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用水发展中国第二产业发展有效吗?中国第二产业发展是什么?

周热销排行
用户评论(0)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承接国家节水战略 呼唤发展节水产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徐蔚冰  为承接国家战略、践行国家全民节水行动计划,11月18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主办的 “可持续,共发展,节约水资源――中国家庭节水倡议启动暨首届家庭节水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唯一一个参与此次论坛的家电企业,海尔洗衣机在会上正式发布“几乎不用水”洗衣机技术,获得与会专家和行业代表们的一致认可。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冯良在论坛上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全国不少地区出现过缺水危机,如何在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矛盾间寻求平衡被摆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2015年8月,根据“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联合组织编制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今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等九大部门印发 《全民节水行动计划》,要求必须推动形成节水型生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节水行动计划”迫在眉睫。此次论坛的召开,就是一同研究通过技术的革新实现科学用水、高效节水。  论坛上,海尔洗衣机作为创新型的领军企业,代表家电业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在论坛会现场发布了可节水70%的新型节水型洗衣机。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王晔介绍,海尔洗衣机的技术实力一直领先于世界水平,几乎主导全球洗衣机产业每一次产品技术、质量工艺、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方向,其中节水技术正是海尔洗衣机的重点创新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节水技术升级,今年10月,海尔洗衣机还与海尔开放创新平台HOPE联合举办了“海尔洗衣机第一季节水节”,收获了来自全球100多项创意十足的节水方案,这足以展示海尔洗衣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王晔表示,“几乎不用水”技术只是海尔洗衣机践行 “少用水、循环用水”理念的成果之一,海尔下一步的重点是把洗衣机、热水器、马桶等家庭节水环节全部打通。  在本次论坛中,海尔洗衣机现场展示了“几乎不用水”洗衣机新技术。一大桶脏水在经过水处理装置后,又变回了纯净透明,前后水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该洗衣机技术严格意义上,是基于“一桶水洗”的原理做到的水循环利用,理论上可以实现水的多次重复使用,从而达到“少用水或者几乎不用水”,从洗衣机的洗衣流程源头做到了节约用水。除了发布新技术,海尔在现场分别从程序节水、结构节水、系统节水、流程节水四个发展阶段,对目前海尔洗衣机在节水领域取得的4大成果进行了诠释。  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表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多达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同时水污染问题也被挂居风口浪尖上,调查显示高达80.2%的地下水无法饮用。在此大背景下,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节水型生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节水产业,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全民节水行动计划”迫在眉睫。从这一点上,海尔作为企业,带了个好头,希望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节水产业中来。  论坛最后,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中国节能协会、海尔集团等共同发起家庭节水倡议,希望共同推进节水技术的创新和实施。
责任编辑:Robot&RF13015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新泰城市节水标准与节水潜力,水利工程硕士论文_学术堂
您当前的位置: >
新泰城市节水标准与节水潜力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本文字数:333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第5部分:第6部分:第7部分:新泰城市节水标准与节水潜力第8部分:第9部分:第10部分:第11部分:
  6 节水标准与节水潜力
  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依据国家、山东省和泰安市的节约用水定额标准,合理测算节水潜力,为科学规划和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奠定技术依据。
  6.1 节水标准
  大力开展节约用水活动,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按本节水规划编制内容,节水标准分为城镇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郊农业节水标准。
  6.1.1 城镇生活节水标准
  根据《新泰市水资源公报》统计,新泰市城市规划区2010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03L/A-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为50L/人。参照以上标准,规划用水指标标准:
  近期(2015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110L/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60L/人-d;中期(2020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120L/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70L/人;远期(2030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120L/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70L/人。
  6.1.2 第二产业节水标准
  6.1.2.1工业节水标准:节约用水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
  工业用水受工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生产系统结构、专业化程度、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水平、生产规模、生产工序及用水管理水平等影响,分别拟定各规划期的工业用水指标节水标准。
  (1)近期(2015年)工业指标节水标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到80%以上;火电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45.0m3/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7.5m3/万元;规模以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28.0m3/万元。
  (2)中期(2020年)工业指标节水标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火电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41 .Om3/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7.0m3/万元;规模以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20.0m3/万元。
  (3)远期(2030年)工业指标节水标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火电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3 8.0m3/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保持在7.0m3/万元;规模以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16.0m3/万元。
  6.1.2.2建筑业节水标准:根据《新泰市水资源公报(2010)》统计,新泰市城市规划区2010年建筑业用水量15. OmV万元。根据《全国节水规划纲要》、《中国城市节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制定节水指标。
  近期(2015年):用水定额10.0m3/万元;中期(2020年):用水定额8.0m3/万元;远期(2030年):用水定额8.0m3/万元。
  6.1.3 第三产业节水标准
  根据《新泰市水资源公报(2010)》统计,新泰市城市规划区2010年第三产业用水量6.4m3/万元。根据《全国节水规划纲要》、《中国城市节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制定节水指标。目前新泰市第三产业用水水平较高,今后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应进一步注重节约用水管理。
  近期(2015年),用水定额6.0m3/万元;中期(2020年),用水定额5.0m3/万元;远期(2030年),用水定额5.0m3/万元。
  6.1.4 城郊农业节水标准
  基本稳定农业用水,并依靠技术进步使其略有节余。持续加大推广使用节水灌溉的新技术、新方法,依据《新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新泰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制订基本方案中,力争到2015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7、2020年达到0.69、2030年达到0.70,农业灌概用水利用系数、灌溉定额见表6~1&规划期农业节水指标标准&。【1】
  6.2 综合节水目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节水的指导方针和任务要求,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和有关部门及地区编制的《全国节约用水规划纲要》等有关规划,提出了今后节水发展方向与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新泰市城市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及主要发展目标。
  6.2.1 总量控制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执行&三条红线&总量控制管理办法。不同水平年节水目标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源的原则制定。今后工业新增用水的50%靠节水来解决;生活新增用水控制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相适应的用水标准内;农田灌概用水实现零增长的情况下,农#灌溉发展主要靠节水解决。节水力度要与开源协调,按供需平衡要求提出总量控制目标,并进一步把控制目标分解到各区和各用水部门。
  6.2.2 主要发展目标
  随着新泰市城市规划区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水量逐年增加,采取必要的节水措施是亟待解决的事情。生活和第三产业节水的重点是增加节水器具的普及率,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工业节水的节水重点是在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控制用水量的增长,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在建立健全的节水管理体系、法制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全民节水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工业主要用水行业按节水型企业进行改造,达到节水目标;城镇生活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基本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生态用水得到较大改善;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管理体制;建成节水型城市。
  参照全国节水发展总体目标《山东省&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以及各部门节水发展目标和区域或地区节水发展目标,遵循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在对新泰市城市规划区的水资源、经济发展、节水措施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状节水能力,确定新泰市城市规划区节水目标,即:
  6.2.2.1近期规划(2015年):(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为8.3 mV万元;(2)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80%,火电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42.0m3/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7.2m3/万元,规模以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24.0m3/万元;(3)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1%;(4)适当增加生活用水量,城市居民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W0%;(5)基本稳定农业用水,并力争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节水,农业灌概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6)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用水。
