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已不是当年的格力,小米一元云购还是当年的小米一元云购

一百亿的小米,最终还是会赢了一千亿的格力
一百亿的小米,最终还是会赢了一千亿的格力
日,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典礼上,格力的董明珠和小米的雷军同时站在了舞台之上,当主持人问道格力和小米的模式哪个更好时,董明珠和雷军二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雷军为了活跃气氛,还幽默的表示要和董明珠定一个赌注为一块钱的赌约,而性格强势的董明珠却直言要赌就赌十亿。
的确,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董明珠是非常有底气说出这番话的。在当时格力的营业收入是1000亿,而小米的营业收入是127亿,两家公司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尽管如此,在当时的互联网黑马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看来,小米拥有很多优势,所以这件带有调侃意味的赌约就这样传下来了。
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年多,距离五年的期限还剩大半年的时间了。近几年的格力的营收一直徘徊在千亿左右,整体变现稳定但没有出现大幅增长。2013年营收1186亿,2014年营收1378亿,2015年营收977亿,亿,这是格力已公布的财报数据,而小米因为没有上市,所以没有财报可以参考。只能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在年小米公布的营业额分别为316亿,743亿,780亿,虽然距离格力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一直在稳步快速的增长。
在遭遇了一段低谷期后,2017年的小米触底反弹,强势逆袭。出货量重回世界前五,国际大奖挨个拿了金奖,在小米今年的年会上,雷军表示过去的一年,小米的营收首次超过了千亿人民币,但具体数字还未透露。而这一成绩可以说已经很接近格力了,而手机的更新换代的周期又远远低于空调,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小米的营收超过格力也是极有可能的。只是不知道那时,董明珠会付那十亿的赌资吗?格力已不是当年的格力,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格力已不是当年的格力,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i黑马百家号本文由秋源俊二(微信ID:QYJEQYJE)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秋源俊二。今天看到一篇写格力的文章,有着一段论述:战术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的懒惰。美的和海尔早已布局海外,用国际化引擎驱动增长。美的更是凭借收购库卡快速切入机器人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格力作为空调老大,在海外市场却落后于人。2016年中报显示,格力外销占比24%,2016年美的外销占比为43%,2016年上半年海尔外销为29%。格力外销毛利率21.2%,比内销低23个百分点,显示出格力品牌在海外溢价困难。美的2016年电商销售230亿,占比已经达到14%,预计2017年将达到20%。而格力从未披露线上业绩,格力电商搞了两年多,进展如何,外界不得而知。格力空调还停留在开机激活、手机操控上,海尔和美的早已跨过了控制这一关,以单品为核心搭建智能家居,引入第三方共同做大生态圈。2017年,美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到第四期,向1600名员工授予1.3亿股,占总股本2%。青岛海尔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也进行到了第二期,总共拿出5.2亿元从二级市场购买4700万股,激励1130名员工,占总股本0.77%。格力股权激励迟迟无法启动。2016年董明珠给全员加工资1000元,一线员工感激涕零,但对中层作用微乎其微。在全行业补库存、房地产火爆的大背景下,可以肯定2016年格力年报依然靓丽,净利润150亿傲视群雄。2017年楼市红利持续释放,格力业绩还将继续飘红。但三年五年后呢?言下之意,作者认为三五年之后,格力将不再是格力。对此,我不是认同。一、前两天,还和一位朋友讨论,旺旺、康师傅和统一,最近一年财务数据很难看,具体如下:在过去的2016年度里面,这三家企业的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尤其是康师傅和统一,净利润下滑恐怖。(康师傅是三倍总杠杆,统一是五倍多杠杆)顺带看了看这三只股票的股价走势图:正是起高楼,宴宾客,转瞬却楼塌了。股价飞流直下三千尺啊。这背后深刻的原因:无他,消费升级,市场由增量转为存量,竞争加剧。二、简单来说,当时康师傅、旺旺、统一,进入中国时候,大陆市场是一块处女地。前些年高速增长,来源于市场“从无到有”。在空白市场上,典型的躺着挣钱。对于企业而言,只要生产,就能够产生高速业绩和巨额利润。