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容错共识机制机制是什么意思

纠错码拜占庭容错Quorum中错误检测机制
随着分布式存储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存储节点失效也越来越频繁。现在存在两种较多失效:崩溃和拜占庭失效。当一个存储节点被认为是拜占庭节点时,它的行为可能任意偏移它的说明,表现在:拒绝响应请求、发送错误消息、存储错误信息[1]。传统Byzantine Quorum协议[2~5]已经在拜占庭失效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拜占庭Quorum系统有两个主要缺陷。首先,拜占庭Quorum系统主要采用复制作为冗余策略。尽管复制提供了高可靠性和性能,存储空间开销也很大。其次,Quorum系统的参数不能动态变化。拜占庭Quorum系统依赖一个故障阈值b限制系统中拜占庭节点的最大数目。为了容忍最坏情况,传统Quorum系统保守地选择一个较大数值作为故障阈值,导致系统中副本数目远大于实际需要。固定的Quorum规模也不能动态反映存储节点加入与退出Quorum系统的情况。本文提出E-BFQ提供高可靠存储服务。E-BFQ有3个主要优点。1、E-BFQ使用纠错...&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一26日,第21届世界拜占庭研讨会在伦敦大学的教育研究所召开。世界拜占庭学会会长,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彼得·施瑞纳(Petersc脉运er)先生,本届大会组委会主任、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安东尼.布里尔(八刀由的y Bryer)先生和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教授伊丽莎白·杰弗里斯(El七,bethje蛋即s)女士主持了大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朱迪丝·海琳(Judith Herrin)女士做了《展示拜占庭研究》的主题发言。围绕着“展示”(disP娜)这一主题,本次大会的专题论文和学术报告分为8个专题,l、帝国; 2、工作与时日;3、社会结构;4、话语;5、文献;6、正教;7、对拜占庭的展示:8、过去的将来.具体地说,所谓“工作与时日”,是借用古希腊的语汇,实际上是专门为拜占庭考古学发掘和研究设计的一个重要板块,主要介绍拜占庭考古学、印章学、碑铭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所谓“话语”,是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语汇,展示近年来学者们在拜占...&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本文拟对20世纪英国的拜占庭研究学术群体进行分析,尽量描述出20世纪英国拜占庭研究的特征,优势、弱势、成就的比较清晰完整的画面。大致说来,年间出生的各代英国拜占庭学者早期的研究具有个别的、基础性的特点。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一代学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学术生涯.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世纪头10年的拜占庭研究者人数少得多。从年,拜占庭研究开始重整旗鼓,经过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自学潮流,最后迎来年间出生的拜占庭学研究的“伟大的一代”。这些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研究活动,开创了拜占庭研究学科。他们的学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先被吸收至他们老师所建立的新的研究机构工作,随后则在英国各地的大学获得了教席。1975年以后,大学扩充时代结束,职位越来越少。然而拜占庭学科仍然在扩展,其研究队伍也未显现衰落迹象。一、各代学者的学脉...&
(本文共13页)
权威出处:
近20年来,我国拜占庭学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学科基本建设的速度逐渐加快,科研实力迅速提高,特别是在基本的图书资料购置方面,国家和相关学校投入不断增长①,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培养体系渐趋完善②。我国专门从事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活动,不仅参加相关国际会议,而且与国际一流拜占庭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了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③,既初步改变了该领域发展长期滞后于其他学科的状况,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作为我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拜占庭研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本文仅以拜占庭文化研究为例,概要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图反映该领域研究在各个方面深化发展的特点。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激励下重新兴起的中国拜占庭研究首先从拜占庭文化研究开始。1986年,我国世界史学科专门学术刊物《世界历史》刊发了《应该加强对拜占庭历史...&
(本文共8页)
权威出处:
徐家玲教授所著《拜占庭文明》于2006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吸收了近10年西方历史、文化和考古学者在拜占庭文明研究方面的最新信息,重新审视了近20年国内外拜占庭研究方面的成果,以一种全新的结构阐述了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书分上、中、下3篇,上篇“帝国兴衰记”以叙事体风格,系统地描述了拜占庭国家兴衰的轨迹及其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关系。中篇“国家、领土和人民”是对于拜占庭自然环境、经济和人文地理、民族构成、城乡经济生活特点的专题研究,强调了拜占庭社会结构、政治、军事体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特点。下篇“宗教、法制和社会文化”,则从意识形态、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发展、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诸方面阐释了拜占庭文明对于中世纪西欧、东南欧及阿拉伯世界文明的渗透和影响,探究了拜占庭文明衰落的深层原因。该书对于西方拜占庭与中世纪学者在·20、21世纪之交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做了客观的评介,提出:所谓“漫长的后古典时期”本...&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约50年前,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曾经强调要研究“拜占庭帝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1]约翰·哈尔顿的《拜占庭史》是近十余年来的一本佳作,贯穿其间的史学思想值得关注。一、约翰·哈尔顿的著述及其在《拜占庭史》中的思路约翰·哈尔顿是近20年来活跃于国际拜占庭学界,且颇有影响的英国学者,他对拜占庭帝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国学者注意。早在1990年,他的作品《拜占庭在七世纪的文化转型》由剑桥出版社出版后,就被拜占庭学界瞩目。1999年,他的专著《拜占庭世界的战争、国家与社会,565-1204》问世后亦被广为引用。次年,他的《拜占庭史》出版,再次引起了拜占庭学界的关注。约翰·哈尔顿的这本《拜占庭史》和国内学界熟悉的瓦西列夫、奥斯特洛戈尔斯基、列夫臣柯等人的作品相比,有明显不同的风格。与瓦西列夫、奥斯特洛戈尔斯基的长篇幅不一样的是,约翰·哈尔顿的《拜占庭史》和列夫臣柯的《拜占庭》一样,同属简明史类型。后者是在我国出版的最早的拜占庭...&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拜占庭将军问题详解_中华文本库
拜占庭将军算法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网络的可生存性荆继武 冯登国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提纲现有网络的安全问题 旧的安全技术不能保证安全 网络的可生存性问题 ...