  6.2.2.2中期规划(2020年):(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为7.8m3/万元;(2)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90%,火电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37.0ni3/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6.8m3/万元,规模以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18.0m3/万元;(3)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0%;(4)适当增加生活用水量,城市居民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100%;(5)基本稳定农业用水,并力争靠技术进步进一步促进农业节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9以上;(6)满足生态环境安全基本用水。
  6.2.2.3远期规划(2030年):(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为7.8mV万元;(2)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95%以上,火电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34.0m3/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6.7m3/万元,规模以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15.0m3/万元;(3)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0%以下;(4)适当增加生活用水量,城市居民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100%;(5)基本稳定农业用水,并力争靠技术进步进一步促进农业节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0以上;(6)满足生态环境安全基本用水
  6.3 节水潜力
  以上述节水标准为参照,分析现状用水定额等指标与节水指标的差值,并根据现状实物量指标计算可能最大的节水数量,即节水潜力。
  以下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和其它行业可能达到的节水潜力的初步评价,为制定节水推荐方案奠定分析基础和基本测算依据。
  6.3.1 城镇生活节水潜力
  城镇生活的节水潜力分析,其节水潜力规划见表6~2。【2】
  6.3.2 第二产业节水潜力
  6.3.2.1工业节水潜力:在节水指标下,通过工业节水潜力分析,制定出基本和推荐两种节水方案,见表6&3。推荐方案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节水工程和非工程能力建设,所获得的节水效果方案。本次规划考虑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再加大10%-15%的节水能力建设。
  6.3.2.2建筑业节水潜力:建筑业的节水潜力分析,其节水潜力规划见表6~4。
  6.3.3 第三产业节水潜力
  第三产业的节水潜力分析,其节水潜力规划见表6&5。【3】
  6.3.4 城郊农业节水潜力
  规划新泰市市规划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9分别提高到2015年的0.67、2020年的0.69和,农业节水为新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取得了如此巨大成绩,但新泰市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依然尖锐。
  随着农业的发展,新泰市的水资源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加大农业节水的投入,充分挖掘农业节水的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泰市城市规划区农业节水潜力分析见表6~6,6~7。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论文:
上一篇: 下一篇:〖言之有旭〗01/26 你们说老大是不是也会发展第二产业呢【言承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17,864贴子:
〖言之有旭〗01/26 你们说老大是不是也会发展第二产业呢收藏
如果以后老大真的发展第二产业 各位希望老大干什么呢
我希望朝餐厅呀 这方面发展 我想这里肯定有很多人好吃吧
开个时尚服饰店,我去捧场
牧场呗,他心愿
我觉得可能。。应该。。。不会吧???
要不可以当律师,嘻嘻!
可能性不太…大吧!老大对这个应该…好像…不太感兴趣!
我听说还是 有..........希望的吧
开牧场就真隐居了~~~~其实让他开个小牧场也不错哦~~~
这个有点...不太可能吧
牧场牧场~~
嘿,灭个楼哈~~
开牧场吧!老大自己的愿望!
跟好友合资吧~!!!这么多年旭也赚了蛮多钱的了,应该好好发展下第2产业了。。。
我觉得他应该要做制片人+自演
干什么我都支持,只要他开心就好,幸福就好。
当然有可能罗 JERRY发展第2产业是一定要的
如果有,也应该是慈善方面的吧
登录百度帐号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安徽省“十二五”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科学编制《芜湖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发挥我市的辐射作用,带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注重在发展环境、发展定位、发展重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各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明确了发展目标,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市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工业各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范围为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芜湖市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5968平方公里。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年,目标年为2015年。
& 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变。目前,我市正处在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内在发展动力持续加强、资源约束压力不断加大。未来五到十年,既是我市发挥综合优势、实现发展突破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发展竞争加剧、各类矛盾凸显的挑战期。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将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两个主题。
& 宏观环境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面临挑战,各国都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产业格局的大调整,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范围和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金融危机凸显了转型的迫切性与压力,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推动节能减排、开发低碳能源技术作为应对危机、实现产业发展模式低碳化、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
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金融、汽车等行业造成严重冲击,为避免经济大幅下滑、减少失业,发达国家纷纷对重点行业实施救助计划。同时,发达国家也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各国纷纷出台措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如:美国力争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领导者,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型汽车、下一代生物燃料、洁净煤技术等;英国提出要重点发展超低碳汽车、生命科学和医药以及尖端制造业;法国建立“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日本重点发展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和太阳能发电等产业;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都以前未所有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三)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加速国际产业分工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发达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加速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而发展中国家为大力推进赶超战略,也将进一步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纳,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速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因此,国际产业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会改变。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调查,未来几年,我国在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投资国中排行第一,但中西部地区将取代沿海地区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的目的地。
金融危机以后,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加速了各国产业结构的知识化,也使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呈现出高级化趋势,体现为结构的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高信息化,生物、装备、信息、能源、环保等领域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热点。现代服务业也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使自己的生产充分适应全球市场的不同需要,它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同时它们还会主动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鼓励其海外供货商到东道国投资,加大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集群,将整条产业供应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新的产业突破正在孕育之中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科技创新。如:美国政府批准了历史上最大幅度的基础研发投入增长计划,提出要确保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创建世界级的劳动力队伍,建立领先的科技基础设施。欧洲议会将欧盟的预算向创新与就业等方面倾斜,其中用于科研和创新方面的预算增长了10%以上。在世界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摩擦案件大幅上升
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不少国家和地区为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纷纷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中某些模糊性规则设置贸易壁垒,世界范围内反倾销案件数量急剧增多,贸易壁垒方式出现从反倾销等传统方式向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则等多种方式延伸,贸易保护主义的领域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知识产品和投资领域扩展,争端的内容从主要集中于关税壁垒的削减向非关税壁垒的拆除转移,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
(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一种常态。近几年,较突出的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原材料工业,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也使部分产业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恢复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值得注意的是,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的倾向,目前全国有近20个区市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计划将新能源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接近100个地方将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大批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项目,致使产能迅速扩张。这种“一哄而上”的做法,有可能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三)我国进入了产业发展的调整期
