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亩的洛阳农机设备icp备服务需要配什么设备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5000亩优质稻工厂化育秧基地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3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一)合作社概况
1.合作社简介
***县优质粮油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前身是2004年5月成立的***县优质稻米开发协会,位于***县大村甸镇漆家坪村。为发展规模农业,实现企农双赢目标,2008年在原县优质稻开发协会基础上,由种田大户##、李柏林、唐恩铁等人发起筹建,相关农户自愿出资,经***县农村经营管理局批准,并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于日正式成立,法人代表为##。合作社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制度,内设综合办公室、财务室、技术服务部、农机服务部等机构。目前现有社员122人,其中团体成员1个为湖南银光粮油股份有限公司,92.6%为农民社员,成员出资总额180万元,入社稻田面积5500亩,山林面积3540亩,社员涉及大村甸、浯溪、下马渡、观音滩、文明铺等镇。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独立核算,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近三年来,合作社坚持以发展现代农林业,提高比较效益,实现企农双赢为目标,建基地、联农户、创品牌,增效益,工作成绩显著。2010年3月被确定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收益分配机制
严格履行章程规定,当年扣除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成本,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后的可分配盈余,经成员大会决议,按照下列顺序分配:
(1)按成员与本社的业务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占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具体比例由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2)按前项规定返还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并记载在成员个人账户中。
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男,汉族,高中文化,现年 岁,系***县大村甸镇徐家冲村村支部委员、村支书,长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自96年起,他一直从事粮食种植、优质稻培育和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具有较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能力。自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来,他开拓创新,诚信经营,团结组织广大社员,大力推广粮油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帮助社员及农户增收致富,社、农双赢。近两年,专业合作社连年盈利,社会形象好,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4.管理机构设置、办公条件及人员配备情况
本合作社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制度。内设综合办公室、财务室、技术服务部、农机服务部等机构;专业合作社办公条件良好,拥有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的办公楼;专业合作社办公设施齐全,配备电脑、电话、传真等现代办公设施。专业合作社人员素质高,现有多年生产经验的高级农艺师2人,财务会计出纳各1人。
5.财务管理等制度建设情况
本社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严格按章程规定运作,管理制度健全,制定出台了《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安全生产记录制度》、《会议制度》、《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民主治社。同时,按照章程要求,制定出台了《理事会职责》、《监事会职责》及理事长、监事长、会计、出纳、审计、农艺师等各岗位职责。工作中,坚持民主治社、民主理财原则,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按照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核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与费用。
社员与本社的所有业务交易,实名记载于社员的个人账户中,作为按交易量(额)进行可分配盈余返还分配的依据。利用本社提供服务的非社员与本社的所有业务交易,实行单独记账,分别核算。
会计年度终了时,由理事长按照章程规定,组织编制本社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经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审核后,于社员大会召开十五日前,置备于办公地点,供社员查阅并接受社员的质询。
执行监事负责本社日常财务审核监督。根据社员大会决定,委托审计机构对本社财务进行年度审计、专项审计和换届、离任审计。
(二)运营状况
1.专业合作社主业发展情况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以帮助社员及广大农户增收为目标,团结组织社员及广大农户发展优质粮油生产。2012年,专业合作社直接带动121户社员发展订单粮油种植面积5500亩,间接辐射12000户农户发展优质稻面积5.5万亩,累计帮助社员及农户增收2300余万元。专业合作社全年实现粮油销售收入1065.49万元,实现净利润52.13万元。
2.2012年合作社的财务及分配情况
2012年,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315.6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2.68万元,流动资产262.96万元,净资产287.49万元,负债总额28.15万元,资产负债率8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2页16页22页20页44页33页37页22页31页32页保靖县人民政府网
第十三篇 农业与农村经济
发布时间: 来源: 县史志办 作者:电子政务办
第一章& 农村工作
第一节& 机构
一&&&综合主管部门(农办)
1986年,保靖县农业委员会为全县农业综合主管部门。1994年11月,保靖县农业委员会更名为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与县委农村工作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时,由原属县人民政府组成单位改为直属工作机构。2001年10月,县委农村工作部更名为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下辖县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水产局、农机局、乡镇企业局。
年,历任保靖县人民政府农业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周纯华、梁斌华、全运森、龙承清、彭利顺、彭司明,历任副主任:吴正美、杨延晖、贾奇龙、龙承清、田仁坤、瞿光贵、彭秀燕、向明发、田应含、邹利佳、贾光荣、彭清发、彭利顺、袁长青、龙利权、向国淞、梁高寿。
&&二&& 其他行业管理机构
保靖县生态能源局前身为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县农办能源开发股。年3月,由县农村办直接管理,2004年4月撤销县农办能源开发股,成立保靖县生态能源局,同时加挂“保靖县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为县人民政府授权综合管理全县生态能源工作的直属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全额事业编4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1名,局长可高配正科,副局长可高配副科;归口农村办管理;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度;经费由县财政列支。原由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职能划给新成立的县生态能源局。
年,任保靖县生态能源局局长:肖光志;任副局长:崔顺忠。
附:保靖县农业广播学校
该校于1988年3月建立,定编3人,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该校的主要职能是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全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涉农单位工作人员和农村青年为对象,采取自学为主、集中授课的方式,培训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1988年3月至2002年5月,该校为农委(或农村办)直接管理的股级单位,由农委或农村办派员兼任校长,其间先后在校兼校长的有贾奇龙、龙承清、向建新、黄明才;2002年6月,该校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农村办管理。2002年6月至2005年,历任县农业广播学校校长:张德胜、王健。
第二节& 农村工作综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施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共建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44座、山塘526口,修建整修各类渠道1187.5公里,全面配套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增加了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先后扶持25个乡镇359个村、10个集体农场开发果、药、茶、桑等,形成以崭涛鞯乃担杂胖士狙獭⒉枰丁⒒贰⒑焓怼⑹卟宋鞯奶厣饕担陨怼⑸窖蚝痛笏嫜澄鞯男竽了怠V彩髟炝帧⑼烁沽帧⑾鹨肆只纳剑纳屏伺┮瞪肪场V贫┡┮登⒐婊髡┮挡到峁梗俳┫惶趿⑴┕っ骋惶寤┐寰梅⒄鼓J降某醪浇扇≌⒌确绞脚嘤⒄沽讼惭艏拧⑼蚍⒐镜扰┮挡祷笠52家,形成“公司+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进城经商,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大部分农民摆脱贫困,一部分农民率先富裕起来。
