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假设的规则下,挑战埃及沙盘推演规则经济将如何运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问题探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问题探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济学哲学名篇中元经济学问题研究”(L11BZX010) 中国论文网 /3/view-5806448.htm  作者简介:朱成全(1963-),男,江苏扬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   王智莉(1983-),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学方法论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经济学哲学名篇中穆勒、凯恩斯、罗宾斯和弗里德曼等经济学方法论“大家”关于经济学理论及其假定、规则、规律等和现实的关系,指出两者虽然有相符合的地方,但是毕竟也有不相符合之处。理论是我们理解现实的桥梁,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就不能理解现实。经济学家要尽力修正理论,使之逼近现实。进而论述了经济学家在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有时甚至会以失败告终。经济学家要公正地批判自己的理论,对得出的结论需保持一种适当怀疑的态度。最后得出:经济学家的作用主要在于认识世界(或解释世界、预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也只有在经济学理论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经济学理论改造世界的积极作用才能逐渐体现出来,经济学家的积极作用也才能发挥出来。   关键词:经济学家;经济学理论;预测世界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08   2003年,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在美国经济学会中宣称“防止经济衰退的核心课题已经攻克”。2004年,现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特指出,他本人从改善经济政策制定的方面为经济波动放缓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在大规模爆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2008年前不久,现任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在一篇名为“The State of Macro”(宏观经济状况)中还仍然宣称:“现在的宏观经济状况非常好”。与此相反,对经济学家的质疑也从未间断。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家令人失望。“为什么经济学模型没能预见这次危机的来临”、“将来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如何转变,能够使我们预先防止这样的危机?经济学曾被人戏称为“皇帝的外衣”[1]。   人们不禁要问,经济学家们究竟能够起什么作用?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是成功,还是失败?   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经济学理论是从假定出发,并由规则(或规律)等构成。因此,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假定与现实的关系上,而且也表现在规则(或规律)与现实的关系上。如果要回答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就得从经济学哲学名篇中来寻找答案。   一、穆勒的观点   1穆勒的经济学定义所蕴涵的假设与现实的关系   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人及其社会运行的规律[2]。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传授或自称是传授国家致富之道的科学”。 斯密认为,但是,穆勒认为,科学与技艺是有重大区别的,科学讲事实,技艺讲戒律;科学的语言是:这是什么或这不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或没有发生什么,技艺的语言是: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科学认识的是一个现象,并努力去找到这一现象的规律,技艺则给自身定个目标,并找出影响这一目标的种种手段;科学是真理的集合,技艺是规则的总和或对行为的指导。所以,如果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话,则它不可能是技艺。 所以,使国家财富增长的规则就不是一门科学,只能算是科学的结果。虽然政治经济学本身并不传授致富之道,但有资格对国家致富方法做出评价的人必须首先是一个经济学家。   穆勒认为,在“一门关于调节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法则的科学”中,财富一词是模糊不清的。财富通常被认为是除非劳动所得的取之不尽的东西外,一切对人类有用或合意的东西。但是,就生产领域来说,如果有用或合意于人类的一切物质东西的生产法则是包含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话,那么,至少全部或几乎全部的物理知识都将包括在政治经济学中。制造业生产法则中包含了整个力学和化学法则。得自于地壳的财富生产法则则不得不用地质学知识来阐明。这样,就很难说经济学将止于何处,也就很难将经济学和物理学区别开来。所以,“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传授国家致富之道的科学”的定义是有问题的。   但是,在人与自然的整个交往中,其产生的结果取决于两种因素:作用物的特性(即物质法则)和被作用物的特性(即人的精神法则),比如说,谷物生产是一条精神法则和许多物质法则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物质法则就是指那些使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和植物的特性以及为人类生存提供养料的人生理机体的特性,其精神法则是人渴望生存的欲望及随之而来的对获取生存必要手段的意愿。   