市场情况,偏向于卖方市场,只要生产,基本就可以卖出。企业财报数据,节节攀升,股价也是蹭蹭蹭的上涨。这样的情况,在2010后开始转变了,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为买方市场。时代变了,以前大家都是从无到有,现在转型,从有到优。简单来说,这些企业别看数据靓丽,金玉其外,但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只是赶上好时光而已。类似于牛市,咋都能挣钱,但这并不是因为你眼光、投资有多牛逼。而从2014年后,就是考验企业深耕能力了。产品创新、产品优化、产品开发,才能成为继续存在市场的理由。当然这些企业也可以选择进行市场开发,比如去欠发达国家,继续维持高增速。但现实往往残酷,贫穷国家往往由于政治、军事因素,让这些企业望而却步。继续在存量市场上,真的要白刃相见、血拼刺刀,发现自己战斗力渣渣。三、这让我想起了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经过多年厮杀,可乐市场剩下竞争对手只有百事和可口两家。熬到最后,可口可乐开始大规模国际化,进入欠发达国家。也正是这个时候,1989年的春天,巴菲特买下了10.7亿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此以后,我们经常在镁光灯看到他喝樱桃可乐的场景。也成为巴菲特引以自豪的投资案例。究其原因,就是可口可乐,在存量市场,竞争成功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中一身真本事。随后挥师南下,势如竹破,扫荡全球。在巴菲特看来,就是产生所谓的“心理垄断”,是消费者最终主动形成的品牌垄断,是可乐可乐成为“可乐”代名词的垄断。四、回到我们的主题,目前旺旺、康师傅和统一,只能他们在增量市场中,成功了,是佼佼者。但现阶段,随着大陆经济这些年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开始变向了,由处女地开发变为存量竞争。在各自的考试中,这三家快消食品企业,均表现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没经历过牛逼的血拼呗,像可口可乐经历过各种厮杀,所以能活下来。还是一句话,以前挣钱太顺了。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那会,钱好赚,下海就是万元户。增量的生意,是轻松的生意。五、那么,存量市场竞争,究竟需要企业哪些能力?根据产品策略,很显然是产品开发和产品渗透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研究开发、细化、优化、深耕等能力。做细分化市场,针对不同客户做出更多产品,提供细化服务。例如方便面,研发健康、绿色等概念食品;营销做得更细致,广告打的精准;这些,我们称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企业优势所在。往往在增量市场中,企业高速发展,数据华丽,但企业本身并不具备多大优势。反而导致自己盲目自大,看不清楚自己。六、我们现在回过头想想,小米在2011——2014,那销售手机数据,多么牛逼。为什么呢?因为那会小米处在一个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的阶段,国人正处于从非智能机转换为智能机阶段。市场是增量市场,小米凭借这股风,把估值拉倒450亿元,但随后,国内其他手机玩家也看中,市场也由增量转变为存量。瞬间,发现小米战斗力渣渣。随后,小米通过两个举措,想继续位置高增速:1、国际化,大力开发印度、南北市场;2、多元化,生产充电宝、耳机、电子秤等等;总之,雷军寄希望于用空间换时间,让小米深耕下去,产生核心竞争力。从而整体看起来,仍然保持高增速。我们看看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来源,大概有四种:1、物理上独特资源,例如专利;2、具有路劲依赖性资源,例如多年的京东快递口碑;3、具有因果含糊的资源,例如华为的企业文化;4、具有经济制约性资源,例如滴滴快的、新美大等;小米这几年,核心竞争力是有所提高的。但显然,雷军提倡的“新零售”、“好市多(Costco)等等,显然学习的是经济制约性的路径,有点不对路子。制造业,显然是精益制造、产品质量、技术专利,才是立足源泉。日本、德国、美国制造,莫不如此。新零售的思路,在我看来,还是一种“回避”、“躲避”策略。说白了,本质上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缺乏信心。小米还是和当年一样,靠的战略勤奋,意图忽略战术问题。当然,由于我不在小米,不清楚小米对于研发、技术的态度,如果想做国民企业,这个坎,真的不要逃避了。假若,雷军只是想通过新零售产生的空间,换取小米发展核心竞争力时间,我认为没什么问题。否则,终究成不了世界级企业,实现不了自己内心的夙愿。华为后发制人,说到底,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有技术、有研发做支撑。当其通信设备领域做到全球老大的时候,转向做消费端,难度小多了。所以我们看到华为,这两年,在手机制造,迅速崛起。七、回到文章开头,关于格力的论述。否定这看法,原因就在于此。格力本身就在一条路黑到底后,再考虑多元化。格力是在完成市场渗透、产品开发后,再考虑多元化和市场开发。