2005年,保靖县粮食总产量6.85万吨,烟叶1429吨,花生3389吨,油菜籽4347吨,茶叶78吨,水果产量7.42万吨,蔬菜6.54万吨。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9亿元,其中:种植业2.92亿元、林业2672万元、牧业1.52亿元、渔业1406万元。高效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全县有蔬菜基地267公顷,蔬菜大棚达1200个,面积达29公顷,种植各类商品辣椒267公顷、花椒1667公顷。建成一批药材、茶叶、烟叶、水果等优质高效示范基地,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全县出栏生猪18.99万头、牛0.73万头、山羊11.05万只、家禽81.33万羽,禽蛋产量15.15万吨、肉类产量1.61万吨、蜂蜜31吨,水产放养水面520公顷,稻田养鱼5000公顷,渔业产量2130吨。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户拥有耕整机899台、农用运输车147台,农用机械总动力8.87万瓦;累计建沼气池1.18万口、省柴节煤炉灶0.65万个、太阳能设施70处140平方米。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私营企业7.88亿元、个体3.12亿元,在企业总产值中工业8.16亿元、建筑业3880万元、商业1.67亿元、交通运输业6545万元。全县行政村通路率95%、通电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40%、移动电话网络覆盖率100%,所有乡镇开通了互联网,167个村开通程控电话,90%的农村人口进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和落实了农村义务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政策。农民人均收入1666元,可支配收入1611元,农民人均存粮330公斤,人均住房面积18.43平方米。&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机构
年,保靖县农业局设“一室三股一站”,即办公室、政工股、财会股、法规股和农技推广站,农技推广站下设有粮油站、经作站、植保站、土肥站、科教站、种子站及5个片站、24个乡站。其中,2002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农技推广片站人员全部充实到乡镇站,乡镇站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与管理,全县有技术推广与科研生产的农技员143人,农业局有干部、职工166人。
年,历任保靖县农业局局长:廖哲球、彭国金、田仁坤、蔡长雄,历任副局长:陈自佳、赵佰凡、刘家均、游先卫、郑方绪、肖明桂、朱尧云、王先清、张通权、刘谨慎、詹仁生、余焕韬、彭祖光、彭正洪。
第二节& 粮食作物
保靖县属一季中稻栽培区,年水稻播面稳定在13.5万亩左右,1995年总产量5万吨。杂交稻面积逐年扩大,杂交稻品种更新换代逐年加快,主要品种由威优系列、汕优系列到20世纪80~90年代汕优77、汕优63、多系1号。1999年开始引进推广两系超级杂交稻汕优63,累计推广20.5万亩,因其产量高、米质好,深受农户欢迎。2000年种植优58。
优58:1995年开始示范引进,当年在阳朝、复兴、普戎、大妥等乡镇示范,显示出明显的增产效果,平均测产达528公斤,1997年全县种植3.6万亩,耐寒抗病抗倒和抗稻瘟病性能强,产量高,米质好,增产效果明显。毛沟、普戎、阳朝、复兴、大妥、比耳、黄连等10个乡镇丰产片测产平均亩产达515.6公斤。年,全县种植面积25.56万亩,是保靖县水稻主要“当家”品种。
汕优77:在县域种植生育期一般为115~118天,适合于干旱地区栽培,平均单产稳定在440公斤。
多系1号:因其米质不好,且空壳率比汕优63、优58高8.5~12%,由1995年的3.8万亩减至1997年的0.8万亩,2000年无农户种植。
两系超级杂交稻:为湖南农科院与江苏农科院共同育成的两系亚可杂交稻培矮64S/93――11和培矮64S/E32,具有超级稻的形态、生产特征和增产潜力,平均亩产600~700公斤。1999年,开始对该两个组合进行重点示范,在梅花乡桐木村集中连片示范33.8亩,其中培矮64S/93――11和培矮64S/E32R示范面积分别为29亩和4.8亩,并在大妥、复兴、毛沟、阳朝、普戎、龙溪等乡镇进行多点示范。经州农业局测产验收,桐木示范片的33.8亩超级稻示范片平均亩产728.5公斤,比对照优58(487.4公斤/亩),亩增241.1公斤,其他乡镇亩产685.4公斤。2000年示范1375亩,平均亩产598.3公斤,虽未达到预期的超产示范目标,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2001年推广10065亩,虽然遭受了前期低温和中后期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两系超级杂交稻仍显示了较强的增产优势,平均单产达607.5公斤,为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作出了贡献。2002年,推广超级杂交稻10012亩,2003年为11180亩,2004年为18500亩,2005年为19400亩。
玉米是保靖县主要旱粮作物之一,年玉米播面基本上稳定在8万亩左右,2001年玉米总播面8.06万亩,总产量2.057万吨,分别占粮食作物总播面、总产量的21.18%、23.06%,在播面减少的情况下,总产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2万吨大关;2002年玉米播种面7.04万亩,其中杂交玉米6.87万亩,总产17530吨;2003年玉米总播面7.19万亩,其中杂交玉米6.93万亩,总产18170吨;2004年玉米总播面7.33万亩,总产19241吨;2005年玉米总播面7.12万亩,总产12670吨,因灾比上年减产6571吨。
1987年,在国家农业部及省、州扶贫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保靖县种植地膜玉米987亩,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356公斤,最高亩产449.5公斤。1990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地膜玉米达4.37万亩,占玉米播面的50%,产量占玉米总产的82%,遍及全县24个农村乡镇,有345个村3.3977万户实施。年,地膜玉米播面基本上稳定在1.93万亩,主要品种有掖单13号、丹玉13号、中单14号、湘永单2号、雅玉2号、华玉、临奥系列等。
年,全县小麦播种面在4.4~5.6万亩内,平均单产在70~90公斤内浮动。1997年开始,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国性压缩南方低品质小麦播种面,保靖县市场流通情况也促使农户自动调减播面。2000年,小麦播面4.185万亩,比1999年减少1.41万亩,总产减1086吨;2001年,小麦播种面只有3.31万亩,总产量685吨;2005年,小麦播种面积2715亩,总产量243万吨。保靖县小麦的主要品种有湘麦12号、蜀万831。其中湘麦12号亩产95~110公斤,蜀万831亩产90~105公斤。
四&& 其他粮食作物
大豆:播面稳定在4.7~6万亩,总产量2000吨。
红薯:年,红薯播面5~6万亩,总产量10~11万吨,主要品种有南薯双八。到2005年,依托吉首吉尔富硒公司保靖小红叶公司、保靖县金土地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兴红薯产业,在毛沟、簸箕、野竹坪、水田河等6个乡镇建优质红薯基地2.13万亩,全县发展红薯4.26万亩,总产达9902吨,其中引进示范高产高淀粉含量的红薯新品种豫薯868梅营一号SL―9,面积300亩。
马铃薯:马铃薯在全县各乡镇均有栽培,年种植面积0.3~0.5万亩,2001年面积0.97万亩,2005年种植面积1.14万亩,总产量1127吨。主要品种有州芋2号和马儿科,主要分布于马王、黄连、拔茅、隆头、清水、野竹、葫芦、普戎、梅花等10个乡镇。
第三节& 经济作物
一& 多年生经济作物
(一)柑桔
1.柑桔开发
1986年崭袒乜⒃诒榷纭⒒屏纭⒚嫡蚱舳1988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在保靖县“粮援”进一步扩大坡改梯工程的启动,柑桔开发规模扩大。到1989年,全县崭袒乜⒚婊5705亩。年为保靖县柑桔开发高潮,逐渐成为保靖县主要的经济支柱,清水坪、比耳、毛沟、大妥、复兴、龙溪、梅花7个基地乡镇成为保靖县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001年柑桔总面积14.5万亩,总产2.67万吨,其中崭11万亩、1.82万吨,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柑桔总面积17.18万亩,总产3.72万吨。2005年柑桔总面积22.3万亩,总产4.82万吨。
2.柑桔种质资源
1986年,保靖县柑桔主要种类是温州密柑,崭讨挥辛阈窃耘唷K孀鸥探刍乜淞崭讨鸾コ晌鞯计分郑80%以上,主要品种有83―04、83―06。
温州密柑是县内第二大类柑桔,约占15%,主要品种是尾张、宫川、兴津和引进的早熟品种国庆1号、兴津11―23、石门特早宫本、山下红等。
其他新引进品种有纽荷尔脐橙、朋娜脐橙、哈姆林甜橙、瑜锦橙,沙田柚、杂柑天草等,其中纽荷尔脐橙表现较好,面积约5000亩。
3.栽培制度;
(1)新建园开发:土壤改良开沟撩壕宽1米,深0.8―1米,一般填压青肥,杂草1.2~1.5万斤/亩,栽植密度崭1.5×3.5~4米,亩平110~120株/亩。
(2)品改与低改:全县柑桔低产园面积占总面积的22%。年推广桔园土壤改良、施肥、修剪整形培养立体结果树形形技术,使全县低产园有一定的改观。
4.病虫防治
县域柑桔主要病害是:疮痂病、炭疽病、绿藻病、烟煤病等;主要虫害有:红蜘蛛、黄蜘蛛、矢尖蚧、潜叶蛾、天牛、吉丁虫,次要虫害有“金龟子、蚜虫和其它蚧类。
(二)小水果
1.小水果发展状况(见表13―2―3―1)
保靖1986与2001年小水果发展情况统计表
表13―2―3―1&&&&&&&&&&&&&&& &&&&&&&&&&&&&&&&&&&&&&&&&&&&单位:亩、吨
2.主要品种
(1)梨。主要品种有阳冬架、糖梨、芝麻梨、黄皮梨、青皮梨等本地品种和二宫白、明月、长十郎、今村秋笥日本梨、金水1号、金水2号、湘南、黄花、新世纪、王冠等引进品种。
(2)桃。主要品种有五月桃、六月桃、七月桃、冬桃、毛桃等地方品种,引进品种有玉露、黄露水密桃,刘阳夏至桃、岗山早生、砂子早生、新大久保、玉贡桃、中华大寿桃。
(3)枇杷。主要品种有大果枇杷和小果枇杷等地方品种,引进品种有大五星、龙泉1号等。
(4)柿。主要品种有腰带柿和火柿。
(5)弥猴桃。原为野生,近年来引进米良1号、金魁、红阳等,以米良1号为主。
3.病虫防治
小水果的病虫害较严重,如梨锈病、梨象甲、梨网蝽、桃园红颈天牛、桃蛀螟、流脐病要及时防治。
(三)茶叶
年,全县茶叶面积5282亩,产茶145吨。年,引进福建大白茶“福云六号”,新扩茶园3000亩。2001年,已有茶园9015亩,产茶70吨。2005年,全县茶叶面积2.23万亩,产茶78吨。
2.种质资源
年,保靖县茶叶主要品种为安化群体和新化群体以及本地黄金茶。1990年,引进福云六号和福鼎(顶)大白。主要茶叶特色产品有:白云毛尖、保靖毛尖、吕洞岚针,其中堂朗本地黄金茶经商标注册为“换金茶”,成为县“十五”期间茶叶开发的主要茶品牌。2005年,换金茶、仙仁云雾绿茶成为推介品牌,打入国内市场。
秦简茶为新开发的茶类品牌,利用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的幼嫩茎叶经科学加工而成,2005年显齿蛇葡萄栽培开发面积达1.2万亩。
3、栽培技术:茶园多为条状密植,茶园以牛耕为主,施肥较少,管理较粗放。其中堂朗黄金茶从未打药,是标准的无公害食品。
(四)蚕桑
县境有种桑养蚕习惯,、1988年一度掀起马桑蚕热潮,仅1987年就有11个乡35个村712户种养马桑蚕,产量达3.75吨。年开发桑蚕,种植湘桑197,面积达到2194亩,产干茧4.260吨,自1995年起开始逐年减少。至2005年,蚕桑种植仅为零星种植。
(五)苎麻
民间有种麻习惯,但多为零星栽培,没有形成规模,年开发面积8895亩,产量186吨。之后苎麻逐年减少。2005年,苎麻零星种植面积仅500亩左右。
二& 一年生经济作物
保靖县一年生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烟叶、花生、果用瓜、棉花等,部分年份种植面积、产量见表13―2―3―2:
保靖县1986~2005年部份年份一年生经济作物面积发展情况
表13―2―3―2&&&&&&&&&&&&&&&&&&&&&&&&&&&&&&&&&&&&&&&&&&&& 单位:亩、吨
1.烟叶:是保靖县支柱产业和全县重要税收来源,年面积在1万亩左右。1996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大抓“三烟”(晒烟、烤烟、香料烟),面积达到1.96万亩,产量1054吨,其中烤烟13170亩,产量675吨。1997年后种植面积2.1万亩,最高年产量2251吨。年,烟叶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烤烟1.2万亩,烟叶总产稳定在2200吨。主要品种有K326、NC89、K394、G―80、云烟85、云烟87等。栽培上以育苗移栽为主。
2.油菜:是重要冬季作物,主要种植品种有秦油2号,湘油13、15、16,华杂3号,油研七号,湘杂油1号,中双2号、4号等。采用育苗移栽与直插,一般种植密度0.8―1尺×1.2―1.5尺。
3.花生:多为间种,单种较少,管理上较粗放,施肥少。主要栽培品种有芙蓉花生,湘花1、2号,宝花2号。