一般来说,物理科学涉及到除人类精神以外的一切东西,其讨论的是物质法则和取决于物质法则这一方的全部复杂现象。而道德或精神科学涉及到人类精神,其所讨论的是精神法则和取决于精神法则这一方的全部复杂现象。但是,由于许多现象(如植物活动)依赖的仅是物质法则,而与精神法则无关,所以,许多物理科学可能不涉及到精神。同时,不存在单纯依靠精神法则的现象,即使是精神现象本身也要部分依赖于机体生理法则。所以,一切精神科学必须考虑各种各样的物理法则,或者说,精神科学是以这些物理原则为前提的,所研究的是物理科学余下的复杂现象。   构成财富的产品生产法则既是政治经济学也是几乎全部物理科学的主题。政治经济学以全部物理科学为前提。但是,政治经济学还要研究涉及到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精神现象及其法则。   所以,穆勒初步得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定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取决于人性法则而言的财富生产和分配问题”。或者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生产和分配中的道德和心理法则”。   但是,政治经济学讨论的既不可能是人类全部状态时的财富生产和分配问题,也不可能是全部的人性,或者说,政治经济学只可能研究的是财富、人性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即纯理智的全部法则和纯自利欲望法则)。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把人仅仅看做是获取和消费财富的,即把人看做必然是在现有知识水平上以最小劳动和最小生理节制获取最多必需品、享受品和奢侈品,虽然人有各种各样的动机,甚至在一些人的行为中财富不是主要的欲求对象。布劳格指出,穆勒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设。
  由上,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人及其社会运行的规律。经济学假设――经济人假设来自于现实中的人,是对现实中人的一种抽象,不能等同于现实中的人。   2穆勒关于经济学特性的观点及其所蕴涵的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由上面所说的经济学定义,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抽象科学、假设科学、可能必然真理和趋势科学。   政治经济学把人看做理性经济人,就像几何学预设了对线段的定义“线段是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一样,进而政治经济学从此假设出发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所以,政治经济学的结论,就如同几何学的结论一样,只在抽象意义上为真,即这些结论只在一些特定假设的前提下为真。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既是抽象科学,又是假设科学。   正像数学家从不想过对线段的定义要与实际线段相一致一样,政治经济学很少设想实际生活中的人除了财富之外就没有其他欲望,而只关心经济利益的人类行为。 所以,政治经济学的结论也只是在纯粹想象中,即在假设中才完全为真。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可能世界所形成的必然真理。因此,当假设回到现实时,政治经济学就会偏离结论的严格性。抽象的真只有经过适当的修正后,在具体现实中才会逐渐变为真。   政治经济学要想成为一门完善的抽象科学,其假设中应当包含一切场合所共有的全部条件及任何一类重要场合所共有的全部条件。所以,一旦把政治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特殊场合时,就有必要考虑这一场合中的全部条件了。不仅要检验讨论中的条件与抽象科学所考虑的哪些条件是相一致的,而且要去检验可能存在于这一场合中的其他条件,虽然这些条件在重大的场合中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排除在外。这些条件,穆勒统称之为“干扰条件”。“干扰条件”是复杂现象的本性所固有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详细了解这一场合的全部条件所造成的。一般说来,道德科学都有“干扰条件”,而不能被忽视。物理学也有,只不过“干扰条件”常被喻为力学中的摩擦力等,而被忽略不计。   虽然可以事先预计干扰的性质和数量,但是通过纯粹推理是无法解决干扰原因的,这是因为这些原因大多就是人们的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外部条件,且往往不被人们所熟悉。否则,人们如果能够确切地知道某一场合中的全部因素,人们就无需得到具体经验的额外帮助了,就可以直接知道结果是什么,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实际检验了。这样,人人都成为预言家了。但是,实际上,干扰原因是不会全部显现出来的,许多原因往往躲藏起来。况且,人们总是通过观察来收集干扰原因的,而处于复杂情况下的观察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问题的。有的原因可能在观察之外。   也正是由于“干扰条件”的存在,经济学又是一门趋势科学,人们不能太注重去证实的理论。   由此,人们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在抽象上人们的推论越正确,结论越确定,人们就越相信自己不会有错。但是,如果一个只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纯粹政治经济学家企图将其科学运用于实际,那么,他会失败的。所以,穆勒认为,如何将其学说应用到实际情况,政治经济学家要么不发表议论,要么极为谨慎地持有观点。即使人们已经注意了全部问题,人们也会陷入片面的看法之中。人们要做的是去公正批判自己的理论,对自己得出的实际结论一直要保持一种适当的怀疑。   