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的工业怎么样,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多不多

杭州工业发展路径创新的思考
杭州工业发展路径创新的思考
[阅读:&次]
日期:&&来源:
提&& 要:推进工业创新,是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再造杭州先发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杭州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和挑战,探索工业发展创新路子,促进工业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转型升级取得了新成效。但是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杭州工业仍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任务艰巨而紧迫。本文在总结分析杭州工业发展创新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杭州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形势变化,根据新阶段推进杭州工业发展路径创新的目标和要求,从发展模式创新、产业创新、自主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发展路径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发展& 路径创新& 实践与思考& 杭州&
作者余联科,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邮政编码& 310026)。
工业创新是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环节,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面对资源要素日益趋紧、节能减排刚性要求日益趋严、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等新形势,有必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工业发展路径创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动发展,引领产业优化提升,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构建工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一、工业发展路径创新的现实意义
工业发展路径的创新,既包括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和要素的创新,也包括组织方式和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推进工业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杭州工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实施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一)工业发展路径创新是推进杭州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强市转变的必然要求
杭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城市:既没有地矿资源优势,又没有港口资源优势;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其工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弱,面临的制约因素更为明显。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杭州的生产要素、生活成本大大高于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在商务成本竞争、人才集聚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只有在工业发展路径方面有所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制约,集聚资源优势,更好地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工业发展路子。
(二)工业发展路径创新是推进杭州工业兴市与环境立市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环境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所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日益趋紧、投资驱动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只有创新工业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解决建设用地拓展受限与土地产出率不高并存、环境制约加剧与粗放式发展并存、商务成本走高与低端产业发展并存等矛盾,推进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工业发展路径创新是再造杭州先发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产业价值链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调整、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的新态势。杭州工业已处于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创新工业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和国内产业政策新导向,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抢占发展制高点,构建发展新优势,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杭州工业发展路径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杭州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高温缺电、节能减排等各种困难和挑战,紧紧把握机遇,率先破解难题,着力摒弃粗放式发展路子,在加快推进工业创新、转型发展,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应对危机等方面积极探索工业发展创新路子,促进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坚持“工业兴市”,提升工业发展新理念
杭州工业发展历程,是工业地位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发展思路和理念不断深化的过程。200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兴市”“工业立县”要求,并成为杭州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些年来,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探索“工业兴市”与环境立市相得益彰、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1.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实绩11114.53亿元;实现工业企业税收收入500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0.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180亿元,同比增长38.8%;新产品产值率为19.36%,增长2.05个百分点。全市专利授权总量 26484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1889件,外观专利11357件,同比分别增长70.8%、104.8%、58.5%。万向集团公司汽车万向节项目、杭汽轮集团工业汽轮机项目,先后获得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3.区域品牌进一步打响。杭州已涌现娃哈哈、万向、杭氧、杭汽轮、杭锅、西子电梯等一大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品牌,众多中小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婴童产业之都”等“国字号”区域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蓝海”
围绕转型升级这一主线,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1.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在产业基础、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网络资源等方面已形成一定领先优势。软件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指数,继续在19个主要城市中居第4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广汽吉奥、众泰益维、青年莲花、东风裕隆等5个整车企业实现产品下线,目前35平方公里汽车产业园引进的整车项目规划产能已经达到132万辆。
2.块状经济加快提升。坚持“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两手抓,从乡镇工业的“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已占全市工业总量的70%,形成了一批以产品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骨干龙头企业为龙头、以县域为核心区域、市场占有量大的块状特色经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业),杭州装备制造业、萧山化纤纺织、余杭家纺、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等列入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
3.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培育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系统集成等生产性服务产业,推动“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经过几年的培育,全市已有工业设计企业 300 余家,涌现出了瑞德、飞鱼、凸凹、博乐等一批知名的本土工业设计机构,以及以和达创意设计园、经纬国际创意广场、天水177创意设计园、圣鸿工业设计创意园等为代表的工业设计主题园区,以专业工业设计公司、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高校设计机构为主体的杭州工业设计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三)坚持“腾笼换鸟”,拓展工业发展新天地