4.果用瓜:县境主要果用瓜有西瓜和甜瓜,以西瓜为主。西瓜主要栽培品种有州优1号、2号,密桂系列,夏宝,武陵红等。年,全县曾大力开展西瓜制种工作,仅1987年制种面积200余亩,收种子126斤。2001年,果用瓜面积2.27万亩,其中西瓜面积1.9万亩,全县反季西瓜面积0.5万亩。2005年,果用瓜种植面积2.022万亩,总产量2.261吨。
第四节&蔬菜
1986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生产成为重要的农业产业。1986年,保靖县蔬菜面积2.47万亩,产量3.2万吨。2001年,全县蔬菜面积6.2万亩,总产8万吨,人平200公斤。到2005年,全县蔬菜产业逐步步入商品化、无公害经营之路,蔬菜总播面10.16万亩,其中在梅花乡梭西村进行反季蔬菜栽培示范和在野竹坪太坪坝村实施高山反季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各500亩,示范带动全县18个乡镇186个村实施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建设3.5万亩。保靖县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城郊及集镇附近。主要的蔬菜种类有:白菜、波菜、芹菜、蒜、葱、黄瓜、豆类、莴笋、青菜、菠菜、苋菜、韭菜、筒蒿、南瓜、苦瓜、茄子、辣子、芋头、大头菜、生姜、蕃茄等,以白菜、辣椒栽培面最大。
白菜是主要的蔬菜种类,城郊及农村集镇附近种植,户平0.5亩。白菜品种和种类较多,主要是以山东系列为主,如山东4号、鲁白6号、鲁白8号、鲁白1号和郑白4号、晋菜3号、小杂56等。保靖县白菜多在秋季播种,供应冬春二季,“热白菜”及反季节种植都有。
辣椒是县域重要蔬菜,农村户平种植0.3亩,城郊及集镇附近户平2亩。年,全县种植面积年平均1.9万亩,主要品种是湘研系列和本地良种。
三& 胡萝卜
县域胡萝卜以零星栽培为主,面积500亩,一般为秋播。2001年,喜阳集团建成阿姆斯浓缩果汁生产线,为保证原料供应,、建立野竹坪、簸箕、白云山农垦场、拔茅等7个反季节胡萝卜生产基地,面积4980亩,总产753万公斤,主要品种是五寸参胡萝卜。
四& 其他蔬菜
其他蔬菜种类多为引进品种,如天津实心芹、玻璃胎芹、京红1号萝卜、短叶13萝卜、三尺白萝卜、南畔洲萝卜、园叶大芥菜、桂丝红莴笋、二白皮莴笋等。
第五节& 良种繁育& 施肥& 植保
一& 良种繁育
1986年:杂交水稻制种35.6万斤,常规稻制种2.1万斤,杂交玉米制种6.5万斤;西瓜种287斤,花生种4351斤;苎麻种284斤,育柑桔苗60万株。
1987年:水稻、玉米双杂制种29.8万斤,西瓜引种2126斤,苎麻种2900斤,麻苗133.5万株,柑桔苗35万株。
1988年:杂交稻制种7.8万公斤,杂交玉米制种1.2万公斤,崭堂48万株。
1989年:杂交稻制种16.6万公斤,杂交玉米制种3.5万公斤,崭堂15万株
1990年:杂交稻一期父本制种31.5万公斤,杂交玉米制种6.4万公斤,柑桔苗10万株。
1991年:杂交稻制种12.7万公斤,杂交玉米3900公斤,柑桔苗12万株。
1995年:崭碳敖鹚嬗13万株。
1997年:杂交稻育种16万公斤,小水果育苗15万株,柑桔苗20万株。
2000年:水稻、玉米“双杂”制种26万公斤,小水果苗20万株,柑桔苗15万株。
农作物的施肥除旧有的肥源外,化学肥料施用有增长趋势,人畜粪多用于水稻育秧底肥,蔬菜肥、旱粮播种肥,一般施在交通便利或村寨附近。火土灰、草木灰、枯饼一般使用在交通不便或路途较远的土地里。化学肥料种类及数量的增加,且使用方便,过去一些传统的肥源被抛弃,常用的化肥主要有尿素、碳铵、硫铵、硝铵、过磷酸钙、氯化钾、各型复合肥及多元素营养肥等。近年来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叶面施肥。1988年,全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2万亩,1991年6万亩,年5万亩。
三& 植物保护
水稻病虫主要为“两病”(稻瘟、纹枯病)和“三虫”(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现为稻杆潜蝇、稻穗颈瘟、稻赤斑沫蝉、稻三化螟、叶瘟等。玉米病虫主要有玉米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等。柑桔主要有矢尖蚧、潜叶哦、红蜘蛛和锈壁虱等。油菜病虫以菌核病和蚜虫为主;小麦有赤霉病、锈病、白粮病、麦蚜等。蔬菜茄科立枯病、炭疽病,瓜类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烟叶青枯病、烟蚜等。
在农作物的病虫防治上,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县测报站为中心的植保网络现已基本完善,全县有植保技术人员26人、乡植保员35人、村植保员380人,他们的测报技术、测报质量均有提高,每年春均对农作物的病虫发生趋势进行预报,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第六节& 科技兴农
一& 技术推广
随着科教兴农的实施,县域实用技术推广力度逐年加大,符合县情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以推广。如在水稻病虫防治上实施统防统治。2000年后,测土配方施肥实用技术推广每年稳定在5万亩,每亩平均增产9.9%。
(一)实用技术推广
良种更新换代和新品种(组合)的示范推广,年,水稻生产以63和64系统为主,1995年推广汕优多系一号、II优58、汕优77、汕优晚稻等高产和强抗性优良杂交组合,1999年推广两系超级杂交稻;玉米大面积推广掖单13、汀永单2号、丹玉2号和农大60等新杂交品种;油菜以华杂三号、油研七号、湘油13、湘油15等为主,品种覆盖占85%;小麦以川麦21688、杨麦158、蜀万831、湘麦13号;果用瓜、蔬菜及果树的新品种基本在全县得以推广。
(二)技术培训
年,县、乡、村各级采用多种形式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6.3万人次,每年以县办培训班5~7期,集中培训广大农技人员、乡(镇)干部及科技示范户,以乡镇按季节培训村组干部和村组技术人员,农技人员深入村组巡回讲课或专题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以现场培训为主,结合广播录象等形式,同时还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中学等教育基地进行培训。
2002年,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对蔬菜、柑桔、烟叶、茶叶四个类型专业村中的2140户科技示范户进行系统培训与上门指导,发展村级农民技术员391名,实现村平拥有1名农业村级农民技术员。
2003年,培训指导农户0.72万人次,发技术资料2900份,出黑板报2957期次。
2004年,县农业局在3月初、7月初、9月初和10月上旬分别召开了春季农业技术培训、病虫测报专题、冬季农业技术、新品种推介与种子法培训班,发放资料1.95万份,全年共培训各类农民技术员2.41万人次。
2005年,围绕优质稻、柑桔、茶叶、反季蔬菜、红薯、油菜等产业,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更新培训,重点扶持科技示范户,提高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政531期次,培训农民6.47万人次。
二 &经济作物基地
(一)专业村建设
年,全县共建设110个各县特色专业村。种植业方面在大妥、复兴、阳朝、毛沟、清水坪、比耳等12个乡镇启动果类专业村24个,在大妥、复兴、梅花、昂洞4个乡镇抓好踏梯、普溪、朝阳、押马、新码5个蔬菜专业村建设的技术服务,其中押码、踏梯2个村完成蔬菜播面2610亩,从事蔬菜生产的专业户91户,发展大棚蔬菜149个,蔬菜总产值238.0万元,蔬菜产值占人平纯收入的42%。茶叶专业有堂朗乡堂朗和黄金2个茶叶专业村。“换金茶”品质与规模有新的突破,黄金村茶叶面积600亩,其中57户农户发展“换金茶”300亩,该村茶叶收入106.8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85%以上。
(二)经济作物基地建设
年,全县经济作物结构不断优化,显现规模效益,形成以崭涛鞯乃怠⑹卟恕⒀桃丁⒐霉稀⑩ê锾摇⑻厣琛⒘绞怼⒂胖实镜劝舜蟛怠2005年,全县种植烟叶1.5万亩,产量2.6万担;建立换金茶、秦简茶、仙人云雾茶等茶叶基地2.23万亩;建立花椒基地2.13万亩;红薯基地2万亩;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瓜果。全县特色经作面积达29.3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
1.柑桔基地:年,全县桔柑总面积17.18万亩,其中崭13.5万亩,橙、柚类2.7万亩,其它0.98万亩,基本形成沿酉水河两岸、209国道沿线、县内公路沿线的“一水两线”区域产业带布局,发展有清水坪、梅花2个万亩以上乡镇,比耳、毛沟、大妥、复兴、阳朝等5个5000亩以上规模乡镇和乐里、他沙、马洛等150个500亩以上的基地村,全县农村人平柑桔0.87亩;在复兴、毛沟、比耳、清水坪、大妥等14个乡镇146个村完成桔园低改2.32万亩,其中品改1.46万亩(高接换种4110亩),提升柑桔产业效益。2005年,柑桔挂果受益8.3万亩,产量达7.41万吨,实现产值7410万元,柑桔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优势产业。
2.蔬菜基地。保靖县依托项目支持,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及大棚蔬菜,蔬菜产业规模由2001年的6.1万亩,发展至2004年的10.6万亩,其中反季节蔬菜面积由2001年的1.6万亩发展至2004年的2.69万亩。2004年有大棚1332个,大妥乡踏梯村、昂洞乡押马村等5个蔬菜专业村,种植反季节蔬菜2.69万亩。2005年,全县蔬菜总面积10.16万亩,其中梅花乡梭西村进行反季节蔬菜栽培示范和在野竹坪镇太坪坝村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各500亩,示范带动全县18个乡镇186个村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3.5万亩,实现亩产值2200元。
3.猕猴桃基地。依托“老爹”公司培植猕猴桃产业,2004年基地面积为0.54万亩,订单收购1.16元/公斤,产业收入689万元。
4.茶叶基地。依托“堂朗换金茶业公司”、“仙人茶公司”、“秦简公司”三家茶叶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整合本地茶叶资源,发展特色茶产业。2005年,全县特色茶总面积2.09万亩,其中仙仁无公害茶场2000余亩(茶叶基地海拔1026米)、白云山无公害茶场5000亩(茶叶基地海拔1320米)、开发“秦简茶”基地8000亩、换金茶面积0.2万亩。全县可采茶园0.73万亩,春茶总产45.575吨,总产值达455.75万元,呈现较好的经济效益。较2002年分别增长48%。
5.西瓜基地。2004年,全县果用瓜总面积2.26万亩,其中西瓜1.72万亩,总产2.57万吨(其中反季西瓜0.53万亩,总产760吨),产品畅销湘、鄂、渝、珠海、广州、深圳等地。
6.烟叶基地。全县烟叶产业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促进专业村建设、推动农业结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烟叶产业基地面积稳定在1.2~1.5万亩,其中烤烟0.8&~1.2万亩,全部实现订单销售,大力提升烟叶生产水平,成功地解决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增收难的问题,烟叶专业村专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6%。2005年,基地面积1.3万亩,其中烤烟1.01万亩,建成什仿烟原材料供应基地,烟叶产业为全县创产值2000万元。
7.种草基地。至2005年,新开发种草养畜基地2.2万亩,围栏改良天然草原3.8万亩,新建人工饲草(料)基地2万亩。
8.花椒基地。全县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涵盖全县13个乡镇,在复兴镇陇洞村和野竹坪镇塘棚村建立两个花椒育苗基地,共播种优质花椒种400多公斤,并利用大田假植花椒苗木650万株,保证培育优质苗木,提高花椒造林成活率。并在拔茅乡碗米坡库区和野竹坪塘棚片花椒基地面积2400亩。2002年,县里成立花椒协会。到2005年,全县花椒面积2万亩,分布在13个乡镇27个村,有花椒栽种大户70户,其中栽种面积100~300亩的有11户,10~99亩的有59户。
9.红薯基地。红薯高淀粉含量高,县里以“企业+公司+大户”模式发展,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2005年,全县红薯下种178.6万公斤,栽种面积5.3万亩,其中优质高淀粉红薯1.3万亩。小红叶公司和金土地公司筹措生产资金55万元,在毛沟、涂乍、梅花等10个乡镇发展高效优质红薯7000亩,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2.1万亩。