2003年,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但这一轮增长主要是由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带动经济增长而形成的,而第二产业又是由重化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而带动的。受资源、环境、土地等制约,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我国经济增长需要从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一二三三大产业协调带动转变。而从产业发展方式看,这一轮高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缺乏可持续性,迫切需要从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共同作用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产业发展的调整步伐。总体而言,工业领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明显,第一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第三产业中不同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仍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些产业振兴规划有明显的产业指向性,立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但着眼于后金融危机,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引导作用,是在长短结合中促进重点产业调整和升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50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5359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3%;以马钢、铜陵有色为代表的金属压延加工业,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合力、全柴、飞彩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以海螺、国风为代表的建材工业,以华茂、丰大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涌现出奇瑞等一批著名的自主创新品牌,显示了良好的上升势头,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及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产业层次提升的压力较大。
(二)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涌现出了孙村服装、博望刃具、高沟电缆、槐林渔网、桐城包装材料等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特色、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但是,这些产业集群主要是由大量生产经营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中小企业组成,仍处于集群发展初级阶段,集群的集聚规模和创新效应尚不显著。
(三)工业结构急需优化升级
多年来,安徽一直将能源、矿产开发列为战略发展的重点,扮演着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的角色,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仍是增长主动力,机械装备等新兴制造业发展仍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产业附加值和结构效益相对较低。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面临“两难”:一方面,一些能源矿产资源的开采接近极限,大宗原材料采购争夺激烈,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另一方面,能源原材料仍是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但这些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愈来愈受制于资源、环保、节能、安全等“高门槛”。工业发展本身的结构性问题急需调整。
& 现实基础
“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芜湖市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得以全面实现。另外,“十一五”期间,新并入我市的无为县在工业总量、产业体系培育、创新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一)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大幅增加
“十一五”是芜湖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的五年。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264亿元,比2005年的540亿元增长3.2倍,平均增幅达到33.2%,比“十五”平均增幅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达到641亿元,比2005年的160亿元增长3.0倍,平均增幅达到32.1%,比“十五”平均增幅提高5.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103亿元,实现税收8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1倍和4.7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人均GDP由2005年的2209美元跨越到2010年的7294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3:56.4:37.3调整为2010年的4.4:65.2:30.4,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由2005年的30.6%下降到2010年的18%,表明“十一五”期间完成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变,目前正处在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
无为县在“十一五”期间经济也迅猛发展,工业总量不断提升。2010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11.27亿元,是2005年工业增加值的4.6倍。2005年工业化率仅为28.4%,2010年突破50%。“十一五”期间,无为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6.2∶38.9∶34.9调整为2010年的17.5:55.4:27.1,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
(二)企业数量大幅提升,企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一五”是原芜湖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五年。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64户,比2005年的552户增长2.4倍,平均增速达到27.6%,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39户以上,比2005年的65户增长2.7倍;超10亿元企业达到30户,比2005年的10户增长2.0倍;超100亿元企业达到3户。奇瑞实现产值达到361亿元以上,比2005年的82亿元增长3.4倍;新兴铸管实现产值达到135亿元,比2005年的28亿元增长3.8倍。精诚铜业股份公司、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神剑化工公司等企业在“十一五”期间成功上市。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的企业被列入上市梯队进行重点培育。“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产业的装备水平、产品水平、研发能力均取得积极成果。2010年,已形成4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比2005年新增2个。
无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已有基础上发展同样迅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96户增加到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73户,超千万元企业203户。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2.77亿元增长到102.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2.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7.07%,完成销售收入376.2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2.11亿元。
(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竞争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是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综合竞争能力持续增强的五年。2010年,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648亿元,比2005年的389亿元增长3.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达到72.8%,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十一五”预期发展目标。五年来,奇瑞引领汽车产业加速发展,轿车生产能力突破100万辆,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到331户,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638亿元。五年来,芜湖钢铁、水泥、铜合金材料、塑料型材等材料产业完成了装备、产品的全面升级,建立了全国一流制造水平的铸管、大口径钢管坯、新型干法水泥、高精度铜带、塑料型材等材料产品体系,引进了全国最大光伏玻璃制造企业,海螺水泥、海螺型材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芜湖新兴铸管成为世界最大的、规格最完整的制造工厂;鑫科新材料和精诚铜业成为国内铜合金材料制造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全市规模以上材料企业共有499户,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712亿元。五年来,美的集团、日立公司等一批家电生产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芜湖空调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空调电机产能占到全国的70%;全市规模以上家用电器企业达到121户,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298亿元。
无为县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2010年,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0.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3.4%;企业总达2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9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6家、上交税金超千万元企业23家,5家企业跻身“中国机械工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安徽省百强企业”。
(四)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十一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重大项目开工最多的五年。五年来,装备制造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数控机床制造水平快速提升,6米以上的大型立车成为我市的代表性产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迅速崛起,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齐齐哈尔二机床芜湖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拉开了芜湖重型装备发展的序幕。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企业达到375户,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226亿元。五年来,我市着力培育新兴战略产业,节能环保、光电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填补了我市产业空白。总投资28亿元的信义玻璃、120亿元的三安光电、60亿元的德豪润达LED项目、8亿元的奇瑞新能源汽车等重大工业项目稳步推进,成为工业经济爆发式增长的亮点。五年来,电子信息、生物药业产业快速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全面启动,标志我市两大战略性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375户,实现工业产值226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60户,实现工业产值71亿元;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93户,实现工业产值88亿元;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9户,实现工业产值17亿元。
(五)传统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十一五”是传统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显现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发电能力增长了5倍,总投资52亿元的芜湖华电一期、总投资37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48亿元的电厂五期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建设,加速了能源产业发展。五年来,芜湖船舶工业完成战略性调整,船舶制造能力由10万载重吨提高到120万载重吨,单体船舶制造由1万载重吨提升到8.2万载重吨。五年来,全市食品、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芜湖卷烟厂完成技改扩建,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芜湖纺织工业园建设加快,孙村服装工业园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服装生产出口基地。随着华谊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项目的建设和投产,精细化工也正在成为无为县极具成长性且市场前景无限广阔的重要产业。
