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种子店利润的利润都是暴利吗

七篇报道:揭秘“化肥讲课忽悠团”,全面彻底曝光!
  最近,一条微信引爆农资人的朋友圈:《河南
“化肥忽悠团”13人被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批人终于把自己“忽悠”进了监狱!农资人、种植户都痛恨的“化肥忽悠团”,如今被剥掉画皮,这些人将一一受到法律严惩,实在是大快人心!
&他们似乎知晓让作物高产的终极诀窍,他们卖的产品性价比貌似最高,他们看起来很友善,他们号召力也很强。一切都好像在说,他们是一群聪明的人。然而,他们是“化肥忽悠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扒皮“化肥忽悠团”
  他们从“唤猪”到“杀猪”屡屡得手——要么很优惠,要么很神奇。
一位长期从事农资销售的知情人介绍,在河南、安徽一带,至少有两三千人专门用这种忽悠的方式,常年从事农资销售活动,他们熟悉套路,并招揽一撮人组团:操盘手或者从化肥厂订制肥料,或者和工厂相勾结,以讲课的名义,由所谓的“专家”对村民进行洗脑,之后当场卖货迅速收钱走人。“忽悠团”的销售方式一般分4个阶段:
唤猪:在忽悠前期,“忽悠团”成员坐在面包车上,穿梭于村里的大小道路,放着喇叭宣传其产品的“神奇效应”,如此反复,等待时机成熟。
赶猪:村民们目光被吸引后,“忽悠团”便采取定点方式,找一个村里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摆摊设点,长时间不间断地播放宣传片,邀请所谓“专家”大肆宣传产品。
喂猪:“忽悠团”一般会对村民采取利诱手段,只要到场的人,都会免费领到盆子、垃圾篓、挑水用的绳索等用品。更有甚者,有时向先到场的村民发放现金红包,在村里产生巨大反响。
杀猪:日子一天天过去,“忽悠团”的最终目的是卖农资。
“猪”赶来了,开完会了,开始上当了,把钱交了,肥料送到家了,这个过程叫什么呢,“杀猪”。
长点知识,长点心眼
  “化肥忽悠团”为了引诱农户“上钩”,往往会使用两大手段,一是“特优惠”,二是“特功效”。
特优惠:以大折扣出售,购买肥料赠送礼品等等,“忽悠团”会将原本价值几百元每吨的产品,标上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价格,再号称打折出售,以价格优惠来忽悠农户,让农户感觉捡到了大便宜。
特功效:“忽悠团”用新名词对农户进行洗脑,鼓吹自己的产品具备各种神奇功效,对产品性能宣传的无限夸大,骗农户购买产品。
“忽悠团”往往会在农户面前做起产品试验,并通过某些技术,让农户感觉产品具备神奇功能。实际上,农户所看到的“神奇效果”,产品实际上根本没有如此神奇,很多是使用了特殊的化学试剂,这只是一种
“障眼法”。
  想不被“化肥忽悠团”忽悠,农户平时要懂得如何识别产品真伪。农户可登陆“中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网”或者“国家化肥质量检验中心网站”,点击肥料登记查询,输入企业名称、产品登记证号、产品商品名称等任意一项,便可查询到该产品的登记信息。如果没有登记信息就属于假冒伪劣产品。
  此外,农户应当注意浏览全国各地工商部门官网,留意工商执法部门发布的化肥产品抽检信息。对付“忽悠团”,农户应学会“武装”自己,提高识假辨假能力,农户可以从产品的标识和检验报告入手:
看产品标识。每种肥料袋上都应标明产品名称、商标、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号、生产许可证号、生产厂名和厂址等。无厂名厂址、有效成分及执行标准号的产品,不能购买。
看检验报告。无论是进口肥还是国产肥,都要查看检验报告单中包含的化肥氮、磷、钾的分别含量,总养分含量及颗粒强度与含水量,然后与其外包装上的标识进行比较,注意看标识的养分偏差,偏差越小越好。
前几日,我看到一个视频,大概1个小时的时间,视频的内容是针对对近200位农民推销农药化肥,台上推销人员讲得起劲,底下座无虚席,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好多农民站着在听。
这是一个忽悠团在忽悠老百姓。比如原本80元一包的有机肥,经过忽悠团的讲解,摇身一变成了130元。当然这个忽悠团讲解的产品是真的,质量还有所保证,因为是联合起当地的经销商一起,所以销售的肥料是正品。我想如果没有经销商这个平台,说实话,这群忽悠团或许会忽悠其他产品。
现在农民面对各类宣传促销,各种农民会,各类请客吃饭,害虫有抗药性,农民的抗药性也不低了。但是你越是不骗农民,农民越不容易上钩,越是真心对待他,他的头仰得越高。反而面对这些忽悠团,他们却放松警惕慷慨解囊。为什么忽悠团有这么大的“魅力”?