相比美的,格力在把一个线做穿了、做透了,市场占有率高达40%,才考虑多元化,例如手机、电动汽车、家电等等。类似华为,在通信网络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达到了天花板,才开始无线终端产品。现在格力,已经不是当年,只囿于空调领域的格力了,经营理念也发生的变化。对比小米,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始终战略勤奋。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进入新领域,复制过往的经验。本文的意思不是说,格力就一定能够做好多元化。相比之下,看不起格力和小米。走增量路,确实容易些,但也是路啊。格力一直深耕存量市场,现在才考虑转型增量市场,美的市值虽高,但是这个公司,一直做增量市场!看看国内大的形势,消费升级,在存量之间竞争,美的本身创新,优化等等,这方面能力是不够的!这是美的为什么进行市场开发的原因!和小米一样,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所以选择多元化或者市场开发。当然,这两种经营策略,并没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必须清楚,如果想成为世界级企业,一定是在存量市场中,经过考验,真刀真枪,拼刺出来的。跑马圈地的,只是生意。深挖潜航,从无到有,做增量很容易;从有到优,难度经营大!其实,我想到一个电影《闻香识女人》,阿尔·帕西诺扮演的中校在影片末尾处一段慷概激昂的演讲: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i黑马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让创业者不再孤独,提高创业者成功率!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10亿赌局,小米靠口水仗赢不了格力 - iDoNews
10亿赌局,小米靠口水仗赢不了格力
10亿赌局,小米靠口水仗赢不了格力
谈到赌局,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董明珠与雷军10亿赌局。近日,董明珠回应,小米和格力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多。
一个是有着“家电女王”之称的董明珠,一个是有着“雷布斯
”之称的雷军,一个是传统工业时代制造业的骄傲,一个是插上了互联网翅膀的互联网企业,当他们碰撞到一起不仅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一场巅峰对决,同时也是。
格力模式与小米模式,谁将胜出
1、格力的传统工业模式
格力成立至今已有23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格力标志服务于一体的专业空调企业。同时格力旗下格力品牌空调也是中国空调业唯一的“世界名牌”产品。
董明珠从1992年个人销售额的1600万到如今的格力超过1200亿元的营业额,同时保持家用空调销量世界第一的地位,离不开格力的几大核心竞争优势:
(1)首先是格力空调的技术创新能力:精准的定位,走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之路,以顾客为导向,创新市场。
(2)格力空调的营销竞争能力:首先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首推业界全方位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模式,此外,格力独创“厂商股份合作制”的区域营销模式。
格力一直以传统的线下模式,在全球开设近10000家格力专卖店,售后服务网点5000家,专业售后服务人员30000多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周到和专业的服务,从根本上保障了厂家、商家、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实现了共赢的目的。
2、小米的互联网工业模式
小米成立2010年,是一家专注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
小米在短短的三年多的时间里销售额突破330亿,一越成为继BAT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小米的优势体现在它用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铁人三项”,为用户来来了更好的体验上,同时它采用互联直销模式,不需要渠道成本,店面成本及销售成本,从而可以。
纵观小米、格力两家不同模式的企业,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格力在于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而小米在于线上经营模式,将来它们更应该结合市场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战略,传统模式可以借鉴电商模式的优点,线上模式也可以结合线下模式,实现O2O模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正如董明珠所暗示的,这场赌局不存在输赢。