所以,经济学家的作用主要在于认识世界,即说明世界、解释世界和预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经济学家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理论,而把理论用于现实,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则不是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这就是说,经济学家是经济学理论的“供体”。而当理论被政府、企业、公司等“受体”接纳后,变成了他们改造世界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或经济学家的“改造世界”的作用也就显示出来了。   特别指出的是,本文认为认识世界、说明世界、解释世界和预测世界从逻辑上是一致的。在科学哲学中,“科学说明”的英文名称是scientific explanation,所以,“科学说明”又被翻译成“科学解释”。科学哲学家亨普尔就认为“科学说明”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科学说明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演绎规律说明”模型,简称D-N模型;另一种是“归纳统计”模型,简称I-S模型。D-N模型是通过把事物或事件包摄于普遍规律或定律之中,进而来说明该事件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如果从普遍规律或定律和某些先行条件中,推演出来的是过去或现在的事件,那就是对该事件的说明。如果推演出来的是未来的事件,那就是预测。所以,亨普尔认为从逻辑上看,预测和说明是等价的,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二、凯恩斯的观点   1英国学派和德国学派方法论争论显示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凯恩斯描述了两大学派方法论上的争论:一是英国学派,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的、抽象的和演绎的科学。该派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原因在于其方法是抽象的和演绎的,在范围上是实证的。对于该派过于重视抽象演绎法,凯恩斯评述到“他们的实际所做与他们的理论并不一致”,即认为该派在运用抽象演绎法的程度远远达不到该派在理论上设定的标准。二是德国学派,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伦理的、现实的和归纳的科学。该派认为,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应该更大些,即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是什么”,更要研究“应该是什么”,在两者之间划清界限是不可能的。同时,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互依从,因此“研究工作必须有现实性”。   凯恩斯认为,不应该夸大学派之间的对立,片言只语不能充分描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方法既是抽象的,也是现实的;既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既是数学的,也是统计的;既是假说的,也是历史的”[3]。   2凯恩斯关于经济学是抽象的科学   凯恩斯非常赞同穆勒的观点,认为经济学是抽象的科学。   正如几何学家离开物体的自然属性而只考虑物体的尺度,物理学家离开物体的化学构造只考虑物体的物理属性一样,经济学家可以抛开其他社会关系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只把人放在经济关系中进行研究,因此,经济学家假想的研究主题――经济人,作为一个抽象物的存在是必要的,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完全的真正的人;这种抽象概括能够“具有近似现实性”[3]。“经济人是现实经济关系中人的近似形象”[3]。“这绝不意味着这里所涉及的人属于我们常说的那种自私的人”[3]。
  所以,凯恩斯认为,“经济人不需要被想象为一个纯粹自私的人……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直接目的是以最小的努力和牺牲,获得最大的财富;仅仅在直接目的上,我们才认为经济人受到利己动机的驱使”[3]。“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的概念出发研究问题是有道理的”[3]。   但是,“必须承认,经济学家在应用自己的结论时,应该为其他的情感冲动留下发挥影响的余地,甚至在他为自己的学说做出正规分析时,也要引入许多现实的修正”[3];经济人的近似现实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修正”[3]。“如罗雪尔所指出的,我们必须使我们的理论‘在实际生活的无限多样性’上得以完成”[3]。   所以,经济学家如果将其经济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时,就要注意其二重性,即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这就是说,经济学家改造世界的作用就有可能以失败告终。由此,经济学家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经济学理论。   3政治经济学的演绎方法   凯恩斯认为,演绎方法的前提在于假设,这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在特征上实质是假设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假设的,它只是趋势的陈述,要服从其它情况相同的限设条件;二是政治经济学的结论具有假设性,即它的结论的实现大部分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实现,而一定条件往往不是总能实现。   当然,凯恩斯在强调演绎方法重要性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归纳法的作用。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始于观察并终于观察”,即演绎前提的确定和演绎结论的证明都离不开归纳法。但是,他也表示观察在经济理论中处于从属的地位或“暂时处于幕后”,换言之,归纳法只是对演绎法的补充。   对于演绎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凯恩斯提出两个标准,即普遍性和简明性。