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知识专家提问,非专业的不要来,维特塞尔健灵是谁创办的啊?

心血管外科
计划生育科
遗传咨询科
产前检查科
妇科内分泌
男科常见疾病
小儿急诊科
小儿感染科
小儿耳鼻喉
小儿皮肤科
小儿心内科
口腔修复科
口腔粘膜科
皮肤性病科
传染危重室
精神心理科
中医精神科
司法鉴定科
心理咨询科
中医妇产科
中医乳腺外科
中医肿瘤科
中医皮肤科
当前在线医生
皮肤性病科
科室:儿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对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
科室:妇产科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妇产科
职称:住院医师
“妇科肿瘤、内分泌、不孕症、盆腔包块的诊断”
科室:内科
职称:高级医学编辑
“糖屎病”
科室:内科
职称:医师
“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
科室:内科
职称:主管护师
糖尿病眼病
消化性溃疡”
科室:外科
职称:住院医师
“内外科基础疾病、神经外科”
科室: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各种乳腺疾患的预防、诊断和综合治疗。”
科室:外科
职称:护士
“擅长消化疾病、内窥镜检查及治疗、食管疾病”
科室:妇产科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妇产科
职称:住院医师
“妇科肿瘤、内分泌、不孕症、盆腔包块的诊断”
科室:妇产科
职称:护士
“擅长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妇科疾病,男科疾病”
科室:儿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对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
科室:儿科
职称:护士
“小儿感冒 、发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
科室:儿科
职称:助理医师
“擅长儿科,中医科,妇产科等疾病诊断及治疗”
科室:皮肤性病科
职称:医师
“擅长:湿疹、皮肤过敏、性病、荨麻疹等疾病”
科室:皮肤性病科
职称:护士
“皮肤病 性病 常见病”
科室:皮肤性病科
职称:护师
“1,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尿道炎、梅毒、”
科室:减肥瘦腰
职称:公共营养师
“皮肤病、调理身体”
科室:减肥瘦腰
职称:高级医学编辑
“针灸、减肥塑形、孕产妇营养配餐
科室:减肥瘦腰
职称:医学编辑
“减肥瘦腰常见疾病等”
万名医生在线解答 为您提供专业服务
按部位查询疾病
皮肤性病科
[内科 ] 沈阳哪医生治神经衰弱最权
[内科 ] 沈阳专业的神经衰弱医院是
[内科 ] 沈阳市哪里治疗神经衰弱好
[内科 ] 沈阳快速治疗抑郁症
[内科 ] 沈阳那里大夫治疗精神科最
[内科 ] 沈阳治疗精神科的最好办法
[内科 ] 沈阳哪医院看强迫症最权威
[内科 ] 沈阳那治强迫症最好的地方
[内科 ] 沈阳哪里医院看神经衰弱最
[内科 ] 沈阳神经科专家网上预约挂
[内科 ] 沈阳焦虑症医师
[内科 ] 沈阳精神科医生价格
[内科 ] 去沈阳哪里看植物神经紊乱
[内科 ] 沈阳那家治抑郁症最好
[内科 ] 沈阳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内科 ] 沈阳植物神经紊乱咨询价格
[内科 ] 沈阳哪专家治强迫症最权威
[内科 ] 沈阳治抑郁症
[内科 ] 沈阳治精神病中心医院
[内科 ] 沈阳和平区治疗抑郁症
[内科] 静脉曲张于心绞痛有关系吗?
[内科] 持续发烧4天了
[内科] 心率时快时慢
[内科] 清热解毒胶囊可以和银黄胶囊
[内科] 咳嗽胸口闷
[内科] 吃坏肚子了
[内科] 头疼缓解不了
[内科] 肚脐眼左下边一使劲就疼
[内科] 要打乙肝疫苗吗
[内科] 头部出血,
[内科] 急需用钱急急急
[内科] 右脚大拇指甲由根部开始发黑
[内科] 发烧,39度,全身发烫,吃了
[内科] 喉软骨一个大一个小大的那个
[内科] 头一边一阵一阵疼,怎么回事
[内科] 铁蛋白偏高怎么办?
[内科] 便秘肚子疼
[内科] 晚上吃饱饭后睡觉肚子疼
[内科] 小肚子痛,这是怎么回事
[内科] 胃烧怎么办
[外科] 大腿根处痒疼
[外科] 长鸡眼怎么办
[外科] 点斑留下的黑印
[外科] 手指被扎了,之后一直疼
[外科] 脸部摔戳伤了想咨询多久能消
[外科] 打耳洞后一个月了
[外科] 额头上的包下不去
[外科] 割完包皮后龟头后面一点包皮
[外科] 伤口发炎而且很痛
[外科] 喷鼻涕喷出血
[外科] 中药是苦的吗
[外科] 我脚面中间有个硬的疙瘩
[外科] 最近4天头痛
[外科] 嘴下面两边黑怎么回事
[外科] 打完屁股针顺着大腿外侧往下
[外科] 这俩天手掌起很多红点
[外科] 肛门外瘙痒
[外科] 老人的手指被两根铁棍给夹了
[外科] 昨天脚踩到钉子了、没有及时
[外科] 痔疮手术水肿消了,会平复嘛
[妇产科] 我想知道多久可以测出来怀孕
[妇产科] 脓性白带用什么药
[妇产科] 白带中有血丝,之后又成咖啡
[妇产科] 阴部彩超可以看输卵管通不通
[妇产科] 米索到底什么时候吃?
[妇产科] 阴道口左侧有个疙瘩
[妇产科] 只要一边输卵管
[妇产科] 一周没有撤退性出血会不会怀
[妇产科] 白带中有血丝 白带呈粘性
[妇产科] 做无痛人流后的症状
[妇产科] 中药,,,,
[妇产科] 我想知道多久可以测出来怀孕
[妇产科] 孕56天检查胎芽0.77无胎心,
[妇产科] 用药物可以流产呢
[妇产科] 有没有怀孕的几率
[妇产科] 黄体期同房避孕套掉进去了
[妇产科] 怎么能停止月经
[妇产科] 我用宫腔镜做的宫腔息肉,请
[妇产科] 多发肌瘤要不要手术、卵巢囊
[妇产科] 人流后18天是来月经吗
[儿科] 耳聋基因会聋吗
[儿科] 耳聋基因会变聋吗
[儿科] 2个月婴儿被大卡车笛声震到
[儿科] 高烧怎么退?
[儿科] 7岁孩子感冒,喉咙肿
[儿科] 孩子走路,左腿一瘸一瘸的
[儿科] 7岁孩子感冒
[儿科] 昨天出生的宝宝就昨天有拉屎
[儿科] 宝宝锁骨后面有个骨头一样的
[儿科] 请问怎么才能知道孩子有没有
[儿科] 我孩子三岁了,去医院怎么检
[儿科] 拉便便有时候会有红血丝
[儿科] 手足口病需要挂水吗
[儿科] 发烧后腹泻,
[儿科] 3岁2月女孩反复发烧
[儿科] 宝宝眼皮肿了一天了也没消
[儿科] 总咳嗦有两天了
[儿科] 眼睛里有白斑
[儿科] 小孩不舒服
[儿科] 小孩不舒服
[皮肤性病科] 我身上的是不是湿疹?
[皮肤性病科] 手腕关节处血管有个小包
[皮肤性病科] 眉毛根部白了
[皮肤性病科] 手上起水泡
[皮肤性病科] 阴囊起皮什么原因
[皮肤性病科] 皮肤很难受
[皮肤性病科]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皮肤性病科] 孩子长了痱子一样的不痛不痒
[皮肤性病科] 脸颊发黑有事发红
[皮肤性病科] 如何根治股癣
[皮肤性病科] 脸颊发红发烫
[皮肤性病科] 腿上起红疙瘩,不疼也不痒
[皮肤性病科] 过敏体质者
[皮肤性病科] 胸前长红痘痘
[皮肤性病科] 是否患有尖锐湿疣
[皮肤性病科] 请问鸡皮肤用倍润清有用吗?
[皮肤性病科] 打玻尿酸淤青发紫
[皮肤性病科] 皮肤瘙痒 麻烦专家帮忙看看
[皮肤性病科] 左胳膊侧面出了一个大疙瘩
[皮肤性病科] 点痣后已经结痂掉了 可以正
[减肥瘦腰] 瘦腿减腿方法
[减肥瘦腰] 如何恢复身体
[减肥瘦腰] 就是日逼时间不长也就三分钟
[减肥瘦腰] 怎么减肥最快
[减肥瘦腰] 162,98斤重不?
[减肥瘦腰] 个子不长,
[减肥瘦腰] 荷叶减肥茶是真的吗?
[减肥瘦腰] 下午零食吃多了怎么补救啊,
[减肥瘦腰] 就是肚子肉多,怎么也减不下
[减肥瘦腰] 我生完孩子就没瘦下来,想适
[减肥瘦腰] 来月经可以减肥吗?
[减肥瘦腰] 有严重小腿胖
[减肥瘦腰] 减肥,排泄脂肪
[减肥瘦腰] 为什么最近比以前胖了好多
[减肥瘦腰] 普洱茶是什么茶
[减肥瘦腰] 剖腹产后如何减肥
[减肥瘦腰] 剖腹产后减肥
[减肥瘦腰] 剖腹产多久能吃减肥药减肥?
[减肥瘦腰] 剖腹产后减肥,要怎么做?
[减肥瘦腰] 剖腹产多久能吃减肥药
[肿瘤科] 晚期肿瘤吃下去的东西全积在
[肿瘤科] 小脑有囊肿
[肿瘤科] 小脑囊肿块
[肿瘤科] 结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
[肿瘤科] 求医生帮帮我
[肿瘤科] 求医生帮帮我
[肿瘤科] 求医生们帮帮我
[肿瘤科] 复发可能大吗
[肿瘤科] 请问胸口为什么会长几颗肉,
[肿瘤科] HPV53阳性
[肿瘤科] 79岁被检查出恶性肝细胞瘤
[肿瘤科] 人消瘦得快,特别近几天眼睛
[肿瘤科] 啥时候能醒
[肿瘤科] 肝癌切除术后脚浮肿是什么原
[肿瘤科] 脑子有点糊,会胡思乱想,晚
[肿瘤科] 脑子有点糊,会胡思乱想,晚
[肿瘤科] 宫颈癌患者
[肿瘤科] 宫颈癌患者
[肿瘤科] 昨天晚上脖子后右边起个包,
[肿瘤科] 你们这里药价格是?