拜占庭将军问题,然后拽出一 大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英文缩写:POW,POS,DPOS,PBFT,...而对大数据分析来说,现有的大数据应用,数据都是存在一个中心化的厂商手里, ...
区块链的诗和远方,详细的阐述了区块链的知识和体系,还有一些应用 ...区块链 引言 ?拜占庭将军问题延伸到互联网生活,即:在互联网大背景 下,当需要...
三、区块链意义之一 :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 区块链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数字货币”,而是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的环 境下,如何建立满足经济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
将军问题 拜占庭将军问题是一个协议问题, 拜占庭帝国军队的将军们必须全体一致的...职场生存攻略 思维导图经典案例 Excel键盘快捷键 Photoshop的抠图技巧分析©...
4 区块链意义 4.1 区块链意义之一: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区块链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数字货币”,而是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的环境下,如 何建立满足经济活动赖以发生、...
拜占庭将军问题延伸到互联网生活,即: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当需要与不熟悉的对手...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分析 暂无评价 51页 ¥20.00 区块链研究 暂无评价 7页 1...
数据结构 3 4 5 6 核心问题 区块链发展及应用中国市场分析 区块链简介 区块...拜占庭将军故事的最后,数学家们设计了一套算法,让将军们 在接到上一位将军的...
拜占庭将军问题/双花问题 共识机制PoW/PoS/PBFT 1 密码学相关技术 Hash/PKI/加解密 点对点通信技术 P2P 区块链中的分布式一致性 拜占庭将军问题拜占庭将军问题是一...
我们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商品电子化交易服务平台社区资讯平台 大数据分析及风险...去中心化 拜占庭将军问题 哈希函数 北京爱蜂科技有限公司 区块链原理简述 几个...简介/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Byzantine&Empire)或东罗马帝国(Eastern&Roman&Empire)是经古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分裂后所形成的东西两个罗马中的东罗马帝国,这个建都于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东罗马便是这里所说的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军事上与古罗马大相径庭,在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之后,西罗马继承了古罗马的步兵方阵的战斗方式,而东罗马则开始尝试着以重骑兵代替步兵作为战斗主力。从17世纪开始,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称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国名简述/拜占庭
国名介绍拜占庭帝国的正式名称是Ρωμαν?α(Rōmanía,“罗马”),或者Βασιλε?α&Ρωμα?ων(Basileía&Rōmaíōn,“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拜占庭帝国的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Romanum&Orientale)。尽管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却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庭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庭”。对于那些以罗马帝国正宗继承人自居的东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尽管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萨珊波斯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也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
一直到17世纪,“东罗马帝国”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Hieronymus&Wolf)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庭历史学家手稿》(Corpus&Historiae&Byzantinae)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庭帝国”(Imperium&Byzantinum)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中国文献拂菻国是中国中古史籍中对拜占庭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因此把她命名为“大秦”&。)或海西国。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今叙利亚)等地中海东岸地区。宋、元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Fūrūmi)”。玄奘着《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杜环《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均作“拂菻”,各种异译都是伊兰语族的Frwm(粟特语作Frōm)、Purum(安息语作Prom)、Hrōm或Hrūm(中古波斯语)等的汉字对音。19世纪末在蒙古高原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学者们多方考定,以上各种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名称——Rūm(???)。杜环的《经行记》和两唐书西域传对拂菻国的物产、建筑、民俗等情况有详细记载,但两唐书中的记载据认为有一部分系从唐代长安情况类推而来。在唐代,长安与拂菻之间,西突厥汗廷与拂菻之间都有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特别是西突厥曾与它联合对抗波斯的萨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当自该地传来。《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学者考证,此“拂林”当是Farang一词的音译,乃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帝国简史/拜占庭
拜占庭之名源于一座靠海的古希腊移民城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为罗马帝国的陪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元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为首府,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包括匈奴和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复侵袭之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拜占庭遂成为唯一的罗马人帝国——实际上他们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创建3世纪后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头制的制度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腊各设立一个皇帝(称奥古斯都),辅佐他们的各设一个副皇帝(称凯撒)。这个分裂一直维持到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帝国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决定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他选择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尔)。330年这个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Nova&Roma)。但一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之城)。这个新的首都成为他的管理机构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虽然在君士坦丁的统治时期这个帝国还不是拜占庭帝国,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个特性,是它与相信多神教的罗马帝国的分界线。
另一个分界线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又译阿德里安堡战役)。这场败仗,以及皇帝瓦伦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国和中世纪帝国分家的时间。瓦伦斯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乌斯一世(有时也被称为大帝)将整个帝国再次分开。395年他将这两部分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里乌斯。阿尔卡狄乌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他的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的主宰文化是希腊文化。希腊语不但是日常用语,而且是教会、文学和商业的共同语言。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今天对“西部的拉丁帝国”和“东部的希腊帝国”的区分,以及今天所强调的东部的帝国并不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并不重要。罗马帝国是一个多语言的帝国,东罗马并不例外。在这个国家里有希腊人、弗拉赫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埃及人、叙利亚人、依利里亚人和斯拉夫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希腊文化从帝国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安条克、以弗所、塞萨洛尼基和亚历山大传向全国。虽然当时还不很明显,但东罗马帝国在其学者如约翰·桂索斯通的影响下发展了他们自己风格的基督教。
东罗马帝国基本上避免了西罗马帝国3世纪和4世纪所遭遇的困难。这里有许多原因。首先这里的城市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了,其次民族大迁徙时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罗马的财富。5世纪中西罗马帝国多次被征服,东罗马帝国顶多交纳贡献就可以免除遭难了。狄奥多西斯二世加强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城墙,使得这座城市成为被“野蛮人”攻不破的城市。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东罗马帝国的利奥一世与哥特人谈判,他结束了哥特人对东部帝国的威胁,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罗马帝国疆土了。早期历史6世纪时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它的传统的老敌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神学的争论,比如对基督一性说的争论也是帝国的重要话题。但东部帝国并没有忘记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杰出的将军贝利萨留的领导下东帝国甚至夺回了它部分在西部丧失的省份:意大利的大部地区、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编了古罗马的法规,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法典是用拉丁语写的,而当时拉丁语已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了,甚至许多写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会说这种语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统治下,圣索非亚大教堂(其原名Hagia&Sophia是神圣的真理的意思)开始动工。