打着福利旗号
打着&&感恩大行动,&&送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等等旗号进行宣传。只要是到会人员都有奖品相送。而且这次送的东西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只要到会人员都有40斤肥料相送。人都是有讨小便宜的心里,面对不要钱的奖品谁不心动?更何况奖品的力度比较大,40斤肥料绝对是个不小的诱惑。
只要是干部牵头来的农民,每买一包肥料都会分红10元。干部也不承担风险,只要喇叭喊喊就能白白的得到实惠。有了权威性的干部发话在加上40斤肥料的诱惑,农民更加的放松警惕。
只要是愿意去听课的农户,都会亲自上门迎接,听完会后再亲自送回来。不需要农民自己出钱出力,一个村的他家去了我家不去反而觉得丢人。去的时候恐怕也是抱着试试看,就去听听。可是到那种氛围后,一边被洗脑,一边被周围的人带动,恐怕头脑不发热也难了。
讲师口才一流
首先给自己贴金,&&专家,&&荣誉一箩筐。声音洪亮有感染力,语气抑扬顿挫容易煽情。说的都是农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讲的都是农民心里想的。说什么零售店就是为了赚钱而坏了良心,说农民打药磨破了肩膀,说零售店没有技术不懂装懂。
传授的技术是歪理
农民都有越是好奇,越是想不到的方法他们觉得越可信。这个讲师说辨别陈玉米种子,就用手拍两下,透气空有糠飞出就是新种子,没有就是陈种子。说只要治疗大樱桃流胶病不用打药,用点废机油加点食盐和草木灰涂抹就能治病。说只要来年土壤里还有去年化肥残渣,那么这个肥料就是假的。专家就是用这些所谓的好方法忽悠农民上当。
给农民分析,产品到农民的手中有什么渠道,每个渠道赚农民多少钱。而从他手中是厂家直销,减少了中间环境,说的是情真意切,铿锵有力。让农民觉得只要购买肯定物有所值,物有超值。
经过气氛的营造,现场订肥踊,跃每一场至少定出15吨有机肥。这样的销货方式不但冲击了普通零售店的市场份额,反而激化农民与农资零售店的矛盾,让农民认为零售店都是黑心商人,只会宰人不干实事。
我认为农资人还是应该脚踏实地的为农服务,可是当我看到农民现金争抢购买忽悠团的高价产品。而面对零售店又摆出一副大爷赊销的时候,我真正替我们这些一步一个脚印的农资人感到悲哀。当利益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农资人该何去何从?
