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朝核问题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段是不是当前最可取的手段

“朝核无解论”不可取 /曹辛
我的图书馆
“朝核无解论”不可取 /曹辛
& 责任编辑: 中韩关系研究中心&& 中国近来根据联合国制裁协议,加紧对朝鲜制裁后,朝鲜方面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放出一些信息。4月21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题为《还好意思随波逐流吗?》的评论,对中国不点名进行了猛烈批评,最后称中国要“承担两国关系全面破裂的严重后果。”
也是在最近,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女士撰写了题为“朝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与前景展望”的文章,并由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在文中,傅莹为朝核描述了三种前景:(1)外界制裁,朝鲜以核试验和试射导弹反弹;再制裁、再反弹,直至达到一个临界点,反朝核国家要不采取“导致未知后果的极端行动”,要不“默许朝鲜拥核”。(2)朝鲜政权垮台,但这“短期内是不现实的”。(3)重启可能缓和、甚至会解决核问题的对话和进行严肃的谈判。但这只是“可能”,而且她认为这还需要各方接受“朝核问题日益升级的现实”、“不设先决条件”地重启对话。按照这一描述,符合逻辑的结论是,朝核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基本无解,出路几乎只能是“默许朝鲜拥核”。
然而又是在最近,中国外交部门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人的带领下,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朝核问题达成了相当的共识,并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就解决朝核问题正在进行积极合作——也就是说,在为朝核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加以落实。
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对朝核问题,首先应在思想认识上要确定几个基本的立足点,如此,方能有正确方向。
维护国家和民众利益
中国认识和处理朝核问题,首先不能离开国家和民众利益。因为外交的本质就在于:用一切可以用的手段,在国际舞台上最大限度维护和增进国家和本国民众的利益。任何人离开这一点谈朝核、处理相关事务,都毫无意义。
然而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对朝鲜核问题一直有一个观点,即:“朝核是朝美两家的事”、“主要当事方是朝美两家”等等,现在表述的尺度有所变化,改说“中国不是主要矛盾方”了(就是说承认中国也是矛盾方了)。这一观点被一再对外宣传。
可是,这一观点首先是没有逻辑。我们通常说某个事物、某种状态或后果是“谁的事”,也就是谁的责任,主要是从它的起因和利害关联度考察,其中后者才是核心。有时候某件事不因自己而起,但后果却要自己承担。所以,是不是自己的事,利害关联度才最重要,它常常甚至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更是我们判断朝核性质的前提。而仅从朝核距中国如此近的地理距离来说,中国与朝核的利害关联度目前就远大于美国,甚至大过韩国。
最严重的是,这一观点完全不见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目前世界上公认,朝鲜核武器打不到美国本土,至于准确性就更不用提了,去年以来朝鲜连续试射各种导弹55枚,只有九枚成功。如此低的成功率是不可能列装部队的,这也是奥巴马能对朝鲜搞“战略忍耐”的前提。但是,目前朝鲜核武器却可以打到中国的东北、华北的天津和首都北京,至于准确性朝鲜并不看重。因此一旦有事,朝鲜核武器完全可以对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直接威胁,它可以轻易地破坏“振兴东北战略”,极大地干扰“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连中国首都的安危都能受到威胁。这应该也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实施“战略忍耐”的潜在出发点之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烦是中国的。而在“朝核是朝美之间的事”这一观点里,这些国家和民众的重大利益全然不见了。
而且,这种观点还把中国从朝核的重大利益攸关方变成了调停方,这个影响无论在民众心里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就更糟糕了。
目标要清晰,不能和手段混淆
半岛局势确实牵动多方,但越是如此,目标越要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手段要坚决。例如当前“既要无核化,又要不战不乱”的提法,究竟哪个才是目标?“无核化”还是“不战不乱”?这就属于目标多重化,难以实际操作。在确立政策目标时,可以有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但在一个时期内,一般只能有一个目标,否则必然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实际工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无所适从。就半岛实际情况看,当前显然应该确立的目标是“无核化”。一旦朝鲜拥核且完善了运载工具,国内政局稳定,半岛不战不乱,那才是中国真正的大麻烦。
另一方面,目标和手段不能混淆,更不能彼此矛盾。以“无核化”和“不战不乱”为例,这二者实际上可以互为目标和手段,可问题是,若确立“无核化”为目标,有时候恰恰需要以“战”和“乱”才能实现“无核化”,也就是常说的“和平常常需要用战争才能实现”;而如要确立“不战不乱”的目标,拥核恰恰是对“战”和“乱”最好的震慑,二战后世界从没有爆发过全球性战争,应该说对立双方拥有可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核力量这一状况起了最大的作用。
在朝核问题上,我们尤其要去除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只要中朝两国关系好,例如维持中朝“血盟”关系,朝核就不是问题,这个认知非常错误。因为国家关系的好坏是会变的,关键是不能有核,“无核化”才是一切。反过来讲,如果把这个观点当作指导思想,则中国必然会被朝鲜绑架。朝核问题20多年来,这个观点对中国一直在起作用,朝鲜方面也一直用这个观点“忽悠”中国。
就当前半岛客观形势来说,确立“无核化”单一目标才是正道,“不战不乱”同拥核比,相对反倒在其次,不宜过于强调,否则在策略上不明智,因为它只会减轻朝鲜领导人因此面临的压力。毕竟“战”和“乱”导致民族毁灭的机率比“拥核”要小,同一个动荡的半岛比,一个拥核的半岛对中国才是更大的灾难。有舍有得,敢舍会得,才是政治家办外交。
朝核无解吗?