这座教堂将成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东正教(希腊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一世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国库,而他的继承人也无法对付在所有的边境上突然出现的新敌人:伦巴底人占领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波斯人入侵和占领了东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即希拉克里乌斯)后来重新夺回了这些东部省份,但当时刚刚在伊斯兰教下统一起来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现是赫拉克留无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占领了几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纪中叙利亚、埃及彻底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希腊化时代拜占庭帝国虽然失去了许多土地,但这也给它带来了一些好处——它不再那么混杂了。赫拉克留将全国希腊化了,希腊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他不用古罗马的皇帝头衔Augustus,而使用Basileus(国王)。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国与西欧的区别已经不可忽视了。不过拜占庭帝国国内也有不小的区别,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一性派的基督教,而不是东正教(希腊正教)。这些省份失落后,在剩余的省份中东正教(希腊正教)更加强大了。赫拉克留将全国分为几个军区来对付外来的侵扰。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断缩小。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阿拉伯人试图占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计划失败了。拜占庭当时的海军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拥有一种神秘的火器:希腊火。阿拉伯人初始的进攻被击退后,东帝国开始得到恢复。
8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对圣像破坏运动的争论。利奥三世下令禁止圣像,这个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对,整个国家到处都发生暴乱。在艾琳女皇的领导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上决定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崇拜。艾琳还有与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结婚来实现统一东西帝国的计划,但这些计划未能成功。9世纪初圣像破坏运动重现,843年再次被制止。这些争论使得当时与其已经开始离心离德的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未能重新统一起来。伊苏里亚王朝在8世纪末灭亡。黄金时代马其顿王朝的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堪称第二个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马其顿王朝皇帝的统治下,拜占庭帝国在9、10和11世纪初达到了它的顶峰。在这段被称为“黄金时期”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抵抗了罗马教廷撤销佛迪奥斯为教主的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占领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亚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屠夫)打败了保加利亚人,并于1018年彻底灭亡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同时拜占庭帝国还获得了一个新的同盟者(不过有时也是敌人):在基辅的俄罗斯国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佣军。但如其前身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当时许多占有土地的贵族打乱了军区的制度。假如拜占庭帝国只需要对付它的旧敌神圣罗马帝国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话它可能还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敌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誉:诺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进入了小亚细亚。突厥当时最大的敌人是埃及,而小亚细亚则是拜占庭帝国士兵的主要来源地。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会战中罗梅纳斯四世被突厥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战败,拜占庭帝国从此失去了小亚细亚省。1054年,东正教(希腊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事情起因于教皇利奥九世执意任命一名西西里出生的主教执掌东方教会。此举招致整个东部教会的不满。牧首米哈伊尔.塞鲁拉利乌斯大怒,下令关闭国内所有西方教堂,驱逐其神职人员。教皇此时又派遣红衣主教亨伯特作为特使与东部教会进行会晤,然而此次谈判最终宣告破裂,亨伯特于1054年7月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下达了由教皇签署的开除教籍令。不久,牧首召集宗教会议,宣布开除罗马代表们的教籍。至此,长期对立的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再未弥合,对此后的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帝国末日拜占庭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以篡权者亚历克修斯一世开始,他引入封建封侯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军队,对突厥进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这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起源。十字军收复了尼西亚,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虽然亚历克修斯的孙子曼纽尔一世是十字军的朋友,但双方都不能忘记他们互相革除了对方的教籍,拜占庭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和来自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亚历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别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与此同时,突厥依然是一个威胁,1176年他们击败了曼纽尔。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图征服拜占庭帝国,但给帝国带来最大摧残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的目的是占领埃及,但威尼斯人获得了领导权。在他们的怂恿下十字军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他们建立了一个短期的封建王国(拉丁帝国),而拜占庭的力量却彻底被削弱了。拜占庭帝国这时已经三分五裂了:尼西亚帝国、伊庇鲁斯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奥洛加斯王朝统治。1261年他们收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战败了伊庇鲁斯,恢复了帝国。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而把他们在亚洲的敌人忘了。这时他们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穆斯林内部分裂。当奥斯曼帝国建立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国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拜占庭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条件是两个教会必须统一。拜占庭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拜占庭的居民并不接受罗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佣军来到拜占庭,但西方大多数人宁可拜占庭死亡。他们看着奥斯曼帝国将剩余的地域蚕食。
一开始奥斯曼帝国认为攻击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代价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城墙非常坚固,除十字军外上千年中没有人能够攻克它。但随着版图的扩张,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渐渐处在了奥斯曼帝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同时火炮的出现,这城墙不能再保护这座城市了。
日,经过两年的包围,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穆罕默德二世将自己看做是东罗马帝国的合格的继承人。到15世纪末,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都已经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了。
此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成为东正教(希腊正教)的保护人。他的孙子伊凡四世将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继承人认为他们是罗马帝国和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合格的继承人,是第三个罗马帝国。一直到20世纪初它们的覆亡,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认为自己是拜占庭的合理继承人。
拜占庭帝国在将经典知识传递给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却是他的教会。早期拜占庭的传教士将东正教(希腊正教)传给了许多斯拉夫人。到今天为止,大多数斯拉夫人以及希腊人信奉东正教(希腊正教)。东罗马帝国的建立年代和灭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义为中世纪的开始和结束。
政治制度/拜占庭
皇帝和贵族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有三种称呼。Βασιλε??(Basileus)是最常见的称呼,来自古代希腊人对国王的称呼。希拉克略皇帝用这个头衔来代替罗马帝国的Augustus(ο&Σεβαστ??)头衔,此后这两个头衔被交互使用,但Βασιλε??成为拜占庭皇帝的正式称呼。至15世纪时,拜占庭皇帝自称为“Basileus&ton&Hellinon”,即“希腊人的皇帝”。除了拜占庭皇帝外,其他大国(如萨珊波斯)君主也被拜占庭人称为Βασιλε??。小国君主则被称为Ρ?γα?(Regas,来自拉丁语“Rex”,即国王)。
拜占庭皇帝的另外一个称呼是Αυτοκρ?τωρ(Autokrator),这是希腊语对罗马皇帝的称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译,强调“军事首脑”的意义,与罗马的“imperator”意义相同。拜占庭皇帝的其他称呼还有Κοσμοκρ?τωρ(Kosmokrator,宇宙的主宰)和Χρονοκρ?τωρ(Chronokrator,永久的主宰)、Σεβαστοκρ?τωρ(Sebastokrator,至尊陛下)、Κα?σαρ(Kaiser,恺撒)、Πανυπερσ?βαστο?(Panhypersebastos)等等。
拜占庭皇帝被神化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皇帝可以召开宗教大会,任免教会领袖和高级教士。在这一点上,拜占庭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外国使节以跪姿行礼。他们都没有权利先开口跟皇帝说话,只能等皇帝通过侍官发问时才可作答。每当官员觐见完毕,领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时,礼仪大臣和宫廷仪卫高唱“诚如是!诚如是!诚如是!”
