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有哪些词语组合?

【正文】 (2)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对外语
的干扰。从母语对外语的干扰看,外语学习
者可以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的基础很快接受外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和
规则;另一方面就语言的外部知识来说,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2)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
答: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
答: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
4.解释"中介语现象"。
答: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指外语教学,通常指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
2.解释"第一语言教学"。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否则大脑的
语言功能就会失效。都只是提供人具有
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大脑左半球的分区,
答:临界期指,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思维要用语言形
式来进行,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形式是概念、判断、
推理等。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1)功能上说,
答: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思维决定语言。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
成果,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
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思维决定语言。
答: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
(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
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
遵守的过程。而且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
:语言规范化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
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这就是语言规范化。也不能全盘否定,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或者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
、本民族或本国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形式的语言规划。
(3)特点:是对语言的人为干预,
(1)概念: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3)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得到充分发展
(2)克里奥耳语在结构、功能上较洋泾浜语完备,
(1)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3)发展前途: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消亡。语音结构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成分有限;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
(2)特点:①从语言功能上看,它是在某一外语
基础上进行简化,(2)克里奥耳语。各种语言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交际工具的现象。但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再由双语到单语的相当漫长的过程。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关系。但语言的融合并不等于民族的融合。
(2)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
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相互融合,也叫语言替换。
(1)语言转用的概念: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4)产生双语现象的社会原因: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从实际看,
(3)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指个人使用双语的现象。
如何理解双语现象的含义:
(1)概念: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而且这些借用成分在产生之初只在借词的范围内使用,语音的借用包括音位的借用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
用;语法的借用包括词缀的借用、虚词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
,还有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
致使许多汉语外来词都最终向着意译词的方向发展。
、文化以及汉语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关系,如"基因"(gene),音译加义类,如"电话"取代"德律风";
②音译时想方设法带上意译成分,而总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成分。不习惯只把汉语的音节和汉字当作没有意义的记音
符号来使用,使得说汉语的人在习惯上认定汉语的每个音节和
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同本族语言
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
(1)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同。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都是本族语言的。从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可以使地域方言的分歧逐渐缩小,普通话也正在成为工作语言。正在取代方言而成为教学语言。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许多方言色彩较浓的语汇已经或正在被普通话语汇所取代。如新中国建立以来,
(1)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各民族间的共同语。
。基础方言的确定并不由人们的意愿决定,
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共同语是-种高级形式,
用语:是指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一种方言。
,社会的统一迫切地要求语言的统一,一个原来被割据的社会可以统-起来,社会的社群分化是语言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
②职业的差别。不会妨碍交际。它们之间的差异
可以大到互相不能理解的程度,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在结构系统上不是同的。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量多的两个语系。
:可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个层次。
(3)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也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很难保持完全统一的局面
而处于不完全分化状态,因生产、贸易不发达,不同的方言就会形成。不同点将不断增多,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即地域方言是怎样产
生的:地域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它的重要标是语音对应现象。因而证明方言间有共同的历
(5)方言间总会有些共同点,
(4)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
(2)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1)概念: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叫
(1)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3)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蒙古帝国瓦解后,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由于国家的解体、分
治等原因,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先后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方言。这种社会分化导致语言
社会功能的变化,交际减少,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多,交通阻隔等原因,一个统一的社会,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语言也会出现分化。
第二节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
(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
(1)渐变性:语言中逐步发展演变的,
但并不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每一项具体演变和发展都有其直接的社会根源。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
(4)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2)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1)语言依存于社会,
(2)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指称范围的扩大、缩小上表现明显。
、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及不同时期语言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有韵律不合的现象。
(1)语言演变使英文单词的拼写法和实际读音发生了偏差。从低级到高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演变只是一个单纯的变化过程,发展和演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
(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不妨碍肢体劳作的优点使人类最终选择了有声语言。
③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
(4)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
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3)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黑猩猩没有像人类一样的喉头和大脑结构,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对语言起源问题的
新认识。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缺乏科学的依据。
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
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
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无法说明人类
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
5、"人创说"的内容及评价:
(1)概念: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并传授了语言。亚当创造了语言。
(2)代表观点: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两种。即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即语言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如何实现
从没有语言到能够开口说话的历史性跨越的。现在改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
内,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
11.简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哪些情况。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
10.简答"文字的创制"含义。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
答:楔形文字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
8.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那些义项?
答:(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2)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它克服
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7.什么是文字的作用?
答:文字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1)从交际层次看,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旗语、莫尔斯电报代码则不同,但不是语言符号,如红绿灯不直接与哪个语言单位对应,即使表示一
6.所有的书写符号都是文字吗?
答:文字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
答:意音文字即一部分是意符,
答:表意文字即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答: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答: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答:字符即文字符号,在述谓结构中,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因为谓词
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
33.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地位?
答: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预设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
32.解释"预设"。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而不是相反。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
答: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
30.解释"语义角色"。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
答:变元又称"题元"、"项"等,
答: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就是这个成分的
答: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
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
情态以外的部分即命题。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
25.解释"语气意义"。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语义场的系统性的特点反映出
语言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被划分为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在这个系统中,系统性也是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点。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
23.简答语义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即附加色彩。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它们所指的范围不完全
答:(1)词的理性意义。特定的
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1)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
21.为什么多义词在交际中一般不会造成歧义?
答: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
义,区别在于:多义词的
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20.简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
前者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内,
答: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大,
答: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
答: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答:由本义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答: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
13.解释"单义词"。有利于词义
的研究、学习和掌握。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
答:义素研究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这种词的理性
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
答: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
反映,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
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
答:一个词可以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是人
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
9.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
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6.解释"词的理性意义"。
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2.解释"语义"。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
容,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
部分语义。在词语平面上,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二是情感,即一是思想,
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而是看句中有无停顿和关联词。复句是复合句的意思。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
30.解释"复句"及其判定标准。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一是"成结构",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一直切分到词为止,
29.解释"直接成分分析法"。而且是反映
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即分布标准。
即意义标准。即形态标准。词
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
27.为什么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答: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或者说需以来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
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
26.解释"不完全主谓句"。
25.解释"离心词组"。
24.解释"向心词组"。
23.解释"词组"。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1)时;(2)体;(3)态;(4)人称。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
21.解释"语法范畴",
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虚词就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
20.简答句法手段的类别。词的轻重
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其中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
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类。
19.简答词法手段的类别。
18.解释"句法范畴"。
17.解释"词法范畴"。
答: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5.解释"语法形式"。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性质作用的差异,但性质和作用不
变。一种是量变关系,它们的功能是用来表达。它们的功能是用来构词;第二级中词组
由词组成,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3.解释"外围语法"。
答: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11.解释"普遍语法"。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
10.解释"语法规律"。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
9.解释"句子"。也包括研究一种语
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
答: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
法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7.解释"共时语法"。
答: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以繁驭简。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
段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而且
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生,
答:"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在由
各种类别构建的单位、结构和类系的框架内选出一句一句合格的话来。供人们在说话时由此及彼,于是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词语和句子的数量是无限
4.简答语法规则的抽象性表现。
答:语境是说话时的环境条件,
答:递归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答:语法即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可
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所以它们有相当于一般词组的特征;但在未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又跟一
般双音节词的长度差不多,但在结构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的
24.简答离合词和词组词。而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词缀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不作为词的主干部分,词缀语素又叫构词语素,与别的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时,词的主要词汇意义由它体现出来。
答:词根语素简称词根,而不表示什么词汇意义。这是一种词汇意义。但二者又有所区别:从表意功能的角度看,
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有共同点,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3)多重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1)名词性重叠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
21.解释"重叠构词"。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
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主要有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种。
答: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18.解释"变形成词"。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
17.解释"变性成词"。因此将三者合起来看,音节是语音单位,但是语素、音节、汉字
又属于不同的范畴,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三者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汉语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
16.简答语素、音节与字符之间的关系。或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4)把语素分
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或者总后
置。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这就是黏着语素。因为是虚词,自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
答:(1)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单纯词是从语素角度划分出来的,不是相同的概念,
14.简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的关系。同形词指字形相同的词,
13.简答同音词与同形词的关系。随着语音的发展演变成为同音。(2)历史音变。但汉语普通话音节数量少,
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是:(1)语音偶合,一般语汇又不断地充实基本语汇。一般
语汇中大量的词都是在基本词的基础上构成的,新词、古语词、外来
词及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语汇。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语汇中。内容也非常复杂。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不为全民常用、使用范围窄、
产生历史较短、构词能力较弱。
11.论述一般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下半句略去,由两部分组成,
答: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一般为四个字。
答: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7.解释"一般语汇"。
答: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答: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
答: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没有语汇就没有语言。所以,都
是先由一个个的词组成句子,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3.简答语汇的作用。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
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
是统一的: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
答:(1)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
词语。是词和语的汇集。语汇也可以叫词汇。
1.解释"语汇"。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音位,
27.解释"时位"。(2)普通话的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G只能是鼻音。
答:(1)汉语普通话具备V、C-V、V-C、C-V-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因而又叫"中响复
答: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
22.解释"韵律特征"。(5)增音,(4)
脱落,(3)弱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
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和它相同或相近。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1)同化,或说话的快慢、高低、
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
21.解释"语流音变"。
20.解释"复辅音"。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
立的整体,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复元音是一个整体,
答: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
答: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
小语音单位。(2)划分范围不同。两个音若音质不同,
答: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1)划分角度不同。聚合成
群。形成对立,也叫区别性特征。
16.解释"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
答: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互补
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一是"互补关系"。
答: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
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3.解释"音位变体"。通过音高、音强、音长来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
答: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
言或方言,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
作用叫做"辨义功能"。
答:(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
小语音单位。(4)元音内部又可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2)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
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
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
9.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可见,它的制定原则
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
8.简答国际音标与音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
状。如果没有受到阻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这是发音体方面
的因素。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因为它是一
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
6.简答语音中最基本的要素。
答: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答: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此,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
答:第一,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0.解释"传统语言学"。
答: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答: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
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口语
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6.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
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
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是归类规则,故能聚合归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
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答:(1)符号和语言,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遗
传的,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
2.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能指"和"所指"。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
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
系,完全是任意的,(3)语
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一句话一句话地
说,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是横向关系。有共同的特点,
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有了组合、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
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不可分割。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语言是均质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语,是书面语。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8.解释"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
9.解释"应用语言学"。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