坚持一手抓平台建设,一手抓企业搬迁,着力淘汰落后产能,有力地拓展了产业提升发展的空间。
1.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杭州市工业平台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散到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从80年代鼓励乡镇办工业的“村村点火、镇镇冒烟”,到90年代提出适度集聚理念,2000年提出了“一区多园”“一区多点”的思路,推进工业集聚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目前,以大江东、城西科创两大产业集聚区和下沙、高新、萧山3大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江东、临江、钱江、余杭等9个省级开发区相呼应,57个重点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为补充,宽领域、多层次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2002年杭州市作出市区工业企业搬迁的重大决策以来,我市企业搬迁工作与国企改造、产业集聚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到2010年底止列入市搬迁计划的138家工业企业,目前已全面完成搬迁105家,实现了搬出城市建设、工业经济和企业发展三个“新天地”目标。通过实施城区工业企业有序搬迁和产业梯度转移,在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优化和提高杭州市整体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临安已建成投产的杭叉、杭氧、杭机、杭重等杭资企业,实现产值占该市的五分之一强。积极推动建立城区与五县(市)产业协作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协作基地和产业转移园区,共同探索走“飞地”开发、产业链合作、资源互补等联动发展的新路子。今年以来,城区与五县市对接产业项目101个,总投资282.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147.6亿元。
3.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推进。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市场等经济杠杆调节,综合行政手段推进,2006年―2010年杭州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0.6%,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约束性目标。“十一五”期间,顺利完成关停小火电机组60.52万千瓦、拆除粘土砖瓦窑179座以及关停水泥磨机119台等强制淘汰任务。特别是2010年,当年实现淘汰印染落后产能5亿米、造纸3万吨、炼钢10万吨、水泥磨机20台、粘土砖瓦窑企业9家,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四)坚持改革创新,增添企业发展新动力
杭州工业经历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全面开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阶段,使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不断迸发,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优化。
1.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占6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8.89%,国有和集体成分占8.4%,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杭州工业的主力。杭州民营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2.企业实力不断提升。坚持“抓大不放小”,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行动计划”“瞪羚计划”。全市有工业企业29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口径)达到5535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11家,超10亿企业137家,超亿元企业1725家。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杭州企业分别有22家、30家、58家上榜,继续保持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已达到83家,其中工业企业45家,居全国前列。
(五)坚持“三力合一”,构建合力兴工新机制
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工业兴市大会,“工业兴市”的领导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和政府主导力“三力合一”,形成了政企联动、齐抓共管、“合力兴工”的良好局面。
1.长效服务机制形成。坚持协调例会制度、重点项目联系制度,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开展送信息、送政策、解难题、送服务等活动,有效破解一批制约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难题。特别是围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创办了中小企业金融超市,采用“网上与网下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方式,搭建银企信息交流与对接平台。2010年创办以来,已有1434家企业注册并审核通过,39家银行登陆平台并发布信息,累计426家企业获得贷款总额19亿元。
2.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备。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性文件,特别是在培育重点产业、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市场、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
3.创业氛围明显增强。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大企业大集团、功勋企业、突出贡献企业、杰出企业家等系列评选活动,打造“杭商”品牌,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三、新形势下杭州工业发展路径创新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杭州工业增长进入平台期,投资驱动作用进入稳定期,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期,资源要素制约进入瓶颈期,工业经济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只有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才能加以解决。
(一)工业投入不足与发展后劲缺乏的问题
2006年―2010年,杭州市累计实现工业投资2855亿元,年均增长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5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总量在省内被嘉兴、绍兴超越,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由2005年第5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9位。工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004年以来逐年降低,2010年为25.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3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近年来,工业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尤其缺乏投资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杭州工业增长趋势放缓。2008年杭州工业总产值增幅、2009年和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创新投入不足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杭州市工业增长仍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不够高,资源能源消耗较多,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投资方向仍然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生产、轻研发,跟风雷同多、注重特色少的现象。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工业增加值率不高,“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较为普遍。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25.2%,与武汉、深圳、青岛、苏州、南京、成都等40%以上的占比差距不小。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目前,杭州市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需求尚未被有效激发,在技术开发、产品与服务应用、标准制订、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环节尚未形成高效率的协同配合机制。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与经营业务的有效协同,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的能力还不强。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融合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新兴产业培育与落后产能淘汰的问题