医生经验 更多经验>
评价问题:你好刘医生 我只
评价内容:谢谢
评价时间: 23:25:40
评价问题:有性生活还可以
评价内容:谢谢
评价时间: 16:15:30
评价问题:九价加卫苗在香
评价内容:谢谢
评价时间: 15:01:18
评价问题:手指上有疙瘩
评价内容:谢谢
评价时间: 09:05:43
评价问题:手指上有疙瘩
评价内容:谢谢
评价时间: 09:05:21
评价问题:要打乙肝疫苗吗
评价内容:过几天就去打加
评价时间: 11:53:32
价格:¥13.3
价格:¥18.4
价格:¥45
价格:¥21
价格:¥7.5
价格:¥15
价格:¥1.9
价格:¥6.9
价格:¥12.7
价格:¥7.5
价格:¥16.3
价格:¥345
价格:¥19
价格:¥20.5
价格:¥124
价格:¥13.2
价格:¥38.9
价格:¥110
价格:¥465
价格:¥90.3
价格:¥420
价格:¥124
价格:¥42.5
价格:¥660
价格:¥245
价格:¥63
价格:¥38.9
价格:¥682
价格:¥248
价格:¥248
价格:¥120
价格:¥21.7
价格:¥37.4
价格:¥27
价格:¥14.7
价格:¥45.9
价格:¥26.7
价格:¥29.9
价格:¥39
价格:¥25.9
价格:¥7.5
价格:¥39.9
价格:¥2980
价格:¥612
价格:¥15
价格:¥35.9
价格:¥1185
价格:¥26.8
价格:¥32
价格:¥11
价格:¥88
价格:¥8.5
价格:¥258
价格:¥19.9
价格:¥16.5
价格:¥160
价格:¥118
价格:¥158
价格:¥36
价格:¥89
价格:¥109
价格:¥21.5
价格:¥69
价格:¥29
价格:¥25.8
价格:¥358
价格:¥18
价格:¥59
价格:¥27.8
价格:¥116
价格:¥1380
价格:¥78
价格:¥49
价格:¥89.9
价格:¥280
价格:¥17.6
价格:¥19
价格:¥13.3
价格:¥89
价格:¥89
价格:¥19.9
价格:¥58
价格:¥32
价格:¥167
价格:¥21
价格:¥50
价格:¥15.7
价格:¥29
价格:¥11.9
价格:¥30
价格:¥78
价格:¥32.6
价格:¥30.5
价格:¥30
价格:¥21.6
价格:¥19
价格:¥20
价格:¥42
价格:¥245
价格:¥560
价格:¥180
价格:¥320
价格:¥60
价格:¥280
价格:¥506
价格:¥130
价格:¥130
价格:¥49
价格:¥2.5
价格:¥14
价格:¥49
价格:¥1112
按首字母查疾病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骨髓瘤
反流性食管炎
干燥综合症
后天性白发
红细胞增多症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口腔颌面部肿瘤
狼疮性肾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脑供血不足
人乳头瘤病毒
乳腺纤维瘤
十二指肠溃疡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唐氏综合症
先天性梅毒
运动神经元病
重症肌无力
友情链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j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号 上海华源大药房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下载辣妈帮手机端,上传图片提问更方便
&2140&&&&
&39
&2066&&&&
&52
&1809&&&&
&21
&1475&&&&
&990
&1402&&&&
&758
&1118&&&&
&118
&919&&&&
&505
&854&&&&
&275
&827&&&&
&3123
&796&&&&
&293
&790&&&&
&77
&732&&&&
&639
&698&&&&
&121
&698&&&&
&584
还愿了,女翻男,超快顺产
大宝女儿二宝家里所有人都盼是个儿子、终于如愿了,两个月把脉说是女孩,四维彩超医生也说可能是女儿,接了好多男宝,现在儿女双全,
&692&&&&
&12
&673&&&&
&65
&668&&&&
&614
&660&&&&
&766
&659&&&&
&516
&654&&&&
&719
&642&&&&
&604
&609&&&&
&646
&604&&&&
&1023
&588&&&&
&911
&582&&&&
&60
&570&&&&
&382
&565&&&&
&715
&556&&&&
&459
&554&&&&
&765
&551&&&&
&738
&549&&&&
&152
&540&&&&
&41
&538&&&&
&1086
&529&&&&
&14
&502&&&&
&186
&501&&&&
&112
&492&&&&
&219
&490&&&&
&313
&489&&&&
&169
&489&&&&
&434
&484&&&&
&589
&479&&&&
&316
&478&&&&
&8
&470&&&&
&609
&465&&&&
&812
&463&&&&
&190
&462&&&&
&7
&450&&&&
&581
&444&&&&
&151
&444&&&&
&68
&435&&&&
&514
&432&&&&
&47
&431&&&&
&575
&431&&&&
&487
&427&&&&
&168
&424&&&&
&237
&422&&&&
&1148
&412&&&&
&432
&405&&&&
&450
&401&&&&
&875
&398&&&&
&569
&398&&&&
&88
&396&&&&
&171
&393&&&&
&70
&388&&&&
&100
&381&&&&
&3
&381&&&&
&0
&381&&&&
&93
&375&&&&
&104
&365&&&&
&535
&360&&&&
&235
&351&&&&
&63
&350&&&&
&598
&346&&&&
&191
&338&&&&
&261
&338&&&&
&191
&331&&&&
&485
&329&&&&
&266
&325&&&&
&27
&324&&&&
&111
&323&&&&
&158
&321&&&&
&792
&321&&&&
&17
&318&&&&
&232
&313&&&&
&147
&312&&&&
&565
&312&&&&
&14
&311&&&&
&200
&304&&&&
&1091
&302&&&&
&576
&302&&&&
&98
&301&&&&
&296
&300&&&&
&219
&297&&&&
&170
&296&&&&
&45
&296&&&&
&4
&296&&&&
&211
&295&&&&
&55
&293&&&&
&82
还愿了,女翻男,超快顺产
等你来抢答
临床营养师
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主任医师
妇产科主任医师
孕期伴侣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下载维特健灵有代言人么?_百度知道
维特健灵有代言人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他们官网上有胡定欣、毛舜筠、陈晓东、林淑敏、麦玲玲、苑琼丹,似乎是每个人都代言不同的产品吧。你要是不知道他们,一看你就是不看TVB的主。
采纳率:52%
嗯嗯,据说请了好多明星,这个的代言人好像是胡定欣和毛舜筠,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婚姻状态:
2012年中国最畅销引进图书排名
日,《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本书是2012年中国最畅销的非虚构类引进图书。
2012年中国最畅销的引进图书如下:
1. 《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a M&rquez)
2.《别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S&J&沃森(S. J. Watson)
3. 《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5.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村上春树
6.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丹&布朗(Dan Brown)
7. 《白夜行》(Byakuyako&[“Into the White Night”]),东野圭吾
8.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J&D&塞林格(J. D. Salinger)
9. 《霍乱时期的爱情》(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0. 《失落的秘符》(The Lost Symbol),丹&布朗
1. 《史蒂夫&乔布斯传》(Steve Jobs),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2. 《秘密》(The Secret),朗达&拜恩(Rhonda Byrne)
3.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The Greatest Salesman in the World),奥格&曼狄诺(Og Mandino)
4. 《正能量》(Rip It Up: The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Changing Your Life),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
5.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Youth, It’s Painful),金兰都(Rando Kim)
6. 《论中国》(On China),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7. 《人性的弱点全集》(Dale Carnegie’s Lifetime Plan for Success),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
8. 《人生不设限:我那好得不像话的生命体验》(Life Without Limits: Inspiration for a Ridiculously Good Life),力克&胡哲(Nick Vujicic)
9.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L&S&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
10. 《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1. 《窗边的小豆豆》(Totto-chan: The Little Girl at the Window),黑柳彻子
2. 《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E&B&怀特(E. B. White)
3. 《长袜子皮皮》(Pippi Longstocking),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
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J&K&罗琳(J. K. Rowling)
5. 《时代广场的蟋蟀》(The Cricket in Times Square),乔治&塞尔登(George Selden)
6.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
7. 《猜猜我有多爱你》(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山姆&麦克布雷尼(Sam McBratney)
8. 《鲁滨逊漂流记》(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9. 《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J&K&罗琳
10. 《冒险小虎队:“鬼屋”惊魂》(Tiger Team: Witch Swamp & Ghost Castle),托马斯&布热齐纳(Thomas Brezina)
*美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名字叫《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来源:OpenBook.com.cn
翻译:王艳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一本“赤裸示人”的咖啡桌读物
本月出版的一本咖啡桌图书是以詹巴迪斯塔&瓦利的作品为主题的。
Kevin Tachman
詹巴迪斯塔&瓦利(Giambattista Valli)的全部事业生涯要做成一本咖啡桌图书还是有点嫌短。他2005年才推出自己的同名品牌,两年前才跻身高订业,所以怎样才能填满这本将近400页的书呢?该书(100美元)本月由里佐利(Rizzoli)出版社出版。
“我想做点不同寻常的东西,”瓦利说,“我想赤裸示人,不想只展示表面的东西,而是希望邀请读者进入我职业中最私密的角落。”
他没有真的裸体出镜。相反,你在书中几乎看不到他,除了几张他在设计服装、调整细节时的照片以及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给他画的一张肖像画——画里他戴着常戴的那条珍珠项链。
但是你的确能清楚看到他的灵感来源,比如那些看起来像是用绣球花做成的连衣裙来源于路易丝&布儒瓦(Louise Bourgeois)和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雕塑。瓦利还加入了一张李&拉齐维尔(Lee Radziwill)和杰基&肯尼迪(Jackie Kennedy)坐在地上的照片,因为这张照片展示出启发他创作的那种放松的美。“这不是一本以自我为中心的书,”他说,“我只是想跟别人分享我的设计方式。”
本文最初发表于日的T Magazine。
翻译:王艳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一本过气男性杂志的垂死挣扎
2009年,《Maxim》杂志12月号的一场活动。自左至右:集团出版人本&马登、封面上的演员阿什丽&格林尼、主编乔&莱维。
Joe Kohen/Getty Images
最近,马克&戈林(Mark Golin)在他位于时代生活大厦(Time-Life Building)的办公室里,回顾了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作为《Maxim》杂志主编时那段一往无前的辉煌岁月。
“从很多方面来说,我们当时都像是罗马城门外的那些蛮族战士,”现年51岁的戈林说。他如今是时代集团(Time Inc)时尚与娱乐板块的编辑总监,负责《人物》(People)、《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和《型时代》(InStyle)等杂志。“就是那样,你们身处一个有着城市环卫体系和元老院等等一切东西的地方”,打败你的却是“一群连澡都不洗的家伙”。
“那时候感觉很棒,”他说,“那是很好玩的时代。”在他主持《Maxim》的那段时间里,戈林乐于扮演一个浑蛋,但他说他那时候是被塑造成那样的,他从来就不是那样一个浪荡小伙子或者大老粗。“我拉小提琴,”他说,“我不喝啤酒。”
而且他也不再看《Maxim》了。“从我离开之后,我就没再看过一期,”戈林说,“如果我不在那里工作,根本就不会看它。”
这本杂志在全球范围内被赞誉为概括了“啤酒与宝贝”的精神气质(它也配得上这样的赞誉),这种思潮帮助成就了梅根&福克斯(Megan Fox)和阿什丽&格林尼(Ashley Greene)等人的星途,尽管它同时也令很多人为之吹鼻子瞪眼。
然而在上星期,它被以一个不公开的价格低调地卖给了达顿传媒(Darden Media)。该公司主席卡尔文&达顿(Calvin Darden Sr.)发布了一份声明,宣布要将《Maxim》品牌扩展成一个有线电视以及其他平台。我们通过电话请求他做进一步评论,但他没有回复(这本杂志此前的拥有者阿尔法传媒集团[Alpha Media Group],在6年前以2.5亿美元从丹尼斯出版集团手中买下了《Maxim》以及其他两份刊物,那两份刊物已停刊)。
现今每一种类型的杂志都在广告销售额下降的境况下挣扎,我们似乎也可以肯定地说,《Maxim》活到现在,或许已经不再有那种令人兴奋和激动的影响力了。
虽然戈林已经不再看这本杂志,但他相信“Maxim男人”仍然存在。他说,改变的只是围绕在这种男人周围的文化。
戈林曾经说那是为某一类男人而设的树屋,而那树屋现在或许已经变成了一个森林。“《Maxim》已经扩展到成为一种在所有东西身上都能轻易找到的基本元素,”戈林说,“它已经为人所接受,并且变成了意料之中的东西。”
放眼望去,戈林觉得,现在到处都能看到这本他曾经工作过的刊物的影子。“或许其中一部最卖座的电影,或者说三部曲系列电影,就是《单身汉》(The Bachelor),”他说。
或许戈林指的是《宿醉》(The Hangover)?