-------------------------------------------------
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逐渐凸显,一些肥料厂商打着各种创新的旗号,夸大其词,为自己的肥料赚吆喝。很多农民朋友深受其害,为了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这些骗术你必须知道。
骗术一炒作新概念如在肥料包装袋上标明进口纳米磁性剂、激活素、光能素等专业名词,令农民眼花缭乱。还有不法企业两个年度生产同一个产品,却不停变换生产厂家名称和地址,以便躲避消费者质疑,也让执法部门找不到责任人。骗术二任意夸大产品作用一些不法厂家抓住这一漏洞,在包装袋上面冠以欺骗性名称,如全元素、多功能、全营养等,一种肥料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各类专用肥料,实际配方并没有做过多调整,但在包装上印有“香蕉专用”“苹果专用”等字样,价格就要翻几番。骗术三臆造化肥商品名称,混淆概念三元复合肥和二元复合肥在实质上有很大差异,一些厂家却用二元肥冒充三元肥。如有些二元复混肥在包装上标明“氮:15,磷:15,铜锌铁锰等:15,或N-PK-Cl15-15-15”,给人三元肥的感觉,还有企业打出磷酸三铵、三铵等产品名称,其实就是三元复合肥。骗术四打出“权威机构”认证的幌子一些厂家在一些劣质产品包装上标注“国家某部推荐产品”“某某质检所认可产品”等。更有甚者,一些小企业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定点生产配方肥,在包装上不依照要求标识,甚至连成分都不标明,只标注“机构推荐使用”。骗术五刻意夸大总养分含量一些厂家在复混肥或尿素商品包装上,将次量元素钙、镁、硫或有机质等成分违规加入肥料总养分含量计量中。复混肥料国标早已明确规定,总养分指总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含量之和,而有些企业以中、微量元素和有机钾等成分含量与氮磷钾三要素合并计算,将产品含量虚假标高。骗术六“洋字码”忽悠农民一些厂家将产品包装打上“洋名”冒充进口产品。包括:模仿进口化肥商标或取相似名称;盗用国外生产商名义或标注“进口许可证”等;采用先注册或虚拟境外空壳公司,然后以空壳公司名义委托企业生产;假标国外技术产品、谎称进口原材料;假冒名牌等现象。
-----------------------------------------------------------------
【河南日报农村版】曝光:近期,测土配方成为农资行业内火热的名词,同时也成了“忽悠团”的道具!假冒农资游商游贩就是所谓的农资“忽悠团”,他们每到化肥等农资的销售旺季就会出现在我省各地的农村,“忽悠团”不走正常的市场渠道,而是通过所谓的“直销”到农村兜售假劣农资,以诱骗农民“进厂参观”、现场“洗脑授课”、免费送货上门等模式,售卖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他们买完农资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果农资出现问题,农民根本无法维权。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农资市场,而受损害最严重的还是购买农资的农户们。
暗访:“忽悠团”忽悠升级电视台演播厅成忽悠“道具”
  5月9日上午,“忽悠团”授课的第三天,河南日报农村版农资快递专刊记者来到濮阳电视台门口时,一辆城乡公交停在了门口,车上陆续下来几十人。授课开始前,已经陆续有4辆城乡公交来到电视台门口,从车里下来的200多名农户均被请到位于电视台院内一楼的一间演播厅内。
  记者试图以听课混入授课现场,被“忽悠团”工作人员在演播厅门口拦下,并告知不能随意进入听课。记者谎称自己是濮阳市台前县的经销商,一名女性工作人员随即质问,“台前县离濮阳有多远?”记者含糊地回答了她,而另一位周姓负责人则慌忙将记者带至电视台院内,一番询问之后开始极力拉拢记者参与该化肥的经销。
  “效果没有问题,可以签合同。”这位周姓负责人说,对于农资行业常见的现场观摩会等宣传方式,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观摩会花费大,不如省下钱由他们提供促销方案。
  记者提出测土配方施肥方面的疑问,这位负责人称,他们的肥料是濮阳县农业局土肥站下属的配肥站的指导配方,聘请该企业进行生产,而一般的企业,根本拿不到这个配方,这也是该企业产品适合当地使用的原因。
  负责人给记者留了他的电话,记者手机的来电归属地显示号码属于河南商丘。