(六)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是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到2010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16个,其中国家级2个;高新技术企业由50家增加到223家。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奇瑞公司研发的“汽车无级变速箱技术”、新兴铸管研发的“径和同锻造产品技术”、华东光电所研发的“高清晰度微波声像传输系统”、航天特种电缆厂研发的“航天绝缘电线电缆”、鑫龙电器公司研发的“高铁智能型电器开关站”等一批高端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和省内空白,并且已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创新投资能力提升迅速,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瑞建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投资基金,成立了国富产业投资等3家创业投资公司,创新投入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国家级汽车节能环保工程实验室、现代显示技术研究中心、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孵化器建设进展顺利。原芜湖市市被国家确定为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无为县在“十一五”期间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目前,电线电缆行业拥有2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电线电缆阻燃检测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华菱电缆集团建立。
(七)中小企业发展迅速,非公经济不断壮大
“十一五”是非公经济不断壮大、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原芜湖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引导和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截止到2010年,全市非公企业发展到66044户,其中,私营企业14239家、外资企业538家、个体工商户51267户。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50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达1800余户。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8.7%。无为县非公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87.6%。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为大企业协作配套、吸纳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工业能耗明显下降,综合利用取得成效
“十一五”是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十一五”期间,芜湖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4%,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0年节能任务和“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其中,2008年和2009年,我市节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受到省政府表彰。“十一五”期间,共关闭75条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753.5万吨,关闭非煤矿山43家,淘汰关闭12万千瓦小发电机组2台,关停粘土砖窑厂75家,关闭小煤矿300多家,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墙体材料全面推广使用,固体废弃物、余热、余气等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无为县万元GDP能耗为0.1936吨标煤,较2005年累计下降20.48%。
“十一五”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偏低
总体而言,工业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产品附加值偏低。如汽车产业,2010年我市最大的汽车企业奇瑞全球销售68.2万辆,而上汽2010年的汽车销量已突破300万辆大关,除奇瑞以外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更是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博耐尔汽车电子、西门子威迪欧、富卓汽车内饰、福臻技研等37家企业,只占全部企业的20.4%,其中净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仅有15家,仅占全部企业的8.3%;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种类虽然较多,但主要产品仍然集中在一些低附加值的部件,如车身内饰件、底盘件、制动泵、密封件等,一些企业来芜投资汽车电子等高技术产品,但只在我市完成产品最后几道工序的加工生产,其产品核心部件和研发主要还是依靠外地采购或母厂提供,中控电子系统、安全气囊系统、车用玻璃等较高附加值零部件也没有在本市生产。
(二)产业同构化明显,产业特色有待增强
由于资源禀赋及市场开放程度相近,我市与合肥、马鞍山、南京、扬州等周边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同构化现象。产业同构增大了招商成本,造成了各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土地的粗放利用,削弱了产业关联度和集聚能力。
(三)工业发展方式急需转变,产业升级任务艰巨
2010年,原芜湖市三次产业比重为4.4:65.2:30.4,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全国18.4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12.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金融、物流、信息、商贸等行业欠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工业基础虽良好,但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比重低。同时,工业也未形成综合配套能力优势。支柱产业的规模不够大,集群内企业未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的关系,汽车和家电的配套产业仍跟不上主机的发展;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传统产业的结构不够优,大多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和价值链的底端。
& 发展动力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层次不断提高、转移方式不断创新。2008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确定芜湖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10年,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了我市在皖江城市带“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为我市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拉大完善产业框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市紧靠长三角地区,2003年被纳入《南京都市圈规划》,2006年被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长三角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已经步入了辐射带动阶段。2010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包括安徽的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在资金、技术、发展理念等方面最优先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同时,国家层面“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省”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我市都处于重点城市地位,在国家层面上将有着更多的政策支持。安徽省政府主导的“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也将给我市发展带来政策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措施,也将有力推动产业积聚,做大经济总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我国的投资将更多地体现在结构的调整优化上。这既包括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必定会加大对“三农”、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也包括投资的地区结构调整优化,为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注入的投资量也会相对较多。我国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多数人意识到,只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并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由于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存在,我国的整体消费能力极度受限,未来可开拓的空间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扩大内需战略上升到新的高度,民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将会创造巨大的内需市场。直接有利于拉动医药、服装、食品等产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这意味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产业升级,按照节能减排目标改造和提升的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均将获得重要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政府势必会加大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挥引导作用;推进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以优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主要经济体将会加大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力度,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国际上一些欠发达国家、国内的各个经济区域为了实现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对优势企业的招商引资,不断改善基础条件、给出极其优惠的政策;我国一些发达省区出于地方利益考虑,通过行政力量调控产业流向,推动省区内发达地区产业向省区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呈现出十分激烈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环境。
目前,我市的重工业比重较高,高能耗行业产值比重已占到24.3%。工业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仍然较大,产业结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节能减排约束加强、劳动力资源紧缺、能源供应制约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综合影响,工业依靠资源要素型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传统产业亟待改造提升,新兴产业亟待发展崛起,工业结构调整十分紧迫。
&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升级明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推进支柱产业集群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着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各类要素积聚,主动承接来自国内外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进跨江联动发展,努力把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有:
主动承接,提升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综合优势,高起点、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拉大产业框架,注重产业聚集和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化发展,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经济转型。
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动力。通过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鼓励产学研相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切实保证工业发展的高起点、高水平,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错位发展,突出产业特色。在发展与承接产业过程中,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注重实现与其他区域的行业错位、产品错位、层次错位和市场错位,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节约集约,着眼长远发展。充分利用当前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的“倒逼机制”,加快已有产业的改造提升,创新产业承接方式,快速集聚工业要素,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又注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 发展目标
