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这问题:,大家觉得艺雀艺术史论是艺术生吗怎么样?在北京针对央美艺管考研的机构里面算得上是好的吗?

何必纠结那?艺术史论和艺术学理论虽然是两个专业方向,美术史论偏向学术研究,艺术学管理偏向商业实践属于交叉类学科!!!但二者又有很高的重合;艺术管理需要艺术史论的支撑,而两个之后的就业方向确实又有很高的相通性!!所以,其实对于这两个专业的选择还是回到了学生自己。选哪个?怎么选?这就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规划了!不过小兽还是将这两个专业做了客观对比!关于这两专业的几个核心点你需要知道,且自行做思考 !!1、关于专业详解艺术史论”(文中简称史论)又称艺术理论”。我们拆开来看就是艺术”史”论。目的是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全国top3的专业!因为它的学术性很强,所以此专业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比例比较大。艺术学理论专业(艺术管理)从字面意思上就不难理解,艺术管理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落脚点是“管理”,其次才是“艺术”,也就是说它是关于对艺术如何进行管理的学问。它是管理学中众多分支学科之一。无论是宏观性的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还是微观性的艺术中介管理,管理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不过,艺术学管理学的多学的杂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关于师资人文学院的师资在本院也是数一数二的,包括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院长尹吉男教授、李军教授、郑岩教授、于润生副教授、吴雪杉教授等老牌的教授团队,他们在艺术史论这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成就!艺术学理论专业师资,国内班邀请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主的全国知名美术教育专家学者任课;当然不止这四位,感兴趣可以去官网查看。。。。1、学术拓展——学员论文将收录到美术教育类论文集,比较研究班学员优秀论文将推荐到国家人文类核心期刊及美术教育专业期刊;2、多元培训——国内集中学习,比较研究中西美术教育,在原基础上考察西方国家美术教育。。。。相信大家可以通过小兽的介绍,大家对这两大专业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权衡利弊,做出合适的选择!其实,这两个专业都值得选,毕竟是特等美术院校的专业,最终是看自己的规划和喜好拉!!————————————————————————————————————而对于想要备考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除了要了解专业的深层区别,你更加需要知道的是专业的录取规则和历年考题!!!1、录取规则考生文化课成绩总分进行统一折算,并按折算后的文化课相对成绩文理科统一划线录取(考生相对成绩=考生文化课成绩总分+考生所在省本科(文/理)一批线*100,相对成绩四舍五入保留至小数点后三位)中央美术学院历年本科录取文化分数线艺术史论: 2020年106.134分 (山东省109.586分、北京市112.548分) 2019年102.182分 (山东省104.864分北京市106.44分)、2018年100.909分(山东省102.545分)艺术学理论:2020年108.137分、2019年104.059分、2018年100.894分2021年艺术史论:文化课相对成绩录取至103.647分。艺术学理论:文化课相对成绩录取至95.010分。以往艺术史论、艺术学理论、录取分数是非常高的,几乎都超过了各省普通类一本线,但是今年两个专业的分数都有所降低,尤其是艺术学理论,首次降到一本线以下。2、考试科目:央美的专业考试难度小兽觉得比清美更甚,基本的中外美术史就不谈了,观点性的考察更灵活,还会有分析能力的考察。比如今年艺术史论没有标准答案,有点儿古代写策论的意思。然后我们来看看历年真题,感受一下出题的方向和难度!艺术史论第一题考查学生对外文原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图像表达和文字写作;第二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原著的阅读和理解,更注重对于原著文脉、逻辑的还原和辨析;第三题考查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鼓励学生在真情实感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辨。考察非常灵活,阅读、理解、写作和个人审美深度都有考察侧重~当然,这种题也不是不可以准备的。还是要在学习中外美术史的基础上,做相关的训练。比如我们班是时不时地做策划、做理论梳理,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艺术学理论艺术学理论就专业定位而言,策划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是分在教育管理学院下,有点像外国的art management。官方解释是足于艺术学、管理学与教育学三大学科框架,在文化经济学、艺术展览与策划、艺术产业管理、美术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管理等领域开展专业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解析:2019年考试题目艺术学理论我的美育课——博物馆里的儿童美育教程考题要求:1.填写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教案,表格中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细化的内容、字数和分值要求。2.作为课程教案的附件,结合请对所选择的6幅作品进行适合美育对象年龄层次的阐释文字,每一幅不超过200字。 2018年考试题目:“我是策展人”考题要求:作为“策展人”,你需要完成如下工作:1. 请在所给出作品清单中,根据你自己设定的策展主题,任选7件作品,并对你选出的作品进行排序,以便在未来的布展中,可以按照这些作品的排序依次进行呈现。(10分)2. 请为你策划的这个展览拟定一个题目,可有主、副标题,也可只有主标题。(8分)3. 请为你策划的这个展览写一篇前言,要求300字左右。(25分)4. 展览中的作品都需要有作品标签,除了一般的作品信息外,很多展览都会在作品标签上给观众配上简短的作品说明,以便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请为你所选的展品撰写作品说明,每一件作品的说明在50字左右。(每件作品7分,共49分)5. 作为“策展人”,请就你策划的这个展览对观众说一句话。(8分)这两个专业的总体的情况是这样的,希望每一位想要报考的或者真在做选择的学子都能心满意足,顺心顺利!持续关注,更多干货奉上!!