当前,认定“朝核无解”的观点,完全不可取。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这一观点与客观事实不符。例如傅莹在她的著述里特别提出:解决朝核问题的钥匙不在中国手里。然而现实却是,自中美元首美国会晤后,虽然朝鲜也出现“反弹”,表现出种种不屈服的姿态,但却一直不敢逾越两条底线,即:核试验和试射远程导弹,这使得朝核问题自去年以来首次呈现出明显的可控制状态。
而且,近期特朗普也表态愿意和金正恩会面了,中国外交部也对特朗普的这种姿态给予了肯定。在这里,美国的武力威慑和中国史无前例地严厉执行联合国对朝制裁决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朝核并不是无解;解决朝核的钥匙,起码中国手里也有一把——如果朝核是一个需要两把钥匙才能开启的锁的话。
其次,这一观点在当前中国政府高层决定与美国和国际社会合作,下决心解决朝核问题并已经看到初步效果的今天,和中国官方的立场、正在采取的行动在逻辑上是矛盾的,而且过于悲观主义。这会不会在国内、在中美之间乃至国际社会造成困惑,从而不利于朝核问题的缓和与最终解决呢?
总结历史固然重要——如果是真实、客观、全部的历史的话。但正如周恩来所言,“总结历史是为了今天”,如果总结历史的结果就是“找不到钥匙了”,那这种总结的积极意义何在呢?特别是傅莹文中提出的第三种对话和谈判前景,认为国际社会应承认“朝核问题日益升级的现实”,还要“不设先决条件”地重启对话,这不是默认朝鲜拥核吗?这和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要求半岛无核化的立场,是对立的。
此外,也要看到,自去年朝核危机爆发以来,对朝鲜拥核的反感和坚决反对,是中国民意的主流,这也是我们应当认清的现实。
中国当前尤其需要的是,形成清晰明确的稳定思路,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应对朝核问题。
馆藏&2235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下载凤凰新闻观看更流畅
央视视频-外交部:诉诸武力绝对不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可取选项外媒:中国重申扰乱朝鲜半岛不可取|朝鲜半岛|朝鲜核问题|宁边核设施_新浪新闻
  资料图:朝中社日报道,朝鲜当天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这是朝鲜咸镜北道丰溪里核试验场地区的卫星照片。
  参考消息网9月20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9日呼吁参与朝鲜核问题谈判的所有国家落实有关反对朝鲜核计划和导弹计划的联合国决议。朝鲜日前暗示可能在下个月发射远程火箭。
  韩联社9月19日报道称,朝鲜暗示可能在10月10日当天或前后发射远程火箭,以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一旦发射,国际社会势必会谴责此举是变相的弹道导弹试验,而这正是联合国决议所禁止的。
  王毅在北京出席一个论坛时说:“六方会谈成员都是联合国会员国,都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责任,都有履行联合国决议的义务。”
  王毅并没有直接点名任何国家,他说:“任何扰乱东北亚和平稳定大局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
  王毅说:“半岛生战生乱,对谁都没有好处。”他还说:“我们呼吁各方本着对半岛和东北亚地区负责任的态度,不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局势紧张的新行动。”
  王毅重申了中国的一贯立场,称长期停滞的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的所有国家必须尽快重启会谈。
  此次论坛的宗旨是纪念里程碑式的六方会谈9·19共同声明发表10周年。根据该声明,朝鲜同意放弃核计划,以换取援助和安全保证。
  但朝鲜代表没有出席此次论坛,这显然是对中国推动恢复与朝鲜谈判工作的冷落。
  六方会谈多年来一直陷入停滞状态。迄今为止,朝鲜已进行了3次核试验。
  尽管朝鲜没有表现出放弃核计划的迹象,但王毅呼吁重启会谈。
  王毅说:“能否推进并最终实现无核化,将从根本上影响半岛局势的走向。这个问题不解决,半岛就无法稳定,东北亚就难以和平。”
  朝鲜近日声称,它已重启了宁边的所有核设施,包括一座铀浓缩工厂和一个能让朝鲜扩大武器级钚库存的5兆瓦核反应堆。
  美联社9月19日报道称,如果像观察人士怀疑的那样,朝鲜会在未来数周发射火箭或进行核试验,那么中国或许会对其进行经济惩罚。
  现在,朝鲜官员已经表明,该国可能会在10月10日发射卫星,纪念劳动党成立70周年。朝鲜还宣布宁边的所有核设施都已重启,由此,人们推测朝鲜正在准备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无论是核试验还是发射卫星都将违反联合国的决议,后一种情况是因为发射卫星所需的火箭技术也可以用来研发远程导弹。
  报道称,朝鲜最近一次对外宣布的核试验是在2013年年初,据信,当时中国的反应就严厉程度而言多少有点像是分水岭。中国当时立即同国际社会一道对这一行动加以谴责,并召见了朝鲜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