8543”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15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到5000亿元;打造4个千亿元产业和3个500亿元产业。实现我市工业总量大幅提升、工业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节能与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非公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开放合作不断加强的目标任务,为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到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000亿元,年均增长2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800家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400家,超十亿元的企业100家,超百亿元的企业20家,超500亿元企业3家,超千亿元的2家。
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重点产业累计投资突破4000亿元,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家电、光电光伏4个千亿级产业和电线电缆、装备、食品3个500亿级的产业,打造若干个主业突出、综合研发能力较强、配套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汽车、智能家电、光电光伏、高端装备等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特色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以上;全市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以上;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达200家以上。“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各类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000项以上,取得省级以上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500项以上。
节能与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企业能耗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低于限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任务。
非公经济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民间投资得到进一步引导,形成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新增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在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综合效益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方式进一步向节约集约转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明显增强。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长三角全面对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合作开发园区;对外投资、外贸进出口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确保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到2015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800家,培育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100家,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8-10家;完成电线电缆特色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努力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700亿元,到2015年,规模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850家。
(二)芜湖县
确保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600亿元,到2015年,全县工业销售收入达6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50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完成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园的建设工作。
努力目标:“十二五”完成工业投资600亿元,到2015年全县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39%,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总量55%左右。产值亿元以上大企业15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5-10家。
确保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700亿元,到2015年,全县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55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百亿元企业2家。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所有落后产能,完成新材料产业园、有色金属回收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努力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700亿元,到2015年,规模工业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600家。
(四)南陵县
确保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450亿元,到2015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400 家,培育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50家、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完成农业装备特色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努力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550亿元,到2015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500家,培育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55家,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完成现代农业装备和重型起重设备特色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五)镜湖区
努力目标:“十二五”完成工业投资4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6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3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3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完成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的建设工作。
(六)鸠江区
确保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培育乘用车汽车零部件、金属材料加工2个百亿元产业;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50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完成飞机零部件、汽车电子、铜合金材料等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努力目标:“十二五”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培育乘用车汽车零部件、金属材料加工2个百亿元产业;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50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
(七)弋江区
确保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家、亿元以上企业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上市工业企业2家以上。完成节能环保成套设备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努力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企业600家以上、亿元以上企业50家、30亿元以上企业10家、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上市工业企业2家以上。
(八)三山区
确保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10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超百亿企业3家。围绕集瑞重工、玉柴联合动力,完成商用车及其零部件特色产业园,船舶零部件特色产业园、格力空调项目配套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工作。
努力目标:“十二五”完成工业投资6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15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超百亿企业6家。
(九)大桥开发区
努力目标:“十二五”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培育超百亿企业2家,完成化工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十)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确保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80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50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45家、超百亿企业6家、超千亿企业1家。完成生命健康特色产业园、光电特色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努力目标:“十二五”完成工业投资80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75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600家,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45家、超百亿企业6家、超千亿企业1家。
“十二五”期间,12个重点产业累计投资突破45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0项以上,到201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超过8000亿元。培育超千亿元产业5个、超百亿元产业8个。年度推进计划如下: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900亿元,到2015年,整车制造能力达到200万辆,其中,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商用车比重超过40%,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
(二)材料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6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三)家用电器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2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100亿元。
(四)电线电缆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2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
(五)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成套设备、光电、节能输变电设备、太阳能电器、太阳能发电等)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5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3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七)电子信息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25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八)生物医药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15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九)船舶制造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5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十)纺织服装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5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十一)食品烟草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2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十二)能源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2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十三)化工产业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400亿元,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