  就在记者装成经销商“套话”的时候,河南日报农村版另一名记者伺机混入现场。当天,容纳200多人的演播厅里坐满了人,坐在记者前排的两个人说,他们是林寨村的,村里有人说要来听课,就过来了,村里一起来的有十多号人。问他们来听什么课,他们说自己也不清楚。
  一位操着豫东口音的男性站到台上,他自称是濮阳县土肥站配方肥的主任,名叫闫超,“闫主任”代表濮阳县农业局土肥站感谢了到场的农民。
  授课时间一个多小时,“闫主任”用将近50分钟的时间来讲国家的各种政策,农业技术,测土配方肥的知识,而这些内容很多根本经不起推敲。直到最后20分钟才开始推销肥料,经过前面的“洗脑”,一部分农户对授课者产生了信任,而对授课者所说的肥料神奇功效、作物施用后的高产量也深信不疑。
忽悠实录:忽悠之一
  其他肥料厂家拿不到濮阳地区的测土配方
  “闫主任”在讲座中一再强调,各大肥料厂家的肥料是按照全国的土壤情况来生产的,不一定都适合濮阳的土壤情况,而土肥站更了解当地的土壤情况,濮阳县土肥站“配制”的肥料更适合当地的土壤。他说,土肥站不生产肥料,只是“配肥”,原料不是濮阳县土肥站生产的,而是从各大厂商进过来肥料,在濮阳县“配”。而在之后的授课中,“闫主任”却一直称这个肥料是濮阳县土肥站的肥料。
  据河南省测土培肥的权威专家解释,国家鼓励企业生产测土配方肥,只要是有资质的企业,只需要到当地农业部门做一个备案,就可以拿到全国各地的测土配方来生产肥料。他还提出,国家早就规定政府不允许经营配方肥,如果真是该土肥站的肥料,那肯定是不合法的。
忽悠之二:漏洞百出的农技知识
  “闫主任”在授课中给农民讲了不少农技知识,这对在场的农户吸引力很大。
  关于用药,“闫主任”在授课中说,除蚜虫的氧化乐果在施用时可以加上一点醋,效果会更好;施用除草剂时加上些洗衣粉,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此事真伪,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专家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奇谈怪论。氧化乐果是酸性,而除草剂是碱性,加上同样性质的物质就能提高它们的效果?
  关于磷肥,“闫主任”说,磷肥主要原料是石头,要是哪座山上的石头是磷矿石,用硫酸一烧就能当磷肥来卖,因此,磷肥吸收不完就变成石头末子,就会造成土壤板结。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这所谓的“石头磷肥”,其实是假磷肥的制作方法。
  关于施肥次数,“闫主任”说,用了他们的肥料只需要施肥一次,无需追肥,现在全国都在推广一次性施肥。而就记者了解,全国的农技专家都在引导农民摈弃“一炮轰”式的施肥习惯,这显然与现行的农技推广要求相悖。
  这些漏洞百出的农业知识,经过“闫主任”的现场“讲解”,却让在场的不少农户信以为真。
忽悠之三:只要用了他们的肥料玉米就能打1800斤
  直到最后“闫主任”才开始推销肥料。肥料价格120元一袋,买12袋送两袋。“闫主任”承诺,只要用了他们的化肥不管用的啥种子都能达到1800斤的产量,而且收获时电视台记者和专家去验收,若能达到1900斤奖1.2万元的农用三轮车,达到1800斤以上的奖励电视机一台,达到1700斤以上的奖励电水壶等小礼品,还要与农户签合同为证。
  他信誓旦旦地说:“在同等条件下若用别的肥料的产量比濮阳县土肥站的肥料产量高,我们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资法》赔你款。”但众所周知,中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他口中所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资法》。
  另外,“闫主任”还说,买肥料还有更多的好处,“用了我们的肥料,就参加我们的科学示范田,参加示范田好处多多,甚至在村里有人欺负你,都可以打个电话让电视台的记者去采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忽悠之四:掺了腐植酸的氮肥冒充配方肥
  “闫主任”说,配方肥的生产厂商是河南省定点配方肥生产企业河南众泓肥业有限公司,名字叫“金力大”。
  而这个所谓的河南省定点配方肥生产企业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去年底公布的2014年河南省复混肥料产品质量全国联动监督抽查检验结果显示,河南众泓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商标为“众泓”的掺混肥料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包装标识(未标明总养分)。
  这个名字和“金正大“一字之差的肥料到底咋样?&