从图像入手学习美术,是大家很熟悉的词,但我喜欢用另一个词代替它——视觉传达,或者“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听觉去表现和感受;舞蹈是肢体艺术;文学是文字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艺术门类。如果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话,那么美术史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视觉形象的历史?或者理解为是图像的历史。那么,讲美术史,到底应从图像入手,还是文字入手?“图像入手”跟“文字入手”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浏览一下现在使用的课本,请大家关注每一页的图文面积比例,是不是大概1∶1?如果是其他类书籍,1∶1的图文比真是插图极丰富了。但这是美术史,是介绍视觉图像历史的书,图片还是太少了。注意,我不是说这个课本不好,现在所有的美术史课本都是这样,比如这本,《加德纳艺术通史》,体量大多了,800多页,是美国艺术专业学生学艺术史的课本。你看它的图文面积比例,是不是跟我们的课本差不多?都是1∶1左右。1∶1有问题吗?我觉得有问题,文字占的分量太多,图片占的分量太少。我的理想图文比例是500∶1,图像占500,文字占1。这不是画册吗,哪里是教科书的结构,太荒谬了吧?不荒谬!我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把文字变成图像我统计了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本,从第7章到第13章的6章内容中,介绍了205位艺术家,用了297幅插图。艺术家人数和插图的比例,平均为一个艺术家配1.5张图,这个配图数量够不够?不够。不够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莫兰迪几乎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书上这么一句话,老师讲课的时候可能一带而过,学生即使记住,也只是记住一句话,无法唤起相应的视觉图像。但是,学习美术史,学生应该是在大量视觉图像基础上辅助以文字的重点提示,而不是死记一堆无法与图像建立关联的文字。所以,要把文字变成图像。需要多少张图可以把“莫兰迪几乎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变成视觉印象?用两张图来解读这句话,大家的感受明确吗?能不能明确感受到莫兰迪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什么叫明确?我们换个比例,换成5张。为什么5张?因为课本中配图最多的艺术家,一个人配5张。配5张图,对这句话的印象会不会深一些。可我觉得还不够,如果配60张图是什么感觉?第一张是1916年画的,最后一张是1964年画的。莫兰迪出生于1890年,1916年26岁。在20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画瓶子。什么时候去世的?1964年,莫兰迪画瓶瓶罐罐一直画到去世。其实他一辈子画的瓶子远不止这些,我只是列出了60张而已。你看这60张的阵列,从视觉的角度,是不是对于他“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更加印象深刻?表达一个艺术家的风格、面貌最好的方法是视觉的、图像的,而不是文字的。用一张图够吗?两张够吗?5张够吗?向学生展示他一生的全部作品,才是最直接、生动、深刻的方法,但实际上做不到。那用多少张?在能做到的前提下,30-60张,效果不错。看到莫兰迪画这么多“一样的”瓶瓶罐罐,不用我多说,你就会想,他干嘛要画这些东西?不无聊吗?你如果产生了这个问题,真是特别棒,这正是教师讲莫兰迪时要解释的重要问题,现在由你发自内心地提出来,是不是就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解了?是不是对美术史产生兴趣了?看图要看高清图第二个问题:欣赏一件作品需要多大的尺寸效果最好?原大,看原件效果最好的。可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绝大多数作品我们都没条件看原作,只能看复制品,那就应该看精度尽可能高的复制品。什么叫做精度尽可能高?比如,这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一位叫布鲁盖尔的画家的一幅画,《尼德兰的寓言》,我只说这幅画的名字,估计大家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然后就翻页过去了。但如果这张画足够大的话,能够看到很多的细节。各位看右下角这个位置,有一个人趴在长桌上,左手勾着面包,右手离另一个面包还差点儿距离,表达了尼德兰的一个寓言——够得着这个面包,够不着那个面包——意译过来是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挺好玩的对不对?艺术很有意思,艺术史也很有意思。觉得没意思是没看懂,看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画面太小看不清。课本里的插图,基本上都是身份证大小,根本看不清细节。没有细节,怎么可能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呢?《尼德兰的寓言》这幅画一共表现了100多个寓言。再看一下,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右下方,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抱着一个桶,桶打翻了,白色的东西撒在外头,这个寓言是:“不要为打翻的牛奶懊悔”,但他打翻的不是牛奶,是白粥。画面中间有个老头披着蓝斗篷,后面站着一个穿红连衣裙的女孩子——老夫少妻——老男人一定会被戴绿帽子,只不过人家不是绿帽子,是“蓝斗篷”。看不见细节,哪怕是大师之作,都变得平平淡淡,一翻就过去了,多可惜。这些作品的含义,这些作品的价值,在学生们没有视觉感受的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讲它们的重要性,不是白费功夫吗?所以,我觉得上美术史课,首先让学生读图,一是清晰地看,二是大量地看,有了这样图像的基础,教师再画龙点睛,做一些文字解释,他就能听懂。只要能听懂,他就会感兴趣。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对美术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他听不懂,而课程并不深奥,听不懂的原因在于没有基础,没有基础的原因在于没有大量读图,缺乏大量的、系统的、清晰的视觉印象积累。看高清大图才能看到细节,才能够体会到作品趣味。再举个例子:这是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他喜欢表现一种空气的、朦胧的、动态色彩的感觉,很革命性的一个画家,但看他的画总觉得很空洞,没什么内容。是没内容吗?手机上显示这么点儿尺寸,的确看不出啥。但点开它,放大看……这张画画的是英国国会失火,左面大火冲天,如果你看到不但桥上全部都是看热闹的人,近处也都是人。那边的火烧得热闹,这边人山人海看得更热闹。这两部分都能看到的话,这张画既有气氛,又有细节。但如果缩小了,趣味就少了一半。再强调一遍,学美术史的基础是:第一,要看大量的图;第二,要看大张的图,要精度高的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史论是艺术生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