紫色是拜占庭皇帝的专用颜色,皇帝的皇权标志包括皇冠、权杖和宝球(象征地球)。太阳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头戴象征太阳的金光环,参加太阳节(光明节)的庆祝活动。1月6日的圣诞节、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建城节、8月25日的丰收节,以及大型的竞技、庆典活动,也要由皇帝亲自主持。
拜占庭皇帝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没有其他嫔妃。皇位的主要继承方式为血亲继承,尤其是长子继承。拜占庭帝国的12个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为皇帝长子(包括养子)继承皇位的,11位是作为皇帝的其他儿子继承皇位。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儿、父母、孙子和配偶都有权继承皇位。拜占庭法律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威胁拜占庭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变。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满时,也可能会在群众暴动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动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迈克尔五世、1185年的安德罗尼库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
紫色是皇室专用的颜色,皇宫寝室中悬挂紫色丝绸装饰,因此拜占庭皇帝的子女被称为“紫衣贵族”(希腊语:πορφυρογ?ννητο?,拉丁化:Porphyrogenitos)意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拜占庭帝国的贵族等级包括Πρινκεπζ(亲王)、Μ?γα?&Δουξ(大公,此头衔通常授予海军统帅)、Δουξ(公爵)、kleisourarka(侯爵)、komes(伯爵)、apokomes(子爵)和akrita(男爵)等级别。由古罗马元老职位派生出来的荣誉头衔包括Illustris(杰出者)、Spectabiles(显赫者)、Clarissimus(显赫者),这些头衔只能终身享用,不得世袭。宦官在拜占庭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世纪时的著名军事将领纳尔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设立了宫廷大总管(Πραιποσιτοζ τον ενσεβεστατον κοιτωνοζ),其职责是总管皇帝内宫,并安排大臣觐见皇帝的时间表。到5世纪时,这个职位已经上升到与司法大臣平级的地位。此外,皇宫内还有掌管皇室衣物、马匹、食品、猎鹰、御船、音乐、医药……的宦官官员。这些官员构成了非世袭的宫廷贵族,替皇帝发号施令,握有很大的权力。行政制度早期的拜占庭帝国采取了类似于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设立元老院、执政官和各大区长官。随着时间推移,元老和执政官逐渐变为荣誉性头衔。
拜占庭皇帝的辅弼机构为御前会议,其成员包括执事长官(Μαγισυροζ&των&οφφικιωζ)、大区总督、军队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市长等高官。执事长官是帝国最重要的高级官吏,其职权包括指挥禁军、巡视部队、监督各级官员、签发官方文件、主持外交活动、缔结条约、参加审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宫内外事务等重要职责。执事长官的人选不以出身和等级为依据,而是依照其实际能力、干练程度和对皇帝的忠诚度来选择,由皇帝直接任命。7世纪后,执事长官也逐渐成为虚职。拜占庭帝国仿照古罗马的行政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大区,每区包括罗马时代的若干行省。早期拜占庭帝国设立了四个大区,即东方大区(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伊利里亚大区(萨洛尼卡)、意大利大区(拉文纳)和非洲大区(迦太基)。大区总督是皇帝的全权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职权。由于大区总督权力极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后的历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权力,将部分权力分给省区总督。7世纪上半叶,大区总督一职被取消。拜占庭帝国在重要省份和战略要地还设立直属帝国中央政府的地方总督。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市长(Επαρχοζ&τηζ&πολεωζ)也属于高级官吏,地位仅次于执事长官,其职责与外地的大区总督类似,总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权,并且负有治安责任,掌握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拜占庭帝国的国家金矿、银矿、铸币厂、国库由大司库官(Μεγ??&Λογοθ?τη?)掌握。大司库官下辖10个司,包括教会事务司、军饷司、邮驿司、铸币司、岁入统计司、大区财政事务司、矿务司、军械司、工场司、皇帝服装司。皇家财政(包括皇室土地)由皇家私产长官掌管,大区总督掌握地方金库。司法制度拜占庭的法律属于罗马法系统。司法大臣(Κναιστωρ)由君士坦丁一世设立,最初相当于皇帝的法律秘书,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纪后成为最高法官。
拜占庭的法官必须接受5年以上的专门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罗马民法并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领取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司法工作。早期的法官还兼管商业仲裁、税收、行政等业务,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专职化,并将法官与立法者区分开来。执事长官、大区总督和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市长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级的法律仲裁权,而拜占庭皇帝则始终握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1]罗马法的完善是在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时期。他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积极革新内政。他登基后的第二年,便委托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整理、编纂帝国的法律大全
查士丁尼在世时,共完成四部法律汇编。即《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这四部法律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他保留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法律规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调节提供了法律手段。对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定起到了蓝本作用。
经济/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时期),人口颠峰值则为3400万(公元4世纪)。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拜占庭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索利都斯(Solidus)长期以来是欧洲和西亚的国际流通货币。
尽管亚美尼亚的金矿和巴尔干的丰富银矿为拜占庭提供了贵金属的来源,但拜占庭帝国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此外还包括过境税、入城税、不动产转手税等名目)。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处于欧洲、亚洲、非洲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发达的国际转口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庭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拜占庭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粮食、贵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拜占庭的通货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1磅黄金铸造72个名为“诺米斯玛塔”(Nomismata)的金币,一个诺米斯玛塔等于12个银币,1个银币等于12个铜币。一个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约挣25个诺米斯玛塔的年薪,就可以维持衣食所需。