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答: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
11.解释"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二,且没有出声。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答: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答: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
3.解释"音强"。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答: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
5.解释"音质"。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答:从物理学角度看,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
共鸣器的形状不同。即(1)声带振动不振动,(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3)肺里呼出的
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
7.简答语音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就没
有语言的产生,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答: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用来标写世界上各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的标号。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它与音素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答:(1)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分为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两大类。(3)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
答: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
11.论述音位的性质(特征)。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2)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3)
音位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总是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
12.音位的划分。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
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非音质音
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和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
答: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条件
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4.简答"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一是"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
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
15.简答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
答: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
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
17.音位与音素的区别。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
语音单位,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
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18.解释"音节"。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
19.简答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
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
续滑动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中间没有过渡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答:在连续的语流中,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语流
中两个不同的音,(2)异化,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答: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1)他们
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
答:人们在说话时,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
24.解释"二合元音"
答: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
25.解释"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
26.简答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但是汉语普通话
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
(3)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超过四个。
答: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作用,这种非音质音位叫"
答: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
的集合概念,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
2.简答语汇的性质和特点。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
途径,(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而民族性则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
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又有稳定性。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
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
答:就语汇在每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再由句子组成段落、篇章的。语汇在语言构成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解释"语"。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
言片断。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
答: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
8.解释"惯用语"。惯用语多为三个字。
答: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
10.解释"歇后语"。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一般只
说上半句,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答:语汇中基本语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语汇。一般语汇所包含的词的数量大大超过基本语汇的数量,
一般语汇对社会的变化很敏感,一般说来,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反过来,
12.简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汉语汉字数量多,会造成
语音相同。在历史上本不同音的词,(3)词义分化造成。
答:同音词指语音相同的词,它们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音不同形;
(2)同形不同音;(3)同音又同形。
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它们的划分角度不同,
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音节词是从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
15.简答汉语语素的类别系统。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2)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3)把语素分为"
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或者总前置,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又可以后置。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虚义
语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
答:语素、音节与字符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书面上用一个汉字
记录,一般而言,一个汉字。语素是语汇单位,字是文字单位,就不成简
答: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或名词性的、
或形容词性的,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答: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
19.解释"复合构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
20.解释"附加构词"
答: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即"派生词"。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
的语素。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和中缀式。
答: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即重
叠词。(2)副词性重叠词。重叠词重叠以后既
22.简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的区别。他们都不能单独成词。
后缀一般可以表示附加性的词汇意义,而词尾只表语法意义,
23.简答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的形式和作用。是词的核心部分,词根语素都有一定的实
在意义,也负载最主要的词汇意义。构词语素位
置固定,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的新词。但一般不如词根
语素的意义实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构造新词。
答:离合词和词组词是形式上或人们感觉上像词,由于可以插入或扩展,所以至少在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看作词,
3.解释"语境"。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答:语法规则作为人们说话时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性质。因此不可能对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建立一条规则,语法规则实际
上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以类相从,
5.简答语法规则的递归性。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
6.解释"历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
定的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答: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
8.解释"个别语法"。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答: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的,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
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答: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身,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
答: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
12.解释"核心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答: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
14.语法单位可分为哪几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答:语法单位可分为三级六种:第一级中语素组由语素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造句;第三级中句组是由句子组成,各种语法单位
相互之间具备不同的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质变关系,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
答:语法形式是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16.解释"语法手段"。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叫做"语法手段"。
答: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答: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答:语法手段首先可以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词形变化又分为:(1)附加;(2)屈折;(3)异根;(4)零形式。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
复使用而产生的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答: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语调四个小类。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
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常见的词法范畴有哪些?
答: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
范畴"。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
法范畴。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1)性;(2)数;
(3)格;(4)有定和无定。
答:词类就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即具
答: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答: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答: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答: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叫省略句。因为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它们可以把各种
语法单位联系起来。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词既是造句的最
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
28.简答划分词类的标准有哪些?
答:划分词类的标准有:(1)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2)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3)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功能分布的标准最具普遍性,是词类的本质属性。
答: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
就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二是"有意义"。
答: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并且
中间有较小停顿,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衡量复句
的标准不是看有多少主谓结构或表达多少个意义,
1.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就是所谓的"
理性意义",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
认识。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
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4.解释"语境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
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
8.解释"义项"。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进
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语素不仅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
10.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
11.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12.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义素分析可
以清楚间接地说明词义的结构,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
答: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
14.解释"多义词"。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
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
16.解释"引申义"。
17.解释"同义词"。
18.解释"反义词"。
19.解释"上位词、下位词"。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小,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上下位关系。所代表
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特定的上下文会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
22.简答近义词之间的差别。有的近义词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有的近义词的词义所概括的对象虽然相同,(2)
词的非理性意义,有些是感情色彩不同;有些是语体色彩不同。
答:层次性是语义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也就
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
语义场。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类属
义划定的意义领域,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
进行反映。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
减,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
24.解释"关系意义"
答: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包括语
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答: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
26.解释"述谓结构"
答:从语义结构上看,情态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
27.解释"语义指向"。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
29.解释"变元"。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答: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关系,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
31.解释"蕴含"。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
就说甲蕴含乙。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
的句义,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用公
答: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用
公式表示为甲乙。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在用符合谓词语义要
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因此,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
2.解释"他源文字"。
3.解释"复合字符"。
4.解释"表意文字"。
5.解释"意音文字"。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也不是文字。所以是一种符号,因而也
不是文字。它们直接代表文字符号,所以是语言的
符号。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
文明社会的标志。也说"字"或"字母"。英文字母。如中文、英文等。
9.解释"楔形文字"。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答: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三种情况:(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土耳其文全面替代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旧土耳其文。如越南原来使用汉字作为他们的表意文字,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1、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类是怎样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语言,
(1)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
(2)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
4、"神授说"的内容及评价:
(1)概念: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学说。②基督教《圣经》
中:耶和华创造了亚当,③我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
(3)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
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
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
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
发展为有声语言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
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
(3)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
: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
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为语言的
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1)研究的领域涉及动物学、古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
(2)经实验,因此它不能像人一样的说话。晚期智人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能力。
②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
(5)声音不受距离、光线的限制,
、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条件:
(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并
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才有可能产生语言。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丰富,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从简单到丰富,
2、语言的发展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
成部分中缓慢地进行着。
(2)用现代语音读中国古诗,
(3)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语音差异。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活跃使词汇日益丰富。
(3)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语法的发展演变。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5)从根本上讲,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些语言的演变现象要从语言
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寻找原因。不允许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
致的。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
为几个社会集团时,同时,
(1)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
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由于封建割据,有时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社会
单位,关系疏远,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从而引起语言体系中差别的扩大,如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
(2)其次,一个统一的社会,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
例如,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
安语以及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这就是社会方言。
(2)社会方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方言。
(3)方言下又可分为次方言、土语。语汇、语义、语法上也有一些差异。比如语音对应关系涉及的就是成批的词语,
(6)亲属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叫做亲属关系,
(1)居住和活动的地点分散,他们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
同点就会不断减少,久而久之,
(2)一个疆域较大的封建社会,交通、通讯不便利,这也会促使方言的产生。而使-种语言内部出现方言分歧。
(1)概念: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而社会方言没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3)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
二、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几个原来完全独立的社会也会统一为一个社
会,语言就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步统一。只能用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取代方言的方式来实现。
:共同语和通用语的性质不同。旨在引导方言的发展,并最后取代方言。共同语的语音、语汇、语法系统都来自
基础方言。而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
、普及共同语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推广、普及共
同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
对方言产生强烈的影响。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汉语各方言都出现了明显的向
(2)共同语会逐渐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我国方言区的许多学
校普通话日益普及,在许多行业和机关内部,
(3)同时应该看到,但语言的统一通常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借词也叫外来词,
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这种接受程度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外,
(2)由于在汉语中语素、音节、汉字基本是一致的,因而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时,也就是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形式,具体
①音译词被后来的意译词取代。例如,如"啤酒"(beer);
③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等等。汉语对外来词有较大的抗拒性,
。但在语音、语法上一般都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还有语音和语法的借用。语音和语法的借用一般不及词语的借用
常见,而后才可能逐渐将使用范围扩大到本族语言
(2)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的具体体现。双语制指一种以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
制度。双语制和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②外语教育。指的是一个民族的
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2)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最后混合成一种新语言,
2、语言转用的两种形式:
(1)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3、语言转用与哪些社会条件有关:
(1)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
(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只
(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
-个从单语到双语,语言转用必然会经过一个双语阶
: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
(1)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
②从语言系统上看,语法
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②发展为克里奥耳语。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
泾浜语。使用范围上也比洋泾浜语宽,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甚至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
(2)主要内容:确定官方语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
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应该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
的语言,也可以同时选用几种语言作为官
方语言。既不能一概接受,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
:向全社会推广一种标准语,保障社
会交际的正常进行,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从语言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变化的利弊,
: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
:(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1.简答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维起主导作用,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
2.简答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关系。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思维和语言有
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2)范畴上说,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不完全一一对应。
但不是唯一的工具。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但这些潜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
4.简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体现民族的精
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1.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应用语言学指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答: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语言教学,
3.解释"第二语言教学"。另外还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地区的标准语教学。
答:中介语现象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5.解释"语言迁移现象"。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
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
6.解释"词典"。词典分为:(1)主要结实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
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
7.为什么母语教学既有利于外语教学又干扰外语教学?