“《宿醉》,是《宿醉》,”他说。
你也可以在肯尼&鲍尔斯(Kenny Powers,丹尼&麦克布莱德[Danny McBride]饰)这样的角色身上看到那种“Maxim男”式的自负和贪得无厌。那是HBO频道《体育老师笑传》(Eastbound & Down)里那个气势汹汹、肥头大耳的前棒球大联盟投手。
在福克斯(Fox)电视台,则有《房客小妹》(New Girl)里的史密特(Schmidt,麦克斯&格林菲尔德[Max Greenfield]饰)。他呈现了一个90年代“Maxim男”稍经修饰之后的版本,他所体现的那一类行为,在苏珊&法鲁迪(Susan Faludi)2000年出版的书《被耍了:美国男人的背叛》(Stiffed: The Betrayal of the American Man)里曾被嘲笑过。她说《Maxim》杂志“既嬉皮笑脸又卑鄙”,并且说它是“一种过气男人气质的最后一次爆发”。史密特的衣着就像是从《Details》杂志的时装大片里走出来的一样,但他的室友却要求他每次说出有性别歧视或者自视过高的言论时,都要往罐子里放一美元。
然后就有威尔&法瑞尔(Will Ferrell)。从里奇&鲍比(Ricky Bobby)到朗&贝尔根第(Ron Burgundy)再到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他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挖掘那种大男孩内心受伤的尊严,他们都在经历所谓的“男人的末日”。
“我想,到最后是《Maxim》赢了,”戈林说。他还说那种浅薄的自信如今已在互联网上泛滥,这也让一本以幽默与暗讽为基调的月刊变得不那么必要了。
(从左至右)《Maxim》、《Maxim》、《Business Wire》。
《Maxim》杂志意在对“政治正确”发出讽刺。它的所有者菲力克斯&丹尼斯(Felix Dennis)将它从英国移植过来之后,一下子就取得了成功。如果说《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的名声是来自它试图“在历史潮流中逆流而立,高呼‘停下来’”的话,那《Maxim》就是在身份政治和安条克式行为准则的时代里玩起了倒立喝啤酒的游戏。它集“浪荡小伙”式的幽默、PG-13级别小女星的媚眼,以及颠覆行业类别的服务性报道于一身,像《GQ》、《Esquire》和《Details》等等这样的竞争刊物,都纷纷受到启发而改变了它们的模式。
但它也招来了很多的批评,不仅来自于法鲁迪或者其他女权人士。《GQ》杂志已故前主编的阿尔特&库珀(Art Cooper)的一句话曾被广泛引用,他说《Maxim》杂志的目标读者就是那些“阅读的时候不仅动嘴唇而且还流口水的男人”。
当曾经被广泛赞誉为一手设计了《Maxim》式表达方式的戈林跳槽到了竞争对手《Details》那里的时候,《纽约客》(The New Yorker)甚至觉得有必要用一篇恶搞的编辑测验来讽刺一下他那种浪荡小子式的语调,当中多次提到伊莎贝尔&阿切尔(Isabel Archer)的胸部,并将之套进了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一个贵妇人的画像》(Portrait of a Lady)当中。
南茜&米勒(Nancy Miller)在年间曾在《Maxim》工作。在那里,她的头衔是“超高级资深联合编辑”——她解释说,这是对她没能得到晋升所给予的安慰。
“现在的文化已经改变了,”如今作为《洛杉矶》(Los Angeles)杂志副主编的米勒说,“世界已经‘Maxim化’了。”
她说在《Maxim》的那段时间是她“最好玩的经历之一”。“我们就是《小熊成军》(Bad News Bears)里的那帮人。我们是一边往前走才一边慢慢搞懂的。”
对于那些认为此刊物的内容有性别歧视(比如2003年11月的一篇文章《如何矫正一个女性主义者》[How to Cure a Feminist])的人,米勒想要说明,这本杂志的幽默虽然孩子气,但从来没有公开仇视女性。“这种厚脸皮的幽默,帮助平衡那些可能变成性别歧视的倾向,”米勒说,“它并没有恶意。”
其他《Maxim》的旧员工说起这本杂志的时候,用的也都是过去时。“它曾经是美国最好的幽默杂志,”在年间作为杂志主编的乔&莱维(Joe Levy)说道。他随后离开了阿尔法传媒集团去《告示牌》(Billboard)当了主编。“当然,它也曾经拥有作为美国唯一一本幽默杂志的地位。毫无疑问,它曾经是最好的。”
最初将米勒吸引去《Maxim》的也是它的幽默(而不是它那些以各种尺度裸露的封面,除了梅根&福克斯之外,还有杰茜卡&艾尔芭[Jessica Alba]、詹妮弗&洛芙&海维特[Jennifer Love Hewitt]以及成为奥斯卡影后之前的凯瑟琳&泽塔-琼斯[Catherine Zeta-Jones]等)。“在我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去《Spy》杂志工作就是我的梦想,”她说,“而《Maxim》就像是穿小热裤的《Spy》。”
米勒曾经做过这本杂志的约会专栏作家,她说,在她看来,“Maxim男人”根本没有仇视女性,而是被她们给迷住了。“他们对性很好奇,想知道应该怎样对待女人,”她说。
她说这本杂志不是一本浑蛋手册,而更多是“讲述如何做一个男人的初阶读物”。
“每一代人,都会有那种19岁的男生,想要知道怎样去讨好女友,”她说,“但现在平台已经变了。他们要在更多的碎片中寻找答案。”
如果正如杂志创始人菲力克斯&丹尼斯曾说过的那样,《Maxim》就像是“第一辆到达沙漠的啤酒货车”,那现在,上千家的小型酿酒厂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我们的社会有着不同类型的人,”《Details》的主编丹&佩雷斯(Dan Peres)说。他13年前从短暂就任的戈林手中接手了这本杂志。
佩雷斯也相信,“Maxim”式的大男孩并没有消失。
“我随时都能见到他们,”他说,“我可是在时报广场工作的。”
从很多方面来说,佩雷斯掌管的杂志都将自己定义成与戈林手下的《Maxim》和《Details》相反的另一极。直到上个月之前,它都从来没有用过女人做封面。而且它还选登过一些以年轻同性恋男士为目标读者的文章。“我想在理想男性特质进化的过程中,有人已经迈出了漂亮的一步,”佩雷斯说。
至于《Maxim》是否也能迈出进化的步伐,则是个未知数。当被问到在当下的环境里,他认为这本杂志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时,戈林沉默了很长时间。
“我认为你确实可以做一些事情,”他回答说,“但我不确定它一定是杂志。我的意思是,它也可以是一本杂志。”
“我觉得你可以为那些活在平板电脑、手机、杂志等等东西中的人们,提供一些男性专属的有趣体验,”他说,“但你不一定需要《Maxim》来做到这一点。”
本文最初发表于日。翻译:邵智杰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作家用第二语言创作,如同自杀?