杭州市传统产业规模较大,新兴产业发育相对迟缓。大部分重点产业虽然集群式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上下游产业链还不够健全,集群竞争优势不明显,协同力缺失的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建设上有一定差距,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重点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还存在各种障碍,产业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产能的市场化淘汰机制难以建立,调结构与保增长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五)鼓励创新与风险承担的问题
中小企业受观念意识、财力匮乏、研发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持续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在产学研合作中,中小企业几乎不得不承担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资金筹措困难、投资效益不确定等巨大风险。因此,虽然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其动力并不强烈。2010年,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支出105.2亿元,其中126家企业占了57.5%,创新支出过度依赖部分企业。多数中小企业只是通过购买某项技术专利或提供资金,来委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这种停留在技术转让和委托开发层面上的产学研合作,很难持续有效地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没有从根本上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用。
四、新阶段工业发展路径创新的新含义和新要求
推进工业创新,是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时的“倒逼机制”往往也给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添压力和动力,对工业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该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在要素资源日益紧缺条件下,通过推进自主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增长质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统一的创新效益型工业,不断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各类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更加注重以理念创新引领发展
地区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创新和创造力的比拼。从义乌经验,到没有森林的水乡泽国嘉善却成为木业大县,不养百兽的海宁却成为皮毛业大县,没有草原羊群的桐乡却成为羊毛衫集散地,这就是创新发展的结果。因此,既要依托资源发挥优势求发展,又不局限于已有的产业,通过挖掘、引进、培育等途径,“无中生有”创造优势,谋求发展新领域,形成新的地方特色经济。在要素制约等各种困难累加效应不断显现的情况下,只有在理念创新上快人一拍,体制创新上先人一步,服务创新上强人一招,才能争取发展的主动权,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二)更加注重以开放创新引领发展
应坚持开放式创新,跳出杭州发展杭州,把杭州放到区域大格局中,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区域合作,扩大资源配置范围,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经济优势。既要“引进来”,推进与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外来资源,实现借力发展,切实提升承接发展的能力;又要“走出去”,鼓励企业以资产、品牌、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途径,拓展基地和市场,促进企业更积极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三)更加注重以特色创新引领发展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做大特色产业。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独”上做文章,放大比较优势,寻找最具杭州特色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要围绕重点产业,发挥优势和特色,抢占发展先机,着重在加快培育上做文章,在重点领域上求突破,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更加注重以统筹创新引领发展
要坚持跳出工业发展工业,树立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从更广的视觉、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谋划工业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寻求制造与设计、销售等环节之间的互动共进,实现产业发展多赢局面。统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加速形成创新优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协作,推进产业的东西部区域转移和均衡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五、新阶段推进杭州工业发展路径创新的对策建议
杭州工业发展已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体制改革和政策支撑的强劲动力,优秀人力资本集聚的内在活力,网络化大都市的构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为工业发展路径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和动力。在新的阶段,推进工业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融合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围绕创新转型发展主题,坚持以政策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着力完善工业创新机制,优化工业创新环境,健全工业创新组织体系,不断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一)加快发展模式创新,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两化”融合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抢占发展先机的战略选择。“两化”融合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两化”融合为抓手,建设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深度融合的城市。
1.推进“智慧杭州”建设。积极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抓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加快云计算、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网络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数字集群无线政务专网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2.加强工业领域信息化应用。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信息化的需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以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为突破口,推动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实现行业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以应用示范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3.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创新能力强、影响面广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建设。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工程,开展网上产品交易和技术交流,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和应用,开发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核心业务环节的普及推广和深化应用。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百镇联网”工程,帮助100个乡镇及其重点优势产业、企业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和实效。
(二)加快推进产业创新,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立足杭州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加快产业融合互动,创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激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优化升级。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产业;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工程总承包、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大力引导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促进生产加工企业加快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进“虚拟制造”“虚拟经营”,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和国内知名企业区域型总部,引导市内优势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向总部经济转型,发展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企业总部和总部经济基地。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工业发展动力