(三)示范园建设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02年,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省农业厅支持下农业投资44.5万元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2005年,示范园按照部“三圃一园”(资源保存圃、采穗圃、苗圃和示范园)的要求,建有收集50多个柑橘品种资源的资源保存圃、提供优质苗木的采穗圃和苗圃,占地20亩的新品种引进示范园,引进了25个水果新品种,其中柑橘类8个、油桃5个、梨4个、其他小水果9个;新建占地2000平米现代化温室一座,主要用于培育花卉新品种。
2.瓜果菜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该项目投资120万元,主要在复兴镇、水银乡、龙溪乡的9个村实施,项目实施面积1.65万亩,示范户数1225户,已建集雨蓄水窖375个。示范区亩平产值1445.8元,比示范前增值838.8元,增效185.7%,户平增收1178元。2005年,项目示范面积3218亩,每亩平均实现产值1445.8元,亩平收入1238.6元,示范区农户人均增收286元。
3.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在野竹坪镇太坪坝村、梅花乡梭西村新建反季节蔬菜示范基地1000亩,带动周边乡镇村发展反季节蔬菜1.2万亩。
第七节& 口粮田建设
一& 温饱工程
1987年,在国家农业部及省、州扶贫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保靖县开始实施以玉米地膜覆盖为重点的“温饱工程”,当年种植面积987亩,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356公斤,最高亩产449.5公斤,年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0~70%,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发展。
二 &商品粮基地建设
199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毛沟、大妥、复兴、阳朝、清水坪、普戎、水银、涂乍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前五个乡镇为州定基地,后三个乡镇为县定基地)。对8个商品粮基地乡镇,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增产技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物质、资金和科技投入等,提高粮食产量,1994年8个商品粮基地乡镇粮食总产3741.6万公斤,比1993年的2918.1万公斤增822.5万公斤。1996年,对商品粮基地乡镇进行调整,保留阳朝、复兴、大妥、毛沟4个乡镇。是年,4个商品粮基地乡镇人平产量达到426.1公斤,人平向社会提供商品粮76.1公斤,比1995年多17公斤,共提供商品粮434.02万公斤,比1995年增加96.07万公斤。
三& 集雨节水农业
200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梅花乡梭西村实施集雨节水农业示范,面积200亩,挖水窖60个。2001年在扁朝牧场建水窖50个,在当年雨量偏少的情况下,共蓄水950立方米,占蓄水总量的73%,灌溉玉米57亩、西瓜105亩、反季胡箩卜20亩、辣椒18亩,新增总产量20.41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0.6万元。2002年,共投入资金52.2万元(以工代赈资金41万元,农户以劳代资11.2万元),修建土石方5480m3,开挖水窖217个,受益面积550亩。2004年,旱作节水农业在复兴镇、水银乡、龙溪乡等3个乡镇9个村实施,示范面积3218亩,示范户数1225户,建集雨蓄水窖375个。示范区玉米单产438公斤,比对照增产26.2%;西瓜亩产1970公斤,比对照增产21.3%;辣椒亩产1533公斤,比对照增产22.7%。示范区亩平产值1645.8元,比结构调整示范前亩增值499.8元,增幅59.5%。2005年,瓜果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使2万农户受益,每亩新增产量317公斤、增加产值412元,总计新增纯收入186.97万元,人平新增纯收299元。
第八节& 农业管理
保靖县农业部门坚持依法护农,进行农资市场监管,采取经常性监管与季节性突击相结合,对全县化肥市场、农药市场、种子市场进行监管,并成立农业执法大队,加大检疫和市场管理。
2002年,县农业局组织法规室、植保站、种子站及乡镇农技站,开展农业法规宣传工作,办固定黑板报24处191期,在217个村办不定期专刊、黑板报、墙报352期,书写宣传标语266幅。出动车辆27台/次,检查经营网点162个、无农药经营许可证的24个、无种子登记证的14个,没收假劣种子564公斤,补办农药经营许可证24个,补办种子登记证14个,建立种子档案162个,建立农药档案105个。
月,县内开展2次农业法规普及活动,至11月底,换发2003年至2004年度种子经营许可证57户,检疫”双杂“种子20.5万公斤,苗木110.7万株、花生25万公斤、烟叶8000担、香蕉40吨、大蒜15吨、棉花25吨、甘蔗35吨。查处违法经商34户,其中违反《农药管理条例》17户,处罚金8800元;违反《种子法》案件4起、毒鼠强立案1起;销毁染病苗木23万株。
2004年,县农业局举办农业法律、法规培训班4期270人次,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班10期,参训学员3000多名。开展法律法规咨询10次,接受咨询2250人次。是年,开展2次维权、护农”为主题的农资市场整治活动,没收非法销售散装杂交稻种子147公斤、发芽率不达标的杂交玉米湘玉10号种子1500公斤。
2005年,突出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共印发宣传资料5800余份,悬挂横幅55幅,出动执法车辆52台次,人员286人次。采取经常性监管与季节性突击相结合,对全县化肥市场、农药市场、种子市场进行监管。查出不合格化肥产品18个,退回不合格化肥100多吨;查处发芽率不达标的种子5000公斤,没收未经审定的水稻种320公斤,收缴散装种子345公斤。检疫苗木31万珠,橙柚类果实50吨,销毁染病苗木3万余株。&
第三章& 林& 业
第一节& 机& 构
一& 主管部门
1986年,县林业系统机构设置大体保持原貌,局部有调整和变化。2002年,林业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政工股、计财股、林业公安股、资源林政法规股,还有森林保护站、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勘测规划设计队、林业基金征收站、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林业系统在职干部职工322人,其中行政42人,事业职工208人。县财政核定县林业局纳入财政100人。
1991年1月,县林业局获国家林业局社会林业工程项目研究与实施工作“特等奖”。2004年1月,县林业局获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公司颁发的“ABT与GGR系列研究与推广工作”一等奖,局长彭利顺获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公司颁发的“林业科技推广二等奖”。是年3月,县林业局被省人民政府评为“2003年度湖南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
年,历任县林业局局长:田应柏、贾奇龙、向明华、彭利顺,历任副局长:龙明兴、廖洪运、彭秀燕、吴坤忠、彭楚顺、胡绵海、杨绍广、向发军、贾光华、彭祖光、王启林。
二& 基层林业管理机构
1985年起,县域有5个区林业站和25个乡镇林业站。1991年,区、乡(镇)林业站为基层林业管理组织,属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每个乡镇确定为4~5人。经费从林业事业费中列支。1995年,全县撤区,乡镇林业管理站实行县乡两级管理,以林业局管理为主,属全额事业拨款单位,定编100人。2000年,专职护林员工资由县乡统筹发放,兼职护林员的报酬由乡镇自筹解决。到2005年末,全县有专职护林员115名,兼职护林员930人。
年,县林业局有国营林场3个,其中塘口湾国营林场2005年改制,国营苗圃3个,林科所1个,有木材经营单位1个,持证经营者12人。
三& 林业公安机构
1986年,组建县林业公安股,隶属林业局和公安局“双重”领导,人员3名。1987年经上级批准,原葫芦林业派出所迁至水田河,更名为水田林业派出所,人员4名,林业公安股确定林业专项事业编制,人员增至10人。1993年,森林防火人员编制5人纳入县林业公安范围,林业公安人员增至15人。2002年,撤消水田林业派出所,成立县森林公安分局,机构设在县林业局内,森林公安是公安机关派驻林区的一支武装性质的治安力量,归口公安序列,实行双重领导,即行政管理以县林业局为主,业务管理以县公安局为主。
第二节& 森林资源
一& 用材(防护)林
林地:年,根据省、州安排,保靖县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了2次二类清查工作。“八?五”(年)时期,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76.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6.7%,有林地面积96.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54.9%。森林覆盖率58.9%,其中以用材林、防护林为主的森林面积55.3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7.2%。“十?五”(年)时期,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90.0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2.02%;其中有林地面积104.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5.1%。全县共区划生态公益林120.3万亩,国家、地方分别为93万亩、27.15万亩、商品林69.7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53.54%,林业绿化率55.44%。其中以用材林、防护林为主的森林面积103.95万亩,占有林面积的99.3%。
用材林、防护林用地面积对比表
表13―3―2―1&&&&&&&&&&&&&&&&&&&&&&&&&&&&&&&&&&& &&&&&单位:公顷、%
比八?五增减
用材林结构用地分布表
表13―3―2―2&&&&&&&&&& &&&&&&&&&&&&&&&&&&&&单位:公顷、%