公元7世纪后,拜占庭的国际贸易因与波斯和阿拉伯的战争而受到影响,传统的经过波斯湾和叙利亚的商路中断,迫使拜占庭开辟通过红海进入古印度洋的海路贸易和通过黑海、里海、咸海的陆路贸易路线。至9世纪,拜占庭的国际贸易达到最高峰。
11世纪,突厥人夺占小亚细亚,拜占庭逐渐丧失了黑海沿岸的商业据点。与此同时,由于威尼斯的兴起,以及热那亚、加泰隆尼亚商人的竞争,拜占庭的商业开始衰落。诺曼人则入侵希腊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丝绸工业中心,将大批养蚕技师和丝织工匠带到西西里,打破了拜占庭对丝绸的垄断地位。数次十字军运动,尤其是第四次十字军东侵,严重地破坏了拜占庭的商业地位,彻底改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若干次皇室斗争中,为了获得资金,拜占庭皇位争夺者屡以商业贸易特权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本国商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和特拉布宗不再是东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商业据点夺去。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甚至在拜占庭本土取得了商业特权,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业殖民区。到14世纪,拜占庭的商业已经完全萎缩。
除了商业税收外,拜占庭帝国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还包括向元老阶层征收的地产税和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的货币税。此外还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马匹、布匹等实物税。城市公民还要交纳公证税、印花税、司法税等间接税。富有的市民还要负担路灯燃油、节日赛马、慈善机构、城市卫生和救火等费用。
拜占庭的农业税按照田亩面积向村庄集体征收,逃亡农民所抛下的荒芜农田所需缴纳的税收,由其所在的村庄代缴。每年5月和9月,帝国的巡回法官和税收官吏下乡征税,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状况,确定税收额度。
在8世纪丧失主要的农业省叙利亚后,拜占庭帝国加大了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农垦力度。当这些地方的土地也在11至14世纪逐渐沦丧于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国的商业贸易又极度萎缩时,拜占庭帝国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财政困难的状况。在14世纪,为了筹措开支,安娜·德·萨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宫中的金银器皿,铸造货币。一位记录了约翰五世加冕典礼的拜占庭史官曾哀叹道:“皇帝的大多数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来像黄金珠宝,其实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饰以彩色玻璃冒充宝石。前朝皇帝用来品尝美酒的、缀满红绿宝石和珍珠的高脚金杯,已经被换成了白锡杯或陶土杯。……到处可以看到类似具有天然美丽的宝石和多彩绚丽的珍珠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都骗不过众人的眼睛……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辉煌竟然颓败到这种程度,昔日的荣光完全消失了……”
至巴列奥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国已经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来维持必要的开支。为了筹措现金,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土耳其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自救资源。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罗尼卡卖给威尼斯后,拜占庭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余日。这一状况无疑对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军事/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罗马帝国的军事呈现攻势,而拜占庭帝国的军事,除了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的主动对外扩张外,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即使是马其顿王朝和巴列奥略王朝早期的对外扩张,其目标也是以收复失土为主,并非开拓新疆土。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守势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帝国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相对于周围民族的文化优势心态等等。与其周边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比,拜占庭人并不尚武,剽悍好斗、崇尚武力被视为粗鲁无知和野蛮的表现。拜占庭帝国将军事看作一门艺术,更重视作战的完美性和双方的智慧较量,而不看重战争的结果。
早期拜占庭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边防军、野战军和驻扎于皇宫内的哥特人卫队。边防军驻扎于河流和陆地边界,服役24年;野战军驻扎在内地军事要塞和交通枢纽地区,他们和皇宫卫队需要服役20年。在帝国边境的蛮族向帝国提供后备部队,由皇帝直接指挥。
拜占庭的边防军采用军区制,军区由边防总督指挥。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有东方、色雷斯和伊利里亚三大军区,528年设立了亚美尼亚军区,537年又设立了海上军区。边防军士兵从政府那里领取农田,自己耕种或雇人耕种,提供自给自足的军粮。边防军和野战军的最基层单位为队,每队5人;两队为一连;10连为一营(因此营长又称百夫长);6营为一团;3至4团为一师;3至4师组成一个军团。
希拉克略皇帝时期,在帝国西部领土上推行军事行政州(塞马)制度,凡是被拜占庭人收复的土地,都建立新的塞马州。到9世纪,在拜占庭的欧洲领土上,从爱奥尼亚群岛和伊庇鲁斯经马其顿直到黑海,以及亚得里亚海滨的若干岛屿和沿海城市,普遍设立了塞马州。
自11世纪以后,拜占庭传统的军区制度瓦解。由于多次发生军事将领插手皇族内部斗争的情况,巴西尔二世之后的历任皇帝开始解散军区和世袭部队,以遏制军事贵族的发展。他们以雇佣兵取代职业军队,同时削减军事经费,以限制军人势力。这些措施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军事贵族铤而走险、发动政变,造成了内部的恶性循环,而这一内部恶性循环又使拜占庭帝国在外部势力的攻击面前无力抵抗,于是国势愈发衰弱,军事开支进一步削减,形成外部的恶性循环。科穆宁王朝的皇帝力图恢复军区制,但是没有成功。至1204年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时,拜占庭军队的颓败已经达到了全面瓦解的程度。尼西亚帝国复国之后,巴列奥略王朝已经只能完全依靠外国雇佣兵(早期是突厥雇佣兵,在帝国灭亡的最后一战中是威尼斯和热那亚雇佣兵)了。拜占庭军队包括步兵、骑兵、辎重部队和后勤人员。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剑、战斧、长矛和弓箭,骑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抛石机、攻城槌、云梯和攻城塔楼。在守城战役和海战中,希腊火也被广泛使用。拜占庭的武器生产由国家严格控制,尤其是希腊火的制作,被视为国家最高机密。