小米的忧伤
小米当下手机市场的瓶颈已然是非常明显,与其说小米的成功还不如说小米营销的成功,一直以来小米的互联网营销及互联网思维是其能够迅速成长重点。小米烂用饥饿营销,已然引起了消费者们极大的反感,再如此下去必然是死路一条。
目前整个手机行业抄袭的常态,小米首当其冲,就在前几日苹果总设计师艾维就公开指出了小米抄袭是不对的,而小米并不以为然,还表现出傲娇的姿态着实让人感叹!尽管小米死不承认自己抄袭了苹果,这对整个山寨横行的中国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如果说小米想与苹果三星等巨头抗衡的话,必然是要走向世界的大舞台,没有真正好的产品只靠抄袭,更别说与苹果三星抗衡了,就连能不能生存下去也是个问题。
而此次雷军跟董明珠的赌局非要说谁会赢的话,就得看谁的路能走的更长更远,而不是只是暂时的销售额有多么多么的华丽,毕竟未来是一个,而格力恰恰就靠着这个成为世界名牌,而小米目前除了饥饿营销,也就只剩下打打口水仗了。
在未来讲产品与服务的时代,小米必须得拿出与格力一样真正值得国人骄傲的产品,而不单单只是拿出华丽到被人质疑的销售额数据,只有好的产品才能与苹果三星正面对抗,反之只能坐吃等死。
注:本文首发iDoNews 专栏,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正在加载......“要赌就赌十亿,你敢不敢”当年小米跟格力的对决,现如今如何?“要赌就赌十亿,你敢不敢”当年小米跟格力的对决,现如今如何?探索世间生活百家号五年前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雷军跟董明珠却获得了年度经济人物,在颁奖,典礼过程中,虽然两个人很接触,但是也是不甘示弱的。雷军在表示小米五年内的经营额打破格力的营业记录突出自己的表现。如果格力输了的话愿董明珠赔上一元,但是董明珠却表示,如果是小米的记录击败了格力愿意拿10亿出来做赌注。那么现如今已经过去五年了,根据网络资料的显示,截至2007年底,小米的营业额已经达到1100多亿,比去年增长了1.67倍,而格力的总收入为1400多亿元,比以往长增长了36%左右他们按照这样的对比谁胜谁负已经都有了判断吧!当然小米增长的同时,有一个原因就是在2006年遭遇谷底销售特别惨烈。在过去这几年时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都没做,对这个赌局反复的提问,雷军却很少提起,这是为什么呢?董明珠作为最大的股东能这样备受媒体的关注,恐怕没有第二人,恰好又是从她跟雷军这个赌局开始,就已经成为媒体的焦点总是有新闻话题被曝出。对于雷军来说,不仅是作为职业的经纪人,投资和创业也是非常的成功的,在这场赌局中,雷军也是不断的追赶,也是给自己立了一个挑战的难度。那么董明珠的想法不是这样,认为后者是不可能追上前者,所以两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行动都不一致。那么说到这里,雷军注重的是网络不断创新,董明珠,代表的是经典商业思维,那么在这种经营模式上,其实雷军已经完全可以胜过董明珠。,所以没有太多必要再去回答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可以下方留言探讨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探索世间生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用图片讲述故事,记录人间百态。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导读 : 走增量路,确实容易些,但也是路啊。
本文由秋源俊二(微信ID:QYJEQYJE)授权发布,作者秋源俊二。
今天看到一篇写格力的文章,有着一段论述:
战术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的懒惰。
美的和海尔早已布局海外,用国际化引擎驱动增长。美的更是凭借收购库卡快速切入机器人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格力作为空调老大,在海外市场却落后于人。2016年中报显示,格力外销占比24%,2016年美的外销占比为43%,2016年上半年海尔外销为29%。格力外销毛利率21.2%,比内销低23个百分点,显示出格力品牌在海外溢价困难。
美的2016年电商销售230亿,占比已经达到14%,预计2017年将达到20%。而格力从未披露线上业绩,格力电商搞了两年多,进展如何,外界不得而知。
格力空调还停留在开机激活、手机操控上,海尔和美的早已跨过了控制这一关,以单品为核心搭建智能家居,引入第三方共同做大生态圈。
2017年,美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到第四期,向1600名员工授予1.3亿股,占总股本2%。青岛海尔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也进行到了第二期,总共拿出5.2亿元从二级市场购买4700万股,激励1130名员工,占总股本0.77%。
格力股权激励迟迟无法启动。2016年董明珠给全员加工资1000元,一线员工感激涕零,但对中层作用微乎其微。
在全行业补库存、房地产火爆的大背景下,可以肯定2016年格力年报依然靓丽,净利润150亿傲视群雄。2017年楼市红利持续释放,格力业绩还将继续飘红。
但三年五年后呢?