&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 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
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市已成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0年,我市已经形成了90万辆整车、100万台发动机、100万套变速箱、11个系列轿车的生产能力,销售汽车69万辆,出口汽车18万辆;海外CKD工厂达到15个,轿车出口量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
在奇瑞汽车的带动下,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加速集聚,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德国大陆、意大利菲亚特、美国江森、美国德尔福、美国库博、韩国浦项制铁、瑞典SKF、澳大利亚空调国际、信义集团、恒隆集团、万向集团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芜投资发展。目前,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总数已近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1家,高新技术企业87家,零部件产品有20大类3000多个品种,涵盖汽车配套零部件的各个体系。
目前,我市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中,已掌握了电动汽车整车集成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生产等技术,建立了电动汽车研发平台,在电机、动力电池、整车控制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小批量生产能力。同时,A5BSG、ISG混合动力轿车和S11、S18电动轿车四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列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同时,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也存在着企业规模较小、零部件产品附加值低、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弱、本地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等问题。
一系列规划带来的机遇。2009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安徽省出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积极扶持汽车产业的发展;2010年,国家出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芜湖作为两核之一,汽车排在规划重点承接产业的首位。
汽车需求空间广阔。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市场空间依然广阔,汽车产业仍是朝阳产业,将延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今后若干年中也必将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面临全球日益严峻的能源、气候和环保压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是汽车产业的责任,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低碳汽车是由一个个低碳零部件组成的,特别是核心零部件必须要达到节能要求,这对零部件产业来说,不仅是压力,更是动力,预示着新的发展机遇。
全力支持奇瑞公司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技术、资本、市场合作,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整车制造能力达到200万辆。以节能环保为导向,大力发展乘用车、高性能重型载货车和商务车,对现有产品继续加大轻量化的优化设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产品为重点方向,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器及芯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奇瑞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性能,推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电机的产业化为最终目标,重点引进新型电机项目,积极发展大型永磁同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串激电机、三相变频电机、直流无刷永磁电机等产品。着力在纯电动汽车用异步电机、混合动力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客车用开关磁阻电机等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电机产品的研发、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
支持现有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快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高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奇瑞汽车的带动作用,引进世界重要零部件配套商和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器、离合器、电动转向装置、变速系统、制动及安全系统、高性能悬挂系统、总成控制系统、车轮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发展汽车模具、夹具、检具和汽车车型试验及维修用检测系统产品等,构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大力提升汽车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物流、信息等支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的生产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三山区临江工业开发区商用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乘用车制造基地建设,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
重点依托企业和潜在投资商
新能源汽车项目
重点建设奇瑞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等
“联合重卡”项目
重点建设奇瑞年产20万辆集瑞重卡
奇瑞、中集、玉柴、法士特、富华重工
轿车发动机项目
重点发展1.5-1.8L轿车发动机
玉柴联合发动机项目
重点建设重型车用发动机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项目
重点发展变速器、转向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等关键零部件以及汽车内饰、车毂、轮胎等
奇瑞、博世、电装、麦格纳、顺荣、大陆、德尔福、爱信精机、江森、李尔、天合、米其林等
专栏1 汽车产业链
专栏2 &我国电动汽车主要发展趋势
1.电动汽车规模将会快速增长。国家有关部门已提出到2012年实现50万辆/电动车上市行驶。比亚迪预测到2012年全国各类电动车达到100万辆/年。
2.电池技术会持续突破,电池性能和成本会加速电动车规模化应用速度。决定充放电性能的正极材料已经可以做到30纳米以内。
3.经济较发达的二三级市场以及农村地区可能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率先启动地区。电动汽车能否规模化应用关键在基础设施。在大都市建设充电设施需要较长时间和较高成本,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小规模城市,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城镇居民家庭多拥有自家车库,在这些地区发展电动汽车受充电设施不到位的制约较小。
4.新兴汽车公司很可能成为率先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大型汽车公司相比较,新兴汽车公司则更希望将电动汽车作为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国内比亚迪、长安、奇瑞等公司在公司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力度较大。
5.电动车关键零部件的需求缺口会加大。传统汽车电动化后,不仅是变换了电池,整个车的内部体系、控制系统都会发生重大改变。目前国内从整车到零部件、电池厂都严重缺乏适应汽车电动化的零部件研发和生产能力,这将是继电池之后的又一个投资热点。
专栏3& 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发展方向
特点与优势
化:永磁同步电机
高功率密度
高转矩密度、调速范围更宽、结构简单、重量轻、高速操作性能好
数字化:控制系统及功能单元数字化
高速、高集成度、低成本,并可具备保护、故障监控、自诊断等其他功能
集成化:包括电机与变速箱集成、电机与发动机集成、电机与电子部件集成
减小体积和重量并降低成本(但可能同时降低可靠性)
& 材料产业集群
材料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拥有一批以海螺集团、新兴铸管等为代表的、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在金属材料方面,有新兴铸管、富鑫钢铁、精诚铜业、鑫科材料等企业;在非金属材料方面,有海螺水泥、海螺型材、中建材、信义玻璃、华亚塑胶、安徽科聚等企业。
材料产业已经形成包括钢铁产品、有色金属合金材料、水泥、塑料型材、玻璃产品、塑管等一系列传统及新型材料的产品体系。其中,在水泥生产、球墨铸管、新型型材、铜基材料加工等行业,已经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基础。海螺水泥、海螺型材、新兴铸管的球墨铸管等一批重点产品技术优势明显,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全国第一;铜基材料深加工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高端产品优势明显。
但是,我市材料产业也存在着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一系列规划带来的机遇。2009年国家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安徽省出台的《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安徽省有色金属工业振兴规划》,对材料产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国家出台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中,材料是我市重点承接产业之一。
材料产业的需求强劲。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仍处于城市化建设阶段。而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产业,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仍会有大量的需求支撑着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我市的材料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材料行业是个高消耗的行业,我市的高耗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水泥、玻璃等)、钢铁、有色等行业,而绝大多数高耗能企业能耗水平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低于国家规定的能耗限额标准,可供挖掘的节能空间不大;“十二五”期间,材料行业还将有高耗能的项目上马,因此未来节能形势十分严峻,节能降耗问题已成为制约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芜湖的钢铁、有色、玻璃、建材等产业产品也面临着合肥、马鞍山、铜陵等周边地区的巨大市场竞争压力。
坚持“适度规模、提升效益”的原则,引进战略投资,实施重大项目,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材料工业产业结构升级,适度扩大产业规模。强化资源保障,推进节能、降耗、环保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
充分发挥海螺集团、信义集团等企业的资源、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特种水泥、新型复合材料、超白光伏玻璃、非晶软磁等材料产业;重点推进芜湖海螺2条日产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大型水泥熟料改造升级项目、显示玻璃基片产业化项目建设;推广节能粉磨、余热发电、利用水泥窑处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技术,打造全国重要的水泥、玻璃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
依托新兴铸管、富鑫钢铁等企业,优先发展球墨铸管、机械用钢、大型铸锻件、大口径管坯、中厚度钢板及特种合金钢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推进芜湖新兴铸管整体搬迁改造、芜湖富鑫钢铁特种钢项目建设,建立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特种钢制造基地。
依托鑫科材料、精诚铜业等企业,建设有色金属回收、精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管材、线材、铜箔等高端产品;采用高速、高精、超宽、薄壁连铸连轧技术,推广使用各种先进的高效、低成本物理和化学表面改性技术设备;重点引进交通运输装备轻量化新材料产品项目,积极发展高性能铝合金精密压铸件、铝合金大型型材和异型材、高性能铝合金自动焊接材料,镁合金精密压铸件、镁合金大型型材、镁合金板材、高性能镁合金自动焊接材料等产品。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有色金属材料及深加工基地。
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把握电子通讯、IT制造产业迅速成长的机遇,打造磁性材料产业链;顺应汽车工业轻便化、节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复合材料、工程塑料、高档汽车涂料;培育发展生物陶瓷和医用复合材料;大力发展新型建筑保温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
重点依托企业和潜在投资商
新兴铸管原厂区改建及三山区建设项目
重点进行新兴铸管原有生产设备改造升级和扩产建设
特种电缆项目
重点发展各类特种电缆
滨江、新亚特、华云、联嘉祥、明远、台一
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