林木蓄积及结构:“八?五”时期,全县活立木蓄积136.20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16.24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85.3%;疏林蓄积15.25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11.2%;四旁树及散生蓄积4.71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3.5%。按林种划分(不含疏林):用材林蓄积99.84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73.3%;防护林蓄积10.03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7.4%;特用林蓄积6.01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4.4%;薪炭林蓄积3432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2%。按树种分布情况,各树种与活立木总蓄积的比是:杉木25.72万立方米,占18.9%;马尾松89.68万立方米,占65.8%;杂木11.41万立方米,占8.4%;柏木9.38万立方米,占6.9%。“十?五”期间,全县有活立木蓄积218.20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205.22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94.1%;疏林蓄积74154立方米,占总蓄积3.4%;四旁树及散生木蓄积5.5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2.5%。按林种划分:用材林蓄积91.58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43.1%;防护林蓄积117.65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55.3%;特用林蓄积3.40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1.6%。按树种划分,杉木58.97万立方米,占活立木蓄积的28.7%;马尾松组103.07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50.2%;阔叶林27.40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13.4%;柏木12.58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6.1%;国外松3.18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1.6%。全县森林蓄积结构状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八?五”时期,从林种上看是用材林占主导地位,防护林居次。从树种上看是马尾松为主,杉木居次,兼有少量柏木和杂木。到“十?五”时期,情况有了明显变化,从林种上看,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用材林居次。从树种上看,以马尾松为主,杉木林、阔叶林居二、三位,并有少量柏木和国外松。全县森林蓄积量“十?五”与“八?五”相比,增加82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减少82615立方米,防护林增加107.61万立方米。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到“十?五”末,随着杉、松生长量大幅增加,幼、中龄林多,近、成、过熟林很少。“十?五”时期,由原来的1.5%上升到23.7%,林龄结构趋向合理。
森林蓄积对比表
表13―3―2―2&&&&&&&&&&&&&&&&&&&&&&&&&&&&&&&&&&&&&&&&&&&&&& 单位:立方米
活立木蓄& 积
各龄组蓄积
较增减情况
二& 经济林
县境有经济林总面积12.20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4%,其中果木林9.747万亩,油料林1.851万亩,厚朴、黄柏、杜仲、茱萸等木本药材7983亩。历史上主要靠油茶经济林收入的格局,在“十?五”期间被打破,以2005年为例,全县柑桔年收入2162.1万元。过去素有的“金色油乡”,如今变成了地道的“绿色水果之乡”。
柑桔:1986年,全县兴起水果开发热,在比耳、黄连、毛沟等乡镇连片开发,大户开发,促成柑桔栽种面积的大幅增加,“八?五”末,面积达到1068公顷(16020亩),随后每年都有长足发展,“十?五”时期面积达到5335公顷(8.0025万亩),成为水果类的“龙头老大”,主要产区在黄连、比耳、毛沟、簸箕、梅花、拔茅、复兴。
油桐、油茶:油桐、油茶在县境内分布广、面积大,“八?五”时期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八?五”时期开始,油桐、油茶被柑桔等水果林替代,到“十?五”时期末,全县仅存油桐6769.5亩、油茶11737.5万亩。
茶叶:茶叶是保靖林业生产的传统项目,主要分布在吕洞山、白云山、仙仁及周围一些乡镇。由于生产水平较低,经济管理不善,茶叶品质差,没有规模,大部分茶叶林被改造,前期营造的茶叶林面积积大幅度减少。二十世纪初,随着资金、技术的投入和管理的加强,仙仁、簸箕、堂朗等乡镇茶叶有较大规模的发展,产量逐年上升,并重振和创新“换金茶”、“云雾茶”、“秦简茶”等品牌,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
其他经济林:板栗、桃、李、橙、枇杷、柚等,在全县各处均有人工载培,但面积较小,产量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其中板栗的大面积开发在保靖县起步较晚,中途又出现盲目发展现象,致使当时苗价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真正成片发展并有产出的仅有县林科所、毛沟田家坪、野竹坪的龙潭和塘棚、复兴茶市、葫芦桥上等少数几块经营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块。20世纪90年代初,厚朴、黄柏、杜种、茱萸等在县境有一定面积的栽培,但由于市场价格不好,加之管理不到位,如今所剩无几。
保靖县各时期经济林主要树种面积对比表
表13―3―2―3&&&&&&&&&&&&&&&&&&&&&&&&&&&&&&&&&&&&&&&&&&& 单位:公顷、%
比“六?五”增减
比“八?五”增减
保靖县“十?五”时期经济林面积统计表
表13―3―2―4&&&&&&&&&&&&&&&&&&&&&&&&&&&&&&&&&&&&&&&&&&&&&&&& 单位:公顷
经营集约度等级
生&&&& 产&&&& 期
食用原材料
林化原材料
第三节& 造林育林
一& 采种育苗
1986,林业种苗管理归口县林业技术推广站。2002年4月,县种苗管理站(公司)正式成立,在复兴苗圃建立4间种子贮藏室。
2001年,保靖县启动退耕还林,大量的苗种及种苗供应实行质量检验,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新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7户。在种苗供应中,严格执行“两证一鉴”制度,良种使用率100%,合格苗使用率100%,使全县种苗管理步入法制的轨道。
至2005年,全县先后启动7项林业工程,即:灭荒达标造林、飞机播种造林、粮援工程造林、长防工程造林、挖播飞播造林、世行贷款造林、退耕还林,供应林木种子5.3万公斤,提供种子种苗3.1亿株,创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通过林业工程建设,造林用苗品种达到36个,引进新品种27个,建立苗木基地1000亩,培育特色树种6个:红豆杉、香榧、银杏、杜仲、厚朴、香桂,发展种植“名、优、特、新”经济林面积5万多亩。
二& 人工造林
2005年,全县人工造林和各项工程造林保存面积共59.2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1.3%,其中林分面积39.0337万亩,占65.9%、经济林面积12.2071万亩,占林分面积的20.1%、疏林面积8.344万亩,占林分面积的14%。人工林林分中用材林9.8811万亩,占人工及工程造林面积的16.7%,与“八?五”时期对比,全县人工林林分及经济林面积增加6.6202万亩,增幅14.8%,其中林分面积增加23.4487万亩,增幅150.5%,经济林面积减少16.8285万亩,减幅57.9%。未成造林地增加27.7593万亩,增幅347.8%。
长防造林:1986年,保靖县进入国家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规划区。1989年,全县启动国家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建设工程。首先在大妥乡的大妥村、张家村、白家村、斑鸠村创办示范林场,1990年开始全面实施(含长防国债造林、农业综合开发和长防建设)。经过近十一年的艰苦努力,该工程累计完成项目面积38.17万亩,完成计划数的121.6%。通过这项工程,全县人工植苗15.67万亩,低效林改造5.05万亩,封山高林15.45万亩,中幼林抚育2万亩,并建成了普戎白虎坡林场、塘口湾林场、水田河大弯林场等一批造林绿化基地。1997年,经省林业勘测研究院竣工达标验收抽查,该工程人工植苗核实率99.5%,合格率为98.9%,保存率为98.99%,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均为100%,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部、省要求。
&& “粮援”造林:1986年,保靖县获得世界粮食计划署的项目援助,1988年开始着手《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工程(3779)林业项目》在保靖的落实,经过前后7年的分步实施,到1995年竣工,共完成造林面积2万亩,涉及毛沟、簸箕、野竹坪、清水坪、大妥5个乡镇。
&& “世行”造林:1994年,保靖县被列入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县。1995年正式启动二期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森林发展和保护”项目FRDPP》,1999年实施三期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FDPA》,到2005年工程完工,项目贷款投入1878万元,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52万亩,其中二期项目完成2.08万亩,三期工程完成6.44万亩。
&& “以工代赈”绿色通道工程造林:2000年,国家加大对山区林业县的扶持,保靖获得“以工代赈绿色通道工程”。项目实施后,主要围绕209国道沿线乡镇实行补植补播,封林造林结合,从2000年到2001年,两年时间完成,工程共投入项目资金40万元,造林0.15万亩,补植补播0.1万亩。
&& “退耕还林”造林:2001年,国家投资的林业重点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开始在全县实施,此项目采取“一退两补”的办法,即林农将原坡度在25度以上的宜林地退耕,进行植树造林,国家按规定的苗价和每亩粮食补助标准给林农进行补贴。项目启动后,10月18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村三大主干千人动员大会,10月29日千名机关干部到梅花梭西村举行退耕还林誓师大会。2002年12月全州退耕还林现场会在保靖县召开,2003年保靖县退耕还林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经验交流会现场参观点。经过全县人民和林业工作人员三年的艰苦奋斗和勤奋努力,项目基本完成,整个工程投入1.0016亿元,累计造林38466.7公顷(57.7万亩)。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并多次受到国家及省、州的表扬、表彰。2004年保靖县被评为全州退耕还林工作一等奖。
三& 飞播造林
1992年,县域第二次飞机播种造林,分在吕洞山、梅花、仙仁等3个播区5个播片(仙仁播区有仙仁、新民、卡坝3个播片)。播区面积6665.1公顷,有效面积4944.3公顷,主要树种中有马尾松、湿地松、黄山松、华山松。播区覆盖8个乡镇26个村,成苗面积3150公顷,保存率63.7%。但保存面积大,播点主要集中在保靖县中南部几个荒山面积较大、地势陡峭高险的乡镇,有利造林绿化的平衡发展。
四& 封山育林与天然林更新
县域将封山育林和天然林更新营林措施,以封山育林促进林木生长,保留林木物种。“八?五”时期,全县34.35万亩(含疏林)人工林面积,几乎“青一色”为天然林。“十?五”封山育林和天然更新从一种资源管理措施转变为一种营林生产措施,以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更新,使全县天然林(特别是天然阔叶林)出现复苏的迹象,2005年,全县有51.02万亩,占全县有林面积的48.7%。
第四节& 森林资源保护
一& 护林防火
县域冬、春气候干燥,烧荒种地,烧灰积肥,上坟烧纸,用火频繁,容易引起山火。1990年,全县山林火灾发生6起。1999年,马王乡且科村一村民因乱丢在燃烟蒂引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500多亩,其中有林地80多亩,烧毁各种林木2.4万株。2002年,堂朗乡光田村一村民因清明上坟烧香引起森林火灾,烧毁林木30多亩。日,梅花乡帕比村一脑膜炎后遗症患者用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点燃公路路坎边的干草,致使发生森林火灾,烧毁林地141亩、林木3.13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多元。2002年,发生较大山林火灾2起,其中阳朝乡阳朝村一村民在砍草烧土坎时麻痹大意引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36.2亩,烧毁世行林幼树6660株。2003年,全县发生较大森林火灾4起,过火面积近300亩,烧毁林木8000多株。