答:从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学习这一点看,母语
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很快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
也表现在两方面:(1)外语学习中含有对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它本质上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语法学即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 出的归纳和说明,也即“语法规则”。
3. 语法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领会】
语法规则本质上是说本族话的人头脑中潜在的一种直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们说话时 的一种约定习惯。
本族人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这种知识,在说话中逐步具有了运用这种知 识的能力。也就是形成了“语感”。
你不这样说,别人不懂;别人不这样说,你感觉别扭。
这种约定的直觉知识便是语法。经过语言学家概括后便形成了一门学问,叫语法学。 二、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1. 语法的抽象性【领会、简单应用】
抽象指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所说的话中的单位、结 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你可不必去管一个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只需要处理一类类的
现象。有了抽象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才可能由此及彼,以类相从,在各种类别 构建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框架内造出一句一句“合格”的话来。如“动词+宾语”就是从 无数个像“搬桌子、背书包”这样的结构中抽象出来的。
2. 语法的递归性【领会、简单应用】
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 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你只需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有了递归
的语法规则,人在说话的时候才可以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用有限的规则手段造出无限多 的话来。
(1) 小李来过北京了。
(句子1=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
(2) 小王知道小李来过北京了。
(句子2=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句子1))
(3) 小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来过北京了。
(句子3=主语+谓语,谓语=动词+宾语(句子2)) 3.语法的系统性【领会、简单应用】
系统指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每一条语法规则都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 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所有的语法规则都是互相联系着共同起作用的。

遵照系统的语法规则说出的话才能形散神聚,变而不乱,才能造出一句一句复杂多样但又严密有 序的话来。(说明:有些单一规律不能无限递归,如“我听烦了说教”不能变成“我把说教
听烦了”,因为补语“烦”必须与名词“说教”有关,才能使句子成立,但这里的“烦”却指向“我”,而与“说教”无关,所以这个“把”字句不成立。这是把字句的另一条规则。很多条规则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就是语法的系统性。对比:“我把作业做完 了”)
4.语法的稳定性【领会、简单应用】
答:稳定指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正是因为语法规则的稳定性,才
能使相当时期内人们的说话心照不宣,运用自如,造出一句一句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和相互 理解的话来。
三、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1. 语法和语音的关系【综合应用】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语都有语音形式,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两者必有联系;(2)有时语音形式影响到语法,如轻重音、停顿、语调都可能影响语言单位的结构 和功能,如“想起来了”,就会因为“起来”轻读和重读分别形成两种意思和两种结构:回
想起(动补)/打算起床(动宾)。
2. 语法和语汇的关系【综合应用】
语法是关于词语组合的规则,因此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影响到语法。如“学习文 件”有动宾/偏正两种关系,“学习雷锋”只有动宾关系。之所以有这种差别,与“文件”
和“雷锋”属于不同的意义类别有很大关系。(“雷锋”可以是学习的对象,但“学习”不 可能成为“雷锋”的属性:不会有什么用于“学习”的雷锋。)
3. 语法和修辞的关系【综合应用】
修辞是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语法管“对不对”,修辞管“好不好”。语法是修辞的基
础,但有时为了修辞需要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限制,如词类活用,句式倒装以及一些辞格 的运用等。如“多美啊,黄山!”是感叹句特定的主语和谓语倒装的格式。
4. 语法和语境的关系【综合应用】
语境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比 如“北京一张,上海两张”是说“买一张到北京的车票,买两张到上海的车票”,超出正常
的主谓关系,“人到齐了,都”,这也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易位现象。
5. 语法和逻辑的关系【综合应用】
逻辑是语言表达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因此两者关系紧密。语法 中的许多概念、分类是以逻辑为基础的,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
配关系的制约,如只说“吃馒头”不说“喝馒头”。但两者毕竟不同,逻辑是人类思维的规 律,具有共性;语法是社会约定的习惯,具有个性。“恢复疲劳”“打扫卫生”“吃食堂”看起来不合逻辑,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
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一、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1. 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领会】
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语法研究可分为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1)历时语法: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如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等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全部 消失,变成了的“了、呢、吗”等语气词,历时语法研究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过程。(2) 共时语法: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如现代汉语的研究就是共时语法研究的内容。
2. 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领会】
根据研究的用处可将语法研究区分为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 (1)教学语法: 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即建立一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用来进行语言教学。特点:规范和实用,定义和说明要求具有简明性和可接受性。 (2)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
即计算机语法: 研究结果面对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特点:精确和可靠,定义和规则必须具有推导性和可验证性。
3. 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领会、综合应用】
根据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可将语法研究区分为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1)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2)个别语
法指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
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二、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
1. 词法和句法【领会】
传统语法学把语法分成两个部分:(1)“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指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即跟词的形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包括构形、构词、词类(虚词是句法手段) 等 。(2)“句法”又称“造句法”: 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包括语序、结构等。
(3)适用范围:词法和句法的区分是建立在印欧语基础上的,拿来分析汉语不一定适合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类问题应全部归入句法)。
2. 汉语中如何划分词法和句法。【综合应用】
现代汉语本来就没有形态变化,不同词类的区分其实就不再是构形问题,而是句法问 题了。如“房子、木头”中词缀“子、头”都不是严格的名词词尾变化。但受传统语法分
类的影响,至今很多语法书仍把构词和词类问题归入词法。实际上,在汉语这样的语言中 词法问题并不像印欧语那么重要,而像语序、虚词、结构等句法问题在语法中占据了更大 的分量,所以汉语的句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3.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领会、综合应用】
结构语法学提出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 系,这就是组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 则。组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
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以下是在第一章讲过的例子:

4. 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领会】
核心语法(小语法),外围语法(大语法):现代形式语法学把语法分成两个层面:
(1) 核心语法层面:句法结构规则,就是句子是不是合乎结构形式规则;(2)外围语法层面: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的搭配(选用什么词)、语义知识(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和语
音知识(能不能说出来)。

1. 语素、语素组【识记】(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组是多个语素组成的有意义的未独立使用的语 言单位。语素组同语素一样,只要还没有进入造句过程,不管其本身能不能成为词,就只
是语素组。比如“明信片”这个词,构词成分“明信”就是一个语素组,内部还包含语素
2. 词、词组【识记】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
3. 句子、句组【识记】
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
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句组(句群、语段和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
4. 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1) 各个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关系:①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 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②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所起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
(2) 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数量性的量变关系也可以叫做组成关系:语素组一定 包含多个语素,词组一定包含多个词,句组一定包含多个句子;不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差 别是功能性的质变关系,也可以叫形成关系:语素和语素组获得造句功能就成为词,词和 词组获得表达功能就成为句子。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一、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领会】
语法形式是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也可以说,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
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都 是语法形式。如动词重叠“看看”,后一个音节轻读,产生尝试性动作义。
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体现的意义。也可这样说,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 义,凡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如按语法功能划分的词 类。
2.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综合应用】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以说,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语
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用处,发现一 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都有不同的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比如同样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意义,英语用动词加词缀“-ed”