由于海上贸易是拜占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拜占庭海军在帝国的早期阶段受到重视。678年,拜占庭海军使用希腊火在马尔马拉海击退了阿拉伯舰队,挫败了穆阿维叶哈里发征服东罗马的企图。717年夏天阿拉伯军队在莫斯雷马萨统帅下出动了2560艘船只攻打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在拜占庭海军的打击下,回到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的军舰只剩下5艘。
但是,在外来威胁解除后,拜占庭皇帝就采取了限制海军的政策。这一做法的主因是698年海军统帅提比略发动政变、出动舰队围攻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以及711年黑海舰队发动起义、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10世纪后拜占庭皇帝分散军权和削减军事经费的措施也影响到拜占庭海军的战斗力。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拜占庭丧失了位于小亚细亚的大部分海军基地和优秀的良马产地,此后转而采用雇佣外国舰队的方式应付海上威胁。俄罗斯人、热那亚人、英格兰人、威尼斯人、米兰人和加泰隆尼亚人都为拜占庭提供过军舰或水手。到1449年,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从伯罗奔尼撒前往首都的时候,拜占庭舰队破坏殆尽,竟然拿不出一艘像样的船来,皇帝只能乘坐加泰罗尼亚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由于拜占庭帝国采取守势军事思想,因此其筑城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拜占庭帝国的军事防御建筑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城防体系是最具代表性的防御工事。5世纪的时候,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因此提奥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修筑的城墙边增筑了提奥多西城墙,将城市面积扩大了两倍。由于城外就是一马平川的色雷斯平原,因此这段城防系统被设计得复杂无比。提奥多西城墙从外向内依次为外护墙、护城河、护城河内墙、陡坡护壁、外城台(Peribolos)、外城墙、内城台(Parateichion)、内城墙,外城墙和内城墙上耸立着三百多座塔楼、角楼和碉堡,形成强大的火力支援系统。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如贝利撒留、纳尔西斯、提奥弗鲁斯等,许多拜占庭皇帝也是军人出身,具有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例如被称为“保加利亚人屠夫”的巴西尔二世。甚至连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热那亚人朱斯提尼安尼的协助下出色地指挥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保卫战,并亲率部队抵抗敌人,在战斗中英勇阵亡。
相关事件/拜占庭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527年&查士丁尼一世成为皇帝。
532年~537年&查士丁尼一世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
1054年&教会分裂: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教会和罗马教廷决裂,成为希腊东正教(希腊正教)。
1204年&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被十字军攻陷。
1261年&拜占庭皇帝迈克尔八世?帕里奥洛加斯解放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1453年奥斯曼突厥攻陷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灭亡。
文化/拜占庭
综述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哥特人(4~5世纪)、斯拉夫人(6~7世纪)、阿拉伯人(7~9世纪)、土耳其人(11~13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4~6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著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庭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希腊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拜占庭帝国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起过东西方的“金桥”作用。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哥特战记》载有中国蚕子传入拜占庭的情况。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庭有贸易、文化联系。中国由拜占庭输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庭的宗教传入中国(景教),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宗教拜占庭人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从罗马帝国时代起,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东罗马的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确立了拜占庭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即《尼西亚信经》。381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宗教会议)、431年(以弗所宗教会议)、451年(查尔西顿宗教会议)、553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宗教会议)的四次宗教大会进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教区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在基督教五大教区中仅次于罗马教区。伊斯兰教兴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七次宗教会议阐释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区别,拜占庭基督教会的神学体系至此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这一派宗教后来发展为东正教,即东正教(希腊正教)。除了正统教派外,由于拜占庭帝国包括了希腊、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领土,因此各种异端思想在这些地方兴起,包括阿里乌斯教派(Arians,兴起于帝国东部)、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s,又称景教,兴起于叙利亚地区)、马其顿尼教派(Macedonius)、一性论教派(Monophysites,兴起于埃及)、一志论教派(Monothelitism)、保罗教派(Paulicians,兴起于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鲍格美尔教派(Bogomili,兴起于保加利亚)等异端教派。
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权力关系十分复杂。在帝国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胁时,教会和皇帝能够联合,而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教会与皇帝则发生激烈斗争。总的来说,在9世纪以前,由于拜占庭帝国严厉的法律和富于效率的中央集权制行政管理,拜占庭教会被剥夺了参与国事活动的空间,教会事务成为帝国国家事务的一部分,拜占庭皇帝则成为教会的保护人,控制着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这两个最大教区的主教和大教长任免权。从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职,罗马主教(后来成为罗马教皇)在8世纪中叶前也要听命于拜占庭皇帝,同时,任何教职人员都无权开除皇帝的教籍。