1993年,县林业局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防火知识,出动宣传车35台次,巡回各乡镇、县城进行护林防火宣传。1998年,县设立防火指挥部,25个乡镇相应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并在健全机构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组织300人队伍在县城游行,制作防火牌。年底,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林业工作会议,各乡镇党委书记、林业站长、县直二级机构以上负责人参加,会议传达了省、州林业工作和森林防火会议精神。随后,乡镇、村普遍建立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火情报告制度等多种森林防火制度。1999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消防人员、机关干部职工共1500余人奔赴昂洞、拔茅山林火灾扑救。2000年以后,全县组织护林小组151个,护林防火人员1200人。2004年,首次由乡政府与县政府,乡镇林业站与县林业局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从此,县政府将森林防火责任明确到相关单位。2005年,全县出动扑火人员746人,出动车辆30台,投入扑火经费2万元,挽回经费损失30万元。
保靖县1986~2005年森林火灾统计表
&& 表13―3―4―1
森林火警(起)
一般火灾(起)
火场总面积(公顷)
二& 病虫防治
年,全县森林病虫害主要有板栗疫病、松毛虫、松毒蛾、松材线虫等。病虫害树种主要为板栗和松树。2003年,水田河镇龙凤村发生云南松毛虫,复兴等5个乡镇相继发生松毒蛾,受害面积6500亩。
1986年,修建复兴森林病虫害测报中心站,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信息和上报。1987年,扩大到负责函盖怀化、常德、张家界等湖南省西南角在内的中心测报工作。年,对全县森林植物病疫进行4次普查。年,各乡镇人民政府与县、州人民政府签订全县无松材线虫责任状,并在普查的基础上采取防治措施,实现了全县无松材线虫目标。年,完成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任务。2005年,县人民政府给县林业部门拨付专款,县林业部门及时从怀化购运5吨农药,除治水田镇龙凤村2100亩云南松毛虫害。
三& 野生动植物保护
县域境内山多林茂,有利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到2005年末,全县有野生动物169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4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33种,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132种。保靖县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阔叶林区,植被种类较为丰富,全县共有森林资源共91科613种,有乔木329种、优势树种樟科39种、蔷薇科35种、壳斗科29种、山茶科19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树种有5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的有23种;被列为省重点保护的树种有11种,其它珍稀树种20余种。
1988年,兴办5个野生动物繁殖场。年,分别在白云山、吕洞山建立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年,全县先后建立阳朝龙家、昂洞、普溪、普戎玻溪、龙溪白鹤山四个自然保护山区。2005年,县林业局下发《关于保护国家二级野生动物豺的通知》。是年末,全县共有自然保护区面积55.5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1.2%。日,白云山自然保护区经专家实地调查论证,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四& 林业执法
县林业公安股把治理林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森林资源作为职责。1993年,打击毁林犯罪,制止乱砍滥伐的专项斗争活动。此次活动集中3个月时间,重点整治葫芦、龙溪等7个重点乡镇,共查处林业案件56起,涉案人员62人,其中:查处毁林犯罪刑事案件5起、治安案件4起、林政案件47起,打击违法犯罪人员62人、逮捕11人、治安拘留4人、林政处罚47人,没收木材313立方米,并罚款0.94万元,补交税356户达1.14万元,没收保护动物938公斤(价值1.26万元)。1998年,簸箕乡、隆头乡、野竹坪乡、阳朝乡、梅花乡和重点林场全县开展林业专项斗争,整治活动采取对盗伐、滥伐林木和盗窃木材的案件实行重点查处,对流通领域的违法犯罪分子实施重点打击。是年,刑事拘留1人、治安拘留12人,受理林业行政案件60起,处罚120人,没收木材120立方米,罚款8000元,共挽回损失4万元。1999年,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从严从快打击活动。县公安局、检查院、法院、林业局联合分别在1~3月、9~12月开展两次专项斗争,查处林业犯罪案件22起,逮捕2人、判刑1人、刑拘4人、治安拘留8人、罚款11人(罚款达1.5万元)、党纪政纪处理1人,没收木材238立方米;配合其他部门,查处了一伙木材贩子,依法收缴违法财物并进行罚款,维护了林区秩序。2004年,处理各类林业违法人员54人,其中林政处罚45人、逮捕4人、治安拘留2人、罚款3人,没收木材30多立方米,罚款1.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近5万元。2005年,全县共办理各类林业案件68起,查处62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75人,其中逮捕7人、治安拘留1人、林业行政处罚67人,没收木材120立方米,责令补植苗木20余万株,挽回经济损失40多万元。
保靖县1986~2005年各类林业案件查处情况统计表
&& 表13―3―4―2&&&&&&&&&&&&&&&&&&&&&&&&&&&&&&&&&&&&&&&&&&&& 单位:件、人、立方米
收缴木材合计
第五节& 森林采伐与木材经营
一& 木材采运
林木采伐主要分为主伐、抚育采伐、低产林改造和更新采伐四种类型,结合地方实际,县域木材一般采用择伐,毛竹林采用单株择伐,杂竹则根据生长特性和经营目的选择采伐方式。木材生产地点主要分布在普戎、昂洞、拔茅、隆头、比耳、葫芦、堂朗、水田等乡镇。
年,全县消耗木材共180多万m3。从消耗结构来看,能源消耗高居首位,是制约全县森林资源增量提质的“瓶颈”,对全县林分质量造成影响林业发展。
保靖县1986~2005年林木采伐情况统计表
表13―4―5―1& &&&&&&&&&&&&&&&&&&&&&&&&&&&&&&&&&&&&&&&&&&&&&单位:万株,万立方米
竹材采伐量
木材采伐量
竹材采伐量
木材采伐量
二& 木材经营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南方集体林区取消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实行议购议销。年的木材生产,按照计划部门的限额指标进行采伐,按计划进行采购,收购木材时,林农要持有林业部门发给的商品材许可证,不准超计划收购,更不准无计划收购。1988年,全县核准木材经营单位1个,持证经营者12人。至2005年,县里均按照此种模式运行,进行木材收购和销售,并将经营收入用于支付收购款、直接费用、管理费用和林业专用及税费,所得利润全部用于林场建设。
保靖县1986~2005年木材经营情况表
表13―4―5―2&&&&&&&&&&&&&&&&&&&&&&&&&&&&&&&&&&&&&&&&&& 单位:立方米、万元
第六节& 林业调查、区划与育林基金
一& 林业调查
1986年以后,全县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即“六?五”、“八?五”、“十?五”三个时期的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八?五”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此次调查工作,抽调县林业局、科技局、科协等单位技术力量,组成专门调查组,经过实地踏勘,分析测算,全面完成调查任务,撰写了《保靖县“八?五”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报告》、《保靖县“八?五”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消长量专题调查报告》,列出各种数据表6份,形成清查资料计8万余字,客观反映全县森林资源状况,达到了省规定的优秀标准。“十?五”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此次调查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县长龙靖波担任,副组长由常务副县长彭正刚、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梁远新担任。清查工作首次实行项目管理,由县林业局局长彭利顺任项目负责人,林业局副局长彭祖光任技术总负责人,并抽调一批精兵强将充实调查力量。整个调查工作对全县林业概况、森林资源现状、动态城管理与开发等情况了解全面,各种数据填写详实,形成的清查资料较为系统,为编制林业规划、计划,实现森林科学经营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发展全县高效林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 林业区划
月,全县开展森林分类界定工作,历经两个多月,全面完成任务。全县区划公益林72268.1公顷(国家级公益林51842.9公顷、省级公益林14215.1公顷、县级公益林6210.1公顷),区划商品林45124.1公顷。此次将森林依法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对全县后来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促进林业结构调整,转换林业经营机制,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2005年,县林业局对全县“十一?五”林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此规划,在认真分析全县林业现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明确,规划布局,建设项目切合实际,需要采取的措施得当可行,是指导全县“十一?五”时期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宏伟蓝图。
三& 育林基金
林业方面的规费征收经历不同时期的变化。年,征收“两金一费”,即育林基金、更改资金和保护建设费。年,征收“一金两费”,即育林基金、维简费和保护建设费。2003年开始征收“一金一费”,即育林基金和保护费建设费。年,育林基金征收情况较好,对林业生产、林业良种引进和造林、育苗等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其中1995年全县育林基金共征收129.5万元,是1986年的两倍。1997年后出现严重下滑,2005年仅征收18.34万元。
保靖县1986年~2005年林业规费征收情况统计表
表13―4―6―1&&&&&&&&&&&&&&&&&&&&&&&&&&&&&&&&&&&&&&&&&&&&&&&& 单位:万元
第四章& 畜牧水产业
第一节 &机构