  新的核试验或发射火箭可能会促使中国采取诸如缩减跨境贸易之类的行动。
  外界很难获得有关朝鲜贸易情况的信息,虽然韩国估计朝鲜对外贸易总额去年略有增加,升至76.1亿美元,其中中朝贸易额达68亿美元。
编辑:SN054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澳大利亚政坛连年震荡,这次继陆克文之后,又迎来了一位“知华”“亲华”的总理——特恩布尔。此前与安倍眉来眼去的阿博特黯然下台,离开会场时,未置一词。日本媒体不禁担忧日澳关系的走向,中国舆论则对特恩布尔报以极大的热情。不过这位总理真的会大幅提升中澳关系吗?
就算购买汽油为实(官方未提供发票等证据),也不能坐实他要自焚,因为两者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据其侄子张勇讲,张纪民家中有浇水用的抽水机和农用车,这些器械都要用汽油,难道他就不是为了生产买汽油?
以军训为教育的开端,是教育界向强权低头的起点。在和平年代,身体上的军训应该废除,代之以理论上的国防和军事战略教育,我们需要的是继往开来的创新创业者,而不是一群唯唯诺诺只会说“是”不敢说“不”的奴才。
对于由蓝转绿,星云大师披露自己是71年党龄的国民党党员:我至今年近九十,做了近八十年和尚,七十一年的国民党党员,我不忘初心,不会改变做和尚与党员的身份”。当前位置: &
曹辛:“朝核无解论”不可取
中国近来根据联合国制裁协议,加紧对朝鲜制裁后,朝鲜方面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放出一些信息。4月21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题为《还好意思随波逐流吗?》的评论,对中国不点名进行了猛烈批评,最后称中国要“承担两国关系全面破裂的严重后果。”
也是在最近,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女士撰写了题为“朝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与前景展望”的文章,并由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在文中,傅莹为朝核描述了三种前景:(1)外界制裁,朝鲜以核试验和试射导弹反弹;再制裁、再反弹,直至达到一个临界点,反朝核国家要不采取“导致未知后果的极端行动”,要不“默许朝鲜拥核”。(2)朝鲜政权垮台,但这“短期内是不现实的”。(3)重启可能缓和、甚至会解决核问题的对话和进行严肃的谈判。但这只是“可能”,而且她认为这还需要各方接受“朝核问题日益升级的现实”、“不设先决条件”地重启对话。按照这一描述,符合逻辑的结论是,朝核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基本无解,出路几乎只能是“默许朝鲜拥核”。
然而又是在最近,中国外交部门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人的带领下,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朝核问题达成了相当的共识,并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就解决朝核问题正在进行积极合作——也就是说,在为朝核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加以落实。
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对朝核问题,首先应在思想认识上要确定几个基本的立足点,如此,方能有正确方向。
维护国家和民众利益
中国认识和处理朝核问题,首先不能离开国家和民众利益。因为外交的本质就在于:用一切可以用的手段,在国际舞台上最大限度维护和增进国家和本国民众的利益。任何人离开这一点谈朝核、处理相关事务,都毫无意义。
然而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对朝鲜核问题一直有一个观点,即:“朝核是朝美两家的事”、“主要当事方是朝美两家”等等,现在表述的尺度有所变化,改说“中国不是主要矛盾方”了(就是说承认中国也是矛盾方了)。这一观点被一再对外宣传。
可是,这一观点首先是没有逻辑。我们通常说某个事物、某种状态或后果是“谁的事”,也就是谁的责任,主要是从它的起因和利害关联度考察,其中后者才是核心。有时候某件事不因自己而起,但后果却要自己承担。所以,是不是自己的事,利害关联度才最重要,它常常甚至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更是我们判断朝核性质的前提。而仅从朝核距中国如此近的地理距离来说,中国与朝核的利害关联度目前就远大于美国,甚至大过韩国。