重点展碳纤维、新型房屋及太阳能屋面系统、玻纤及复合材料和海水淡化等项目
特种钢项目
重点发展年产200万吨特种钢项目
铜板、铜合金及深加工项目
重点发展铜板、精密铜线、铜合金线材、铜带、铜箔
楚江集团、精艺铜业、永杰铜业、恒昌铜箔、恒泰有色
建筑材料项目
重点发展水泥、新型型材、高档地转、管柱等
海螺集团、华亚、唯美陶瓷、中龙建材、德清铝塑
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汽车玻璃、超白玻璃、玻璃纤维、特种显示玻璃基片等玻璃产品
信义玻璃、南玻集团、福耀玻璃、PPG、法国圣戈班、金晶集团、耀华玻璃、兴兆光伏玻璃
专栏4& 永磁材料产业链
专栏5& 电子信息材料行业趋势分析
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市场的迅速扩大,2010年市场规模达到3.1万亿元,其中电子元件市场达到2万亿元,电子器件达9000亿元,电子材料达到2000亿元。主要产品包括微电子材料和光电子材料。
& 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随着广东美的集团、日立电器、欧宝机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芜湖,我市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的家电产业体系,成为全国较大的空调器生产基地,全国三大微型电机(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之一,小家电也在迅速崛起。
目前,已有70多家空调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芜湖直接为空调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家电产品所用的钣金、注塑、喷涂、橡胶件、电机、电容、线缆、制冷配件、模具加工、电子元器件、管路件、压缩机、包装、印刷等主要家电生产配件90%以上可实现就地配套。其中,多数配套企业都在围绕美的、日立进行配套生产,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生体系。以芜湖家电龙头企业美的为例,在空调电机领域有威灵电机为之配套,在空调用料方面有以马钢配售为龙头的一系列企业为之配套。美的小家电也正不断向芜湖转移,家电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初见雏形。
农村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我国城乡家电拥有量差距仍然十分悬殊,广大的农村地区家电需求市场潜力巨大。以空调、洗衣机为代表的白色家电,近年来在国内一、二级市场的普及率出现飞速增长,已经趋于饱和,三、四级市场和农村市场成为市场潜力所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等使农村家电市场的活跃度明显提高,有效刺激了需求。
家用电器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动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等,家电产业面临着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的趋势,以节能、减排、高效和网络互联为特征的家电产品将走俏市场。
支持美的、格力、日立、德尔、欧宝等家电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电器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根据国内外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特点,提高绿色设计水平,研发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节能、节材、环保的家电产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智能型、网络化的智能家电。
完善小家电产品品种,发展厨房、医疗保健、办公、日用等类型小家电,重点发展电热水壶、微波炉、电压力煲、抽油烟机、电磁炉、榨汁机等精品小家电产品,谋求各项产品的规模优势,大力提高小家电产品的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发展新型的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信息智能和个性化高端家电产品,空调器重点发展环保型、舒适型的变频产品及高能效等级的节能产品;积极引进电冰箱和洗衣机生产企业,电冰箱重点发展节能、风冷型、智能型、大容量、多间室的高档次产品,洗衣机重点发展洗净度高、节能节水效果好、低噪音的全自动产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家电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积极拓展物联网家电等新型产品,推动家电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发展;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重点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环境和消费习惯的家电产品。
依托威灵电机、欧宝机电等企业,重点引进新型电机项目,积极发展豆浆机电机、咖啡机电机、微波炉电机、小型永磁同步伺服电机等产品,进一步完善家电核心配套体系。
引导企业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在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嫁接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家电核心制造技术。保持家电主导产品的技术领先优势,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空调制造基地。
重点依托企业或潜在投资商
洗涤电器、厨卫电器等精品小家电项目
洗碗机等洗涤电器;智能小家电;厨卫电器;精品小家电产业园
美的芜湖公司、日立、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帅康集团、江苏新科电子集团等
出口空调项目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芜湖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格力空调等
压缩机配套工业园
压缩机扩能、电机生产、铸造件生产
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芜湖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等
新型空调压缩机项目
新型节能高效压缩机及配套生产
江苏小天鹅集团、上海海立公司、西安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
洗碗机冲压机项目
洗碗机冲压机生产
帅康集团、勤惠汽配等
新型电机项目
空调用电机、冰箱制冷压缩机、豆浆机电机、咖啡机电机、微波炉电机、小型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威灵电机、欧宝机电、等
家用、商用空调项目
家用、商用空调生产
格力空调有限公司
专栏6& 家用电器产业链
& 电线电缆产业集群
我市的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已形成以高沟镇为中心、沿高新大道分布、辐射姚沟、泥汊、无城、二坝等乡镇的产业集群,被有关部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安徽省民营科技产业园”、“安徽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安徽省优质特种电线电缆生产示范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高沟特种电缆与宜兴市普通电力电缆、吴江市通信电缆、宁晋县普通电力电缆一同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在国内特种电缆产品制造领域以及用户市场上已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和相当的影响力。
2010年电线电缆行业共实现产值261亿元,拥有电线电缆加工及其配套企业2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1家;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亚、非、拉地区;其中有24家企业28项产品为“安徽省名牌产品”,15件电缆商标荣获“省著名商标”,安徽华菱电缆集团的“欣菱”牌商标获批中国驰名商标;74家企业拥有进出口自主经营权,21家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68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6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2家企业通过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60家企业通过CCC认证,25家企业通过PCCC认证,28家企业通过GJB(军工)认证。
无为县电缆产业已形成以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大类中的控制电缆、信号电缆、计算机电缆以及耐高温的氟塑料、硅橡胶电缆等特种电缆为特色的主打产品,用户领域主要涉及国内发电(电力)、钢铁和石化等行业,少量产品开始出口国外市场。近几年,无为电缆企业正在努力拓展产品新领域。如在矿用电缆、船用电缆以及机车车辆用电缆等领域有不少企业通过了相关行业的认证,正逐渐显示出市场影响力。据上海电缆研究所信息中心分析,船用电缆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的无为企业占国内15.6%;机车车辆用电缆通过铁路产品认证的无为企业占全国的30.8%;矿用电缆通过煤安认证的企业占国内全部通过认证的企业总数的4.2%,华东的10.3%。同时,已形成的遍及全国的产品销售网络也为“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电线电缆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配套不完善、科技创新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开拓国际市场不足等突出问题。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给电线电缆带来了巨大需求空间。尽管到2011年年初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47%,但是我国的城市化平仍然落后于世界49%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与高收入国家78%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提高的空间巨大。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假如未来20年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到203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3000美元。如果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步消除阻碍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和其他障碍,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应该能够达到65%的水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建设对输、配以及轨道用线缆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电网投资力度的加大成为拉动线缆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特高压电网建设。国家电网研究院权威专家近日示,国家电网“十二五”期间将2.55万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其中有5000亿元将用于特高压电网线路的投资,5000亿元用于配电网线路的投资,另外约1.55万亿元用于其他电压等级的电网线路投资。“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用于电网投资额为1.5万亿元,“十二五”电网投资额提升了68%。电网投资力度的加大成为拉动线缆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特别是特高压电网的建设给线缆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高速路网建设。在《“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中,提出了整个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年末,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网,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港口群布局,加快内河航道网、民用、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总里程达489万公里。针对快速铁路网,到2015年我国快速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4.5万公里,五年增长率达438.4%。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安排“十二五”铁路建设时表示,安排基建投资将达2.8万亿元,新线投产总规模控制在3万公里以内,到2015年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铁路投资的加大势必增强对机车、和信号电缆的需求。
同时,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船舶、军工、机场、建筑、家电、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等产业投资也在逐步加大,电缆需求量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线缆产品和技术不断升级,也将成为电线电缆行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和机遇。据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国内电缆市场需求增长率不低于8%-15%。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扶强扶优,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电缆集团;促精促专促特,形成中小企业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格局。支持和鼓励电缆企业巩固提高现有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电缆产业规模,推进产业集群有序健康发展。