前者是为了尽可能扩大作为解决具体问题工具的理论应用的范围,而后者则是为了让演绎推理过程不会太难。   凯恩斯也意识到演绎方法本身的不足,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他认为,对演绎方法的一定修正,有助于有效处理极为复杂的问题,尤其是逐步建立起从简单到复杂的假设。他认为在以下三种情况需要进行修正:一是起初是简单的,观察是很容易的。当情况复杂时,需要加入干扰因素的影响,假设才能更接近事实。二是当采用大量的选择条件时,且上述条件涵盖了所有实际可能的情形,因此需要依次进行调查,以确定真理的范围,甚至通过具体事例来发现实际与假设的关系,从而使得演绎的解释具有实际的价值。三是利用数学符号和图解对演绎方法进行修正。   由此,经济学理论是抽象的,虽然它来自于现实,但是和现实是有区别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的作用是双重的,即积极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   三、罗宾斯的观点   1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所蕴涵的假设和现实的关系   现代英国和美国的很多经济学家习惯于把“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物质福利的学问”。“物质这一字眼在布坎南和马歇尔的定义中都能见到,甚至帕累托也同意使用这个词,尽管他的分析方法在许多方面与那两位英国经济学家有很大不同。克拉克的定义中也含有物质这个意思”[4]。   “然而,检验这种定义正确与否的最后标准,不是看他表面上是否与日常语言的某些用法相一致,而是看它是否能正确描述这门学科各项主要发展的最终内容”[4]。通过分析,罗宾斯认为,这种定义是“重农主义影响的最后残迹”,“完全未能展示所有最重要法则的范围或意义”。以工资理论为例,工资理论是经济分析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一般经济分析中经常采用的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工资指的是有别于利润的劳动所得”。有些工作可以说是有助于物质福利的增长,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还有些工作是与物质福利毫不沾边的。也就是说,工资理论不忽略“非物质”劳务支出的金额。同样,该理论也支持在“非物质”方面的花销。对二者任何一方的割裂和舍弃都使对该领域的分析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罗宾斯有了关于经济学的“稀缺”定义。   一般来说,人类的活动是具有各种各样目的的,既不能摆脱时间的限制,又不能摆脱有效资源的限制。“缺少达到不同目的的手段,几乎是制约人类行为的一个普遍条件”[4]。因此,“经济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在配置稀缺手段时所表现的形式”[4]。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做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4]。这里,罗宾斯所采用的定义可以称为分析性定义,这种定义并不挑选某些种类的行为,而是注重人类行为的某一特定方面,即稀缺性迫使人类采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活动只要涉及放弃他想要的其他东西,就是经济性的表现。   根据罗宾斯的定义,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科学,并非关于物质福利的原因。之所以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手段能成为经济货物,并不在于他们的物质性,而在于它们与估价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它们与给定需要的关系,而不是它们的技术实质”。因此,“‘唯物主义’经济学定义曲解了我们所了解的经济学”。   罗宾斯认为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人们达到其目标的过程如何受制于手段的稀缺――稀缺手段的配置如何依赖于最终的估价”[4]。   在经济学的目的与手段上,有些批评经济学的人认为,“经济学家关注的是一种特别低级的行为”。但罗宾斯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经济学家关注的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关注为了达到目的而进行的行为是怎么样受到限制的。……即如果达到一个目的要牺牲其他的目的,那么就具有了经济意义”[4]。   关于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套用迈尔教授的说法表示这种区别:“那就是,只有一种目的和多种手段时发生技术问题,而有很多种目的和多种手段时发生经济问题”[4]。在论述经济史和唯物史观的问题时,罗宾斯说,“经济史与其他历史一样,并不想全面描述各种事件,而只是想倾全力描述事件的某一方面。经济史要描述的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关系网,是目的的变化和达到目的所需的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经济意义上的价值产生的影响”[4]。
  这里的“目的”涉及到经济人假设。而“目的”又往往是给定的,所以,“目的”和人类行为本身是有区别的,这也表明了假设和现实是有区别的。   2罗宾斯关于经济法则的性质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经济分析中最基本的命题是一般价值理论中的命题。而价值理论的基础是这样一个假设:“即个人想要做的不同事情对个人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可以根据某种顺序来加以排列”[4]。这些可以判断出轻重缓急的经验也可以帮助我们推出可替代商品、不同商品互相需求、交换均衡等概念。这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经济法则。   有人认为:经济法则实质上具有“历史的相对性”,经济法则只有在某些历史条件下才有效,超越这些历史条件,经济法则便无法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罗宾斯认为这种想法是没有认识到假设的用处,以及太关注于辅助性假设才会发生的情况。