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业平台是什么意思台

柳工“二次创业”暨挖掘机销售万台交机仪式盛大举行!

9月29日,柳工“二次创业”启动暨挖掘机销售超万台交机仪式在柳工国际工业园挖掘机结构件厂举行,广西自治区国资委、柳州市市委市人民政府、柳工集团领导及柳工万博manbetx官网供应商和客户代表等出席了此次盛会,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柳工二次创业暨挖掘机销售超万台启动仪式这是柳工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自治区机械二次创业决策布署的一次重要大会,也是柳工建厂60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柳工人热烈庆祝并享受挖掘机2018年前三季度销售超万台带来的荣耀,同时,继续振奋精神…

    9月29日,柳工“二次创业”启动暨挖掘机销售超万台交机仪式在柳工国际工业园挖掘机结构件厂举行,广西自治区国资委、柳州市市委市人民政府、柳工集团领导及柳工万博manbetx官网供应商和客户代表等出席了此次盛会,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柳工二次创业暨挖掘机销售超万台启动仪式

    这是柳工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自治区机械二次创业决策布署的一次重要大会,也是柳工建厂60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柳工人热烈庆祝并享受挖掘机2018年前三季度销售超万台带来的荣耀,同时,继续振奋精神,发扬柳工精神,开启柳工“二次创业”新蓝图,创造柳工新的辉煌。

    活动现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黄敏先生将第10000台挖掘机万博manbetx官网的金钥匙交付给用户,标志着柳工挖掘机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10000台挖掘机承载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每一台挖掘机都凝聚着柳工人的智慧与勤劳的心血。而用户也发自肺腑地表示,柳工的挖掘机产品性能不输于进口万博manbetx官网,并现场喊出“选择柳工,一定成功,不选柳工,很难成功!”的豪言。

    60年——柳工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工程机械重要的一股力量。挖掘机行业,柳工亦是最早进入的企业之一,更是其中行走稳健、技术与市场影响力“双箭齐发”的标杆。现在的柳工已然不仅是“领先的装载机制造商”,更是一个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综合型制造企业”。

    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柳工一直以此为己任不断前行,锻造技术和产品质量,在经济激烈的全球市场中立足。

    20多年前,当中国工程机械95%的市场份额都被国际品牌瓜分殆尽。柳工毅然选择进军挖掘机行业,虎口夺食。当柳工陷入将被国际品牌收购的困境时,柳工毅然选择坚守,坚持做挖掘机自主品牌。柳工挖掘机2018年前三季度取得销售超万台的成绩,创造了历史新高。万台挖掘机是几代柳工人的梦想,更是信念,是支持柳工挖掘机人走到现在走向辉煌的指路明灯,并激发着柳工挖掘机人向年度销售14000台全力冲击!

    60年奋进,60年辉煌,柳工以不朽时光筑造卓越传奇,10000台的荣光照耀着前路,我们的目标更加清晰,我们的目光更加坚定,让我们继续奋勇向前创造更为广阔的前景。

    柳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企业,是柳州市支柱产业,是实施广西机械工业“二次创业”的主力军。近年来,柳工致力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企业向国际化、智能化、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在机械行业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依然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成功把装备制造技术输出到欧美、非洲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化战略的“开疆拓土”中寻找到了产业发展新的蓝海,柳工海外业务量已占据全年业务的1/3。

    柳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机械工业二次创业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各项工作,这是柳工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改革举措。

    对此,柳工将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智能化改造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保障,重点拓展和强化工程机械、建筑机械两大核心产业板块,全力推进柳工机械和欧维姆深度国际化,打造“柳工机械”和“欧维姆”两个国际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机械、机器人系统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矿山机械、高空作业平台、环境产业、林业机械等工程机械新业务,进一步拓宽和抢占国际市场高地,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到2022年底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实现千亿元发展目标,国际收入占比达到30%左右。

    60年的磨砺,锤炼了柳工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展望未来,柳工“二次创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体柳工人将继续以奋斗者为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创新、勇于变革,谱写“二次创业”新篇章、实现工程机械工业产业再升级、奏响我国机械工业民族品牌最强音。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发表致辞

股司董事、副总裁黄敏介绍柳工挖掘机发展


央视新媒体转型很快的原因,是无比的焦虑。“如果过去我们把做新媒体看作锦上添花,其实现在是生死求存。” 央视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说道,“大屏的绝对优势绝对还在,但它的比较优势在下降。”

每年几百亿元的广告进账,并未给这家排名第一的国家电视台任何可以松口气的心理优势。

在2014年年初的一篇文章中,杨继红如此写道:“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新媒体市场,没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受众绝不会买账。即便靠着央视这棵大树,也无法安心乘凉。

早期的“央视新闻”微博、微信更多被用于舆情处理、用户接触、节目宣推以及原创内容探索。

随后,客户端成了关键的一步,“业务越来越庞大,在内部实际上已经与央视网两个牌子一套人马了。”

整个过程,被杨继红称为“创业”。

“我一直认为,中央电视台是最好的新媒体创业平台。”杨继红对“广电独家”记者说,“当你觉得一个平台树大、根深,那么叶茂、花繁只是一个季节问题。”