最严重的是,这一观点完全不见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目前世界上公认,朝鲜核武器打不到美国本土,至于准确性就更不用提了,去年以来朝鲜连续试射各种导弹55枚,只有九枚成功。如此低的成功率是不可能列装部队的,这也是奥巴马能对朝鲜搞“战略忍耐”的前提。但是,目前朝鲜核武器却可以打到中国的东北、华北的天津和首都北京,至于准确性朝鲜并不看重。因此一旦有事,朝鲜核武器完全可以对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直接威胁,它可以轻易地破坏“振兴东北战略”,极大地干扰“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连中国首都的安危都能受到威胁。这应该也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实施“战略忍耐”的潜在出发点之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烦是中国的。而在“朝核是朝美之间的事”这一观点里,这些国家和民众的重大利益全然不见了。
而且,这种观点还把中国从朝核的重大利益攸关方变成了调停方,这个影响无论在民众心里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就更糟糕了。
目标要清晰,不能和手段混淆
半岛局势确实牵动多方,但越是如此,目标越要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手段要坚决。例如当前“既要无核化,又要不战不乱”的提法,究竟哪个才是目标?“无核化”还是“不战不乱”?这就属于目标多重化,难以实际操作。在确立政策目标时,可以有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但在一个时期内,一般只能有一个目标,否则必然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实际工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无所适从。就半岛实际情况看,当前显然应该确立的目标是“无核化”。一旦朝鲜拥核且完善了运载工具,国内政局稳定,半岛不战不乱,那才是中国真正的大麻烦。
另一方面,目标和手段不能混淆,更不能彼此矛盾。以“无核化”和“不战不乱”为例,这二者实际上可以互为目标和手段,可问题是,若确立“无核化”为目标,有时候恰恰需要以“战”和“乱”才能实现“无核化”,也就是常说的“和平常常需要用战争才能实现”;而如要确立“不战不乱”的目标,拥核恰恰是对“战”和“乱”最好的震慑,二战后世界从没有爆发过全球性战争,应该说对立双方拥有可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核力量这一状况起了最大的作用。
在朝核问题上,我们尤其要去除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只要中朝两国关系好,例如维持中朝“血盟”关系,朝核就不是问题,这个认知非常错误。因为国家关系的好坏是会变的,关键是不能有核,“无核化”才是一切。反过来讲,如果把这个观点当作指导思想,则中国必然会被朝鲜绑架。朝核问题20多年来,这个观点对中国一直在起作用,朝鲜方面也一直用这个观点“忽悠”中国。
就当前半岛客观形势来说,确立“无核化”单一目标才是正道,“不战不乱”同拥核比,相对反倒在其次,不宜过于强调,否则在策略上不明智,因为它只会减轻朝鲜领导人因此面临的压力。毕竟“战”和“乱”导致民族毁灭的机率比“拥核”要小,同一个动荡的半岛比,一个拥核的半岛对中国才是更大的灾难。有舍有得,敢舍会得,才是政治家办外交。
朝核无解吗?
当前,认定“朝核无解”的观点,完全不可取。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这一观点与客观事实不符。例如傅莹在她的著述里特别提出:解决朝核问题的钥匙不在中国手里。然而现实却是,自中美元首美国会晤后,虽然朝鲜也出现“反弹”,表现出种种不屈服的姿态,但却一直不敢逾越两条底线,即:核试验和试射远程导弹,这使得朝核问题自去年以来首次呈现出明显的可控制状态。
而且,近期特朗普也表态愿意和金正恩会面了,中国外交部也对特朗普的这种姿态给予了肯定。在这里,美国的武力威慑和中国史无前例地严厉执行联合国对朝制裁决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朝核并不是无解;解决朝核的钥匙,起码中国手里也有一把——如果朝核是一个需要两把钥匙才能开启的锁的话。
其次,这一观点在当前中国政府高层决定与美国和国际社会合作,下决心解决朝核问题并已经看到初步效果的今天,和中国官方的立场、正在采取的行动在逻辑上是矛盾的,而且过于悲观主义。这会不会在国内、在中美之间乃至国际社会造成困惑,从而不利于朝核问题的缓和与最终解决呢?
总结历史固然重要——如果是真实、客观、全部的历史的话。但正如周恩来所言,“总结历史是为了今天”,如果总结历史的结果就是“找不到钥匙了”,那这种总结的积极意义何在呢?特别是傅莹文中提出的第三种对话和谈判前景,认为国际社会应承认“朝核问题日益升级的现实”,还要“不设先决条件”地重启对话,这不是默认朝鲜拥核吗?这和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要求半岛无核化的立场,是对立的。
此外,也要看到,自去年朝核危机爆发以来,对朝鲜拥核的反感和坚决反对,是中国民意的主流,这也是我们应当认清的现实。
中国当前尤其需要的是,形成清晰明确的稳定思路,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应对朝核问题。
 来源: FT中文网
微信公众号:朝鲜半岛论坛 微信号:Korean_Stud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防的经济手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