他指出:“我们所依据的主要假设具有多么广泛的适用范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存在着产生经济现象的那些条件,我们的主要假设便是适用的”[4]。   罗宾斯认为,经济学之于心理学来说并不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但经济学的学科研究的确涉及心理的因素,或者更明确地说是涉及精神的因素。心理学有时候被称为主观或者心理价值理论,就证实了这一点。经济学中,理性一词含有“一致性”的意思。而在很多经济条件下,把人类的理性行为理解成为“合乎理性”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是同人类行为的“有目的的”表达相一致。其中,完全合乎理性的假设,只不过是许多心理学假设中的一个。对于经济人,有很多误解:“经济学假设世界是由经济人构成的,而经济人只知道赚钱和为自己谋利益”[4]。而罗宾斯认为,“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是相对估价这一概念……我们把不同的估价视为既成事实”[4]。对经济学家而言,经济主体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经济人是从中抽象出来的假设。   所以,经济人假设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经济法则,是不能等同于现实的。   3罗宾斯关于经济学规律与现实的关系   经济分析是由假设推出的一系列推论构成的,它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罗宾斯认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命题是静态均衡”[4],或是一种周期性变化的状态。但静态学本身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为了应用经济动态学做准备。“我们研究有关‘静止’的规律,是为了弄清有关变化的规律”[4]。   经济规律所描述的是必然的关系,如果所假设的条件是给定的,那么必然会出现经济学家所预测的结果。“这种必然性使经济分析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4]。同时,经济规律也有局限性。因为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内,个人估价的背后还有一个非理性因素的存在,而“人们没有办法确定相对估价尺度可能发生的变化”。只有在把相对估价尺度视为给定的假设条件下,经济学分析才有规律可言。   罗宾斯还从各个领域分析了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的建立,包括货币政策、技术变革与发明和法律制度变化等,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经济学必然规律并不起作用的经济领域。认为经济学发展理论建立,即“分析经济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因给定条件发生变化而做的调整”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所以,经济规律是在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是在“给定的假定的条件”下存在和起作用的。由经济规律等组成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如此。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并不是一门先要无休止的讨论方法问题的学科。“只有那些牢牢把握分析原理,知道从实际研究工作中能正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和不能正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的人,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这种工作”[4]。其中经验研究的作用包括:实际研究“可以检验不同种类的理论能否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情况”,向我们提示辅助性假设,以及纯理论在哪些方面需要修改扩张等。   4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的作用   “经济学在各种目的之间是中立的”。它不能最终判定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经济分析只能指出运用生产手段的方式对可能选择的各种目的产生的影响”。而“我们不能因为目的是不经济的而说追求给定目的是不经济的;我们只能说,如果追求目的用掉了过多的手段,那是不经济的”[4]。   在谈到经济学是否要回归伦理学的问题时,罗宾斯明确提出,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两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罗宾斯只是反对在方法论上做道德判断,但对经济学家们各自有各自的道德立场并不反对。对于政治斗争,罗宾斯主张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而价值问题,科学则无能为力。   那么,在罗宾斯眼中,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呢?罗宾斯认为,“当我们对各种最终目的,而必须进行选择时,它使我们能充分了解我们所做选择的含义”[4]。经济学能使我们明白我们所可能选择的不同的目的所具有的不同含义,它也能使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明白自己所做的决定。“它使我们能选择一系列彼此一致的目的”[4]。“经济学……在了解各方面情况的条件下能够做合理的选择是有好处的,……如果随时屈从于外部刺激和不协调的冲动等盲目力量是高于一切的善,那么毫无疑问,经济学存在的理由便消失了。……背叛理性实质上也就是背叛生活本身……经济学首先是社会秩序中合理性的象征,也是对合理性的保护,因而经济学在未来令人忧虑的岁月里,正因为其主张受到上述威胁,而必然具有更加崇高的特殊意义”[4]。   所以,罗宾斯认为,经济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选择,主要在于更好地解释(或预测)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改造世界。   