1986年,保靖县畜牧水产局内设办公室、财务股、政工人事股,下属二级机构有畜牧工作站、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畜牧兽医水产技术培训站、家畜配种站、水产工作站(加挂渔政管理站牌子)、畜牧兽医联站,25个乡镇均设畜牧兽医站,属于集体性质二级事业单位。1990年1月,增设畜牧兽医水产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与畜牧兽医联合站合署办工。1990年,县农场渔业生产基地更名为县鱼苗鱼种场,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1992年,增设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与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两块牌子一套人员。1993年5月,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归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6月,县畜牧水产局加挂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牌子,撤销畜牧兽医水产技术咨询服务中心。12月,成立县浓缩、颗粒精饲料厂,为局属企业。1994年初,增设畜牧水产法规执行室。11月,机构改革,县畜牧水产局变为事业单位,隶属县人民政府管理,内设综合办公室、政策法规室、财务室,下设畜牧水产培训站、水产站、渔政管理站、畜牧兽医站、畜禽良种繁殖场、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加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牌子)、畜牧兽医联站(加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牌子)。1995年2月,在吉首增设饲料经营服务部,为临时机构。10月成立县山羊开发服务公司。1996年6月,在县人民法院增设畜牧水产行政审判联络室。1998年,撤销山羊服务公司。2000年,撤销吉首饲料服务部,乡镇畜牧兽医站改为畜牧水产站。2002年,机构改革,县畜牧水产局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室、政工人事股、财务股、纪检组(监察室),下辖畜牧工作站、水产工作站(加挂县渔政管理站牌子)、家畜家禽检疫站(加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牌子)、畜牧良种繁殖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年底,县浓缩、颗粒精饲料厂停业。2005年,各乡镇成立乡镇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建立扁朝片区和白云山片区养羊小区、拔茅网箱养鱼小区、迁陵镇生猪饲养小区。
年,历任保靖县畜牧水产局局长:韩宗顺、瞿光贵、龙承清、吴正彪、詹仁生,历任副局长:瞿光贵、符大选、毛琴南、吴兴安、吴正彪、黄文渊、瞿中华、滕树蓉。
第二节& 畜牧水产养殖
一& 家畜养殖
保靖县牛的本地品种有湘西黄牛、本地水牛两种。湘西黄牛是经过多年培育出的地方良种,具有体型高大、温顺灵活、耐劳抗病、适宜山地耕作等特点。水牛比黄牛高大,头颈粗短,角大向后上方弯曲呈半圆形,腹大而圆,毛色以瓦灰、铁青色为主,少量白色,性情温和,役力强,善犁水田。牛为保靖县农耕主要劳力,在农业生产中占很重要地位。1986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严禁宰杀母牛、母羊和羔羊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农贸市场的管理,严禁母牛外销、严禁收购宰杀有繁殖能力的母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乡市场的放开,农户养牛的目的已不再限于劳役,也作商品牛出售。特别是保靖县被列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县之后,确立了北部白云山中山区和南部吕洞山中山区两大商品牛基地,广泛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实行商品牛生产,全县的养牛业得到迅猛发展。1989年,全县饲牛达到4.12万头,万头。2001年末,全县养牛6.63万头,比1986年增加3.03万头,其增长头数是1949年到1985年37年间的2.13倍。是年,全县有养牛专业村5个,有养牛大户183户,养牛1025头,户平5.6头。2005年末,全县养牛9.51万头,其中出栏2.35万头,存栏能繁母牛2.91万头。
本地牛因采取野外放牧,忽视提纯复壮,造成品质逐年下降,品种优势不明显。县畜牧水产局把本地牛的品种改良和良种复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广“冷配”技术,加快牛的品种改良,1986年全县设立输精点21个,先后引进西门塔尔、黑白花和摩拉等外国优质牛品种的冷冻颗粒,当年“冷配母牛”1597头,受精率78.4%。外地品种牛与本地牛杂交,后代杂交优势明显,效果很好,如用摩拉水牛冷冻精液与本地水牛杂交产生的后代,体格高大、性情温驯,适应性好,役力强,经济效益高。县委、县人民政府为鼓励农民开展牛的品种改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水田河镇人民政府给新生的杂交子牛每头拨50斤饲料粮指标;梅花乡人民政府每配种一头牛奖励2元补助费。1988年全县良种牛的数量发展到3000多头。1990年,建立“冷配点14个,配种母牛1527头。1999年,保靖县进行黄牛产业化建设,引进安格斯、利木赞、蒙尔利亚、西门塔尔、摩拉5个品种,配种806头。2001年,引进西门塔尔、短角、利木赞、摩拉等品种,冷配牛1230头。2005年,共完成牛冷精配种1014头。
县域品种多为本地黑猪,分大种和小种两类,属西南猪型,其特点是耐粗饲,繁殖力强,育肥快。县域群众历来有牲猪饲养的习惯,1987年,全县实施畜牧“丰收计划”,牲猪的饲养量22.2906万头,户平4.43头,当年出栏9.0697万头,户平出栏1.8头。1994年开展“每户多养一头猪,多养几只鸡鸭”活动,养猪22.3894万头,年内出栏10.183万头。迁陵镇养猪大户彭世祥饲养牲猪101头,出栏47头;县图书馆彭翠香饲养牲猪143头,出栏116头,收入8.32万元。2005年,全县饲养量43.81万头,其中出栏24.09万头,存栏能繁母猪1.88万头。
牲猪品种改良。1986年全县设11个人工授精点,县畜牧水产局畜禽引进15头优良种公猪中约克,配种母猪3726头。1987年到1990年,省、州共分配7万公斤种公猪饲料指标,用于种公猪饲养,1987年配种点增加到16个,全年配种母猪5235头,受胎率85%。杂交改良猪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出肉率高等优点,深受饲养户的青睐。1995年有良种公猪42头,全县杂交改良猪13.5万头。1999年全县供应推广良种猪176头,良种公猪91头。2000年引进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猪464头,其中二元杂交母猪284头,全部投放到县国营农场等地。同年喜阳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龙溪乡小桥村建成种猪场,引进种猪230头,其中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等瘦肉型公猪8头、母猪8头、长大二元杂交母猪214头。当年积极开展良本二元杂育肥猪生产和瘦肉型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全县共生产三元杂交商品猪8000余头、二元杂肥猪2万余头,在阳朝乡石家村、龙家村和普戎镇泽格村陆续推广,投放瘦肉型良种公猪和二元杂交母猪100头。2001年,县境内杂交猪饲养量占全县牲猪饲养量的50%以上,其中瘦肉型猪开始大面积推广。
(三)山羊
县域山羊为武雪山羊,毛色以白色居多,黑色、麻褐色较少,体型较小略呈长方型,体质结实,头清秀,有角,蹄质结实,板皮质地细致、洁白、柔软、采食能力强,4个月左右性成熟,母羊集中在春秋季发情,年平产羔1.5-2胎,成年山羊体重22公斤。
山羊饲养历史悠久,大多自养自食,养羊业发展缓慢。1990年,随着商品市场日趋活跃,销售渠道逐渐畅通。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省市对活羊、羊肉的需求量增加,活羊、羊肉价值也一路上升,养殖效益显著增加,养羊业迅速发展。1992年养羊4.49万只。1994年县制定“八七”畜牧水产发展规划,计划用6年时间建立吕洞山、白云山20万只山羊养殖基地。1995年全县养羊9.54万只,出栏3.01万只。1996年养羊13.507万只,出栏4.687万只,建成以吕洞山区、白云山区、迁陵至堂朗线、迁陵至马王乡的两山两线百里羊廊。1997年全县建成万只养羊乡10个,千只养羊村80个,百只养羊大户360户。1999年全县养羊达到17.99万只,出栏7.83万只。2001年结合退耕还草种草面积2350亩,推广种草圈养山羊新技术,全年养羊21.701万只,出栏10.391万只。2005年,山羊饲养量41.03万只,其中出栏23.22万只,存栏能繁母羊6.51万只。
县域家兔品种系本地白兔(中国大白兔),属肉用兔,体型偏小,皮毛洁白,皮肤较厚,头型清秀,耳短直立,眼为红色,适应性强,繁殖力高,一年生5―6窝,一窝产仔10只左右,成年兔体重2.0~3.0公斤,生长速度缓慢,产肉性较差。
家兔饲养以家庭少量饲养为主,没有形成规模。1986年前饲养的品种以长毛兔为主,1987年兔肉市场需求量增加,养殖效益增加,保靖县被列为养兔示范县之一。年,县畜牧水产局先后十次从河北莞县、四川酉阳县及本省的石门县调进“加利福尼亚”、“新西兰”、“青紫兰”、“虎皮黄”、“日本大耳白”等良种兔1963只,1988年养兔1.2万只,1989年养肉兔4.49万只。1994年肉兔价格下滑,养殖利润下降,饲养量减少,1996年全县肉兔饲养量1.05万只,此后更少。
二& 家禽养殖
县域本地鸡又称土鸡,属肉蛋兼用型,有红羽、麻羽、黄羽,个体较小,成年公鸡1.5―2.0公斤,母鸡1―1.5公斤,肉质细嫩,香味浓厚,鸡汤鲜美,是上佳滋补食品。雏鸡饲养300天开始产蛋,年产蛋150枚左右,母鸡就巢性能好。乌骨鸡是引进的地方鸡品种,头、脚、皮、骨、喙、内脏及脂肪为黑色,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据《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乌骨鸡得水木之精气,入肝肾二经,是补益之良品”,乌骨鸡市场消费大,饲养者多,乌骨鸡个体小,成年公鸡1.5公斤左右,成年母鸡1.0―2公斤左右,产蛋少,年产蛋40―50枚。1994年,迁陵镇周亚生夫妇在酉水渔场办起了大型家庭养殖场,引进肉用仔鸡2420羽,成活2392羽,第二年停办。2001年,县肉鸡生产发展较快,全县共有肉鸡养殖大户62户,出笼上市13.5万余羽。2005年全县养鸡90万羽。
县域鸭品种以本地麻鸭为主,麻鸭为肉蛋兼用型,喙、趾、蹼呈桔红色,体格健壮,行动敏捷,觅食性好,宜群牧饲养,成年鸭重1.5~2.0公斤,母鸭年产蛋约150~180枚。旱鸭又叫洋鸭、番鸭,多分布县境干旱地区或城郊,耐粗饲,是一种广谱食物的旱禽,羽毛有黑色、白色和黑白三种,公鸭头上有肉色块状组织,抗病能力强,性温驯,行动缓慢,易管理,个体大,生长快,60日龄体重可达1.5~1.75公斤,6月龄开始产蛋,年产蛋60多枚,就巢性强,母鸭每次可孵蛋20~30枚,成活率80%。
1990年县畜牧水产局和县科协从龙山县引进龙岩麻鸭种蛋5850枚,仔鸭2200羽,其中种蛋孵出小鸭4154羽,供农户饲养。龙岩麻鸭具有产蛋期长,耗饲料少,适宜圈养等优点,深受养殖户欢迎。年从福建省龙岩地区多次引种,1992年全县龙岩麻鸭的饲养量达12万羽,存笼6万羽,年内共产蛋450万枚,1993年饲养36.67万羽。县外贸出口企业喜阳集团松花皮蛋厂的不断发展(具有每年生产3000万枚制蛋的能力),1995年引进樱桃谷鸭苗12.5万羽,开始发展蛋肉鸭。1997年投入资金129万元扶持蛋肉鸭生产,同年孵化龙岩麻鸭7万羽,投放到阳朝、梅花、中心、水田河、复兴、大妥、黄连等乡镇,肉鸭出笼24万羽。1997年县国营农场与浙江老板办蛋鸭场,引进蛋鸭江南一号5000多羽,第二年蛋鸭出售。1999年全县有养鸭专业户256户,养鸭12万余羽。2005年全县养鸭50万余羽
县域鹅品种为草食性,喜群居,宜群牧,耗精料少,主要觅食青绿草,头较大,喙基部生有黑色肉瘤,颈长稍弯曲,羽毛有白色和灰褐色两种,脚和蹼为金黄,生长快出壳后3月龄可达2.2公斤,成年公鹅体重4~5公斤,最大的有6公斤,成年母鹅体重4公斤,8月龄产蛋,年产蛋40枚左右,多的有80枚,蛋重160克左右。保靖县鹅饲养量少,没有形成规模养殖。1998年全县养鹅6000多羽。2005年全县养鹅20万余羽。
1986~2005保靖县年畜禽生产统计表
&& &&&&表13―4―2―1&&&&&&&&&&&&&&&&&&&&&&&&&&&&&&&&&&&&&&&&&& 单位:头、只、羽
三& 水产养殖
(一)鱼苗鱼种
保靖县鱼苗鱼种生产历史悠久,鲤鱼苗种的生产较为普遍。鲤鱼苗种的生产,一是稻田自然繁殖多见于素有养鱼习惯的苗族聚居地区,在稻田和池塘内蓄留一定数量雌、雄鲤鱼,投喂饵料,适当加高加宽田埂,加深水层,放些水草或扎排放草,任其自然产卵,这种方法鱼苗成活率低,易造成品种退化,但操作简单,省工、省时,现仍为养殖户沿用;二是鲤鱼产卵季节在酉水河中的弯道、岸边设置产卵巢让其产卵,获得鱼苗。这也是保靖县许多养殖户获得鲤鱼苗的主要途径;三是人工孵化,人工孵化可使鲤鱼集中产卵,保持鱼苗纯度。1997年县鱼苗种场人工催产鲤鱼300公斤,孵化鲤鱼苗80多万尾。