“创业”:一次“破茧”式的自我抽离

“央视移动新闻网”在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上线。

自2012年3月发布第一条微博起,“央视新闻”形成了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三微一端”的传播新态势。随着“央视移动新闻网”的高调推出,“央视新闻”又从原有的“三微一端”发展到拥有融媒体生产能力的三微一端一网

央视内部资料《新媒体新闻部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显示,截至今年6月12日,“央视新闻”各平台用户总数达到3.25亿

3.25亿粉丝背后是个什么情形?事实上,唱戏远比搭台更难。

“那个感觉像什么呢?你可以紧锣密鼓地搭起来一个戏台子,但是之后你就得24小时在上面唱戏。”杨继红说。

“央视移动新闻网”由两位主任轮流审稿,每天凌晨两点后才能审完当天的稿子,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推送,没有周末、没有日夜。“小伙伴对我和唐怡主任有一个评价,24小时审稿还能做到秒回,足见人品。”她笑道。

值班日记上醒目地记录着每日上千条的发稿记录和数十条推送记录。在“全国两会”、一带一路、G20等重大宣传事件中,首发加矩阵号每日并发在1200条左右。杨继红觉得全部门的主任、制片人们都有点神经质了,“我基本都是秒回,什么反应都第一时间拿起手机看一眼有没有推送的。”

“化茧成蝶”是杨继红在回答传统媒体转型时候经常使用的类比成语,“我们必须破茧成蝶一样地实现自身的进化,破的是工作流程之茧、管理制度之茧、习惯思维之茧,成的是一个具备在‘智能电视 4G网络 用户强势’的新媒体时代,能够拥有分享能力的蝶。”

尤其是当下的用户表达与发展趋势,几乎在倒逼媒体改变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习惯思维。

显而易见的是,在“人才空心化、平台边缘化、盈利模式单一化和组织管理老媒体化”等众多问题的裹挟下,“破茧”是一个自我抽离的过程。由此,央视新闻从发稿机制、人才队伍和技术保障等方面作了改革和创新。

严格把关,以24小时发稿机制确保导向。央视新闻平台是24小时发稿部门,在人员紧缺、长期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建立、健全了24小时审稿、发稿、全平台统筹的机制,全流程严格把关,以顺畅科学的发稿机制确保各平台在突发事件、热点敏感事件、日常发稿中的正确舆论导向。

今年上半年,在英国曼彻斯特恐袭、伦敦桥恐袭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央视新闻客户端的快讯均快过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对英国航空史最大航班系统瘫痪事件的推送甚至快过了CNN,对巴黎圣母院袭击事件的推送之及时让身在法国的华人也感到吃惊,消息的及时准确程度远胜市场化媒体。

自建平台:不为他人做嫁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杨继红曾在多个场合激动且带有紧迫感地提及《六国论》中的这句话,大致意思是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源源不断地把财富送给秦国。

如今,这句话成为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竞合格局的缩影和诠释:传统媒体源源不断地把投入了大量成本的原创版权内容廉价地投放到商业平台,将自身核心竞争优势拱手相送。因此,重新搭建平台和内容的关系,成为传统媒体突破的关键命题。

?目前,传统媒体尤其是央媒搭建平台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寻求跨界合作;二是建立拥有品牌辨识度的自有平台。

前者又被称为“借船出海”,是大多数媒体的优先选择,有人解释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还有的人以“我要吃饭,未必非要盖个厨房”为理由阐释。

而央视则另辟蹊径,更多将搭建自有平台作为自身融合发展的优选项。

对此,杨继红以纵深的历史发展向度,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做了梳理和辨析。

她把门户网站从有互联网以来的发展阶段分成了发布级、交互级和平台级。

其中,发布级以海量信息聚合发布为特征,网站和报纸、广播、电视一样线性呈现海量内容。

交互级则是用户上传信息,产生内容,用户阅读由单向发布到交互阶段——媒体机构不怎么投放内容了,而是靠用户自身产生的内容;即使投放内容,媒体也依赖用户的活跃度来产生影响。

第三步是平台级,能够对接信息供需双方,把用户需求和供给方的信息服务进行有效匹配。

无论媒体多么活跃,如果没有自有平台,你的用户数据就在别人的平台上,没有注册接口、没有用户行为、没有用户上传的内容,你怎么干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她说。

相较此前搭建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央视移动新闻网”有着更明确的平台式思维路径和导向目标。“这个自有平台,一是确保我们的内容可控,二是保证我们的用户可以共享。”

从外部集成维度来看,该网站是一个能够与众多机构新媒体产品共融的全球化信息发布和交互平台。从内部集成维度来看,又是一个汇集“优质PGC(记者回传) UGC(用户上传)”内容的全媒体即时媒资共享平台,意在逐步实现电视与新媒体一体化生产、资源共享。据悉,它同时也是一个以移动直播和巨量微视频为主要内容的移动端网站。

事实上,它既是内容呈现平台,也是电视与新媒体一体化生产的融媒体工作平台。“在战略上,必须将它定位成一个平台级的应用。我们拥有了这个平台,中央电视台将进化为中央电视平台。也只有平台级的应用,才能立足于现在的新媒体竞争。”