的词形变化形式,汉语就用动词后面加虚词“了、过”的形式。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
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如英语中的“-ing”可能是动名词或表示 进行时的分词形式。
二、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
1. 语法形式的类与语法手段【领会】
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但是要了解什么是语法形式,还必须具体说明 语言中到底有哪些语法形式,或者语法形式是一些什么样的形式。人类的语言各种各样,
语法形式也就多种多样,为了能理出一个大致的头绪,一般都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 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作“语法手段”。
2. 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领会】
语法手段可以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凡是通过词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 词法手段。凡是通过结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句法手段。
3. 词法手段: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简单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1) 词形变化:通过词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包括附加、屈折、异根、 零形式。
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汉语基本上没有)附加词尾:也叫外部屈 折。主要是在词干后面附加成分,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英语名词后加上“s”表复数,动 词后面加上“ing/ed”分别表示进行体和过去时,原形后加“er/est”表比较级和最高
级。英语绝大多数语法意义通过附加词尾表示。屈折:也叫语音交替,即通过词的内部的 词根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构成语法形式,如英语名词“woman”的复数,采取内部屈折的方式进行变化,在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变换中,存在大量的内部屈折现象。异根: 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I”的宾语是“me”,“we”的宾
语是“us”,“she”的宾语和所有格是“her”,等。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 形式,如“book”未加词辍,表示单数,就是用零形式表示的。
(2) 词的轻重音: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如“东 西”的两种读音(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
(3) 词的重叠: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如动词 重叠后的“尝试”义。
4. 句法手段: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句调【识记、简单应用】
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它们的语法意义通常在与别的词发生关系时 产生,因此它是一种句法手段。如“和”一般用在并列项之间表示联合关系,而“的”常
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 式。一定的类只能进入一定的语法位置,如名词、人称代词可做主语,但介词不能。
语序: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如果词与词的关
系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语序所起的作用就小;相反如果缺少形态变化,语序的作用就大 些,汉语等大部分汉藏语系语言属于后者。汉语常常利用词语的顺序表示语法关系,如
“天气好”是主谓关系,“好天气”是偏正关系。
句调: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句子的语调
和语气词关系密切,各种语言都要利用语调这种形式表达语气意义,一般说,陈述句和祈 使句用低调或降调,疑问句用高调或升调。
5. 分析性手段和分析性语言;综合性手段和综合性语言【领会】
对于所有语法手段,不同语言并不一定都采用,而是有所取舍或偏重的。一般可以根 据语法手段的不同将人类语言分成两大类:
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叫综合性语言,如俄语、德语。相 应地,词法手段又可以称作综合性手段。
主要使用虚词、语序等语法形式的语言叫分析性语言,如汉语、英语。因此,句法手 段又可以称作分析性手段。
6. 汉语与外语在语法手段上的异同【综合应用】
虚词和句调是汉语和外语都具有并使用的语法手段,比如都有介词、连词和语气词, 陈述句和祈使句一般用低调或降调,疑问句用高调或升调等。而其他几种手段则是各有异
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词形变化方面,印欧语较多采用这种语法形式,而汉语中基本没有这种语法手 段。附加、屈折、异根等印欧语中常见的词形变化,在汉语中是没有的。
2. 在词的轻重音方面,汉语和外语都有都有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而产生一定的语法 意义。但是英语一般多利用词的重音区别不同的词性,如“im'port(输入,动词)/'import入,名词)”;而汉语多利用轻声的形式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买卖
.在词的重叠方面,则是印欧语系中用得不多,在汉语中较为普遍,例如“人
研究研究”。(输 /“研究/
4. 在语类选择方面,各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形式有相同的,如汉语的“唱了支歌”是动 宾结构,英语的“to sing a song”也是动宾结构。但不同语言也有不同情况包括对同样词类要求不同位置,像英语的副词可以在动词后面出现,而汉语只能出现在动词前面;也 包括同样位置要求不同词类,英语只能是名词或部分有特定形式的动词和动名词才能作主 宾语,而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直接作主宾语。
5. 在语序方面,各种语言都要利用语序的形式,但语序的作用有所不同。如果词与词
的关系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语序所起的作用就小,如俄语;如果缺少形态变化,语序的 作用就大些,如汉语。以语序为主的语言中语序的安排也有区别,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谓语动词和宾语的语序。汉语、英语、法语等都是宾语在动词后面,日语、朝鲜语、维吾尔语
等语言中则宾语在动词前,前者被称作“SVO”型语言,后者就是“SOV”型语言。 三、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
1. 语法意义的类与语法范畴【领会】
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但要了解什么是语法意义,还必须具体说明语 言中到底有哪些语法意义,或者语法意义是一此什么样的意义。语言中的语法意义也有多
种多样的,有的甚至不易捉摸,为了能描写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一般都根据某些语法意义 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作“语法范畴”。
2. 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领会】
词法范畴: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体词属性范畴:指由名词的词形变 化形式表示的意义,如“性”、“数”、“格”、“有定和无定”等;谓词属性范畴:指
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如“时”、“体”、“态”、“人称”(人称与数的 一致)等。
句法范畴:主要由结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类别范畴: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A 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名词表人和事物的意义,动词表动作行为的意义);B 从词与词的类别选择看,各种语言也都要求某类词与 某类词组合的意义(支配、陈述)。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
意义:A 通过虚词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的”、“和”构成不同词组);B 通过语序变化来确定结构的语法关系意义(stopped talking/talking stopped)。
3. 性、数、格、有定和无定【识记、简单应用】
“性”是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即所谓的阴性、阳性、中
性,阴阳一般与动物的雌雄有关,但动物以外的词语的性在各语言中并不一致,如“太 阳”一词在德语、法语和俄语中分别是阴性、阳性和中性。总的来说,很多语言中,性范 畴的语法作用已不很明显了。
“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 复数。一些语言中名词的数与动词的时态有一定的关系。如英语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就要变成相应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格”是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关系的一组特征。如俄语语法结构不讲究语序,原 因就是结构中所有的名词都已由词缀(或词尾)给出格的标记。英语名词有所有格,代词 有主格和宾格,相对于俄语而言,英语的格的形式已经相当弱化了。
“有定和无定”是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我下。例如英语“ the book”和“a book”的区别,就是有定和无定的区别。
4. 时、体、态、人称【识记、简单应用】
“时”是表示动词所反应的动作的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例如英语 的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需变换谓语部分的形式来体现。
“体”是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常见的有进行体、完成 体和未完成体等。英语有进行体和完成体。
“态”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 种。主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施事,被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英语的谓语形式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人称”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这种范畴的语法作用不明 显。只有少数语言中动词的人称形式必须与主语的人称一致。俄语在这方面比较典型,动 词在单数和复数的三个人称后要发生六种变化。
5. 类别范畴【识记、简单应用】
“类别范畴”是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比如建立名词的类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如“工人、英语”;从词
与词的类别选择看,各种语言也都要求某类词与某类词组合的意义,比如名词与动词就产
生人或事物被陈述的意义,如“工人工作”。
6. 关系范畴【识记、简单应用】
关系范畴主要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的语法意义。有些缺少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中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时,由于语类意义不是单一的,语类组合也比较灵活,因此就必
须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例如汉语。(虚词:学生家长——学生和家 长/学生的家长)
7.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的关系【综合应用】
所有语言的语法范畴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不同的语言在语法范畴上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不同语言中,相同的语法意义往往归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一般来说,主要使用形态变化等综合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词法范畴就比较丰富,或者是用词法范畴覆盖 了在另一种语言中属于句法范畴的意义;而主要使用虚词和语序等分析性手段表示语法意 义的语言,句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或者是用句法范畴覆盖了在另一些语言中属于词 法范畴的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在语法范畴方面的差异。例如同
样表示作宾语这一语法意义,俄语纯粹依靠格的变化(词法),汉语依靠语序(句法),而英语格和语序的变化兼而有之。
8. 汉语与外语在语法范畴上的异同【综合应用】
汉语与外语在词法范畴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性”范畴的意义只在某些语言中使用,比如俄语、德语、法语等,汉语不用词 形变化表示性,表达性别要加上特定的词语,如“男人”。
(2) 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而汉语中并没有严格 的数范畴。
(3) “格”在很多综合性语言中是重要的名词属性范畴,如俄语、英语等。而汉语没 有通过显性的词形变化来表示格范畴,名词的格意义(即施事主语、受事宾语、领属定语 等)靠虚词和语序等隐性的句法形式来确定。
(4) 在印欧语系的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意义。 汉语动词后的“数量名”往往是无定的,“买了一本书”中的“一本书”,而动词前的名
词,无论什么形式都是有定的,如“这本书买回来了”中的“这本书”。
(5) 在“时”范畴意义上,俄语一律用屈折形式表示动词的“时”,英语则是现在时
和过去时用附加形式,将来时用助动词形式,汉语没有通过词形变化表示的动词时范畴, 但也可以用语汇形式表示类似意义,如“他将去上海”中的“将”。
(6) 在“体”范畴意义上,英语动词主要有进行体和完成体,汉语可以在动词后面加 助词来表示相应的动作状况的意义,如“了”表示完成,“着”表示持续等。
(7) 在“态”范畴意义上,有的语言只用动词词形变化表示主动态和被动态,如拉丁 语;有的语言则不限于纯粹的词形变化,而这与汉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情况类似。
(8) 在“人称”范畴意义上,少数语言中动词的人称形式必须与主语的人称一致,比 如俄语;英语动词与主语名词的人称一致现象不系统。汉语动词与主语名词没有人称的一 致变化。