言下之意,作者认为三五年之后,格力将不再是格力。
对此,我不是认同。
前两天,还和一位朋友讨论,旺旺、康师傅和统一,最近一年财务数据很难看,具体如下:
在过去的2016年度里面,这三家企业的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尤其是康师傅和统一,净利润下滑恐怖。
(康师傅是三倍总杠杆,统一是五倍多杠杆)
顺带看了看这三只股票的股价走势图:
正是起高楼,宴宾客,转瞬却楼塌了。股价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这背后深刻的原因:无他,消费升级,市场由增量转为存量,竞争加剧。
简单来说,当时康师傅、旺旺、统一,进入中国时候,大陆市场是一块处女地。前些年高速增长,来源于市场&从无到有&。在空白市场上,典型的躺着挣钱。对于企业而言,只要生产,就能够产生高速业绩和巨额利润。市场情况,偏向于卖方市场,只要生产,基本就可以卖出。
企业财报数据,节节攀升,股价也是蹭蹭蹭的上涨。
这样的情况,在2010后开始转变了,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为买方市场。时代变了,以前大家都是从无到有,现在转型,从有到优。
简单来说,这些企业别看数据靓丽,金玉其外,但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只是赶上好时光而已。
类似于牛市,咋都能挣钱,但这并不是因为你眼光、投资有多牛逼。
而从2014年后,就是考验企业深耕能力了。产品创新、产品优化、产品开发,才能成为继续存在市场的理由。
当然这些企业也可以选择进行市场开发,比如去欠发达国家,继续维持高增速。但现实往往残酷,贫穷国家往往由于政治、军事因素,让这些企业望而却步。
继续在存量市场上,真的要白刃相见、血拼刺刀,发现自己战斗力渣渣。
这让我想起了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经过多年厮杀,可乐市场剩下竞争对手只有百事和可口两家。
熬到最后,可口可乐开始大规模国际化,进入欠发达国家。
也正是这个时候,1989年的春天,巴菲特买下了10.7亿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此以后,我们经常在镁光灯看到他喝樱桃可乐的场景。也成为巴菲特引以自豪的投资案例。
究其原因,就是可口可乐,在存量市场,竞争成功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中一身真本事。随后挥师南下,势如竹破,扫荡全球。
在巴菲特看来,就是产生所谓的&心理垄断&,是消费者最终主动形成的品牌垄断,是可乐可乐成为&可乐&代名词的垄断。
回到我们的主题,目前旺旺、康师傅和统一,只能他们在增量市场中,成功了,是佼佼者。
但现阶段,随着大陆经济这些年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开始变向了,由处女地开发变为存量竞争。
在各自的考试中,这三家快消食品企业,均表现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没经历过牛逼的血拼呗,像可口可乐经历过各种厮杀,所以能活下来。
还是一句话,以前挣钱太顺了。
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那会,钱好赚,下海就是万元户。增量的生意,是轻松的生意。
那么,存量市场竞争,究竟需要企业哪些能力?