  “金力大”的包装袋上显示这种肥料是腐植酸氮肥,含有25%的氮,10%的腐植酸和10%的中量元素。据河南省测土配方权威专家解释,配方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特点,合理配制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肥料。这种肥料只是掺了腐植酸的氮肥,根本不是配方肥,甚至不是复合肥或掺混肥。而含有腐植酸的氮肥需要合法手续才可以生产,目前还不知道河南众泓肥业有限公司有没有这个手续。
----------------------------------------------------------
经济参考报曝光:
直销模式现场“洗脑”
  “讲课”伊始,该男子首先解释称,公司之所以采取这种“直销模式”,是为了节省广告费用,给广大农民让利。在随后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又多次宣称,“玉米专用肥”是一种科技含量极高的“测土配方复合肥”,具有“不怕淋、不怕晒、不流失、全吸收、全营养”等特点。他还明确承诺,使用此种肥料能使玉米亩产达到1300斤至1500斤,高的甚至达到2000斤。如果因肥料质量问题造成减产,厂方将包赔损失。
  “讲课”最后,该男子还现场演示了一个实验:只见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包白色粉末倒入盛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不一会,液态的水随即变成果冻状。他解释称,之所以发生这种化学反应,是因为“玉米专用肥”中含有一种特有成分,能够保水保墒,即使多月不下雨庄稼也不受旱。
  面对眼见的“事实”,不少农民很是兴奋。“讲课”一结束,许多人随即下楼签订购买合同。
  在办公楼后面的大院里,《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十多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活着,长满铁锈的机器不停转动。一位工人说,厂里每年只有夏秋两个生产季,其余时间基本不开工。每天能卖出去50多吨,主要都销往全县各乡村,生意非常好。
  行骗流程环环相扣
  河南一位此前曾和“忽悠团”深度合作过的肥料企业负责人姚军(化名)透露,“讲师”堪称“忽悠团”的关键人物。这些人通常也是农民,30岁左右,高中文凭。虽然只掌握了皮毛农技知识,但往往冠以“农业部专家”“农业大学教授”等名头,最低的也要自称为厂家“技术顾问”。
  “讲课时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带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说的都是农民常见的身边事,比如什么辛苦打药磨破了肩膀、零售店为了赚钱而坏了良心等等,不动声色就把推销的产品给带出来了。”姚军说。
  一位从业多年的曹姓“讲师”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授课分为小课和大课,小课进村讲,在大队部或村室,来的人相对较少;大课多集中到肥料厂家的会议室,有时还在县城的一些地方租用场地,听课规模能达到几百人。一个课时不超过2小时,授课结束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会购买。
  “我光讲大课已经有十多年,化肥厂、县委党校、农业局办公楼里都讲过。‘讲师’啥都得懂,比如肥料养分、作物生长特性什么的。还要随机应变,能抓住农民心理。”老曹说,“以前讲课光靠嘴,现在为了让农民相信,还得做演示实验,为此我专门买了全套设备,投影仪、便携电脑都有。”
  宁陵县一家肥料厂销售经理胡可指出,在每个“忽悠团”的组织架构中,以“讲师”为纽带,向上有位幕后组织者,向下则是数十名业务员。幕后组织者也叫操盘手,“忽悠团”行动前,先由操盘手考察好地点,包括和农资厂家谈判对接,这叫“踩盘子”。等相关事项敲定后,业务员再进村组织农民进厂参观,紧接着才是“讲师”出马。
  “有的操盘手自己也是‘讲师’。作为核心角色,各环节最后的利益分成都由他说了算。”胡可说,“由于整个流程设计环环相扣,比如请客吃饭的同时,就有人登记各家要多少农资,这边吃完送你回家,后边送肥料的车子也跟着过来了,让你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
 利益链上各取所需
  在一次完整的“忽悠团”行动中,合作的农资厂家要挣钱,请农民吃饭、车接车送需要成本,那么“忽悠团”最终是如何获利的呢?老曹以作操盘手的经历跟记者里里外外算了一笔账。