9.汉语与外语在句法范畴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但汉语与外语在语类意义上 也有差异。如英语中修饰名词的词一般需变成形容词形式,如“advanced telephone(高级电话)”。但汉语修饰名词的词就不需要词形变化。
( 2 ) 英语通过动词的词形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结构关系意义( stopped talking/talking stopped),但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必须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特定的语
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一、词的聚合:词类
“词类”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 的词的类。研究词类主要是要搞清词的各种聚合关系,即某类词所能出现的语法位置,或 者说是词的分布。
2. 划分词类的标准:形态的标准、意义标准、分布标准【综合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今年四月份出过论述题,分值15 分。原题如下:
评分依据:标准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形态标准,即根据词形变化来区别词类。这种标准对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适 用(4 分)。
第二种是意义标准,即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4 分)。
第三种是分布标准,即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词类本质上就是这种聚合关系 的类(4 分)。
形态标准:如英语动词有时、体、态的词形变化,名词有单复数的变化,所以就可以 根据词形变化来区别动词和名词。但这种标准并不适用于汉语,因为汉语几乎任何词类都没有词形变化,即使把“子、儿、头”算作名词词尾,把“了、着、过”算作动词词尾,
但“子、儿、头”并非所有的名词都有或都能加上,缺乏普遍性,而“了、着、过”也不 是词形的变化,而是另一个独立的词。
意义标准:这个标准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感觉很有用。因为说到“桌子、大楼”很容 易想到某种具体的东西,所以是名词;说到“吃、走、玩”很容易想到做什么事,所以是
动词。但是根据意义来确定词类不太可靠。比如英语“develop、development”的意思都 是“发展”,但分别是动词和名词;汉语“突然、忽然”意思一样,但一个是形容词,一个 是副词。
分布标准:比如汉语中“木头、房子、道路”等名词都可作主语,如“木头很沉”;能作宾语,如“锯木头”;能作定语,如“木头房子”等。这些词还有很多位置不能出现,如 不受“不、很”修饰,不能带“了、着、过”等。把所有这些可能或不可能的位置加起来,就得到了汉语名词的一组聚合位置,这就叫作名词的“分布”,名词可以根据这种分布 来确定。汉语其他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分布特点来划分。从整体上说,汉语的词类划分似乎只能用这种标准。)
3. 汉语中可以划分出哪些词类【综合应用】
由于不同语言中各类词的分布肯定有差异,分出词类的数量就不会完全一样。例如英 语一般认为只有 9 种词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数词、连接词和
冠词。但汉语差不多有15 种,除了没有冠词,还比英语多分出状态词、区别词、量词、方位词、助词、语气词等。
4. 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领会】
各种语言分出词类的数量不完全一样,各种语言都共同的词类和特殊的词类。人类语 言中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量词是汉语的特殊词类。
5. 不同语言存在特殊词类的原因【简单应用】
由于不同语言中各类词的分布有差异。这样,各种语言分出词类的数量就不会完全一 样。相同的语法意义在不同语言中可能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例如:汉语中的“着”
有类似于英语进行时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词类可以分得粗一些,也可以分得 细一些,大类和小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语法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各种语言的词
类划分结果都可粗可细,无非是根据不同的组合要求建立不同的聚合类罢了。另外,各种 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
6. 词类的大类和小类【领会】
各种语言的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
比如一般语言中的词类都首先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一般语言中的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 归为两个大类,即实词和虚词。
7. 实词和虚词【识记、领会】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共同点是都可以充当主语、谓语、状语、定语等句 法成分,都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位置不固定,数量开放等;而虚词如助词、介词、语气词、连词等的共同点则相反,一般不充当句法成分,没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位置固定,数
8. 体词和谓词【领会】
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再往下分成次一级的大类,如实词一般可以分成分布性质对立的体 词和谓词两类。体词主要指名词、代词等,常做主宾语,不能做谓语;谓词包括动词、形
容词等,主要做谓语,一般不能做主宾语。体词和谓词还可以再往下分成名词、动词等词 类。
9. 汉语和英语中的动词可以划分出哪些小类【简单应用】
英语的动词根据能不能带宾语可分成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不及物动词包括两 种,即不带宾语的和带表语的,前者如“He died”,后者如“He seems sad”;及物动词
也分两类,即只带一个宾语的动词和带两个宾语(双宾语)的动词。
汉语的动词也可以这样细分,比如及物动词可以分成带体词宾语的动词和带谓词宾语 的动词,体宾动词可以分成单宾动词和双宾动词,单宾动词可以再分带受事、结果、处所、工具等不同宾语的动词等。
10. 跨类词和兼类词【领会】
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table”是 典型的名词,而“water”则是跨类的词,也叫兼类词。
词组是词与词的组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特定词类与词类的组合。
2. 基本词组、特殊词组(简单词组)【领会】
简单词组即由两个词构造的只有一种关系的词组。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实际上就是 词的结构类型问题。只要是两个词合规则的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简单词组。
根据组合时采用语法手段的不同,简单词组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基 本词组由实词加实词构成,组合时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特殊词组由实词加虚词构 成,组合时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
3. 基本词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识记、领 会】(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1)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分是谓语。(他聪明)(2)动宾/述宾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所支配事物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被支配成分是宾语。(修理汽车)(3)偏正词组:两个成分间有修饰限制和 被修饰被限制关系的词组,有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两种类型。(优秀教师)(4)动补词组/
述补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行为和补充说明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补充成分是补语。(洗干净)(5)联合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并列的或互不从属关系的词组,一
般都需要用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而意义基本不变。(能源交通)。
4. 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等)【识记、领会】
“特殊词组”包括英语的冠词词组(冠词+名词)、汉语的助词词组(动词+时态助 词)、汉语的语气词词组(谓语+语气词)、汉语的方位词组(名词+方位词)等,除此之 外,汉语中还有三种比较重要的特殊词组。
(1)介词词组:由“介词十名词”构成,如“在墙上(写字)”。(2)数量词组:由 “数词+量词”构成。如“(买了)三本”。 (3)“的”字词组:由“X+的”构成,如“吃的”。
5. 分析不同语言的特殊词组【简单应用】
(1) 介词词组。汉语常常要用介词来引导表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对象等的名词
来充当状语,其他许多语言也都有介词词组,它们的区别在于汉语的介词词组做状语更多 出现在所修饰的动词前,如“在墙上写字”,英语等外语的介词词组更多出现在动词后,如
(2) 数量词组。很多语言中没有专门表示量的词,但汉语数词后必须有量词。另外, 汉语数量词组还可以表示动作的量,如“(看)一眼”;表示时间的量,如“(歇)一会 儿”。
(3) “的”字词组。这是汉语中一种作用相当于名词的词组,其他语言没有。
6. 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识记】(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如“微型汽车”是定中偏正词组,但整体相当于名词,是体词性词组。汉语中的体词性词组有“的”字词组、数量词 组、方位词组等。
“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如“慢慢走”是状中偏正词组,但整体相当于动词,是谓词词组。此外,动宾词组、谓词性联合词组、主谓词组、介 词词组和汉语的动补词组也是谓词性词组。
7. 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识记】(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木头房子”
的功能等于“房子”,还有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也是向心词组。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功能的词组,如汉语中“的”
字词组、主谓词组、介词词组等。
8. 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的异同【综 合应用】
(1) 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都是两个词合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简单词组。不同点在于:
①基本词组中实词都是可以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类,实词与实词的关系意义比较实在,所以
语法分析时都必须作为组成成分;而特殊词组中的实词与虚词的关系意义比较抽象,所以 语法分析时虚词往往可以忽略不计。②基本词组中的实词差不多是各种语言都有的词类,
所以这种词组也是各种语言几乎都具有的结构类型。而特殊词组中虚词常常包括各种语言 中专有的虚词词类,所以不同语言就可能有不同的特殊词组。
(2) 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都是词组聚合分类的一个角度。
不同点在于体词性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功能,谓词性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功能; 向心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的功能,离心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
9. 复杂词组的层次【简单应用】
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实际是词的组合的层次关系。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到词为止;或 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为止,这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一是“成结构”,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 合成词组结构;二是“有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
句子是最基本的表达单位,句类就是在表达层级建立的句子的聚合关系类型。句子的 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最重要的有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四种。
2. 句子的句型类【识记】
句型类即根据主谓词组的形式给句子进行结构分类。所以“句型类”实际是句子的基 本结构分类。
3. 句子的句型类划分【领会】(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句型类主要有完全主谓句、不完全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三种。
(1) “完全主谓句”是由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
完全主谓句内部可分成不同的小类,但具体划分各种语言有所不同。汉语的完全主谓句可分成名词谓语句(如“她都大学生了”)、动词谓语句(如“他走了”)、形容词谓语句
(如“树叶黄了”)等。
(2) “不完全主谓句”是指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依赖一定的 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也叫“省略句”。如“(我)有点不舒服”。
(3) “非主谓句”指不具有主谓词组的结构形式,但一般又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 或者说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就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如“禁止吸烟”。
4. 句子的句式类【识记】
句式类,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各种语言都可以归纳出相对于“基本句”的一些特 殊的句式,叫做句式类。
5. 句式与结构的变换关系【简单 应用】
所谓特殊句子形式都是基本句式的变换形式,或者说是通过主谓结构中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或删略、添加等来构造的。句子的变换形式主要有几种情况:(1)移位句:XY → YX(“我认识这个人” →“这个人认识我”);(2)删略句:XY → X (“你进来”→“进
来”);(3)添加句:X → XY(“你去上海→你去上海么?”);(4)替换句:X → Xˊ(“你去上海?”→“你去不去上海?”)
