和金额会变化,从而得到被试不同时点和对于不同金额的贴现率。Benzion[19](1989)用与Thaler同样的方法作了一个更为详尽的贴现率估计实验,被试是以色列的280名经济类和金融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设置为4创44式,即每个被试会面临四种假设的场景(推迟得到一项收益、推迟获得一项损失、加速得到一项收益、加速获得一项损失),四个时间点(半年、一年、两年、四年),四种金额(50$、200$、1000$、5000$),也就是说每个被试要回答64个问题。(他们的结果见图1.2)
图1.2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贴现率随着时间递减,而且有着明显的“量值效应”(Magnitude effect),即小金额的贴现率要高于大金额的贴现率。但这种实验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被试没有足够的激励去认真考虑问题,而是很容易就按照一些简单的规则填写,而且同样的实验过程在不同次的实验中估计出来的贴现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出现一些令人无法解释异常结果。在Frederick和Read[20](2002)的实验中,被试被问到“30年以后的多少美元和现在100美元相等”时,被试回答的均值为$10000,也就是30年后的一美元相当于现在1/100美元。而被问到“今天得到多少钱和30年后得到$100相等”时,被试回答的均值为$50,也就是30年后的一美元相当于现在1/2美元。但不管怎么说,用4 匹配法都会得到贴现率随时间递减,而且结果也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 (2)问题的提出 本文试图以另外一个视角――人的复利计算模式来重新考察匹配法得出的结果。众所周知,人对于复利增长问题的主观估计是存在严重误差的,我们也许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日,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国王输了说可以满足阿基米德一个要求,阿基米德说要一些粮食,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十六粒……按这个比例放满整个棋盘就行,国王以为这没有多少粮食,但阿基米德笑了笑告诉国王说要放满这个棋盘,需要的粮食比世界上6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还要多!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被这种复利计算所带来的飞速增长的力量而震撼。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用直觉进行的复利增长计算能力的薄弱。回到Thaler(1981)的实验,问被试未来一个月、一年、十年得到多少钱相当于现在得到15美元时,对于此类实验得出的递减的贴现率,Thaler、Benzion、Loewenstein等人认为是由于人的时间偏好,即人的耐心程度随着时间递增,对于近期的收益,人会表现出极大的不耐心,从而表现出很高的贴现率;而在对于远期的收益,人又会变得耐心起来。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对于复利计算能力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让被试计算增长率的问题,因为贴现率的本质就是资金随着时间的增长率。一笔钱如果以一定的增长率连续复利增长,十年以后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实验的进行中并没有给被试提供计算器,被试面对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先设想一个银行的利率,然后大致估计一下不同时点的本金与利息,所以一般没有受过这种连续复利计算专业训练的人,很容易就按照一般加加减减的规则填写,而在数据统计时又是以指数增长公式来计算,所以我们怀疑即使不存在贴现率随时间递减的时间偏好,这种实验方法也能得到递减的模式。在本文的实验中,我们仍然使用匹配法,但排除了时间偏好的因素(即不考察被试对于收益近期与远期的耐心程度),而只考察被试对于复利增长问题的误差模式。对于实验的结果,可以有以下假定:如果实验所得的增长率随着时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那么Thaler等人研究所得的贴现率随时间递减可以归因于时间偏好;如果实验所得的增长率随时间 显著递减,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种递减的模式是由于被试的计算误差所导致,与时间偏好无关。5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专业论文、31对主观贴现率传统实验估计方法的质疑等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致性评价时间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