四、弗里德曼的观点   1弗里德曼关于经济学理论、假设和现实的关系   弗里德曼认为,实证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预测,其科学性在于其预测与现实的相一致性。所以,实证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否,只在于其预测与实际相一致与否,而不是其出发点――假设是否和现实相一致。即经济学理论的真假与预测有关,与假设无关。这就是“假设不相干原理”。   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弗里德曼是这样表述的这一思想的:那些真正重要的、有意义的假说,它们的“假设”是对现实粗略的、不精确的、描述性的表述。一般说来,一种理论越有意义,它的假设就越不现实”[5]。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如果一种假说能够根据很少的现象而“解释”大量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假说能够从它试图解释的现象周围大量复杂的、详细的情况中抽象出共同的、关键性的因素,并且只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就能够做出合理的预测,那么,这种假说就是重要的。所以,要成为一种重要假说,这种假说的假设就必然是描述性不真实的。
  2弗里德曼关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弗里德曼认为,虽然理论尽量和现实相一致,但是,理论与现实是不可能一致的;理论是我们理解现实的桥梁,而不是相反,从现实来理解理论是有一定问题的。   第一,完全现实的理论的想法,是一个“稻草人”;假设不可能是完全现实的。   从人们经常赋予一种理论或其假设直接描述性的意义上说,这种理论或假设不可能是完全现实的。 当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完全现实的理论的想法,是一个“稻草人”。没有一位理论批评家会把这种逻辑上的极端作为自己的目标。他会说他正在批评的这种理论的假设太不现实了,他的目标是孜孜以求地得到一系列虽然仍不完备但却更加现实的假设。但是,只要真实性的检验标准是可以直接感觉到的有关假设在描述上的准确性,如关于“商人似乎并不像边际理论所描绘的那样贪婪,也不像边际理论所描绘的那样精力充沛,更不像边际理论所描绘的那样富有逻辑性”的观察结果,或者关于“在目前情况下,对于多工序工厂的管理者来说,试图……算出每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使二者相等,这将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的观察结果,就不存在进行这种区分的基础,即不存在突然抓住前面所说的那个“稻草人”的理由。人们判断一种特定的偏离现实的情况是否可以接受的标准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分析商业行为时,忽略商人的成本大小就比忽略他们的眼睛颜色更加不现实呢?答案是明确的,因为与商人的眼睛颜色差别相比,商人的成本大小使商业行为产生更大的差别。但是,仅仅通过观察商人之间确实存在的成本大小差别和眼睛颜色差别,我们是无法知道这一点的。显然,只有通过比较商人考虑这种因素或那种因素的实际行为与预期行为之间的差别的影响,我们才能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将各种替代性假设划分为较现实的假设或较不现实的假设时,即使是现实假设的最极端的拥护者,也只能被迫放弃他们自己的标准,并接受通过检验预测而检验假说的标准。   第二,理论是我们理解现实的桥梁,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就不能理解现实。   弗里德曼在一篇关于商业周期理论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评论:“经济现象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所以,任何一种能够精密地应用于现实的、全面的经济周期理论都必然是非常复杂的”。这句评论不仅明确地说明了在描述的准确性与分析的相关性之间所存在的根本性混淆,而且明确地说明了导致这种混淆的那些观点的合理性。这种混淆是经济理论的批评者因为经济理论的假设是不现实的而批评经济理论的重要原因。一种基本的科学假说是:虽然表面现象具有欺骗性,但是,对于那些将揭示表面上互不相关、变化多端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更加基本、相当简单的结构的表现形式的证据,我们有办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解释或组织。就像其他假说的检验标准一样,这种假说的检验标准也是它的结果,即它迄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如果某种经济现象似乎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那么,我们必须假设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适当的理论来解释它们。我们不可能把已知的事实放在这一边,而把“精密地适用于现实的”理论放在另一边。理论是我们理解现实的桥梁,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就不能理解现实。经济现象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这种断言否定了知识的试验性状态,而这种状态本身却使得科学活动富有意义。他与穆勒的观点类似:“幸运的是,在价值法则中,并不存在任何需要现在(1848年)或将来的作者加以澄清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是完美的”。   由上可知:弗里德曼实际上主张经济学家的作用主要在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预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如果经济学家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现实世界,则经济学家的作用就是双重的,即促进和阻碍作用同时并存。由于假定、理论和现实的区别,所以,经济学家在运用自己理论改造世界时,往往会出现问题,甚至会失败。   