6. 句子的功能类【识记】
句子的功能类是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对句子进行的分类。
7. 句子的功能类划分【识记】
各种语言句子的功能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陈述句,即报导一个事实的句子。“今天星期一”(2)疑问句,即提出问题的句子。“你知道这件事么?”(3)祈使句,即表达一种意志(包括请求、命令、商量等)的句子。“别闹了!”(4)感叹句,即抒发感情的句子。 “太棒了!”
8. 句子的繁简类【识记】
从一个句子包含的结构是否比较多,表达的意思是否比较复杂的角度看,句子可以分 成单句和复句两大类,这就是句子的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
9. 单句和复句【领会】
(1)单句:由一个主谓结构(或省略了某些成分的主谓结构)构成,表达的意思相对 单一的句子。(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联接词联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 句子。复句的判断标准:一是句中的停顿和关联词;二是复句只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句末只有一个语调。
10. 复杂结构类和复谓结构单句【领会】
某个句子的第一层次是一个主谓结构,充当句子中某个成分的也是主谓结构,如“我听说今年大学扩大招生了”(从属),“妈妈累得心脏病又犯了”(降级)这种句子中还包含
着从属或降级主谓结构的句子还是单句,不过是一种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所以叫复杂结 构单句。
某个句子不止一个主谓结构,其中任何一个主谓结构也不是从属或降级的主谓结构,即不能分析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但这些主谓结构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句子中没有停顿,书面上没有标点,也就是说这几个主谓结构说的差不多是一件事,“我下了课去图书馆”,“老师鼓励我考上大学”,“你一说我就明白了”, 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密切的主谓结构构成的句子也是单句,但是一种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所以叫 11. 复句的类型【领会】
复句的主要意义关系类型:
A 联合关系复句:a 并列关系复句(既……又……);b 选择关系复句(宁可……也不……);c 递进关系复句(不但……而且……);d 连贯关系复句(……然后……)。
B 主从关系的复句:a 因果关系复句(既然……就……);b 转折关系复句(虽然……但是……);c 条件关系复句(只有……才……);d 假设关系复句(如果……就……);e
让步关系复句(即使……也……)。
12. 如何区别复杂单句和复句【简单应用】
复杂结构单句与复谓结构单句是单句形式,句子内部没有停顿;复句的分句之间互不 从属,中间有较小停顿。
句组指的是句子和句子组合所构成的语言单位。
2. 句组和话语【领会】
对于句子和句子的组合所形成的语言单位,到底是作为语法结构来分析还是作为语用 结构来分析,目前有不同意见。(1)有的认为句组只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单位,因而将之称 为“话语”。他们认为,句组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个句子(包括复句)的组合,且相互之间也
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语和严格的连接关系,因此只有表达层面的作用,没有语法结构和语法 关系的问题。(2)有的认为应当从语法结构来分析句组。他们认为句组有一定的语法作 用。一方面,句组对所包含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会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句组
的表达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语法功能,例如句子从表达功能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
使句等多种类型,这就是一种表达层面的语法问题;同样,句组的表达功能也可以分成若 干类型,这也应该看作是一种语法现象。正因为这样,研究语法也就要讨论句组。
3. 篇章和篇章结构【领会】
多个单句和复句的组合形式,在语用上就统称为“篇章”,它是句组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俗地说就是一段比较长的话。
篇章结构可以从外部和内部发现句子的衔接关系。详见教材P174-175。 4.会话和会话结构【领会】
会话是两个或多个人共同说一段话,包括交谈、讨论等。由于在会话过程两个或多个 人要轮流说话或不断互换角色,因此会话结构除了具有与篇章相同的话语结构特点(如会 话也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外,其本身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是会话的基本单位不同。会话的基本单位叫作“话轮”,即一个人在会话中一次说完 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二是会话的衔接形式不同。会话的衔接形式叫作“话轮转换”。话轮转换的基本特点是
“A-B-C-A……”这样轮流说话。
三是会话的调节手段不同。会话中有故意插话、改正错话、中途停顿、改变话题等现 象,因此话轮之间的相互连接主要利用“预示、修正、岔开”等调节手段。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第一节 语义概说一、什么是语义
1. 语汇意义、语法意义【识记】
语汇意义是指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语义,语法意义是指结构、语序、虚词、形 态、重音、句调等所表达的语义。
2. 区别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简单应用】
例如“猫”“老鼠”“捉”的语汇意义相同,“猫捉老鼠”和“老鼠捉猫”的不同是由语 序引起的,这种由语序带来的意义就属于语法意义。
虚词“的、了、吗”等,其本身没有实在的语汇意义,“吃”和“吃的”之间的差别是 由“的”带来的,这种意义也是语法意义。
3. 言内之意、言外之意【识记】
言内之意是指一般、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通常所表达的意义。
言外之意是指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因素 的作用下表达出来的意义。
4. 区别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简单应用】
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常叫“言内之意”。语言形式在 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得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叫“言外之意”。比如“今天有点冷”这句话表示“今天的气温比较低”这是它的一般的、稳定的意 义;在不同的情况下,它还可能表示客人请主人关上窗户,母亲让孩子多穿点衣服等。这 些同特定的情景相联系的意义是这句话的临时的、个别的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
5. 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识记】
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 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1. 语义具有概括性【领会】
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是概括的。(1)词义是一定的语言
社会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其 他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正是由于词是概括的,人们才可能用
有限的词语去指称它们。(2)专有名词虽然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而不是指称 整类的事物,但它们的词义也是概括的。
2. 语义具有模糊性【领会】
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
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往的需要,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事事都像科学实验那样,对谈论的对象作出精确的测 定。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而是对所有的语义都作出严格、精确的规定, 那么社会交往活动就会难以进行。
3. 语义具有民族性【领会】
(1) 含义:在通常的情况下,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不同,对客观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语义的民族性。
(2)表现:语义的民族性集中体现于词义上,可以分三个方面理解:①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别(如uncle 的涵盖了汉语的多个词的意义);②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如,不同语言对“狐”的看法不尽相同);③词语的多义化的过程(不同语言的词义演化过程不同,这
也是造成语义民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红——成功;red——流血的 /red battle 血战)。三、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1. 为什么要研究语义【综合应用】
交际离不开语义,所以语义非常重要。语言的意义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 因此,应该强调语言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在抓住一种形式时,最好能问一下这种
形式对于区别意义有什么作用;在解释一种意义时,最好能问一下这种意义有没有办法在 形式上得到证明。这才是对待语言中语义研究的正确取向。
2. 语义和语义学的研究内容【综合应用】
语义和语义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语汇意义和语段意义,即词义和句义。其中不包括常识(如“李白用钢笔写诗”)、语法意义(虚词和语序意义等)和语用意
义(言外之意),只包括词语和句子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言内之意。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
1. 词的理性意义包括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识记、领会】
词的理性意义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认识,是通过人的 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的反映。根据概括深度上的差异,可分
为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词的通俗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词的科 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2. 词的非理性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识记、领会、简单应用】
(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又叫作词义的“附加色彩”,主要包括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三个方面。
词义的“感情色彩”是指人们在反映现实现象的同时会一并表现出对该现象的主观态 度。常说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就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词义的“语体色彩”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从 而为词义带来不同的非理性意义。
词义的“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等 的联想。
3. 褒义词、贬义词【识记】
带有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叫做褒义词(成果);带有贬斥、憎恶、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叫做贬义词(后果);没有褒贬色彩的词叫中性词(结果)。
4. 区别词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简单应用】
理性意义可以表达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与概念相关联;非理性意 义表达的是人们对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5. 词义、语素义【识记】
词义即词语的意义。语素义指存在于语素所构成的词或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
6. 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领会、综合应用】
对于单纯词来讲,词义就是语素义。合成词的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词义差不多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例如“美丽”,“美”“丽”“美丽”都是“好看”的意思。二是词义并不能从其构成语素的意义推导出来。“忘记”,其中“记”的意义已经脱 落。
7. 义项、义素、义素分析【识记】
义项是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 义,也包括附着在理性意义上面的附加色彩。义项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一束更小的语义构成
成分的集合,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 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8. 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比较词语的异同【综合应用】
义素分析通常有三个步骤:(1)确定对比的范围;(2)比较词义的异同;(3)整理和描写。
9. 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中的作用【综合应用】
(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 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3)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
1. 单义词、多义词【识记】
一个词的意义可概括反映一类对象,也就是只有一个义项,这类词叫“单义词”。 一
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几个互相联系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相互联系的义项,这 类词叫“多义词”。
2. 本义、引申义、基本义【识记】
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 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 多义词除本义以外的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这些后来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也叫“引申义”。
3. 借代引申、比喻引申【识记】
借代和比喻是派生义产生的两个方向,借代利用的是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而比 喻利用的是客观对象间的相似性联系。如“西瓜”这个词由指植物到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就是利用借代的方式进行的引申;而“包袱”由指背上背的东西到指一种负担,就是利用 比喻的方式进行的引申。
4. 本义和基本义的关系【领会】
基本义不同于本义,它是就某个时代中多义词各个意义之间关系和使用频率而言的, 而本义则是就多义词各个意义产生时间先后而言的,由于二者的依据不同,本义和基本义 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牛”这个词,本义和基本义都是一种哺乳动物,是一致的。