根据产品策略,很显然是产品开发和产品渗透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研究开发、细化、优化、深耕等能力。
做细分化市场,针对不同客户做出更多产品,提供细化服务。例如方便面,研发健康、绿色等概念食品;营销做得更细致,广告打的精准;
这些,我们称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企业优势所在。往往在增量市场中,企业高速发展,数据华丽,但企业本身并不具备多大优势。反而导致自己盲目自大,看不清楚自己。
我们现在回过头想想,小米在,那销售手机数据,多么牛逼。
为什么呢?因为那会小米处在一个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的阶段,国人正处于从非智能机转换为智能机阶段。
市场是增量市场,小米凭借这股风,把估值拉倒450亿元,但随后,国内其他手机玩家也看中,市场也由增量转变为存量。
瞬间,发现小米战斗力渣渣。
随后,小米通过两个举措,想继续位置高增速:
1、国际化,大力开发印度、南北市场;
2、多元化,生产充电宝、耳机、电子秤等等;
总之,雷军寄希望于用空间换时间,让小米深耕下去,产生核心竞争力。从而整体看起来,仍然保持高增速。
我们看看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来源,大概有四种:
1、物理上独特资源,例如专利;
2、具有路劲依赖性资源,例如多年的京东快递口碑;
3、具有因果含糊的资源,例如华为的企业文化;
4、具有经济制约性资源,例如滴滴快的、新美大等;
小米这几年,核心竞争力是有所提高的。但显然,雷军提倡的&新零售&、&好市多(Costco)等等,显然学习的是经济制约性的路径,有点不对路子。
制造业,显然是精益制造、产品质量、技术专利,才是立足源泉。日本、德国、美国制造,莫不如此。
新零售的思路,在我看来,还是一种&回避&、&躲避&策略。说白了,本质上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缺乏信心。
小米还是和当年一样,靠的战略勤奋,意图忽略战术问题。
当然,由于我不在小米,不清楚小米对于研发、技术的态度,如果想做国民企业,这个坎,真的不要逃避了。
假若,雷军只是想通过新零售产生的空间,换取小米发展核心竞争力时间,我认为没什么问题。
否则,终究成不了世界级企业,实现不了自己内心的夙愿。
华为后发制人,说到底,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有技术、有研发做支撑。当其通信设备领域做到全球老大的时候,转向做消费端,难度小多了。
所以我们看到华为,这两年,在手机制造,迅速崛起。
回到文章开头,关于格力的论述。否定这看法,原因就在于此。
格力本身就在一条路黑到底后,再考虑多元化。格力是在完成市场渗透、产品开发后,再考虑多元化和市场开发。
相比美的,格力在把一个线做穿了、做透了,市场占有率高达40%,才考虑多元化,例如手机、电动汽车、家电等等。
类似华为,在通信网络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达到了天花板,才开始无线终端产品。
现在格力,已经不是当年,只囿于空调领域的格力了,经营理念也发生的变化。
对比小米,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始终战略勤奋。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进入新领域,复制过往的经验。本文的意思不是说,格力就一定能够做好多元化。相比之下,看不起格力和小米。
走增量路,确实容易些,但也是路啊。
格力一直深耕存量市场,现在才考虑转型增量市场,美的市值虽高,但是这个公司,一直做增量市场!
看看国内大的形势,消费升级,在存量之间竞争,美的本身创新,优化等等,这方面能力是不够的!这是美的为什么进行市场开发的原因!
和小米一样,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所以选择多元化或者市场开发。
当然,这两种经营策略,并没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必须清楚,如果想成为世界级企业,一定是在存量市场中,经过考验,真刀真枪,拼刺出来的。
跑马圈地的,只是生意。深挖潜航,
从无到有,做增量很容易;从有到优,难度经营大!
其实,我想到一个电影《闻香识女人》,阿尔&帕西诺扮演的中校在影片末尾处一段慷概激昂的演讲: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
第一时间获取创业行业信息资讯和深度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帐号中搜索 [i黑马],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i黑马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官方活动。
格力已不是当年的格力,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格力空调售后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