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于1943年去世前一年,曾著《致一位神父的信》(Letter to a Priest),探究天主教。她在书中某处提到:“对任何人而言,改变宗教,都如同作家改变语言一样危险。最后可能会成功,但也有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罗马尼亚哲学家萧沆(Emil Cioran)就曾是这样一位作家。谈及改变语言,他认为这对任何一个作家而言,都是其人生经历中一个灾难性事件。理当如此。
当你成为一位作家,你并非抽象地成为一位作家;这一行为要与某种语言相关联。而从事写作,就是在这门语言里扎根:作为作家,你越优秀,扎根就越深。精湛的文学技巧,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暴露出一种深深浸润于熟悉的土壤中的、舒适自如的感觉。因此,如果作家因为任何原因而不得不改变语言,那这种经历简直危及生命。你不仅需要一切重新从零开始,而且还必须撤销自出生后就几乎一直在做的事。改变语言不适于懦弱的人,或缺乏耐心的人。
从严格意义上的人性层面来讲,这过程可能令人痛苦,但这种经历在哲学角度上却也能令人迷醉。我们罕有机会,得以观察比这更为戏剧性、更生动的自我再造过程。一个作家使用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用以表达的手段,而最为首要的是,这是一种主观存在的模式,以及一种体验世界的方式。作家需要这门语言,不仅仅是以之描绘事物,而是以之“看见”及“领会”事物。世界以某种方式将自身展现给日语写作者,而以另一种相当不同的方式展现给使用芬兰语写作的人。一个作家的语言,不仅是她使用的某种东西,而是她自身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放弃母语、换而采用另一种语言,相当于一块一块地肢解你自己,然后再以不同的形式把你自己重新组装起来。
首先,当你改变语言时,你降到了你自身存在的零位原点。甚至必定会有那么一刻,无论多短暂,你已不复“存在”。你刚刚放弃了旧语言,新语言又还未接纳你;你在天堂与地狱的“灵泊”边缘,置身世界与世界之间,悬荡于无尽深渊。改变语言,通常发生在作家遭流放,或自我放逐时。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形而下的放逐,会因形而上的本体放逐——即放逐至自身“存在”的边际——而加倍放大。这就好像是,一时间,当作家穿越空虚,即语言之间的狭窄缝隙,无词可依、无名可称,她的“自身”已然不在。韦伊将之同改宗易教相比,的确恰如其分。因为,正如改变宗教的情况,改变语言的作家也经历了一场“死亡与重生”的体验。那个人死了,以另一个人复生,其过程及方式影响深重。“当我改变了我的语言后,我消灭了我的过去。我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萧沆说。
当作家开始用一种新的语言写作时,对她而言,世界宛若重获新生。然而最蔚为壮观的重生是她自己。因为,这项工程就是对自身的完全重构,穷极所有、巨细靡遗,一切无不焕然一新。你的母语——从前的你——对你而言显得越来越不熟悉。但这一点都不令你烦扰;事实上,你渴望某时某刻,能将母语也作为另一种外语来使用。采用法语后不久,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抱怨了他的母语英语:“可怕的语言,可我如今仍对它太过了解。”随新语言而来的,是有望全面更新的本体允诺,简直陶醉人心。
Tucker Nichols
当你通过这种方式重生后,就好像所有可能性都对你敞开了大门;你获得了一个机会,可以按你选择的样子,重塑自我。你成了你自己的造物主:可以说,从空无之中,你能够成为一切。1954年,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改变语言时,贝克特答道:是出自于“需要令自己车萎马羸”。他的回答可谓极度狡猾,因为,若你仔细聆听弦外之音,他这话中自负的调调简直震耳欲聋。法语中所谓需要“车萎马羸”(d'&tre mal arm&),听上去与需要“成为(另一个)马拉美”(d'&tre Mallarm&)没太大区别(马拉美指法国抽象主义诗人斯特凡&马拉美[St&phane Mallarm&]——译注)。在寻找新自我的这条道路上,任何不及马拉美高度的状态,都无法令一个贝克特这样的人满足。最终,他并没有成为马拉美,而成为了塞缪尔&贝克特——著有《莫洛伊》(Molloy)、《马龙之死》(Malone Dies)或《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的法语作家——这也毫不逊色。而且,对他而言,采用一种新语言似乎还不够异化,他进而将自己的法文作品翻译为英文,再次异化自己。另在某处,贝克特还承认过他更喜欢法语,因为法语令他写作时“没有风格”。而“没有风格”的写作,正是最难实现的写作风格之一;实际上,你需要香车宝马以及很好的驾驭能力才可实现。一个人以自己母语写作,成为作家,其中有一些“自然而然”的成分。深入这门语言,获得了自我意识,在汲取所谓母语的母乳时逐渐同化母语,这样的一个写作者会发现自己占得某种先机:他已然获得的,无论是什么,只需臻备完美。诚然,严苛训练、修养自律,以及持续实践都必不可少;但毕竟,艺术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无论你怎么看,在他成为作家的轨迹中,始终贯穿某种明显的连续性和有机生长。
可是,成为一个不用母语写作的作家,就有悖自然;这个过程毫无任何有机性可言,一切都是人工的技艺和手段。一路上没有语言的“本能”指引你,这门语言的守护天使亦鲜在你耳边私语;你真正就是靠自己了。萧沆说:“当我用罗马尼亚语写作,词语并不独立于我。而一当我开始用法语写作,我就有意识地挑选每个词。这些词在我眼前,在我之外,各就其位。然后我就从中挑选:我要选你,然后是你。”
许多改用第二语言写作的人,都形成了一种异常敏锐的语言意识。1979年,已从故乡俄罗斯移居美国约七年的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接受采访,谈及自己与日俱增的“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爱情”。语言对这些人而言是如此压倒性的一种存在,以至终于构建他们新的传记。“英语是我生命所剩唯一有趣的事。”布罗茨基说。想要找到“恰到好处的词”,最初是一种关注和顾虑,继而变成一种痴迷,最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些作家善于“实逼处此未始不可”之艺:出于要理解新语言如何运作的需要,他们变成了语言狂人;出于对准确性的利害顾虑,他们成为了欲罢不能的文法家。
26岁那年,萧沆移居法国,当时他运用法语的能力捉襟见肘,但最后却跻身法语文体学大家之列。类似地,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接触英语相对较晚,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他最终成为这门语言最高深老练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毫无疑问也是另一位同样杰出的代表,虽则他年幼时就已开始学英语。一而再、再而三,都是同样的模式:从空无中生出一切,从踟蹰不前的无知,到一等娴熟的表达模式。
在雷&布莱伯利(Ray Bradbury)的小说《华氏451》(Fahrenheit 451)将近结尾部分,读者会读到一些内容,其意义已超出了小说故事本身的局限。有一幕,蒙塔格(Montag)遇到了“书人”。在一个印刷文字遭禁的世界里,他们致力于保存人类的“伟大著作”,每人脑中记下一本书,穷尽余生背诵内容。这些人,具语言以人形,是活着的文本。除开那些栖居于他们头脑的杰作,他们的存在再无太大意义。他们肉体的重要性,与印刷书籍的纸张一样微小。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改变了语言的作家,与这些人并无太大不同。长远来看,由于他们对于语言的精确性,以及文体完美性、强迫性的专注,某种殖民化的过程就会发生:语言贯穿了那个作家一生的所有细节,赋之予特征,渗透且重塑生活,宣告对她的主权统治——它接管了。而这个作家的自身现在则被一股侵略势力占据:写作是她自己的,但以一种新的语言进行。
如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最终你并没有真正改变语言,而是语言改变了你。在更深、更个人层面上,以另一种语言进行文学写作,具有一种明显可辨的述行维度:你写作时,有一些什么,是在你身上发生了;语言对你起了作用。你写的书,最终其实反过来书写你。这个结果就类似某种“幽灵代笔化”。因为,作为一个作家,要改变语言,就是要经历一个“去物质化”的过程:你还未反应过来,就已经成为了语言本身,而远非其他一切。某一天,突然,某种直觉开始造访你,换句话说,你不再主要由肉体构成,而是由诗行与韵律、修辞策略与叙事模式构成。恰如“书人”,离开栖居于你的文本,你便没有太大意义。你的存在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男女,你现在更像是语言本身的某种体现和化身、某种文学的投映,就非常像你写的书。改变了语言的作家才真正是幽灵作家——也只有这样的作家,才配得上这个名字。
完成所有这一切,经受了改变语言的痛苦,经历了“死亡与重生”的入门仪式,有时你会获得某种所谓奖励——你得以形而上地洞察一种奇特而原始野性之美。这是一种观念,即世界可能无非只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故事,而我们栖居其中,可能无非只是角色。更确切地说,是正在寻找作者的角色。
本文作者科斯提卡&布拉达坦(Costica Bradatan)是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荣誉副教授,以及《洛杉矶书评》(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宗教及比较研究编辑。他最新著有《东欧的哲学、社会,及历史的吊诡》(Philosophy, Society and the Cunning of History in Eastern Europe)一书。
本文最初发表于日。翻译:江烈农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新书信集透露奥威尔丰富人生
乔治&奥威尔的一生相对短暂却丰富多彩,他在缅甸当过警察,在法国当过洗碗工,在英国当过流浪汉,在西班牙打过仗,在德国当过战地记者,在赫布里底群岛当过农民。他生于1903年,死于1950年,像他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他一生写了很多信,部分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信特别迷人且有深度。
《乔治&奥威尔:生平书信》(George Orwell: A Life in Letters)精选出这些随意写下的书信中最有趣的部分,时间跨度达20年,涵盖了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挑选并给这些信件加注的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son)是20卷《奥威尔全集》(Complete Works)的主编。在这本书信集里,他想用一种更可控制的规模和形式来提炼奥威尔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一个思想家的精髓。
这些书信在《奥威尔日记》(Diaries)出版一年之后面世。《奥威尔日记》主要展示他日常生活中具体而平凡的细节,包括他的母鸡下了多少个蛋。这本书信集里也有一些这样的内容,但它更是奥威尔阐释更重要话题的平台,这些话题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1944年,他觉得人们“现在有一种倾向,不再相信有客观事实的存在,因为所有事实都必须与某位永远正确的元首说过的话和预言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已经不再存在了,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那种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历史了”。他补充说,由于同样的原因,“精密科学也濒临灭绝”。
就像这本书的标题说的那样,《乔治&奥威尔:生平书信》与《乔治&奥威尔随笔、报道和书信集》(The Collected Essays, Journalism and Letters of George Orwell)的目的很不相同。后者是一套四册合集,出版于1968年,它有力地巩固了奥威尔死后获得的政治预言家的声誉。在这本新书信集中,我们不仅能读到奥威尔写的信,还能读到他收到的一些信,甚至还有几封他的朋友和同事之间写的关于他的信。
乔治&奥威尔的新书信集充分展示了他的生活圈子。
Illustration by Rodrigo C photograph by Associated Press