?据杨继红介绍,央视新闻新闻中心新媒体部由时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现为局长)、中央电视台台长聂辰席亲自特批成立,“央视移动新闻网”植根于新闻中心,得益于新闻中心倾全中心采访资源、媒资资源、编辑系统共享资源的优势资源集结;得益于全台技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央视网系统、台版权法务系统的通力合作,“事实上,是一个顶层设计的结果。”

好的传播是能够弥合价值观分裂,缓和社会矛盾的;坏的传播则会造成价值观撕裂,加剧人群对峙和对撞感。”杨继红说,尤其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渠道多元赋予个人发声的权利和福利,使得信息芜杂而难以辨析,因此央视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创新就必须寻找到突破点。

如果说“实证新闻”的品类创新是确立自身权威性、专业性品质的重点,那么如何提升内容与用户的贴近性和关联度,则成了拓展内容价值甚至商业模式的重点。

对此,她以“地理推送”为例阐释说明。伴随LBS技术的发展,要确立精准的用户位置,从而将具有高度关联度的内容推送给用户,从而真正实现用户与内容的贴合和联系。

杨继红提到2014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如果有100个人同时说这里太挤了太乱了,我们就会注意到这个地方;如果有1000个人说,我们就会作为一个现象、事件进行警戒。”她说,“央视完全有力量可以协调联系当地的110、120等应急系统。我们有精准的LBS地理定位能力,有小局域建群的能力,有唤醒和呼叫用户的技术能力……但当时我们没有移动网矩阵号那样的平台,没有直接用户的注册接口,所以万分遗憾,我们没有能够改变什么……”

“善而有用,”杨继红对内容的理念作出了概括,“新闻内容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而其落点是有用的。”“善”意指内容的出发点不是引发事端和撕裂,而“有用”则是点明要做“与用户有关系的新闻”。

并且,用户将不只扮演“被推送”的角色,“云镜”的技术搭建将使“央视移动新闻网”拥有进一步组织UGC的能力,只要拥有一部4G手机,用户便可即时为央视新闻提供线索。

“过去报道的标配就是赶赴现场,发回报道。而现在,通过云镜计划找到救灾现场拥有4G手机的官兵或用户,向他发起移动直播的邀请,就能立即回传当地视频。

?一个传统媒体人的非典型转型之路

2004年,杨继红以新媒体为博士研究方向,师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璐。而即便到2006年,杨继红不得不开始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还是“连参考书都找不到”。

在一本扎实的博士论文中,“文献梳理”是不可跳过的评定重点。那时,除了曹璐教授的著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的著述和翻译,以及直到近几年才在国内大火的“KK”凯文·凯利的少量译著,杨继红几乎找不到合适的文献。

那时,《黑客帝国》与《指环王》杨继红都看过不下20遍,有意无意间成了她做新媒体最初的来源——《黑客帝国》的英文名“Matrix”直译过来正是矩阵号的“矩阵”二字;而作为电影史上从文字文本转化为视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指环王》为杨继红提供了由新闻思维转向视频思维的绝好范本。

博士论文写完后,2008年底,杨继红的三本新媒体专著《谁是新媒体》《新媒体生存》《新媒体融合》相继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尚无“移动互联网”概念的当时,《谁是新媒体》已经预测到在电视、有线与手机三分天下的态势中,手机必将胜出。书中诸多前瞻概念放到10年后已成事实:二维码的支付功能会使手机立于不败,黑客、极客、创客将成为互联网新业态。

随着平台的不断增加、产品形态的日益丰富和技术需求的更新迭代,技术运维工作显得越发重要。

“在央视新闻移动网2·19上线之前,我们完成了移动网产品架构与初期研发工作。2月19日上线时,手机客户端央视新闻 iOS版、Android版以及央视新闻移动网WEB网页、H5顺利同步上线,达到初期要求。”

谈到这些技术创新时,杨继红不时会展露出骄傲的表情,因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实现突破,是其他很多平台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不仅意味着从内容思维向技术思维的迭代,也是从文字思维向视频思维的转化。在不少人眼里,这是传统媒体人转型的巨大障碍。

杨继红认真的说,这两般手艺,得益于一直以来“从头做起”的工作力量,也得益于任《新闻调查》主编时的积累。

“写了特别多期的解说词和开场导语,”杨继红说道,“《新闻调查》一直很努力地在用视频、用镜头讲故事、做文章。调查的过程是闭合的逻辑链条,这些都在训练你像破案一样拍片子、写台本。个中严谨度,与文本的对接度很高。”

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关注》《深度国际》栏目主编、制片人,到央视新闻中心策划部主任、新媒体部主任,杨继红是《东方时空》时代的“新闻老人”。

杨继红坦陈在新媒体时代,自己“编辑的手艺丢了,早已经不会用现在的‘非线’了”;但与此同时,大量的手艺也被盘活了,“如果不做新媒体,你怎么会去研究地理,怎么会去研究用户画像,怎么会去研究大数据,又怎么会研究媒介迭代?这些本事,都是做新媒体过程中长出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入2万的10个小生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