草、鲢、鳙鱼苗从外区调入为主,1987年县国营农场利用稻田、河沟修筑一座60多亩水面的鱼苗鱼种繁殖场,从外地调进草亲鱼8组、鲢鱼10组、鳙鱼20组,开始对“四大家鱼”进行人工繁殖,但因饲养管理水平和繁殖孵化技术不过关,每年人工繁殖苗种仅五六十万尾,不能满足养殖户的需要。1988年从慈利、泸溪、吉首等地调鱼种93.5万尾。1989年鱼苗鱼种场由县畜牧水产局接管,成立县鱼苗种场,同年人工繁殖草、鲢、鳙鱼获得成功,孵化出鱼苗200多万尾,结束了保靖县“四大家鱼”苗种靠外调入的历史。1996年县鱼苗鱼种场草、鲢、鳙鱼人工繁殖苗种达2000多万尾,满足了保靖县及周边县市各养鱼户对苗种的需求,形成了鱼苗鱼种繁育基地。
(二)稻田养鱼
县域乡镇均有稻田养鱼历史习惯,以葫芦、水田河等苗族聚居地为盛。1986年县畜牧水产局、县科委、县科协、县民委在复兴镇普溪村推广稻田高垄低沟高产养鱼技术,实施稻田面积41.4亩,取得很好的效果。1990年县畜牧水产局在水银、普戎、毛沟等乡镇进行稻田养鱼示范1207亩,亩产鲜鱼26公斤。1991年实施稻田养鱼“五?五?七”工程(亩产500公斤稻谷、50公斤鲜鱼、700元产值),在涂乍、水银、梅花、复兴、毛沟等乡镇面积2010亩,亩产鲜鱼36.4公斤,稻谷556.5公斤,产值583.22元。1996年借鉴四川省大竹县稻田养鱼高产模式,在阳朝乡溪州村开展“鱼稻双千”工程实验(亩产稻谷一千斤,鱼类产值一千元)。1999年投入资金40万元,在毛沟、阳朝、复兴、大妥等乡镇开展“鱼稻双千”工程,共推广面积104亩,同年11月,经州畜牧水产局、州水产站及县农办、县统计局、县农行、县财政局、县畜牧水产局验收,亩产稻谷505公斤,鲜鱼141.3公斤。2001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3.45万亩。2004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7.47万亩,2005年全县稻田养鱼8.5万亩。
(三)池塘、水库养殖
县境河流小溪纵横,水源丰富,水质良好,适宜渔业养殖。1986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县共挖田改塘380亩,迁陵镇社丰村苏家坪改鱼塘25亩,1997年承包给个体户经营,2000年产鱼400公斤,苗种500多万尾。1995年龙溪乡在凤滩库区开展千亩拦汊养鱼,开发利用水面1300亩,村办渔场108亩,渔业收入达到62万元。全县共有水库山塘面积4957.5亩,1999年山塘水库归口县水利局管理,多承包给个人经营。2005年,全县放养水面7800亩,池塘养鱼1850亩,水库养鱼3960亩,河沟拦叉养鱼1780亩。
(四)网箱养鱼
县域网箱养鱼开展较晚。1993年龙溪乡村民在酉水河中设置网箱4口,每口产鲜鱼315公斤,获利2500元。1995年龙溪乡村民实行网箱养鲢、鳙、草、鲤鱼混养,效果较好。网箱养鱼大发展,2004年,碗米坡电站蓄水面大,政府引导、办点示范、资金扶持等措施,开展库区网箱养鱼,共设置网箱1200口,其中标准网箱520口,简易网箱680口,产鱼180吨。2005年,发展网箱2200口,其中美国斑点叉尾回名特优鱼网箱1050口,移植银鱼卵1800万粒,面积达2.05万亩。
1986年~2005年保靖县渔业生产情况一览表
表13―4―2―2&&&&&&&&&&&&&&&&&&&&&&&&&&&&&&&&&&&&&&&&& &&单位:吨、公斤、亩
水产品产量
水产品产量中
稻田养殖及其它
(二)渔政管理
年,州畜牧局渔政科组织县渔政管理站、永顺、古丈县渔政站的渔政执法人员,在酉水河凤滩库区宣传渔业法律法规,清理违规作业,禁止违章捕捞和污染水质造成鱼类死亡等。2005年,县渔政管理站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养殖户进行培训,制定《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控制措施》,对碗米坡网箱养殖的美国斑点叉尾回、湘云鲫进行无公害产品认证。
县境气候温和,蜜源丰富,开展蜜峰养殖非常有利,县境以家庭私养为主。养蜂每年可取蜜两次:一次取夏糖,叫菜花糖,一次取冬糖,叫茶花糖,主要以取冬糖为主,两次取蜜糖,每箱约10公斤。1993年全县养蜂4038桶,产蜂蜜28.5吨;1996年养蜂4812桶,产蜜34.8吨;2002年养蜂4950箱,产蜜28.85;2003年养蜂4614箱,产蜜41吨;2004年养蜂4650箱,产蜜42吨;2005年养蜂4970箱,产蜜31吨。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 &畜禽疾病防治
县境内家畜家禽常见疫病:牛有牛炭疽病、牛出败、气肿疽;猪有猪瘟、猪肺病、仔猪付伤寒、猪丹毒;家禽主要有鸡瘟、鸭瘟、禽霍乱等。
年,县境时有畜禽疫病发生。1990年4月,大妥、夯沙等乡发生牛炭疽病和牛气肿疽,发病33头,死亡17头。1991年,昂洞、普戎、仙仁、葫芦四乡镇发生牛出败和牛气肿疽,330头牛发病。1993年,全县猪发病269头,死亡239头,发病死亡率89%,危害严重。1994年8月,大妥乡踏梯村和复兴镇马斯村6头牛发生炭疽病,死亡3头,6人因接触发病,其中屠商4人,消费者2人。日,昂洞乡昂洞村发生牛气肿疽,仅三天蔓延到松溪、西沙、色湖三个村,到4月30日发病21头,死亡13头。日,迁陵镇发现4头患“五号病”(口蹄疫)牲猪。日至8月5日,全县大面积发生“五号病”,有22个乡镇、场所的猪牛羊受到感染,扑杀烧毁病牛2236头、病猪619头、病羊819只,损失十分严重,致使全县30个村基本无牛,51个村民小组绝牛。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2000年共注射猪瘟疫苗24.9424万头剂,猪肺疫4.1139万头剂,仔猪付伤寒疫苗7.3745万头剂,口蹄疫苗2.9897万头剂;牛气肿疽疫苗3481头剂,牛出败疫苗3.1065万头剂,牛炭疽疫苗800头剂,牛口蹄疫苗9.6013万头剂,家禽免疫33.5863万羽,其中鸡新城疫苗19.8807万羽。2005年11月,大妥乡甘溪村、大妥村,梅花乡大田村,复兴镇和平村及迁陵镇喜鹊溪社区苏家坪组相继发生禽类D病(禽类链球菌病)。疫情发生后,全县及时处理疫情,共无害化处理禽类2.2457万羽。是年,全县牲畜“五号病”免疫、猪瘟免疫、猪肺病免疫、仔猪付伤寒免疫、疫区牛炭疽、牛气肿疽等疫病免疫100%,山羊痘免疫92%,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D病、鹅瘟等禽类免疫100%;上市肉类品、蛋品、水产品全部进行检疫检验。
二 &常见鱼病及防治
草鱼主要有细菌性的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其它鱼类有鱼苗和夏花阶段的白头白嘴病,鲤鱼竖鳞病,鲢、鳙鱼的打印病。此外,还有病毒性的草鱼出血病,鱼类寄生虫病(锚头病、鱼虱、嗜子宫线虫)等。
鱼病防治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预防的主要措施:清整鱼池――加强管理――药物预防――免疫预防等。草鱼的肠炎、赤皮、烂鳃三大病是并发性鱼病,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高达50%以上,危害极大。1996年,县国营农场一口稻田改塘鱼池发生草鱼“三大病”,因治疗不及时,全池2000多尾草鱼几乎全部死亡。草鱼“三大病”的治疗方法:一是晶体敌百虫50克(40%)、乐果100克、漂白粉250克、食盐500克/100斤鱼,又称1:2:5:10,可治草鱼三大病并发症,每天一次,三天一疗程。二是用枇杷叶500克/100斤鱼,煮沸10―20分钟,连渣带汁拌糠,合大蒜头捣烂,制成每公斤含200克大蒜的药饵,每天投喂一次,连续三天能较好治疗草鱼肠炎病。全池遍洒漂白粉,使浓度达1ppm,可治疗草鱼烂鳃和赤皮病。
根据《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县畜牧水产局防检站对全县畜禽实行强制防疫,严格检疫。县防检站常年安排4名检疫员,各乡镇畜牧水产站设置1―2名检疫员,统一发证上岗,开展畜禽检疫工作。1988年,全县共检疫牲猪49130头,检出病猪1925头;检疫牛2768头,检出病牛35头;检疫山羊3695只,检出病羊18只;上市白肉检疫18029头,检出病猪肉712头。1995年,全县各活畜市场共检疫牲猪2.33万头,检出病猪2287头;检疫牛6183头、羊8157只;白肉检疫猪2.25万头,无害化处理183头。日,全县开始实施牲猪定点屠宰,建立县牲猪定点屠宰场,加强了检疫管理,规范了检疫制度。同年,全县检疫牲猪9.53万头,检出病猪2807头;检疫牛8100头,检出病牛581头;检疫羊8.1万只,检出病羊2213只;检疫家禽18.3万羽,检出病禽1.21万羽,病畜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2005年,对迁陵镇市场进行统计,共检疫生猪4万余头、牛6000余头,检出病害肉类800余公斤,活畜市场共检疫牲猪3万余头、牛5000余头、羊4万余只,检疫出病猪7头,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五章& 水& 利
第一节& 机构
1986年,县水利电力局内设机构有水利股、工程管理股、政工股、财务股、保卫股、办公室。日,设立梅花乡水电管理站、阳朝乡水电管理站、水银乡水电管理站、涂乍乡水电管理站、仙仁乡水电管理站、复兴镇水电管理站、大妥乡水电管理站、龙溪乡水电管理站、昂洞乡水电管理站、普戎乡水电管理站、水田河镇水电管理站、中心乡水电管理站、葫芦镇水电管理站、堂朗乡水电管理站、夯沙乡水电管理站、比耳镇水电管理站、隆头乡水电管理站、黄连乡水电管理站、马王乡水电管理站、拔茅乡水电管理站、簸箕乡水电管理站、清水乡水电管理站、野竹坪镇水电管理站,为县水利电力局下属二级事业派出机构。是年12月17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管理的移民办改归县水利电力局领导,属二级事业机构。日,县水利电力局工程管理股、机电排灌站、小水电公司、勘测设计室、水利股合并成立保靖县水利水电技术服务总站,属二级事业单位。同年7月9日,设立保靖县狮子桥水电站,为县水利电力局领导下的企业性质的二级机构。日,县水利电力局领导的县移民办公室改归县政府办管理,属二级事业机构。日,县水利电力局设立水政水资源管理站、科教辅导站,属二级机构事业编制。日,设立水政水资源股。日,成立保靖县防洪抢险指挥部。日,撤销原保卫股,组建公安股。日,县卡棚水库管理所更名为“保靖县卡棚水库管理处”。日,成立县电力公司,属国家小型一级企业,隶属县人民政府领导,与县水利电力局分开;8月7日,成立水土保持股和河道管理股。日成立保靖县公安局水电派出所,6月26日成立保靖县水政监察大队,7月28日成立保靖县双溶滩水电站。日,县水利电力局更名为县水利局。2002年机构改革,县水利局内设机构:办公室、计划财务审计股、水政水资源股(加挂保靖县节约用水办公室、河道管理股牌子)、政工股、纪检监察室;保留事业机构:保靖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保靖县水政监察大队;撤销保靖县水利水电技术服务总站;设立水利建设管理站、质监站、水土保持站、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室、水利经营与农电管理站、库区移民办公室。是年7月15日,乡镇水电管理站属乡镇政府管理的二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人、财、物下放到乡镇管理,业务由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2005年,县水利局设置有办公室、计划财务审计股、水政资源股(加挂县节约用水办公室,河道管理股牌子)、政工股、纪检组(监察室)。
年,历任保靖县水利(水电)局局长:向帮楹、彭司明、彭武桂,历任副局长:杨明华、石明轩、徐延芳、文兴举、杨楚明、向帮楹、张顺志、李学美、杨劲松、胡刚、彭昌华。
第二节& 水利工程
2005年,全县有中型水库2座,小(I)型水库4座,小(II)型水库44座,固定河坝513处,山塘516口,机电排灌382处,省人民政府授予保靖县“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强县”称号。
年代,水利工程向除险配套加固,兴建高标准渠道。2001年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1091万元,完成水利工程2560处,完成土石方201万立方米,投入工日252万个,出动施工机具16台,改造低产田(土)2205亩,恢复水毁稻田3810亩。2002年,农田水利投资674万元,完成各种水利工程2850处,土石方202万方,治理病险水库2座,新修山塘2口,新建50处13200米砼防渗渠道;恢复水毁稻田2610亩,改造低产田3795亩;修集雨节水池100个;完成人饮工程12处,解决1.98万人85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2003年,农田水利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机设备采购谈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