与那套四册的文集相比,这本新书信集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奥威尔以及他的生活圈子。他的遗孀索尼娅&布朗奈尔&奥威尔(Sonia Brownell Orwell)是那套四册合集的联合编辑。新书信集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惊喜之一是我们对奥威尔首任妻子艾琳&奥肖内西(Eileen O’Shaughnessy)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她39岁时在手术中去世,就在1945年《动物农场》(Animal Farm)出版前不久,那本书的成功让奥威尔首次获得了经济上的稳定。奥肖内西在书中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女子形象,对丈夫“异常天真的政治态度”进行评论,尖锐地指出“留下来的英国人总是勇敢好战的,他们一直在与佛朗哥作斗争直到最后一个西班牙人”。
从信件中可以看到,妻子的死亡让奥威尔深受打击,但是他也开始以一种折磨人的笨拙,向一个可能的结婚对象发起追求攻势。“现在我生活中只剩下工作以及看着理查德的人生有个好的开端,”妻子死后一年,他在写给其中一个可能的结婚对象的信中说。理查德是妻子死前不久这对夫妇收养的一个孩子。“只是有时我感到非常孤独。我有成百上千个朋友,但是没有哪个女人对我感兴趣或者能鼓舞我。”
《生平书信》的最后几部分充满了这样悲怅的时刻。读者们知道奥威尔将于岁的时候死于肺结核,不过他自己好像也猜到那是他的命运,所以经常祈求上天给他更多时间。
“我真的想至少再活十年,除了要照顾理查德,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死前六个月他在信中写道。他在同一封信中还说,“当然,我一直知道这会是我的结局”,承认这是他多年来一直陷于贫困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信中还提到了一些奥威尔已构思好但是没来得及动手写的书,真是让人又好奇又遗憾。1940年,他提到“我酝酿了一个庞大的小说,类似于家族传奇”,九年后,他提到“我现在脑子里想着一个与1945年有关的小说,但即使我能活下去,我也不会在1950年之前开始动笔”。
1948年,他向自己的出版人弗雷德里克&沃伯格(Fredric Warburg)透露说:“我有一个极好的短篇小说的点子,它在我脑海里酝酿很多年了,但是在高烧退去或者其他症状消失之前,我什么也干不了。”
因为人们密切地把奥威尔与他那个时代的事业和冲突联系在一起,所以他对文学的热情经常被忽视。这些信件有助于纠正这种不平衡的认识:他经常提到自己撰写书评的书或者仅为乐趣而读的书,他在文学上的判断和他在政治上的判断一样十分特别。
比如说,他不喜欢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说他“枯燥得让我难以忍受”,认为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名不符实:“《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在我看来不知所云”,“《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更是如此”。他赞赏被忽视的19世纪作家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赞扬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裸者与死者》(Naked and the Dead)一出版就得到了他的赞扬。他十分崇拜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信中说他是“迁移而来的北极星”,“拥有当时英国本土作家几乎不可能拥有的成熟和政治理解力”。另一方面,他认为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个“夸夸其谈的人,我想狠狠踢他一脚”。
奥威尔跟其他文人建立的友谊也许也能反映出他的品味和天性:他宽宏大量,能容忍不同的观点,且不是出于伪善。系列小说《与时代合拍的舞蹈》(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的作者、贵族安东尼&鲍威尔(Anthony Powell)以及《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的作者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跟奥威尔的文学世界很不相同,但是奥威尔却和这两位作家热情通信。要知道,《北回归线》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时,曾被认为是色情小说。
其中最吸引人的也许是雅辛塔&布迪康(Jacintha Buddicom)在奥威尔去世近25年之后写的一封信。她是埃里克&布莱尔(Eric Blair,奥威尔的原名)儿时的玩伴,也是他的爱慕对象。她在信中抱怨他把他们的爱情故事用在小说《1984》中,说那“彻底毁了我”,但是也流露出对当年拒绝奥威尔的懊悔。
“我多么希望当时埃里克从缅甸回来后向我求婚时,我已经准备好结婚了,”她在信中写道。她又补充说,“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人都不完美,但是埃里克比我遇见的其他人更接近完美。”
本文最初发表于日。
翻译:王艳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詹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是最早公然文身的主流美国名人之一。她在左腕上文了一个佛罗伦萨款式手镯,胸前文了一颗小小的心,大小和心型糖果差不多。“只是给男孩们的小款待,”她对《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说,“就像蛋糕上的糖霜。”
就在不久前,文身就像某种形式的自夸,十分少见。不管美丽还是平庸,它们都值得被品评一番。如今你目光所及,几乎人人都有文身,它们就像葡萄藤蔓一般蔓延过手臂、双腿和躯体。如果说印刷死了,墨水却并未死掉,而且还在不断发展。
现在已经有一些讲述皮肤与墨水故事的小说。我特别喜欢莎拉&霍尔(Sarah Hall)的小说《电子米开朗琪罗》(Electric Michelangelo),它曾入围2004年的布克奖。但关于这个题材却一直没有非虚构类的书,以社会学、评论、历史或回忆录的方式讲述文身艺术家们所谓“花臂”背后的意义,这是文学中的一个空白。
正当我们期待这种书的时候,就有了玛格特&米弗林(Margot Mifflin)极具洞见而又非常动人的《颠覆的身体:女人与文身秘史》(Bodies of Subversion: A Secret History of Women and Tattoo),该书初版于1997年,现在又出了第三版,内容进行了大量更新,并补充了丰富的图片资料。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文身一直为男性所独占,有的是为了挑衅,有的是为了炫耀自夸。想想大力水手和他身上文的两只锚吧。米弗林从女性角度审视西方世界中的文身,这是个好点子。她这本薄薄的书并没有提供大范围的观察,但她的洞察力复杂迂回,十分深刻。
塞拉&亨贾创作的文身。
Saira Hunjan
新版《颠覆的身体》恰逢其时。根据2012年哈里斯民意调查(Harris Poll)统计,美国女人比男人更乐于文身。23%的女人有文身,而男人只有19%有文身。文身不再是反叛的象征,米弗林指出。它们已成为主流时尚的选择。
米弗林基本上是女性文身文化的崇拜者。她宣告,文身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女性主义者所赢得权力的象征。”“在这个流产权、约会强奸与性骚扰都存在争议的时代”,文身是“象征着自主权的勋章”,让女人可以“认真思考由谁来控制她们的身体”。
她的书中有鲜艳的文身照片,有些是一些做过乳房切除术的女人文在胸前的。因为最新的立法,文身师有时可以直接把纹身费用送去保险公司报销。
(如果乔普林知道大麻和文身都可以被纳入保险,她或许愿意多活些日子吧。)
玛格特&米弗林极具洞见而又非常动人的《颠覆的身体:女人与文身秘史》
Sonny Figueroa/The New York Times
但米弗林也是严厉的观察者。她指出,文身“同时具有贬低身份与抬高身份的作用,既可召来神圣也会引发愚蠢。”一些社会评论家认为文身可以成为政治上的逃避与置身事外的掩护,米弗林对此发表了看法。
她写道,这些专家们认为,“文身把女人关注的重点从社会转向自身;纹身的女人只需要获得自己内心的许可,她们在文身中获得的安慰和那些通过购物和锻炼逃避问题的女人没什么两样。”对这种说法只能报以一声惊讶的“哎呀”,就像文身的客人对文身师说的那样。
《颠覆的身体》是轻松愉悦的社会史。19世纪末期,文身曾是上流社会的风尚。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母亲就曾在手腕文上吞吃自己尾巴的蛇,这个图案象征着永恒。这股潮流传到了美国,米弗林写道,1897年,《纽约世界报》(The New York World)估计,在美国,75%的社交界女人都有文身,通常是在容易被衣服掩盖的部位。
到20世纪20年代,文身的女人主要出现在搞笑演出和马戏表演上,她们能比文身的男人挣到更多钱。作者断言,她们“在搞笑演出上做脱衣秀演出”。
“二战”后不久,文身在大多数人眼里失去了魅力。原因之一是“集中营里的强制文身为文身史增添了可怕的新篇章”。
之后米弗林女士的书来到20世纪70年代的文身复兴,身上有一两个文身曾被认为是可以随意性交的标志,那时的女人开始改变这个恶名。之后她详尽地写了80年代和90年代,那个时期有了丹尼斯&罗德曼(Dennis Rodman),如今后腰上的文身被称为“足迹”,罗德曼的“足迹”便是一片藤蔓交织的部落图案。
她的最后一章把我们带回现在,评论了文身师卡特&冯&D(Kat Von D)的名声,以及文身中的那些重要文化时刻,比如斯蒂格&拉森(Stieg Larsson)2005年的小说《龙文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米弗林赞美一些著名女文身师的作品,她认为这个世界需要文身评论。我在此推荐蒂姆&关(Tim Gunn)和利尔&韦恩(Lil Wayne),他们堪称文身评论界的西斯科尔与艾伯特(Siskel and Ebert,指两位著名影评人——译注)。
她写阶层与文身关系的部分最精彩。她引用一位有文身的女医生的话,说明职业女性可以更从容地把文身带入工作场合:“如果你是穿着标准职业装做案头工作的,这比带着暴露部位的文身走来走去要轻松得多。”
米弗林也写了文身之后又后悔的问题,这个问题大量存在。她引用“皮肤档案”(Archives of Dermatology)的一项调查,指出在要求洗去文身的人当中,有69%是女人。其中大都是在20岁左右做的文身。她引用同一项调查指出,文身“本是独特的标记,‘却会变成耻辱的记号’。”但哈里斯民意调查引用同一调查时却指出,86%的文身者对自己的文身很满意。
那些看不起有文身的女人的人们总是说:等你老了,皮肤上长满皱纹时,这东西看起来会怎样?然而根据那些年长女人的文身照片,我得说它们保持得相当不错。
事实上,我想说它们看上去棒极了。
本文最初发表于日。
翻译:董楠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长期以来,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手稿一直散落在多家档案馆。这意味着,学者们必须要去很多地方,才能见到这位生前几乎从未发表过作品的诗人的全部手写草稿。
将于周三上线的在线艾米莉&狄金森档案馆(Emily Dickinson Archive)承诺改变这种局面,将把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波士顿公共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rary)和其他五个机构收藏的数千份手稿收集在一起,放在这个开放访问的网站上。现在,学者和普通读者都能轻轻松松浏览自己最喜爱的诗作手稿、思忖那些蜿蜒在旧信封和其他碎纸片边角上的字句,甚至将狄金森有名的破折号放大到几乎全屏的尺寸。
“把所有这些手稿放到一个网站上,而且能搜索全部内容,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教授克丽斯丹&米勒(Cristanne Miller)说。她也是该项目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但同时,这个由哈佛大学出资和组织的项目也引发了许多幕后的纷争。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开玩笑说,假如有一本叫《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研究》的期刊,这些情节就足以写满一本。
哈佛大学和阿默斯特学院收藏有最多的两批狄金森手稿,从这个项目两年前开始计划以来,双方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的紧张关系再度告急。顾问委员会也上演了时而尖锐的争执。一些成员称,哈佛大学在收录哪些材料上的选择,对于一个基本问题给出的答案太过狭隘了。这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算是艾米莉&狄金森的“诗”?