  以80斤的袋装玉米肥为例,通常市场零售价在120元/袋。“我从厂里以1800元/吨的批发价拿货,算下来也就72元/袋。搭配玉米种子后,我的‘套餐肥’卖到140元/袋,赠送的种子对农民讲是50元一包,其实批发回来也就18元。这样扣除种子成本、业务员提成以及其他各种开销,每袋肥料我最低可以挣10来块钱。但在农民看来,除去种子钱后每袋肥料只花了90元,自然认为很划算。”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驱动“忽悠团”四面出击、到处行骗的,恰是此间潜藏的巨大“利润空间”。事实上,在严密组织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能从中不同程度获得分肥,唯有农民是最终的利益受损方。
  有业内人士介绍,通常每销售一袋肥料,“讲师”获利5元,操盘手10元。因为要承担请客送礼、农资运输、人员住宿等成本开支,业务员每袋可提成30元。
  胡可表示,乍看之下,这点钱不算什么,可由于推销量大,时间集中,综合算下来也称得上是暴利。“一个农忙季最多个把月,通常‘老板’(操盘手)可以挣10来万元,‘讲师’8到9万元,业务员3到4万元。曾经有个‘老板’亲口告诉我,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半月时间就挣了上百万元”。
  干了15年操盘手的老吴告诉记者,因为不用做广告,销售效果立竿见影,很多中小规模肥料企业都有过和“忽悠团”合作的经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投资50万到100万元之间的小型肥料厂,如果跟我的团队合作,保证当年就能收回投资。”他说。
  姚军说,这些年,不少参与搞过“忽悠团”的都发了财,“老家盖上了楼房,还买了小车,通常价位在15万元左右。因为来钱快,有的孩子辍学后,也被带出去从事这一行当”。
  监管乏力以至“放水养鱼”
  在低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前景”吸引下,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但由于流动作业、手法隐蔽,目前“忽悠团”的危害尚未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
  接受采访时,老曹和老吴分别从甘肃和安徽两地考察完业务回来。老吴介绍,河南的农忙主要在夏秋两季,前后加起来做业务的时间也就两个多月。因为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这几年大家开始向省外发展。“河南的小麦种完了就往南方走,就我知道的,可以到山东烟台卖果树肥,也有的甚至跑到新疆卖棉花肥”。
  老曹则表示,入行十多年来,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南到云贵,北到黑吉辽,中部的安徽、河北等地都开展过业务。“从我2000年入行至今,带的‘讲师’级徒弟有五六十人,刚开始是河南人干,现在外省也有我们发展的业务员。大家跟着农事走,一年四季不闲着”。
  长期从事农资打假维权的民间人士李鑫指出,经过多年发展,“忽悠团”在操作手法上也有所演变和创新,比如从以前的只卖一种农资变为多种产品相互搭配,进行买一赠一的套餐式推销,或者从单纯售假变为暗地里偷减含量,由此变得更加隐蔽,更具有欺骗性。
  记者还注意到,“忽悠团”之所以四处行骗屡试不爽,相关部门监管乏力乃至故意“放水养鱼”,也是重要原因。
  老曹透露,每到一地开展业务时,难免有人打电话举报。“工商局、农业局、质监局一行动,请客吃饭是免不了的,吃罢喝罢,多少还得拿几个。不摆平他们,下面的活没法干。”他说。
  业内人士呼吁,由于农民分散经营,维权成本高,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发生事故后难认定,愈演愈烈的“忽悠团”现象亟待引起各方重视,从源头上严查清理。如果任其发展,不但扰乱了农资市场的正常秩序,伤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长此下去还可能给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
  近几年,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农资市场战况惨烈,各企业盛装上阵,包装从黑白到彩色,从文字到代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民这时候就纳闷了,一袋肥你们到底赚俺多少钱呀?为啥中央台的广告也没有疗效?全国有无数家化肥企业,总有那么一些企业,不把心思用在提高肥料质量上,而是挖空心思炒概念,偷梁换柱赚大钱。作为农民,怎可不防?