9世纪以后,帝国皇帝的权力逐渐削弱,教会的实力则逐渐增强。教会开始插手帝国的管理事务,包括审理世俗法庭经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税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权。但是,与罗马教会不同,拜占庭教会始终没有摆脱皇帝的控制,始终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存在。文学作品拜占庭的文学包括小说、故事集、诗歌等形式。拜占庭的讽刺散文和杂记源自古希腊文学,其讽刺散文寓严肃主题于诙谐幽默的叙述风格中,10世纪的《祖国之友》&、12世纪的&《马扎利斯&》和&《庄园之主》&都是拜占庭讽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时代的医学、哲学作品也仿照这种讽刺散文风格。拜占庭的杂记代表作是6世纪商人哥利马斯的《基督教国家风土记》,小说则主要翻译古古印度故事。
拜占庭诗歌以礼拜仪式所用的宗教诗歌为主,讲求韵律,并从应答对唱的诗歌中发展出了两重唱的音乐形式。拜占庭音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音乐,在宫廷典礼、重大仪式、节日庆典、民间婚宴等场合都要用音乐营造热烈气氛。但是,世俗音乐所留下的完整乐谱很少,因此对其乐理、音阶、旋律、音调所知甚少。保留下来的拜占庭音乐主要是东正教(希腊正教)的宗教音乐,尤其是希腊阿索斯山(圣山半岛)的宗教音乐。这种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反复出现相同的乐调、变调和和声,分为声调高亢华丽的高音部和舒缓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词注重韵律,不注重节律。拜占庭美术的最大特点是其装饰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存世的拜占庭美术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镶嵌画、壁画和绘画手卷,题材包括耶稣、圣母与圣子、天使和天使长、历代圣人、历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狱的题材。马赛克镶嵌画多为装饰性的,平面构图公式化,善用光辉耀目的颜色,主色为金色和蓝色,间以白、紫、蓝、黄、粉红、绿、红、黑等颜色的图案。
拜占庭的圣像大多用木头制成,上面用小块马赛克或颜料拼出图案,加以金银、珐琅、象牙装饰,镶嵌珠宝。拜占庭圣像艺术对后来俄罗斯、希腊等东正教(希腊正教)国家的宗教美术有很大影响,萨珊波斯的细密画技术也来自拜占庭马赛克圣像的细密镶嵌技术。
除了宗教主题外,还有一些拜占庭绘画手卷反映了军队、战役、日常生活、动植物和其它题材。
拜占庭人相信,上天的力量显示在皇帝和教会的金银珠宝上。皇宫和圣索非亚大教堂越是豪华,就越能证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来世生活的高贵,因此皇宫和索非亚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宝库。1204年,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在圣索非亚大教堂里面发现了1700多座黄金、珍珠、宝石和珐琅做成的小型圣坛,40000多个金银香炉和圣物盒,以及堆积如山的其它财宝。在存世的拜占庭工艺品中,最精致的是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坛组雕(PalaD'Oro),由黄金、珐琅、珍珠和宝石制成。976年,威尼斯总督委托拜占庭工匠制作了祭坛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订购了更多的珐琅嵌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威尼斯军队将圣索非亚大教堂和许多修道院的圣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坛上。
拜占庭的丝绸制品也是帝国最贵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庭帝国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技术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从中国走私而来,随后在希腊南部建立了国营的养蚕工业。丝绸生产和纺织由政府严格控制,严禁进行价格投机,或将丝绸专用的紫红色染料出口到国外。紫色丝绸服饰和地毯为皇族专用,其它的丝绸织物则用刺绣技术织出精致的图案。查理曼大帝下葬时身穿的寿衣就是用拜占庭丝绸制成的。到14世纪,随着纺织工艺进一步改进,又出现了图案更加复杂的锦缎,上面织满金丝和银线,被做成礼服、圣坛罩布、帷幔、窗帘、壁毯、地毯,并成为拜占庭帝国对外政策中的重要贡品。建筑拜占庭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4世纪至6世纪)、中期(7世纪至12世纪)和后期(13至15世纪)。前期是拜占庭建筑的兴盛期,建筑作品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主要的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城墙、城门、宫殿、广场、拱门、高架水道、公共浴场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为国教后,拜占庭的教堂建筑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至公元6世纪,最终出现了空前壮观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拜占庭中期建筑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国家特点,即蛮族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国力下降。这一时期的建筑缩小,规模也不如从前。这一时期的拜占庭教堂建筑特点是占地少、向空中发展,取消了圣索非亚大教堂那样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并注重内部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国之外的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和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
十字军数次入侵之后,拜占庭帝国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拜占庭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圣玛利亚教堂为晚期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科学技术拜占庭人继承古希腊人重视科学和教育的习俗。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被拜占庭人视为“四艺”,哲学、修辞学、古希腊语也是学童的必修科目。神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是普通民众对神学的关注程度非常高,经常可以看到贩夫走卒之间进行激烈的神学辩论。在应用科学中,与筑城相关的土木工程学,与军事相关的冶金学和地理学,以及制作“希腊火”所需的化学知识都得到了高度发展,不过这类知识并不向公众普及,而是作为机密课目向特定的学生传授。
拜占庭医学是在古希腊医学体系上发展起来的,希波克拉底的体质理论被拜占庭人广泛接受,认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是人类体质病理学分类的基础,所有的疾病都出于干、湿、冷、热这四气失调。4世纪时朱利安皇帝的私人医生欧利修巴斯编纂的《诊断学》,7世纪时保罗(姓失传)编纂的《妇科学》、《毒物学》、《处方》,以及11世纪时西美昂编纂的《食物》、《保健手册》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论为基础的。拜占庭的草药学非常发达,放血、推拿、按摩、烧灼等方法也被用于治疗病患。在拜占庭军队中有军事医护团,大修道院通常也设有医院,接收并治疗平民患者。沐浴习惯和对街道的定期冲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卫生手段。社会风俗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拜占庭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拜占庭作家的《论食物》记载,不同地区的拜占庭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庭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拜占庭帝国丧失埃及、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拜占庭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拜占庭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拜占庭人的首要娱乐活动为观看竞技比赛,比赛的项目包括双轮马车赛、狩猎、摔跤、斗兽、杂技和小丑表演。但是,由于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罗马时代那种残酷的、以参加者生命为代价的斗兽和奴隶角斗表演已经绝迹。其他的娱乐方式包括赌博、音乐、郊游、观看喜剧和滑稽剧。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奥多拉就曾经是一名滑稽剧演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驯熊师。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和其他商业都会的色情服务业也十分发达。不过,拜占庭帝国普遍按照基督教教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