“对任何重要人物开展的学术研究,都会产生派系和分歧,”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研究狄金森的学者克里斯托弗&本菲(Christopher Benfey)说,“但在狄金森研究上,真正奇怪的是,争论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本菲没有参与这个项目。
麻烦始于狄金森1886年离世时。狄金森只留下了10首发表过的诗和大量谜一般的手写的字迹。有一些看起来像是已经完成的诗作,收集在一起后手工装订成册;也有零散的断章,写在广告传单、信封封盖、牛皮纸,甚至还有一张巧克力包装纸上。
在一个锁着的柜子里发现了被藏着的作品后,艾米莉的妹妹拉维尼娅(Lavinia)先是将手稿交给了嫂嫂苏珊&狄金森(Susan Dickinson),让她进行整理并发表。苏珊&狄金森是姐妹俩的哥哥奥斯汀(Austin)的妻子。因为苏珊的工作进度太慢,那些作品又到了奥斯汀的情妇梅布尔&卢米斯&托德(Mabel Loomis Todd)的手里。托德帮助编辑了第一版公开出版的艾米莉&狄金森诗集。后来,托德主张部分手稿为自己所有,加剧了一场耗时良久的法律纠纷,堪称“家族大纷争”。
1950年,哈佛大学得到了来自奥斯汀后人的手稿,而托德持有的手稿则于1956年被阿默斯特学院收藏。自那时以来,版权问题,以及谁的收藏规模更大、质量更好的夸口,使得双方的关系一直很紧张。
“他们有手稿被发现时的家具,我们有用银版摄影法拍摄的授权肖像;他们有标本,我们有头发,”阿默斯特学院弗罗斯特图书馆(Frost Library)负责档案和特殊藏品的迈克尔&凯利(Michael Kelly)说。他也是这个在线档案馆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
但上周,当阿默斯特学院让自己的律师打电话给哈佛大学,要求哈佛按照双方7月达成的一份协议规定,向阿默斯特学院提供自己收藏的狄金森手稿的电子版时,普通争吵加剧成了更尖锐的冲突。
凯利形容那场争执说,“谁都没有威胁说要打官司。”上周,《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报道了这场纷争。“我们只是提醒他们,我们之间有一份协议。他们已经完全履行了协议。”
哈佛大学则坚持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倚仗实力压制对方。“我很遗憾,又退回到了过去那种把所有权看得最重的情形,”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现代书籍与手稿馆馆长、该项目总编辑莱斯莉&M&莫里斯(Leslie M. Morris)说。
去年,阿默斯特学院将自己收藏的所有狄金森手稿发布在了一个能够公开访问的网站上。然而此前,哈佛大学也一直只允许极少量和狄金森有关的材料在网上公开展示。但莫里斯说,联合建立数字档案馆的目的,“是为了淡化所有权问题,把关注点放在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手稿上。”
长期以来,研究狄金森的学者一直在激烈争论,辩题包括她的性取向、不发表作品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普通读者或许会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包括她划的破折号的精确角度和长度,以及她在把书页手工穿针引线装订成册前,叠放书页的方式具有怎样的意义。
顾问委员会发现,有时在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上,委员会内部存在严重分歧。第一个这样的问题是,哈佛大学决定,数字档案馆只收录拉尔夫&富兰克林(Ralph Franklin)勘校的三卷本《艾米莉&狄金森诗集》(Poems of Emily Dickinson)中认可的那1789首诗的手稿。这部三卷本的诗集由哈佛大学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在1998年出版。
“这个网站所做的,是重申富兰克林选定的文本是最终的权威,而不是将其开放,”凯利说,“这样做错过了一个机会。”
学者们有些不情愿地将1875年以后狄金森写下的断章称为“残稿”,从那时起狄金森似乎已经不再清晰地誊写诗作了。一些学者主张,不收录狄金森大部分的“残稿”,以及一些信件中的段落,这个数字档案馆淡化了狄金森朝试验性远远更强的形式的转变,那些段落没有被富兰克林收录,但其他一些学者却认作是诗。
“她一直在挑战着文学体裁的界限,”布法罗德尤维尔学院(D’Youville College)教授玛尔塔&维尔纳(Marta Werner)说,“她一直在写作,到最后,她的写作开始涉及方方面面。”1999年,维尔纳以这些残篇为基础,创造了题为“激进的散片”(Radical Scatters)的数字项目,那些碎片大部分收藏在阿默斯特学院。
翻译:陈亦亭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昏庸的慈禧也有开明进步的一面
一个让人兴奋的题材,配上大量之前未被利用的史料,有可能使得人们对于一个重要人物甚至整个时代的观点彻底转变——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就是一剂最强力的春药。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领导者像慈禧那样,身负重重毋待洗脱的偏见。慈禧皇太后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直至1908年去世。多年来她在西方世界被尊称为“老佛爷”、“母龙”(She Dragon),她是一名篡国者,而这个“帝国在她的治下分崩离析”。
张戎是颇受好评的回忆录《鸿》的作者,还曾与人合作撰写了具有争议性的传记《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这一次,她准备要扭转外界对于慈禧的负面定论。她的新书相当引人入胜,在书里,她感伤地写道,慈禧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要么是专制邪恶,要么是无可救药地无能——或者两者兼有。”但是张戎完全没有把传主慈禧写成是一个阻碍改革的邪恶保守派。在她的笔下,慈禧聪明、爱国、思想开明。在她看来,慈禧具备一个女权主义者的雏形,虽然帝国的官僚系统充斥着狭隘的、厌恶女人的男性精英,但是她顶着压力,“带领原始的中国步入了现代”。张戎得出结论,慈禧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是一位“卓越”的人物,“过去百年受到了最不公平的对待”。
虽然张戎对慈禧的赞美如同为圣徒作传,但是她使用了大量新的中文史料,为重新评估慈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虽然对于慈禧的那个历史时代,坊间已经有大量的历史记载、日记和文献形式的中文出版物,但是英文的研究则少得多。由于此前没有人将两种语言的详实资料都用起来,因此对慈禧统治时期是缺乏真正权威阐述的。慈禧的故事非常重要,也非常具有启发性。
1852年,16岁的慈禧以秀女的身份进入紫禁城,1860年西方军队步步逼近、放火焚毁壮美的圆明园时,她又跟咸丰皇帝一道,被迫逃离北京。按照英国指挥官埃尔金勋爵(Lord Elgin)的话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这场破坏行动是要摧毁“皇帝的尊严,以及他的感情。”然而,在张戎的重新叙述中,慈禧虽然对外国人对待中国的方式感到愤慨,但还是很快发现,皇帝对外国人的“刻骨仇恨”和过去一个世纪的“闭关锁国政策”正在把中国“推向死胡同”。张戎说,等到1861年皇帝去世时,慈禧意识到改革和开放国门的必要性。此后不多久,她就发动了针对保守儒家摄政势力的政变,目的就是把权力捏在自己手里。慈禧写道,让中国变强大“是唯一的办法,只有这样,外国才不会对我们挑起事端……或者轻看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慈禧开始引领中国作出新的努力,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自强运动”。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帝国的统治在内忧外患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此外,按照传统的儒家政治文化,女人是绝对不能当权的,所以慈禧只能在朝廷上垂帘听政,以年幼的男性继承人的名义发号施令。一位朝臣曾讽刺地说,“牝鸡司晨,国之不幸”。她只能小心谨慎地一步步摸索,就好像在“过地雷阵”。对于西方人的傲慢,虽然说她的愤怒之情可以理解,但是,她还是想办法控制住了这种愤怒,用她的话来说,她意识到西方“有能力把他们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张戎笔下的慈禧虽然有许多缺点,也遇到了许多阻碍,但却是一位处事精明的、成功的改革者。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待自己的儿子成年时,慈禧确实将皇位交还于他了,而他的继任者、也就是慈禧的继子光绪继承皇位时,她退居新建的豪华林园颐和园。张戎写道,直到光绪被一群激进的改革者弄昏了头,开始下发一系列诏书,并引起了其他官员的激烈反弹时,慈禧才发动了另一场政变,重新拿回权力,并掌权直至去世。张戎认为,慈禧的施政风格沉着而威严,这证明了许多外国人一直以来对她的偏见是错误的。
对外国压力的厌恶之情让慈禧产生了动摇。她决定让朝廷与反基督教、反外国势力的团体“义和团”结盟,但随后这一联盟溃败,令外界对慈禧的不信任愈发加剧。义和团对外国传教士和外交官发动的大规模袭击导致外国势力又一次占领北京。义和团事件不完全是慈禧造成的,但在她的所有失败中,这一次失败的后果最具灾难性。而根据后来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数十年的前英国领馆官员赫德(Robert Hart)的叙述,“不是说中国正在解体,而是背后的力量正在推动中国的解体。”出于对无休止的外部势力入侵的愤懑,慈禧下发了一份饱含深情的诏书,要求各级官员“抵抗恶敌”,绝口不提言和,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当西方远征军来到北京、准备拯救被困的外交人员时,中国再次被耻辱地击败了。但是,慈禧还是认识到了进一步抵抗是愚蠢的,她甚至下发了“罪己诏”,责怪自己的错误判断引发了灾难。在另一份诏书里,她吩咐子民认识到,“只有引进外国优越的地方,才能够弥补中国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发起了一系列更为激进的改革,但是就算对外交使节发动亲善攻势,义和团事件也已经成为慈禧不能抹去的污点。
阅读这部传记,最耸动的地方在于一百年前清廷所面对的挑战,和当前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挑战非常相似。列强入侵已经不成为威胁,中国的经济也更加发达,但是当前政府的存亡又一次取决于在内部发起重大改革的能力。和慈禧太后一样,习近平主席发现自己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变革太过缓慢,会有崩溃的风险。变革太快,又有可能会失去控制。
最后,慈禧还是接受了君主立宪政体,但是这个时候,中国的旧制度已经太过虚弱,无可救药。从那之后,为了自我革新,中国人民开始付出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努力。但是下一步会怎么走,现在仍然不太清楚。现在,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他们的领袖发现,他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维护现状,而不是推翻现状。人们都在猜想,他们究竟能否启动必须的改革,帮助中国调整自己的位置,避免重蹈清末的覆辙。然而,正是这个问题为中国的又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大戏拉开了大幕,从慈禧太后那里,我们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可以吸取。(本文中的史料引语多为根据英文翻译。——译注)
夏伟(Orville Schell)是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曾与鲁乐汉(John Delury)合作撰写《富强:中国通往21世纪的长征》(Wealth and Power: China’s Long Marc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翻译:邓力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如何理解和处理孩子的焦虑?