“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却是士兵,它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5.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领会】(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 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6. 同义词、反义词【识记】
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就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 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可分为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
7. 等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领会、简单应用】
两者都属于同义词。等义词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一般来说,等义词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存在)。指理性意义相 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一般所说的同义词绝大多数都属
8. 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区别【领会、简单应用】
两者都属于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两者之间没有中间状态存在,这类反义词就叫绝对反义 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在反对关系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则未必肯
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这类反义词就叫相对反义词。
9. 反义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综合应用】
(1)利用反义词可以帮助我们在编纂词典时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可以帮助我们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2)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以用来揭示矛盾,突出对立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0. 语义场【识记】(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 一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11. 语义场对语义研究的作用【综合应用】
(1)语义场研究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不是把不同的词义看作彼此 毫不相干的个体而孤立地研究单个的词义及其变化。(2)语义场研究可以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3)语义场研究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
(4) 语义场的研究工作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和 框架。
1. 词典的类型【领会】
词典:顾名思义,当然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1)知识词典(百科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这类词典又可以分为:①综合性词典(《永乐大典》,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百科词典……);②专业类词典(《物理学词典》、《中国历史词典》……);③专名类词典(《欧洲旅游交通词典》、《中国美术家词典》……)。(2)语言
词典(语文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类词典又可以分为:①描写词典(作共时描写性解释)(《现代汉语词典》……);②历史词典(作
历时关联性解释)(《汉语词典》、《辞源》……);③专业词典(说明特殊类别、专门用途)
(《汉语成语小词典》……)。
2. 词典释义的方法【领会】
(1)同义词、近义词释义;(2)反义词或否定形式释义;(3)用定义释义;(4)用具体的描写和说明释义;(5)用“形容……”和“比喻……”等形式释义。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一、句义的种类
1. 句义的种类:句子的语汇意义、句子的关系意义、句子的语气意义【识记、领会】
句子的语言意义可依据表达形式的不同大致分为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三个 主要部分。
句子的语汇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句子中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如“弟弟吃苹果”与“妹妹吃苹果”),二是句子中词语搭配所产生的意义(如能说“弟弟吃苹果”,但不
能说“大树吃苹果”)。
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 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
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 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可以通过语调、虚词和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
2. 语法关系意义与语义关系意义的区别与联系【综合应用】
语法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是语法关系意义,语义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语义关系意 义。语法关系意义常见的有主谓之间的“陈述”意义,动宾之间的“涉及”意义,偏正之
间的“修饰或限定”意义,并列之间的“平等”意义等;语义关系意义常见的有动词和名 词之间的“动作”与“施事”、“动作”与“受事”、“动作”与“工具”、“动作”与“结
果”、“动作”与“处所”等意义。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1. 论元结构【识记】
论元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论元”组成。语言中的“谓词”主要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和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谓语;语言中的“论元”主要 是谓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主语和宾语。
2. 谓词对论元成分的支配作用【领会】
谓词是论元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可以对论元成分起支配作用。一个论元结构中可以有 多少论元以及可以有什么样的论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性质决定的。如“走”涉及一个论 元,“买”涉及两个论元。由此可见,在论元结构中谓词的语义决定了可能出现的论元的数量和性质,从而规定了句子结构的语义框架。
3. 论元结构(或述谓结构)的类型:简单论元结构、复合论元结构、降级论元结构、 从属论元结构【识记、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论元结构分为四种类型:(1)简单论元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论元构成,其中所有论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简单述谓结构。(2)复合 论元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论元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这样的 论元结构就是复合论元结构。例如复句、连动、兼语等结构。(3)从属论元结构:论元结构中的论元本身也是一个论元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论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 构。例如:“你道歉也解决不了问题。”“小明希望小丽早点儿来。”(4)降级论元结构:论
元结构中的论元可以带有修饰限定的成分,以表示论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论 元结构就是降级论元结构。(它的作用相当于论元的一个语义特征,又被称作“特征化了的
论元结构”)例如:“小明穿上了小丽买的衬衫。”“那个穿红裙子的女生叫小丽。” 4.语义指向【识记】
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 成分的语义指向。
5. 句子成分间的语义指向【综合应用】( 这一小知识点出题概率较高)
(1)句子中的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如“我吃完了”中的“完”,在句 法结构关系中是动词“吃”的补语,在语义指向上也指向“吃”。(2)语义指向也可能同句 法结构关系不一致,如“我吃饱了”中的“饱”,在句法结构关系中是动词“吃”的补语, 在语义指向上却指向施事“我”;“我吃光了盘子里的菜”中的“光”也是动词的补语,在 语义指向上却指向受事“盘中的菜”。
综合练习:“她默默地沏了一壶茶。” “她浓浓地沏了一壶茶。” “她慢慢地沏了一壶茶。”这三句中状语的语义指向是不同的。
6. 语义特征、语义角色特征、语义性质特征【识记】
语义特征,指词语在句法结构中互相比较时显出的语义特点。语义特征包括两方面内 容:“语义角色特征”和“语义性质特征”。
论元结构中的谓词和论元名词之间有多种不同的语义联系,即名词充当不同的语义角 色。如“老王走了”中的“老王”是施事。名词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取决于它和谓词的语
义关系,这就是语义角色特征。
一个名词在论元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也同论元自身的语义性质有关。比如动 词“刷”所带的论元名词中,只有具有[+人]这个义素的名词才有资格充当施事论元。这实
际上是义素分析在语义结构分析中的推广运用,在语义结构分析中又叫作“语义性质特 征”。
三、句子中的歧义(这部分内容出题概率较高)
1. 歧义、歧义句【识记】
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 前提条件。有歧义句子叫歧义句。
2. 歧义的特性【领会】
首先,歧义不等于模糊。在言语交际中,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来消 除,而模糊始终是模糊的。如“新”是模糊的,与“旧”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新汽车牌
照”是歧义,如果换一种说法,说成“新的汽车牌照”或“新汽车的牌照”,歧义就消除 了,但“新”依旧是模糊的。
其次,歧义也不等于笼统。笼统来源于语义的概括性特点,是指对同类对象的不同成 员进行抽象概括而产生的。因而尽管在言语交际中,一个笼统的语义的具体所指对象可以 不同,但这些对象都必须能够归纳到这个笼统的语义中。歧义来源于语义和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如“这是车”,没有说明是汽车、火车、自行车等,语义是笼统的;而“我们三人一组”,可以理解为“人们分组,三个人为一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三个人分到了一 组”,这句话是歧义的。
3. 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识记】
口头歧义是指语言片段因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所带来的歧义。比如口头上说“这些食 物可以zhìbìng(治病/致病)”。
书面歧义是指语言片段虽然读音和书写形式都相同,但仍具有歧义。又分语汇歧义和 组合歧义。
4. 语汇歧义、组合歧义【识记】
(1)语汇歧义。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两种成因:①同音 同形词。如“你别上”,“别”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副词。②一词多义。如
“他的包袱很重”,“包袱”既可以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指某种负担。(2)组合歧
义。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 类。
5. 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识记、简单应用】
(1)语法结构歧义。①结构层次不同,如“两个学校的老师”; ②结构关系不同。如“出租汽车”。(1)语义结构歧义。如“鸡不吃了”,语法上只能理解为主谓短语,但意义 上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以理解为“不吃鸡了”。
6. 产生歧义的原因【领会、综合应用】
(1) 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这件事没有yìyì。”
(2) 同音同形的词语造成歧义。“方便的时候”。
(3) 一词多义。“菜不热了。”
(4) 语法结构层次不同。“两个学校的老师”。
(5) 语法结构关系不同。“出租汽车”。
(6) 语义结构关系不同。“鲁迅的书”。
7. 消除歧义的方法【领会、综合应用】
(1) 利用特定的语境。“今天下午学习文件”“请把学习文件拿过来”。
(2) 采用停顿、轻重音等语音手段。“北京人多。”
(3) 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语法手段。如“两个医院的医生”变成 “两家医院的医生”就没歧义了。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一节 语用概说一、什么是语用
1. 语用【识记、领会】
语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 信息传递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简单应用】
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A→编码→输出→传递→输入→解码→信息B
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交际双方都能理解。
3. 语用的基本性质及原因【领会、简单应用】
(1) 情境性。语言运用离不开具体的使用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及言辞之外的各种主 客体构成的言语环境。
(2) 社会性。语言运用本质上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以语 言信息交流为主的社会交际。
(3) 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 二、语用研究的范围
1. 语用学建立和发展的大致历程【综合应用】
(1) 源于莫里斯 1938 年建立的符号学。莫里斯把语言符号研究一分为三:“语形学
(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2) 逻辑学家卡尔纳普于1948 年提出语用学的最初概念。
(3)1954 年,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提出要研究词语的指示和指称意义,“指示和指称”首先成为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4)1955 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系列演讲;1969 年, 美国语言哲学家瑟尔出版了《言语行为》一书。他们建立的“言语行为理论”,使“言语行
为”成为了语用学的主要内容。
(5)1967 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会话合作原则”,这使“会话含义”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上述“指示指称”“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的研究,为语用学最终成为一 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框架。
(6)1977 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出版发行,正式提出了“语言学的语用学”的概
语用学是一个主要研究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制约语言使用的条件的语言学