  一忽悠:偷马换马
  利用农民对某些肥料的认可度如磷酸二铵等,创新白马非马论,蓟马也是马,起个三铵、四铵、午铵的名儿,偷换概念误导农民。
  二忽悠:偷雀换雀。
特别是在基层农资店,为了牟取暴利,推销有机无机复混肥,总含量挺高,但是氮磷钾有效成分很低,当做复混肥进行推销,价格略低于复混肥,麻雀当孔雀卖,坑农民叔叔就象坑爹一样。还不如大忽悠了,起码马还是马呀。
  三忽悠:偷猴换猴
  无厘头的整出一些连大师兄都弄不清的高大上文辞,什么进口纳米磁性剂、激活素、光能素、抗冻因子,防晒因子,长效因子等神奇的东东,可劲坑,不是所有的猴子都叫大师兄。
  四忽悠:偷狼换狼。
一些厂家却用二元肥冒充三元肥。明明只含氮磷两元素,却在包装上标注呈“氮:15,磷:15,铜锌铁锰等:15,或N-PK-Cl15-15-15”,给人三元肥的感觉,黄鼠狼也是狼?农民叔叔是好骗的?
  五忽悠:偷蛇换龙。
明明是条赖皮蛇,非得装上个角冒充龙。什么全元素、多功能、全营养、全作物、某某作物专用兼用一大堆。一块钱的东西贴上几个标签就成了几块钱的东西。
  六忽悠:偷犬换犬。
标注氮磷钾含量≥48%的肥,实际只有10%-24%的氮,商家每出一吨假货,至少可比卖正品多挣千元。良心都被狗吃了,柴狗卖出藏獒价。
  七忽悠:偷虎换虎。
劣质产品包装上打着“国家某部推荐产品”“某某质检所认可产品”的幌子,壁虎也是虎?
  八忽悠:偷蚁换象。
高仿尿素、二铵等数值品牌产品,实际以低含量充高含量、以其他低价肥料充高价肥料,甚至以本地货冒充洋品牌,模仿进口化肥商标或取相似名称;盗用国外生产商名义或标注“进口许可证”等;采用先注册或虚拟境外空壳公司,然后以空壳公司名义委托企业生产;假标国外技术产品、谎称进口原材料等现象。
  这么多的忽悠招数,为啥总能忽悠住一些人?
  说白了,有的人太贪了
  贪便宜,贪赠品,贪这贪那……
---------------------------------------------------------------------------
肥料中KOM是啥玩意?“卖肥忽悠团”在邯郸曲周县推销该肥1800袋!
北方农村报& 08:07:22&
阅读数:10180
【《北方农村报》《河北农民报》联合报道,特派记者李月锋】
9月上旬,一种名称为“菌酶三胺”的复混肥料,以“卖肥忽悠团”的形式,在河北邯郸市曲周县销售了1800袋,购买的群众涉及到数百人。
该肥料标注的“18-18-18”的其中一项为“KOM”让很多农民“认为”是“K2O”(氧化钾,纯钾),纷纷以每袋40公斤130元的价格购买到家【折合3250元一吨】。
后来,一部分农民不放心,将该肥料在临近的县的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了化验,没有检测出18%的纯钾。很快,购买该肥的群众都得知这一消息,竞相要求退货却无果。
《北方农村周刊》9月13日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曲周县执法人员赶赴石家庄市无极县某肥业公司,该公司经理否认“菌酶三胺”肥料为该公司生产,系他人仿冒包装私自灌装的假肥料。目前,曲周县警方正在侦查此案。
图1:重量40公斤的标注含有“KOM”的肥料包装。
图2:“忽悠团”讲课时,与农民所签订的所谓“供肥合同"。
图3:百度了KOM,相对权威的“百度百科”的解释与肥料无关。
--------------
相关链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牙医都是暴利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