1月25日,俄亥俄谢克高地高中的学生们。一天后他们将参加SAT综合或SAT数学科的考试。自左上起:伊莱纳&罗斯、琳达&范、阿亚纳&琼斯、沙夏&雷阿-格兰特、派特里克&里德、杰瑞米&麦克米兰。
Plat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诺亚&穆斯勒(Noah Muthler)第一次参加州级标准化考试是在宾夕法尼亚州哮泉市的泉湾(Spring Cove)小学,当时他在读三年级。他的妈妈凯瑟琳&穆斯勒(Kathleen Muthler)说那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资优班里,他是个优秀的学生。但是穆斯勒说:“在考试的前一晚他在我的怀里边哭边说:‘妈妈,我还没准备好。有些要考的内容是没教过的。’”四年级时,他在考试前的一整个星期里都坐立不安。“这种不安体现在生理上,”他的妈妈说,“他会头疼和胃疼,跟我说不想去上学。”诺亚的睡眠也不好,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个小时之后会溜到楼下,让妈妈躺在他旁边,直到他睡着。五年级时,这种焦虑已经延长到了考试前的一整个月。“甚至在考完试之后,他都无法放松。他还会思考那些他担心做错了的题。”穆斯勒说。
所以今年,穆斯勒通过“宗教和伦理”豁免,让诺亚脱离了宾夕法尼亚州的学校评估体系。光是得知3月份不用参加考试这一点,就已经让诺亚在上学时状态更好。“他现在没有压力了,”他的妈妈说道。当他不能立刻掌握一个概念时,他可以毫不畏惧地说出来了。“他又对科学和数学课充满期待了,”穆斯勒说,“他想成为一名化学或核工程师。”
穆斯勒理解诺亚的痛苦;其实更让她费解的是另一个儿子雅各布(Jacob)。雅各布读八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译注),对于同样的考试却完全不觉得紧张。他虽然也在资优班里,但这带给他的是自信而不是恐惧。“你会觉得他毫不在乎,”穆斯勒对此感到惊讶,“而诺亚既恐慌又紧张。”不过,为了让两兄弟一致,她也会让雅各布免除考试。
应付重大考试的压力从未如此强大,也从没有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学业意味着这么多。随着越来越多的学区追求“成绩责任制”(accountability),标准化考试的数量激增。面对大学入学的成就测试时的压力正逐级向下渗透,所以就连三年级的学生都感觉自己在受到考验。学生们也体会到了功课并不重要,标准化考试才是更真实的衡量。当然,你完成了家庭作业,也写了一篇很棒的历史报告——但是只有考试才能说明你真正有多聪明。评论家们指出这种应试教育催生出了睡眠不足、劳累过度、境遇悲惨的孩子们。
但是有些孩子的确在竞争和压力环境下发挥得更好。为什么雅各布能够承受压力,但诺亚却做不到?这种差异会使我们如何看待重大考试?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以及一项来自台湾的开拓性研究——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和任何形式的人类行为一样,我们对于竞争压力的反应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技能和经历,以及我们在胚胎期就形成的荷尔蒙。还有一个遗传因素——一个叫作COMT的特殊基因,能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忧心忡忡,有的孩子表现镇定,借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遗传学家大卫&高曼(David Goldman)那句经典的描述,一些更容易成为“忧士”(worrier),而另一些更像是“勇士”(warrior)。
理解孩子们的焦虑倾向以及如何处理,就能够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比我们假设的更加复杂,也比我们想象中更容易掌控。和长期的焦虑不同,短期焦虑其实有助于人们的表现,而且如果这样看待的话,就可以改变它的效应。即使对于那些从遗传角度容易焦虑的人来说,解决的办法不一定是减少竞争——而是增加竞争。不过要用正确的方式。
在台湾,每年5月有超过20万的九年级学生要参加“国民中学学生基本学力测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考试,这个分数将决定学生会被哪所高中录取——或者能不能入读高中。只有39%的学生能过关,剩下的就只能去职业学校或后备的私立学校。从本质上来说,这次考试决定着台湾学生的未来。
考试的难度超乎想象;多项选择题涵盖了化学、物理、高等代数和几何学,而且考试要持续两天。“很多学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去上补习班,学习要考的各类科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的主任张俊彦表示,“只是一两个百分点的差距就能让你从本区排名第一的高中落到第三名或第四名的学校。”
换句话说,这个考试对于研究“遗传学对高风险竞争的影响”是一个完美的、现实世界的实验。张俊彦和他的研究团队从最近在台湾三个地区参加了基本学力测验的779名学生中提取了血液样本,并把每个学生的基因型和测试成绩进行了配对。
研究者们感兴趣的是一个单个基因——COMT基因。这种基因带有一种酶的汇编代码,而这种酶会清除大脑前额皮质的多巴胺。前额皮质是主管我们做计划、做决定、期待未来的结果,以及解决冲突的区域。“多巴胺会改变神经元的触发率,像涡轮增压器一样使大脑加速运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西尔维娅&邦吉(Silvia Bunge)指出。当多巴胺处于一个理想水平,我们的大脑会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太多或太少都不行。COMT酶是通过移除多巴胺来调节神经活动和保持大脑的功能的。
不过问题在于:有两类不同的基因,一类能够构建出缓慢移除多巴胺的酶,而另一类构建的是快速清除多巴胺的酶。我们都带有这两类基因之一,或者是两类基因的组合。
在实验室实验中,受试者被安排完成一系列认知任务——计算机字谜和游戏,以及一部分智商测试——研究者们一致发现,在正常条件下,那些“慢作用酶”具有认知优势。它们有优秀的执行功能以及该功能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它们能够推论、解决问题、编排复杂的思维,以及更好地预见后果。它们更加专注。这种优势会随着受教育的年数增加而增长。
而拥有另一类基因的人的大脑就相对比较懒散。快速行动的酶移除了过多的多巴胺,导致多巴胺的整体水平很低。大脑的前额皮质也就停止工作了。
就这方面来说,拥有动作缓慢的酶听起来更好。不过有得也有失,因为这些“慢作用酶”会被压力触发。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这种酶具有一种认知优势。但处在压力之下时,这一优势就会消失甚至逆转。
“压力会和多巴胺一起冲击前额皮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教授阿黛尔&黛蒙德(Adele Diamond)指出。一些多巴胺的冲击通常是好的,但是随压力一起而来的大量多巴胺对于那些拥有“慢作用酶”的人来说就太多了,因为这些酶无法快速移除多巴胺。“这很像用过多的汽油冲击机车引擎,前额叶皮层功能就退化了,”黛蒙德说。
有其他研究表明,拥有“慢作用酶”的人的平均智商更高。一个针对北京小学生的研究计算出这个差值约为10个点。但是尚不清楚如果在实验室环境以外的压力之下,他们的认知优势还是否存在。
台湾的研究是首个在高风险的、现实世界的环境下观察COMT基因的研究。智商优势是否会保持,还是压力会破坏表现?