面向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合理调整产品定位,丰富电缆产业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加强与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的协作,加快建设国家级电线电缆检验检测中心,提升企业产品开发、检测能力。重点支持开发风能、核能电站专用电缆、铁路工程专用电力电缆、数字信号电缆、汽车和电动车用线及线束、舰船和石油平台电缆、特殊工程机械用电缆、自控温加热电缆、耐高温特种绝缘电线电缆等新产品。积极引进智能电网用高压输配电架空导线、特种漆包线、特种通信电缆、超高压输变电缆、高速铁路新型接触导线等新材料、矿物绝缘防火电缆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依托企业或潜在投资商
超高压交联生产线
110-500KV高压交联电缆
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用生态环保线项目
两芯线、护套线、环保分支电缆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通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机车车辆用电缆项目
薄壁绝缘机车车辆用电缆、辐照交联聚烯烃绝缘机车车辆用电缆、橡皮或弹性体绝缘环保机车车辆用电缆
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华联电缆集团
核电站电缆项目
核电站用1E级K1、K3类低烟阻燃电力电缆,核电站用1E级K1、K3类低烟阻燃控制电缆,核电站用1E级K1、K3类低烟阻燃仪表电缆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新亚特集团
风力发电及海上石油平台用特种电缆项目
风能电缆、海洋石油平台电缆、船用电缆
中超电缆、安徽华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新兴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低压电线项目
PVC薄绝缘汽车低压电线、PVC复合物薄绝缘汽车低压电线、交联聚烯烃绝缘汽车低压电线
亨通集团、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复兴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型辐照交联太阳能电缆生产线项目
环保型辐照交联太阳能电缆
中超电缆、安徽省高沟电缆有限公司
高沟电缆大市场建设项目
建成后吸引电缆生产厂家开设销售窗口,商贸、物流企业、经销商入驻经营
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神州缆业集团有限公司
高沟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
建设货远配载区、物流仓储区、商务办公区、商贸流通区及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新亚特集团、安徽复兴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高沟电缆有限公司
第四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等要素,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我市的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光电光伏和节能环保装备等。
光电产业研发基础良好,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华东光电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彩色显示技术工业试验基地,建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特种显示领域的技术水平、成果、装备均居国内前列。“十一五”期间,在我市政府的大力促成下,国内LED产业的两大龙头企业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正式入驻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巨头计划总投资分别为200亿和150亿,主要产品涵盖了LED产业的上、中、下游。光电产业发展前景日趋明朗,吸引了勤上光电等企业落户,芜湖将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及下游应用产品制造、研发和试验基地。以信义光伏玻璃、明远光伏电池为首的光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芜湖的节能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早在1998年,海螺就与川崎首度合作,开辟了我国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的先河;芜湖锅炉厂经改制被金鼎收购后,企业经营规模逐年稳定上升,其中有色金属余热锅炉市场占有率己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以海螺川崎、金鼎锅炉等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国内已形成一定影响力。我市在水泥低温余热锅炉和有色金属余热锅炉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2008年,安徽唯一的节能装备制造基地在芜湖揭牌。
尽管我市节能环保产业有了不少特色,但是三安光电、德豪润达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未得到充分显现,大多数企业规模仍是偏小,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产品少。
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且节能需求巨大。一方面,全球节能减排的号召使得许多国家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我国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日益趋紧,这都会带来巨大的节能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就LED产业而言,发展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代表世界照明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催生新技术革命、培育新兴产业、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从长远发展看,世界照明工业正在转型,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提出淘汰白炽灯、推广节能灯计划;在我国,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先后启动了绿色照明工程、半导体照明工程,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专项、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中先后支持半导体照明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出台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内国内节能照明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7%左右,并且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可能更快。这些都表明我市LED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由于各国纷纷出台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各地区也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抓手加快经济转型,竞相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国际国内竞争环境激烈。
依托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华东光电、信义玻璃、明远光伏等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促进光电光伏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大力发展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器件;积极推进LED在照明与显示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汽车灯、路灯、船用灯、隧道灯、射灯等照明应用产品,公共交通、停车场、医院等公共场所的信息显示屏。发展光伏玻璃基材、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工程,力争将芜湖发展成为我国光谷。
依托海螺川崎、金鼎锅炉等企业,促进形成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基地和节能装备产业化基地。主要承接与发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冶金行业余热锅炉、垃圾焚烧锅炉、电站锅炉、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节能装备。鼓励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汽车环保产品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力支持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关键零部件再制造技术与装备。
重点依托企业或潜在投资商
光电产业化项目
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衬底材料
三安光电、德豪润达、佛山照明、杭州士兰微电子、TCL
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
太阳能电池组件
无锡尚德、芜湖明远、天威英利
多晶硅生产项目
太阳能多晶硅片
南玻、江苏阳光、中硅
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建设项目
余热发电成套设备
余热锅炉建设项目
金鼎锅炉、韩国富士特
垃圾焚烧处理设备生产项目
垃圾焚烧处理设备
华光股份、浦东建设
秸秆发电项目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
污水、污泥处理设备项目
污水、污泥处理设备
国祯环保桑、德环保集团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项目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瑞典艾力塔、汉威电子、北京检测仪器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项目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
菲达环保、龙净环保
节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建设备料焊接、简体、机加工、装配、涂装、风电焊接、风电装配车间及生产辅房及其他辅助设施
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节能环保产业园
节能环保产业R&D研发中心、孵化器、产品制造基地、服务平台、物流基地等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
专栏7& 节能环保产业链
专栏8& LED市场前景
过去几年中,全球LED市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LED市场销售的总规模达到了89.2亿美元,同比增速仍然超过两位数。未来随着液晶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大尺寸液晶显示器背光源、汽车及照明用途的扩大,全球LED市场继续保持增长较高的增速,其中高亮度LED市场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2009年我国LED产业实现了220.2亿元产值,与2008年相比,产值规模增速达12.6%,在整体行业不景气的2009年实现了逆势增长,成为我国2009年半导体行业发展中的亮点。预计未来在需求推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以及政策支持下,我国LED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赛迪顾问预测,2010年我国LED产业规模达到246.3亿元,增长率为11.8%,未来3年,我国LED产业的增速都将在10%以上。
&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十一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机床、输变电装备、电工电器、模具、输送装备、农业机械、机械基础件等小行业。以鑫龙电器为代表的输变电设备、以恒升机床、日升机床为代表的机床设备等,已在全国同行业中取得局部优势和产业特色。
但是,我市装备制造业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优势规模企业少,带动性不强;部分产业链虽然初步形成,但是外购的基础件、关键件仍占较大比例,模具、铸锻件、标准件的制造滞后于产业发展;大型铸造、有色铸造、高精度铸锻件尚处于空白;目前的装备制造业尚属轻型化,尚不具备重型、超大型设备的加工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后,营造形成了有利于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政策环境,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又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安徽省也出台了《安徽省年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在2010年国家出台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中,装备制造业是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装备制造业出现的一些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机遇。一方面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制造技术不断融合,装备制造业新型制造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信息化的变革对我市装备制造业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带来机遇;另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发展态势,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已经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定向设计制造和全方位营销服务为中心,装备工业服务化的趋势将不断增强服务对企业毛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依托奇瑞重工、恒升机床、日升机床、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产业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