3.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领会】
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说话人和听话人);二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三是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
主要集中在与之联系的三个问题:词语的指示和指称问题、会话中特定含义的推导问 题、言语行为问题。
4. 语用和语用研究与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综合应用】
一种看法:两个子系统,一个是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另一个是与之对应的语 用;另一种看法: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属于“语言系统研究”,语用是与之对应的“语
语用学与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相互交叉和一一对应的。当然,语用学业与其他语言学 分支学科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否则就没有必要建立独立的语用学了。
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1. 言内语境、言外语境【识记】
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包括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即与话语内部的语 言要素相关的语境,言外语境即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言内语境又称上下
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言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
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与交际主体相关的人际环境和与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 等。
2. 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的区别以及语用学研究的语境的范围【综合应用】 狭义的语境指的是言内语境,广义的语境既包括言内语境,又包括言外语境。
语言运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各种语境因素都有可能对话语的意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 话语表达的效果。因此,语用学采取的是广义的语境观,它关注的是表达中的各种语境因
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对语言运用的作用【领会】
(1) 言内语境的作用。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 用。言内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还有助于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 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歧义。
(2) 言外语境的作用。言外语境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非义项义和句子的非命题义。 具体来说,言外语境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二是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三是用来解释不但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而且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
1. 语境对分析词语所指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领会】
由于语义的概括性,语言形式的具体所指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因此语境对 于语言运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解释词语的具体所指。“把教室里的同学都叫出来”这里的
“教室”“同学”在对话当中肯定是具体的。这些与具体的人或事物联系的所指意义并不是 词语本身负载的,只有在一定语境中才能确定和解释。
指示是指词语的所指问题,它是以一个言语活动的各个要素(说话者、说话时间、说 话地点)为参照才能确定的某些词语的所指意义。
3. 指示词语和一般名词的区别【简单应用】
语言中有指示作用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我)、指示代词(这)、时间名词(现在)、地点名词(这里),以及有些语言中的定冠词(the)等。
指示词语与一般名词的区别主要有:
(1) 这类词语的意义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2) 这类词语的意义主要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确定的。
4. 指示意义的不同类型【简单应用】
根据指示词语的类别,指示意义主要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
找出句子中的指示意义的时间、地点、人称:“今天晚上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语言学概 论。”
指称主要是一般名词的所指问题,它是指只有当一个词语进入话语行为具体谈论的对 象,即与语境中特定对象发生关联时,才会有具体的所指意义。
6. 指称意义的不同类型【简单应用】
(1) “有指”、“无指”。
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无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指 称。“这个苹果跟西瓜差不多大”(苹果-有指;西瓜-无指)“雷锋”——有指;“雷锋(精
神)”抽象性质——无指。
(2) “任指”、“全指”
任指是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全指是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 全体联系的指称。“借(本)书看”“书”——任指;“我喜欢书”“书”——全指。
(3) “定指”、“不定指”
定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 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不定指则至少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比如“客人来了”(客人——
定指);“来客人了”(客人——不定指,至少听话人不知道是谁)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1.会话准则
言语交际和语言运用的一些基本规则。
2.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识记】
合作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由美国语 言学家格赖斯于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来的。
礼貌原则,指出于相互尊重的需要,交谈双方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语用规则,由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等于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补充。
3.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领会】
合作原则的内容:一是质量准则(说真话);二是数量准则(信息适量);三是相关准则(跟话题有关);四是方式准则(清楚、简洁、无歧义)。
礼貌原则的内容:一是得体、慷慨(避免有损于他人,有利于自己的表达);二是赞誉、谦逊(少赞誉自己,多赞誉对方);三是一致、同情(减少或避免与对方出现分歧和对 立)。
4. 合作原则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简单应用】
在某些情况下,尽管交谈双方都期待彼此在会话中合作,但对各个会话准则的执行也 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希望新闻发言人的谈话遵守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新闻发言人希望记者遵守方式准则。
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这部分内容出题概率较高)
1.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礼貌原则优先于合作原则【综合应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发生冲突,那么礼貌原则还是应该优先于 合作原则的。因为只有在礼貌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进行正常有效的会话合作。(“A:你觉得
我画的画怎么样?B:我想我没有这种鉴赏能力。”如果 B 对绘画有一定的研究,虽然违反了质量准则——说谎,但顾及了对方面子——符合礼貌原则(得体))
2. 会话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识记、领会】语句背后暗含着的意义叫作“会话含义”。
原因:含蓄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例子:A:几点了?B:该熄灯了。——违反了相关准则。会话含义:现在已经很晚
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甲蕴含乙。蕴含的公式表示:甲→乙。如“他踢了小
张的腿”蕴含“他踢了小张”。蕴含关系一般都发生在有上下位关系或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句 义之间。蕴含义分成衍推义和隐含义。
2. 衍推义、隐含义【识记】
衍推义是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从逻辑的角度讲是指充分不必要关系。 例:老张有三个孩子。——老张有孩子。
隐含义则不是语句固有的和稳定不变的意义,有两个特点:一是可消除性,即在特定 的语境里可以被推翻;二是可追加性,即可以明确地补出来。
老刘有三个孩子,其实还不止三个。(消除隐含义并不产生语义矛盾) 老刘有三个孩子,只有三个。(追加隐含义并不产生语义重复)
预设义通常情况下指句子包含的背景信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说甲以乙 为预设。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预设“他有哥哥”。
4. 蕴含义与预设义的区别和联系【领会】
预设和蕴含一样,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不同的是,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 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5. 为什么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综合应用】
预设义跟隐含义一样在特定会话语境里可以消除。(有隐含义的特点)预设义一般情形 下不能消除,跟衍推义一样是不可追加的。(有衍推义的特点)
因此预设义占领了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的广阔的中间地带。 第四节 言语行为
1. 言语行为的基本含义和言语行为理论【识记、领会】
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引起听话人做出某种心 理上或行为上的反应,实现某种社会交际功能。
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用语句来做事”的概念,即说出
“请求、承诺”等语言的同时,也完成了这些行为,这种行为就叫“言语行为”,而研究语
句行为能力的语用学理论就叫作“言语行为理论”。
“施为句”即用语句做事,这类句子不以陈述事实为目的,或者不仅仅以陈述事实为 目的,句子的使用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有所行动。可以分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3. 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别和联系【简单应用】
前者为叙述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后者是施为句。言有所述不一定能实现言有所
为,但言有所为必须以言有所述为前提;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言有所述可以看作是广义 的施为句,通过叙述句而完成了一种“告知”的行为。
二、言内、言外、言后(这部分内容出题概率较高)
1. 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领会】
奥斯汀将语句分为言有所述、言有所为,后者进一步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 行为,对应述事行为、行事行为、成事行为。
瑟尔按说话人交际意图的方式不同,把言语行为分成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2.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识记】
言内行为是一种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用语言要求传递信息。
言外行为又称行事行为,指通过说话来实现说话者意图的行为。例如边说誓言边做出 发誓的动作。
言后行为又称成事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效果。真的实现了誓言,便是发誓的效果。
3. 区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简单应用】
三种行为分别体现了交际过程的三个方面:编码(编码、信息传送)——交际(言语 表达意图,实施)——反馈(产生的后果或变化)。动作发出者对言后行为有一定的期待, 但是其意图能否达成很难说,但无论听话人的反应如何都是言后之果。
4. “言语行为二分说”和“言语行为三分说”的争论的原因【综合应用】
原因:“三分说”的成事阶段不由说话人控制。因为听话人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或即 使接受,也可能置之不理。
学者建议:要么二分,即说出话,然后这话有实行某种行为的能力,这就是言语行 为;要么三分,即使无效,也算是“成事”行为。
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这部分内容出题概率较高)
1. 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识记】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 为,如说“谢谢!”,就实施了“感谢”的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字面意思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疑问句“你 能不能把门关上?”表达了祈使句的意思“请把门关上!”
2. 直接言语行为与句子的表达类型和动词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简单应用】
相对应的一面:陈述句表陈述,疑问句表询问、疑惑,祈使句表请求、劝告、命令, 感叹句表示感叹;用特定的词语表示相关行为,如动词“保证、提议”就直接实施了保 证、提议等言语行为。
不对应的一面:陈述表疑问,如“我不知道这件事跟他有没有关系。”表达“这件事跟
他有没有关系?”;不是说话人本身的言语行为,如“他提议吃完饭大家一起去看电影。” 这只是转述。

3. 分析语言实例中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综合应用】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听话人不需要思考就能推出真实意 图,如中国人遇到熟人喜欢说“吃了没有?”这只是一句寒暄语,不必当作真正的询问。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借助语境才能推出。如“A:下午打球吗?B:我要去接小

孩。”看起来答非所问,实际上是因为时间冲突的一种婉拒。这就是违反合作原则的一种会 话含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然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