结果是后者。拥有“慢作用酶”的台湾学生在国考中失利。他们的分数比那些拥有“快作用酶”的学生的分数平均低8%。就好像平时的一等生和二等生在考试时对调了角色。
“我并不反对压力。实际上,压力对一些人来说是好的,”张俊彦认为,“但是这对那些较易受到压力影响的人更加不利。”
到2014年,随着台湾将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制度,该地将不再要求所有的学生参加基本学力测试。这项制度将不再淘汰学生,而是把他们都留在学校。但是学业优异的学生仍将参加某种入学考试。那些最拔尖的学生仍会感到压力,需要再次指出的是,这种压力会伤害到一些人,但也会帮助到另一些人。
“平时表现优异的人,在压力环境下不一定同样出色,”黛蒙德说,天生具有“快作用酶”的人“实际上在压力下才能发挥最佳水平”。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环境太平庸了,不足以使他们兴奋到能激发大脑的敏锐性。他们得益于激增的多巴胺——它提升到了理想水平。他们就像是在危机中突然从电话亭里出现的超人;他们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
一些学者认为,我们所有人不是“勇士”就是“忧士”。那些拥有快速清除多巴胺的酶的人就是“勇士”,对威胁性的、需要发挥出最优水平的环境做好了准备。而那些拥有缓慢清除多巴胺的酶的人是“忧士”,能够做出更复杂的计划。在进化的过程中,“勇士”和“忧士”对于人类部落的生存都是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由于我们是从父母那里分别得到一个COMT基因,有大约一半的人遗传到的是两类基因各一个,所以他们拥有的是介于“勇士”和“忧士”之间的酶;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只继承了“勇士”的基因,而另外四分之一的人只有“忧士”的基因。
有大量的研究是针对COMT基因的,包括一些关于美国军队的研究。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研究者一直在研究参加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老兵的COMT基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美国海军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的心理研究学家奎因&肯尼迪(Quinn Kennedy)目前研究的是基因与飞行员表现的相关性;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精神病学教授道格拉斯&C&约翰逊(Douglas C. Johnson)是OptiBrain中心(OptiBrain Center)研究团队的一员,他关注的是COMT基因对于竞争表现和幸福感的作用。
虽然研究仍在进行,但初期的结果显示,拥有“忧士”基因的人仍然能处理难以置信的压力——只要他们训练有素。即使是海军海豹突击队的成员里也有“忧士”基因,所以你也可以是拥有“忧士”基因的“勇士”。在肯尼迪的样本中,几乎三分之一的高级飞行员都是“忧士”——比一般人群中的“忧士”比例还要高。
肯尼迪的研究尤其具有启发性。她让飞行员们参与了六项飞行模拟器测试,其中包括遭遇气流、油压问题、汽化器冻结以及着陆时遇到侧风。她让他们一直忙得不可开交,调拨到新的频率、飞到新的纬度、确定飞行方位并录入应答机编码。
在所有评分最低的休闲类飞行员(只被培训在白天飞行)中,有“勇士”基因的人表现最好。但是经验更丰富的飞行员情况就不同了。在拥有较高一级资格的休闲飞行员(可使用座舱仪表在夜间飞行)中——“忧士”的表现远远优于“勇士”。他们与生俱来的“内存储器”和注意力优势发挥了出来。而且他们的经验意味着他们不会在“遗传诅咒”的压力下影响发挥。
肯尼迪表示,这些结果表明,对于“忧士”来说,“通过训练,他们能够学会管理在具体的飞行训练中遇到的特定压力,即使这种能力不会转移到他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所以说,虽然一局定输赢的标准化考试尤其不适合“忧士”基因型的人,但这不代表他们应该得到大赫,免于所有挑战。事实上,掩护他们是最糟糕的做法,这剥夺了他们适应反复出现的压力源的机会。约翰逊把这个解释为某种形式的压力免疫(stress inoculation):向他们施压,但这种压力应不足以压垮他们。“这样他们就能得以充分恢复,”他继续说。训练、准备和重复,能够化解“忧士的诅咒”。
长期的压力是有害的,关于这点有很多心理学和生理上的原因,但是关于“精英表现”的科学对于短期压力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些对比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竞争的研究——无论是音乐会钢琴家、男性橄榄球员,还是女性排球运动员——表明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的焦虑程度是相同的,差异在于他们诠释焦虑的方式。业余爱好者们认为焦虑是有害的,而专业人士则把压力看成是一种激励,让他们更专注。
一种类似的心理转变也能够帮助考试状态下的学生。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社会心理学助理教授杰瑞米&杰米森(Jeremy Jamieson)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给压力“贴标签”是如何对学术考试表现施加影响的。
第一个实验是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进行的,实验对象是正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本科生。在进行模拟测试之前,学生们读了一段关于“本研究目的是检验压力对于认知的影响”的说明。不过,有半数学生还读了另一份声明,声明称近期有研究表明“在考试中感到焦虑的人也许会发挥得更好。”因此,如果学生在模拟测试中感到焦虑,声明中写道,“你不必在意……只需要提醒自己,你的感觉会帮助你发挥出色。”
这份声明明显地提升了学生们的表现。在模拟测试的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他们的分数比对照组的学生高出50分。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实验室得出这样的结果相对容易,那么它会影响他们实际的GRE成绩吗?几个月之后,学生们交上了他们真实的GRE成绩。经过计算,杰米森发现,那些在实验里读到了“焦虑有益”的学生的成绩比对照组的学生高65分。在正在进行中的一个研究中,杰米森在中西部社区学院(Midwestern community college)数学补习班的学生中重复了这项实验:在被告知压力有益处之后,他们的分数提高了。
乍一看,你也许会认为关于“焦虑有益”的说法仅仅是让学生冷静下来,减少他们的紧张感,让他们专注。但事实并非如此。杰米森的团队提取了学生们的唾液样本,一次是在模式测试前一天,设定一个基本指标;第二次是在读到说明之后和开始答题之前。杰米森测试了唾液中显示身体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水平的生物标记——也就是我们的“战或逃”(fight or flight)反应。实验组的压力水平明显更高。“生物胁迫”是真实的,但具有不同的生理表现,而且以某种方式转化成了推动发挥的积极力量。
如果你能去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考场,给考前在场外徘徊的学生们做生理和神经扫描,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很不同的生物标记。那些猫着腰站着、或摩拳擦掌、跺脚取暖的学生,或许正处在温迪&贝瑞&门德斯(Wendy Berry Mendes)和同事们称作的“威胁状态”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心理学副教授门德斯认为,“威胁状态”的特点是血管收缩——构成身体里每一根血管的平滑肌会绷紧。血压升高;呼吸变浅。血液含氧水平下降,能量供应减少。同时,大量荷尔蒙释放,增强了大脑杏仁核的活动,使你增加了对风险的意识和对犯错的恐惧。
在同一个考场,你也许还会看到一些学生肩膀后展、挺起胸膛、把重心放在脚趾上。他们正处在“挑战状态”。荷尔蒙激活了大脑的奖励中心,并抑制了恐惧网络,所以他们对即将开始测试感到兴奋。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制定成为了自动的反应。血管和肺部扩张。在另一个关于压力的研究中,杰米森发现那些被告知“要积极看待焦虑”的人们的血流平均每分钟增加了超过半公升,更多的氧气和能量也被运输到了身体和大脑。有些人每分钟还会额外增加最多两公升血流。
我们的文化对待压力的态度很消极,这让杰米森很沮丧:“当人们说,‘我压力很大’时,就意味着‘我做不好’,而不是说‘我很兴奋——有更多的含氧血进入了我的大脑’。”
随着考场大门打开,“挑战”和“威胁”之间的界限就变窄了。或许没有什么感觉,比不允许自己犯任何错误更能引发“威胁状态”出现了。受威胁的生理反应会在以下两种感受下被激活——被评判,或是怕他人失望。当一个学生翻开他的考卷,如果看到一道题目是他最近学过但是没有掌握的,或者看到他不会解的题时,受威胁感就会喷薄而出。
阿曼多&罗德里格斯(Armando Rodriguez)去年春季从洛杉矶的明星中学特许学院(Bright Star Secondary Charter Academy)毕业,但是他要等到明年秋季才去上大学。他并不是要过一个“间隔年”来想清楚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而是因为要从一次膝关节手术中恢复,用这段时间做理疗。猜他在离校期间最想念什么?是竞争。
“肾上腺素急速上升——与众不同的感觉。”他想念获胜时的快乐,甚至也想念失败的感觉。“至少这是你的感觉,”他说,“这种感觉让你想要下一次做得更好。”如果没有一个竞争目标,他会觉得没有方向感。他发现自己会和其他理疗患者进行精神上的竞争。
罗德里格斯在高中最后一年的平均绩点达到了3.86,他还是学校足球队的后卫。他的膝盖是在校足球队的一次比赛上受伤的:他的医生警告过他踢比赛太冒险了,但他说“我只是想尝试一下。”他以前一直和朋友们比试测验成绩;这是他把家庭作业变得有趣的方式。
但是当他去年参加SAT考试时,他经历了一种不同的感觉。“我的心怦怦地跳,”他说,“紧张得七上八下。”他偶尔会抬头看看其他人答卷的情况:他们看起来全神贯注,而且答得比他快。“如果他们考得比我好怎么办?”下一个想法又会立刻冒出来:“这些人比我聪明。所有好学校都会录取他们,而不是我。”几秒钟之内他就想到了最糟糕的后果:他上好大学的希望将要破灭。
同一个人面对竞争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听起来似乎令人惊讶。但是研究者们认为这是由于“挑战性竞争”和“威胁性竞争”之间的差异。
参加标准化考试,对任何人来说,唯一在乎的就是最终成绩。没有人会说,“我没考好,但是也很值得一考,因为我从过去几个月的学习中学到很多数学知识。”也没有人会在考完SAT考试时说,“嗯,我去不了我想上的大学了,但是也没关系,因为我在卡普兰中心交了很多新朋友。”标准化考试不会带来竞争其他方面的好处,来缓解孩子们的焦虑。当你为你的孩子报名参加一个游泳比赛,他也许真的想要拿第一,但是游泳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即使他只能拿最后一名。
高风险的学业测试不会消失,学生们之间的竞争也不会消失。实际上,有一些学者已经得出结论:学生们需要更多的学业竞争,但是要以孩子们喜欢的模式进行。
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教育及发展心理学的教授大卫&伯金(David Bergin)和克里斯蒂&伯金(Christi Bergin)开始了一项关于初中生参加数学竞赛的初步研究。他们发现,在几周之内,学生们解难题的数量比他们原本读了一年课程之后能解的还要多,有些人甚至可以解出大学水平的数学题。连那些在加入这个小组之前不喜欢数学、被父母强迫加入的学生,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得知他们将在观众面前挑战其他小组,孩子们对教材有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对于学到更多高级概念而兴奋,而且也意识到了每一个新概念都是他们知识库里的新武器。
课堂拼写大赛、科技博览会、国际象棋小组。“当众展示是非常激发斗志的,”大卫&伯金说。即使一个孩子知道她的科学项目不能赢得科技博览会的冠军,她也有展示的机会。无论在展示的那一刻是紧张的、振奋的,还是恐惧的,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处理好,那一刻就是胜利。
“孩子们会从他们紧锣密鼓准备的竞争中受益,尤其是当他们把竞争看作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同、或下次改进的机会时,”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心理学家丽纳&苏波特尼克(Rena Subotnik)表示。苏波特尼克认为,学术方面的竞争能够提升学术研究以及竞争者研究的社会地位。这样的竞争当然有压力,但是这种压力的起伏是可预测的,其中也会有乐趣和刺激。
也许学术竞争最好的方面就是能够让“勇士”和“忧士”都得到好处。“勇士”能够获得恰如其分的刺激,助他们发挥出色;而“忧士”获得了他们需要的渐进压力免疫,以至于有一天他们不仅仅是承受压力——而是欣然接受。在这个准备、表现和恢复的循环中,应对压力的技能也会根植于心。
也许很难相信,正如杰米森指出的那样,压力有助于你的发挥。我们可以读它,我们可以谈论它,但是它是一种需要练习的本领,也许几年之后,它就会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阿曼多&罗德里格斯最后收到了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他在SAT考试当天恢复了状态。不过这也不是他的最好成绩——他第二次考得更好——但也不是像他担心的那么糟糕。罗德里格斯从没有听说过杰瑞米&杰米森。他从没有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也没有谁告诉他可以利用强烈的压力让自己发挥到最好。但是他自己领悟到了这一点,并有所收获。在螺旋式下降的恐慌中,他意识到:“我处在一场比赛中。这是一场比赛。我必须要击败他们。”
波&布朗森(Po Bronson)和阿什莉&梅里曼(Ashley Merryman)是《胜利者:输赢的学问》(Top Dog: 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的作者。
本文最初发表于日。
编辑:Vera Titunik
翻译:赵萌萌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中式教育,还是西式教育?
Chris McCord/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和众多从美国回香港居住的“小海龟”一样,我们7岁的儿子冬冬进入了“香港新加坡国际学校”(Singapore International School[Hong Kong])。说起来这个决定有些草率,我们并不太了解这所学校的教学风格,只知道这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在香港设立的学校,教学大纲、考试要求、升学体系都与新加坡国内保持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尔维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