在拜占庭文化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占星术、星象和预言的迷信。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受古代希腊、西亚、古印度、埃及等东方文化影响的程度。拜占庭的一个古老预言曾经被广泛传播,并在帝国灭亡之时得到验证:东罗马帝国开国的皇帝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将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亲是海伦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来解释皇位的变动和国运的兴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战役中,星象学家曾预言说,君士坦丁皇帝将不会战败,除非满月给他以预兆。5月22日,夜空中出现月食,满月的形状变成了新月(伊斯兰教的象征)。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发着红光,仿佛弥漫着不断上升的血浪。这些现象都被解释为帝国即将灭亡的预兆,导致守城军民士气衰落。
遗产影响/拜占庭
在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之光。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俄国沙皇俄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拜占庭帝国的企图。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设想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为俄国的新首都,以圣索非亚大教堂为自己的皇宫,并把自己的一个孙子命名为君士坦丁。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这些俄国沙皇发起了一系列针对曾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试图光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但是这些企图都被英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或德国(1878年柏林会议)等国挫败。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宗教遗产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罗斯、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家看到。在希腊的东正教(希腊正教)圣地阿索斯山的20个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岛的圣约翰修道院上,作为拜占庭帝国永存的象征,帝国的金底黑色双头鹰旗至今仍飘扬在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帝王世系/拜占庭
狄奥多西王朝阿卡狄乌斯&(Arcadius&395年~408年)
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II&408年~450年)
马尔西安&(Marcian&450年~457年)利奥王朝利奥一世&(Leo&I&457年~474年)
利奥二世&(Leo&II&474年)
芝诺&(Zeno&474年~475年)
瓦西里斯科斯(Basiliskos,475年~476年)~对立皇帝
芝诺&(Zeno&476年~491年) (复位)
阿纳斯塔西乌斯一世&(Anastasius&I&491年~518年)查士丁尼王朝查士丁一世&(Justinus&I&518年~527年)
查士丁尼一世(527年~565年)
查士丁二世(565年~578年)
提比里乌斯二世&(578年~582年)
莫里斯(582年~602年)
福卡斯&(602年~610年)希拉克略王朝希拉克略&(610年~641年)
君士坦丁三世(641年)
希拉克里昂(641年)
君士坦斯二世(641年~668年)
君士坦丁四世(668年~685年)
查士丁尼二世(685年~694年)
利昂提乌斯&(694年~698年)
提比里乌斯三世&(698年~705年)
查士丁尼二世(705年~711年) (复位)
菲利皮库斯&(711年~713年)
阿纳斯塔西乌斯二世&(713年~715年)
狄奥多西乌斯三世&(715年~717年)伊苏里亚王朝利奥三世(717年~741年)
君士坦丁五世&(741年~775年)
利奥四世Chazaros&(775年~780年)
君士坦丁六世&(780年~797年)
伊琳娜(797年~802年)~女皇
尼塞福鲁斯一世&(802年~811年)
斯打乌拉契乌斯&(811年)
米凯尔一世&(811年~813年)
利奥五世(813年~820年)弗里吉亚王朝米哈伊尔二世“结巴者”&(820年~829年)
狄奥菲鲁斯&(829年~842年)
米哈伊尔三世&(842年~867年)马其顿王朝瓦西里一世【巴西尔一世】&(867年~886年)
利奥六世“智者”&(886年~912年)
亚历山大二世(912年~913年)
君士坦丁七世“生于帝王之家者”&(913年~954年)
罗曼努斯一世&Lecapenus&(954年~959年)
罗曼努斯二世&(959年~963年)
尼塞福鲁斯二世·福克斯&(963年~969年)
约翰一世·齐米西兹&(969年~976年)
瓦西里二世【巴西尔二世】&“保加尔人屠夫”&(976年~1025年)
君士坦丁八世(1025年~1028年)
罗马努斯三世&Argyros&(1028年~1034年)
米凯尔四世&Paphlago&(1034年~1041年)
米凯尔五世&Calaphates&(1041年~1042年)
君士坦丁九世Monomachos&(1042年~1055年)
塞奥多拉&(1055年~1056年)~女皇
米凯尔六世·帕夫拉贡尼亚&(1056年~1057年)
伊萨克一世·科穆宁&(1057年~1059年)杜卡斯王朝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1059年~1067年)
尤多西娅&(1067年~1068年)~女皇
罗曼努斯四世·第欧根尼斯&(1068年~1071年)
米哈伊尔七世&(1071年~1078年)
尼塞福鲁斯三世&(1078年~&1081年)科穆宁王朝亚历克修斯一世·科穆宁&(Alexius&I&Comnenus&1081年~1118年)
约翰二世·科穆宁&(Ioannes&I&Comnenus&1118年~1143年)
曼努埃尔一世·科穆宁&(1143年~1180年)
阿列克塞二世·科穆宁&(Alexius&II&Comnenus&1180年~1183年)
安德罗尼库斯一世·科穆宁&(Andronicus&I&Comnenus&1183年~1185年)安格鲁斯王朝伊萨克二世·安格鲁斯&(1185年~1195年)
阿历克西乌斯三世·安格鲁斯&(1195年~1203年)
伊萨克二世·安格鲁斯&(1203年) (复位)
阿历克西乌斯四世·安格鲁斯&(1203年~1204年)
阿历克西乌斯五世·杜卡斯&(1204年)尼西亚流亡政府(拉斯卡利斯王朝)提奥多勒一世·拉斯卡利斯&(1204年~1222年)
约翰三世·瓦塔挈斯&(1222年~1254年)
提奥多勒二世·拉斯卡利斯&(1254年~1258年)
约翰四世·拉斯卡利斯&(1258年~1261年)帕列奥列格王朝(拜占庭帝国复辟)米哈伊尔八世·帕列奥列格&(1261年~1282年)~1258年为帝国共治皇帝
安德罗尼库斯二世·帕列奥列格&(1282年~1328年)
米凯尔九世·帕列奥列格&(1294年~1320年)~共治皇帝
安德罗尼库斯三世·帕列奥列格&(1328年~1341年)
约翰五世·帕列奥列格&(1341年~1376年)
约翰六世·帕列奥列格&(1347年~1354年)
安德罗尼库斯四世·帕列奥列格&(1376年~1379年)
约翰五世·帕列奥列格(复位)&(1379年~1391年)
约翰七世·帕列奥列格&(1390年)
曼努埃尔二世·帕列奥列格&(1391年~1425年)
约翰八世·帕列奥列格&(1425年~1448年)
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奥列格&(1448年~1453年)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1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00:24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占庭容错算法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