五、结 论   基于以上对经济学哲学名篇中关于经济学理论及其假设、规则、规律等和现实的关系梳理,我们发现:理论和现实虽然有相符合的地方,但毕竟也有不相符合之处。理论是我们理解现实的桥梁,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就不能理解现实。经济学家要尽力修正理论,使之逼近现实。因此,经济学家在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有时甚至会以失败告终。因此,经济学家要公正地批判自己的理论,对得出的结论需保持一种适当怀疑的态度。经济学家的作用主要在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预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   具体来说,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作用主要表现在基于纯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和基于现实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   基于纯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追求对经济学理论本身的日臻完善。斯密曾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社会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市场作用来调节的最著名的命题――“看不见的手”原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演进过程中,众多的经济学家都围绕着“看不见的手”这一基本命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理论研究,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运用数学中联立方程组的形式论证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帕累托、希克斯和诺意曼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了斯密的市场调节作用理论;阿罗与德布鲁运用拓扑学和“不动点原理”建立模型,使斯密的市场充分调节资源配置的理论成为一个逻辑更加严密、体系更加完美的经济学理论。   基于现实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新问题而展开经济学理论研究。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运用已有经济学理论解释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已有的经济学理论受到新问题冲击时,经济学家需要通过及时修正、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经济学理论以对新产生的经济问题做出合理解释。20世纪20、30年代由美国的供需失衡引发经济萧条迅速席卷全球不得不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进行深刻反思。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建立有效需求理论来解释引发这次经济衰退的原因;此外,萨缪尔森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现实中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互关系;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等经济学家根据当时社会中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新特点,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更加严密的长期和短期的细分,进一步解释了不同宏观环境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所以,基于现实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在修正现有经济学理论以解决现实问题时,有效地弥补了原有理论的不足,扩充了理论基础,使理论更加逼近现实。   总之,经济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这种经济学理论研究既包括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也包括运用适当的经济学理论,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当经济学家跨出经济理论研究领域为改造世界献计献策时,经济学家们一定要注意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对自己的经济理论持有一种谨慎、怀疑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赵凌云“皇帝的外衣”: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J]开放时代,1998,(6)   [2]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政治经济学定义及研究这门科学的哲学方法[J]海派经济学,2004,(2)   [3] 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M]党国英,刘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82,81,83,82,80,81,83   [4] 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20,26,27,35,37,64,68,79,79,83,86,101,96,117,123,123,126-127   [5] 米尔顿?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上册)[M]胡雪峰,武玉宁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经济人假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