加大创新投入,全面推进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模式创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1.推进技术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合优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政府、资本机构的资源,推动政产学研资合作,重点组织实施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积极构建公共研究平台,提供检测、管理咨询、人才培育、行业信息、技术提升以及融资渠道等方面的支持。推进企业间的合作,组建战略技术联盟、战略创新联盟。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借鉴日本、台湾做法,积极引进由政府出面来组织或协调产业研究院(或者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型组织模式,逐步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基地,利用政府资助研究的产业共性技术供大家利用,改变直接资助企业创新活动的模式。
2.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深入实施品牌战略,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抢占价值链高端地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融合提升无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着力建设“品牌之都”。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制订修订工作,推进工业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积极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引导消费模式转变,积极发挥市场应用对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加强营销模式创新,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3.推进组织和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改制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和制度建设。在个人拥有、单一经营的小企业保留家庭制的同时,鼓励较大的企业实行专业化的内部管理分工,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推进要素创新,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拓展多维发展空间着眼,集约配置资源,强化要素保障,最大限度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1.推进空间要素创新。重视工业平台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走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建区”与“造城”并举的整合提升创新之路,着力打造更高层次的工业新城,构建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工业新城与城市新区相得益彰的名城强市。要强化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政策导向,进一步突出区域重点,完善空间布局,集约配置资源,提升工业平台规模化、集聚化、效益化水平;强化建区造城并举的规划理念,以建城理念建区,强化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的原则,着力打造产业特色明显、功能分区明确、配套服务完善、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工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复合新城;强化特色竞争、错位发展的功能定位,构建信息共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运作机制,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高地。
2.加强节能减排方式创新。建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工作格局。从关注重点高能耗行业节能,关注生产过程的节能,进一步创新思路,扩展到企业设计、生产、产品使用的各个环节,促进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模式,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开展节电、节水、节油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活动。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优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禁止投资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设备及生产能力等限期淘汰制度。
3.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积极利用国际国内智力资源,加快构建一支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实行深造培训和集中轮训相结合,通过EMBA课程、短期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家和各类不同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家。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培养管理、经营、工业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大力引进以领军和拔尖人才为重点的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积极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各类创新型技能人才。
(五)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着力营造创新发展氛围
主动顺应工业发展加速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全面创新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完善创新政策,健全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创新空间,构筑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1.营造创新政策环境。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集聚创新资源,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其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各类私募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着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创新成果保护,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营造鼓励创新的法制环境。抓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涉企收费,落实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的措施。
2.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强化工业协调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特征,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检验检测、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开发、管理咨询等各类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其在促进创新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挖掘和推广创新典型经验,着力激发全社会推动工业发展创新的动力。
周子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探索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肖林:《转型和创新的战略选择――上海“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自亮、钱雪芳:《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和动力》,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赵玲玲:《广东工业发展研究》(修订版),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陆根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模式与对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王军、张蕴萍:《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中国杭州网,
(责任编辑&&& 王立嘉)
&&作者:&&编辑:吴爽
&&发表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
 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
 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
&&&&&图片资讯
&&&&&热点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